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古道遗风>第六章 丧葬祭祀2

第六章 丧葬祭祀2

作品名称:古道遗风      作者:湖北武戈      发布时间:2016-10-02 15:09:02      字数:8746

  进财
  “进财”即是进材,就是把死者放进棺材里的意思,书面用语叫做“入殓”。
  景阳人之所以把入殓叫做“进财”,一方面是希望死者能够在阴间保佑后辈儿孙招财进宝,另一方面是希望死者到另一个世界发财发富,不受贫寒困扰。
  景阳农村在让死者进材之前,首先要给死者穿上寿衣,寿衣要讲究“五领三腰”;也就是说,亡者必须穿够五件有衣领的衣服和三条裤子。棺材底部首先要铺上炭煤灰(把木炭捣碎碾成灰),说是便于日后迁坟时寻找亡者的尸骨。炭煤灰铺好之后,就开始铺垫皮纸,皮纸至少要七刀以上;铺皮纸也有讲究,它必须铺成剪子口。皮纸铺好后,比较富裕一些的家庭,还要给死者铺盖上绸子被褥,但绝对不能用缎子做被褥。意为“缎子”有“断子绝孙”的影射。当帮忙的人员把这些都准备妥当,说声可以“进财”了,管事的便赶紧燃放鞭炮,五个帮忙的便立即把死者抬起来放进棺材。为什么只要五个人呢?景阳人的讲究是,五个人捧抬死者寓意为“五龙捧圣上天堂”。死者进材时,孝子首先要扯掉死者手腕上的“打狗粑”,并且把“打狗粑”甩得远远的。然后往死者嘴里放进冰糖、铜钱等物。
  把这些都准备妥贴之后,就开始牵纸(将皮纸合拢的意思),牵纸要从脚上牵起,以剪子口的形式,一直牵到死者胸部,死者的脸部要用火纸遮盖。
  进材的最后一道程序是盖棺,盖棺要用八个人抬起棺材盖,瞄准材口的榫口,一次性合上棺材盖,但又不能合得太拢,怕死者是假死,给他(她)留一点透气的空间,创造复活的机会。因为,确实曾经有过许多死者进材后又复活的先例。
  据耿大爷介绍,仙河上游关防乡丁家坪村二组的曾孝婆,因为割肝救婆母时痛死过去,她的儿女们将她进财后不久,她便又复活了,结果还活了七年。湖北口乡东川村也有一个死后复活的沈老太太。不管这个传说是不是真的,在闹丧没有结束之前,棺材是不能盖得太严的习俗得以传承下来,并且一直沿袭到现在。
  
  剁鞋底
  景阳人在将死者装进棺材后,还要把死者曾经穿过的布鞋找出来,摁在门坎上,用斧子在鞋底中间各剁三斧子。
  据传说,死者在收完“脚板印”(死者的魂魄会把生前走过的地方再走一遍,这就叫做“收脚板印”)后,魂魄便无所拘管,肯定会到处乱窜。
  死者的亲属为了不让死者的魂魄到处乱跑,就把死者穿过布鞋剁烂,使死者的魂魄跑不了多远,以便在治丧期间能随时接受晚辈们的祭奠。也有的说法是,把死者穿过的鞋底子剁三下,亡者的魂魄会走得轻松一些。
  剁鞋底时,要尽量找一把比较锋利的斧头,非要在鞋底剁出三道口子,但不一定要剁断鞋底。等到“升棺”之后,孝子要把剁过的鞋底暂时放在棺材底下,烧“怕火”的时候再烧掉。
  
  升棺
  升棺,取“升官”之意。这是在死者入殓后,由帮忙的人员将棺材抬起来架在大桌上和高櫈上的习俗。
  景阳的人非常看重“升棺”的过程;在“升棺”之前,都管会将帮忙的人员调度好,棺材的前后左右各占几人都有讲究。多数情况下是:棺前棺后各安排一个力气大的人,左右各安排四人,寓意为“八仙升官”。人员调配好以后,孝子会率领全家大小向“八仙”叩头致谢,“八仙”将孝子拉起后,管事的就开始燃放鞭炮,“丧夫头”(专门召集‘八仙’的班长)喊叫一声“起”,大家便一齐用力,将棺材掇上高櫈子或大桌子上。
  升棺之后,整个丧葬礼仪便宣布正式开始。没有升棺之前,一律称作“落櫈”,落櫈期间,不接受任何人的吊唁或祭拜。只有在升棺以后,孝家才会接受客人的祭拜和祭礼。
  景阳的有些地方还要等到女子女婿把“猪头祭”送来后,才开始“升棺”。
  按照景阳习俗,升棺之后就开始布置灵堂、香案;香案上要摆设肉、馍、面条各一碗,面条要用筷子挑起来架在碗面上,表示请亡者食用的意思。除了这三样祭祀物品之外,还要摆上酒盅、灯烛、香炉、灵牌、引魂幡,孝女子还要献上供香馍和猪头、猪蹄。
  灵堂布置灵醒后,还要点上长明灯,长明灯要点三盏,香案上一盏,棺材底一盏、棺材后面还要点一盏。香炉中要一直点燃檀香,景阳人的说法是:“生不断路,死不断香”。
  
