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烟雨秋日下阊祁
作品名称:老凌游记 作者:天高云淡天 发布时间:2016-10-12 13:12:31 字数:5207
皖南徽州的世界红茶之乡,有祁山雄踞城东,阊江穿行城门,故古人以祁门为县名。10月30号下午,我们一行十几人,在1826摄影俱乐部的组织下,冒着濛濛细雨,开始祁门、黟县行游采风之旅。
180多年前,在世界顶级红酒产地,法兰西罗讷河畔的勃艮第古城,61岁的法国军官约瑟夫•尼基福•尼埃普斯,在家中的阁楼上,对着天窗外的景物,花了8个小时的曝光时间,通过薰衣草油显影,在沥青上记录下人类第一张镜头成像照片《窗外的景色》。这一年是公元1826年,从此成为人类摄影历史上的元年。我第一次在合肥论坛上浏览到以1826命名的摄影俱乐部信息,立刻就被吸引注目光,不知道这个名字是谁起的,感觉很有创意,因为不仅契合专业背景而拥有历史韵味,而且适应时尚风格而具有当代色彩。网上搜索了一下创办人赵萍女士的情况,这个看上去像邻家妹妹的姣小女子,还真的不简单,不仅是国家和省级摄协会员,而且连续三年获得省优秀创作奖和组织奖,还是中国十佳数码摄影师、中国佳能十佳专业摄影师。我在网上欣赏了她的一些获奖作品,确实有些佩服她小小身材里的大大能量。于是我在一个早春的夜晚,走进1826俱乐部的大厅,聆听了赵萍女士的一场公益摄影讲座,感觉受益匪浅。
虽然30多年来不时接触拍照留影,但都是到此一游立此存照,只满足于用傻瓜机照傻瓜相,根本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摄影,更不是什么所谓的摄影艺术,充其量我只能算是个资深照相人。做了许多年的文字工作,舞文弄墨倒是我的职业特性,用点照片使文章图文并茂勉强算是我的喜好之一。去年11月退居二线后,我就经常跟老伴一起到处旅行,拍照也就成了如影随形的必备项目。在当下这个全民摄影的年代,摄影旅行成为了一对时髦的孪生兄弟,我是既旅行,又照相,自然也算是赶上了这一回的时髦。
上次1826组织喀什采风,我因故未能成行,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次活动的信息,我就立马报了名。没想到世界很小,大巴车前两排4个人,老王跟我是一个系统的,30年前,我到他们单位拍我们单位参加乒乓球比赛的照片,找他借过胶卷;10年前,我们一起在北戴河学习,天天到海滨浴场游泳拍照,这次又在这里不期而遇,老朋友相会,高兴不已。一位是省检察系统的老孙,跟老王叙成河北老乡;另一位是省移动系统的老张,竟然跟我舅舅还是一个村子的亲戚。有人说,最少通过6个人,就可能跟奥巴马攀上关系,看来此言不谬。
高速上大巴限速,合肥到祁门300多公里我们跑了5个小时。晚上入住汽车站旁边的一家小旅店,据说店主夫妇都是当地的摄影名人,但老板没露面,老板娘倒是笑容可掬,只是店里的陈设实在太破旧,看来不是一般的年头没维修更新了。睡觉还可以凑乎,就是没有网络信号让人有些受不了,再就是灯泡电视都是上个世纪末的风格,而且我们房间的淋浴蓬头的支架坏了,只能抓在手上用,不小心水柱冲到耳朵里,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听力。餐厅饭菜还不错,虽然团餐不可能上店里宣传栏上陈列的九碗六,但当地摄协的王老师给每桌加了两百元的菜,还另外带来了酒水,跟大家举杯言欢,所以吃得就相当满意。餐后在1826工作人员的房间,由祁门摄协的林老师介绍明天的采风安排,播放了他的当地风光摄影作品,并确定由摄协的郑老师做我们明天的全程陪同和技术指导。
第二天凌晨5点,大巴准时向燕山出发。我们这一次活动主要就是奔燕山而来。燕山位于祁门东北的柏溪乡,离县城直线距离只有10公里,但山区公路蜿蜒,大巴行进了半个小时,里程大约在20公里左右。车到拍溪小学就无法再前行,郑老师打着手电领我们徒步上山。燕山确实有些特点,因远望山顶如一只飞翔的燕子而得名。其在周围大山环抱之中,却因两条河流环绕而相对独立。山脉从东至西绵延3公里,主峰燕子峰海拔460多米,相对高度只有160多米。虽然山不高,但山上悬崖峭壁,林木葱郁,山茶满坡;山下民居点点,溪水弯弯,常年云雾弥漫,云海缭绕,景色煞是好看,因而成为黄山市第二批百佳摄影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驴友,流连其间,不思归返。
