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丧葬祭祀3
作品名称:古道遗风 作者:湖北武戈 发布时间:2016-10-02 20:14:56 字数:7346
送菜
景阳人把“送葬”和“送菜”分得相当清楚。
他们认为,那些接到报丧信的人都是来送葬的,而那些闻讯赶来送礼的人便是“送菜”的。这一说法源于“人死众家丧”这句老俗话。因为那些闻讯而来的邻友们没有“送葬”的义务和责任,他们只是来帮衬孝家渡过难关的,他们送的粮食、蔬菜和现金等物统统称为“菜”,是不能算作葬礼的。
“送菜”一说,又来源于旧时候的人们都很贫穷,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帮衬孝家,只能尽其家中所有,给孝家送一些蔬菜、粮食、食油,或者是孝家待客用得着的物资,极少有银钱帮衬孝家。
孝家在收到邻友们送来的这些物资时,照样心存感激,便请一位识文断字的先生把乡亲们送来的蔬菜、粮食等物资一一记在一个帐本上。日后若是碰到这些乡亲们家中有什么喜事或丧事,他就得按照帐本上所记的名单,到人家那里去还个人情。由于你来我往都是送的蔬菜和粮食之类的东西,后来就把这种帮衬孝家的人情叫作“送菜”。
开歌路
景阳人在父母或亲人去世后,首先会请来一帮歌把式打鼓闹丧。歌把式到场后,孝子便亲自摆上一桌糕点,煨上一壶好酒,把歌把式请到席上坐定,自己则用托盘顶着一些手巾、香烟之类的谢仪,请歌把式给亡人开歌路。
景阳农村对开歌路很是讲究,一是要请天神天将,二是要请地府阎王,三是要请六丁六甲,四是要请四海龙王,五是要请神农皇帝,六是要请兽王鸟王,七是要请七巧姐妹,八是要请八大金刚,九是要九天玄女,十是要请历代药王。再者是要能数出历代君王的成败得失,还要歌颂父母或祖宗的丰功伟绩。最主要的,是要开出七重门、九重门、十一重门或十三重门,以此表示孝家门路宽广,亲朋众多。
歌把式在开歌路的时候,孝子要跪着焚烧纸钱,而且必须是倒退着往家门口烧,歌把式若能从盘古开天地唱到当朝帝王,而且又能开出七到十三重门,孝子便觉得挣足了脸面,对得起亡人。
景阳之《开歌路》都是两句一板,声调拖得长长的,让人听来有种悲怆的氛围:“月亮弯弯照九洲哦,孝家请我开歌路。歌路不是容易起哟,身背锣鼓泪长流……”歌师每唱两句,便“咚咚咚咚……”打上一通擂台鼓;这种擂台鼓,形似古战场上的进军鼓点。
开歌路时,一般是由两个人搭配,一个打鼓,一个敲锣,一个主唱,一个和声,要求在唱古代帝王创世的时候,不能有缺朝断代的现象,哪怕唱简单一点,也必须用一两句歌词来概括历代帝王的业绩和主政的时间。
景阳的歌师在开歌路时,不仅讲究把朝代更替和帝王将相交待清楚,而且还把什么传说发生在什么朝代的问题也要交待清楚,如果交待错了,也会被人耻笑的。例如,歌师在交待完后羿射日之后,又会赶紧交待牛郎织女的传说:
王母娘娘真恶毒,
拆散鸳鸯不能合。
人间牛郎多善良,
天上织女美娇娥。
仙女洗澡天河湾,
牛郎放牛偷着看。
老牛开口设巧计,
牛郎抱衣藏花间。
众家仙女归天庭,
织女无衣把身躲。
牛郎献衣吐爱语,
织女看中牛郎哥。
夫妻双双把家还,
恩恩爱爱过生活。
生下一儿又一女,
男耕女织多安乐。
可恨王母下凡来,
强令织女回宫阁。
牛郎拖着儿和女,
天涯海角紧跟着。
王母拔出头上簪,
忽拉一声划天河。
牛郎这边喊连天,
织女那边泪成河。
王母囚禁织女仙,
观音菩萨来说合。
七月七日见一面,
鹊雀搭桥跨天河。
当然,歌师只能简明扼要的交待一下什么朝代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故事,不可能像其它故事歌那样交待得详详细细的。
如果丧家看的日子比较急促,只能唱两夜孝歌时,头一晚上是不能开歌路的,而只能在第二天晚上才开歌路。如果头天晚上开了歌路,就必须还两次阳。
烧更纸
“烧更纸”是景阳丧葬礼仪中的又一重要环节。
据耿大爷介绍,烧更纸源于鲁班。传说当年鲁班在武当山修造金顶,他老娘历经千辛万苦找到武当山。当时由于天气已经转凉,鲁班怕老娘冻坏了,就让老娘坐在刨花(刨木料刨出的薄皮,形状像花一样,故此而得名)上休息。鲁班将木工场所的所有刨花都堆在老娘身上,以抵抗武当山上的凛冽寒风。尽管如此,老娘毕竟是年迈体弱之人,终久抗不住寒冷,冻死在刨花中。