  吊丧
  凡是得到报丧通知的亲友,在死者登山的头一天都必须前来灵堂吊唁死者,而且少不了火纸、檀香和鞭炮这三样东西。
  吊唁者到孝家门口时,首先燃放鞭炮,通知孝子起身接礼。孝子听到鞭炮声,会在坐台戏房(唢呐班子)的陪同下,捧着写有死者姓名的灵牌从灵堂出来跪接来客。吊唁者把孝子牵起后,便跟在孝子的身后由戏房陪着开始转灵三圈,然后再到灵柩前上香、烧纸、叩头,如果是死者的女儿、女婿,还必须行三叩九拜大礼。
  吊唁者在烧香吊唁的时候,孝子和孝媳必须在灵前陪跪,客人叩头,孝子也跟着叩头,客人作揖,孝子也跟着作揖。如果吊唁者是男的,则由孝子陪拜;如果吊唁者是女的,则由孝媳妇陪拜;如果是同辈人吊唁,则由孝子或孝媳妇陪拜,如果是比孝子还晚一辈的人来吊唁,则由亡者的孙子或孙媳妇陪拜。客人没有站起时,孝子是不能随便站起来的,直到客人伸手拉他时才能起来。
  景阳兰滩口一带还有一个讲究,如果礼房宣布扎帐了,而吊唁者来迟了,孝子必须用一把筛子顶在头上,把吊唁者送来的祭礼接进去转灵三圈,然后再陪着吊唁者祭拜死者。店子、关防一带跟景阳有所不同,只要礼房宣布扎帐后,一律不接受任何人的吊唁或祭礼。吊唁者带来的祭礼也不能往回带,他只能随便扔到孝家门前的山沟里。
  这里面有一个讲究,说是扎帐以后如果再收客人送来的祭礼,客人会成为背着账本(债务)的人,是不吉利的。吊唁者一旦听到孝家的解释后,会毫不犹豫地将带来的祭礼全部扔掉,表示扔掉了晦气。虽然吊唁者不能送上祭礼,孝子照样要热情款待迟到的吊唁者。
  
  送“贡香馍”
  景阳这一带都有向死者敬献“贡香馍”的习俗。
  一般情况下,贡香馍必须由死者的女儿敬献,如果死者没有女儿,便由侄女代替敬献。景阳人讲究贡香馍要献十个。
  景阳人对贡香馍很讲究,他们要求中间的那个最大的主贡馍上要有象征死者性别的龙或凤的图案,上面还要插上用面团做出来的被染上各种颜色的花草虫鱼、金童玉女。如果死者是男性,女儿必须在主贡馍上做一个“龙”的图案,如果死者为女性,女儿便会在贡香馍上做一个“凤凰”或“鲤鱼闹莲”的图案。
  敬献贡香馍时,孝女要将贡香馍装在托盘或筛子中举过头顶,跪行到灵堂香案前,孝女婿则负责上香烧纸,待孝子接过贡香馍,并将其一一摆放在香案上,孝女才能拿下托盘,接着给亡人上香烧纸。
  