穿过柏溪村,我们摸黑来到半山腰,只见山嘴上有一排敞亮的木亭子,这是专为摄影人打造的拍摄远山日出与山间民居的摄影点。虽然大家行路加爬山弄得一身大汗,但都顾不得许多,只忙着支起长枪短炮,描准拍摄方向,然后耐心等待天亮。我只有傻瓜机一个,此行目的也是看大于摄,便只身一人向山顶攀爬。果然无限风光在险峰,沿途每一个险要处都修有观景台,此时天渐渐退去夜色,望着山下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高度下,呈现出的不同景象,心境也随之渐入佳境,一路高歌,登上山顶。山上灌丛密布,到处生长着珍珠黄杨、女贞、杜鹃、高山柏,岩石间满目的龙须草,植被之间还依稀可见一些建筑遗迹。后来了解,这座山上曾经是元朝农民聚义之地,他们曾经在山上安营扎寨,开凿了水井水塘十数处,那些建筑遗留就是当年景况的历史见证。
直到早上7点多钟,也不见丝毫云雾与晨曦,看来今天是无缘日出与云海了。我拍了一些照片后就准备下山跟他们会合,半道却碰到郑老师带着一拨人向山上而来。郑老师问我上了燕子石没有,我看了拍了燕子石但没上去,因为在山顶上看燕子石如同在对面另一个山头上,以为过不去,所以就没上去。于是又跟着他们来到山顶。他们在山顶上四处拍照,我穿过一片树林来到燕子石下,只见一座一二十米高的光秃秃的石峰上,直立着两块巨石,巨石上面还有一块大石头,整个一个飞来石上复飞石,鬼斧神工天造化!没有自然的通道可以上去,但笔直陡峭的岩石上,有人工开凿的脚窝和旁边安装的一根细锚链,我小心翼翼,手脚并用,终于爬上巨石,立刻有一览众山小、山高人为峰的豪迈之气涌上心头,团友们纷纷在对面山顶拍我挺立挥手的画面,我心下在想,也许哪一次影展作品中,就或许有如同飞来之石一样的我的身姿。
回到饭店已经上午9点,抓紧吃早餐,继续出发去渚口乡。郑老师首先把我们带到龙船滩,当地人叫滩下。滩下距县城不到30公里,离渚口乡政府所在地大北埠1公里左右,是一个美丽的村庄,发源于牯牛降的大北河犹如玉带绕村而过,小村因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当然这也是江南村落的普遍地形。村前河边自上而下有苦楮树滩、高洪滩、龙船滩等河滩,滩下便由此而得名。村西有一片长100米、宽20多米的水口林,有樟树、枫树、槠树等近百棵,多数树龄在百年以上,最高达800多年。古树虽然历经沧桑,树干斑驳,但枝叶繁茂,浓荫蔽日,风景如画。这些树木大都在岸边的一个高岗上,祼露的树根纵横交错,苍老遒劲,有的隆起突兀,有的交织缠绵,如巨龙般蜿蜒曲折,情趣盎然。当地政府在大北河与古树之间移建了古老的徽式木质长亭,在秋雨绵绵之下,山青水碧,树古亭朴,山水亭树相得益彰。滩下碧水如镜,对面青山滴翠,岸边长亭悠悠,岗上古树连连,倒映在波光粼粼的山溪之中,佳偶天成,美仑美奂。郑老师还找来一个老农,披着蓑衣,划着竹排,在山水之间穿梭往来,让我们尽情拍照。虽然情景是人为的,但山水风光是自然的,秋色烟雨是天赐的,我们的爱美之心是真实的。
沿渚口乡大北埠到芦溪乡倒湖村的乡村公路南下约10里,就是著名的古文化名村渚口村,因其“溪水潆洄,环映如锦;背靠成峰,障蔽如城”,故又名锦城。渚口村也是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大北河由东北向西南绕村而过。所靠之山谓来龙山,高低起伏,如同蜿蜒的巨龙。古人在村前种了两棵银杏树,寓意龙之双须高高竖起;并在前街相邻两户人家的天井中各凿一个水池,寓意龙之双眸永远明亮。银杏不倒,池水不涸,活龙就永远生生不息。渚口村形如“铜锣”,为易出名人的风水宝地。为了使铜锣地形免受破坏,村里只挖两口井,寓铜锣有两个穿绳之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古徽州村落的风水思想以及古皖南先人的居住智慧。渚口村主要有倪吴胡三姓,其中倪氏是望族,人口占90%以上。倪氏一族为了鼓励族人上进,形成读书之风,采取了许多褒奖措施,其中最为隆重的,是为每一个取得功名的族人打造一对旗杆墩,置于祠堂门前,并插上旗杆,悬挂幡旗。由于考取功名者众多,以至现在贞一堂前仍然石墩环列,有十八对之多,彰显着渚口村昌盛的学风与文化传统。
我们在村前广场下车,从北牌坊门进入,因为已经是正午,郑老师安排在村中一户农家乐吃饭。饭后,我们徜徉在村里,细细欣赏品味。穿行街巷时,看到村里布局严谨,古建筑很多,屋连着屋,墙靠着墙,前街青石路面,后街满眼石阶,街巷幽深,纵横交错,粉墙黛瓦,古朴典雅,感觉村子很有韵味。我们重点游览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府六县和贞一堂。贞一堂是倪氏祠堂,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为明代户部尚书倪思辉修建;一府六县是清代进士倪望重的私宅,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仿古徽州府建制,设一个府厅,六个县厅,因此得名“一府六县”,其豪华别致、独具匠心,实为罕见。相形之下,贞一堂隔壁的胡氏宗祠,虽然也有两层楼高,而且面朝街巷视野开阔,但因门庭冷落,就显得落寞许多。尤其让胡氏人丁郁闷的是,胡家祠堂的高大山墙,竟然成了贞一堂门前石鼓旗墩的陪衬,更显得倪氏宗祠门庭宽广,通道幽深,路人看了都有些不忍。
