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船歌王传>第七章 百戏庆解放

第七章 百戏庆解放

作品名称:船歌王传      作者:三宽居士      发布时间:2016-07-31 19:50:18      字数:10607

  1、
  江立喜所唱两姓争斗从此休,那只是表面上的暂停,真正的停止是解放以后的土地改革和清匪反霸运动以后。竹山县城的解放是1949年元月20日,宝丰镇属于竹山县西区中心地带,宝丰镇的真正解放是与竹溪县同时的。
  明朝成化16年以前,地图上并没有竹溪县,当年分割竹山县西南地面置竹溪县。宝丰镇西边10公里处有一道与竹溪县交界也作为分界的县河。县河畔有座山峰险峻雄奇,山上有洞,山以洞名,叫做锣鼓洞。在锣鼓洞,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残匪打了一场硬仗,才解放了宝丰镇和竹溪县。
  1949年1月,从全国战争局势上看,淮海战役已经结束。配合作战的陕南军区遵照中央指示,回击两郧地区,拉开了解放全陕南的战斗序幕。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为保护关中地区的安全,急调98军沿汉白公路组成了白河、竹溪、平利三道防线。为打乱敌人的部署,解放房竹、两郧,陕南军区决定发动房竹战役,打通西进道路。
  1月24日,我陕南军区司令员刘金轩率17师50团、12旅36团,及上关独立团在解放房县、竹山县城后,直逼竹溪。
  当时,国民党担任鄂北、陕南守备的98军军长刘劲持感到事态严重,急忙调整防御部署,令预四师师长朱则鸣率部迅速集结竹溪以东的水坪地区,扼守锣鼓洞主侧山峰,以锣鼓洞山脉为屏障,阻击解放军西进。
  竹溪县属的锣鼓洞,自古民间传说有二仙女备有神锣、神鼓置于洞中,当地百姓婚丧嫁娶,均可拜谒借用,言明借用几天,何时归还,便有一套锣鼓放在洞口,随你拿走使用。有一次,一个唱闹丧歌的痞子借用锣鼓,提前归还,恰好瞧见锣鼓仙女出洞,痞子便搂抱锣鼓仙女欲行苟且之事,锣鼓仙女含羞受辱,奔回洞里,从此再没有出来过,也不再给乡邻借用锣鼓了,但锣鼓洞的声名还是保留了下来。锣鼓洞山横阻竹山、竹溪之间,海拔高,易守难攻,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为了攻克竹溪县东大门锣鼓洞,刘金轩司令员根据敌我双方兵力部署,命令12旅36团担任主攻部队,进攻锣鼓洞主峰;上关独立团则直插锣鼓洞山右翼,协同36团攻击阵前之敌;17师50团由擂鼓台簸箕垭以西侧击敌人。三路兵力齐头并进,成相互策应之势。为减轻主攻部队的压力,上关独立团团长王有常得令后,带领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1月24日晚突袭佑城关之敌,击溃两个前哨连。
  17师50团为前卫团,团长陈云祥率部1月24日抵达竹溪县县河镇戢家坝,先遣营战士行至锣鼓洞下面的潘家湾时,驻守在山上的敌人用机枪轮番射击,战士们无法靠近前沿阵地,只好退回县河镇老街待命。是夜,12旅36团赶到,团长董明端对整个战斗进行了重新部署。
