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白衣卿相——一代词宗柳永传奇>第六章 锦绣文章

第六章 锦绣文章

作品名称:白衣卿相——一代词宗柳永传奇      作者:自咏诗      发布时间:2016-08-20 21:20:19      字数:8386

  第六章锦绣文章
  
  一
  天圣八年(1030年)正月,贡举如期举行,这是继天圣二年、天圣五年,赵祯皇帝主持的第三次贡举。他在老师及朝廷重臣的教诲和影响下,认识到本朝广开科举之门实在是选贤任能的极好措施。宋初,贡举虽然每年举行,但取士很少,每届仅十人左右。太宗即位,立即下诏扩大贡举,定下了“十取其一”的原则。四帝赵祯秉承太宗遗风,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但改为三年一试。
  宋代重视科举,由于太祖制定的“重文抑武”国策,科举几成士子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更由于几届皇帝对科举的重视和提倡,有志者无不以读书为上,不登黄榜死不休,有的皓首穷经一事无成。家中幼童尚不识字时便学会背诵真宗皇帝的《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朝皇帝劝勉读书人刻苦读书的良苦用心就在这富贵和美女的赤裸裸的引诱下昭然若揭。
  宋初,贡举制度延袭唐制,考试内容也大致如唐,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考试地点在礼部贡院,进士四场试,每天一场。
  几日来,每日三更天刚过,黑沉沉的街道上便络绎不绝的挤满了赴考的举子和随从,路边的早点铺和茶室也便忙了起来,早早的开门迎客。贡院在朱雀门外,周围的食店、茶室都挤满了举子和随从,吃完早饭等着贡院放人。一位老人赶着一只猪挤进人最多的一家食店,有好奇的举子便问:“这天还没亮,你到这儿凑什么热闹?”老者看看周围小声耳语道:“我来卖猪。”那举子笑道:“这儿哪是卖猪的地方,你这只猪打算卖几个钱?”老者伸出四指悄声道:“要这个数,要银四百两外加一两。”几个举子听了有笑的有生气的,上前对老者推推搡搡,都道:“你上这儿起什么哄,你穷疯啦,这人是个疯魔,赶了出去。”老者边躲边道:“且听我解释,猪身重五十多斤,时价一两。”说完看着大伙儿,有性急的上去给他一掌,“快说,那四百两呢?”老者忍着疼低声道:“那四个蹄儿(四题)要卖四百两。”围观众人均是心里咯噔一下,猜不透老者是来戏耍大家还是别有用心。恰在此时,考场开始放人进场,众人一哄而散。居然有两个富家子弟模样的考生仍恋恋不舍的围着老者攀谈。
  天刚黎明,数不清的举子已经围聚在贡院大门外,等待查验进场。宋代的贡院围着高墙,四角有了望楼,中间是一排排的号舍。进考场实行“浮票制”,票是举子在礼部报名时所发的凭证,上面祥细列明举子的身高、相貌、身体特征,考试期间凭此票进考场,这是为了防止雇“枪手”替考采取的严厉措施。为避免考试时发生舞弊行为,试场内外严设兵卫,围以棘篱。举人入场时,须搜索衣箧,严禁携带违禁书策。说好听点叫检查,说不好听的就是搜身。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以后会否荣登二府,今日的搜身屈辱你必须受着,就是要磨折你的锐气,促使你静下心来苦读,让你明白无论将来是飞黄腾达或者沉沦下僚,遭遇何种际遇皆是皇家雨露。
