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出城猎野兔,终于擒获了“何四两”
作品名称:苏东坡别传 作者:刘敬堂 发布时间:2015-12-25 22:16:34 字数:11093
1
熙宁七年(1074)初冬,两辆马车沿着驿道缓缓而行。道旁的杨柳早已落光了叶子,北风一吹,败叶乱飞。远处的田野,既没有庄稼,也不见人影,显得了无生机。只有几只觅食的乌鸦,在一片新坟旁边“呱呱”地叫着。忽然,从前边驰来一群骑马的汉子,他们有的身着军装,也有的身穿颜色不一的便服,腰上佩着大刀,马背上驼着大大小小小的包袱。有一个汉子手里提着几只鸡鸭,鸡鸭们不安地扑愣着翅膀。有一乘混杂在马匹中的马车,遮着严严实实的帘子,有女子的哭声从车上传出。当他们到了两辆马车跟前,跑在最前头的一个又黑又瘦的中年汉子,勒住了马头,他用怀疑的眼光朝马车打量了一会。这时,有人向身后指了指,向他说了句什么。他回头一看,见一彪人马飞奔而来,他立即打了一个忽哨,策马而去,快得像一阵风,不一会便消失的无踪无影了。
他们是什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去了何处?因为这一切来的太突然,去的又太快,坐在马车里的苏轼,未能看清他们的面目。不过,他已隐隐感到这群非军非民的骑者,并非是些善良之辈!
苏轼是九月接到诏书的,十月离开杭州,他本想顺路去看望在齐州(今济南)任掌书记的弟弟,因兄弟二人有七年未见面了,心中十分惦念着他,但因为赴任时间急迫,只好匆匆赶往密州。谁知还没到达密州的任所,就遇上了这群神秘的骑者,这时,又一队骑者飞奔而至,一身着官服的官员问道:“请问,这是苏大人的车吗?”
马梦得答道:“是的。你是谁?”
骑者听了,连忙跳下马来,说道:“下官密州通判刘庭式,是来迎接苏大人的。”
苏轼听了,跳下车去,说道:“下官就是苏轼?”
刘庭式连忙施礼:“得知大人已进了密州境内,因地方治安恶化,下官特意率领府衙士兵,前来护卫大人。”
苏轼问道:“刚才过去的那群骑马的,是些什么人。”
刘庭式:“他们是一伙土匪,刚刚还在太平镇作过案!”
苏轼:“他们去了何处?”
刘庭式:“去了常山,那里有匪徒们的巢穴。”
苏轼:“既然他们是土匪,为何不发兵将他们捕捉归案呢?”
刘庭式听了,苦笑着说道:“密州府何尝不想去逮住他们!既为民除了害,又保了一方平案,可是,唉,一言难尽啊!”
从杭州到密州,行程二千多里,苏轼实在是在车上坐累了,双腿又酸又痛,便想下车走一走,活动活动筋骨,对刘庭式说道:“刘大人,咱们边走边说,怎么样?”
刘庭式点了点头,他让士兵们护卫着苏轼乘坐的两辆马车,自己和苏轼沿着驿道并肩而行。刘庭式在密州任职已有两年,他对密州民情十分熟悉。他告诉苏轼,密州地处潍河东岸,南有群山,北有大海,人多地薄。这里有旱、蝗、匪三大灾害,百姓们的日子苦不堪言。旱灾是上天降下来的灾害,谁也没有办法,蝗灾是地上冒出来的灾害,谁也抵挡不住!匪灾是人祸,令人头痛。
苏轼在风翔时,曾经历过旱灾、水灾,却没经历过蝗灾。他有些好奇,便详细询问了蝗虫对庄稼的危害。刘庭式说,当蝗虫从天边飞来时,遮天蔽日,天昏地暗。蝗虫落下时,庄稼上、树枝上,甚至路边的野草上,全落满了蝗虫!他们啃食叶子的“唰唰”之声,如同海浪喧哗!不一会,地上就不见一点绿色了。它们啃食完了,便“呼”地一声飞走了,又去啃食别处的庄稼。最多时,地上的蝗虫有三寸多厚!,每当蝗虫飞来时,有的人家便烧香许愿,央求老天保佑,让蝗虫给他们留下一点口粮,有的人家便用扫把、树枝拍打,将打死的蝗虫在锅里炒熟,用以充饥。
苏轼听了,叹了口气,说道:“天灾造孽呀!”
