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白衣卿相——一代词宗柳永传奇>第十二章 仙境桐庐

第十二章 仙境桐庐

作品名称:白衣卿相——一代词宗柳永传奇      作者:自咏诗      发布时间:2016-11-03 08:03:31      字数:12427

  一
  柳三变自接到吏部任职命令后,心情很是舒畅,急匆匆要赶往睦州上任。除了新官上任这一常人都有的急迫心情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如今的睦州知州乃是本朝最著名的人物、声名赫赫的范仲淹,他虽然没有见过范仲淹,但耳内早已灌满了朝廷上下对此人的赞誉。柳三变很敬慕范仲淹的为人,急于要见到这位受人景仰的人物,领略这位名臣的风采,在这样的人手下为官,真是求之不得。
  而且柳三变对睦州也不陌生,他喜欢那里的山山水水、风物人情,他在杭州期间就几次到过那里。
  这位让柳三变急于见识的范仲淹究竟是何许人也?无可否认,人们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这是一位让后世之人景仰的人物,是研究宋代历史必须提及的人物,有必要在这里多说几句。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他比柳三变小两岁。范仲淹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父亲范墉病死,不久后为生活所迫,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三个幼子改嫁长山县(今山东省邹平县)的朱氏。这一年,范仲淹的长兄六岁,次兄四岁,他刚刚两岁出头,幼小的他从了继父姓,姓朱名说(音悦)。范仲淹很小就很有志气和志向,由于家境贫寒,他少年时在长白山麓僧舍读书,就以粥为主食吃了三年。长大后他从母亲口中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深感悲苦,就含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去了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一带)的南都学舍学习,他不分昼夜的苦读,以至在五年的学习期间未尝解衣就枕。在应天府,范仲淹的生活依旧清贫如故,他延续少年读书时的习惯,每天煮上一小锅粥,等粥凉凝固了,便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吃,有时连咸菜也没有,就撒点盐。见范仲淹清贫自苦到如此程度,看到的人都受不了了,但是他却不以为苦。有一个同学实在看不过,就从厨房打来饭菜送与他,范仲淹虽然感谢人家的好意,却坚辞道:“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再食此粥?”
  凭着这种精神和毅力,他在五年中苦读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通晓了《六经》要义,特别是以《易》经为专长,引得许多学习儒经的人纷纷来向他请教、问业。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后授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开始进入仕宦生涯,司理参军为曹官,从九品。这一年他二十七岁,仍叫朱说。两年后即天禧元年(1017年),他晋升文林郎,权知集庆军(笔者注:集庆即古代的谯郡,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从八品。从这时起恢复范姓,改名仲淹,并把母亲接来赡养事奉。