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走过的路>第011 军歌嘹亮 第012 兵以食为天

第011 军歌嘹亮 第012 兵以食为天

作品名称:我走过的路      作者:马建平      发布时间:2015-12-16 20:41:37      字数:3742

  11军歌嘹亮
  多少年后战友们聚在一起,除了举杯畅饮海阔天空之外,嘹亮的歌声几乎成了主旋律。虽然偶尔也有来自不同地方的老战友献上一曲富有地方韵味的民歌小调,时而有人也哼上一段方言小曲儿,但更多的时候,大家群情激昂,高声放歌的基本都是战友们在部队里烂熟于心的那些催人奋进的军歌!高唱军歌的那个时刻,老战友们彼此没了方言,没了口音,没了隔阂,没了贫富。高亢嘹亮的军歌,让我们瞬时回到那血气方钢的年龄,回到那艰难困苦的岁月,回到那激情无限的年代!
  在灵丘机场,无论你是首长还是士兵,无论你在地勤单位还是飞行部队,无论你是现役军人还是随军家属,有几种声音是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作息的军号声,全年几乎都在刮着的风声,强五飞机的惊天轰鸣,以及战士们雄壮的队列号子和嘹亮的军歌。
  军歌似乎是战士们的魂,自打刚刚入伍的那天就学会了《我是一个兵》,以后又学习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虽然我们是通信兵但也经常将《打靶归来》挂在嘴边。特别是那首《解放军进行曲》几乎可以迅速地点燃军人的激情,并将他们的血液加热到沸点。
  我由于小的时候喜欢吹口琴,所以略懂些简谱。因此也就顺理成章成了我们连的教歌员兼指挥。那个时候部队的宣传部门有时会下发一两首新歌,要求我们基层连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掌握。不仅要会唱,还必须做到声音洪亮,力求音律准确,整齐划一。
  记得在连里服役的那段日子,除了电台值班,连里组织学习报务技术外,学唱军歌几乎是战士们的全部文化生活,那时没有音乐伴奏,更没有音乐老师,只有大家一句句地跟着我模仿。其实说句心里话,我也不识谱,根本找不到韵律,再加上先天的五音不全,我根本不配当连里的教歌员,没办法,矬子里拔将军,最后我成了被连长赶上架子的那只“鸭子”。教歌时我有个不为人知的秘笈,那就是先悄悄地用口琴吹出调来,然后把旋律记忆在脑子里,等到教歌的时候,便装模做样地先给大家哼着简谱,其实大家并不知道,我是先偷偷学会了这首歌的“调”,再去拿调套谱。这听起来有点滑稽,差不多有点像先学会了跑,再一步步地练习如何走一样。
  军歌不光可以充实战士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特别能够调动士兵的精气神。记得有一次晚饭前,连长给大家训话,最后末了问了一句:“同志们说对不对啊?”本来这个时候,大家应该声音洪亮齐声喊出“对!”,但当时可能是肚子饿的缘故,回答的声音不齐。连长感觉大家的精神不好。就让我指挥大家唱歌,战友们饿着肚子,连唱了3支歌,直到连长感觉大家士气上来了,才解散开饭。相信那次全连官兵都对民间的所谓“饱吹饿唱”的说法有了相当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就像学会了某个技巧就必须有展示的机会一样,战士们学习的歌曲也要有一个大放异彩的平台和机会。学歌其实是为拉歌做准备的,所以我们的歌声不求最好,但求声音最高、音量最高。几乎一切大型的聚会,都成了战士们“斗歌”的最佳时机。一遇到拉歌,放眼望去,官兵们抻着脖子,青筋暴露,憋红着脸,张开大嘴,几乎是在“吼歌”,那拉歌的场面煞是壮观。
  记得每到部队组织看电影的时候,都是战士们相互拉歌的最佳时机。各连之间频繁击掌,相互飙唱,歌声高潮迭起,几乎震耳欲聋。如果主动挑战唱歌的连队音量明显盖过了被挑战的那个连队,连长和指导员的嘴角几乎可以笑到耳根子。毕竟和平年代,没有战争,无法真实地体现一个部队的战斗力,因此,拉歌也就演变成了一种可以量化部队战斗力和意志力的标志之一。
  记得有一次部队放映李谷一主演的《打铜锣补锅》。场站的各个单位都带着小凳子迈着整齐的步伐,早早到了放电影的场地,每当场站放映电影的时候,战士们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到了极点。毕竟那个时候,连队的文娱生活太单调了。那天,现场黑压压坐满了战士,大银幕后面是那些来自邻村的老乡。他们也像过节一样开心地笑着,等待着电影放映开始。
  那天现场,人声鼎沸,歌声此起彼伏。开始是我们通信营的3个连互相较劲儿,在我的指挥下,无线连的大嗓门战友几乎是在用吃奶的劲儿高歌。当我们拼劲全力高唱“大刀进行曲”的时候,那群情激奋的感觉,仿佛每人手里都握着一把令鬼子胆寒的大刀!我悄悄地瞟了一眼指导员,看到他黑黑的脸庞在灯光的映衬下几乎放着光彩,那种赞许的笑容始终洋溢在他的脸上。后来我们整个通信营又组成了无敌联合舰队,合起伙来对付场站的其他单位。“警卫连来一个!来一个警卫连!123!321!1234567!呱唧呱唧!“响亮的掌声几乎震耳欲聋。那天我们非常自豪,歌声盖压全场,为我们通信营出尽了风头。
  电影开始了,灯光渐渐熄灭了,歌声停止了,银幕上看见了李谷一,那个时候的她是那么漂亮,歌声是那么甜美,战士们看得心都醉了!
  