刘庭式说道:“比起天灾来,人祸更厉害。”接着,他介绍了密州的匪情。
密州的土匪,约有二百多人,匪首叫何思铭,是个极狡滑又残忍的惯匪。他隐藏在常山的深山之中,深居简出。密州发生的一些大案,都是他一手策划的。他长的干瘦,又患有痨疾,听说人血可治痨疾,每逢杀了人,他都要当场喝四两鲜血!所以人称“何四两!”密州的土匪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打家劫舍为职业的惯匪,“何四两”和他手下的匪徒们,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属鸟合之众,他们有的是因朝廷实行青苗等法,庄稼欠收时,无力还钱缴税,害怕被官府抓去问罪,便纷纷外逃,居无定所,以偷盗为生。
苏轼听了,自言自语地说道:“这些人,是官逼民反啊!”
当他们走到太平镇时,见一群人围在大街中央,拦住了他们的道路。刘庭式大声喊道:“请诸位让一让路,让密州新任太守苏大人的马车过去。”
听说密州来了新任太守,人们纷纷跪在车前,齐声喊道:“请苏大人替小民们作主啊!”
苏轼听了,连忙大声说道:“请父老们快快赶来,有什么话,就对下官苏轼说吧!”
一位身穿长衫的花甲老人大声说道:“山里的‘何四两’,窜来太平镇,抢了十多家店铺,还打伤了六人!”
这时,几个人用门扇抬着一个满脸是血的男子,来到苏轼跟前。那个男子约摸三十多岁,叫孟元。他挣扎着想坐起来,无奈右臂受了刀伤,只好跪在门扇上,哭着诉说了刚刚发生的一场抢劫。
孟元是一家茶叶店的店主,新婚妻子杜氏今天要回娘家,他一大早就起来套好了马车,正准备出发时,忽见一彪人马吆喝着冲了过来。他知道是山中的土匪来抢劫了,连忙打发妻子躲进了后院,又迅速关上了店门,想躲过这场劫难。谁知匪徒踢开店门,抢去了店中的财物之后,又发现了杜氏。一个独眼匪徒笑着说道:“何爷正缺个压寨夫人呢!”说着,拉着丁氏就向外拖。孟元急了,连忙去救杜氏时,独眼匪徒挥刀朝他砍去,他一躲闪,砍在了右臂,鲜血直流,倒在了地上。等他醒来时,杜氏和门前的马车都已不见了!
这时,又有几家被抢的人,一面哭着一面控诉匪徒们的罪行。他们声声有泪,句句带血,不但有对匪徒们的仇恨,也有对官府的企盼,企盼官府能为民作主,铲除匪害!
苏轼将他们一一扶起,说道:“朗朗乾坤,岂容匪徒为非作歹,杀人越货!有我苏轼在,就没有匪徒们的立足之地!”说完,吩咐刘庭式将太平镇受害人家被劫的财物,登记在册,以备审案之用。
在上任的路上,就亲自目睹了“何四两”和匪徒们的猖獗和百姓们遭受的蹂躏,苏轼感到痛心疾首。作为地方的父母官,若不替百姓们除害,岂不是助长了匪徒们的淫威,凉了百姓们的心?待刘庭式登记完了之后,他大声说道:“去密州府衙!”
