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勤政为民
作品名称:村官上任 作者:王春海 发布时间:2016-01-12 18:04:38 字数:9966
“一切为百姓。”做公仆、不做贪官的沙湾村新一届村委会领导班子,不仅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也时时处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因而,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榜样、旗帜。这个榜样不是弄虚作假吹出来的,这面旗帜也不是靠金钱买来的,更不是靠美女引来的,而是靠扎扎实实为民办事的模范行动、以身作则带头苦干的汗水换来的。
在电闪雷鸣的暴风雨中,为抢救程大娘而受伤的村委会主任王天龙,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方便群众的购买,解除群众怕肥料假、怕种子杂的后顾之忧,在没有完全好的情况下,和胡占礼就踏上了为群众预定肥料和种子的征程。
在金临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经理的办公室里,三个老战友相互寒暄了几句之后,就纳入了正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协商,达成了五点共识。
一、双方同意,在沙湾村建立金临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沙湾村门市部。经销场地、房屋及各种硬件,由沙湾村村委会提供。在公司的指导下由村委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公司经营的一切商品,按批发价优先送达沙湾村门市部。卸车人员的聘用由村委会负责,其费用由公司负担。销售中的管理、费用、损耗由村委会负责,积压的当年未破损的商品可退回公司。
三、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门市会计每天下午六点前,向公司用电话报告销售数量,作为公司及时送货的参考。每天的销售收入按批发价及时汇入公司帐号,做到日清月结。
四、金临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沙湾村门市部所需的一切经营手续,包括营业证、经营许可证等由公司负责办理。
五、时间安排。八月一十六日送货,八月一十八日正式挂牌营业。
于经理答应的优惠条件和对老战友的极大信任,使王天龙深受感动,激动地说:“风海,我代表俺村的父老乡亲们,谢谢你。”
于风海笑着说:“老班长,谢个啥?为老战友办事是我的荣幸。话再说回来,你为了谁?还不是为了普通百姓。眼下你还能保留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让我受益匪浅,一辈子学不完。”
于风海说的是真心话,也是实在话,因为他太了解他了。二十五年前,老班长听说我的父亲病重住院缺钱治病时,家庭并不宽裕的他,偷偷地以我的名誉给家寄去了三十元钱,解决了为父亲治病的燃眉之急。
现在看来三十元钱不算啥,但在当时,三十元钱几乎是老班长半年的津贴收入、一个农民劳力多半年的劳动成果。
胡占礼瞧着他俩相互客气的样子说:“二位老战友,咱仨谁跟谁呀?说那些没用的话干啥?六指划拳——多此一举。鱼(于)头,天不早了,是下馆子还是去咱家闷二两?”
于风海看着他“叭嗒”嘴的怪模样,逗趣说:“小狐(胡)狸(礼),又馋的慌了。不过……。”
“不过啥?”
“咱得先明后不争,来时弟妹给钱了没有?没钱你一边歇儿歇儿去。”
胡占礼也不是省油的灯,以牙还牙地说:“老鱼(于)头,你不管倒好了,我找俺嫂子去,俺嫂子对我肯定蛤蟆不爬——蹦(甭)得,小车不拉——推(忒)得,……。”
“自家鸡——别斗(逗)了。”王天龙抢过话茬说,“风海,天西俺俩还有事,酒水免了,简单地吃点饭就行了。”
“那哪儿行啊?老班长,今儿个按你说的简单点儿,咱仨每人一瓶啤酒你看行不行?”
