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岁时节令1
作品名称:古道遗风 作者:湖北武戈 发布时间:2016-09-28 07:58:21 字数:10606
【本章导读】景阳农村非常重视岁时节令,他们在岁时节令到来时有着许许多多的讲究,这种讲究就是民俗。
从每年的正月算起,景阳人将迎来春节、开工节、元宵、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节、四月八、夏至节、端午节、六月六、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小阳春、冬至节、大寒节、除夕夜等等,如何迎接和度过这些传统的节令,景阳人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这些风俗习惯中,有的是健康有益的,有的却是一种崇拜,甚至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编者在对这些节令习俗进行田野调查时,本着原汁原味的原则,基本保持了节令风俗的原貌。
农村人重视岁时节令,多半与农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与传说和民间崇拜有关的。无论是跟农事活动有关,还是与民间传说或民间崇拜有关,都是一个地方的风俗民情。他们虽然不是少数民族,却也是值得尊重的。对于他们过节的风俗,我们是不能妄加批判的。例如正月初五的“开工节”,又例如二月初二做“土地会”,还有六月六日的“天贶节”和“晒经节”,都是有着历史渊源的。
编者在介绍岁时节令习俗时,并不一定全部辑录景阳的节令习俗,有些节令风俗与我国其它地方大同小异,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等。具有景阳地域特色的节令风俗有正月初一“出天行”、正月初五开工节和二月二给土地爷做生日,大寒节修造坟墓等等。
通俗一点说,农村人在百忙的农事活动中,找个过节的借口,休养一下自己疲劳的身心,原本就是无可厚非的。即使这些节日是带有一定迷信色彩的民间的崇拜,那也是农人心愿的寄托。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也称元旦,俗称年。旧时,过年以前,家家蒸年糕、发馍,买下年货。在腊月二十四日大扫除。腊月三十日晚称除夕,农家贴对联、请家堂祭祖,打灯笼、放鞭炮,夜间祭天地,老人守岁。
初一早晨,给长辈拜年,行跪拜礼,老人给晚辈压岁钱,街坊见面要说“恭喜发财”!初一不串亲,初二开始走亲戚。初五是“五末日”,中午吃水饺,正月十五日之前,村村办“玩艺”,有的扎台唱戏。建国初期,春节期间文娱活动最盛,有高跷、秧歌、龙灯、旱船等。互相串村表演,并给全村父老拜年。从1958年到1976年,春节设家堂祭祖改为上坟;给长辈拜年,很少行跪拜礼;街坊见面互相问好;文娱活动只有个别村庄扎台唱戏或演节目;有的村,正月初一村民集中,进行“团拜”。1977年之后,春节文娱活动更加活跃,无论机关或农村,拜年风习又兴盛起来。
在景阳农村,正月初一早晨还要“出天行”。
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然后入厅堂,秉烛敬拜祖宗,再向外拜天地神明,择吉时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着儿孙依次向长辈拜年,抢先到井边挑第一担水,并点香烛敬神。早餐吃剩饭,叫吃隔年粮,寓意衣食有余。菜看以素为主,离不开青菜、芋头、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万事遇头,清白传家。饭后晚辈向家族长辈拜年。清朝时,拜年行跪拜礼,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民国以后,改跪拜为拱手作揖,家庭内拜年毕,邻里互拜,气氛热烈。但若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有人进屋拜年,主人起立拱手:“请拜上门年”,并热情地以上等烟茶招待。
在景阳农村,大年初一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挡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认为“北(风)主丰,南主歉”;阴多晴,暗多雨。在阶基和柴码子上堆很多柴,谐多财。元旦抱柴进门,意“进财”。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内扫。有的读书人则书写“人寿年丰”、“五谷丰登”之类的吉利语,叫“新年发财,大吉大利”。初一特忌粗俗不雅之言,以为此日挨了骂,要挨一年的骂。大人总要事先叮嘱小孩:初一要说好话!万一小孩说漏了嘴,大人马上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要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要说“酒泼红地”。