鲁班见老娘冻死刨花堆中,只恨自己干活太慢,积攒的刨花太少,没有帮老娘抗住严寒,因此非常内疚和悲伤。便找来一些废纸,不停歇地给老娘烧火烤,使老娘在火的温暖下渐渐苏醒,后来又活了一段时间。从这个时候起,景阳便又形成了另外一种风俗:如果木匠的活路没有做罢,东家是不能随便清理木匠场地的。
鲁班的这一举动被他的徒弟看到后,以为烧纸可以让死者复活,就添油加醋地传说开来,而且越传越神。武当山本来就距兰河不远,这个传说便影响了兰河居民,大家都相信鲁班徒弟的传说,在亲人去世的时候纷纷效仿,拼命地焚烧纸钱,期望自己的亲人能够复活。
后来,景阳乡许多人便形成了一个习俗,自己的亲人去世后,必须焚烧一个更次的火纸,只有烧够一个更次,亲人才有可能复活。如果一个更次还不能复活,这才表示亲人的确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但是,烧更纸又不能静悄悄地烧,得把动静搞大一些,他们认为,只有把动静搞大一些,亡故的亲人才有可能被惊醒复活,这便有了烧更纸的习俗。
烧更纸的打击乐器有鼓、大锣、抛锣和镲相互配合,由一人主唱,两人和声:“忘记了一件事,忘记了一件事,忘记了给亡者烧更纸……”歌师以极其悲惨的腔调,把烧更纸的气氛渲染得极其悲伤!鼓点则多以“三句半”为主,间或伴随一些比较花哨的鼓点,但是都要配合歌师的演唱腔板才行。
如果丧家只唱两夜孝歌的时候,头天晚上不烧,要到第二天晚上才烧更纸。若是丧家请唱三夜孝歌,也是在第二天晚上烧更纸。
破“血湖”
景阳人在给亡故的女人办丧事时,一般都要请一个道士先生来帮忙破“血湖”。
景阳人认为,女人在生养儿女时,难免会泼撒了一些血水,从而厌污了天地神明。等到她死亡之后,阎罗王会把她扔到血湖池中,让她喝血水,吃血块,受不尽的苦难。
破“血湖”时,道士先生会让孝子扎一个草人,穿上死者的衣服,让草人坐在洗脚盆中,洗脚盆的边上放一个小凳子,凳子上放着梳子、镜子和扇子等物,道士先生便念唱《血湖经》,替亡者忏悔罪过,请求阎罗天子放过亡者,不让她泡在“血湖池”中。
道士在念唱《血湖经》时,孝子要不停地焚香、烧纸,为亡者祈祷,希望她早离血湖、早登极乐。
放施
“放施”,也是一种贿赂孤魂野鬼的法事。
景阳人认为,阴间的习俗大致跟阳间是一样的,阳世间既然有人闻讯赶到孝家闹丧、看热闹,阴间大概也不例外。肯定也会有一些孤魂野鬼们前来凑热闹、讨钱使,或者是来要吃喝的。
在“放施”之前,道士先生会通知孝家和管理丧事的人员,要把在孝堂附近睡觉的人统统叫醒,免得那些睡觉人的魂魄跟着那些孤魂野鬼们去接受孝家的施舍,从而找不到回家的路径。
“放施”所施舍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在战争中死亡的、因为想不开自杀的、被人谋害致死的、或者是因意外事故身亡的和那些无儿无女无人祭奠的孤苦人的魂魄。总之,都是一些非正常死亡的、在阴间不得超生的孤魂野鬼。孝子为了替亡故的父母赎罪,便以“放施”的方式,超度那些孤魂野鬼,希望这些孤魂野鬼早日转世托生,不再成为无所寄托的孤魂野鬼。
哄亡人“过桥”
哄亡人“过桥”既是一种道教法事,也是丧葬仪规之一。
景阳人认为,亡者去阴间朝见阎罗天子,首先要经过一座七寸宽、万丈高的“奈何桥”,亡者只要过了“奈何桥”,便会永不回头望家乡了。
但是,“奈何桥”因其凶险,亡者很可能在桥头驻足不前。正如歌师们在歌词中唱道:“奈何桥,不是桥,七寸宽来万丈高,这头踩,那头翘,那头踩到这头翘,两头踩,中间翘,中间踩到两头翘,大风吹来摇摇摆,小风吹来摆摆摇,行善之人桥上过,作恶之人打下桥……”这时,便需要道士先生来哄亡人“过桥”。
道士先生在哄亡人“过桥”时,所用的道具是几条窄窄的高板凳,板凳全部用白布蒙着,意思是让亡者看不到桥下的万丈深渊,可以放心大胆的走过“桥”去。道士在做到这一折法事时,手拿引魂幡,引导着亡者一步一步登上“桥”头,并且在道士的搀扶下慢慢地走过“奈何桥”。
这时,道士会以亡者的口气大声唱道:“亡者桥上把手招,辞了阳间路一条!”