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到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西溪(江苏东台市西溪)盐仓监官,掌管盐税。自盐监任上升迁为大理寺丞,正八品,自此始为京朝官。其母谢氏于天圣四年(1026年)亡故,葬于河南府(今洛阳)河南县,范仲淹因母丧去官。天圣五年,范仲淹丁母忧而寓居南京(笔者注:南京是北宋四京之一,即今河南商邱,为应天府治所在地)。晏殊知应天府,听说范仲淹是个人才,就聘请他主持应天府学。范仲淹一方面学识渊博,通晓六经,一方面以身作则,并拿出自己俸禄供养四方游士,由此府学大盛。天圣六年,经晏殊荐举为秘阁校理。秘阁校理是馆职官,属于文学侍从一类,当时人认为担任馆职,既可接近皇帝,又是一种荣誉,称之为入馆。
  范仲淹忠直敢言。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刘太后预备在这一天接受朝拜大礼,皇帝要率百官先到会庆殿为刘太后贺寿,然后再到天安殿受朝。上任秘阁校理不久的范仲淹强烈反对,认为这种做法“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也就是说他认为皇上给太后贺寿那是家事,家事不能大于国事。范仲淹的大胆言行吓坏了举荐人晏殊,晏殊训斥他,范仲淹不为所动,反而又上一道《乞太后还政疏》,要求太后还政于皇上。这个时候,刘太后的权势正如日中天,宰相哪敢将这样的奏疏呈递御览。范仲淹就提出辞职补外,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蒲州)任通判。天圣九年(1031年)迁太常博士,调到陈州(今河南淮阳县)任通判。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太后崩,皇上赵祯亲政,范仲淹被召回任右司谏。以上就是范仲淹早年间的简单经历,也是一般贫困士子刻苦读书,努力奋进的缩影。
  范仲淹刚刚回到京城,就在明道二年的年底,宫中又出了一件惊天大事,与皇帝结发十年的郭皇后被废黜了,而导致皇后被废黜的原因竟是因为皇后动手打了皇上。说皇后动手打皇上,这样说有点儿玄,实际情况是:宫中有两个美人,一个姓尚,另一个姓杨,最得皇上宠爱,这让她们有点儿忘乎所以了。尚氏倚仗皇上的宠幸,竟然不把皇后放在眼里,几次与郭皇后发生口角。这一天,皇上来到后宫,尚氏竟然在皇帝面前与郭皇后互骂起来。见皇上还有袒护尚氏的意思,郭皇后怒不可遏,伸手去打尚氏耳光,皇上赶紧过去遮护尚美人,郭皇后一巴掌没打到尚美人,却实实在在的打在皇上的脖颈上,手指尖还在皇上的脖子上划出了两道血痕。皇上勃然大怒,命内侍阎文应传来宰相吕夷简,让他“验伤”。
  郭皇后本来也看不上吕夷简,她曾对皇上说:“吕夷简就不依附太后么?不过是他心智机巧,善于应变罢了。”这话由吕夷简在宫内的老朋友阎文应传给他,他便暗中恨上了郭皇后。今天遇到这样一个极好机会,当然不会放过,他早就知道皇上有意废后,当即进言:“汉光武帝是明主,尚有废后之举,今郭氏伤害圣上,也应废之,不会有损皇上的圣德。”皇上正巴不得听宰相这样说,听了立即下诏,理由是皇后因为无子愿入道门,特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净悟,别居长宁宫。一位国母就这样的说废就废了,简直比寻常百姓家的休妻还要容易,顿时在朝堂引起轩然大波。
  老谋深算的吕夷简知道废掉郭皇后简单,但是必然会在恪守儒家信条的文臣那里遭到强烈反对,他下令两府大臣谁也不许接受台谏的奏章。右司谏范仲淹与御史中丞孔道辅联合御史台、谏院的另外八名官员,一同来到阁门求见皇上,早有准备的宦官连忙将宫门关闭。这八名官员是:知谏院孙祖德,左正言宋庠,右正言刘涣,侍御史蒋堂、郭劝、杨偕、马绛,殿中侍御史段少连。大家跪伏在垂拱殿门前,因为宫门关闭,孔道辅就扣着门上的铜环高声大叫:“皇后被废,为何不听言官进谏?”范仲淹甚至喊道:“从来废后皆昏君所为!”