  时至寒冬腊月,天上淅淅沥沥地下着雨,26日临战时,大雨夹杂着雪片,铺天盖地落了下来。衣着单薄的参战部队指战员冒着雨雪严寒,向指定地点行进,36团的三个营于26日清晨5时前到达锣鼓洞山下的狮子凸对面的大坪。战斗于早晨5时开始,敌一部首先向36团三营阵地发起进攻,接着又向一、二营阵地进攻,企图凭借有利地形阻我西进,适时进行反扑,夺回阵地。了解到敌人的意图后,一营指战员连续反击,但由于大雨滂沱、山路难行,加之敌人西北两侧火力密集,一营冲到半山腰时,伤亡很大。为了保存实力,36团董团长令二营接替一营参加战斗,二营营长郭时胜令其他连掩护一连进攻敌人。当一连连长董福旺、指导员史少卿率部冲上锣鼓洞寨时,敌人已占领了大半个寨子。董连长喊一声“打”,一排排手榴弹摔向敌人,还没等敌人反应过来,战士们的利刃已刺向敌人的心脏,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连续打退了敌人三次冲锋。
  由于敌人枪炮密集,我后援部队无法接近锣鼓洞阵地,一连战士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用刺刀、石头对搏敌人,坚持战斗到天黑,共打退敌人十次冲锋。后来接到军区“敌居高临下,加之大雨,补编困难,撤出战斗”的命令后,一连战士才撤至宝丰地区休整。在这场战斗中,我一连连长董福旺等三百余人壮烈牺牲。战后,上级授予一连为“战斗模范连”称号,奖励“攻如锥,守如钉”锦旗一面。
  锣鼓洞,这座用烈士鲜血染红的大山,巍然屹立在竹溪东方,竹山县宝丰镇西边,县河畔至今有维护得很好的三百多名牺牲战士的集体墓葬,它像一座历史丰碑,记载着解放竹溪英烈们的丰功伟绩。
  锣鼓洞战役打响,战地后方医院设立在宝丰镇街南面女娲山脚下的改做学校的宝丰寺,战斗打响后,那一两天,宝丰百姓组成的担架队,蚂蚁牵线样把伤兵朝学校教室里面抬,让受伤的士兵得到了及时救治。
  江立喜参加了宝丰镇支援锣鼓洞前线的担架队,目睹了解放军作战的英勇,战斗结束后,他用船歌唱道:
  解放军,责任重,奉命攻打锣鼓洞,
  忍饥耐寒朝前冲,不怕枪子儿头上蹦,
  吓得敌人钻地缝。
  解放军,真坚强,刺刀见红弹上膛,
  枪林弹雨肉搏战,天寒地冻斗志昂,
  打得顽匪见阎王。
  在歌颂解放军的同时,也不忘夸奖担架队的功劳:
  担架队,也不瓤,担架送到火线上,
  抢救伤员下火线,及时救死又扶伤,
  出了力气脸有光。

  2、
  锣鼓洞战斗的胜利,消灭了盘踞竹溪关隘最后一拨顽敌悍匪,竹溪县庆祝解放的同时,宝丰镇也在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庆祝宝丰镇解放大会召开的那一天,在街东头大河坝搭起了高台,用杉木杆子立柱做框架,高台上扎起了彩门,彩门上用竹子枝桠和扁柏树枝桠编排点缀,扁柏枝桠上,粘贴有五彩纸用筷子抽成的花朵和吊穗,一阵河风吹过,青枝摇,彩花动,绚丽多姿。高台前的河滩,经过了民兵连夜清理、整理,绊脚碍腿的石头也全被扔到一边去了,成为一片开阔的广场,以供全宝丰区汇集而来的各乡村民间艺术形式的大展演。
