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东李西麻>【江南连载】第四章平壤大捷和碧蹄馆之战(下)

【江南连载】第四章平壤大捷和碧蹄馆之战(下)

作品名称:东李西麻      作者:苍生1      发布时间:2012-01-01 17:01:55      字数:7091

 (七)碧蹄馆之战
 
碧蹄馆是位于王京西北三十里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故址在今韩国京畿道高阳市德阳区碧蹄洞。壬辰年四月底,朝鲜王李昖率群臣出奔王京,曾路过此地暂歇就食,然后一路北逃直至平壤。不想今年在这里,又要进行一场在壬辰倭乱中可以说是最为惨烈的战争。
平壤之役以来,倭军连败皆败,明军所向无敌,渐萌轻敌之意。而明军平壤一役,实系我集中兵力击其分散;现在倭军集诸路兵力于王京,我军兵力则开始分散。而且粮饷未集,器械未备,明显地优劣势已经相互置换。经略宋应昌对此颇有清醒的认识,致书李如松道:“前者平壤倭奴虽众,犹属一支,攻之宜急。今各路军总归王京,其势大合,且去爱州道途千里,其为当慎视前犹甚。必须俟我刍粮军火器械并集充裕,然后进剿,方为万全。”
然而李如松不以为意。他率大军渡过临津后,进至坡州。为哨探前路,搜索敌情,他派遣查大受、祖承训、李宁和朝鲜防御使高彦伯率三千精骑向王京方向前进。
这时恰好协守王京南大门的倭将立花宗茂率部夜间出巡。二十五日凌晨,查大受等在高阳郡迎曙驿遇到倭军前锋加藤光泰部。两下一阵厮杀,黑暗中不利鸟铳作战,倭军败北,我军斩获六百余级。查大受见倭军不堪一击,遂贪功冒进。
谁料后面的立花宗茂闻前锋受挫,悉众而来,两军再次在碧蹄馆南的砺石岭发生厮杀。倭军死伤八十余人,立花宗茂家臣十时传卫门战死。立花宗茂铠甲上所中箭矢插如猬毛,他委黑田长政代他指挥,自己退出战场,登上小山丘休憩。
明军也伤亡不少。查大受见敌势甚大,便指挥明军往北退往碧蹄馆。
立花宗茂见状,急麾众追击。倭军分布山野,渐次逼向明军。
这边李如松继查大受之后,亲率二千明军查看地形以便拟定作战计划。抵达离王京九十里处的马山馆时,有朝鲜人报称:“倭贼已退,京畿已空。”李如松破敌心切,便命左协大将杨元留军一千驻守马山馆,自和李如柏、李如梅率一千轻骑直奔王京。行到惠阴岭,遇到高彦伯部下军官,方知查大受、高彦伯等正在碧蹄馆陷入倭军重围。
好个李如松,也不顾及自己兵少力薄,毅然率本部一千轻骑驰赴碧蹄馆。
谁料途经大石桥时,战马突失前蹄,李如松坠马跌伤左颊,当即晕死过去。众将大惊,慌忙上前抢救。良久,李如松缓缓苏醒过来,随即在众将搀扶下跨上马背,率三军继续朝前进发。
到了碧蹄馆,远远望见查大受等正在与倭军苦斗不得脱身。李如松遂指挥明军前进旷野,与倭军对阵,发射神机箭。立花宗茂不防明援军杀到,略一交锋,随即引兵稍退。于是李如松与查大受合兵一处。
立花宗茂见明军人数并不多,心胆陡壮,又开始准备进攻。他见明军都是骑兵,抬眼四望,见碧蹄馆地形狭隘,两山之麓皆为稻畦,多泥淖,顿时心生一计。于是他收集士卒,列植旗帜于砺石岭,而先遣数百名倭军摇旗呐喊鼓噪自岭而下,左右散出,直冲中坚。
査大受与高彦伯率先锋数百骑奋前迎击,当阵斩一百三十级,倭军溃退。查大受驰马回阵禀道:“贼已夺气,愿速进兵。”李如松随即与麾下精勇数十人鞭马而出,众将也与家丁数十相继驰赴,诸军分两翼而前。
立花宗茂见状,佯败示弱,率部撤退。李如松麾师追击,越战越远,竟被引入山脚的泥淖中。当他发现中计时已经来不及了,明军战马已尽都陷于泥泞,不得前进。