  次日清晨,孔道辅、范仲淹刚刚来到待漏院,等待上朝后继续奏谏。内侍已带着皇上谕旨来到待漏院宣诏,这个谕旨就是吕夷简草麻(笔者注:草麻,任命官员的制书)的:“伏阁请对,盛世无闻,孔道辅、范仲淹等冒昧径行,殊失大礼。孔道辅贬知泰州,范仲淹贬知睦州。”并告之二人不必入宫告谢,马上启程。等到这二人回到家,早已有手捧敕文的官员在家门口等候,等同于押送他俩出京赴任。这场废后之举、台谏伏阁请对的天大之事,就被吕夷简举重若轻的化解了,可见此人心机之深。
  
  二
  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因上疏谏止废黜郭皇后,触怒龙颜,被皇帝贬往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市),这是他仕途生涯中第二次遭受贬谪。“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范仲淹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仍敢于挺身而出为郭皇后说情,是他性格使然,正如他自己所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既然废黜郭皇后不合乎情理,身为谏官的他自不能缄口不言,即使遭到贬谪,他也无怨无悔。
  睦州又称桐庐郡,离京城汴梁有数千里之遥。范仲淹由汴梁走陆路先到项城(今河南沈丘县槐店集),然后弃车登舟,沿颍河、淮河、钱塘江、富春江南下,直至四月十六日才抵达桐庐,旅途长达3个月之久。一路之上他想了很多,但看到江上渔翁驾着小舟出没在风波里,不惧艰险泰然自若,他的心胸也宽广起来,羡慕渔人的超脱潇洒,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他写了一首《江上渔翁》诗道: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是个乐观、坦荡的人,很快他就被沿途的旖旎风光所吸引,他所要去的睦州是物产丰饶、山水秀丽之地。睦州所辖的淳安、建德、桐庐各县都处在新安江、富春江流域内,特别是桐庐县境内的富春江又是整条江中风景最美的一段。而范仲淹赴睦州途中,正是江南三月,莺飞草长的大好季节,满眼青山绿水,如诗似画,他不禁诗兴大发,意兴遄飞,笔走龙蛇,在江舟中一连气写成了《出守桐庐道中十绝》。所谓诗言志,他用诗歌直抒胸臆,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此时的范仲淹心旷神怡,不再纠结被贬谪之事,完全陶醉在沿途的山光水色之中了。
  范仲淹在睦州任上充其量不过半年时间,在这短暂的日子里,他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兴建书院,培养莘莘学子是范仲淹最为惬意的事,凡是他足迹所到之处,无不书声琅琅,弦歌不辍。这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而且他深知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他拨款修复了破败的睦州孔庙,并创办了龙山书院,敦聘著名学者李觏(觏音够)为“讲贯”。
  二是修建严先生祠堂,这是范仲淹的又一大手笔。严先生即严子陵,东汉初年会稽余姚人,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单名光,字子陵。严光与光武帝刘秀有同窗之谊,曾为其夺取天下出谋擘画。刘秀登基后,严光功成身退,隐居林泉,垂钓富春江畔。严子陵垂钓处位于富春山麓,后人称其垂钓处为严陵濑,这里峰峦叠翠,碧波万顷,是富春江风景最美之地。严子陵啸傲烟霞,视功名富贵如草芥,是后世有操守的人心中的理想人物,是不追求名利,甘于淡泊的典范,是后世学习的楷模。范仲淹敬重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范仲淹兴起修建严陵祠的念头还是在他初到睦州之时。在经过漫长的三个月旅途后,这一日终于进到睦州境界,当船只经过富春山严陵祠下时,见当地百姓正在举行吴俗祀神活动,祀神的人们一遍遍的唱着一首好听的曲子,音律协美动听,与这祀神的热闹场面和壮丽的山水融为一体,范仲淹觉得自己从未听过这样好听的乐曲。他让船家将船靠到岸边,仔细的听着歌词,听到“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时,他不禁击节叹赏道:“曲子好听词更好,想不到桐庐还有这样的人才,等我安定下来一定要见识见识此人。”这时睦州的官吏已得知新任知州到了睦州境内,纷纷前来慰问。寒喧罢,范仲淹问道:“刚才祀神队伍中所唱的曲子是何人所作?”众人乱纷纷答道:“这首祀神曲的词牌是《满江红》,填词的人不是本地人,是当今最有名的填词名家,东京汴梁的柳三变柳七。范大人在东京,想必听说过此人。”范仲淹哦了一声:“原来是他,怪不得这词曲如此和谐美妙,果然是名不虚传。我虽早已闻他大名,却是不曾见过。”