开工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景阳人认为破五前有着诸多禁忌,过了此日皆可破禁。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景阳人叫“扁食”。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富家大宅到穷家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开工做事。
景阳人在正月初五凌晨,还要迎接五路神,又叫作迎接路头、行神。清人姚福均谓:“五路神俗称财神,其实即五祀门行中之行神,出门五路皆得财也。”民间以正月五日祀五路神,谓此曰:“为路头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尝有诗云:“人为利所昏,所见无非利。路头古行神,今作财神例。……云何年初五,相传路头至。神或临其室,获利亿万计。拜跪肃衣冠,馈献罗酒食。”
所谓“五祀”,《礼记•曲礼下》中“祭五祀”郑玄注云:“户、灶、中霤、门、行也。”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中霤)、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祀;五路,指东西南北中也。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过去,景阳民间所供的五路神,又指五位与人们生计安全密切相关的俗神,即土地爷、马(牛)王爷、仙姑、财神爷和灶王爷。
景阳人在接回五路神后,要一步一步地走进住宅,一进宅门,先见土地爷,一般在右边墙上,面向里。神像上方,红纸黑字,写的是“保佑”。两边对联写的是:“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再往前走,路过马房或牛棚,可见到马(牛)王神像,头上仍是“保佑”二字,再一看对联能吓一跳:“牛如南山虎;马似北海龙。”
进了正房,右边墙上,面向中堂靠门而坐的是位仙姑。神像头上还是“保佑”二字,两边的对子道出了本事:“仙姑堂中坐;合家保平安。”左边墙上和仙姑对称的位置上是财神爷,头上方也是“保佑”二字,两边的对联气魄不小:“天上金玉主;人间福禄神。”进了里间,锅台上方,端坐着灶王爷。神像头上还是“保佑”二字,两边的对联有的写:“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有的写:“油盐深似海;米面积如山。”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景阳王家、花屋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王家三官殿还有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农历正月初五,景阳还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于是吃饭。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名上元节,亦称灯节。汉明帝永平年间,提倡佛法、敕令正月十五点灯敬佛,从此开了放灯先例。到唐朝时发展为热闹的灯市,出现了灯谜和杂耍技艺。以后代代相延,愈演愈盛,门前挂灯3日。清代,家制门灯各式各样,十四日晚为试灯,十五日晚为正灯,十六日晚妇女出游,叫“走百病”。
民国时期,元宵挂灯习俗有所发展。当地老年人说:“上元节放灯,作火树银花,陈百戏三日夜为度。”最盛时骡马店、吴家扁、小河口等大村,还要举行灯花会。
建国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元宵挂灯,放烟花恢复了起来。每年有几个大村庄在灯节期间扎台唱戏。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生活日趋富裕,元宵节玩花更加兴盛,户户挂灯,放各式花炮,连续三晚,有的村放大型焰火。
过去庆祝元宵,在十五日晚全家人吃顿水饺,今有些平民百姓,也设酒宴庆祝。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惊蛰已过,百虫还阳,雨天开始打雷,俗称“龙抬头”。
传说过去有一姓吕的老娘,在腊月三十日晚冻饿街头,富人无人过问,有一穷母子俩将她拉到自己家中,睡在灶前柴草上,天明时却发现老妪不见了,在柴草中留下许多银子。
二月初这天,景阳农家有吃“炒蝎子”、“打囤”的习俗。炒蝎子是用黍米面加糖,做成饼,切小块,炒熟,再拌有炒熟的大豆,俗称“炒蝎子”,意示避蝎等昆虫。
又有此日是“囤的生日”之说,家家用草木灰,在院子里划圆圈,圈内放上五谷杂粮,或钱币水饺,盖上瓦片或扣上碗,叫“填仓”,以祈五谷丰登。这天早晨用草木灰绕自己宅院撒一圈,晚上点香沿院墙插一圈,叫“围宅子”,使害虫、病灾进不了家。此俗除围墙插香外,其他自古至今仍旧。
三月三
景阳人把农历三月三日定为“人祖节”,这个节日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景阳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届时,各家各户都会在家中设置香案,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清明节
