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临淮岗下湖塘奇
作品名称:老凌游记 作者:天高云淡天 发布时间:2016-10-12 13:54:14 字数:7084
11月14、15号是双休日,我独自驱车前往颖上县八里河,去参加全省凌氏宗亲会2015年年会。
这个双休日其实有许多活动。经过漫长的海选,合肥论坛组织的万人掼蛋复赛将于周日上午开赛,我们好不容易打了进去,搭档李部长早早就跟我联系,要我准备应战;老家烔炀河的首次美食节也安排在周日举行,文化站的何站长还客气地邀我回去看看;周六上午崔岗艺术村八间房手机摄影作品开展,其中有我新近加入的1826摄影俱乐部的成员作品……,等等。但我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了其他,因为这次宗亲会年会是在我的提议下,由各地宗亲会轮流举办的第一次年会,我很期待这一次会议能有一些新的突破,出台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新举措。
从网络地图上搜索路线,发现经过霍邱临淮岗淮河大坝到颖上八里河风景区,是最近的一条路径。每年汛期经常听到电视广播里提起淮河上的王家坝、临淮岗什么的,但一直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这次正好实地见识一下临淮岗水利工程的真面目。于是决定不走高速,就走这条由省道、县道以及乡村道路组成的捷径,也顺便体验一下淮南丘陵地带的乡村风貌。
因为是跑长途,我对自己的老爷车不太放心,就一早去到弟弟那里,换了他的新车。先到元一希尔顿,准备听一场“微单摄影技术”讲座再走,没想到虽然现场安排的非常排场,讲座老师的名头也很响,但实质上就是一场摄影器材推介会。经过入场前的繁琐手续以及开场前的漫长等待,到我毅然离开时,已经白白浪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从地下车库出来,被收费20元,这是我在合肥碰到的最贵的停车收费,收费员平静地告诉我,希尔顿就是这个价,我只好默默地掏给他钱走人。
市区到吴山镇这段路以前走过,所以轻车熟路,一会就到了。而且因为车少路好,走X018县道比走正在改造的合淮路省道以及绕行较多的高速更好走。X018与X024交叉的吴山镇十字路口,有一家吴山贡鹅店,号称百年老店,我以前来这里看吴山庙的时候,进去吃过一次,虽然环境不讲究,但贡鹅的味道确实不错,加上家常菜蔬的搭配,吃得很惬意,很舒服。过了吴山镇向西,我就一点也不熟悉,只能靠导航仪引导,发现异常时再向路人问道。沿X024县道西行30公里,经寿县炎刘、茶庵二镇,在三叉道口接X025县道北上,10公里后到达安丰镇。
这一带是古楚之地,楚文化兴盛发达。公元前262年,楚国太子芈熊完立继承楚顷襄王之位,成为楚国第42任国君,谥号考烈王。22年后的公元前241年,考烈王由陈郢(今河南淮阳)迁都寿春(安徽寿县)。5年后的公元前238年,考烈王驾崩,就葬在寿春城南茶庵的青云山上,至于为什么要葬在离都城60公里外的不名之地,现在就无从查考了。因为茶庵集镇在路口以南,而我要去的地方在路口以北,加之当时对这段历史并不知情,所以就没有拐过去查看一下,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机会故地重游了。在路牌上看到安丰也是古楚之地,还有前往著名古代水利工程安丰塘的指引。回来一了解,安丰与安丰塘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两个不同的镇子,一个叫安丰镇,一个叫安丰塘镇。
安丰镇曾经是南北朝时设立的安丰县郡治所在,取“安康丰盈”之意为名,足见其当年的盛景。1958年,国务院在寿县正阳关—真武庙店—庄墓桥一线以南设立安丰县,在境内石家集老街以北1.5公里处(现安丰高中)兴建安丰县城。次年因供水难度大安丰县被撤销而停止建设,仅建成一条街道,取名安丰路。现安丰镇政府就在安丰西街上。在安丰镇三关村里,有一座贺驾古堆,据传明朝皇帝朱元璋曾巡游至此,当地百姓黄土垫路、净水泼街庆贺皇帝巡游,堆砌了这座古建遗址。还有青城村境内的小姑坟遗址,传说古代有河南美女病逝于此,当地群众厚葬之。后来无论是有疑难杂症或妇女不孕者,到此坟前烧香许愿,即可遂愿,次年纷纷前往还愿,以致香火旺盛。另外在草门村庙西组境内,有华佗庙一座,据传始建于嘉庆二年,当时有庙宇10余间,庙田10余亩,为人们纪念华佗到此行医而建,曾经香火旺盛,后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被毁。80年代初人们自发重建华佗庙二间,请有华佗塑像,每年九九重阳节举办庙会,四乡八邻前来参加庙会者众。这些情况都是回来后查考的,所以当时也就从安丰街上一带而过,没能去寻访这些历史遗迹。
024县道在安丰街上与S203省道重合,导航指示从安丰街上左拐进入X025县道,但我被路边上天下第一塘的景区指引牌吸引,觉得到了这里不去看看有些说不过去。一打听,要继续沿省道向北行驶15公里,再西转022县道5、6公里,就是安丰塘,虽然绕点路,但也能到八里河。于是我便依言而行,来到安丰塘前。这个时候已经中午11点多钟,但天气仍然阴沉,大坝后面雾气沉沉,什么也看不清,只有坝口竖立的安丰塘碑石和硕大的景观石依稀可辨。