  首先闪亮登场的是“凤凰灯”。华夏民族整体上是以龙为圈腾,或以龙凤相互为图腾,几乎是无时无处不与龙凤联系起来的。相比之下,楚人除崇龙外,对凤凰情有独钟。楚人亦崇火,于是把火与凤凰联系起来,便出现“火凤凰”一说。所以,楚人把龙与凤凰的图案,几乎是侍弄得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包括民间的帐帘、兜肚,甚至是袜底上都刺绣有龙凤图案。与龙相比,楚人对凤凰更加钟情,年节嬉戏出现凤凰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竹山的历史上,在民间凤凰图案并不少见,可玩凤凰灯却无记载。宝丰玩儿起了凤凰灯,则是从郧县学习引进的。具体情状是,用篾丝先扎起凤凰的骨架,再用彩色金纸挨剪剪出细丝条,朝篾制骨架上粘贴缠绕,让凤凰“生”出五彩羽毛;凤凰颈下和腹下各安一根竹棍,籍以擎托、拧动凤凰颈脖和翅膀。
  玩耍开始,由一蝴蝶率先飞出,再由一人高擎“太阳”(图案模型)前引、旋转,凤凰随着太阳的旋转奔出,后紧跟高擎四只花篮的靓女,随着凤凰翩翩起舞,不时恭候着凤凰花篮衔花。在锣鼓的紧催声中,唢呐吹奏《龙凤呈样》、《丹凤朝阳》、《百鸟朝凤》等等。因是出以鸟语为主的曲调,凤凰随着唢呐曲调做出飞翔、拍翊、搔首、回眸、梳毛、追日、衔花等动作。
  接上来的是高跷。
  宝丰的高跷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十’形。舞者双脚置于横衬,上半截多余部分以布带或丝带连腿胯—起绑扎;一种是T形.舞者双脚置于顶端横衬,只将脚背脚板连着横衬底面绑扎;一种是X形,多见于深山农村孩童玩耍,在竹棍上绑扎一根小木棍,形成一个偏叉,玩时两腋夹着竹棍脚踏偏叉即可,上下方便灵活,比前两种更有安全感,但却不能进行正规演出,只能算作儿童对大人踩高跷的—种模仿。
  可进行正规演出的前两种高跷,为结实木棍制作,横衬要打眼穿榫,高跷的高低以舞者的实际胆量、本领、平衡技巧而定,最低者o.5米,最高者可达1.5米。所谓“踩”高跷,—是因为人附着这种工具站起来很高;二是因为舞起来要不停地踩动才能保持舞者的身体平衡;—会儿不踩不踏,确有人倒跷歪导致断腿骨折脑震荡的危险。但也有本领高超者,不仅可以单腿高跷而起,亦可双腿劈叉分开于地,然后收腿腾空跃起,玩出高难惊险的绝活儿。
  一般来讲,像开群众大会群众性高跷舞蹈是多人同踩,组合变换队形,手拿巾帕或纸扇为道具即兴演唱;亦有穿戴传统戏装、扮演人物角色,表演大家熟悉的戏剧故事促笑逗乐,具有不在舞台上就能让观众都看得到听得见的优点,但也有一舞者得两人“侍侯’且具危险性的缺点。
  高跷退下,花篮上场。
  国人自古爱花,对花情有独钟,以瓶插之,以篮盛之,这瓶与篮因花而贵,形成专用的花瓶和花篮。人爱花,(红楼梦)中女主人公林黛玉,除赋诗外,花篮是她最心爱之物;仙爱花,八仙中唯—的女性何仙姑,南来北去云游,花篮须臾不曾离手;神爱花,九天玄女时不时抖擞花篮,向人间散花;宝丰人爱花,也爱花篮;是以年节之时总要挑起花篮来。
  说白了,“挑花篮”是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种,花篮则是舞蹈的一种道具,制作花篮,满插彩色纸扎鲜花,用以系吊在一根两寸宽的竹片扁担上,这竹扁担,刮削得很薄;几乎只剩“篾青”一层,极具弹跳性能,花篮系在两端,随着人的舞步腾挪,扁担与花篮,自然弹跳闪悠,给人以颤动的美感。挑花篮讲究双数,玩耍起来一般是六担八担十二担都有,多由大姑娘小媳妇挑。挑花篮不仅讲究变换队形,往来穿插,更讲究在花篮闪悠、花儿的颤动中盘歌、对歌.即两方排开阵势,—方出题,一方回答。一般用民间小调唱《十对》也即《对花》。如:“我的我出一,谁来对个一,什么开花在水里?”