“清明”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民间祭祀祖先、踏青扫墓的节日,亦称三月节。是日,家家户户烧烛焚香鸣鞭炮,烧纸钱祭拜祖宗坟墓,俗称“扫墓”,亦称“拜山”或“挂址”。同姓同族或同房常一同上山扫墓。宗族集体扫墓,上山祭祖的全是男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些妇女也跟随上山拜祖。祭品祭具的开支由本姓本族全体男丁平均分摊;六十岁以上老人免交,以示尊重;新生男丁还要另出烧鹅1只,面包几十个或更多。
扫墓时,在墓上压土、铲草、修理坟茔,然后在墓的两翼和墓首压上纸钱,亦叫“阶钱”,随后用备好的水果、鱼、烧猪、烧鹅等祭品祭奠一番,再鸣放鞭炮以表对先人的敬意。
祭祀完毕,参加者当场在墓地分祭品。男丁每人分1份,新出生男丁还可以加分1只大烧鹅腿;六十岁以上老人分2份,七十岁以上分3份,如此照推,每长寿十年就加分1份,以示尊敬。
余下的祭具,还当场明标投封,出价高者得。投封价格最高的往往是茶壶、酒壶(当地人相信茶壶、酒壶的形状预示来年会添男丁)。祭具投封所得的钱,有的当场分给男丁,每人1份,有的留待来年扫墓时使用。
寒食节
景阳农村的一些老年人,还会在清明节禁食一天,他们称清明为寒食节。据说,清明禁食,是为了纪念一个叫介之推的人。
相传,晋文公邀请介之推入朝为官,介之推拒不入朝,躲在绵山中不出来,晋文公放火烧山,想把介之推逼出来,结果发现介之推抱木焚死。晋文公痛悔不已,就定于此日禁火寒食。本地此日叫大寒食,清明这天叫小寒食,所以清明、寒食视为一个节日。清明这天早晨,家家吃米饭,吃鸡蛋,祭祖上坟并给坟堆填土;少女们凑在一起,夜间做“巧巧饭”清晨到野外踏青。从寒食起,群众娱乐是荡秋千,到清明止,叫“悠前不悠后”。清明前后,儿童放风筝。建国后,以上习俗基本延续;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学生给烈土扫墓,缅怀先烈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日,相传是弥勒佛的生日,也是虫的生日。
景阳旧时有敬佛祈福,待牛如“宾”的习俗。有些地方还举行祭虫活动,在庙里供上全猪全羊等供品,列插五色旗子,宣读祭虫告文,烧香烧表,磕头礼拜,祈求神灵保佑,一年不生虫害。
四月初八,在当地农事上也是个很重要的日子。俗语说:“过了四月八,庄稼汉心放下。”就是说四月初八之前,如果遇上强霜冻,就会麦秋绝收,因而庄稼汉总是提心吊胆。人们长期验证,当地过了四月八,再就不会有霜冻,所以庄稼汉就放心了。又谚曰:“过了四月八,歇晌不犯法。”就是说过了四月八,昼更长,夜更短,庄稼汉吃过午饭,开始进行午体了。俗称“歇晌”,就是午休的意思。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这天人们用黍米或糯米,加糖、加枣煮熟,用竹叶或苇叶包成三角形,叫粽子。用五色丝系于小儿手腕,叫“戴五丝”,言能免蛟龙之患。门口上方插艾(草本一年生植物,火药),言能免全家病灾。此风俗延续至今。
在诸多节日中,没有哪一个比得上端午节名称之多。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前身,是先秦时吴越民族进行龙图腾崇拜活动,龙舟竞渡是活动的核心内容。对于秦汉时期中原人民来说,五月五日是不祥的恶月恶日。为了驱鬼避邪,人们在这一天把用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合成的细绳系在臂上,称为“长命缕”。同时,人们又理智地意识到盛夏即将到来,在这一天食用象征去夏至的食品——角黍。这就是后世盛行的粽子的前身。
魏晋时代,端午节在保留上述三种意义的同时,又增添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这些人物都以“忠”“孝”著称。包括先秦时晋国的介子推、吴国的伍子胥、楚国的屈原、汉代的曹娥和陈临。随着时代的推移,屈原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普遍的说法是战国时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于五月初五初五自沉汩罗江,楚人哀之,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又划舟江上,模仿当时营救的情形。这或许是由于人们看到了他真挚的爱国情愫和为后人留下的动人心魄的《楚辞》。善良的人们认为,划龙舟是为了救起自沉于汩罗江的屈原;往河中丢放粽子是为了让鱼吞食,以保存三闾大夫高贵的躯体。后来演变为裹食粽子、龙舟竞渡。这种美好的说法,伴随着吃棕子、赛龙舟的习俗,从昨天流传到今天,也会从今天流传到明天。据唐文秀《端午诗》记载:“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气散”,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甚至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因此,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挂钟馗像,贴午时符,采集蟾酥和草药,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格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端午节应当是个防御疾病、卫生保健的节目。为了使之更有情趣,它在传承过程中还融进了祝福、纳吉、游戏、踏青、竞技、美食等内容。端午节我县各地也有不同的风俗,较流行的有赛龙船,其它的活动还有插艾、贴符、挂图等。