安丰塘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的戈家店村,古称芍陂。“陂”这个字是个多音字,用作地名时读“皮”,如湖北黄陂县;表示倾斜或者不平坦等状态时读“玻”,如陂陀等;用作池、塘、水岸等本意时读作“碑”。芍陂引淠河水入白芍亭以东这个地方成为湖泊,故称之为芍陂,意即白芍亭旁边的水塘。芍陂由春秋中叶楚相孙叔敖督修,距今2500余年,为我国第一个大型陂塘建设工程,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古代的安丰城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当时这里是楚国北疆的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好坏,对当地的军需民用关系极大。于是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芍陂建成后,安丰一带每年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并很快成为楚国的经济要地。楚国更加强大起来,打败了当时实力雄厚的晋国军队,楚庄王也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300多年后的公元前241年,楚国被秦国打败,考烈王便把都城迁到这里,并把寿春改名为郢。这固然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水利奠定了这里的重要经济地位也是关键的原因之一。
芍陂经过历代的整治,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东晋时因灌区连年丰收,遂改名为"安丰塘”。为感戴孙叔敖的恩德,后代在芍陂等地建祠立碑,称颂和纪念他的历史功绩。芍陂的北堤外建有孙叔敖祠,现存殿宇、碑库各3间,石刻19块,碑文记述芍陂地理位置、水源、灌区分布、用水规划及历代整修情况。建国后,通过大规模整修扩修,古塘芍陂旧貌换新颜,水面5万亩,灌溉面积增至60多万亩,并有防洪、除涝、水产、航运等综合效益。安丰塘大堤周长25公里,堤坝内坡全由石块铺砌,塘内烟波浩渺,堤岸绿柳成荫,成为一大风景名胜,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观光,1988年1月国务院确定安丰塘(芍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大坝管理委员会名誉主席托蓝及西德、美国、罗马尼亚等国专家学者均来这里参观考察过。
我在安丰塘的长堤上走走停停,这时天空开始有些澄明,湖面依稀可见水色氤氲,我在水闸、倒虹吸房、坝体上不断拍照。在大坝中段,竟然碰到几台汽车正在装载鲜鱼。一台大吊车矗立在大坝上,长长的吊臂伸向湖边满载着活蹦乱跳的大鱼的渔船,几个渔民把两个大大的塑料筐装满鱼,吊臂把鱼筐吊到大坝上的专用的运输水产品的汽车上,车上的工人再将鲜鱼倒进车厢里。我是第一次现场看到这样盛大的渔事,比过去在白湖看到的鱼塘起鱼场面要壮观很多。由于要赶路,我恋恋不舍地开车离开。在快要驶离芍陂大坝时,看到坝内湖面上有一个长长的亭廊伸向湖中,岸边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亭中还有一方巨大的石碑,便再次停下车来,下去观看拍照。与亭子相对的大坝下面,有一些建筑,走近一看,就是孙公祠,可惜门庭冷落,铁将军把门,无缘进入观看。
穿过塘梢的安丰塘镇大街,向西行驶15公里,来到淠河东岸的迎河镇,这里是022县道与006县道的垂交点。我在迎河街上吃午餐,小店里只有水饺,但是手工素饺,很好吃,让店主给加烫了一把青菜,店主又送了一份辣萝卜条,只收了10块钱。吃饱喝足浑身暖和,我沿006县道转头北上10公里,就上了S310省道。310省道东北起自凤阳县的临淮关,西南终于霍邱县的叶集,全长238公里,六安、霍邱、寿县、淮南、凤阳等城市都在这条线上,是皖西北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我正好从霍邱与寿县之间穿过,前往淮河上的重要关隘临淮岗镇。