  开“起马席”
  当丧家请阴阳先生把下葬的日期确定后,都管和知客便会安排大厨房和小厨房准备“起马席”,用于招待所有前来帮忙的人员。
  开“起马席”的时候,坐台戏房、阴阳先生、地理先生、调席的、上烟倒茶的、铲火的、热酒的、打杂的、洗碗的和所有帮忙的人员全部都得到场。吃了“起马席”,收到孝家的香烟和手巾后,所有帮忙的人员都要进入各自的角色。
  “起马席”又称作“交待酒宴”,形似如战前动员会。等大家全部入席后,管事的人会立马帖出“执事名单”,名单上写着总都管、外都管、内都管、礼房、大厨房、小厨房、饭房、管灯的、管火的等等人员名单。然后由内都管和帐房,代表孝家给每个帮忙的人分发香烟和手巾。知客随后便领着孝子到席前给大家斟酒,斟酒前,照例会燃放一挂鞭炮,孝子面向帮忙的人员恭恭敬敬地站好,知客便开口说道:
  炮子一响,我抬头观望,孝家住的好屋场,住在龙凤宝地上。只因为孝家老了先亡,奉请大家前来帮忙;内外都管、大小厨房、阴阳地理、点子戏房、还有调席的、端盘的、上烟的、倒茶的、铲火的、热酒的、管灯的、打杂的都已全部到场,忙要帮好,要图个名望,人人有父母,个个有爹娘、这好比是换手抓背、换手抓痒。今天帮忙的人员不算宽广,这是因为有种种原因凑上,有的有娃子要上高中大学,一年到头花的钱响,还有的想挣点现钱盖楼房。因此,有的去了建筑工地,有的去了煤矿,还有的到了天津的三合板厂。今天所来的有老年朋友,有育龄妇女,还有一些儿童团长,基本上是一个顶仨,至少也是一个顶俩。希望大家都要各司其职,敬业爱岗;我站在席前大致一望,每个人都是相貌堂堂,文化不浅,水平也还不让(差),年长的在过去读过十年长学,年轻人也进过高中学堂,有些人虽然没有念过一天书,前几年也扫了肓;执事名单、帖在墙上,你们大家自己去看,各人去望,该干哪一个角色,都要尽心尽力,积极向上。择菜的眼睛要尖,可不要在菜里夹些棍棍棒棒;洗米的也要细心,可不能石头拉块,让客人咬在嘴里叮叮咣当;做饭的要掌握火候,添水适当,可不能上面生、下面糊、中间又含浆,客人吃了肚子痛,大家脸上也无光;调席的要把桌子支稳,不能是半边高半边低,更不能让桌子凳子摇摇晃晃;端盘子的要把脚步走稳,可不能把油汤油水泼在客人身上;大小厨房是关键的关键,责任重于泰山一样,热炒凉拌,要油盐适当,不能太咸、不能太淡,更不能弄成夹生拌浆;还有上烟的、倒茶的、铲火的、热酒的、接礼的、打杂的各位执事,都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不能忽忽闪闪、躲躲藏藏,大家都是五尺高的人,管事的也不想对大家吼吼嚷嚷,争取把忙帮罢以后,每个人都挣个口头表扬。废话少说、闲话少讲,现在由孝子斟酒,请大家不要谦讲,喝个盅满盅干,最好像狗舔的一样。久后的高邻,各位的府上,老者庆寿诞,子孙入朝堂,孝子闻讯就到,听候调遣,努力帮忙。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能力不强,交待不到,检点无方,只好让孝子当面,叩头拜上!
  孝子等知客交待罢后,连忙下跪叩谢,帮忙的人将其拉起来,孝子便挨席逐个敬酒。嘴里不停地反复说着一些诸如:“劳驾各位为我父亲(或母亲)的事情熬更守夜了。”之类的客套话。
  “起马席”后,所有帮忙的人员要一直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直到把死者送上山为止。
  