刘庭式率领着士卒,跟随着苏轼的马车,在如血的夕阳中向密州城奔去。
2
苏轼上任后,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调查了密州的农业、水利和治安的实际情况之后,认为旱、蝗、匪这三祸之中,匪害应属首害,不铲除匪害,就难保一方平安。百姓们日夜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怎么会安心去寻泉挖井和扑灭蝗虫呢?于是,他根据密州的州情,撰写了一份《论河北京东盗贼状》,阐述了京东地区的政局关系着河北政局,也影响着大宋的社稷,主张严历打击为害一方的匪徒,而对那些罪大恶极的匪首,应处以极刑,以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奏章送往汴京之后,他又写了一篇《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主要内容是,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凡捕捉匪徒盗贼有功者,不论军民,皆给予重奖。还没有等到朝廷正式批准他的请求,他已悄悄开始了彻底捣毁匪巢的准备工作。要铲除匪巢,就要先知道匪巢藏在哪里?里边有多少匪徒?是个什么样子?也就是兵家常说的,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为了对付时常出山扰民的匪徒,密州府招募了一些青壮年,由刘庭式和马梦得对他们进行训练。有一天,正在军校场上进行训练马梦得,被召到了苏轼官舍。他一进去,见孟元正在向苏轼说着什么。苏轼指着马梦得对他说道:“这是本府的幕僚马梦得。”
原来,自妻子被匪徒们掠去后,孟元一直在打探她的下落。前天,听一个土匪的亲戚说,杜氏被匪徒抢上山后,不但不吃不喝,还整日啼哭不止。有一天,她趁看守的匪徒不备,纵身跳下了山崖!因崖下长满了茅草,她虽保住了性命,却摔折了左腿!
为了防止她再次逃跑,“何四两”将她转移到一个山洞里,对她看管的也更严了。洞里有匪眷们陪伴,洞口有匪徒日夜把守。最近传出,她受伤的左腿红肿不消,引起了高烧,“何四两”已派人四处寻医求药。
因为马梦得曾向苏轼学过一些药物药理知识,苏轼打算让他装扮为郎中,前往常山打探匪情。马梦得听了,十分高兴,三人便在官舍中秘密筹划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一个身背药箱的郎中,出现在常山的山径上。当他走到一处山口时,突然从一片黑松林中跳出几个人来,为首的一个汉子问道:“你可是郎中?”
郎中:“在下正是郎中。”
汉子:“能治伤吗?”
郎中:“在下专治跌打损伤。”
汉子:“能治骨伤吗?”
郎中:“在下需看了患者的伤情之后,才能断定。
汉子:“那好,跟我来吧!”
郎中:“要去哪里?”
汉子:“去了,你就知道了。”说完,用一幅青布蒙上郎中的双眼,牵着他向深山走去。
约摸走了半个时辰,汉子取下郎中眼上的青布,说道:“已经到了。”
郎中睁眼一看,发现自己在一个颇为宽敞的山洞里。他看了杜氏的伤处之后,从药箱中取出专治跌打损伤的膏药,为她用火烤过之后贴在伤处,又取出一个楠竹筒子,从里边倒出一些绞成麻花状的药物。
旁边的看守问道:“这是什么药?”
郎中:“这叫苦丁,是从海南采的,专治淤血虚火。”
杜氏看到那个楠竹筒子时,心里就觉得有些奇怪。一个月前,海南的一个茶商曾送给丈夫一个这样的楠竹筒子,里边也是装着这样的苦丁,怎么到了这位郎中的手里了呢?
这时,郎中将药箱向她跟前推了推,悄悄指了指药箱的背带,背带上写着一个不大的“孟”字,因经过磨擦,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了,但她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正是丈夫平时用的药箱!她望了望郎中,郎中指着苦丁说道:“此药虽苦,但却利病,请夫人坚持服用,到了冬至,伤病自然就会痊愈的。”
杜氏是个绝顶聪明的女子,她已猜出郎中是受丈夫所托,以看病施药名义前来探望、报信的,心中已经有数了。
郎中离开山洞时,看守又让他蒙上了蓝布。他转身说道:“夫人且且记住,要坚持服药,到了冬至,才可痊愈。”说完,看守牵着他回到了山口。
马梦得虽然见到了杜氏,也向她暗示了救她的日子,但却未能进到常山腹部,更不知道“何四两”的老巢在哪里?孟元听说妻子尚在,且暂无性命之忧时,便放下心来。听苏轼说要找匪巢,他忽然想起一个人来:
有一年腊月,余家庵的猎户余七进山打猎时,不慎从马上摔下,右脚骨折,痛得无法动弹。家人将他抬到太平镇,孟元让他住在自己家中,精心为他治疗了半个多月。二人闲聊时,余七告诉他,在常山的一个叫铁沟的悬崖下,有一座山神庙。庙里住着几个神秘人物。因他常在山中打猎,见匪徒们分散住在铁沟的“地窝子”里,一些匪徒都认识他。井水不犯河水,匪徒们并不为难他。但当他想去山神庙时,却被守庙的几个匪徒栏住了,说里边供着张天师真身,不是谪传弟子就不许进入!