李如松叫声不好,正待麾军回头。此时,突然大批倭军从山后登山而阵。漫山遍野,约数万之众。皆负红白旗,张黄金伞,鬼面兽形,妆粉甚怪,剑光闪烁,旌旗蔽日。明军望见,无不心惊。
原来坐镇王京的倭军统帅宇喜多秀家闻明军南下,即派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等率二万之众向开城方向进发,正好在这里碰到和立花宗茂交战的明军,便匿藏大众于砺石岭后。
——倭军大队根本没有撤出王京,不知那个朝鲜人从哪里得到的消息!
当下倭将小早川隆景坐镇山头,左右挥旗为号,倭兵前锋三千余人直逼李如松。李如松家丁指挥李有声仓促间率苍头军据大石桥持弓攒射,倭军前锋纷纷中箭,被堵在对岸而不得过桥。
小早川隆景又将令旗左右挥三下。倭将栗屋四郎率部进兵,鼓噪直前,开始与李如松前军兵刃交接。明军奋起反击,栗屋随即稍退。继而井上五郎兵卫率部上前替下栗屋,也一战而退。先前屯驻岭头的立花宗茂等见机下山,直冲李如松中军。小早川隆景此时也率部纵横奋击。幸而李如松所统军兵久经疆场,素有节制,进退自在。两雄相会,相持甚苦。
倭兵蜂拥而前,越聚越多。李如松见众寡悬殊,一边使诸将领兵结阵,一边使疲卒先退,自率亲兵殿后,且射且退。又派人通知杨元等前来接应。
立花宗茂乘机再率大军杀上前来,与小早川隆景两下夹击。挥剑而进,围之数重,接刃不可解。由于李如松所领都是辽东骑兵,素惯驰聘沙场,稻畦间则不利于他们冲锋驰骋。又不曾携带火器,只持短刀弓矢,在这方面吃了大亏。而倭兵皆是步兵,刃长三四尺,精利无比,迫前突阵,左右挥击。一时明军死伤续出,情势危急。
明军从巳时直战到午时,箭囊中箭矢即将用尽。李如松自己也陷入泥淖中,被大量倭军包围缠斗。一名倭将头戴金盔身披金甲,骁勇剽疾,拍马挥剑直取李如松。幸而李如松身披重铠,虽然为剑所击而不伤及身体。那倭将率部众围攻缠斗,来势甚凶。混战中,李如松落马,陷于泥淖。倭众见状,哇哇怪叫,一拥而上。李有声见状大惊,拼死上前以身蔽护,连杀数人,结果中钩堕马。倭兵蜂拥而来,将他砍为数段。
李有声为李如松家丁,勇力绝伦,常随左右不离,不想今竟为护主而死。李如松一见,悲痛万分,挥剑乱斫。李如柏、李宁、查大受、张世爵、方时辉、王问等将正被倭兵分割成若干小块,在周围各自为战,见主帅势危,急忙撇下身边敌兵,奋前翼遮旁绕夹击。李如梅弯弓搭箭,瞄准围攻李如松的金甲倭将。倭将猝不及闪,大叫一声,死于马下。倭众大惊,不待明军上前割取首级,急忙抢夺尸体而去。李如柏、李如梅乘此机会张左右两翼,将李如松夹出泥淖。李如松获救,而身后提督标下勇士八十余人俱已阵亡。
不多时,杨元率领一千精骑赶到,砍入重围,并和李宁发炮轰击倭军。倭军乍遭炮轰,如五雷击顶,仓促间也不知对方来了多少人马,纷纷避开。李如松得以脱险,随即整军到翁岩,一面再调后军火速赴援。
待倭军发现援军也不多时,追蹑至惠阴岭。远远望见前来支援的明朝大军,刀枪林立,旌旗飞扬,阵容整肃,遂不敢越岭,掉头退还京城。
李如松跑下岭来,见到元帅标旗,喜道:“保此不丧,真乃大幸。”又将李有声的女婿王审叫到跟前,恸哭道:“好男儿,为我死了!”
其时连日下着大雨。明军继续进逼。但靠近王京一带平地多稻畦,冰已融化,泥土深陷,直没于膝。明军铁骑难以在上面驰骋。人马相践,器甲枪戈,散布路上。而倭军背倚岳山,面临汉江,联珠而营。城中广树飞楼,箭炮不绝,鸟铳自穴中射出,明军无不应时而毙。
李如松见一时无法取胜,只得下令退兵。日暮时分,率大军回到坡州。倭军也以明军毕竟大兵,不敢辄攻,如此相持竟日。
碧蹄馆之役,日方学者在平壤之败后有了吹牛的资本。实则此役双方伤亡数量相当。惟由于兵器装备处于下风,我军损失多为精锐,如过大石桥者全部阵亡。但是以四千骑兵敌倭军数万,即使战败,也是虽败犹荣了。
 