胡占礼抢先说:“河南人讲话——中”
三个老战友吃罢了饭,于风海开着小轿车,拉着他俩向县农业局驶去。
于风海的农资公司和农业局的种子公司,同属为“三农”服务的业务部门,关系不错。由他从中牵线搭桥,预定良种的事也办的比较顺利,当天就签订了育种协议。主要内容有种子名称、质量、数量、价格(包括供种价、收购价)和良种的选育、分类收割、分类打扎、分类包装办法等全程的技术服务,以及违约责任等。
两个协议的成功签订,既解除了群众怕种子杂、化肥、农药假的后顾之忧,让群众吃了定心丸,又可增加收入,减轻经济负担。以种子为例,种子公司以低于市场百分之五的价格向沙湾村供应良种,并送种到村,由村委会统一组织安排换新种。时间集中、数量大,对双方都有好处,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节省了时间。第二年收的麦种,由种子公司到村直接按品种分类收购,价格高于市场百分之十五。仅此一低一高,每亩小麦可增收六十多元,平均每户可增收近三百元。
这一喜讯像长了翅膀一样,不翼而飞,迅速传遍了沙湾村的家家户户,都为王天龙为首的村委会勤政为民的行动拍手称快、赞不绝口。
但是,也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胡希能。在他看来,王天龙勤政为民的善举,是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是夺他权力的重大阴谋,因而他心里一百个不痛快。
签订协议后的第二天上午,在砖厂办公室里召开了村委会全体会议。杨金玉同志也列席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建好,金临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沙湾村门市部的有关事宜。
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形成了三点意见。一是经营方针。奔着:“薄利多销,让利于民,方便群众,服务周到”的原则,在进入价的基础上加价百分之零点五,购买千斤以上可享受批发价,加价百分之零点三。随进随卖减少积压,保质保量、概不赊欠,本村外村一视同仁。
二是经营管理。建立健全帐薄,严格商品进、出库手续;加强资金管理,做到帐、款分离,即管帐的不管钱,管钱的不花钱。同时严防假币入库;提高库房商品的管理水平,把损耗降到最低水平。
三是健全组织。为了减少开支,节约经营成本,由冯一山兼任门市部会计,原来在砖厂看门的胡占英任现金会计,胡洪超任保管员。三人每月另外补助一百五十元。特别忙时临时顾人,日工资十元。
为了节约经费,胡占礼提议干部们把环境卫生的整治和道路平整的活儿包下来。大家一致赞同,下午他们就带着工具干起来。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干部们以身作则,带头义务劳动的行动,使不少人自愿地加入到劳动的行列中,到第二天的下午参加义务劳动的人,几乎挤满了砖厂内外。
紧靠砖厂办公室西侧,只有一墙之隔的小杂院,原来是外地农民工住宿、生活的地方。北屋四间,西面一溜大敞棚。砖厂停产后,成了杂物堆放处,现在正好派上了大用场。为了方便送货的大汽车进、出和群众的购买,把两个院的隔墙也拆了。拾掇出来的大院旧貌变新颜,成了农资存放、经营的好场所。
八月一十六日,是县公司开始送货的日子。王天龙、胡占礼、冯一山吃过早饭,蹬着自行车,崔明轩驾着摩托车,提前来到了砖厂办公室,现在更名为“金临县农资公司沙湾村门市部”。现任门市部现金会计胡占英,保管员胡洪超和临时顾来卸车的两个青年人,早已备好了几暖壶热水,并把茶壶、茶碗洗刷一新,摆放在办公室的桌子上。
大约十点钟,县公司的大汽车拉着化肥来到了门市部的大门口。公司销售科的洪科长下车后,王天龙等人鼓着掌迎上去,相互握手说着客气话。洪科长在王天龙等人的陪同下走进办公室。
宾主坐定后,胡占礼给在座的每个人满了一杯热茶水,并亲手把第一杯放在了洪科长的面前说:“洪科长,请用茶。”
“谢谢。”然后端起杯子轻轻地吹了吹,泯了一小口。
王天龙首先代表沙湾村的父老乡亲,对洪科长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公司的大力支援表示感谢后说:“洪科长,我们这些土包子,种地还马马虎虎、将将就就的还能说得过去,可是经商做买卖,我们都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往后业务上的事情,还望洪科长多帮助、多指点、多传经送宝介绍经验为盼!”