  哭丧
  哭丧,原本是景阳丧葬习俗中的一大特色,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哭丧仪式贯穿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中的哭丧仪式最受重视。
  按照景阳习俗,出殡时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孝媳妇、孝女子的“唱哭”,否则会视为不孝。此外,哭的声音大小也至关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去黄泉的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的美名,孝女孝媳妇们便拼着全身的力气、扯长脖子嚎哭一通。当然,大多数孝女孝媳妇是真哭,只有少数属于假哭、干嚎。
  景阳之哭丧大致分为六个阶段:一是落气的时候,亡者一落气,孝男孝女孝媳妇再怎么也要惊天动地的大哭一阵,这时候的哭,是为告知左右邻舍,我家老父或者老母去世了,希望大家来帮忙治丧。二是进财(入殓)的时候,当管事的喊一声“进财啦”,孝女孝媳妇便齐声嚎啕大哭,哭得越凶,便兆示着孝家从此以后人财两旺。三是掩殓(在出灵之前揭开棺材盖,让死者的晚辈最后一次看看死者的遗容)的时候,这一次的哭丧较之进财更为悲切,因为这是见死者最后一面,所有的孝男孝女孝媳妇都得哭,但是管事的会挡住死者的晚辈,叫他们不要把眼泪滴在死者的脸上,说是滴一滴泪便会烂一个洞,孝子们看一眼之后,只能退到一边嚎哭。四是出灵的时候,当亡者在八仙们的捧抬下从灵堂掇出门外时,孝女孝媳妇们便再一次大哭起来,真哭者表达的意思是,这个家里从此少了一个人的悲哀,而假哭者只是为了做给外人看的。五是起灵的时候,当班头站在龙杠上发出:“起!”的号令时,所有的孝男孝女必须同声大哭,并且要一直哭到墓地为止。最后一次是落祀(入土,把棺材往土穴里放)的时候,当鞭炮和鼓乐响起时,孝男孝女们会齐齐跪在墓穴前,用悲悲切切的哭声伴送亡者入土。
  笔者之所以把哭丧分为六个阶段,主要是因为这六次哭丧是景阳丧葬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然,也有一些真孝子会一直哭到三年孝满,他们会时刻想起父母对他的养育之恩,一想起父母的恩德,他们就会失声痛哭。而那些假孝子们为了博得一个“孝”名,便假意嚎啕几声,那是做给外人看的,等到亡者一入土,他们恐怕连上坟祭奠都免了。
  哭丧时,总会有不少人前来劝阻,说一些“人死不能复生”或“节哀顺变”之类的宽慰话。
  
  朋丧
  景阳农村有一种很奇特的民俗,为丧家抬灵柩是不能索要任何报酬的,丧家也不能给予任何报酬。当地的说法是“人死众家丧”,也有人把这种丧葬习俗称作“朋丧”。
  当乡邻们听说某一户家中死了人,他们会自觉自愿地前去帮忙,无论是劈柴、挑水,还是洗菜、涮碗,或者是借桌子、借板凳、操办丧宴,都不会要一分钱的报酬。无论丧家想将灵柩抬到多远去安葬,接到丧帖的丧夫都会义不容辞地将灵柩抬到指定地点。在招待丧夫的酒宴上,丧家最多给每个出力的丧夫发两包烟和一条擦汗的毛巾,如果丧家提出要给丧夫们一些报酬,丧夫们有可能会一哄而散,他们会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一种污辱。
  