  对方则对唱:你的你出一,我给你对上一,莲藕开花在水里……”问一段,答一段,然后附加土腔土调的锣鼓过门,把唱、耍、锣鼓浑然融为—体。可谓锣鼓铿锵,歌声悠扬,花篮闪悠,美妙大方。
  紧接着花篮表演的是竹马。
  原本的“竹马”,是指几童游戏、玩具之一种,即夹在胯间、裤裆下当“马”骑的竹竿儿。《后汉书·郭圾传>载: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由此可见竹马起源很早。到后汉,竹马不仅仅是儿童游戏玩具,而且已成为地方上迎接官员的仪式组成部分,类似竹马仪仗队了。另《牡秋娘》诗云:“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是讲儿时那位爱玩竹马的杜秋娘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玩竹马游戏了。还有“青梅竹马”之成语,亦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童男童女在玩竹马时的无猜无忌,可同骑一根竹棍棍同啃一只青梅的天真无邪的可爱。
  宝丰人玩的竹马,虽然仍是以儿童玩耍为主,但已不是一根小竹竿的简单“马儿”,而是由儿童游戏升华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由竹竿指代的马儿玩具变成了具备马的基本形状的道具。这种竹马,篾扎纸糊,色彩点染,将“马”一分为二,扎出了马的头颈部分和马的后臀部分。玩耍时,马头颈系于儿童前腰,马后臀系于儿童后股,如人骑马模样。由多名儿童组队排列,闪挪腾跳,变换队形,效马儿奔腾前进之情形。并辅之以演唱,可谓载歌载舞,达生动活泼赏心悦目之妙境。
  紧挨着竹马上场的是大头舞。戴面具演出的形式在民间沿用以后,又经过了不少人的扩充与发展,由面具的一面,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大脑壳,并进行了夸张与变形,使人一见就觉得诙谐、逗笑,一村一院于年节之时,欲想自娱自乐,以所扮人物的不同身份,戴上“大脑壳”即成,可演戏剧,可演歌舞、故事、情景剧等。由于民间演出的一切从简,久而久之,很少演出戏剧,而多用于歌舞,所以人们习惯称为“大头舞”。
  大头舞是经过了很多年的演变的。一是中原的男子汉虽然生得体魄健壮,可从貌像上看,一般来讲,都是生得和颜悦色、慈眉善目的,虽也具阳刚之气,但在古代的征战时,确实不能给外来人侵的蛮夷以威慑和震憾,敌人压根不感到惧怕,往往使战斗失利。根据中原人的这种貌像状况,后来有人想出了让大将戴上画得面貌丑陋、狰狞的面具的办法,上阵取到了明显震慑、恐吓敌人的效果。
  后来,打仗戴面具的做法,让演戏的人借用上了,演员戴上各种不同的面具,便分别出了不同人物和角伍,观众、则以面具形色的特征,来辨别男女和人物的忠奸良莠、善恶美丑。
  再后来,正规演艺圈子里的人又嫌面具携带不便,改用颜料描画演员的面部,形成了中国戏曲独特的“脸谱”,而面具则作为演艺的一种分支形式在民间保留了下来。
  人们在观看大头舞的欢笑声中,奔来不甘示弱的“跑犟驴”。“跑犟驴”属宝丰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的有两种。一种是篾扎纸糊的驴头,驴头后缀以黑布或麻灰布“驴皮”,舞者之头钻进扎起的驴头,身披起“驴皮”,手拄两根木棒以代驴两条前腿,形成驴的整体,由一人独扮独耍。此驴多不单独表演,只是跟随龙灯、花灯或彩船同行,或操起俩前腿挥舞,起赶人开场之用,间以踢弹蹦跳,插科打诨,逗笑取乐。