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插队落户五年纪实>第09节

第09节

作品名称:插队落户五年纪实      作者:石磨      发布时间:2016-03-17 20:27:42      字数:3459

  再一次告别黄浦江,告别亲人,告别恋人。我和小吴,小S仨,又是一根扁担两头包,先从上海乘长途车到湖州,再换车到安徽和浙江两省交界的泗安。可是,我们的车没到泗安,却到了一个叫不出名的死角。
  下车一看,有许多解放军,当地有一个部队机场。一打听,原来,我们在湖州坐错了车。此时,已近黄昏,当地没有可供过夜的地方。我想,这下糟了,我们仨要流落街头了。而且,这个鬼地方连街都没有,车站也没有,连回程车也没有了。再一打听,老乡说五里路开外有一个车站,可以去泗安,但是,能否赶上末班车很难说。
  我们仨拔腿就走,沿着乡间小道,急赶慢赶,总算来到了一个叫不出名的小站。过了约五分钟,远处出现了车灯,总算赶上了去泗安的末班车。
  在泗安过了一夜,花了1元住宿费。第二天换车,只有去广德的车,我们在广德换车的间隙,每人买了一把当地的特产——竹椅,花了3毛5分钱。再换车到十字铺。我想,这个地方是不是《水浒》里的十字铺,地处丁字路口,很荒凉,是个剪径的好去处。又一想,我们仨是个穷插队的,身边没有“生辰纲”,绿林好汉不会拿我们开刀的。又等了个把小时,又换车,总算到了郎溪。
  下放时,坐政府派的大巴士,从上海到郎溪只用了七八个小时,也不用换车,很风光,很体面,很潇洒。这一次,政府不来管我们了,你爱去不去,你爱来不来,悉听尊便。这次,我们一共换了六趟车,用了两天时间,还花了十几元钱。
  那些年,省与省之间不通直达车,所以,各省的长途车各管一段,害得我们换了好几趟车,出省跟出国差不多。
  到生产队已是掌灯时分。立刻,引来一片狗叫,还引来一片呼叫:“小陈,小吴回来啦——”。又听小懒在后面大叫:“你俩跑错地方啦——,你俩的新家在这里。”
  我俩急忙收住脚步,心想,生产队肯定帮我俩盖了新房了,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但是,我高兴得太早了。原来,小老窝子春节新结婚,我俩原来的临时住房成了新房,我俩被重新安排到另一个光蛋——为生产队养鸭的老夏家里,也就是生产队每晚开会的地方。
  当晚,在洪队长家吃了点剩饭;当晚,我俩把带来的肥皂每家送了两条,打火机一只,火柴十盒,缝衣服线两团,阿尔巴尼亚香烟两包,上海五香豆两包。关系好一点的老乡,我们还送了大前门香烟和一些糖果。老乡得到这些微薄的礼物,却千谢万谢。尤其是吸烟的,拿着打火机“咯哒咯哒”,一亮一灭,像在玩西洋景,真是爱不释手,又像得了一个宝贝,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翻来覆去的看,颠来倒去的看。
  奶奶们把肥皂称着洋碱。经济条件差的人家,靠草末灰过滤下来的水洗衣服,还要用捶棒打。我想,他们的衣服不是穿坏的,是捶棒打坏的。经济条件好的人家,靠香肥皂洗衣服,奶奶们说,香肥皂洗衣服不下赃。
  刚到农村时,我看见小懒妈用香肥皂洗衣服,感觉她们太奢侈,就我们上海人,也舍不得用香肥皂洗衣服。后来才知道,农村计划肥皂,每家一个月才半块,根本不够用。
  这次回来,生产队没有为我俩派饭。因为,每年春上,是青黄不接的茬口。果然,一到煮饭时,就见最穷的几家主妇,拿着烧箕,(即淘米篓)挨家挨户去借米,像讨饭似的。二老的老伴也拿着烧箕在借米。半个月下来,她们还在借米,却顿顿有饭吃。我觉得纳闷,觉得奇怪。尤其是二老家,并不算穷,为何也要借米哪?小懒向我透露了天机。其实,有的人家根本不是没米,而是在叫穷。这样,就可以向生产队借稻,然后再高价卖掉,赚当中的差价。这是小懒给我上的第二堂课。
  果然,在小麦开镰前十天,生产队开仓分发救济粮。先按人头分,再按困难户分。按人头分好分,按困难户分就炸开了锅,谁家都说自己最困难。就像现在在贫困县一样,越贫越光荣,在任的县长,要是争取不到贫困县,下一届,你这个县长就当不成,就下台。为什么?当贫困县有好处,国家可以拨发救济款,扶贫款,这个款,那个款。父母官就成了有功之臣,躺在功劳簿上优哉优哉。
  郎溪县历来是贫困县,幸福公社又是贫困公社。所以,这里的姑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托媒婆,拜亲戚,外嫁到离这里不远的江苏高淳和宜兴等地方。而广德山里的姑娘又千方百计,挖空心思,按体重卖到我们这里。就像现在的个别城市姑娘,千方百计,厚颜无耻,远嫁海外的爷爷辈。翁婿相见,老丈人称女婿为女婿阿哥,女婿称老丈人为丈人阿弟。
  我和小吴的口粮,第一年由国家供给,每月37斤,凭知青供应卡,到东夏粮站去买。生活费每月8元,由生产队掌管。由于我俩春节回家住了两个多月,所以,我俩不缺口粮。但是,油不够吃,我俩只能买棉花籽油,吃了几天,头发晕。前几年,在报上看到,男性吃了棉花籽油,精子会被杀死,造成不育症。心想,还好吃得不多,才吃了两个月,否则......。
