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濯足歙县鱼梁坝
作品名称:老凌游记 作者:天高云淡天 发布时间:2016-10-08 17:36:36 字数:3177
黄山的的士小哥真厚道,八十元就把我们四个人从屯溪老街,直接送到了歙县鱼梁坝,全程三十公里,时间不到一小时。如果我们乘坐公共汽车,两头倒来倒去,没有二三个小时根本就到不了,而且人也不知道要辛苦多少倍。
我们下车的地方,路边有个浦景佳人酒店的指示牌,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徽式三层楼宇,外面正在装修,门楼跟X004县道之间,一块四五米宽一米多高的玉石壁碑,上书天道酬勤四个大红字。飞檐翘角的门楣上有烫金大字“鱼梁”匾,是罗哲文所题,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梁思成学生的当代著名建筑学家。门厅内是典型的徽州民居的大堂屋,八仙桌,太师椅,厅堂龛台,中规中矩。左右厢房格局也都是雕梁画栋,楹联壁挂,书香缭绕。穿过堂屋就是后门,中堂屏风成了青石照壁,石雕图案正中刻有“风继南阳”字样,后门门脸跟前门一样宏伟,门楣上是胡适之题写的“徽商故里”匾额。出后门即是下沉式后院,有石阶跟江岸新安古道相连,花园亭榭,江风习习。站在江边,回望这所高大恢宏文气浓郁的建筑,怎么也无法将其与酒店旅馆联系起来。对面山峦青翠,河谷怪石嶙峋,山脚有溪流潺潺,远东有黛山古桥,西近有滚水石坝,坝上满眼平湖,想必就是闻名遐迩的鱼梁坝。我们没有急于下到河滩奔向大坝,而是沿江而上,先去鱼梁老街了。
原来想象的鱼梁坝,就是山谷溪流之上,有一座古老的拦河坝,四周都是河滩山岗,鲜有人家,不见炊烟的样子。没有想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却是如同屯溪老街般的鱼梁村古街。鱼梁村在歙县城南三里的练江北岸,新安古道穿街而过,据说形成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左右,因姚姓人家迁居渔梁而发展为村落。古村依山傍水,中间高两头低,就像一条游动的大鲤鱼,因而得名鱼梁村。著名水利工程鱼梁坝,最初建造的时候是在隋末唐初,坝体亦如鱼之脊,所以也有村因坝而名之说。虽然村名之源没有定数,但鱼梁村因坝而盛那则是一定的。鱼梁坝建成后,这里成了长盛不衰的水运码头,而且渔粱村在著名的类似古长城建筑风格的新安古道上,宋朝的时候就在这里设置了渔粱驿,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歙县是明清时期徽州府所在地,徽州与杭州、南京、上海等外界的联系,除了徽杭古道、新安古道等陆路外,新安江是唯一的黄金水路,商人、水手、脚夫云集于鱼梁坝码头,进出货物都要在此集散中转、翻坝过船。因为大坝和码头,渔梁村成为古时徽商出入徽州府的咽喉要道,曾辉煌一时的徽商抵钱塘、下扬州都要从这里起步,堪称徽州商人“梦开始的地方”。如今,渔梁村街整体格局保存完整,沿江有一条东西向主街,两边有十几条小巷,北通县道,南联江坝。街上一色的木排店面,一色的石板卵石路面,繁荣的商业街和宁静的里弄巷,构成了渔梁村落内部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是不可多见的徽州古商埠。
我们在一千多米长的老街上徜徉。跟我的老家烔炀河古镇有所不同的是,烔炀河街面都是条状青石板铺就,中间的条石上有手独轮车长期辗压形成的深深的车辙。而渔梁街是一条山区古街,交通和运输工具就不是推车而是以肩挑手提为主,所以街面主要是防滑的鹅卵石。我们仔细观察脚下的鹅卵石,一块块镶嵌成一条条鱼形状,密而不乱,一路蜿蜒,为行人提供了行走的便利和安全的保障。渔梁街靠着码头,在繁华喧闹的年代,来往穿草鞋的劳动者,一路荷重踩着鹅卵石,脚底有了踏实感。街两旁的老房子处处留着岁月的斑驳,仿佛在细数着来往的脚步,编织着绵长幽远的岁月。
