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行走乌拉街>10.富察氏开拓打牲乌拉

10.富察氏开拓打牲乌拉

作品名称:行走乌拉街      作者:学而知之      发布时间:2016-07-31 19:44:32      字数:5711

  富察氏,满族姓氏。《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富察氏见于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蒲察,即富察氏祖姓。金时旧姓“蒲察”。以部为氏。蒲察,乃辽代女真旧部,势力强大。金朝时期,为女真黑号之姓(金朝时,女真人有白号之姓和黑号之姓划分)第二姓,与皇室世代姻亲。满清时,成为女真八大姓之一。也有记载说,富察氏的部族最早生活在富尔哈河(在今吉林省珲春一带)流域,根据满族人为部族取姓氏的习惯,他们的部族就为自己取姓氏为“富察”,又作“傅察”、“富尔察”,这些当然是汉文的译音不同而已。后来满族人逐渐取汉姓的单姓,富察氏改为傅氏。富察氏,在满清时期东北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非常辉煌的一页。史籍记载,最著名的是曾任黑龙江第一任将军,著名抗俄将领萨布素。萨布素的祖籍就是乌拉街,而且,更为人所不知的是,萨布素的祖父和父亲就是清朝立国后,打牲乌拉最早的开拓和经营者。
  正史上记载,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经营活动皆自清顺治十四年(1657)第一任总管迈图始,在这之前,从乌拉1622年亡国到1657年迈图到来的历史,因为没有正史记载而成空白,但空白不等于不存在。正如有的统治者把自己做坏事那段历史不允许正史记载一样,正史没有,野史不一定就不记载,民间也不一定就不流传。打牲乌拉先期的历史,在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萨大人传》(富育光、于敏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对这段空白的历史有生动的讲述和较详细记载。成为这部分缺失的历史重要而珍贵的补充。
  据富育光口述、李桂华整理《最早开拓打牲乌拉的富察氏》记载:“《萨大人传》是一部从康熙年传承下来的家族英雄史。此传为黑龙江爱辉满族著名文化传承人富希陆先生珍本,已传13代,270余年,14代富育光讲述成书。此书唱述满族富察氏,祖籍吉林乌拉街,曾任黑龙江第一任将军、著名抗俄将领萨布素非凡的一生。萨布素祖父哈勒苏,父亲虽哈纳,追随努尔哈赤父子征战,皆以尚勇著称。萨布素的祖父哈勒苏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爱将,于天聪年间由盛京奉命到吉林治理乌拉。”《萨大人传》说明,早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在乌拉设立打牲总管衙门之前,打牲乌拉先期开拓性的工作,在皇太极天聪初年(1627)就已开始了。
  明朝天启六年(1626),皇太极在盛京(沈阳)继后金汗位,次年(1627)改元天聪。皇太极承继汗位之后,继续老汗王努尔哈赤灭掉大明的政策。同时后金的北部边疆也不太稳定,黑龙江以北、大兴安岭以南原本是中国的疆土,近些年来,被罗刹(俄罗斯)占领,很多子民也被罗刹掳去,强迫入了俄罗斯籍。黑龙江那里需要用兵,驻守边疆,抗击罗刹的入侵,保护那里的子民。
  自古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虽然游牧民族不讲究这些,打到那里抢到那里,以战养战,甚至就是为了抢“粮草”、抢“物资”而侵扰别的部落或者国家。
  事实上,当时后金虽然基本上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但实力并不很强大,兵源、马匹、粮食、布匹、武器等战争必须的物资也不充足。加之东北地区各民族间、各部族间多年的征伐,许多部落人口都并到建州,东北资源十分丰富,但地广人稀无人经营,大部分地方都是荒芜的土地,边疆地方更没有军队驻守。后金要准备打仗,要进攻明朝,这基本的国策不能丢。