  范仲淹嘴上虽然这样说,心里想的却又是一回事。他在想自己在东京时不时的听到柳三变这个名字,不管你想不想听,这个名字也总是不经意的飘入耳中。关于这个人的种种趣事,如临轩被黜大闹殿院、皇上面前填词言志、奉旨填词轰动京城等,范仲淹听了并没有太当真。给他的印象是此人精音律,但名声不佳。可是今天在这严子陵隐居之地听到这样一曲美妙的词曲,一下子颠覆了柳三变留给他的最初印象,他想能够作此词的人绝非泛泛之辈,也绝非放荡无形的浪荡公子,一定是个有大志向的人。此人胸襟抱复决非用个“无行”一词便能概括,应是个有为之才。也许他只是以表面上的风流浪子形象来掩饰,观此人之志决不在歌儿舞女队中,若按一般说法: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此人也许是“中隐”者也。若是推测不错,那么此人既有严子陵之风,又有俞伯牙之才也说不得。刚刚不久前自己才向皇上举荐了胡瑗,观柳三变之音律才干只在胡瑗之上不在其下。自己一旦回京,必要访一访这个人。
  范仲淹在本地官员的带领下来到严陵祠,众人见他对《满江红》一词颇为欣赏,便请他也填首词。范仲淹想了想对大家道:“诸位父老,今天来得凑巧,和你们一道祭神。本人不懂音律,就让我献首绝句送神吧!”接着咏道:
  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
  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
  在范仲淹看来,刘秀在云台所绘的三十六名开国功臣,抵不上严光一人对后世的影响大。
  范仲淹走进祠堂,见祠堂里里外外已经颓圮荒凉,令他颇生慨叹。当他把睦州事务安排好后,便派手下的从事章岷负责修葺严子陵祠。祠堂建成后,范仲淹召会稽僧人悦躬画了严光像张挂堂中。他在给当时的名士邵悚信中写道:“暨抵桐庐郡,郡有严陵钓台,思其人,咏其风,毅然知肥遁之可尚矣。能使贪夫廉,懦夫立,则是有大功于名教也。构堂而祠之,又为之记,聊以辨严子之心,决千古之疑。”范仲淹在信中所写的这段话,表明了他重修祠堂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光大警醒后人,学严子陵不求名利的精神。
  办完这些事,范仲淹意犹未尽,又写了一篇为后人经久传诵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在这篇短文中,他称赞严光: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器,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有大功名于名教也。某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其为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说严光所作所为使贪夫廉、懦夫立,说他的品格山高水长,可谓褒奖到了极致。严光本是一个隐士,千百年来靠着范仲淹这一篇祠堂记而声名远播,享誉千秋,范仲淹文字感染力之强,于此可见一斑。
  范仲淹还将这篇《严先生祠堂记》拿给旰江(今江西南城县)人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几遍之后,赞叹不已,他对范仲淹道:“先生的这篇文章公之于众后,必将造成极大影响,依在下愚见,通篇文章中只有一个字有欠酙酌,我的意思是用另一个字替换它,那样这篇文章会更完美,内涵更丰富。”范仲淹很高兴地握住他的手,虚心向他请教道:“先生不必客气,尽管说是哪个字?”李泰伯道:“就在那四句诗中,前面两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诗境和意境都很广阔和深沉,但用来修饰后面这个‘德’字,好像有点减少了诗句本来的厚度,若是把‘先生之德’的‘德’字改成‘风’字,你看如何?”范仲淹略一沉吟欣然接受,称道:“改的好!诗的意境和内涵更显阔大深远了。”这一改就成就了一段千古传颂的文史佳话。
  范仲淹还亲笔将柳三变的那首《满江红》词题写到祠堂壁上。词云: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
  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
  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