“好说、好说。”洪科长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于风海和王天龙的特殊关系,也没有客气,说:“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从上到下的各级官员,都在围绕着市场搭戏台,盯着经济——说白了盯着金钱做文章,一切向前(钱)看,什么赚钱干什么。虽然种地和经商性质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一个‘钱’字。利润大的大干,利润小的小干,没有利润的不干,就是现今社会的致富经,希望你们牢牢地记在心里。至于在业务处理上,要记住一条,少打利润,多摊成本,能躲税的躲税,能避税的避税,千万别往税口上撞。”
王天龙对他的致富‘经验’和赚钱‘良策’虽然不敢苟同,但也无意和他争论,免得伤了和气,影响建门市部的大局。违心地说:“那是不假、那是不假。我们往后一定向你多学习,提高经商水平。”
“好说、好说。”他话锋一转又说,“王主任,从今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常言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们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打算?只管说,不用客气,只要我能办到的一定责无旁贷。”
“谢谢洪科长,有你的大力支持,我们一百个放心,还望你今后常来指导工作。”王天龙说。
“好说、好说。”
胡占礼心里高兴,站起来给洪科长满着水说:“请喝水,请喝水。”
“好说、好说。”洪科长答应着从文件包中把两天的送货品种、数量、批发价格清单,递给了王天龙一份,并简单的做了说明。
王天龙简单的看了看传给了冯一山,他认真地一项一项的看起来。
办公室中的欢迎会仍在继续进行着,而院子里拉货的大气车,在崔明轩的指挥下驶进了门市部的大院子。不到一个小时,车上的化肥按品种、产地的不同,分类卸在了事先计划好的敞蓬中。清点清楚后,保管员胡洪超在货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办清了交接手续。
火辣辣的太阳慢慢地升到人的头顶上,王天龙诚心诚意的挽留他们搓一顿再走。洪科长虽然也有此心,但是,碍于来时于经理的再三强调,他没有好意思的留下来。
到第二天下午的六点钟,各种农用物资均按事先商定的计划,全部到齐入库。开业典礼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按步就班地顺利进行着。
八月一十八,“发了又发”的吉祥日子里,于风海经理开着小轿车,拉着一位副经理,洪科长和会计科长,于上午八点五十八分,准时来到沙湾村,参加沙湾村门市部的开业典礼仪式。
早一步到达的王天龙、胡占礼、冯一山走过去,说着“欢迎!欢迎!”的同时,相互握着手说:“你好!你好!”
分列两旁的欢迎队伍也热烈的有节奏的“啪、啪”地鼓着掌。简单地相互介绍过后,揭幕仪式在胡占礼的主持下就开始了。王天龙和于风海在“咚嘎、咚嘎”和“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健步走到矗立在大门左侧的木牌两边,同时用手把挂在上面的红绸布揭了下来。
十三个醒目的大字,“金临县农资公司沙湾村门市部”立刻露出了它的神秘面纱。他俩不约而同地看了看手表,正好是九时一十八,既永远要发。鞭炮声响过以后,他俩分别发表了即兴致词,共祝合作愉快、买卖兴隆、日进斗金、四季发财。
既隆重又简单的开业典礼仪式结束以后,公司的领导们在王天龙等人的陪同下,有说有笑地缓步走进门市部的大院子。北屋门左侧正面墙上的大黑板上,登载的各种商品名称、产地、进价、千斤以上的批发价、零售价等内容,立刻吸引住了于风海的眼球,不能不使他止步观看。
明码标价,让前来购买的顾客一目了然的做法,引起了于风海的兴趣。赞不绝口地说:“老班长,你这个办法不错,回去我也照此办理。”当他看清批发价只高出进价百分之零点三、零售价只高出进价的百分之零点五时,在佩服王天龙他们一心为民着想的同时,也为他们捏着一把汗。担心地说:“老班长,你们的加价率这么低,会不会赔钱?这个帐你们仔细算过没有?”
王天龙笑着说:“老于,你只管放心,保准赔不了。薄利多销,盖严锅没问题,弄好了还能赚两壶酒钱。”为了打消老战友的担心,进一步解释说,“老战友你别忘了,我的地点、房屋不花钱,三个管理人员每月才多开支四百五十元。”
于风海对他一切为百姓着想,让利于民的经商之道佩服之至。感慨地说:“老班长,我相信沙湾村在你的领导下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咱们的门市部也会买卖兴隆,日进斗金,我一百个放心了。”他说着和王天龙一块走进了办公室。