一种是类于“竹马”之驴,将驴一分为二,驴头颈系于—位舞者(多是大姑娘小媳妇充任)前腰,驴后臀羁于舞者后股,驴下半部分缀以或蓝或黑的布围以掩饰无驴四肢的缺陷,还有—牵驴伴舞者,是男性。往年则称作一丑(耍驴之男)一旦(骑驴之女)—,或曰一翁一媳,或谓一夫一妻,二人伴舞,敷演出情节较为简单的故事。在故事的敷演中,一方面是要体现出驴之犟,如何不听人使唤,不愿为人服务,一方面要体现出男舞伴如何调教呵斥犟驴终于听从驱使,做出上山、下坡、转弯、过河、踩桥等动作,以显男舞伴戏耍、捉弄骑驴者之能事;骑驴之女舞伴则要配合做出在驴背上闪挪、晃悠、前俯、后仰诸般动作。男女角色默契配合,在热烈的锣鼓催动中相呼相应。
  耍狮子的不甘示弱,不待犟驴跑下,却由锣鼓催上了场子。宝丰的狮子舞虽然没有影视屏幕上的那般“洋气”,却也有自己的土特点。狮子有青、白之分:青狮子的皮毛多用棕树叶撕成细丝结成,不仅色泽青翠光华而且很经济;白狮子的皮毛多用苎麻扎成,望去有细软柔和之美,但造价有点贵。青白狮子的头部均用竹篾弯成狮额、狮口状,用皮纸一裱糊,再在头顶做九个“雹”。这雹有的用木头削制,有的用泥塑。真正的狮子头上无雹,这戏耍的狮子头上却生出九个雹来,是艺术加工,象征着“上九”(引用于八卦用语,上九即卦象图由下至上的第六根阳线条)的至高无上,如皇帝般的威仪和人间的九九吉祥。狮子舞戏耍时,每头狮子由一人逗引,两人披挂狮子皮毛扮狮。逗狮子者进退自如,扮狮子者却要受皮毛的束缚,很费力气和功夫;舞狮子头的要两臂高撑,摆动狮子的头,张合狮子的口;舞狮子尾的虽然手拽前者腰带,却是躬俯难耐。好在三人都能默契配合。逗狮子的总是持绣球引导,或翘首仰望。或俯身下顾,或跪地匍匐,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在“砖头花”和“牛角花”喷射的热烈和绚丽多彩中,腾挪闪跃活狮子般的激情。
  按舞狮子的动作大小、强弱,情态的粗放和细腻,又可分文狮子和武狮子两大类。文狮子,表现狮子挠痒、舔毛、洗脸、展眼等细微动作,惟妙惟肖,形似神似;武狮子则是大幅度跳跃,表现出上桌、登梯、爬高等高难动作,既刻画了狮子的勇猛性格,也体现了舞狮人的不平凡功夫,以及娴熟的技艺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宝丰的狮子舞还有一绝:“吃人”——主要是“吃”小孩子,一玩到高兴处,遇着单跑的小孩子,就大张狮子口,把小孩“撮”起来,吞进去,然后从后面“屙”出来。往往吓得小孩子哇哇大叫,小孩子的家长却不发火,反而很很感谢——他们认为自己的小孩已让狮子吃过了,以后更好养,永远无病无灾了。
  耍狮子,紧张热烈,耍狮子的人很累,需要休息,但观众的眼睛没有休息,一转眼就来了蚌壳舞。蚌壳舞俗称蚌壳、蚌壳精、蚌舞、戏蚌壳,是宝丰流传较为广泛的闹年、喜庆的民间文艺活动之一。有群舞,双人舞,三人舞。
  群舞就是很多只蚌壳的集体舞蹈,双人舞一般是一只蚌壳与一位老渔翁的嬉戏;也有一只蚌壳与一名光头和尚的嬉戏;三人以上之舞则是给老渔翁增添了家人,有他的老婆和孙子帮倒忙,制造噱头和笑料。还有增添高大的白鹤角色的,给蚌壳制造防范的难度,既要阻挡渔翁的擒拿,更要回避白鹤的雕琢,让蚌壳姑娘在渔翁(或光头和尚)与白鹤之间巧于周旋。往往河蚌相争,却让渔翁得了利——诠释了河蚌相争成语的意境。这些角色演示出的情节,与哑剧一样,没有语言表达,只有身段动作肢体语言和故事动作情景的表现。由观众联想,给予审美补充。
  饰蚌者,大多扮一古装少女,满头珠翠,身着粉红色衣裤,罩粉红色长裙,腰系绿色缎带,脚穿花缎彩鞋,两扇蚌壳拴粉红绸带挎在双肩上,双手拉住两扇蚌壳,一张一合。饰白鹤者,头戴白鹤头具,身着白色衣裤,肩围灰色坎肩,双臂套篾编的鸟翅,腿上扎绑腿,脚穿绿色彩鞋。饰渔翁者,头戴篷头,腰系丝带,披蓑衣,腰带上挎鱼篓,下穿粉红肥彩裤,着白布长袜,脚穿草鞋,手执鱼竿。