六月六
一.洗晒节
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进入数伏,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湖南资兴有一句老话叫"六月六打个泡子长块肉"意思就是这一天洗晒,让人好处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二、洗象日
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时皇帝在朝会、祭祀或出巡时,为显示威严,要摆出一支由车马象、鼓乐幡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每有盛大庆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员。一千二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后,那时的属地暹罗、掸国、安南、高丽、爪哇等都带贵重礼物来朝贺,其中暹罗、掸国、安南每年都要带大象进奉。暑热天时,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积水潭中洗浴嬉戏,引来百姓争看围观。皇上为了大象的驯养与管理,还专门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驯象所,并从缅甸招来象奴和驯象师。平时由象奴饲养并由驯象师指导训练。乾隆时期大象最多达三十多头,象奴驯象师多达百人。象房当时就设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据说旧址即现在的宣武门新华社大院处,至今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的美名。明清时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清杨静亭《都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在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这天在洗象处附近还要搭棚张彩,有监官负责监洗。当天也会临时设有很多茶棚、小吃摊,如同赶庙会一般,车轿人马如潮,观者如蚁。为了观看洗象活动,有钱的人家会提早占据附近酒肆茶楼的好位置,以一饱眼福。大象对那时的百姓来讲,终究是稀罕之物。观象时,大象戏水之声,观者的惊讶赞叹之声以及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欢声笑语连成一片。
三、晾经节
每当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暴晒,皇史、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当年这一天也有“晾经节”之称,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如旧京的白云观藏经楼里,藏有道教经书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云观要举行晾经会,届时道士们衣冠整洁、焚香秉烛,把藏经楼里的“道藏”统统拿出来通风翻晒。广安门内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斋,举办“晾经法会”,僧侣们要礼佛、诵经,届时开庙一天。那时看完洗象的百姓,都会涌到善果寺中观看晾经,所以寺前也形成临时集市,非常热闹。景阳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景阳人又把六月六叫做“晒衣节”或“晒伏节”。
四、虫王节
六月六同其他节气一样,六月六这天还有许多专门的食俗。从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药铺和一些寺庙开始施舍冰水、绿豆汤和用中药制作成的暑汤。主妇们也在这一天开始自制大酱。每到六月六,当天的饭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饼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还有深意,现在不得而知。“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已异常炎热,庄稼长势正旺,已是吐须秀麦穗之时,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欠。六月六农民还称为“虫王节”,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护,五谷丰登。
五.回娘家节