这一路大约30公里,既是淠史杭水利灌溉区,又是淮河重要的行蓄洪区,沿途湖泊水库众多。第一个遇到的是城东湖。城东湖位于淮河右岸,古名戎湖,也作溶湖、荣湖,因在霍邱县城东部,所以叫城东湖,由淮河泛滥淤积,洼地积水形成,面积约180平方公里。湖泊主要来水汲河,从三流集注入后,穿湖而过,河湖一体,自南向北,至溜子口注入淮河,是淮河中游最大的湖泊洼地,1951年治淮工程中列为淮河中游四处蓄洪区之一。湖区盛产虾蟹、银鱼,是安徽省重点发展养殖基地之一,具有蓄洪、灌溉、水产等效能。城东湖蓄洪区北临淮河,居临淮岗、正阳关之中,东、南、西三面环岗,整体地形狭长,呈“海马”状。注流于城东湖的汲河古称泄水,又名戎河或戎水,发源于大别山区金寨县三仙山、红石埂,全长149公里。城东湖原与淮河相连,无坝无闸,水至则湖,水退为滩。千百年来黄河多次泛滥夺淮,河口淤淀,湖水不能及时外排,汛期淮水倒灌入湖,湖的上游汲河在淮河大水时,与毗邻的孟家湖连成一片,河湖不分,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沿湖群众生产生活困难。1951年作为淮河蓄洪临时性工程,在新店镇筑堤建闸,与淮河分隔,独成湖体。城东湖闸位于新店镇唐家冲,建在拦洪坝中端,五孔,设计闸上(淮河侧)水位26.6米,闸下(城东湖侧)水位21.8米;最大进洪流量提高到每秒1800立方米。蓄洪区建成后曾6次开闸进洪,在淮河防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在城东湖闸旁边停下车子,下到闸口湖边拍了几张照片,五孔大闸在平静的湖水映衬下,全然没有了开闸放水或者进洪时的狂野与奔放,显得非常宁静。
310省道在过了城东湖北大坝后,在新店镇与032县道交会,并调头南下霍邱,成为城东湖与城西湖的分界线,所以说到城东湖就不能不说城西湖。城西湖,又名沣湖,当地人称西湖,为 淮河中游大型湖泊之一,对调节 淮河洪水,保证下游城市、矿区、铁路等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原来城西湖东北包括姜家湖,随着1919年淮河西湖长堤筑成,以及以后接着筑成的上格堤、下格堤,西湖的范围就不再包括临王洼地和姜家湖。城西湖面积历来以水面(或水位)为据施测确定,因所取角度或施测方式不同,数据也不尽相同。1934年《安徽通志·水工稿》载:“城西湖面积,历年枯水期,纵横直径20公里,水深1米,丰水期(无淮水倒灌)纵横直径30公里,水深约3米。”1937年《霍邱县添建两湖唅闸报告》载:西湖流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湖面积430平方公里。建国后的水利资料记载:围垦前,城西湖水位22米高程时,面积380平方公里;25米高程时,面积455平方公里。1966年围垦后,水位在22米高程时,面积就只有89平方公里了。由于围垦严重影响淮河中游汛期流畅,国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淮河中游进行了大规模水利改造,退田还湖、退坝还湖,完善行蓄洪区建设,基本上消除了淮河中游的水患。即使这样,城西湖现在的面积仍然跟当年没法比。
在新店路口打听去临淮岗路线时,正好被问的中年男子是临淮岗人,正要回家去,我就带上他当向导,沿032县道向西北行驶了10公里,很快到了临淮岗镇。向导下车后,我从镇内街中穿过,就直接上了临淮岗十公里长的大坝。由于受黄河夺淮和人口增长的影响,淮河中游河道淤积,大量的湖泊洼地被围垦成圩区,造成中游行洪不畅。1983年以来,国家实施淮河干流中游河道整治和堤防加固工程,采取了铲除退建行蓄洪区堤防、切滩和疏浚河道、整治束水河段、调整设计水位等措施,扩大了河道行洪能力,在本世纪以来的历次大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减灾效益也十分明显。临淮岗处于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上,是淮河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区域,过去已有一些水利工程,这次整治属于进一步完善。主要是增建了城西湖退水闸,加固城东城西两湖进洪闸,结合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枢纽布置,将姜家湖和唐垛湖行洪区合并为姜塘湖蓄行洪区,加高加固堤防,实施行蓄洪区庄台、闸站和排涝工程建设,效果也非常显著。
从临淮岗开始,到颖上县邱家湖北的陈巷孜村,近十公里的主坝上,雄伟的水闸、船闸好几座,闸孔加起来近百孔,蔚为壮观。临淮岗地区属于淮河中游与上游交界的地方,上游的淮河两岸,地形为两岗夹一洼,可滞蓄大量洪水,是不可多得的优良坝址,可以扼守上游来水的咽喉之道,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上的全部洪水。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毛主席就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央人民政府随即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成立了治淮委员会,进行淮河的综合治理,从此拉开了新中国治淮的序幕。1954年淮河特大洪水后,水利部开始拟订《淮河流域初步规划》,计划在淮河上游建造一个洪水控制工程。1957年,淮委选定在淮河中游正阳关以西建设集灌溉和防洪效益于一体的临淮岗水库。由于经济困难,临淮岗工程只完成姜家湖大坝、10孔深孔闸、49孔浅孔闸、船闸及上下游引河等工程后,于1962年停、缓建。