  大明王朝,虽是僵尸但还未腐,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打败的,也不是几场战斗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从后金目前的经济实力看,打一两场中小规模的战役还可以支撑,但像灭明这样的长期战争,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是不行的。皇太极继位后就开始考虑一个长远的后勤保障计划,以满足后金所需永续的基业。
  其实,建立后勤供应基地也是老汗王努尔哈赤多年的愿望。老汗王在世时,十分羡慕乌拉国。认为乌拉国的领土广,背靠东海,又拥有松花江和长白山,不用愁衣食之源。他曾多次对儿子们讲:“布占泰凭其父祖乌拉鱼米宝地,雄踞众部,必当翦之。”还说:“若得松阿里,建州将永固矣!”“松阿里”,即松花江。努尔哈赤告诫儿子们,一定得到松花江,抢到那块物资丰富的宝地。皇太极始终牢记父汗的这些话,继汗位第二年(1627),他就决定经营打牲乌拉,并派老实忠厚、谦和礼让的哈勒苏带领全家去做这件事。
  哈勒苏,满族富察氏,年轻时就一直跟随努尔哈赤征战四方。他作战机敏勇敢,舍生忘死,努尔哈赤时就深受重视,曾几次被赐予巴图鲁称号,多次被赏黄马褂和银牌。努尔哈赤进攻沈阳时遇到危险,哈勒苏及全家舍命救主,让努尔哈赤十分感动,也给皇太极留下深刻的印象。觉得他忠诚勇敢,将来是可大用之人。经过深思熟虑后,皇太极把经营乌拉的事业委以哈勒苏,他觉得哈勒苏是最好的人选。
  此时的乌拉很复杂,有乌拉亡国后的一些乌拉贵族,还有一些参加打败乌拉国战争后得到人口和封地的王族及将领们的代理人,这些人的势力更大,为了减少哈勒苏开展工作的阻力,皇太极让自己的哥哥、老皇兄大贝勒代善全力支持和配合哈勒苏。这等于给哈勒苏配备了活的尚方宝剑。
  皇太极召见哈勒苏时,详细地和他交待了办乌拉这一后勤基地的重要性:创办属于咱们自己的官庄,设立打牲丁户籍,专管渔猎、采集和征送贡品之事……这样既解决了本朝各庙宇陵寝四时祭祀的祭品,又解决了八旗所需的物资,这对我们未来的事业发展相当重要。皇太极也告诉哈勒苏,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前所未有,工作开展初期可能很难,但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好。汗王这样信任自己,责无旁贷,哈勒苏热血贲张,表示肝脑涂地也要做好这件事,于是带领着家人走马上任。哈勒苏想让自己有一个得力的帮手,向皇太极请求为其小儿子虽哈纳下一道“全权协助哈勒苏办理吉林乌拉布特哈总管事物”的手谕。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儿子做副手,工作起来就方便了,更主要的他也想以此历练儿子。此时,哈勒苏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职务,从皇太极给虽哈纳的手谕来看,哈勒苏就是总管乌拉地方的事务吧。
  此时的乌拉,已与当年努尔哈赤出兵突袭洪匡灭乌拉国、毁乌拉城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当年努尔哈赤灭乌拉后,因为战争紧迫,并没有过多考虑将来治理的问题。按着那时候战争的法则,灭敌人之国,就要尽毁敌人之城。没有城,敌人便失去了根基,那些不死心的人也就没有办法再复国。所以,当时努尔哈赤灭亡大小部落,都是尽毁敌城。乌拉城被努尔哈赤一把火烧了之后,再按八旗制度,将乌拉部的人丁作为俘虏化整为零,分迁各地,编入八旗的各个旗了。原来的乌拉人走了,空下来的地方由别的归顺的部落来补上。所以,今天在乌拉街所居住之人,绝大部分已不是原来乌拉部族的后人了。