渔梁老街的房子最有特色的就是“亦店亦宅”,有前店后宅式,前店中坊后宅式,下店上宅式,坊宅混合式,等等。街上老房子很多,有安徽省唯一的一家私人博物馆巴慰祖纪念馆,里面摆放的既有康熙皇帝送给巴慰祖爷爷的“莲淑长春”匾额,还有乾隆皇帝赐予巴慰祖“星璨南天”匾额,十分珍贵。有渔梁街上最大的商行巴道夫运输过塘行,“巴道夫”为人名,“过塘行”为货物中转批发店之意,是一座典型的前店中坊后宅式建筑,主要经营茶叶兼营其他杂货。我们重点看了为纪念修建维护鱼梁坝有功人等而建的崇报祠,也是鱼梁坝博物馆。崇报的意思,我理解就是崇敬尊重和报答酬谢,全国有许多地方建有以崇报为名的祠堂。鱼梁坝崇报祠,又名坝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面积344平米,三进三开间二天井结构,是徽州建筑中典型的“天井式祠堂”。据史料记载,光绪三十一年鱼梁坝重修并建祠,徽州知府黄曾源为此题写“崇报立达”匾额,并作修坝记勒碑于祠,祠名由此得来。现在匾额依旧高悬,但所勒之碑已然不见。祠内所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奉人,自隋末唐初吴王汪华到清康熙年间徽州知府朱廷梅等八人,牌位在列。二是纪事,有各种碑石、匾额、图片等,详细记录了鱼梁坝千年历程。看完博物馆,不禁对鱼梁坝肃然起敬。
鱼梁坝是与都江堰齐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坐落在歙县城南三里的练江之上。练江是新安江上游一条比较大的源流,发源于黄山东麓,自歙县城以下始称练江,至浦口入新安江。清道光七年(1827)《徽州府志》引《大清一统志》记载:"环绕郡城扬之、布射、富资、丰乐四水,分派合流,直泻如练,而抵于城南,平衍停蓄,竟川含绿,是名西溪"。练江至鱼梁陡泻而下,从隋末汪华开始,人们就曾在此以木拦水,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鱼梁坝北接鱼梁古街,南依龙井山,长143米,底宽27米,顶宽6米,通高约5米,水位落差2.9米。坝体表里分别用花岗岩和砂岩条石垒砌而成,它们垒砌的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硬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上下层如穿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燕尾型石锁连锁,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上设三道水门,宽约10米,深0.3米,从北至南渐次低落,正常水位时,流水只从最南端的低水门流过,且流水直冲距坝150米的龙井山山壁,碰上伸入江中30余米宽的石壁后,再折向东北而下,这样既大大削减了来水的水势,北岸又难聚沙碛,使坝下龙船坞一带成为理想的港湾。北端和中部的两道水门,则保证练江在高水位时,仍具有较大的泄水能力,并能定期冲刷掉一部分因江面在此转折而留下的淤积。鱼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很好地体现了徽州人的聪明才智,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鱼梁街长有一千多米,但最繁华的商贸段落只有以坝位为中心的三百米。逛到中心位置时,有百步台阶的弄巷直通大坝,我们仍然没有下去,而是继续沿街前行。过了狮子桥,逛完村街,我们才南下到沿岸新安古道上,顺流而下,慢慢踱到坝前。真的站到大坝之上,感觉就很奇妙。北岸的村落像一方山城,错落有致;南岸的青山如几片玉屏,玲珑剔透。而宽宽的大坝,则厚重质朴,沉静谦逊,真真切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坝上平湖,坝下滩坞,漫过水门的流水,欢畅而下,把上下动静勾连起来,两种境况,一样情思,仿佛置身于山水诗画之中。平湖上游船穿梭,河滩下钓舟独泊,坝上岸沿,捣衣声声。早已走累了的我们,脱去鞋袜,挽起裤脚,赤足下到水门里,一任练江水流冲击腿脚,清凉透彻之感直上云霄,真想纵身江水,融入碧色,不思归途。
从鱼梁坝的现状看,徽州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而且随着徽学研究的兴盛并逐渐成为当下的显学之一,徽州乃至整个安徽的古村落的开发与重建,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全国各地的许多地方都有破坏性的开发现象,古村落与古建筑存在着严重的存续危机。但这次游览鱼梁坝,让我感觉到徽州徽州旅游开发与保护工作做得还算不错,尤其是鱼梁坝的开发与保护显然有高人规划运作,古村落的典型特色和整体风格得到了较好的延续。
歙县是多朝郡府州县治所,人文深厚名胜众多,我们这次直奔鱼梁而来,其他都只是浮光掠影一带而过。下次要跟老伴一起来,细细品味,慢慢欣赏,好好享受享受。(乙未年四月初九,2015年5月26日,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