  科举制度到了大宋天圣年间已施行了几百年,几百年来无论哪朝哪代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完善,最有意义的变化发生在宋代:施行结保报考制度,锁院制度。实施糊名制,设立收掌官对试卷弥封(或称封),以使阅卷官无从知晓考生名姓。后来又增加誊录制度,用红笔誊写考生试卷,谓之“朱卷”,再由另外的人复核并用黄笔改错,然后才送去阅卷,这样就杜绝了考官从笔迹上辨认考生的弊端。上述锁院、糊名、誊录这些隔绝考官与举子,只凭程文而不见本人的措施都是在宋代确立的,确实起到了保证考试相对公平的作用,这就导致了“取士不问家世”原则在宋代得以真正实现,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同时,考试的侧重点也由重视诗赋逐渐转向经义。
  礼部试通过后,要将上榜人名报上朝廷,称为“奏名进士”,奏名进士还要再参加殿试,最后再经皇帝临轩唱第,所有这些都通过了,这才真正是进士及第,金榜题名。殿试之制度自开宝六年始,这一年贡举,因考生徐士廉认为主考不公愤而伐鼓诉讼,太祖皇帝亲自在讲武殿复试考生,复试或称殿试由此始。
  待到柳三变进场时,绝大多数的考生已经进场找到自己的号舍。柳三变来到自己的号舍前,看到簷前横木上写着一个“优”字,他虽然不信这些,但见了吉祥之字,也不禁面露微笑。心想这倒不错,还未曾考试,先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优字,安得不中。旁边一人见自己的号舍写着一个“登”字,不禁“呸”的道一声:“晦气。”柳三变诧异的道:“学优登仕,我们这一排舍,这字都很吉祥,属你这登字最吉利,你此届必登金榜也。”那个举子苦笑道:“登字确实不错,这字放你们谁身上都是大吉大利,就是我不行,在下姓毕名南,读起来成了‘必难登’也,你说我还有个好?”柳三变听他这一说,也笑道:“照你这一说,也是这个理。兄台既然信这个,不如考完以后去礼部申请改个名,就叫毕易、毕定、毕准,什么都行啊。”那人还真的当真,“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也只能如此了。”
  原来考场的号舍是按照“千字文”的顺序排列,“千字文”产生于五代的梁朝,宋时已是启蒙教材,故此自太宗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很熟悉,许多儿童更能倒背如流。朝廷在使用千字文排列号舍时,特意挑出其中几十个不吉祥的字删除不用,既便如此,仍然有考生见到号舍门楣上的字后,产生沮丧的情绪。
  一排排的号舍黑压压的伏卧在黎明的晦暗中,像一张张怪兽巨口,将这数千个考生转瞬吞噬。转眼之间,走道上只剩下往来巡察的官员。
  
  
  二
  按照规定,要考四场。第一场考诗、赋,赋题是《司空掌舆地图赋》,试卷发下后,考生如对题目有疑问,可到主考官那里隔帘上请。柳三变见自己这一排号舍不时有人走到前面,后来竟发现有几面之识的欧阳修也从自己面前经过,心道以他的学问对此题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柳三变却不知,欧阳修是借此机会卖弄才学。
  柳三变打开试卷,一看题目便有些发楞,似在哪里见过,揉揉眼睛再看,顿时想了起来。正是那天与自己论词的刘公子问到的这句话,怎么竟和今天的考题一样,难道考题在几天前就泄露了,怎么办?这可是天大的事。莫非那位公子今天也来应考,事先知道考题,找自己来问,是为了早作准备。他忽然想到刚才在外面见到的老者卖猪的事莫非是真的?当时他也在人群当中,可是当笑话看的,以为是优人故意到举子面前来打趣。