  但当时,跟随老汗王征战乌拉的皇太极还是很有眼光。他向老汗王建议:“乌拉之地富足,灭掉之后,可分给兄弟几个。”老汗王也采纳了皇太极的建议,把乌拉划成了各不相关的许多块儿,分属各个贝勒爷。这些贝勒爷们各自为政,打天下坐江山,乌拉是他们打下来的,分得块地、分些人丁,享受享受也是应该的。都是王族贵戚,谁人能动得了。在这种情况下,把分属于各贝勒爷的地盘和人丁收回来统一管理,不是个简单的事,这也是皇太极派大贝勒代善协助哈勒苏父子的主要原因。
  哈勒苏如何同代善将乌拉各贝勒爷的权力收归统一的,《萨大人传》中有具体而生动的讲述。先是汗王皇太极和老王爷代善带头交出自己的领地和权力,其他贝勒爷也只好跟从。这为哈勒苏在乌拉施政开了扇门。改革就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历史上所有的改革皆如此,即得利益者肯定是会抵触甚至反对改革,他们不愿意因改革放弃自己的利益。好好的日子,有金钱有美色,谁愿意因为改革放弃了呢!最高领袖汗王皇太极带头拆了自家藩篱,别人也就只得打开大门了。
  当时,镇守乌拉城的,是千户长瓦岱,他是个军事将领。据资料介绍,瓦岱在攻打乌拉城时立下战功,后来又参加攻打叶赫,战功卓著,也深得努尔哈赤的信任。所以,大军撤走后,努尔哈赤就留下瓦岱镇守乌拉城,防范乌拉周边的部落再起事。
  来到乌拉后,哈勒苏父子勤垦办事,用今天表扬某些干部的工作一般的用语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脚,累弯了腰,实地调研,走访群众,征求群众意见,扎扎实实、勤勤恳恳……”万事开头难,开拓者的工作总是比守成者的工作要难得多。哈勒苏父子确确实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没有“红头文件”一发,然后就打麻将、喝小喝、上包房,逍遥自在去了。他们遇到困难迎着上,百折不挠的韧劲和一丝不苟的认真劲,感动了许多人,加入到他的队伍中。
  《萨大人传》记载,这其中有原来好闹事的蒙古人巴拉本和巴拉甘兄弟俩,各贝勒爷领地的头人文凯、徐进、乌尔恰等,哈勒苏父子的努力和诚恳获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开始帮助他们张罗事,出主意想办法。强龙不压地头蛇,强龙还需要地头蛇。哈勒苏父子也想办法调动当地这些有威望、有势力的人,让他们帮助自己做事,使得他们的主张能够顺利贯彻下去。于是,任命文凯当头儿,建立网户组,开办了渔场;任命懂行的徐进当头儿,组成了打猎的猎户组,专事狩猎;任命五十多岁的乌尔恰当头儿,管理米户组,专司农作物的耕种;巴拉本、巴拉甘是从草原来的,对猎业、弓业很熟悉,虽哈纳便让两个人管弓户组,生产兵器;又安排人负责松子户组,主抓榛子、橡子、白瓜子等土产品的生产以及养蜂户的蜂蜜、蜂蜡的制作;后来又增加了采珠工组,采集东珠以进贡朝廷。在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甚至好闹点事的无赖都得到信任,都有事做,他们各安职守,各显其能,这使得哈勒苏父子工作打开了局面。四梁八柱的组织建起来了,剩下的事就是抓这些头人了。说来容易,实际上,哈勒苏父子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才算平衡了各方面的关系,维护了王家的利益。
  第二年,乌拉就在老汗王祭日,为盛京先王的陵寝——东陵(即福陵)进贡了贡品:一尾活蹦乱跳的大鳇鱼及细鳞鱼五槽、马鹿九头,还有梅花鹿、野猪、大雁、飞龙等,这该是有记载的打牲乌拉最早为皇家进献的贡品。
  《最早开拓打牲乌拉的富察氏》一文介绍说:向盛京进贡鳇鱼这件事,《萨大人传》早有记载。以当时的条件,准备这些东西很难,要安全地、稳妥地按期送到盛京,并须保证是活的、鲜的,就更难。哈勒苏让虽哈纳带领巴拉本、巴拉甘等最得力的人和百余名打牲丁负责护送。鳇鱼体量巨大,寻常者八九尺,大者可达两三丈,再说给盛京进贡,当然是挑最大的、最好的。为运送,需将鱼装在盛水的大木槽子里,将槽中放进足够的水,用大车拉着。从乌拉到盛京,不但路途遥远,而且很不好走,要穿林越岭,过江跨河,坎坷难行。为保证鳇鱼的鲜活,路上只要遇到水流,就得给它戴上笼头,由人牵着过河,车上、河里来回地倒腾。另外,装鳇鱼和细鳞鱼的木槽子里的水必须经常更换,不然这些鱼就得憋死。自然要有一批人不停地分拨儿提水、换水,十分劳累。这押运队伍真可谓浩浩荡荡,也是乌拉向朝廷呈贡的一次壮举。虽哈纳等人押运着贡品,按期到达盛京,将贡物送进了大内,令汗王皇太极非常高兴,接见了虽哈纳,并给哈勒苏父子及随行人员许多赏赐。