阴间究竟有没有这么一座桥?恐怕连道士先生本人也说不清楚。
以景阳人看来,这都是道士先生想当然的描述,无非是哄人钱财的一种手段而已。
然而,千百年来,景阳人却深信不疑地沿袭着这一带有迷信色彩的旧俗。
奠酒
奠酒是景阳丧葬礼仪中必不可少的程序,也是孝子孝孙们祭奠死者的前奏曲。
奠酒时,死者所有的晚辈都必须到灵前祭拜,而且必须戴上白布手巾上香、奠酒。但是,奠酒时只能上香、祭酒,不能焚烧纸钱。
奠酒开始的时候,乐师首先要吹奏《奠酒大开门》,乐曲的每一句都要闪上一板,形似于简谱中的“6•23︱1•10︱”,然后便根据前来奠酒的晚辈身份,吹一些相对悲伤的乐曲,而且都必须把乐曲拆成一句一板、一板三闪,只有这样才显得有一种悲咽的节奏感。
奠酒的方式是:奠酒者首先从司香者的手中接过一炉早已点燃的香,双手举过头顶,退后三步站好,合着乐曲节拍,把香平端在胸口处,上下闪上三闪,上前三步,往香炉里插上一根;再退后三步站好,等待乐曲再起时,把香平端在胸口处,随着乐曲节拍上下闪三次,再上前三步往香炉里插上第二根,如此反复三次,上香完毕。敬香结束后,奠酒者跪下叩头,然后再直起腰身,端起香案上早已斟好的酒,像敬香一样,平端在胸前,等候乐曲再起时,随着节拍上下闪三闪,弯腰倾倒在香案下的酒碗里,也是如此反复三次,然后叩头、作揖,起立,以示奠酒完毕。
奠酒的顺序是:首先是孝男、孝媳、孝女、孝婿,再往下排时,依次是死者的同辈、侄儿、侄媳、侄女、侄婿、外甥、外甥媳、外甥女、外甥女婿、表侄辈、孙辈,直到所有前来吊唁的晚辈全部完成奠酒大礼为止。
奠酒时,管事的还安排了一个人站在灵堂门口燃放鞭炮,奠酒者每换一人,就要燃放一挂鞭炮。而奠酒时倾倒在香案下面酒碗里的酒,孝子会很好地收藏起来,并且会作为炫耀的资本。
在奠酒仪式中,孝子奠酒要行三叩九拜大礼,其余的晚辈则可以简单一些。当所有前来吊唁亡者的晚辈全部奠酒完毕后,孝子还要再行祭拜大礼。最后,所有的晚辈都拿着一炉香(三根),跟在孝子的身后转灵,每转够一圈,便往香炉里插上一根香,待三圈转完,手中的香也上完时,便自动退出转灵的队伍。
摆十杯酒
摆十杯酒,又叫作“过十关”,也是一种祭奠死者的仪式,这是景阳丧葬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在摆十杯酒之前,孝子头顶托盘(端茶端饭菜的专用托盘,多为长方形),托盘中放着八样干果,一把酒壶,十个酒杯。随着一阵鞭炮声响起,孝子扎跪在灵前,管事的接过酒杯,按“4、3、2、1”的顺序,呈三角形摆在香案上,斟酒时从最上面的第一个酒杯开始。