  柳三变再又一想,别人的事管不着,但自己若是按照那天的解答来作文,未免有点儿胜之不武,再者如果那位公子也按我那天思路来作,两人文章倘若相似,一旦将来考师问将下来,又如何作答?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切入点呢?他将《周礼·地官》和《礼记》两书中的文章从头到尾快速默诵一遍,又细思了汉代孔颖达的注疏和郑玄的笺注,心下一阵清明,心道有了:我可以从这里切入,先述汉代司空的职责,再联系到西周的司徒职官制度,这样便可更全面的阐述赋题中“掌”字所包含的所有内容了。这样一来就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柳三变理清了思路,下笔便不在话下,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条理清晰,华丽辞藻不加思索便流出笔端。柳三变放下笔,两手一举伸个懒腰,心中不免得意,他却不知他与欧阳修在赋的立意上竟然不谋而合,而欧阳修拿到题目立即看到题中隐藏的深一层内容,这就是欧阳修后来之所以成为古文大家的过人之处,于这次考试可见今后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
  柳三变提前半个多时辰写完试卷,趴在卷上闭眼休息。忽然一阵风捲来,刮得纸张哗哗乱响。觉得脚下有什么东西,低头一看竟是一张试卷。拾起来未及看上面名字,只看答卷,也好看看他人如何作答。却不料试卷上只有寥寥三五行字,还未及题意,柳三变不禁一笑:古人云,“博士买驴,书纸三页,不见驴字。”离题太远了。又一想,恐怕不是跑题这样简单,很可能这个人看不懂题意,无从下笔。考场上遇到发生这种情况,柳三变只消将这试卷交与巡官即可。可他竟动了恻隐之心,心想考卷再回到那人手中,恐怕他也答不出,时间也来不及了,不如我成全他吧。想到做到,柳三变提笔将曾经对刘公子阐述的思路刷刷的写成一篇赋。文章刚成,也到了交卷时间,柳三变便将两张试卷一并交了上去。不知是怎么想的,是卖弄才学、是同情、是怜悯,还是有意消磨时间,连柳三变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应了唐代诗人秦韬玉的一句诗:“为他人作嫁衣裳”。
  再说那个欧阳修,考试的第一天竟也发生了和柳三变相似之事,下面再说。
  次日早上排队进考场时见到欧阳修,柳三变问情况如何,欧阳修一脸不屑的道:“昨天这赋对我等岂不是小菜一碟,只是这题目还是有层深意,不知柳兄看出沒有?”柳三变说以后再详谈,你那几位朋友如何?欧阳修道:“梅圣俞自我感觉良好,方希则和王拱寿恐怕够呛,王拱寿还是我今早硬拉来的,按他的意思就想放弃了。我说既使本届无望,这也是个难得机会,也可以为下次考试作练习,他这才勉强来了。”
  
  三
  几场下来,考生累得精疲力尽。更难的是等待。等待期间,礼部门前总是围满了举子,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有自吹的、有自嘲的、有垂头丧气的、有骂骂咧咧的,还有一言不发阴沉着脸的,这个不用问,肯定是考坏了的。众考生聚在一起,为的是要发泄出数年寒窗之苦、赶考的磨难和心中的煎熬。
  有个书生在家乡时就被人呼为狂生,对着他的两个朋友大吹大擂,说省试完了以后就给家里写了信,你们听听我在信中是怎么写的:“一到京中,饭量大长,早晨三碗,日中三碗,晚间三碗。如此吃饭,精神安得不足?如此精神,文章安得不佳?如此文章,今科安得不中?篱笆为我拔去,墙门为我刷黑,两个儿子打点作公子可也。”说完指着朋友问道:怎么样?怎么样?引得周围一片笑声。
  另一圈人堆里,一个人抬起一只脚来,道:“你们看看我的鞋子,这已是我离家后第四双了,又坏成这样子了。我若不中都对不起这双脚,一旦金榜题名,我要先慰劳慰劳这双脚。”有人问怎么慰问?那人道:“我这一路上基本都是步行,陆行良苦,离京城还有几百里地时,累的实在走不动了,又舍不得雇车,晚上我抚着脚底的泡作了一首词,以词安慰这两只脚:‘春闱期近也,望帝京迢迢,犹在天际。懊恨这一双足底,一日厮赶上五六十里。争气。扶持我去,博得官归,恁时赏你。穿对朝靴,安排你在轿儿里……”那个书生说到这里打住,旁人催促道:“你这词还没写完哪,赏的也太少了。”那人假意沉吟,道:“也是,我若高中,肯定搂个美姬美美的睡一觉。这鞋嘛,有了,不能亏待你:‘更选对弓样鞋儿,夜间伴你。’”周围笑声四起,齐赞这个赏赐很有新意。