此地无银三百两!他知道这是匪徒们骗人的鬼话。他寻思,山神庙里不是住着土匪头子,就是藏着土匪们抢来的财宝!要不不会看守的这么严密!
为了救出妻子,他连夜去了余家庵,将年过花甲的老猎户余七,请到了密州城。
密州的官员们发现,新来的这位太守大人,似乎对狩猎独有情钟。为了狩猎,也不耻下问,向老猎户请教如何熬鹰、架鹰、放鹰?如何在马上射猎野兔?骑马射箭学起来倒还容易,只是驯鹰十分不易。要训鹰,首先要捕鹰。密州一带常有老鹰在半空中盘旋,一旦发现山坡上有野兔、野鸟等动物,便会从半空中突然冲下来,用一双利瓜紧紧抓住猎物不放,然后抓起猎物飞回筑在山上的鹰巢,喂养巢中的幼鹰。但地上的动物们十分警觉,往往刚被老鹰发现,便迅速躲进树丛和洞穴。老鹰有时数天猎不到食物,十分饥饿,这正是捕鹰的大好时机。余七便以家中养的鸽子为诱饵,用细麻绳系着鸽子的双脚,待发现有老鹰在空中盘旋时,便将鸽子抛向空中。饥肠辘辘的老鹰见到猎物,便不顾一切的冲下来,直扑鸽子,将两只锋利的钢瓜扎进了鸽子的身上。但因鸽子腿上系着麻绳,它不但无法将鸽子带向高空,还因利爪无法脱出而拼命在地上挣扎。余七便神速跑过去,将老鹰捕获。捕获的老鹰野性很大,脾气也十分暴烈,开始几天不肯吃食,以示抗议。余七便将老鹰关在房里,窗上蒙上被子,只点一盏油灯,日夜不许老鹰合眼,同时将切成长条的瘦肉用索线拴牢,塞进它的嘴里。待它吞下之后,再轻轻将瘦肉拉出来。这就叫熬鹰,又困又饿的老鹰“熬”了半个月后,就乖乖听话了,“熬”好了的老鹰,便可架在左臂上,随着猎人和猎犬上山狩猎了。
余七一共“熬”出了三只老鹰,其中一只就是为苏轼“熬”的。苏轼常常骑着马,背着弓,牵着狗,左臂上架着老鹰,跟着余七等猎户们出城狩猎。第一天狩猎时,他缺乏经验,当那条大黄狗将野兔从草丛中赶出时,他放鹰慢了,鹰刚放出,野免已钻进洞穴里了。打猎回来,余七满载而归,他却空空如也。余七便选出几只野免,装进了他的猎袋。
有人看到太守大人热衷狩猎,便背后议论:太守大人只会猎野免,不敢猎土匪!