  蚌壳舞中的蚌壳,是河蚌原貌形状的放大、扩展,外壳一般用竹篾扎制,内外两层用彩纸或彩布缝制,四周饰以彩边,外壳用彩条修饰成蚌壳花纹,内置有扶手(拉手)便于表演者拉动、张合操作。
  表演蚌壳舞蹈时,都是少女、少妇饰蚌壳精藏于蚌壳中,双手抓住扶手作翕张动作;一男人扮作鱼翁作理网、撒网、涉水、摸、捞、观蚌等连贯动作捕捉蚌壳,而蚌壳精时而扇动蚌壳夹住鱼翁的头,时而夹住鱼翁的手脚戏耍,使鱼翁网打、手抱,都不得手,还累得满头大汗。为增强表演的情趣,常在表演时加一哑巴孩童或一老太婆,手舞足蹈的给渔翁帮倒忙,作滑稽表演,使表演诙谐幽默,情趣盎然。也有渔翁角色更换成光头和尚的,那光头往往被蚌壳夹住不丢——是一种俗气的性教育的公示,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蚌壳就是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征,和尚的那个光头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和尚头被舞动的蚌壳夹住,也即男女交媾情节的模拟翻版。宝丰镇街耍蚌壳的名人是打烧饼的回民海光鼎,个大男人家穿红戴绿做女人扮相,蒸两个大馒头塞胸前充作硕乳,夸张闪动腰身,抓人眼球。
  蚌壳舞本身含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低俗性,大姑娘小媳妇明白了含义,都羞于装扮蚌壳,其父母也尽力阻挡,不让自己的女儿在大庭广众前表演蚌壳。只有这很大的群众活动场面,多人扮演,才没有了羞涩。
  “龙来了!龙来了!”
  街上的娃子们加大嗓门喊着,奔走相告。
  龙来了,小小镇街沸腾了!整个河滩沸腾了,挽上长鞭的竹竿从一家家门户追赶出来,:“叭叭—一发!大发!”争先恐后地朝着龙欢叫。砖头花…牛角花、竹筒花从砖柱后,大门前喷出彩焰,射向龙,发出“喜喜一——喜滋滋——”的妙音。鞭炮炸开的纸花纷纷扬扬,各式焰花象一道道七彩喷泉,潇潇洒洒注在龙的身上。似喜雨,如甘霖,给龙洗一个新春的“礼花浴”。一条五彩巨龙,在人海中游动,腾跳翻飞,气势磅礴!
  龙前哗啦啦、叮啷啷两头青狮开路。一套锣鼓班子,鼓有脚盆般大小,重击之下,“轰动,轰动”声浑厚深沉;那锣儿筛子口面般阔,高亢激越,响锤落处,发一派“呈祥、呈祥------”之音。龙尾则又是一番景象:一副轿杆,抬着一蓬金莲。花丛中两支紫竹横笛,两管金篁洞箫,吹奏着婉转悠扬的民间曲调.边鼓,牙板稳掌节奏,京锣儿,京镲,马锣,轻叩着古老的民间乐曲《黄州点子》,有板有眼,娓娓如诉,让人荡气回肠。莲蓬后紧随四尾大鱼(灯)游动嬉戏,它们是鲢、鲇、鲭、鲫。这里取其“连年清吉”的谐音。人们谁不巴望政通人和,政策英明,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连年清吉呢?!
  据说,龙是神力广大的神物,然而人们却要战胜它,驯服它,竟然将龙把玩于股掌之间!可见人的信心,人的理想,人的力量之伟大!我想,人们之所以这样喜欢龙,是把它看成一种力的象征,借助龙,给人以振奋,给人一往无前的精神。有了这种力的振奋和一往无前的精神,众人协力同心,就可造成龙所不及的雷霆万钧之势,去攻克事业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这不,共产党小米加步枪硬是把国民党八百万军队打垮,换来了眼前的解放!