  得到汗王的肯定和奖励,哈勒苏父子对开拓乌拉事业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回来后,按部就班地组织乌拉的生产和渔猎活动。两年后,也就是天聪三年(1629)端阳节过后不久,京师传来特旨:特命哈勒苏、虽哈纳父子安排好乌拉布特哈诸务,前往宁古塔工作。
  这一调动让哈勒苏全家震动。本来一家人已把它乡当故乡,把乌拉当作自己的家,决心在此扎根了。可特旨又不能不服从,一向忠心耿耿的富察氏家族,从未有违命之念。于是哈勒苏告别乌拉前往宁古塔。
  原来,汗王皇太极的旨意,是出于国家更重要的利益出发的,宁古塔那里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极力主张用兵黑龙江,抵御罗刹入侵,降服当地那些尚未归附的部落。皇太极深知,要巩固北部边疆,必须加强宁古塔的防卫力量。宁古塔不仅是北方重镇,更重要的还是黑龙江扼制罗刹的咽喉要道,只有将宁古塔的事情办好了,北部边疆才能得到安定。
  当时,驻守宁古塔的人是戴珠蝴。这戴珠蝴也是文武全才的人物,为人耿直,办事认真,忠于圣命。从皇太极对哈勒苏和戴珠蝴的任用来看,领导者还是喜欢任用“老实忠厚、为人耿直、办事认真、忠于职守”的人。当然,在一个单位、一个团体,有千里马、有老黄牛,更有什么事不做,反而捣乱的噘嘴骡子。有些时候,噘嘴骡子得利更多,这也无可厚非。
  双拳难抵四手,戴珠瑚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拧不了几棵钉。他觉得自己的力量不足,需要有个帮手。他曾多次到所属的乌拉巡视,哈勒苏父子对乌拉的开拓和治理成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便想调他们到宁古塔做自己的助手。戴珠瑚向皇太极打报告,哈勒苏父子便接到了调往宁古塔的命令。
  哈勒苏父子离开乌拉时,考虑到乌拉的事业刚刚开始,应把它继续做好,他决定让自己的兄长及大儿子倭克纳、二儿子朱和纳留在乌拉,协助镇守乌拉的瓦岱等人做好乌拉的事儿。哈勒苏真正是为国家事业着想的人,他没有像有的官员那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己的兄弟姐妹、三叔二大爷、亲家公小姨子统统跟着自己捞好处。皇太极有这样的忠臣真是庆幸,又何愁大明朝不败呢。
  但是,遗憾的是,哈勒苏家族后人在乌拉地方都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故事,史书上记载太少了。
  巧合的是,有史可据的顺治十四年(1657)及其后,从迈图开始的多位打牲乌拉总管,亦姓富察氏。这支富察氏在有清历史上也有多位将军,其后人一直居住在乌拉街,至今亦称“将军傅”。留在乌拉继续工作的富察氏,与后来的历任打牲乌拉总管的富察氏家族有无血缘关系,未有有力证据。但两个富察氏不论是否一族,从其对乌拉所作的贡献,都值得后人和史家进一步探寻。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总会有蛛丝马迹的,两个富查氏家族到底是什么关系,史料上总会有些记载,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而已。
  不管战事多忙,皇太极一直关心打牲乌拉的事情。哈勒苏父子调走的这一年,皇太极开始着手筹建打牲乌拉城,编旗拨户,成立打牲“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了。皇太极还下特旨:“乌拉系发祥之胜地,理宜将所遗满、汉旗仆原属,一脉相关,就在乌拉设置、安官,即为一枝。捕贡兵丁,由都京总管内务府分司节制,不与驻防衙门干预。”乌拉地方管理政权的建立,政权机构的设置理念,机构的归属问题,在这一特旨中已经基本确定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