苏轼听了,总是一笑了之,狩猎的兴趣丝毫不减。他的夫人王润之,却对此表示反对。他说:“老爷是密州的太守,却不务正业,迷恋狩猎,对上,有负朝廷,对下,有愧百姓,还是别去狩猎为好。”
苏轼听了,笑着说道:“谢谢夫人的提醒,等我将那些野免逮光了,就不再狩猎了。”
三个儿子却十分支持父亲狩猎,每当苏轼出去狩猎时,苏迈便领着弟弟苏迨、王朝云抱着苏过,跟在一群人的后边去看热闹。当他们看到苏轼头戴锦蒙帽,身穿貂鼠皮袄,右手臂上架着一只老鹰,肩上背着一张弩弓,左手牵着一只大黄狗,威风凛凛,率领狩猎的队伍出城而去时,感到既新鲜又好奇,也都为他们的父亲感到骄傲。
送走父亲之后,孩子们回到家中,苏迈看见父亲的书案上有一张诗笺,从墨迹上看,知道是父亲临出发前写下的。
原来,为了“冬至”的狩猎活动,苏轼已策划了多日。天不亮他就起来了,穿载完毕之后,看到天色尚早,东方初晓,晨星未落,他便坐在窗前看书。这时,他想起自己要率领府衙的官兵士卒和猎户们去常山狩猎,心中异常激动。他也想起了孙权当年在丹阳射虎时,他的坐骑已被老虎咬伤,他却毫无畏惧,手持双戟,终于将老虎制伏;又想起了汉文帝时的云中郡太守魏尚,他守边有功,战绩显赫。后因上报的歼敌数字有误而被文帝削职。郎中署长冯唐,上书批评文帝不该如此对待有功的名将。文帝便派他执旨前往,宣布赦免魏尚,恢复云中郡太守之职。他还联想到自己,他虽受到政敌排斥未能得到重用,但壮志犹在。他期待能以手中的弓箭,去射杀侵犯疆土的“天狼”,为社稷江山建功立业!于是,便乘兴写下了一首《江城子·密州狩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网。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放,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迈拿起诗笺,学着父亲的样子,摇头摆脑地吟哦起来,很是得意。弟弟苏迨嚷着也要吟哦,便去抢哥哥手中的诗笺。王朝云见了,连忙将他拉住,说道:“别抢了,小心撕破!等老爷狩猎回来,准有野免吃!”
兄弟二人听了,便乖乖地离开了书房。
3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过了这一天,阳气初萌,冬去春回的日子就开始了,民间有“冬至阳生”的说法。早在汉代,“冬至”为冬节,官府要行贺礼之仪,谓之“贺冬”;魏晋时,“冬至”称为“亚岁”,在这一天,晚辈要向长辈拜节。到了宋代,汴京非常重视“冬至”,不但朝廷要在太庙举行典祭,普通百姓也都相互庆贺,外出谋生的人都会赶回家乡过节,表示“终有归宿”。“冬至”之前,密州府的官员们遵照太守苏轼的命令,为了庆贺“冬至”节,除留下少数官员和士兵在府衙值班之外,其余的人都要随他进山狩猎,与民同乐,以示庆贺。
辰时刚到,苏轼率领官员和衙役们走在前头,余七率领百余猎人走在中间,刘庭式率领三百多名召募来的民兵断后,浩浩荡荡地出发打猎去了。密州的百姓们从未见过这么大的狩猎阵容,更没听说太守大人亲自率众狩猎!都纷纷涌到大街两旁看热闹。有的人笑着说道:“野兔看到这种架势,用不着放鹰,吓也吓瘫了!”
有的说:“这就叫杀鸡用牛刀嘛!”
还有的说:“苏大人的玩性也太大了!为了猎几只野兔,兴师动众,得不偿失!
议论归议论,反正太守大人已经走远了。
“冬至“的天气虽然寒冷,但天气晴朗,无风无雪。饿极了的野兔们趁着晴天,纷纷钻出洞穴觅食、这正是狩猎的大好时机。
狩猎的队伍出城之后,直奔常山而去。这时的常山,静悄悄的。昨晚,“何四两“和他的四大金刚在山神庙里掷色子赌钱,一直闹腾到半夜,又命人宰了一头肥羊,烧了一桌全羊席,一直喝到东倒西歪,才各自睡下了。
由于天气寒冷,加上山里的积雪未化,地窝子里的匪徒们还在蒙头大睡。几个守哨的喽罗守着一堆将熄的篝火打着瞌睡。唯有山谷中的十几匹马不肯安顿,它们用蹄子刨着冰冷的泥沙,还时不时地发出声声长啸。
“何四两”以为苏轼刚来,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肯定会出些狠招,打击自己的手下,所以就不敢大肆出山作案。又过了数月,仍不见这位新任太守有什么动静,胆子又大起来了。他决定利用“冬至”这一天人们回家过节的机会,二更率人出山,在密州的几个富庶的镇子大捞一把,多抢些粮食、棉布等财物,以备过冬之用。现在,他和“地窝子”里的喽罗们正在养精蓄锐,以便晚上出山抢劫。
狩猎的队伍到达常山口时,刘庭式率领着官兵们,抄近路去了“何四两”养马的山谷;苏轼率领着民兵和猎户们大摇大摆地进了山口,而马梦得领着几名捕快和孟元,却早已潜进了那片黑松林。
两个在黑松林守哨的匪徒,靠在一块背风的石板旁睡的正香时,突然被人猛地卡住了脖子,接着嘴里便被塞进了一团棉布,既动弹不得,又喊不出声业,憋的满脸通红!