  还有个山东人叫李可,跟着众人起哄道:“听我的,我也为你等献上一首:“我名李可,肚里文章可可。四场下来两双过,只有这番解火。恰如闭眼跳黄河,管他是福还是祸。试官道:王业艰难,好叫你知我。”围观之人拍手垛脚的喝好。
  又一举子道:“去年吾县里开乡试选取监生,报名的人太多,时间又短场地又小。县学想了个办法,抽取一半人考试,另外没抽到的免考通过。吾乡里有父子二人听说有这样好的机会,都要去考监生,父子二人报上名了,可又怕考试,百计难免。其子忽得一计,狂喜道:‘妙矣哉!妙矣哉!’父急忙问:‘计将安出?’子答:‘阿爷但假死数日。吾父子二人都可免考了!’父亲听了也是狂喜,遂诈作死状,牒报果免。为掩人耳目,又怕县学来人抽查,于是假戏真唱延请僧人超度。乡人纷纷前来吊唁,待到人来的差不多了,一僧高声朗赞:“先考某府君……”,就这一句惊得这位父亲腾的从灵床上坐了起来,伸手将蒙在身上的白布扯下,自灵床上跳下来大叫:“我是为了免考才装死,为什么反倒要先考我呀,这真是往死里逼我啊!”这个举子讲的活灵活现,引得周围又是一阵狂笑。
  有一人接着说道:“我是吴县来的举子,与现今朝廷上的秘阁校理范仲淹是同乡。他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他那时名字叫朱说,他在前一年解试时,与同乡孙山等一同前往苏州应试,有一个老者因其儿子从未远行过,就托他们带着一起去苏州府。结果孙山解试通过,高兴的他赶紧跑回吴县家中报喜,同乡老者到他家问他自己的儿子考过没有,这一问让他犯难了,早想到这一点,应该一起回来,怎好由自己告诉人家这一倒霉消息。孙山镇静一下委婉的道:‘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见老者还不明白,只得明说了,“您还不明白吗?解试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您儿子的名字还排在我后面呢。”
  待到省试发榜,有人高兴有人愁。已经考过几次、信心满满的梅圣俞和始终垂头丧气的方希则双双榜上无名,而本在第一场试后就打算放弃的王拱寿,可能没了负担,反倒越考越好,榜上有名。王拱寿莫名其妙,去看了三次榜文,仍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又拉上欧阳修一起来核实,这才半信半疑的认定榜上的“王拱寿”就是自己,不是重名。欧阳修果真非同凡响,在这礼部试夺得头名。
  柳三变在等待发榜期间,照常与虫虫、瑶卿、酥娘等打得火热,众妓又为他因考试而耽误的过节补过新年。众妓说怎么一点儿也看不出你紧张?柳三变轻松的道:“省试若都考不过,那还去现什么眼。”
  
  四
  梅圣俞又一次折戟沉沙,失望的对老朋友欧阳修言道:“唉,看来我今生要老死场屋了。”对于又一次参加贡举的梅圣俞来说打击实在太大,又一次的榜上无名,再次的折在礼部试上,看来礼部考试这一关对梅圣俞来说就像是鬼门关,这次试后,梅圣俞赌咒发誓的说再也不参加贡举考试了。欧阳修劝慰道:“莫要轻易言败,吾十七岁时,天圣元年(1023)参加随州乡试(又称解试),稀里糊涂就落了榜。天圣四年初,倒是顺利通过乡试,取得第二年春天在汴京举行的礼部考试资格。然而天圣五年礼部试,又是榜上无名。这届也是我第三次参加贡举了,你千万不要气馁。”