景阳民间还把六月六称为“回娘家节”。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后每于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一些地方,六月六,出嫁的老少姑娘也要回娘家歇夏。“六月六,请姑姑”,人称“姑姑节”,看来与这个传说也有一定的联系。
六、天贶节
六月六还被称作“天贶节”(贶,kuàng,赐赠的意思),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日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的不少地方,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炒面,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看来,这炒面与这“糕屑”应该是一个意思。
七、禾苗节
“禾苗节”,这天正好是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景阳人亦叫“六月六”。
“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六月六,吃鸭子”,“六月初六,吃鸡吃肉”,“六月六,狗洗浴”……各地过“六月六”节的民谚很多,庆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景阳把六月六作为“禾苗节”这种别有特色的民俗却鲜为人知。
笔者在景阳搞民俗田野采风时,偶然了解到这里完整地传承了这个古老的“禾苗节”。
每年六月初六那天,景阳乡就会有人自发组成一支“禾苗节”民俗队伍,当天这小村子里一个大操坪里锣鼓喧天,唢呐嘹亮,十几人舞起稻草龙,上下翻腾,或回首摆尾,或左旋右转,……稻草龙后面跟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六人左手提一小袋丰熟(收)米,右手提着一艘一尺大小的游船仔(稻草船),六人左手提着一只仔鸭,右手提着一些祭祀品。朝着农家走去。
“六月六节禾苗节”民俗队中的稻草龙每到一户农家,这家就会放鞭炮迎接,稻草龙进屋去向神龛点三下头,六只仔鸭也要向神龛点几下头。队伍里有人给屋主送上一包丰熟米,预祝这户人家今年一定会丰收。屋主用碗接住放妥后,从大门后拿出一包害虫来,如青虫、白叶虫、打屁虫等,(事先捉到的害虫用红纸或南瓜叶包好),放在游船中。意即包里的害虫是虫王,把虫王捉到了,田土中所有的害虫随着全消失了。然后,稻草龙在悠扬的唢呐声和节奏明朗的锣鼓声欢快起舞。不论乡邻们住在山侧还是住山腰,“禾苗节”民俗队都得全部走齐村子里所有的人家。
稻草龙离开农家。农家会在山坡垅段,田间地头,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五谷丰登。有的也会杀一只鸭子取血喷于方幅草纸上,制成小旗插在田头地角,备酒烛香等祭品,祈求田神确保丰收,俗称“祭田神”。
“禾苗节”民俗队伍一行,在每家每户走遍之后,大家登上离村子不远的土地庙。在那里向土地爷虔诚焚香燃烛,呈祭果、杀仔鸭……大礼祭祀。毕后,把游船里的害虫集中起来在一块平地上火焚掉。愿青苗茁壮并获得丰年。
《宋史》有记载。“帝以蝗灾,令刺举监司不才者,畴若同台监考察上之。”又言:“湖、广盗贼,固迫于饥寒,然亦有激而成之者。黑风峒寇……”《南龙志•地理志》记载:“……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后来,人们为使农田得以丰收,避免虫害,只有祈求神灵庇护。这是古人通常的祈福心理。六加六亦为“六六大顺”之意,是个最吉利的日子。从那时候起,景阳民间一直完整地继承着这饶有风趣的“禾苗节”。
八、半年节
景阳又把六月六称为“半年节”,认为六月六是与小年差不多的一个节日。
九、鬼挑瓜节
在景阳农村,相传泾河龙王因名相士袁天罡指点渔民选地下网,每网皆尽,一怒之下前往长安与之赌赛。为了赌赛取胜,龙王不惜改变降雨时量,终因违犯天条,遭人曹官魏征于梦中绑赴斩首。又因唐皇李世民曾答应龙王拖住魏征不让其赴斩龙台,不料魏征能梦游出行,罪龙终难免一死。只是泾河龙王死不服罪,一口怨气难以下咽,夜夜于唐皇寝宫外呼号喊冤。龙王向玉皇大帝告状:唐王原答应救他,言而无信。玉皇大帝令将李世民拘入地府,他阳寿已终,求地府阎王给添寿,阎王不许。地府中管“魂簿”的判官崔旭(他是魏征的表兄)见皇上遇难,用“掉包计”顶替同姓名的人,为李世民添了十年阳寿。李世民为报此恩,许下愿:“进瓜入幽冥”。
在景阳,传说六月初六这一天,地府的鬼魂会跑到阳间挑西瓜回去消暑。但小鬼懒惰,往往抓人代挑。因此,景阳人在这一天有诸多禁忌:不到亲朋家串门,否则将会给亲朋带来不祥;晚上不能出门,更不能在野外露宿。
这一天,景阳人还有个习俗:如果今年恰是亲人死去的第二年头,家属就应该在这一天为死者作法事,超度死者灵魂。这称为“过桥”。举行仪式时,必须备办西瓜、三牲等,然后用米粉蒸制七块两三寸宽、七八寸长的“桥板”和几个“桥墩”,以及一端宽一端窄的“狗舌”,将这些东西在逝者灵前搭起一座桥,这就是传说中的生死桥━━奈何桥了。桥头置放“狗舌”、瓜果、三牲,然后才焚香点烛诵经。
如果为老人准备有寿衣,也要在这一天将衣物拿出来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