  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
  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桐江:在浙江省桐庐市境内;烟漠漠:
  烟霭迷蒙之貌;游宦区区:谓因微不足道的小
  官奔走于仕途。区区,微未。底事,何事;云
  泉约:白云清泉之约,意为隐居;仲宣:汉未
  王粲,字仲宣;从军乐:指王粲的《从军诗五
  首》。)
  范仲淹喜爱睦州的青山绿水,经常是逸兴遄飞,妙笔生花,除留下脍炙人口的《潇洒桐庐郡十绝》等诗篇外,让范仲淹高兴的是在这里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同事,他与从事章岷关系甚密,饮酒品茶,互相唱和。他还写了一首《和从事章岷斗茶歌》的茶诗,这首茶诗很长,写的非常好,让喜好茶道之人赞不绝口,认为与唐朝卢仝的那首茶诗可谓珠联璧合,互为姊妹篇。
  虽说是遭贬外放到睦州,范仲淹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却是心情舒畅、轻闲。就在他打算在睦州任上好好整治一下社会治安和环境时,接到朝廷一纸调令。景祐元年(1034年)八月,范仲淹又调到他的故乡苏州任知州,章岷也跟着他到苏州任节度推官。范仲淹走后不久,睦州百姓修建了思范坊、思范堂、思范亭、潇洒楼、范公祠等建筑,来表达对这位贤知州的怀念之情。范仲淹仅仅在睦州任上几个月的时间,睦州百姓在其走后若干年间便陆续修建了这样多的建筑来纪念他,可见他的影响有多大。
  对于这位大宋名臣,我们还是不厌篇幅、不吝笔墨吧,不妨拿卢仝和范仲淹的这两篇茶诗对照来读,别有一番趣味。
  酒文化中有酒神杜康,茶文化中有茶圣陆羽。唐代时言及饮茶,几乎离不开陆羽、卢仝之名。唐代诗人卢仝能在茶文化中与陆羽比肩,只因其一首写饮茶的诗。卢仝这首诗全名《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作者在这首茶诗中,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卢仝茶诗的开头是感谢孟谏议寄来新茶,说自己大有受宠若惊之感;中间部分写煮茶和饮茶;最后想到辛勤采制茶叶的亿万苍生,对他们的苦难寄予深切同情。由于作者用了优美、生动的诗句来表现对饮茶的深切感受,使得这首茶诗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后代文人骚客,广为引用。诗中直接描写饮茶的几句诗最为人称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之所以要在本章中全文引用这两首茶诗,这是因为谓之茶道的饮茶,发展到大宋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宋人讲究斗茶,讲究茶礼,文人士大夫喝茶是非常讲究品位的,煮茶待客颇见主人的功力和风采。唐代时视“花下饮茶”谓之“杀风景”,宋代则是“花下饮茶”已成为时尚。煮茶、饮茶、品茶、斗茶、茶具已成为士大夫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内容,市井街巷、酒楼茶肆、寻常百姓家,生活中也离不开饮茶,饮茶是开封人和其他城市、乡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中因对饮茶的描述较少,只在第五章《圣心难测》开篇中简略的提到一次饮茶,而实际上柳三变不单好酒,也精于茶道,只是篇幅所限没有展开来写。可是这样一来,难免对宋代生活的全景描述便不完整,故此有了范仲淹的这首茶诗,便可弥补本书之不足。
  范仲淹与卢仝的茶诗各有千秋,共同点是都赢得了后世喜爱茶道的人津津乐道,与柳三变同为属官的章岷也因范仲淹的这首茶诗而青史留名。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范仲淹《和从事章岷斗茶歌》云: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春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喜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担,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太子,林下英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人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