歌师看到孝子扎跪灵前,于是便一改腔调和板路,从第一杯酒开始唱起:
一杯美酒且从容,
亡者一去影无踪,
好比花开遇狂风。
亡者无事下河东,
十树桃花九树空,
亡者看到心内疼,
阴阳两世各不同,
叫声孝子端酒盅,
祭送亡者回天宫。
二杯美酒慢慢筛,
亡者一去不回来,
不觉上了望乡台。
望乡台上把头抬,
看见儿女哭哀哀;
叫声孝子莫用哭,
叫声孝女莫用哀,
多多烧些钱纸来,
亡者好过望乡台。
……
歌师会从一杯酒一直唱到十杯酒,此仪式才算结束。
景阳习俗,在摆十杯酒的时候,由孝子中的年长者顶着托盘跪在灵前,年纪小的要跪在灵前烧纸,十杯酒几时不唱完,顶着托盘的孝子就不能动弹。
摆十杯酒时,歌师可以唱一些比较花哨但又悲切的腔调,而且要把孝子唱哭才行。
题酒诗
摆十杯酒的仪式结束后,孝子会亲自在灵前摆上一桌由孝媳妇亲自做的酒菜,邀请唱歌的师傅们宵夜。
歌师们听到孝子招呼后,立马唱上一段邀请歌:“歇罢锣来住下鼓,列位歌师听吩咐,孝家摆上宵夜酒。敬酒原是讨奉尊,感谢歌郎和乡邻,不为寒冷不烤火,不为黑夜不点灯,陪亡闹夜受寒冷,喝杯美酒暧暧心,今日陪亡转过身,荣华富贵万年春。”然后打上三通擂台鼓,召集所有会唱歌的人围坐在灵前,互陪互敬地饮上一番。
酒罢饭后,歌师们又挎上鼓拎起锣,轮番上场题诗:
喝罢孝家宵夜酒,
想题古人诗一首,
不知哪本书上有?
无事闲吹无孔笛,
有心高架有缘船,
世人何故贪名利,
尽在黄梁梦里眠。
孝子提壶泪涟涟,
谁人接住第二篇?
喝罢孝家宵夜酒,
想题古诗第二首,
不知哪本书上有?
天上星星朗朗稀,
莫嫌穷人穿破衣,
十个指头有长短,
山中树木有高低。
孝子提壶亡饮酒,
谁人接住第三首?
在兰河流域,题酒诗就是另一种赛歌形式,主要是看谁题的诗多,还要看谁题得意义之大!当然也免不了互相吹嘘、互相贬低,互相调侃。笔者曾经听到两位歌师像翻跟头一样地往上翻:
喝罢孝家香美酒,
想题古诗第三首,
不知哪本书上有?
昆仑山前一头牛,
只见尾巴不见头,
有人惹得牛发威,
撞破乾坤五大洲。
孝子提壶泪双流,
谁人接住我就丢。
另一位歌师听到同行这么吹,便也不甘落后地接了一首:
喝罢孝家香美酒,
想题古诗第四首,
不知哪本书上有?
日出东方红满天,
混沌初开无人烟,
搬条板凳门坎坐,
看到长起昆仑山!
孝子提壶泪涟涟,
谁人敢接下一篇?
这两位歌师都善于使用夸张的手法,一个吹嘘自己是昆仑山前的一头牛,能撞破乾坤五大洲;另一个则吹嘘自己“看到长起昆仑山”。昆仑山究竟形成于什么年代,根本没有人说得清楚,而他却能“看到长起昆仑山”,这是何等的气概与豪迈!