马梦得抽出刀来,低声说道:“谁敢出声,就吃一刀!”
两个匪徒吓的连连点头。
捕快们将他们捆牢以后,又随着马梦得来到了旁边的山洞。马梦得对跟在自己身后的孟元说道:“进去吧!”
孟元进去不久,便扶着杜氏走出洞来。久未见到天日的杜氏,抬头望了望天空,悄声问孟元:“今日是什么日子?”
孟元:“冬至。”
冬至?杜氏一下子明白了,原来那个进洞为自己疗伤的,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这时的刘庭式已制伏了看守马匹的匪徒,又派人将马匹牵出了山谷,正沿着山坡向铁沟的山神庙摸来。
山神庙里依然悄无声息,只听见一阵阵的鼾声此起彼落。
苏轼摇了摇手中的一面小红旗,这是狩猎的信号,狩猎开始了!
他和余七骑在马上,率领着众人冲向一片长满枯草的山坡。放出的猎犬在草丛中搜寻,还不断的“汪汪”叫着。忽见一只野兔窜了出来,顺着山坡没命的逃跑。余七对苏轼说道:“请大人放鹰!”
苏轼连忙松开手中的绳扣,右臂猛地一抬,臂上的那只老鹰便腾空而起,直奔野兔而去。野兔跑的虽快,但毕竟快不过老鹰的翅膀!转眼之间野免已被老鹰的一对利爪牢牢抓住了!山坡上传出一片欢呼之声。
余七上连忙摁住了野免,松开了鹰爪,又用小刀割了一小块兔肉喂了老鹰,算是对老鹰的奖赏!这时,又有几只老鹰抓到了野兔,山坡上的欢呼之声不绝于耳。狩猎的欢呼声和猎犬的“汪汪”声,已惊醒了“地窝子”里的匪徒,他们见是猎人在狩猎野免,并不在意,有的还钻出“地窝子”看热闹,嘴里还啧啧说道:“看,多肥的野兔,真解馋!”
苏轼朝余七示意,余七抓起一只野免,对他们说道:“给,拿去作下酒菜吧!”说完,将野兔扔了过去。
几个匪徒连抢带夺去提着野兔钻进了“地窝子”。
马梦得领着捕快们趁机冲进去,没费多大劲,就制伏了“地窝子”里的匪徒。
这时,猎户们已渐渐靠近了山神庙,守哨的喽罗大声喊道:“不许靠近!”
余七:“为何不许靠近?”
喽罗:“何爷在里边睡觉!”
余七:“今天要找的,就是‘何四两’”!
这时的“何四两”早已醒了,他听见庙外人声沸沸,便命白面虎出去看看。白面虎手执一柄大刀,气势汹汹地走出庙门,大声问道:“是谁要找我们何爷?”
苏轼大声说道:“是我,密州太守苏轼!”
白面虎听了,吓的浑身一震,他大声喊道:“大哥,官兵——”
还没等他喊完,捕快们一拥而上,已将他生擒了!
“何四两”听到外边有打斗之声,知道不妙,他从窗棂朝外一看,见满山遍野都是人群,他们中有手执弓箭的猎人,也有扛着钢叉、锄头的庄稼汉,还有衙门的官兵,吓的出了一身冷汗!他连忙掀开神像后边的盖板,领着三个金钢钻进了漆黑的地道。
狡兔三窟,“何四两”奸诈多疑,为了防备老巢被捣,他早已挖了一条暗道,直通庙外的山沟,由山沟可直达山谷的马厩,骑上马就可脱身!