宾主按序坐好后,王天龙代表村委会对公司领导们的光临表示欢迎,对其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后,认真汇报了沙湾村门市部的人事安排意见、管理方法及经营思路。他说:“沙湾村门市部的基本宗旨是,‘薄利多销,让利于民,服务为主,方便群众’。在内部管理中,我们坚持严格管理、责任到人、精打细算、减少开支的原则,自己能办到的就不顾人,顾一个人能办到的绝对不顾两个人,能省一分是一分,做到勤俭办一切事业。只有各方面打的很紧,才能保证不赔钱。这就是我们的基本想法,妥否?望公司领导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于风海代表公司对村委会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的同时,对村委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和经营方针、原则及管理办法,赞扬说:“你们的许多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尤其是你们以民为本,时时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的崇高品德,更让我们佩服。说句实在话,这几年不知咋搞的?‘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日益淡薄,虽然钱袋子鼓起来了,权力也大了,房子也宽了,轿车也舒服了,但脑袋瓜子却空了。……扯远了、扯远了。就当前来说,我们要办好自己的事才是正理,预祝我们合作愉快,日进斗金,四季发财。”
“啪、啪、啪”的掌声立即响起来。
良好的信誉,低廉的价格,迅速赢得了民心,开拓了市场,打开了销路。一传十,十传百,一户传一户,一村传一村,销售量与日俱增,一天翻一个个儿。人手忙不过来,又临时顾了两个临时工。每天送货的汽车很少入库,直接从车上随卸、随销了,节省了不少卸车费,仅此一项,支出两个临时工的工资绰绰有余。
门市部开张后不久,金临县种子公司送麦种的客货两用汽车,拉着预先协议定购的三个当家品种如期而至。门卫兼广播员小孙反反复复地广播着,让人换麦种的好消息。
早有准备的父老乡亲们,纷纷推着麦子来到村委会的大院中。村委会的干部们和支委杨金玉忙里忙外,一会帮着乡亲们,一会又给种子公司的人忙乎。附近村的老百姓听说后也纷至沓来,一天就换了五万多斤,拉种子的汽车来回跑了好几趟。不仅广大群众满意,统一组织,集中换种,也省了种子公司的许多麻烦,公司的人也满意,达到了互利双赢的良好效果。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仲秋的到来,预示着收获已经来临。广阔无垠的大地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由绿色变成了金黄色。金灿灿的玉米像棒槌,裂开了怀;黄澄澄的谷子像狼尾,垂下了沉甸甸的头;白铮铮的棉花像白色的大菊花,绽放着笑脸;沾满黑点儿点儿的苹果像小红灯笼儿,挂满了枝头;奇形怪状的大甜梨,像快成熟的金黄色的小葫芦,把树枝压弯了腰;……。丰收在望的美景带给广大农民的憧憬与喜悦,却挂在了农民兄弟姐妹们掩饰不住的笑脸上。
收获的秋季,是一年当中广大农民最繁忙的季节之一。他们用带着老趼的双手,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果实——粮、棉、油、菜、果、药、杂,用辛勤的汗水,任劳任怨地浇灌着祖国的寸土,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他们住在地球村,热爱地球村,保护地球村,是地球村当之无愧的最忠实可靠的绿化师、美化匠。他们不辞劳苦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种了收,收了再种,看似平凡,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正是他们地生产劳动——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创造了整个世界。
进入仲秋后的华北大地,到处洋溢着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生活劳动在这片肥沃土地上的沙湾村群众,在王天龙为首的村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战旱魔、抗涝灾、封砖厂、停纸厂、战火海、斗邪气,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才赢得了今年五谷丰登的好收成。
走进果园映入你眼帘的不仅是红色的苹果、黄色的甜梨、绿色的树叶,以及穿着各种颜色服装的,忙忙碌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还有处处可以听到的挂在树杈儿上的收录机,播出的优美动听的歌声,以及相声、小品和电影的录音剪辑等。
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恰似一幅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使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站在高凳上或踩在树杈上,挎着小提篮或布袋子的年轻媳妇、漂亮姑娘和年轻的小伙子们,一边劳动一边说笑着,把一个个红色的苹果或黄色的甜梨,轻轻地摘下来,又小心翼翼地放进提篮或布袋中,恐怕伤着它们的皮。