  欧阳修又叫上几个人,为一天也不愿在汴京停留的方希则饯行,他在觞行酒半之时,作《送方希则序》,文中写道:“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他真心的祝愿这位老朋友总有一天会“垂光虹蜺,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
  欧阳修极力地开导各位新老朋友,他认为对于举子来说,考的好自然高兴,考的不好也是正常的。他非但不刻意的隐瞒自己的失败,反而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他自己的经历来开导众人。天圣五年礼部试的失利,丝毫没有挫折欧阳修的锐气。在家中休整一段时间后,天圣六年(1028)春末,欧阳修走出家门外出游学,他要开拓眼界充实知识。他先到汉阳,见到汉阳知军胥偃,胥偃很看重他,极力延誉和引荐他,由此欧阳修结识了许多名公巨卿。到东京不久,他考入国子学的广文馆。国子学是自宋朝开国七十年来独一无二的中央官办学校,下设广文馆、太学馆、律学馆,三馆分别是“广文教进士,太学教九经,律学教明律。”然而为朝廷与世人最重视的莫过于进士这一科,也就是说进了广文馆如同后世的学生考进重点名校。
  宋朝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考试,分解试(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设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等科。科目虽多,但朝廷最重视的是进士科,士子对于考取进士趋之若鹜。人才亦多出于此科。前已讲过,在庆历新政之前,进士省试共分四场:第一场试诗赋,二场试论,三场试策,四场试贴经。
  解试一般在秋季,由各州府或国子监举行,解试通过的考生称“贡生”或“举子”,于次年初春集中到京师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贡生”到京后,要向礼部报到,写明家状、年龄、籍贯及参加科举的次数,审查合格后取得考试资格。
  欧阳修先经过国子监试取得入学资格,又在解试中取得第一。解试第一名称为“解元”,“解”的发音为“介”,意思中含有不太好的“押解、解送”的含意,这是因为唐宋两代的初期实行过“举进士”制度,由地方政府推荐士人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由于有些士人隐居不愿为仕,朝廷便下令监司派人“解送”到京,这便是解试制度的由来。
  当欧阳修参加礼部贡举考试时,他拿到题目一看,赋题是“司空掌舆地图赋”。他发现这一题目暗含深意,试题的内容涉及《礼记》关于职官的设置及其职能,汉代的司空其权限仅仅在于掌管地图,而周代的司空只存在很短时间,其掌管地图的职能是属于司徒职能的一部分。欧阳修便去请示考官,本届主考官是晏殊。按照考场规定,考生与主考官不能见面,需隔帘答话,二人隔帘有了一段简短有趣的对话。晏殊对于前面考生上请的问题都不满意,认为他们都没问到点子上。最后上来的是一位眼神迷糊、瘦弱的少年举子,晏殊透过幕帘见到这个举子的身影,心中一动似曾相识。举子来到帘前请示道:“据此赋题出自周礼司空,汉代郑康成注云:‘如今之司空掌舆地图也,但周司空不止掌舆地之图而已。’如果按照郑康成之说,司空掌舆地之图应是指汉司空。不知今日之题是做周司空或是汉司空啊?”欧阳修问的是,赋题出自周礼一书,自然应该按照周朝的官制职能进行答题。但是西汉的郑玄是大学问家,他在注解周礼一书时在这条下有个注,他说:汉代有司空一职,专门执掌舆地之图,而西周的司空一职不仅掌舆地之图这一件事,它的职能范围要广得多。那么我们是按周司空还是汉司空来答题呢?主考官晏殊听了极为惊喜,因为晏殊也是头天晚上才拿到这个题目,他思索一晚才觉得这个题目不是那么简单,要想作好这篇赋,首先要立意阐明赋题,之后再展开。这篇赋题正可以考查士子学识积累是否深厚,审题是否精细,因此他小声的对帘外的举子道:“今日考场之上只有贤俊你一个人看懂题目,正所谓是汉司空啊。”