当他领着三个金铜钻出地道,到了山谷时,却不见一匹马!他知道自己的后路已被官兵们堵住了,便慌不择路,没命地朝荒草丛中钻。
刘庭式率领的民兵和余七率领的猎人队伍,从两边包抄过去,苏轼大声喊道:“放箭!”
箭簇像飞蝗一般向草丛射去,“何四两”的腿上中了双箭,“扑通”一声就栽倒了。猎户和捕快们冲过去,用绳子将他捆了个结结实实!草丛中的三个金钢也全部落网了!
树倒猢狲散,那些被逼当了土匪的人,都纷纷逃散了。
狩猎结束,狩猎队伍押解着“何四两”等匪首,又浩浩荡荡地回到了密州城。苏轼命人将“何四两”等人押入死牢,等待审判!
听说苏太守率领军民捕获了“何四两”等为害一方的土匪头子,人们都争着出来看热闹,不少店铺在门前还放起了长长的鞭炮。“冬至“的密州城,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大街小巷,一片欢腾。
孟元领着杜氏,走到苏轼跟前,跪地而拜,感谢他的搭救,才使夫妻重新团聚。苏轼对他们安慰了几句,便让他们回家过“冬至“节去了。
送走孟元夫妇后,苏轼对余七说道:“走,到下官家去,喝上几杯老酒,一为驱寒,二是贺节!”
余七听了,连忙从猎袋中挑选出了一只肥壮的野兔,随着苏轼去了他的官舍……
4
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自惩处了“何四两”为首的盗匪之后,密州的匪害很快就偃旗息鼓了。为了防止死灰复燃,苏轼又贴出告示,不论士子庶人,凡捕获盗贼者,予以重赏,并立即兑现!还明确规定了奖赏办法:捕获盗贼一人者,若盗贼判处死刑,可赏五十千文,判流放者,赏金减半,既二十五千文;若数人捕获一名盗贼时,其赏金按人数平分。由于府衙对盗贼打击的力度加大,盗贼们已成了过街之鼠,不但人人喊打,而且人人争着去打!
在丁桥镇,一名盗贼偷了一户人家的一匹麻布,被发现后拼命逃窜。失主在后边一边呼喊:“抓贼呀!”一边追赶。邻居们听了,纷纷前去追贼。盗贼窜出镇子后,在地里锄草的农民也放下锄头追赶。追贼的人越来越多,一直追出了二十多里,后边跟着六十多人,终于将盗贼捉住了!
密州滨海多风,不像杭州一带湖泊众多,河道如网,常常发生旱灾,发生了旱灾,百姓们便备下香纸、祭品,却拜神求雨。苏轼除了随乡入俗也去祭神祈雨外,常常率领着官员们四处去寻找水源。
有一天,他去李家店寻找水源时,当地的绅士李老伯向他诉苦说,他家的萝卜窖贮存的萝卜,夜里常遭人偷,每晚至少丢失十多个萝卜。他指着身边的一个萝卜窖说道:“大人请看,地窖里的萝卜已少了一大半!”
苏轼过去一看,见萝卜窖旁边有一些杂乱的小脚印,他命人沿着脚印去寻找时,发现在一座坍塌的砖场门口不见了脚印。他知道,偷萝卜的人就在里边!
当他跨进砖场的大门时,眼前的情景让他大吃了一惊。在一间草棚子里,藏着十多个蓬头污面的孩子,大的不足十四岁,大部份都只有六、七岁,有的手中还拿着半块生萝卜!见苏轼等人进来,他们吓的四处乱跑。
随员抓住了一个个头稍高的男孩。
苏轼问他:“你们为何偷人家的萝卜?”
男孩说,他们肚子饿。
苏轼又问:“你们怎么不回家去?”
男孩紧咬着嘴唇不说话,住了一会,突然“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哭了一会以后,苏轼又问:“你的父母呢?”
男孩低声说道:“跑了!”
苏轼:“跑了?为什么要跑呢?”
男孩:“因家里没钱交税,怕官府捉去坐牢。”
苏轼:“他们跑到何处去了?”