  12兵以食为天
  现在每当战友们和家人朋友聚餐的时候,满眼望去餐桌上丰盛至极。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样样俱全。此时此刻,作为一名几十年前退伍的我,自然联想到当年在山西灵丘场站当兵时的艰苦生活。当年部队的伙食似乎是个老兵们乐此不疲的永恒话题,环境的艰苦,物资的匮乏,生活的单调,训练的紧张,思乡的煎熬,所有一切都加剧了战士的思想波动。各方面的矛盾叠加在一起,加上一些无端的突发事件,再遇到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严重的问题就可能发生。在此情况下,除发挥党员干部骨干的模范作用外,各级指挥员也绷紧了思想教育的弦,想尽一切办法极力化解各种矛盾于无形,至于使用何种手段,电影《地道战》里有句台词儿,“各村的地道都有很多高招儿!”我们连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稳”杀手锏(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秘籍),简单概括起来就三个字“抓伙食”!
  估计今天的部队里,搞好伙食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在三十多年前物质极大匮乏的灵丘县的穷山沟里,这项工作是部队各级首长必须面对的特大挑战!基层连队里有炊事员、炊事班长每天围着锅台转;司务长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各种门路关系,组织着食品和副食;付连长、甚至连长每天都在为搞好伙食操心劳神。他们绞尽脑汁筹划和调剂着我们的每日三餐。小米粥、小米饭、二米饭、糙米饭、钢丝面、面汤、馒头、包子……
  即便如此,连队的餐桌还是比较单调的。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么。早上大多都是小米粥馒头加小菜。小菜是连队自己种的莴笋和长豆角做成的略带酸辣味道的咸菜。有时候也吃那种花椒和盐腌制过的大白菜,放点煮熟的黄豆。好白菜会贮存起来作为冬季的主菜。掰下来的白菜帮则被制作常吃的咸菜。
  某日,不知是谁的倡议,连里决定做一次烙饼!这对战士们来说可是天大的喜事儿!我猜大概是指导员的点子吧,作为地道的山西人,他特别喜欢面食。还没到中午,烙饼的“工程”就提前吹响了冲锋号。炊事班的山东人终于有了露脸的机会,撸胳膊挽袖子大干起来。连队食堂的外面支了口大锅。白面烙饼确实是稀罕的东西,虽然不一会儿就着大饼下饭的菜早就锅盆碗净了。但吃饼的战士仍热情不减。大家排着队,耐心地等着下一张大饼。一张饼熟了,一个战士拿着吃着,又到后面继续排队等着下一张饼!就这样,午饭拖到了下午,炊事员还在不停地烙饼,战士们还在不停地边吃边排队。好像当天连长下了命令,让炊事班全力保证供应让战士们吃饱。就这样,大家吃着,排着,排着,吃着……
  最终连长雌了,终于下令终止了烙饼大餐!结束的时候,我记得有位来自河北任丘的战友已经撑的不行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不能弯腰了,饼好像已经塞到了嗓子眼的极限位置。我印象中,那好像是我们连唯一的一次吃烙饼。估计那天把炊事班累惨了。似乎从那以后,虽然战士们有时还津津乐道地回味着那天吃大饼的趣事,但我记忆中那是空前绝后的一次。
  记忆中好像灵丘的日子餐餐都有小米相伴。隔三差五的就要吃小米饭,有时改善一下把糙米和小米混合后做成二米饭。但当兵那时,每天几乎顿顿不落的小米粥确实让我怵头。喝一口,粥还没到嘴边,就感觉胃口的酸水往上顶。时至今日,不到万不得已我都拒绝吃馒头喝小米粥,可能这是在灵丘服役时受的“工伤”吧。
  眼下全国提倡健康饮食,在当今城里人的食谱中,山西金灿灿的小米成了稀罕的东西,被很多追求健康的饮食男女奉为保健食品的首选。可那个时候在山西的灵丘,小米粥确实让很多战士怵头。
  记得每天早上,偶尔我奉命去炊事班帮厨,伙房里就煮上了一大锅小米粥,开饭的时候,大部分战士都抢着喝小米粥上面的米汤,喝到最后只剩下稠的堆在锅底。那些粘稠的小米粥最终被送到了连队自己的猪圈里,成了肥猪们的美餐。所以那时连队里逢年过节杀口猪,就感觉那猪肉特别香,现在想起来,都几乎让我流口水!当然,那时一来是平日里吃不到肉,偶尔吃一次确实很香,另外就是那猪肉的口感确实与现在的不一个味。您想啊,现在饲养的猪大多都是吃饲料长大的,而那时我们部队里的猪,几乎都是用天然有机绿色的小米和无公害的大白菜一点点喂大的,那口感能差得了么!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吃烙饼喝小米粥的段子,时常伴着我的饭局和餐桌,成了永恒的话题。有时候跟孩子们说到当年在部队里,吃烙饼从中午几乎吃到晚上,以及人和猪同吃一锅饭的事儿,他们似乎不太相信。但这些都是我们当年在部队的亲身体验。也许是那时吃的苦太多了,才让我们倍感今天的甜。才让我们珍惜当今的生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也许正是由于当年大家一起吃过苦,所以战友之间的情谊才那么深厚,那么值得珍惜吧。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