  闹丧
  居住在大兰河与小兰河两岸的景阳人多半是移民,来自于全国各地,虽然各地乡风不同,但却共同保留着打鼓闹丧的习俗。
  景阳的闹丧习俗有很多讲究,可以说是一套一套的。据耿大爷介绍,闹丧习俗源于春秋时期的道教代表人物庄子休:传说庄子休的父母亲同时死于腊月三十夜里。父母同逝,庄子心中非常悲痛,跟妻子田氏一起哭了个昏天黑地。两个人哭了一阵后,庄子问妻子田氏哭的是啥内容,田氏说忘记了。田氏又问庄子哭的是啥内容,庄子也说不记得了。庄子便向妻子田氏建议,要以击鼓敲盆的形式,一人哭一折,细数父母的恩德,这个建议得到妻子田氏的赞同。庄子便找了一只木斗,田氏找来一个铜盆,两个人便敲着木斗和铜盆,交替哭诉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按照当地习俗,没有过破五(正月初五为“破五”),左邻右舍是不能前来帮忙安葬死者的,因为怕沾晦气。但是,邻舍们听到庄子夫妻那有板有眼的哭诉,也都跑到他家来听,乡邻们受庄子夫妻的感染,纷纷和声击节而歌哭。乡邻们陪同庄子夫妻一直闹到正月初五,大家才聚拢帮忙,将庄子的父母送上山去安葬。
  后来,大家纷纷学习庄子夫妻击鼓敲盆哭诉父母之恩,邻舍们每当听到击鼓之声,便知道某家死了人,就会主动前来陪伴孝子守灵,并且和着击鼓敲盆的节拍,哭诉自己已故的亲人。这就是最早的闹丧,并且相沿成习。
  关于闹丧的习俗,景阳人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当年泾河龙王因为跟袁天罡斗法,故意乱改雨布,犯下砍头之罪。玉帝特派唐朝右丞相魏征,于次日午时三刻去砍泾河龙王的头颅。泾河龙王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的恐慌,连忙去向袁天罡认错求救,袁天罡让他去找唐王李世民,请李世民于次日午时想办法拖住魏征,使他没有机会去杀泾河龙王,李世民当时满口答应了泾河龙王的请求。
  第二天早朝时,李世民故意提了几个议案让大臣们商议,他自己则拖着魏丞相陪他下棋。两个人下了一盘又一盘,下到午时三刻的时候,魏丞相竟然睡着了,而且睡得满头大汗。李世民感念魏丞相常年为国操劳,连忙给魏丞相扇风驱热。不一会儿,魏丞相大喊一声醒了过来,声称自己终于斩了泾河龙王的头颅。李世民听后大吃一惊!认为魏征在说胡话,而魏征却说,还要感谢唐王助了他一股神风,这才使他追上孽龙,从而完成了玉帝交给他的任务。
  谁知当天晚上,泾河龙王便拖着血淋淋的身子来向李世民索命,结果把李世民吓得昏死过去。可是尽管李世民已“死”,泾河龙王还是不肯放过他,照样天天晚上前来索命,闹得皇宫内院不得安宁。魏征只好请了一班唱戏的,天天晚上围着李世民的“尸体”转着唱戏,外面又让尉迟恭和秦叔宝把守大门,泾河龙王这才停止了吵闹。这个故事又叫作“鬼昏唐朝”。
  由于戏班子天天晚上围着李世民的“尸体”转着唱戏,李世民慢慢地复活了过来。因为他本来就没有死,只是吓昏了过去。这个事情经过戏班子一传,便成了“李世民是被戏班子唱活的”,以后但凡死了人,孝家就会请一班唱戏的围着死者转着唱,希望再次出现死者复活的奇迹。这就是最早的关于闹丧习俗之所以形成的传说。
  景阳一带的讲究的是“人死众家丧”,左邻右舍只要得到某某去世的信息,都会不约而同地前来吊唁,一些会打乐器会唱歌的乡邻们,便敲起锣鼓唱起歌,一是为了打发漫漫长夜,二是期望通过他们的唱闹,使亡者得以复活。耿大爷告诉笔者,人死了就得有人闹丧,如果没有人肯来闹丧,说明这个人混得不怎么样,是被人看不起的一种表现。闹丧的人来得越多,丧家便越发兴旺,相反便越显衰败。
  最初的闹丧,只是为了陪孝子守灵,后来演绎出很多套路。例如:开歌路、烧更纸、奠酒、摆十杯酒、题酒诗、安五方、还阳等等,并且形成一种仪式,使闹丧习俗显得热烈而又庄重肃穆。
  
  玩“棺罩子”
  在景阳乡,但凡死了人,死者的女子女婿多半要给岳父或者岳母做一个很讲究的“棺罩子”送来。
  这种“棺罩子”与郧西多数地方的“棺罩子”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棺罩子”是用竹子扎制而成。其“棺罩子”是比照棺材盖的形状,做得比棺材盖略大一些。如果死者是男性,“棺罩子”的脊背上会扎着一条“龙”,如果死者是女性,“棺罩子”的脊背上就会扎制一只“凤凰”;整个“棺罩子”都是用各色纸花装点得非常漂亮。
  但是,送“棺罩子”是不能静悄悄地送,而是要请上一班玩家子来玩上一阵子。具体的玩法是,当女婿将“棺罩子”送到门口时,管理丧事的都管和帮忙的人员首先会抬出一张大桌子,让女婿把“棺罩子”放置在大桌上。等女子女婿烧完香、纸,祭奠罢死者之后,玩家子中的一个人立即钻进“棺罩子”中,躬身将其顶在头上,并在主导人的哨音指挥下,时而摇摆,时而前进、后退或转圈,玩的形式跟玩彩船一模一样。等到把各种规定的拜会孝家的动作做完后,主导“棺罩子”的人便亮开嗓门唱一些花鼓子歌,歌词的内容不外乎两种:一是沉痛悼念亡者逝世,二是恭祝孝家发财发福:“鞭炮锣鼓响连天,来到孝家大门前,今天到来无别事,一来送葬二吊唁,三来尽孝念。”间或唱一些插科打混的歌段子:“你不唱了我又来,莫叫花鼓子冷了台,花鼓子冷台由是可,锣鼓冷台打不起来,笑坏了猪八怪。”其目的是逗人发笑,整个气氛显得热烈而又喜庆。
  头一天送“棺罩子”来的时候玩上一到两个小时后,孝家便安排人把“棺罩子”接过来挂在灵堂外的门头上。等到第二天出殡前,孝家又重新摆上几个果盘子,邀请头一天的那班玩家子再玩上一到两个小时,然后扣在已经盘好“龙杠”的灵柩盖上。
  一般情况下,头一天玩“棺罩子”的开支都由女婿负责,第二天玩“棺罩子”的开支则由孝家负责。
  据笔者从侧面了解,这种玩“棺罩子”的习俗,也只是兴起才几十年的一种风俗,目前还不能被大多数景阳人所能接受,很多人都认为玩“棺罩子”的气氛显得太喜庆,颇有一些幸灾乐祸的滋味在里头。
  