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九五期间研究建设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并确定其为19项重点骨干治淮工程之一。2000年9月淮委临淮岗建管局成立,次年12月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正式开工。主体工程包括加固改建49孔浅孔闸和城西湖船闸下闸首;新建14孔姜唐湖进洪闸、12孔深孔闸和临淮岗船闸;加高加固并延伸主坝7.34公里、南北副坝约69公里;扩挖上下游引河14.39公里等,工程总投资22.67亿元,主体工程计划总工期5年。2003年11月提前一年成功实现淮河截流,2007年工程全面竣工后,先后在工程区域内建起了纪念公园,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堪称淮河上的“三峡工程”和“小浪底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淮河干流洪水长驱直下,威胁淮北地区和沿淮城市、工矿企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被动局面,在治淮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临淮岗大坝由主坝和南、北副坝组成,全长77.51公里。主坝长8.54公里,南副坝长8.41公里,北副坝长60.56公里。我行驶了主坝全程,在北副坝起点处就转向北行去八里河,没能领略到百里北坝的迤逦风光,但临淮岗风景线主要在主坝,我深为工程的壮观雄伟所震撼。
自临淮岗镇大坝口起,依次有城西湖退水闸、临淮岗船闸、姜塘湖进洪闸、12孔深孔闸和49孔浅孔闸。城西湖船闸,1958年作为临淮岗船闸开工修建,1962年临淮岗工程停建后,1967年将其改建为城西湖船闸,作为沟通淮河与城西湖的航运通道。临淮岗船闸,建于2002年10月,2005年6月完工。姜唐湖行蓄洪区退水闸工程位于老淮河主槽与49孔浅孔闸之间,共16孔,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主要建筑物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用于姜唐湖行蓄洪区启用后的行洪、退水,同时具备反向进洪功能,为临淮岗工程整体作用的发挥和淮河的防洪保安提供保证。姜唐湖退水闸工程总投资1.26亿元,于2004年7月开工建设,2007年12月竣工验收。49孔浅孔闸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坐落在引河左侧滩地,大洪水时控制淮河干流下泄流量;非汛期和中小洪水时,敞开泄水。原闸兴建于1958年,因历史原因建成后功能不全,存在诸多安全隐患,2001年开始加固改建工程,于2006年验收通过。深孔闸在原深孔闸与49孔浅孔闸之间,与49孔浅孔闸、姜唐湖进洪闸共同控制下泄流量。闸室下游设公路桥,闸室两侧空箱岸墙,上部设三层桥头堡。深孔闸每孔一扇平面钢闸门,上下游各设一套检修门。电气设计包括闸用主变、一次电及集中控制等。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成投入运行以来,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把车停下来,徜徉在大坝上,游走于纪念公园内,尤其是在公园纪念碑石前仰望高高的大坝和闸塔,切身感受着水利建筑的宏伟与人定胜天的能量,深感不虚此行。
过了临淮岗淮河大坝,十来公里就到了八里河,各地宗亲已经陆续到达,大家交谈甚欢。参加了晚上的预备会后,知道就明天上午半天会议,安排了十几个人大会发言,然后会餐散会,实质上还是大家长途跋涉,赶来聚会吃喝,了无新意,冬天的八里河也是一片萧条,没什么可看,遂觉大失所望。所幸选择了前面的捷径,观赏和了解了别样的风景,算是得失有衡吧。期待明年的合肥年会能有新的举措。
第二天上午,我听完会长的报告后就请假告辞,将近中午一点时赶到三十岗的崔岗艺术家村,找到八间房所在。位置不错,就在村口正对面,院墙和院内支架上挂满了展品,但没有观者。我浏览了一遍,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八间房的主人是三个年轻人,他们的创业估计正在闯关时期,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相信,只要有梦想,敢于付诸实践,勇于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看着正在生火做饭的他们,我在心里默默祝福。
打了个电话给老伴,她在儿子家带孙女,他们也刚刚吃饭,我赶忙驾车前往,去跟老伴儿孙一起吃。(乙未年十月初八,2015年11月19日,星期四,于淝上绿缘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