  1970年,“文革”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国际形势依然紧张。“备战,备荒,为人民”,依然是全年的工作重点。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全国粮食要翻一番。
  古人云:“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国库没有粮食,怎么打仗?再说,我国还要支援亚非拉国家和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5,20声明”,不能只是一句空话,不能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就援越抗美一项,我国援助的大米就够全上海人吃一年。而且,那些国家都是穷国,小国。我记得周总理说过这样一句话,“八亿人民裤带紧一紧,也要完成国际援助任务”。
  果然,一到生产队,空气有点不一样。洪队长传达了“四干会”(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精神,上面的任务压得很紧,以粮为纲,小红稻坚决不能再种,哪个生产队再种,撤队长的职。哪个大队再种,撤书记的职。
  派饭时,我吃过小红稻米,口感不亚于现在的泰国香稻米。但是,小红稻亩产才200斤,今年的亩产要求达到800斤,而且,必须按科学要求,合理密植,绝不能一尺挂两头,插秧要拉线,要用尺量好。到时,公社领导要下来逐村逐队检查,不按要求做的,全部拔掉,重栽。还必须按比例选种优良品种——矮脚稻;还必须使用化肥;还......。
  朱会计也来通知我和小吴,根据公社”五,七“领导小组规定,每周日上午,去大队参加思想汇报,参加农村的“斗,批,改”,工分照记。会议地点在一所村办小学的教室。我俩听了格外高兴,一来,可以和插兄插妹见见面,聊聊天;二来,每月可以休息半天;三来,可以顺便到大队的代销店买点日用品;四来,最关键的是,可以不干活拿工分。
  每次开会,都有一名大队干部参加。有时,请贫下中农代表参加。先读报,内容大致是,向全国知青模范学习,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向金训华和黄山茶林场11名知青学习,热爱集体财产,勇于献出宝贵的年轻生命。同时,追查《南京知识青年之歌》的创作者和传唱者。听说,此歌在苏联华语广播电台上播出。说明,此歌成了敌对国用来攻击和污蔑我国上山下乡运动的舆论工具,是反革命歌曲。最后,创作者被抓了起来,判了10年。罪名是,破坏知青上山下乡,干扰破坏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战略部署。“文革”结束后,创作者向中央提出上诉,得到平反,提前释放。
  此歌原分三段,在社会上一流传,又经其他知青添加后,成了七段。其中,第二段的歌词是:
  ——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的史册一去不复返,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生活在脚步深浅的偏僻异乡。
  此歌我也学唱过,曲调婉娩,低沉,凄楚,伤感,很能唱出知青当时的情愫,很能表达当时知青的心声。
  在学习会上,我们也如实向大队反映了一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吃菜,我们没有自留地,萝卜干成了我们的当家菜。有的知青已开始偷老乡家的蔬菜,造成不好的影响。
  不久,生产队分给我俩3分菜地,小懒家给了我们青菜秧和一些菜籽。我俩作了分工,收工后,小吴在家烧饭,我种菜,小时候跟祖母学得一点手艺全派上了用处。一个月后,我们就吃上了自己种的蔬菜了。当地的青菜和上海的不同,上海是矮脚菜,当地的是长脚菜。我想,来年带些上海的菜籽来这里繁殖,让老乡也品尝一下上海的青菜。
  知青定期组织学习,是形势发展的必然。从1967年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几百万知识涌到农村,各级领导都在忙于安置工作,无暇顾及安置后的后续工作。再加上农村基层干部对上山下乡运动不理解,不重视,不支持。“再教育”工作无人管,无人抓。“再教育”成了无教育,怕教育,最终成了不教育。知青成了非农,非工,非军,非生的特殊群体,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干就干,想不干就不干。可以在广阔的天地里偷鸡摸狗,盗家窃室,聚众打架,无作非为。也像现在的城里农民工,可以自由散漫,可以我行我素,可以不成方圆,可以......。
  
  (待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