(八)粮马之困
 
李如松回到坡州后,心痛跟随多年的标下精锐丧失,情绪十分消沉。见到朝鲜将官,虽然讳言其败,但是神气沮丧。夜里想起李有声之死,痛哭直到天亮。
次日早晨,李如松与三大将商议道:“此地不合战场,粮运不继,我意欲退屯东坡,如何?”众将大多赞成。
朝鲜体察使柳成龙、右议政俞泓、都元帅金命元、副元帅李薲以及接伴使李德馨、户曹判书李诚中、都巡察使权征等闻明军将退,急忙一齐赶到帐下请谒。
李如松出立庭中,诸将官环列左右。
柳成龙道:“俺等惊闻老爷将要西还,不明白老爷深意之所在。如果仅以小小的挫折为戒,则恐怕不然。胜败乃兵家常事,应当观势更进,奈何轻举妄动?”
李如松答道:“我军昨日胜捷倭贼,并无败北之事。今日想要移驻东坡,非有他意。只因此处连日遭雨,道路泥泞,不便驰马驻军;马草乏绝,后有江水,火炮器械、南方炮手也尚未来到。所以准备还驻东坡,休兵数日,然后整军以进。”
柳成龙等闻言,忙一齐跪下,力争道:“天兵已进。若退一步,贼气乘胜,民心动摇,机关甚重。况且南方义兵及各处将官闻天兵之到,都已到汉江,军粮也方连续输到。老爷难道不考虑到这一点而遽为还退吗?此处遗民闻王师之来,各自扶老携幼来寻旧基。现在老爷又弃之而去,他们必定尽为倭贼所害,何忍如此!”
李如松道:“我的初意,不过是为探察前路而来。现在回军,别无他意,只是想休兵再来而已。”
柳成龙等犹自力争不已,李如松于是将自己所起草的奏本拿出来给大家看。众陪臣朝前一看,大意道:贼兵在王京者几二十余万,而明军只数万,且多死伤,众寡不敌,因请添兵运粮。末端却道:“臣病甚,请以他人代其任。”
柳成龙大惊,急以手指点道:“倭贼之在城中者多不过万余,缘何得至二十万?”
李如松道:“我岂能知晓?乃是你国文书中所言如此啊。”
柳成龙又告道:“贼兵岂有二十万之理?本国文书,安有此语?”
李如松答道:“文书有的。不然,我怎么知道?”
李薲又直前跪请。诸将见诸陪臣固争不退,十分不耐烦,齐声呵斥。张世爵更是愤怒,竟抬脚朝李薲踢去,呵叱他退下,声色俱厉。而李如松则惟以温言良语晓譬,反复不已。柳成龙等不得已,只得暂且退下。
原来,李如松所恃辽东铁骑。倭军在撤离开城之前,即已将周围的地草烧尽,路边诸山兀兀无蒿草,致使明军马匹无草可食。再加上马疫,数日间明军马匹倒毙者达一万二千余匹。并且大雨连日,道路不通,根本无法持续作战。
开城附近既无马草,朝鲜国家自倭乱以来,疮痍满目,根本无法出办粮饷。宋应昌早在大军入朝鲜前,就已料到这一点,预先买办米豆马草,搬运至义州及江华等处,命朝鲜国负责转输。然而朝鲜官吏运输不力,彼此互相推卸责任,致使后方粮草不能及时接济前线。
另一方面,明军自渡江以来,荤菜不能沾唇,盐酱不曾入口。甲胃生虱,衣履破碎。一遇雨天,浑身湿透。并且久卧冰雪中,冷疫俱兴,病者达半。扶伤呻吟号痛而归者,陆续于道。而朝鲜地方官疏于照料,不为尽心。病伤军人,沿途不得口粮,勺水不得添唇,死者相继;未死者也是倒卧路旁,奄奄一息。
因此,粮食欠缺,天候不佳,明军远道而来,至此士气大沮,天时地利人和皆于我不利。张世爵、李如柏尤主退驻之说,常常在李如松跟前劝说。
另外,虽然李如松等仍旧劝朝鲜王宽宥胁从,但朝奸往往不领情,他们在作战时常常是不打朝鲜军而专攻明朝援军。当初祖承训攻平壤时如此,李如松大军攻平壤时也如此。不从贼的朝鲜人又屡次情报失误,致使明军作战失利。碧蹄一战,虽应归咎于明将轻敌,朝鲜人情报不实也为主因之一。
李如松坐骑在平壤之役中中丸而毙,命李元翼、韩应寅、李德馨寻觅骏马一匹骑向王京,而广搜军中,未有称意之马。最后移文国王,欲借马一匹南下。朝鲜王却道:“提督之马逢铁丸,到军队中索求似可以得到啊。而必使告于国王。寡人所骑之马,天朝人皆知其好,不会想要索取此马吧?”结果,李如松因坐骑不便,在惠阴岭马蹶几死,碧蹄馆一战又落马几乎成擒。李昖丝毫不知在战场上,战马对于战将来说如同性命,反而扬言道:“我看此人多有气魄,其用兵虽或可称,而似乎不可与古人相比。才克平壤,便即求马,这是可以的吗?他说所乘马中铁丸,也未可信。”
当夜明军三营还渡临津,列阵于东坡驿前。
二十九日,又欲自东坡还开城府。柳成龙、李德馨多般恳陈道:“大军一退,民心解散。”
 