  发孝手巾
  发孝手巾是景阳旧时的丧葬习俗,现在仍有沿袭。
  在很早以前,景阳人在发丧后,亲戚朋友皆来吊唁亡者,孝家便设筵招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但也有一些混饭吃的社会混混来混吃混喝的。孝家为了区别哪些人是前来送礼吊唁的,哪些人又是前来混吃混喝的,就委托礼房管事的人给每一个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发一条孝手巾作为凭记,亲朋好友接到孝手巾后,是己亲内戚的,就把孝手巾佩戴在头上,是一般朋亲的吊丧者,就把孝手巾缠在头上,然后入席吃饭。因此,有人把这时的孝手巾戏称为“饭票”。
  后来,景阳人对发孝手巾作了一些改革,他们把发不发孝手巾作为孝家是否“动孝”的标志。如果“动孝”的话,孝家就要准备足够的白布,把白布交给管理丧事内务的内都管。内都管根据前来吊丧者的身份,分发长短不一的孝手巾。
  孝手巾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长子孝”,意思是只给死者的长子长媳扯孝手巾,次子以下的儿女一概不扯手巾;长子孝的孝手巾长度是比照棺材盖脊一样长。第三种是“关门孝”,讲究的是只给死者的直系晚辈扯孝手巾,其长子长媳的孝手巾比照棺材盖脊的长度扯布,次子以下的儿女晚辈则只比照棺材盖沿子的长度扯布。第三种是“靠山孝”,除了死者的直系晚辈以外,内侄、外甥、侄女和所有来送礼或送菜的亲朋都要扯孝手巾;其中有一点区别,给内侄、外甥和侄女的孝巾跟次孝的手巾一样长,其它送菜的亲朋则只有三尺白布。第四种是“满山孝”,除了给死者晚辈和前来送葬送菜的人都扯孝手巾之外,还要给所有到场闲玩的人或过路人扯孝手巾;如果在出殡的路上遇到过路人不接孝手巾的话,则被视为不懂礼貌,那些来自三乡四码头的“八仙”们会在一怒之下抽出杠子,把那个不接孝手巾的过路人打上几杠子。
  景阳的丧葬仪规是,主孝的孝手巾是七尺白布,也就是说上面要盖住黑头发,下面要盖住脚后跟。次孝的孝手巾是六尺三寸白布,只要上面盖住黑头发就行了。主孝的范围是孝男孝女(含孝媳妇和孝女婿),次孝的范围是孝侄男孝侄女(含孝侄媳妇和孝侄女婿)、死者的娘家侄儿侄女、外甥等等。朋亲们则为礼手巾,这种手巾只有三尺白布,可以盘在头上,也可以缠在胳膀上,但不能揣在衣服口袋里。
  如果给所有前来吊唁亡者的客人都发孝手巾,就叫作“靠山孝”。也有一些大户人家为了摆阔,便逢人就发孝手巾,这种发法就叫作“满山孝”。发“满山孝”的孝手巾还有个讲究,那就是在出殡的路上,但凡遇到一个过路的人,就得给过路人发一条孝手巾。而接了孝手巾的过路人,就得掉头加入到送葬的队伍,并且一直把亡者送到墓地。而“靠山孝”的讲究是,只要是来孝家帮忙的或者是送礼的,甚至是“八仙”们,在出殡时都得把孝手巾戴在头上或盘在头上,要让远处观看的人能看到一片白才行。
  如果是正月间或者是上半年,除了孝子以外,孝女孝婿和次孝的白孝手巾上还要点上一点红,名曰“花红孝”。时令一旦交到下半年,所有的孝手巾则都是一样的,不需要点红了。
  景阳人现在把发孝手巾的习俗改革得简单多了,除了亡者直系亲属之外,其它前来吊丧的客人和本地帮忙的乡邻及“八仙”们,统统都只发一条在街上买来的毛巾代替古时候的孝手巾。因为这种手巾具有实用价值,不像那种白布,做什么都不合适。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