摘满了递给下面的中、老年人,慢慢地倒在铺在地面上的大包袱或塑料布上,怕弄脏了它们的面目,影响它们的美容。随后再把小提篮或布袋递回去。
等到摘的差不多的时候,几个人围在水果堆旁,再分等包装放进不同的纸箱里。然后用地拉车或三马车运到收水果的地方,经验收合格后过磅结算。有的一手交货,一手付钱;有的先打欠条儿,将来结算。今年的水果前期受到严重污染,色泽、味道、形状虽然不尽人意,但是,比前几年也确实好了许多,因而,出售价格也比往年较高些。
果园里的活刚忙出头绪来,大田里的玉米、谷子、豆子等也开始成熟了。掰玉米的小伙子、大姑娘们,挎着篮子,扎着包袱,把掰下来的玉米棒子放进篮子里或装进包袱中,满了倒进三马车或地拉车的车箱里;割谷子、豆子的青壮年挥动着镰刀,发出“嚓、嚓”的响声,割下来的谷子、豆子一铺一铺地被整齐地放在了地上;摘棉花的娘门儿们和穿红戴绿放假回家,帮助秋收秋种的学生们,把采摘下来的白铮铮的棉花,掖进扎在腰间的包袱中。
跟着大人下地玩耍的小孩子们也在大人周围,棉花棵子之间窜来窜去,偶尔摘几朵棉花放进大人的包袱里,立刻得到赞扬声:“好孩子,真乖。”不大一会,扎在腰间的包袱慢慢地鼓起来,像个气蛤蟆,随后倒进路边的大包袱或大花包里。
大约寒露前后,小麦播种就进入高潮。过去这里流传着一句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的麦子正应时。而现在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种麦子的时间几乎向后推迟了一个节气。运粪的、撒肥的、浇地的、耕地的、播种的、打畦的、地头捋麦子的、……。到处都是农民兄弟辛勤劳动的场面和机器轰鸣声,以及清脆悦耳的歌声:“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宅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优美的歌曲使人陶醉,莺歌燕舞的美景让人流连。过路的男女老幼也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侧耳听之、和之。“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干部的模范作用是无声的命令,在他们的带动下互相帮助,使那些老弱病残、孤寡少劳户也顺利完成了收秋种麦任务。
事实使群众认识到,包产到户虽然好,更需干部来协调。只要干部肯为群众办事,就一定大有作为。而群众不满意的是干部吃两(粮)不管三,不为群众办事,更讨厌个别干部为了个人名利地位,逼着群众瞎办事。对此,沙湾村的群众也身受其害。
说来话长,那是两年前的往事。农业连续几年的粮食大丰收,让部分人头脑发热,错误的估计形势。在一片调整农业结构,大上经济作物,减少粮田面积的声浪中,沙湾村首当其冲。
胡希能当然不会放过露脸的机会,不仅逼着干部、党员带头改种经济作物——油葵、牛棒,还强迫干部养潘鸭,有一个干部不带头还被降了职。虽然他又一次被县委、县政府树为调整农业结构的模范,但是沙湾村的干部、党员和部分群众却遭了殃。种的油葵产量低,赔了本;种的牛蒡没人收,烂在了地里;潘鸭蛋卖不出去。结果落了个顺口溜:“要想赔,种油葵;要不旺,种牛棒;要败家,养潘鸭。”
历史的经验,沉痛的教训,既教育了群众,也唤醒了干部。新班子上任后还政于民,积极引导不搞一刀切,广泛号召不偏面诱导,种啥?种多少?自己说了算,乡亲们有了种地的自主权。
在乡亲们忙着收秋种麦之时,因为骂了胡希能几句而坐牢的孙书远,提前释放回来的消息,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提到当年孙书远被抓的情景,至今有些人仍然不寒而栗,说起来还心有余悸。
孙书远出事的前后,王天龙没有在家,当他回来弄清楚孙书远被捕的原因时,深感困惑不解。有心向上级反映,说明事实真相,可是,前几年告状的沉痛教训使他至今难以忘怀。琢磨来琢磨去,深感无力回天而作罢。
当他听到孙书远回来的消息后,放下手中的活,找到治保主任崔明轩,一块儿向孙书远的家中走去。
孙书远现年三十九岁,高小文化,兄弟三人,排行老二。性格倔强,脾气暴躁。对胡希能横行霸道看不惯,常常当着众人的面揭他的短,使他丢人现眼下不了台。
较严重的有三次。第一次,发生在孙书远入狱前一年的麦收期间。那年麦收时老天爷不睁眼,阴天多,睛天少,还不断地来几滴达。再加上风大,熟透的麦穗被风一刮,麦粒不断地往下掉。因此,群众为抢用大型收割机都急红了眼。
当轮到孙书远家时,胡希能的儿子胡占呵仗着他爹书记兼主任,全村党政一把手的权势,非要加号抢先收割不可。孙书远一家当然不同意,为此两人几乎抓起来。胡占呵是老鸹头上插鸡毛——也不是啥好鸟,爬上驾驶室逼着驾驶员往他家麦地里开。这下可激怒了脾气暴躁的孙书远,在众人的助威声中,像抓小鸡似的一把把他从机楼里拽下来,嘴里还不停的骂着:“小兔崽子狗仗人势,就是你爹亲自来,我也背着手尿泡——不服(扶)他(它)。”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从此,胡希能对他坐下了仇。
第二次发生在当年的元宵节。那天下午五点半钟,胡希能正准备拉着全家人和田翠花去县城看花灯、观烟火。冤家路窄正好被孙书远碰上,拦住车就是不让走,还大声喊着:“车是乡亲们的血汗钱买的,不是你家的私用车,公车办私事情理不通。乡亲们,你们说是不是?”