  压轴戏自然还是宝丰人最喜欢的跑旱船——

  3、
  宝丰小镇,长不足一公里,有大小两道河流蜿蜒流过。小河绕镇西潺潺淌去,水不淹脚脖;大河横贯镇东,深不没膝盖;然而,一到春节喜庆时日,却有百舸千舟,飘飘悠悠,汇集而来。
  船上的彩灯,与一街两巷门首的各式灯笼交相辉映,璀灿夺目。加之喧天锣鼓,悠扬笙歌,真个良宵美景,浑然天成!异乡之客设若前来,必有置身于古盛世时的秦淮河上之感。
  小镇的船是彩莲船。亦有龙舟、凤艇。都是竹制,麻扎、纸糊,色染,是专门供春节时玩的。玩船,家乡小镇也不知玩了几多年,玩了几多辈。早在我的孩提时代,清楚地记得有一大批“玩家儿”。玩也有“家”吗?小镇上读书识字的人虽多,也不去抠字眼。对于那些扎船、玩船、撑船荡浆的,还有装摇婆的,掌鼓板的,统统冠以“家”一一玩家。没有高下三等的职称。玩家儿在这个小镇上是受人尊重的,令人羡慕的。黄衰青接,小镇上的玩家辈出无穷。
  采莲船最是扎得好的,当推落户的江浙人刘吉夫。小镇上的船一直保持着他的式样美观、轻巧利落等特点,前后高矮,长七短八,尺寸卡得准,“坐”(实为驮)得合适。不显沉,不绊脚,大姑娘,小媳妇们爱“坐”。
  一俟坐起来,船蓬顶上用絮棉粘起的红顶仙鹤,频频点首,向观众们致意,向玩家们致敬。它,一爪卷起,双翼展开,似扑似纵,如飞如跃。老婆婆们“咬咬”耳朵,手一指,拍胯叫绝:“做活了哇!”船头的两盆荷花,也如朝晖染就,玉白里透出粉红,鲜嫩嫩,水灵灵。此刻,蜻蜓、蝴蝶若不去冬眠,非扑上去不可!
  只听得锣鼓一响,玩家儿们迅速聚了拢来。各各毛遂自荐,充任角色。嘴巧、舌尖,会拉歌,能见啥唱啥的当太公。不多害羞,落落大方,能见景生情,敢与太公答对的大姑娘、小媳妇,当太公的老伴——摇婆。这摇婆头包黑纱帕,梳个大簪巴,本来很漂亮的脸上,在显眼处做颗大黑痣,或是点上几处麻子。双耳各系一枚大鞭炮或是两只干红辣椒,手摇大葵扇,走一走,摇几摇。那“耳环”摇摇欲坠却又落不下来。好笑人。坐船的是“小姐”,荡浆的是“丫环”,一律乔装打扮起来。
  
  坐船的“小姐”是贵族,要丫环、太公、摇婆侍候她。心眼多的丫环,精明的太公,能干的摇婆不仅会“侍候”小姐,而且会摆弄小姐。这种“摆弄”的过程,就是玩的过程。各色人物时唱时白,说念做作,妙趣横生,引起观众们一阵阵欢笑。
  小镇上玩船,有些老规矩。船既开出,从街头至巷尾要家家到,户户落。不能少拜、漏拜一家。若是“卯”了哪一户,那一户非找到玩家们论理,质问谁的门楼高些,脸面大些是怎么的?问得玩家们答不来,难下台。所以,内行的玩家就知道“可少拜一村,不可漏拜一户”的规矩。在街上,门连门,户连户,有时几家一齐放鞭,玩家们避免争礼性,就把船头顺向街口,打个公场子,尽兴地玩起来,使尽浑身解数:开船,跑滩,过漩窝,绕礁石,忙得太公前遮后挡,急得摇婆汗直淌,随着锣声的抑扬顿挫,彩莲船上无论是谁都是争先恐后,步调一致,配合默契,煞有介事。其实,做什么事都要同心协力。“彩船”不也这样吗?就怕撑篙的撑进篙,拉纤的拉倒纤。当然,就一条船而论,太公是关键所在,手眼身法步,半点马虎不得。玩船到最激烈时,彩莲船的太公就使出绝招——“滚州”。蹲下地,双手抱足,勾住头,滚成一团,滚呀滚,滚得溜溜圆。船也随着打旋子,颇象狮子滚绣球,引起阵阵喝彩声!