小男孩茫然地摇了摇头。
这时,李老伯告诉苏轼,这都是被“手实法”逼的!大人们怕被官府捉去,都偷偷逃到外乡去了,丢下的这些孩子却遭罪了,他们只好四处流浪,无以为生,才偷吃萝卜的。
苏轼听了,回头对马梦得说道:今后不许弃婴。凡养活不起婴儿的人家,每月拨粮六斗。对眼前这十多个孩子的安置,他有些为难起来。
李老伯说道:“若官府能给他们补助些粮食,小民有一所空闲的塾馆,可让他们容身。”
苏轼听了,连忙向这位开明的老人答谢。
找水源回来后,苏轼总忘不了那些面黄肌瘦的孩子,忘不了孩子们的那种恐惧、绝望的目光,他连夜给宰相韩绛写了一篇《论密州灾伤书》,想引起朝廷上层对“手实法”的检讨。
但此时朝廷上层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权力之争。韩绛虽为宰相,吕惠卿、曾布协助他行使首辅之职,但吕惠卿千方百计地排斥曾布,还窥视着宰相的宝座。韩绛斗不过他,大权渐渐落到了吕惠卿的手里了。吕惠卿推行的“手实法”,其弊病胜过了王安石的青苗法,“手实法”规定,先由政府制定出一个统一的物价标准,由官府的簿藉登记在册,然后计算出家中财产的总值,将总值的二成作为财产税,派人挨家挨户强行收缴。如发现未如实填报的,所有财产一律没收!并鼓励民间告发,告发者可分得没收财产的三分之一。本来课以二成财产税已让百姓们负担不起,又鼓励相互告发,一时间资产难以确定,真假难以澄清,搅成了一团解不开的乱麻!弄的人人自危,家家不安,所以才发生百姓抛家弃婴,远逃他乡的现象。
而这种苛刻的“手实法”虽以朝廷名义颁发,却是由司农寺行文规定的,各地若不按时施行“手实法”,将以“违制论处”!
苏轼认为,司农寺只负责朝廷的仓储、苑囿、库务之类,但他们对郡县政府十分蛮横,擅自增损律令,超越权力,冲改制书,已违犯了大宋的刑律,对司农寺应以违制论罪,可判刑二年!
在熙宁年间,朝廷的政风不但紊乱,而且败坏不堪。朝廷各部门各自弄权行势,甚至擅造诏令来欺压地方,盘剥百姓,搜刮财富。苏轼写的有理有据,将板子一下子打倒了司农寺的身上了。“手实法”的始作俑者吕惠卿,对苏轼恨得牙根发痒!
写完后,虽然奔波了一天,苏轼觉得毫无睡意,他推窗望去,见半轮清月悬在空中,将山冈上的一片松林洒上了一片银霜。蓦然,他想起了眉山老翁山上的那座山冈,山冈上也有一片松林,那些松林可是自己和弟弟亲手栽下的,自己当时还写过一首诗,其中就有“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之句,屈指算来,已有十个年头了,那三万株青松都已长高了吧?今日是否也有半轮月亮照着它们?渐渐,他披着月光,向山冈上的那片松林走去……
他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窗口,窗口里有个似曾相识的人影,正在窗前照镜梳妆。她抬头时,看到了自己。也许自己已满脸都是灰尘,一头乌黑的头发已经变成了灰白,她一时未能认出来,没有说话,只是久久地望着自己。他轻轻喊道:“夫人,是我呀!”
窗口里的那个人影没有回签。
他急了,大声喊道:“夫人,难道你不认识我了吗?”
那个人影仍未回答,唯见泪水从她的眸子里无声地流了下来。
他也哭了,一面哭着,一面喊着:“夫人,我是苏轼啊……”
他被自己的喊声惊醒了,原来自己仍坐在窗前的书案旁边,只是作了一个梦,一个十分短暂的梦!
他连忙擦去脸上的泪水,提笔写下了一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进而孤坟,无处话凄深。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写完了,他又在诗后写了一行小字:乙卯正月二十二日夜,记梦。
放下笔后,他抬头望去,半轮月亮依旧,山冈上的松林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