  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头归。
  
  
  三
  宋代最初的行政区划为州、县两级,以文官执掌一州的军政大事,称为“知州”。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三月,在州上设路,设置转运使和通判为路的行政长官,全国地域共划分为十八路。到了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将全国行政区划调整为十五路,也就是十五个大的行政区划,每个路的下面辖若干州府。再往后到了真宗天圣年间又重新划分为十八路(笔者注:到宋神宗元丰时析为二十三路)。不管是十五路还是十八路,宋代的州府这一级行政区划始终变化不大,基本包括三十三府、三百零五州、六十六军,加起来共四百零四个州、府和军州,故此史上才有宋太祖赵匡胤“一条杆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之说。
  柳三变将要前往任职的睦州(今浙江建德、桐庐、淳安三县一带)是座军州,属两浙路。两浙路辖平江府、镇江府两府和以杭州为首的十二州,睦州是其中之一州,杭州为两浙路治所。睦州下辖六县:建德、淳安、桐庐、分水、遂安、寿昌,治所在建德。
  柳三变初仕为睦州推官,乃是依据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所定《亲试进士条例》之规定授职,既非大材小用,也非特例拔攫,其任职属于初中进士常例。推官为宋代府、州、军中的幕职官,有时也沿用汉代以来对这类僚属的旧称,呼为“从事”,一般来说推官的职级为“从八品”。
  前面已交待,范仲淹在睦州的任职时间很短,范仲淹和柳三变这两个年龄相差无几的人,互相都想见上对方一面,却是交臂而过。一个羡慕对方词填得好,一个敬佩对方为人正直,是个好官。若是范仲淹留在睦州不走,那么柳三变在这样一个正直、能干的官员手下,肯定不会久困诠调,也许很快就能回到东京任职。因为范仲淹对自己的属下量才使用、提拔任用是不遗余力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典故就出自他那里,讲的是任用、提拔下属的故事。可话又说回来,倘使柳三变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华夏文化史上也许就此失去一个伟大的词人,那这个损失就大了。
  睦州是鱼米之乡,物产丰饶,人烟辐辏,富庶安康。又是人杰地灵之地,人物也了不得,那个写“二分明月”的徐凝就是桐庐人。
  柳三变初入仕途,便被派往这里,令许多同年羡慕不已。比如同为景祐元年进士及第的赵拤,他是衢州人,衢州与睦州相邻,他一生始终渴望到睦州为官。此公及第时年龄小了柳三变很多,但后来官做的比柳三变大,活的也比他长,寿七十七岁。赵拤不避权贵,他为殿中侍御史时,京师人呼他为“铁面御史”。赵拤进士及第后除为武安军(今湖南长沙)节度推官,武安军这个地方在当时属于偏僻之地,仅强于西北、西南等荒寒所在。后来赵拤不断升职,直到嘉祐元年(1056年)自请,才出知睦州,但不久后又改知益州。
  柳三变更是高兴,他上任之初,便作了大量功课,对睦州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早已了然于胸。原本他就对这里一点儿也不陌生,而离他更为熟悉的杭州城也不远。他熟谙这里的风土人情,由衷赞赏这里的天光水色,喜爱数不胜数的美味佳肴,欣赏那如云的美女和柔美的歌喉。更令他赞叹不已的是那条纵贯睦州全境的富春江,蜿蜒如带,川流于山丘、村镇之间,仿佛串起一条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
  富春江本身就是很美的一幅山水长卷,一路自浙皖交界的源头流淌下来,经江山县、衢州到了建德、桐庐,又往下经富阳到萧山,向东入海,哪一段都是山水诗画。
  柳三变自离开东京,一路马不停蹄赶到杭州。到了他很熟悉的杭州,犹豫了一下,却未停留,他知道一旦自己到了杭州的消息传出去,那么没有十几天的功夫脱身不得。于是他毅然摆脱了杭州城对他的诱惑,匆匆离开杭州一路向南。
  一路上只见青山绿水,耳目所闻所见、呼吸之间只有青山叠翠、绿波荡漾、鸟语花香。到达富阳县,天气有些炎热,他忽发奇想,过去只曾与周乡绅、朱儒林乘舟游览过桐江这一段,不若此次溯流而上,一窥富春江全貌岂不妙哉!虽然为此要耽搁几天行程,好在很快就要到达睦州,也值了。
  柳三变难得的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也难怪,刚刚进士及第,眼前都是美好的事物,前程无量,他的心情如何不畅快呢!便自富阳始,乘舟前往桐庐。于是,凡有舟楫之处,便弃岸登舟。由于逆水而行,舟楫无法上行时,便捨船上岸,雇个挑夫担着行囊,待有船只时便又登舟。
