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古道遗风>第四章 岁时节令2

第四章 岁时节令2

作品名称:古道遗风      作者:湖北武戈      发布时间:2016-09-28 13:29:45      字数:6713

  七月七
  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日子列为吉庆日。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还来源于古人对时间的崇拜。“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另外,“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农历七月初七是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俗信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自己的姻缘美满。届时,女儿们会在乞巧时念着歌诀:“七巧的歌诀很多,你表姑只会那么一段段‘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编者在景阳搞民俗田野调查时,看见过人家请七姐,念的歌诀跟乞巧歌诀不一样:“七月七,草青青,青草扬,往上升,摆香案,点香灯,我请七姐下凡尘。前门走,狗子咬,后门走,花轿抬,七姐要来早些来,莫等五更半夜来,五更半夜露水大,打湿七姐花绣鞋。”也有的在乞巧时念“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家处三五里,各处一乡风,各个地方在乞巧时念的歌诀都会有所不同的。
  在景阳民间,七夕节有很多叫法,具体有这么几种: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小儿节和穿针节,叫得最多的还是女儿节,因为,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和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叫作女儿节,有些地方还叫少女节。乞巧节的主要内容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和种生求子,其中以喜蛛应巧和投针验巧最为普遍。喜蛛应巧,就是逮一些小蜘蛛放到盒子里,第二天早上看它结网的稀或密,预测得巧的多和少。投针验巧,就是在七月七日晌午把针丢在一个装有半盆水的盆子里,然后观察水面,如果水面结膜,绣针就浮在水面上。再看水底针影,有的成为云彩花头鸟兽的影子,有的成为鞋和剪刀的影子,这就标志着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大如锤或者细如丝,又不成个什么形状,说明织女不愿意把巧技赐给你家姑娘。
  
  七月半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当然,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及其民间的鬼节,既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三节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的文化内涵。
  景阳人人认为,一年中有三个重要日子是属于鬼魂的,其中两个分别是清明节、大寒节,它们都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七月半”在道教中又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又称亡人节,属于三节合一,具有独特的民俗意义。
  在景阳,从农历七月十一到七月十五日,划定为七月半,也就是说,从七月十一日开始,就可以给逝去的先人烧纸祭祀了。景阳人烧七月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必须给逝去的先人们划定接收纸钱的范围,也就是用柴火灰给每一辈先人画一个圆圈,最少须画五个圆圈,最多可以画十五个圆圈,圆圈画好后,还要在每一个圆圈里作上记号,注明哪个圈儿是曾祖父母的,哪个圈儿是祖父母,哪个圈儿又是父母或叔父母的。
  按照道教的文化逻辑,一年的时空应该分成上下阴阳两半,而且,中国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将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说的“官”,不是指人间官员的“官”,而是指意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类似于中国围棋对奕中的“官子”的那个“官”。
  中国的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所以,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的系统认识。
  中国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许多宗教。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样讲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体,这使得宗教传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国道教传教的目的很明确,道教传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传播道德伦理是“因材施教”的。对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经》的道理,对那些智慧不够或者没有多少时间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人,就采取编写故事去说明道理“寓教于游乐”,就是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传教方法。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这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称中秋节。景阳民间讲究,节前十几天甚至一两个月,各家饼店、酒楼、饭店便大量出售中秋月饼,水果店档也推出各类中秋佳果,为人父母者除准备各类应节食品外,还特别为小孩准备各类灯笼。中秋节当晚,吃过晚饭,家家户户便备好月饼、核桃、柿、毛栗、花生等物品,合家围坐边吃边赏月。有的人邀亲请友至家赏月,小孩则用一根三四节长的竹杆挑起点燃蜡烛的灯笼,三五成群,穿街过巷,唱着歌谣游玩。有的燃放烟花、爆竹取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景阳民间又兴起在自家楼顶边烧烤边赏月的习俗,青年人则三五成群,带备各类物品爬山到山梁上去赏月,有的燃起篝火,点挂灯笼,播放音乐,载歌载舞,黎明方散。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饼起义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伐桂: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相传,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相传在东汉时期,汉江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景阳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小阳春
  我国有些地方把初冬时节的气候叫做“十月小阳春”的习惯,指的是立冬至小雪节令这段时间,一些果树会开二次花,呈现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气。
  《五杂俎•天部》:“十月有阳月之称……即天地之气四月多寒而十月多暖,有桃李生华者,俗谓之小阳春。”如今虽是十一月,因气节迟,还算十月,应着阳春的天气。
  宋吴自牧《梦梁录•十月》:“十月孟冬,正小春之时。盖因天气融和,百花间有开一二朵者,似乎初春之意思,故曰‘小春’。月中雨,谓之‘液雨’,百虫饮此水而藏蛰;至来春惊蛰,雷始发声之时,百虫方出蛰。”欧阳修《渔家傲》词:“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画阁新装遍。”
  《“狗经理”的事业》:“狗肉,自古便是美味佳肴。俗话说‘十月小阳春,狗肉抵人参’。”.
  【谚】谓北温带季风性气候秋季较长,而且气温较高。长江中下游地区,农历十月时天气温……俗话说:“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可在北方,时进初冬,能吃上又甜又软的大柿子,也真算得上新鲜物了。
  清•黄龙德《茶说》:“又秋后所采之茶,名曰秋露白,初冬所采,名曰小阳春。其名既佳,其味亦美,制精不亚于春茗。”清代采茶之候及方法,概如明时,无多大差别。
  《荆楚岁时记》说:“十月天气和暖如春,故日小春。”
  
  冬至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做长工者与雇主在该日结账并商定来年续(解)聘事宜,私塾也开始放假,先生返家过年。景阳人对冬至这一节日十分重视,俗称为“做冬”,有“冬大过年”之说。过节当天,家家户户吃红薯鸡蛋糖水,寓意“转红运”。杀鸡宰鸭劏鹅,拜神祭祖,合家享用丰盛晚餐。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腊八。
  “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八这天起,清扫屋宇灰尘。当天要吃腊八粥。景阳乡一带还晒干豆腐,称“腊八豆腐”。腊八过后,家家开始宰年猪,互相请吃杀猪酒,裹糯米粽,做米馃,煎油豆腐,炒花生、蚕豆,做芝麻糖、冻米糖等。还要人家将婚嫁活动安排在这一天举行,故有民谣曰:“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大寒
  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修造祖坟、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
  大寒节又名“尾牙节”,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因此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