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布颜称王乌拉国
作品名称:行走乌拉街 作者:学而知之 发布时间:2016-07-06 15:56:13 字数:3060
鞑靼兵来侵扰,扈伦国的人是否抵抗了,史书上没看到记载,怕死的都尔机脚底板抹油——溜了,这是确实。那个时候,各部落之间、各王国之间,为了抢点人丁、抢点物资,相互间征伐的事可能天天都发生。作为首领,为了壮大自己的部落,为了自己的部民能够生存下去,有时候带领自己的子民出去征战是免不了的。别说谁侵略谁,也别说谁被侵略,弱小就要想办法活下去,想办法壮大自己,不然就要挨打;强大的有人有枪就要展示实力,就要打人,这是自古不变的真理。别说古时那个荒蛮的年代,现代社会也是如此。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集团、一个国家,你弱小你就没有地位,你弱小你就不能生存,你的一切就要听人家的,甚至要挨打或者灭亡。强国才有话语权,才有霸权之国指手画脚、指东打西。人家有实力,弱国若不听话,就可以派飞机派军舰派大军把你的领导人换了,让这个国家改朝换代。
鞑靼兵的入侵,大肆掠夺,把扈伦国抢了个一干二净,扈伦国的百姓跑的跑、逃的逃,贵族们也是大难来临各自飞,躲的躲,藏的藏,归顺的归顺、投降的投降,扈伦国于是分崩离析了。鞑靼兵撤了好长时间,扈伦国的人还都心惊肉跳。只有都尔机的次子古对珠颜,还算有点血性,壮着胆子回来收拾残局。但经此一变,百姓们都投其主了,王国的领地仅剩下以洪尼罗城为中心方圆不过百里之地。这么大的地方,也不能再称王了,古对珠颜决定放弃扈伦国号,改称乌拉部。“乌拉”在满语中意为“沿江”,洪尼罗城紧临松花江,所以因地起名,乌拉部即为沿江的部落。从此,乌拉部诞生了。
尽管那拉氏家族子弟们跑的跑、散的散,但他们毕竟是王家贵族,一些子弟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此地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如动物世界中那些雄性狮子们,长大后就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离开生长的地方,寻找和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块领地,子弟们也带领自己的那一族人马,各找适合的地方,建城修池,发展自己一族的势力。关键是那时候不限制户口,也没有户籍,哪里适合生存就往哪里去。哪里草木丰盛,就在哪里扎根。
话说都尔机的二弟扎拉布之子倭谟果岱贝勒,应该是古对珠颜的堂兄弟吧,他带领自己的家族成员来到哈达河流域(在今辽宁开原东清河流域),占领了一块土地后,筑城自立,收拢附近的女真人,一点点兴旺起来。听说倭谟果岱贝勒自立了,那里生存条件不错,扈伦国的百姓携家带纷纷投奔,扈伦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随即开始南移,许多富户、贵族们都跑到他那里,倭谟果岱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为以后此地建立哈达国(扈伦四部之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清《开国方略•纳奇布禄传》称:“纳奇布禄为乌拉、哈达二国的共同始祖”。
回头再说乌拉部,接替古对珠颜管理乌拉部的是他的儿子太兰,这太兰和他的父亲差不多,虽不是碌碌无为之辈,但作为不大,也就过渡时期的一个部落首领,没有被消灭,也没有使部落得到更大的发展,也没有值得记载和大书特书的事件,所以史料上对他的记载很少。直到乌拉部的管理权传到古对珠颜的孙子布颜(纳齐布禄的第六世孙)时,乌拉部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历史就是这样波浪型前进的,一个家族,一个集团也都是波浪型发展的。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业者老守田园、不思进取,守业难成;只有积极守业,不仅居安思危,而且努力进取,守业得成,并不断发展。这布颜素有志向,掌管部落后,很有一番作为,彻底改变父祖两代守业为善、不思进取的被动局面。他带领部民,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收服乌拉部周围的许多小落部到自己的帐下,使得乌拉部地盘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