  待到行至富阳、桐庐交界处,江水益发凶险,两岸悬崖峭壁,层峦叠嶂,山光水色相映,景色秀丽异常。水流湍急,只看到船只自上流飞驰而下,看的人惊心动魄。无法再乘舟,便沿江岸徒步而行。这段山水最为壮丽,乃是富春江段最美的景致。
  柳三变想到五代的著名诗人吴均曾在他的《与朱元思书》文中所写,自桐庐至富阳百里许,真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西东。”他由衷赞赏吴均的文章写的好,颇认同吴均笔下的富春江美景。一路行来心情舒畅,荡涤胸怀,好不惬意。
  柳三变途经的这条江叫做富春江,乃是新安江的下游,被誉为世间最美的一条江,素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之赞誉。新安江发源于安徽休宁县境,清澈的溪水从黄山、天柱山等名山中的千沟万壑奔流而出,汇集成河,在安徽的河段称为青溪,又称徽港、歙港。流入浙江境后,始称新安江。江水清澈见底,李白就有诗赞美这条从青溪至新安江的江流,他的《清溪行》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新安江流过淳安县,又流经建德县,在建德的梅城镇与发源于浙境的兰江汇合,从此处直到富阳这段江面称为富春江。
  江水自建德东流,经桐庐,流入富阳,其中桐庐至富阳这一段又称桐江。柳三变《满江红》中有“桐江好,烟漠漠”句,就是说的这段桐江。自富阳再向东到萧山闻家堰,便称为钱塘江了。
  这段时间,柳三变陶醉在山光水色之中,他的心情振奋、轻松、舒畅,身边没有了歌儿舞女的环绕纠缠,更没有了为贡举拼搏的压力,这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好时日了。
  
  
  四
  桐庐县城大约有三四里长,位于富春江西北岸。柳三变到达桐庐已是午后时分,吃过饭后他先去与县城一水之隔的桐君山走了一趟。桐君山兀立江边,林木葱郁,景色秀丽。桐君山是座药山,相传是中药鼻祖桐君老人的结庐之地,素有“药祖圣地”之称。桐君山别是一番景致,周围显得是那样的静,那样的清爽。柳三变想若是自己长久在睦州为官,一旦致仕,不妨选择在此结庐读书,躲避凡尘,颐养天年。每日里看看山,看看水,听听鸟鸣;读几篇书,吟几句诗,填一二首词,可谓是顺应天时、择其地利矣。若是虫虫也在一起,那可真是神仙眷属、洞天福地了。
  自桐君山下来,之后又乘兴前往钓台瞻仰严陵祠,到那里时已近傍晚。钓台去桐庐县城二十余里,山上景观分为东西二台,中间隔着一条深谷,东台是相传严子陵隐居垂钓的钓台和严子陵祠堂。东西两台雄峙江畔,离江面高逾百尺,背倚青山,下傍绿水,掩映在葱笼的古木丛林中。
  柳三变这次是第二次拜谒严子陵祠,登上东台,却见祠堂焕然一新,显然是新近才修缮的,他便信步迈进大门。柳三变见祠堂院内开阔整洁,一面的祠堂壁上赫然书写着一首《满江红》词,笔力虬劲,墨迹清新,再看竟是自己的那首词作《满江红》,细想只有自己的这首词才配得上这里的名山胜水和严陵古迹,这个想法让他多少有些得意。他便捨去中间,直接走到下面去看落款,见题写者赫然是范仲淹,他心里一阵冲动,巴不得马上赶去衙署报到,拜会这位上司。他心想这位上司一定很欣赏我的这首词,否则不会亲手题写在严陵祠里,看来我们会有共同语言的。
  见钓台上题咏者极多,柳三变随意浏览,并无有上乘之作,倒是有无名氏一绝引起他的注意,诗云:“范蠡忘名载西子,介推逃迹累山樊。先生正尔无多事,聊把渔竿坐水村。”
  匆匆游完东台,斜阳已暮,一阵山风吹来,洒下稀疏小雨。柳三变不慌不忙,并未如其他游人样急着下山。这里去桐庐县城还要十几二十里路程,赶到那里去也未尝不可,可有那个必要吗?无非就是睡个觉而已,颇不值得。或者就到附近农家寻一宿?柳三变到底是诗人情怀,下到山脚,却见严陵滩边泊着几只渔舟,心中一动,想到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渔翁》诗,他不禁吟道:“渔翁夜傍西岩宿,……欸乃一声山水绿。”
  他向渔舟走去,看中一只,与那正在收拾网罾的老渔翁谈好价钱,今晚就在船仓里歇息一宿。现成的鲈鱼,老渔翁自水柜中捞出两尾,就着船舷边清理干净。柳三变与渔翁一起燃炊造饭,老渔翁又取出一个酒葫芦,二人就在这舟中边吃边聊。沉沉的暗夜里,淡云微雨,柳三变在晃荡的渔舟中静静的听着风声水声以及细雨的沙沙声,睁眼看向芦棚外面,眼前却仿佛越来越亮,往事历历如在眼前,汴京城一幅幅风景、一个个人物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
  自从离开汴京,这一路上柳三变的心情很轻松,他的已往生活总是处于乱纷纷的氛围之中,今日难得有这一分清静。当想到明天就要到达任所,去向知州范仲淹报到,心里竟有些莫名的忐忑,听说这位范大人性格耿直刚强,不阿权贵,自己怎样做才好,是否应该就此时改变风流浪子形象?