李如松怒道:“我不过想要休兵更进,岂有退归之意。你等何不晓事而烦说如此啊?”
但他言虽如此,仍为暂停不发。到了初昏时分,招通事到身前,屏辟左右,密语进取之计,并道:“正月吾本命对冲不吉,故而今番落马。又不利于击贼,必须来月可以进兵。传语陪臣,只须自己知道即可,勿泄于人。”
因军中战马多死,李如松亲自设祭。恰此时天气微阴,李如松借此机会又派人对诸陪臣道:“天雨则此处无房屋,不可住,必须回军开城休兵以进。”
柳成龙力争道:“大军一退,则贼气益骄,远近惊惧。临津以北,也不可保。愿请少驻,观衅以动。”
李如松佯为同意,待柳成龙等一走,即跨马回开城。诸将各率军马次第退去,独留副总兵査大受、游击毋承宣领千余人守临津。
柳成龙等在东坡闻讯,无可奈何,只能是每日遣人请他进兵。李如松则信口答道:“待天放晴,路面干燥,则当进兵征剿。”
 
(九)兵退开城府
 
大军退屯开城府时间一久,军粮又尽。惟从水路搜括粟米及茭草于江华;又以船运忠淸、全罗道税粮,稍稍而至。然而也是随到随尽,其势愈急。四十五岁的李如松焦虑操劳,已急得头发都白了。
一天诸将以缺粮为借口,请李如松回师。李如松暴怒,招柳成龙及户曹判书李诚中、京畿左道监司李廷馨等前来跪于庭下,大声诘责,准备施以军法。柳成龙等推谢不已。因念国事至此,不觉泪流满面。
李如松见状不觉恻然,转而怒责诸将道:“你们昔日从征宁夏时,军中累日不食,尚且不敢言归,终于成就大功。现在朝鲜偶数日不支粮食,何敢遽归啊?你们欲去则去,我非灭贼不还,惟当以马革裹尸!”
诸将不敢再言,齐都顿首谢罪。
柳成龙等辞退而出。随即以放粮不及时,杖责开城府经历沈礼谦。不久全罗道海运米豆二万二千余石、黄海道运草数万束来到,仅得保以无事。
当晚李如松即派张世爵来召柳成龙等抚慰,并讨论军务。
其时风闻加藤清正将从咸镜道暗袭平壤,宋应昌令他退师回保。李如松因此声言道:“平壤乃是根本。如若不守,大军无归路,不可不救。”柳成龙力争不得。
韩应寅、李德馨等也劝道:“退军则人心惊悚解体,事势危迫。”
李如松道:“我当添兵换马,不久回来。”
李德馨等又以朝鲜南兵稍起,请及此机进发松京,留驻兵以助形势。
李如松答道:“道路尚未干净,人马疲顿,促令进兵可以吗?”
言罢,又令幕僚赵如梅将宋应昌的书信拿出来给大家看,但见内云:“北贼尚留巢穴,若绕出军后,则势必狼狈。选精兵把守开城,大将则退屯平壤,以图万全。”
众人看罢无言。李如松趁机道:“我将使祖承训、李宁、查大受、葛逢夏分领骑兵三千,又使王必迪领南兵二千,与你们兵马共守此城。且多置摆拨儿巡哨,体探等事倍加严密。我国则退守平壤,一边换马添兵,以图进取;一边防截北贼,使之不得逾岭。此意说与陪臣,且令在此陪臣多备盐酱,优恤南兵,勿使生怨。”
李如松既存退兵之计,便不再听劝。他一面广布军声,发免死帖数万,招出王京附近胁从的朝鲜人;一面修筑开城城垣,以示久住之意。当时朝鲜诸军,权粟进住高阳幸州,李薲在坡州,高彦伯、李时言等在蟹逾岭,金命元在临津南,柳成龙在东坡。李如松恐为倭兵所乘,又对李德馨道:“朝鲜之军势孤无援。宜尽数还驻江北,勿为倭贼所乘。”