部落的百姓多了,管理的地方广了,乌拉的势力也强大起来了,旧城池因为鞑靼兵的破坏,已经破烂不堪了,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常生活和防卫的需要了。于是,布颜组织军民扩建洪尼罗城,重修城池。他要在这里做一番大事业,重拾那拉氏称王一方的理想,为后世子孙奠基。经过一番整修,整个城池面貌一新,展现出一番新气象。布颜把城池重新进行命名,把辽金时的乌拉古城(旧城)进行修整,加高加厚了城墙,称为“内罗城”,在此基础上,把城池扩大,在“内罗城”的东、北、南三面筑起了周长6000米的城墙,称为“外罗城”。内罗城以白花点将台为核心,圈以土筑围墙,也称为“紫禁城”。后人经过实地测量,这“紫禁城”周长788米,东西边长193米,设南门一座,四角建有角楼。在布颜的统一领导下,全体军民并肩战斗,将一个原来方圆不过二里的土围子改建成周长16里,分内外中三套城墙的关东第一大城。这为乌拉部称王奠定了基础。
行走乌拉街,我多次在这乌拉古城里徘徊,我曾用脚步丈量了内城,在内城的城墙上走了整整一圈,我也努力寻找“外罗城”,并在居民家的柴草垛边发现了倒塌的城墙。蹬上那段城墙,感受那远古的气息,寻找它那辉煌时的影子。可这影子只能在脑海中想像了。留存现实中的却是另一番景况:围绕“紫禁城”的城墙已经倒塌了,在倒塌了的城墙上长着一圈的老榆树,这些老榆树枝杈横生,有的弯着、有的直着,有竖长的、有斜长的,有缠绕的,有伸出的,若无数千姿百态的扎龙,好像要替后人守护着这神圣之地,向人们述说几百年来风雨飘摇的历史。
史料记载:“紫禁城”里有两面7米多高的红墙,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南部)是臣子们办公的地方,后部分(北部)是家属住宅(后宫),居住王子、贝勒和兵将,但没有普通居民百姓。宫殿建在白花点将台上,周围用栏杆围起,作为上朝议事之所。紫禁城外是百姓们居住的地方。
我曾几次到外城的城墙处实地察看,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加上几次战火的焚毁,这外城的城墙也已倒塌,情形与内城城墙差不多,一样是长满了弯弯曲曲的古榆,古榆下满是没人小腿的荒草。站在倒塌的外城城墙上,整个内城就尽收眼底了。外城和内城之间,有一些百姓的民居,完全是现在北方的房舍,看不出一点古迹的影子。阡陌道路相通、生活秩序井然。不知道住在这里的居民们可否是当年乌拉部民的后裔?
修筑这样规模的城池,在当时没有任何大型机械的情况下,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尽快把城修好,布颜没有只喊嗓子,而是身先士卒,亲自做样子,挖河背土参加筑墙。于是,军民踊跃参与,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高大宽阔的城墙没用上几年便筑好了,从此,也留下了布颜“挖河背土筑古城”的佳话。
一切准备就绪,嘉靖四十年(1561),布颜在洪尼罗城树起王旗,宣布建立乌拉国(“国”是女真各族内部称呼,对明朝不称国,其实一国就是一个大的部落集团),自称乌拉国王(贝勒),史称“哈萨虎贝勒”。据丛佩远、张晓光《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与满文谱图初探》一文,“哈萨虎”约为满语Hashu的音译,意思是“左”,但历史上为何称布颜为哈萨虎贝勒,暂时还无从得知。
王国建立,布颜随后建立各种管理组织和典章制度,立宗庙,奉祀历代先王神位,除始祖外,一律尊称“哈萨虎贝勒”。此时,南有哈达汗万汗(一称王台,那拉氏另一支,布颜族亲),北有乌拉贝勒布颜,虽没有完全恢复昔日扈伦国的名号和势力范围,但那拉氏又一次振兴,整体上控制了扈伦四部。在布颜的支持下,哈达汗王台一度成为扈伦四部盟主,乌拉国也开始走向强盛。
这布颜有几个妻子不知道,但他生有六子:长子布干(布罕)、次子布勒希(布尔喜)、三子布三代(布三太)、四子布云(布准)、五子吴三太(武山泰)、六子博克多(布克敦)。
布颜死后,长子布干继承王位。布干保持和发扬了父亲布颜政策,开疆扩土,保持乌拉国的繁荣。布干又生三子:长子布丹、次子满泰、三子布占泰。布干死后,次子满泰继位乌拉国王(称贝勒),乌拉国在满泰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暂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