孝子听到两位歌师互相题诗吹牛,生怕他们题恼了,连忙泡上两杯浓浓的香茶,亲自递到歌师的手中。歌师接过香茶,美美地啜上一小口,赶紧歇下酒诗,改口谢茶。
谢茶
谢茶的习俗是从题酒诗中演变过来的,并在丧葬礼仪中逐步得到沿袭和完善。
其实,当初是因为某某歌师因为打歌仗,差点打恼了,孝子为了缓解两位歌师之间的矛盾,特意敬茶和解。歌师为感谢孝子的和解美意,便用歌词表达自己的谢意。
谢茶的习俗,不知起源于哪朝哪代,却一直被歌师们沿用到现在。每当题酒诗途中遇到孝子给歌师端茶时,歌师们便立即改口谢茶:
喝罢美酒喝香茶,
没得么事谢孝家,
谢他几句吉庆话。
一谢孝家年年有,
二谢孝家月月发,
年年有来月月发,
地久天长享荣华。”
如果孝子端来茶水之后,歌师还在题酒诗,孝子便认为歌师不肯给面子,他们会找管事的前来交涉,非要歌师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才行。
掩殓
“掩殓”是出灵之前的一道丧葬仪式,现在的说法是“向遗体告别”。
也就是说,因为出灵时要搬动棺材,就必然要往棺材上“打卦”(将棺材盖固定在棺材帮子上),在“打卦”前,让孝子贤孙们看亡者最后一眼。
兰河流域的“掩殓”,多在即将要“安五方”之前进行。
届时,歌师暂时退出歌场,到旁边歇息一会儿。
班头将部分“八仙”召集拢,并告知孝子们“马上要掩殓了,想看亡者最后一眼的,在边上等着。”然后暂时撤去灵堂上的供品和灵牌等物,等到外面的炮子一响,“八仙”便一齐用力,将棺材盖往小头一推,孝子中的长子便揭开亡者脸上的盖脸纸,招呼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儿女到棺材边瞻仰亡者的遗容。在瞻仰遗容时,班头会一再交待孝女孝媳们:“不要把眼泪滴到亡者的脸上,那样会烂肉的。”孝子则站在香案上,指挥着姐妹或晚辈们一个一个地轮流瞻仰亡者的遗容。
在“掩殓”时,孝女孝媳妇们不管是不是真的舍不得亡者,都要齐声嚎啕痛哭。
传说亡者有了这些哭声相伴,到了另一个世界就显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的;否则,亡者的灵魂便不得安息,到了那边也没法出鬼头地。
安五方
“安五方”是闹丧习俗即将结束时的一个重要仪式,歌师们认为,在孝家闹了几天,弄得孝家不得安然,在结束闹丧之前,应当安顿一下才是道理。
其实,安五方不仅是安顿孝家,主要也是安顿亡者:
鼓打五更天要亮,
八仙桌子车个向
要给亡者安五方。
一安东方青旗位,
青旗绕绕接亡回,
东方神鬼生得恶,
手拿千斤铁枷锁,
手拿枷锁千斤重,
开枷启锁放亡回。
叫孝子,听言章,
多烧钱纸焚宝香,
红漆桌子车个向,
安罢东方安南方
……
安五方,安的是东南西北中,描述的是青赤白黑黄,歌师安慰亡者“尽管上路,五方神鬼都已被我们安排好了,他们不会为难你的,那里才是你应当回去的地方”。
安五方的时候,孝子要根据歌师所安顿的方向去烧纸上香,歌师安东方时,孝必须在棺材的东方烧纸,歌师安南方的时候,孝子就应该赶紧到棺材的南边烧纸。这个仪式一结束,歌师就要开始还阳,还阳歌一唱完,任何人都不许再在此处唱阴歌了,要唱就只能唱一些花鼓歌。
还阳
“还阳”是兰河流域闹丧习俗中的最后一道仪式,也是最关键的仪式之一。
歌师在安罢五方之后,紧接着改换鼓谱、改换腔板,绕着棺材来回转圈,不像闹丧时的顺转,而是快步走到棺材前就立即转身,唱腔也换成阳歌腔板:
还了阳来还了阳哎,
还了阳来不一样;
昨晚上打的是转转鼓,
今早上又打两头忙。
还了阳来还了阳哎,
还了阳来不一样,
昨晚上唱的是阴歌板,
今早上改唱郧阳腔……
兰河流域在还阳仪式中,讲究的是要把在开歌路时请到的各路神仙全部送归本府,而且对丧家寄予了一定希冀和祝愿。这个仪式的长短一般是看时间确定其长短,如果时间还来得及,歌师们可以尽情的发挥,唱出很多吉庆的话语。如果时间来不及,歌师们在灵柩跟前转不到几圈,就会提示孝子要出门送神。孝子听到歌师在歌词中的提示后,会立即拿上火纸、檀香冲出门外,跪在请神来的路上,虔诚地焚烧钱纸,歌师则一一地将请来的神仙依次送回。
还阳仪式结束的时候,歌师会大声念道:“要打就打,不打放下,哪个再打,要等铁树开花!”然后迅速取下锣鼓往地上一放,头也不回地走到一边,孝子烧完钱纸,再来收拾歌师扔在地上的锣鼓,整个闹丧仪式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