  欧阳修省试夺魁后,以门生身份前往晏府答谢主考官,晏殊才知面前这个耳白过面,眼睛瞇缝,不起眼的青年人就是帘前提问者,也才想起原来在矾楼仓促见过一面。
  一年之间,欧阳修由监元、解元而至省元,三登榜首,对殿试状元也充满信心,志在必得。
  这一篇赋被他写得洋洋洒洒,纵横恣睢,四百余字,一蹴而就。有兴趣的且看他的这篇赋:
  省试司空掌舆地图赋(平土之职,图掌舆地。)
  率土虽广,披图可明,命乃司空之职,掌夫舆地之名。奉水土以勤修,慎司无旷;览山川而尽载,按牒惟精。所以专一官而克谨,辨九区而底平者也。伊昔令王,尊临下土。以谓绵宇非一,不可以周览;众职异守,俾从于各主。故我因地理之察,宜建冬官而法古。将使如指诸掌,括乎地以无遗;皆聚此书,著之图而可睹。险固咸在,方隅异宜,分形胜以昭若,庶指陈而辨之。度地居民,既修官而有旧;辨方正位,俾披文而可知。其或作屏建亲,命侯封国,小大有民社之制,远迩异封圻之式。非图无以辨乎数,非官无以奉其职。主于空土,既险阻之尽明;别尔分疆,志广轮而可识。诚由据函夏之至要,赞大君之永图。上以体国而经野,下以建邦而设都。参古号于周官,各司其局;辨群方于禹迹,无得而逾。是何标区域以并分,限华夷而靡爽。域中所以张乎大,天下无以逾其广。亦犹五土异物,必辨于司徒之官;九州有宜,乃命乎职方之掌。用能三壤咸则,四民奠居,穷人迹于遐域,包坤载于方舆。具异夫充国论兵,但模方略之状;力侯创业,惟收图籍之余。彼《夏贡》纪乎州名,《汉史》标乎地志。虽前策之并载,在设官而未备,曷若我谨三公于汉仪,专掌图于舆地。
  回过头来再说欧阳修头场考试,考试的第一天竟也发生和柳三变相似之事。诗、赋早早作完后,欧阳修有些洋洋得意,认为考试对自己不过如此,剩下的时间有些百无聊赖。忽然觉得隔壁有些异样声音,右边隔壁考生先是发岀鼾声之后又是呻吟声,欧阳修敲敲壁板,又探头向走廊张望,趁巡官不在,小声问隔壁那人:“喂,年兄你怎么了?”那边没动静,欧阳修竟取出一支新笔伸过去捅那人腋下。那人惊觉,探头侧望,正见到邻座之人也探头相望,各见到对方半张脸。欧阳修关心的道:“看样子你还没有作完,你为什么不赶紧下笔作文?是身体不适吗?还是对考题不入其门?科场难得,纵使有什么困难也要咬牙挺住,既已至此,切要勉强完成,万万不可丢掉这个机会。”欧阳修听到脚步声渐近,赶紧闭上嘴巴,假意低头看卷。见巡官走远,又再劝说。那人道:“深感年兄厚谊,在下姓李,临近省试,忽患疫气。昨晚折腾大半夜,今日勉强扶病而来,刚才病又发作,不知不觉凭案上困睡,有段时间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现在什么时辰了?”欧阳修道:“天已过午,抓紧答题吧。”李某试着下笔,还能思考,只是急切里不得要领。欧阳修见李某还可以继续作文,很高兴,又为他着急,便小声的解说赋中所当用事,后来见对方听不清楚,索性将自己的卷子从脚底捅过去,道:“吾乃国学解元欧阳修,请公速尽用之,不妨事。”李某见此人如此仗义,顿觉心思灵动,很快成篇,至于诗亦然。这一天的李某试卷中,半是欧赋,半是欧诗。李某非常感激,这一场下来遂觉病好了许多。之后几场亦复如此。榜出,欧阳修夺得第一,李某也上榜。也许托欧阳修之福,也许学了欧阳修的文章诗赋后有了灵感,之后,李某又顺利通过殿试,最终进士及第。后来李某在家庙的墙上挂上欧阳修画像,焚香礼敬,事之等同父母。李某对子孙言及此事,每每慨叹所以能取得今天之禄位,皆托欧公力啊!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