  他又想到虫虫,这一路上想的最多的就是这个牵肠挂肚的女人,越是夜深人静孤馆难眠时,虫虫的倩影越是在眼前晃来晃去。可惜不能带上她到任所,二人在分手之际虽然是依依不舍,但却没有曾经经历过的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感觉。柳三变对自己的前途也没有把握,身在官场,只能任人摆布,谁知何时能回到汴京?故此他劝虫虫不要苦等自己,我们永远是好朋友、好兄妹。可是她坚决不答应,她说你就是在蓝天中飞翔的风筝,可以随风任意西东,可是线的那一头在我手上,你要想落地就要落在我这小院内,我会日日望着蓝天,盼望你早日回来。说的柳三变一劲儿苦笑,唉,如果她能像瑶卿她们那样,他的心里才会轻松下来,可虫虫就是不松口,赌咒发誓的要为他守身,这让他分外为难。回过头来又一想,真的虫虫应承下来,他自己就能甘心那样的结局吗?他的心就真的能轻松下来?他对自己的决心也不自信。
  他又想到去岁,与朱儒林、周乡绅一起游严陵时,正遇到祀神队伍。周乡绅与耆老们打着招呼,当介绍自己是柳三变时,人们吃惊叹羡的场面让柳三变都感到惊讶,想不到在离东京如此遥远的地方他的名声都会这样响亮。一时间队伍停住不走了,乡里耆老请求他留首词,淳朴人们的热情无法推托,这才即兴填了首《满江红》,直到人们会唱了,队伍这才重新上路。乡人们将柳三变架上抬竿,一路上与泥神一起,着实风光了一把。
  耆老们一再挽留,这一晚柳三变喝了个酩酊大醉。次日上午,朱儒林见了他一劲儿调侃,说早上见到他赤身裸体,狼狈不堪,身边还睡着两个歌妓,真羞死人了。柳三变有些惶惑不安,不知道朱儒林说的是真是假,反正他的话不可全信。朱儒林见柳三变半信半疑,又强调道:“我说的可是真的,你到了潇洒桐庐,可你真的不潇洒了,这回你现眼现大了。”还是后来周乡绅告诉他了真相,你醉的一塌糊涂,又是呕吐不止,乡里找来两个女婢服侍你是真的。
  两游桐庐之间不足一年,柳三变的人生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次来这里还是客人、旅人,这次却是以主人身份走马上任了,世间万物就是这么的捉摸不定。就是在这江上扁舟的简陋船仓里,他却在睡意朦胧中又以《满江红》为词牌填了首词,这才沉沉睡去。直到第二天天晓,夜间所思所梦,别的他都不记得了,而这首词却记得清清楚楚。
  这首《满江红》词曰: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
  酒醒孤馆,夜长无味。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
  如今两总无终始。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
  悴。添伤感,将何计。空只恁,厌厌地。
  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不会得都来些子事,
  甚恁底死难拚弃。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
  是。
  (都来:算来;些子:些许,不多。)
  柳三变匆匆离开桐庐,前往州治所在地的建徳。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