“是、是、是。”许多人帮着腔、起着哄答应着。
围观的人越聚越多,群情激昂,胡希能怕犯众怒,只好下车溜回了办公室,落了个蚧蛤蟆过门槛——蹲腚又摔脸下场。从此,对孙书远的仇气更大了,时时刻刻想着报复他的机会。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那年的三月份,胡希能以引进牛蒡为由,准备卖掉大片果林搞承包,填补他吃、喝、嫖、赌的窟窿。还假惺惺地在学校的大院里召开了党员、群众代表会,大讲特讲种牛蒡的所谓好处。
虽然多数党员、群众代表对他葫芦里装的啥药,早已心知肚明,但是,反对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抱着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好鞋不踏臭屎的态度,既不发言,也不表态,成了几个村干部的“独角戏”、“一言堂”。
从此路过的孙书远是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走进会场,大讲国家禁止毁林开荒的政策,把胡希能气的直蹦跶,后来二人对骂起来。孙书远也不失弱,把胡希能贪污受贿、请客送礼、买官买名、玩弄女性的丑事统统地给揭了出来,让他在众人面前丢尽了脸面。
第二天,胡希能带着田翠花亲自和县委书记杨万新反复策划后,以诬陷、谩骂“三级人大代表”、影响“公务”罪,把孙书远送进了监狱。半年后,他的媳妇在胡希能的挑拨下,带着孩子改嫁他村。
孙书远住在前街的东南角,他媳妇改嫁后,他的父母只好从他三弟家搬出来,住进了他的院子里。
王天龙和崔明轩说着孙书远被捕的往事,来到了孙书远的家门口。大门敞开着,他俩走进去。崔明轩大声问:“书远哥在家吗?”
“我在家。”孙书远从屋里走出来看到他俩,就像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父母一样,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伤,眼泪夺眶而出,紧走几步来到他俩的面前,“扑通”一声双腿跪在了地上,泣不成声地说:“天龙叔、明轩兄弟,我是罪人、罪人、罪人呀!罪人应先向你们报道,可总觉着没脸见你们,才……。你们就原谅罪人吧!”
他俩紧走两步,一边说着:“书远,你这是干啥嘞?”一边把他拉起来。看着他悲痛万分的模样,他俩的眼圈也红润了。
孙书远的父母也走出来,看到外面的这一幕,眼泪在眼眶中滚动着,孙老汉喃喃地说;“他天龙叔,你俩屋里坐吧!”
他俩和孙书远向北屋中走去。中厅三间空荡荡的,只有一个大方桌和两把破椅子。他俩坐在了椅子上,孙书远从东里间拿出两个小马扎儿,让父母坐下,自己坐在门槛上。
王天龙心情沉重地说:“书远,你能够提前回来,说明你没有给沙湾村丢脸,是条汉子,我和明轩都为你高兴,希望你想开点儿。你还较年轻,今后的人生路还很长,为了你的父母,你也应该不蒸馒头争口气,挺起腰板来堂堂正正地做人,规规矩矩的办事。再说,你因啥被抓的乡亲们都清楚,冤不冤?也是明摆着的事,在乡亲们眼里,你孙书远是敢做敢为的男子汉。我们一如即往的相信你,不会瞧不起你,这点请你放心。”
王天龙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孙书远几年来沉淀在胸中的冤气、苦闷和困惑,像决了堤的河水那样一泻千里,眼泪再次夺眶而出,哽咽地说:“天龙叔,有你这几句肺腑之言,我孙书远这半辈子没有算白活,知足了。俗话说,人争一口气,神争一柱香,我要用自个儿的行动证明,我孙书远不是恶人,更不是孬种。从今以后,我孙书远要有对不住你和乡亲们的地方,叫我不得好死,天打五雷轰。”
王天龙劝解说:“书远,望你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大胆地、勇敢地往前走,我和乡亲们是欢迎你的。对于你被关押的事一旦机会成熟,我们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争取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还你一个清白。”
殷切的期望,充分的信任,实在的承诺,让几年来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精神受到极大压抑的孙书远为之一振,刚才还是眼泪汪汪的他,情不自禁的破涕为笑了,像个天真的小孩子,腼腆的小媳妇。这是他入狱几年来,第一次发自内心的笑,对他来说虽然姗姗来迟,但是,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孙书远的父母看到儿子来之不易的久别笑脸,一边擦着泪眼,一边也跟着“哏、哏、哏”地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