  说来,玩船的程序就那么几套。主要的还是听玩家们唱花鼓子歌。他们能从前三皇后五帝,唱到街坊邻里间的三兄弟四妯娌,以及兄弟情分,婆媳关系;从一家一户的家庭现状,唱到以后发家致富的美好前景。更重要的是宣传了共产党的政策,国家大计。真个唱无巨细,无所不包。往往有没当上“正式”太公的玩家们前后跟着船,与“正式”太公拉歌对歌,把气氛搞得更加活跃、热烈。
  玩船的高潮是正月初三、四。小镇周围方园几十里地的船给本乡本土拜罢了年,务必要到这个小镇上汇拢,谓之跑口岸。这一天,各式各样的船一艘艘从山尖上飘来,从坡头上荡来,从树林里钻来,从沟底里冒来,从大桥上划来,从小路上绕来……一时间,整个小镇,花花绿绿,五彩缤纷,目不暇给。小镇缺水,这会儿却成了彩莲船的世界。玩家们歌场会面互道平安,互报丰收消息,妙语如珠,俏歌似潮。船上是歌,船下是歌,街头是歌,巷尾是歌,小镇成了歌的海洋。锣鼓手们相会,互相点头致意,手上用心,敲得有板有眼,代天地而喧声,欢庆新中国太平岁月的到来;歌唱人间之美好,生活之火热,人生之幸福,理想之美妙,前程之锦绣。
  庆祝宝丰解放,比新春佳节更为隆重,不知要汇拢多少采莲船,载来多少欢乐的船歌?!
  宝丰船歌的前奏,可以是民间土锣鼓的“长板”,也可以是“双击头”:“仓冬冬仓/仓冬冬仓/仓冬冬仓冬仓冬仓、、、、、、”无限反复至“扎板”——仓/仓/仓冬衣冬仓!现以五句子《郎姐同种一丘田》为例,加上锣鼓敲打伴奏:“高高山上一丘田/郎半边来姐半边/仓才乙才仓仓才/郎的半边种甘草/仓才才仓仓乙仓乙才仓仓才/姐的半边种黄连/苦的苦来甜的甜/仓才乙才仓仓才/仓才乙才仓仓才/仓仓才仓仓才/仓才乙才仓仓乙才仓仓才/再以《石磙砸来也相偎》作为“四平调”演唱为例,加上锣鼓伴奏:姐是(哪个)山中(哟)一树(哟火火)梅(呀唉咳一子哟)/仓才乙才仓才/郎是(哪个)喜(呀)鹊(呀哈)天上飞(呀一子哟)/仓才乙才仓才/喜鹊(哪个)歇在(呀)梅树(哟火火)上(啊唉咳一子哟)/仓才乙才仓才/石磙(哪个)砸(呀哈)来(呀哈)也相偎(呀哈一子哟)/仓才乙才仓才/仓才乙才仓才/才才才仓/才才才仓/才仓乙才仓才/仓才乙才仓才/
  宝丰花鼓船歌的锣鼓伴奏是大鼓、铴锣、钩锣、马锣、大叶子(铜镲)五大件抑扬顿挫地组合,在具体敲打中可以举一反三,让五大件各尽所能,默契配合,各自扬长避短,达到有韵有致的和谐。五大件若各自逞能,就显得杂乱,就不是悦耳动听。只有合为一体,融会贯通,在同声、同调、同韵、同节奏的前提下,恰倒好处的发挥各自的职能,予以长短音调花色的互补,才能达到有板有眼、节奏分明,悦耳动听,配合服从于演唱的最佳效果。
  宝丰镇人爱唱花鼓船歌,山歌、情歌都可随时移制植为花鼓船歌演唱。更多的则是众多歌手的即兴编唱的歌,可谓浩如烟海。时至夜半,河坝上花灯、龙灯,船灯,交相辉映,一二十条花不弄懂的彩船涌向高台前面的场地,绕着大圈航行,船队首位连接处,腾挪出一条龙船,那是探花村来的,撑篙的太公后背一闪,后背一靠船头,跟随的锣鼓歇音扎板,太公江立喜用格外高亢格外嘹亮的嗓门唱了起来:
  锣鼓敲得喜洋洋,彩船队伍排得长,
  开腔歌唱共产党,冲破黑暗迎太阳,
  宝丰人民得解放。
  提起中国共产党,那是一心打老蒋,
  目的建设新中国,子弟兵天天打胜仗,
  人民江山万年长!
  ……其他太公没有江立喜这样的好口才,也正好给他唱的歌和音帮腔。
  唱着唱着,忽然一阵杂乱的枪响压过了玩船的锣鼓声和歌唱声,枪声从下坝方向传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