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作品名称:昨天的故事 作者:成之燕 发布时间:2016-07-11 19:04:59 字数:3778
双山大队其实也跟周边地区一样,所种植的农作物里面,大都以玉米为主,占粮食播种面积也是最大化,约在百分之七十以上。因此,各个大队的领导干部,都在为玉米的粮食增产方面绞尽脑汁、花费一番心思的。这样一来,除了播种前的选择优良品种、以及播种后的一系列管理外,他们更多的期望则是能够摊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同时,这也是所有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发自内心的虔诚祈祷:千万别遇上个该死的风灾、水灾、蝗灾,更别遇上要人性命的掐脖旱。所以,每年的这个时节里,各村的土地庙前,隔三差五会有村民前来进奉土地爷,希冀无所不能的土地爷保佑他们能够躲避各种自然灾害,保佑他们粮食能够获得大丰收。
如此一来,这土地庙前的香火,便会一直持续到秋收以后。如果年景果然不错,粮食又有了令人喜出望外的大丰收,那个时候,人们自会为这一丰硕成果而感到无比的欢悦与自豪。然而,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在一些思想落后的村民眼里,在他们冥顽不化的封建头脑中,这一切全都是老天爷的垂怜与恩赐。
今年的玉米播种情况跟以往略有些不同,原因是,今年双山大队引进了玉米杂交新品种。据公社农作物种子站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最新研发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很不错,有发展前景,无论是在肥地抑或瘦地,均可种植,而且,可增产百分之二十左右。这仅仅只是初步估算,如果田间管理跟得上趟,那么,毫无疑问,这种杂交玉米的产量也许会更高一些。当然,这都是在书记梁增宽的一再坚持下进行的。
眼下,正值杂交玉米的间苗期,等到了3—5叶期,除草和追肥工作就得紧锣密鼓地跟着进行了。俗话说得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活不等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梁增宽这几天总是吃不好、睡不香,心里一直惦记着各队大田里的那些杂交玉米苗。
早上,当懒洋洋的太阳刚刚冒出地平线的那一刻,大队书记梁增宽便推开自家的院门,信步朝塔寺村方向走去。刚刚走出家门不远,就听见身后传来老婆姜玉梅的追喊声:“饭都做好了,你这又要上哪逛啊?”梁增宽头也不回地说:“出去转转……你们先吃吧!不用等我。”
“俺看你脑子像是被驴给踢了!怎么着,这双山大队离了你就吃不上饭了?真是的,没了你这颗臭鸡蛋,人家照样打槽子糕!”姜玉梅怨气十足地唠叨着。
梁增宽并未理会老婆对他絮絮叨叨的啰嗦,反倒是加快了行进的脚步。
大约十几分钟后,梁增宽已经置身于塔寺村南坡的杂交玉米田里了。当他蹲下身子,用他满是老茧的大手轻轻抚摸那些嫩绿的玉米苗时,黑黢黢的脸上顿时泛出灿烂的笑容来。
梁增宽在塔寺村的杂交玉米田里逗留了差不多一袋烟的工夫,之后,又起身朝汤屯方向走去。
一路上,梁增宽都是在田垄或是凹凸不平的土坎、陡坡之间穿行,并没有顺着平坦的村路行走。因为,在他的情感世界里,只有这样,才会让他真正感受到土壤的大爱无疆、触摸到那些生长在肥沃土壤中的一望无际的绿色生命……
此时,那轮缓缓升起的太阳,开始将她孕育万物生命的温暖阳光,毫不吝啬地普照在眼前这片充满无限希望的绿色田畴上。
梁增宽走走停停,时不时地观察着地里杂交玉米的长势,而久违了的好心情也在这一刻与他亲密汇聚,并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了。
远处的村落里,开始传出一阵阵敲罄的声音。紧接着,附近的各个生产队也都纷纷响应。一时间,此起彼落的敲罄声便迅速在旷野中扩散开来——这既是出工的传感器,也是战斗的号角声。此时此刻,在梁增宽的心里,陡然生出一种感慨来,这种感慨同时又像是块心病,曾困惑并且折磨了他很久,让他无法释怀。他曾反复地扪心自问:双山大队何年何月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脱贫?才能心安理得地摘掉头上那顶吃国家救济粮的帽子呢?眼下,大部分社员家里的粮食已是所剩无几了,而青黄不接的日子马上又会接踵而至,这不能不让这位大队一把手感到焦虑和不安。因为,大约还有差不多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村民们自留地里的马铃薯才会收获回来,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作为粮食的替代品——马铃薯,才会堂而皇之地摆在农民的餐桌上、才会作为一种特殊时期的主食独领风骚;也只有在这个时候,那些备受饥馑困扰的大人以及孩子们,才可以恣意敞开肚皮,享受马铃薯带给他们的饕餮盛宴。尤其是那些三五岁,打着赤脚、流着鼻涕的孩子们,个个都把肚皮撑得鼓鼓的,那一副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像极了昔日南方地区的血吸虫病人。
不知不觉中,梁增宽的双脚已经踏在了汤屯村东边的小岗子上了。举目望去,如诗如画般的绿色田畴里,开始展现出新一天的繁忙景象:男女劳动力有序地分布在他们世代耕作的土地上挥汗劳作……
这时,忽听不远处有人在喊:“梁书记啊!你咋这么早就跑到俺们汤屯村视察来啦?”