出村的时候已经傍晚,郑老师还是坚定地把我们带到村子对面的山头上,观看渚口村全貌。不过也确实值得,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来龙山山色空濛,渚口村若隐若现,大北河溪水弯弯,好一幅中国水墨山水画!虽然我的傻瓜机是表现不了这绝美的景致,但我的眼睛却可以大饱眼福,而且这大自然的恩赐,也已经深深地植入我的心田里脑海中。
也许是早晨爬山劲头使过了,也许是下午的阴雨诱发了痛风因子,我的脚开始疼痛起来。回到旅馆的时候,疼痛愈发厉害。我想洗个澡泡个脚吃点止痛药好好睡一觉,却怎么也找不到可以泡脚的物件,找总台就得到一句冰冷的“没有”。一拐一拐地到餐厅,意外地碰到老板娘,老板娘答复非常干脆,你放心我来给你解决。饭后回到房间,仍然不见动静,总台一听我的声音就立马挂断电话。实在没有办法,我只好又挣扎着出去找老板娘,半路碰上祁门摄协的王老师,他一听就说马上帮我去买,正好一个团友范老师走过来,让我无论如何不要泡脚,赶紧洗洗休息,明早就会好转,否则越泡越严重,王老师也是如是说。我猛然醒悟,这个常识我是知道的,热水泡脚会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肿胀与疼痛,真是又急又气的搞糊涂了。回到房间一切弄停当后,一个保安送来了一个塑料桶,说是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看来老板娘是有安排的,我千恩万谢后,躺下睡觉。第二天起来,果然疼痛大大缓解,已经可以自如行走了,谢谢王老师,谢谢范团友,也谢谢老板娘。
离开祁门县城的时候,因为脚痛的经历,反而记住了梅城的名字。祁门县治所在的祁山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秦朝末年的时候,这里是鄱阳令吴芮部将梅鋗的封地,在县西10里建有梅鋗城,故祁门县城又有“梅城”之称,我们下榻的饭店名字大概也是这样来的,或许过去辉煌过,但现在看来恐怕要与时俱进才是。我30多年前做两劳人员重新犯罪调查曾经来过祁门,那时候祁门县城干净整齐清静,典型的江南小城景象,所遇之人皆纯朴善良,所到之处都公序良俗,美好的印象也保留了30多年。这次祁门之行,虽然略有瑕疵,但总体感觉仍然很好,山水美景的印象更加深刻,还有好多景色没有看到或者没有看够,今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还会再来祁门,再来梅城。
最后一站是黟县西递,“西递.宏村”杯2015中国黟县乡村摄影大展正在这里举行,1826俱乐部在村里有展厅,许多成员的作品在参展。我仔细观赏了1826的所有展品,观看展厅播放的摄影专题片,翻阅展厅陈列的摄影书籍,学到了不少新知识。赵女士把展厅弄得很温馨,很舒适,还亲自给客人泡功夫茶,冲热咖啡。虽然我跟她只有一面之缘,但也毫无拘束地坐下来,品尝了她的茶水与咖啡。
西递以前来过几次,但都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这次就不同了,从展厅出来,我把整个村子拐拐角角都转了一个遍。同行的团友都是摄影爱好者,也有几个堪称行家,而且个个装备精良,基本上都是技术派。我自愧佛如,而且确实也不想为此费神劳心,就是见到就拍想到就照,回家后写文章要用时,再去慢慢翻找。不过这次来也有进步,就是有了主动的主题、视角、构图以及色调的意识,以前都是不自觉的举动,拍成什么就是什么。比如我在转街中发现,各家的门楣与门坎虽然功能大体一致,但在整体外观与局部细节上又各有不同,这是一个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点位,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专题和独特的视角,来引起人们对楣楼背后的故事,以及门坎上面的历史的思考。这里面的重点就是思维与创意,而不是装备和技术,我想我能够做到。于是我后面的拍摄就自然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且沉湎其中,忘记了时间,直到导游小黄给我打了几次电话,才赶去跟大家一起吃饭。
傍晚我们起程返回合肥,一路上阴云散尽,橘红的夕阳露出笑脸,挂在山间和树梢,晚霞映满了西边的天际,仿佛在给我们的皖南之行洗尘。(乙未年九月廿二,2015年11月3日,星期二,于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