一切分布停当后,李如松这才下令诸部退向平壤,只留查大受和游击王必迪防截江口,又送精兵四百于开城。
当他率大军离开开城时,朝鲜人民遮道痛哭。李德馨等也哭而请留。李如松心有不忍,但终不应。他说:“士马饥饿,而强欲使留,是要让我如笼中之鸟,坐而待毙呵。”
柳成龙闻明军北去,又遣从事官辛庆晋驰见李如松,力劝道:“不可退兵,其原因有五:先王坟墓,都在畿甸,沦于贼薮,神人望切,不忍弃去,此为其一;京畿以南,遗民日望王师,忽闻退去,无复固志,相率而归贼,此为其二;我国境土,尺寸不可容易弃之,此为其三;我国将士虽力弱,方欲倚仗共图进取,一闻撤退之令,必皆怨愤离散,此为其四;一退而贼乘其后,则虽临津以北也不可保,此为其五。”
李如松听罢,默默无语,终而还是拨转马头而去。
一路行到龙泉、安城等处,见到当地粮草多屯积,他不由叹道:“若使开城府如此,则诸军岂有告饥请退之理吗?”言下之意,深怪朝鲜运输不力。同时也颇有后悔遽还之意,但是与诸将相议时,张世爵和幕僚赵如梅总是极力反对。
明军行至平山宝山驿时,突然传来了朝鲜军幸州之捷的消息。
原来,全罗道巡察使权栗闻明军将入王京渡江,自水原秃城移阵于王京西北的幸州山城。二月十二日,倭军从王京大出,以二万兵力围攻幸州。朝鲜军汹汹欲散,而江水在后,无走路,不得已还入城。正是置之于死地而后生,数千精兵,在权栗率领下拒城而守,矢石交下。倭军分为三阵,轮流攻城,都大败而回。阵斩一百一十颗左耳朵,夺获弓箭盔甲刀铳倭器共七百二十七件。积尸四堆,积蒭焚烧,臭闻十里。余倭痛哭而去。
李如松闻捷,更加后悔退兵的决定,对先前苦劝他退师的弟弟李如柏十分失望。一日商议军事,厉声责备李如柏道:“耽搁大事,至今不能成功,皆由于你!”于是命令张世爵同李德馨率部回开城蓄粮以待,自己继续北向平壤。
左议政尹斗寿在路上遇到北撤的李如松,忙派遣译官南好正劝道:“小邦生灵,蒙老爷既复平壤,直捣京城,这才有再生之路。今闻开城近处,贼退未久,就近之贼,丧魂落魄,将有遁还之计。而遽此回兵,不但兵民集而复散,倭贼也将更生拒战之计。国家存亡,系于此时。伏愿老爷留驻近地,以为进前之计。且海路方通,两湖漕运连络,不必担忧如前日乏粮。况且近日全罗之兵,之所以能获全胜,是得到天兵声援的缘故。此时正是进兵之机。”
李如松也泣而答道:“我受皇命,以剿灭倭奴、克复王京为己任,回兵岂我之情?只因春路泥泞,又多水田,不能随意进退。粮草缺乏,人饥马疲,马死者多至一万四千。且闻咸镜道有贼数万,将逾西路。经略使我留数千守开城,撤回平壤以戒备,故不得已有此行。”
尹斗寿无奈,只好恭立一旁,拱手送大军通过。
朝鲜王后来提起此事,也感叹道:“在义州时常以措备粮饷为言,则我们以‘自然为之’相答。而现在粮饷匮乏,士马饥困,直至天兵退屯,这不是提督之过。无粮而请留,这是要让他坐而饿死呵。”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