梁增宽循声望去,见喊他的那个人是汤屯村生产队长汤家旺。汤家旺跟丁家堡生产队长丁贵堂同庚,而且,俩人又是昔日的同窗好友,所以,直到现在,俩人关系依旧保持得不错。这个汤家旺也是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二的缘故,平素在村子里,无论是耄耋老者或者是同龄人,都喜欢喊他一声汤二郎。时间久了,汤家旺的名字便渐渐被村民们忘却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现在的名字——汤二郎。
尽管汤二郎的个头并不算高,只有一米七零左右,但他的身体却很结实。最主要的是他精于各种农活,而且为人正直、笃信。因此,深受村民们的拥戴……
梁增宽微笑着跟汤家旺大声打了招呼,说:“净瞎扯!我过来就是想看看你们这儿的杂交玉米苗——长势还算不错嘛!”一边说着,一边朝正在大田里间玉米苗的汤家旺这边走来。
“是啊!目前看来还是相当不错,就怕到时候天公不作美啊!不过,我想今年的光景肯定很好,收成自然也会随人所愿。”汤家旺也大声附和着。眼看着梁书记一步步下了小岗子,朝他这边走过来时,汤家旺立马停下手里的活,将锄头斜靠在肩膀旁边。遂腾出手来,从裤腰上解下用鹿皮缝制的旱烟口袋。等梁书记走到跟前时,便将已经卷好的烟卷递给了梁增宽。之后,又十分娴熟地给自己卷了一支。
两个人很快便抽完了各自手里的纸烟。
“你们队里的知青情况怎样?”梁增宽忽然转了话题问汤家旺。
汤家旺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觉得这帮小青年还算不错……劳动态度和积极性也挺高,就是有时候会耍一点城里人的小性子和小脾气。可话又说回来,谁身上还没有点小毛病呢?”
梁增宽点了点头,对汤家旺的这番回答表示赞许。
“要不然,咱们去他们那里看一下?”汤家旺用征询的口吻问梁增宽。
梁增宽沉吟了片刻后,说:“行,那咱俩就过去看一看。”
于是,两个人一前一后,顺着田垄,衔尾相随。不一会工夫,俩人便来到了与丁家堡地界相毗邻的一块规模不大的农田里。
梁增宽止住脚步,俯下身子,拨弄了一下破土不久的杂交玉米苗,同时,又抓了一把垄沟上松软的泥土,放在鼻子下面嗅了嗅,然后,自言自语地说:“嗯!这土还是挺肥的——不错啊!”
汤家旺随声附和说:“关键是咱们大队头一回引进杂交玉米新品种,所以,今年大田里的有机肥,施放的要比往年多一些。这样的话,杂交玉米的增产系数指定会更大一些。”
梁增宽兴奋地站起身子,拍了拍汤家旺的肩膀说:“汤屯村有你汤二郎坐镇,我梁增宽身上的担子就会轻一些。”
汤家旺耸了耸肩膀,没做回答。
俩人说话的工夫,汤屯村青年点点长周志远提着锄头走了过来。到了跟前,周志远毕恭毕敬地跟大队书记梁增宽打了招呼,说:“梁书记您来啦!欢迎梁书记为我们知青指导一下工作。”
梁增宽微笑着望了望眼前这位精神饱满的年轻人,轻松愉悦地说:“指导谈不上,咱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嘛!”说完,随手拿起汤家旺手里的锄头,径直朝知青们劳作的大田中间走去。
不久,这个为人亲和的大队书记,很快便跟那帮热血沸腾的知青们打成一片了。绿油油的田畴里,时不时的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
梁增宽在大田里忙活了差不多快有一个小时了。他抬腕看了看手表,已经是上午九点一刻了。于是,便将手里的锄头还给了身旁的汤家旺。同时,又对汤家旺说:“我得回趟大队,之后,还要去一趟丁家堡,看一看他们那里的杂交玉米出苗期情况。”
汤家旺“嗯”了一句。他用目光送别了匆匆离去的大队书记梁增宽。
附近的田埂上,有几只调皮的灰喜鹊在欢快地嬉戏,并不时地发出一阵阵让人难以入耳的怪叫声;蓝天之上,偶尔会飘过来一团团洁白的云朵,之后,又悄然消失在远方的天际之间……
在大队部门前,梁增宽差点被骑着自行车从院子里出来的邵能人撞到。
“唉!我说老邵,看你这么急三火四的,是要赶火车还是赶飞机啊?”梁增宽笑着问道。
邵能人忙不迭地从自行车上下来,不好意思“嘿嘿”一笑说:“对不住啊梁书记,俺得赶紧去一趟公社机械厂,听说那里有一台120车床准备要淘汰,俺去看看能不能给倒腾回来。”
梁增宽“呵呵”一笑说:“还有你邵能人办不成的事情吗?”
邵能人被梁增宽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便挠了挠头顶稀疏的头发,说:“俺得赶紧过去了,晚了恐怕被别人给倒腾走了。”
大队部的那扇破木门没有锁上,生了锈的锁象征性地挂在门鼻子上。
梁增宽皱着眉头寻思着:是谁这么粗心大意呢?尽管办公室里并无太多重要的东西,但这里毕竟是双山大队的办公室啊!
进屋后,梁增宽顺手拿起放在会议桌上的暖水瓶,准备给自己倒点水喝,他实在是口渴的要命。
暖水瓶里的水已经不多了,而且,里面的热水也已经变成了凉水。梁增宽无奈地摇了摇头,正准备拿起茶缸倒水时,却发现压在茶缸下面的便签留言——那是大队副书记秦忆军写给他的。
梁增宽一边喝着水,一边琢磨着:秦忆军为何这么急着去丁家堡?是不是丁家堡又发生了什么要紧的事情?这么一想,梁增宽的心跳速度陡然加快了。不行,他得马上去一趟丁家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