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经典言情>苏东坡别传>第十三章 黄河大决口,徐州城固若金汤

第十三章 黄河大决口,徐州城固若金汤

作品名称:苏东坡别传      作者:刘敬堂      发布时间:2015-12-26 21:45:28      字数:11038

  1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快要到了,密州城沉浸在节前的忙碌之中。
  在古代礼制中,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中秋的月亮。《礼记》上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所说的夕月,也是指中秋拜月。唐代初期,朝廷已将中秋定为了正式节日,从天子皇族到平民百姓,皆在中秋赏月、拜月。《开元遗事》上就有“中秋夕,上与贵妇临太液望月”的记载。到了宋代,从汴京到各郡县的中秋拜月活动已极为盛行。豪门巨宅在自家的楼上赏月拜月,饮酒品浆,琴瑟声声,至晓不绝。草根小民们或登酒楼举杯赏月,或在庭院中全家团聚,品果尝饼。年青人焚香拜月,各有所期:学子祈求明月保佑自己能蟾宫折桂,步入青云;仕女则祈求明月令自己貌若嫦娥,颜若酷月。密州虽不及汴京或杭州,但中秋拜月亦是一年中最受重视的节日之一。
  苏轼的官舍后边,有一座旧的城台,他差人去安丘、高密一带伐来一些木材,将城台修整成了一座可登高望远的高台,站在台上,城里城外景色尽收眼底,于是他为此台取名为“超然台”。
  中秋节这天晚上,他率领全家登上超然台。王朝云和仆人们将桌子搬到台上,摆上了石榴、核桃、西瓜和月饼等园形的瓜果食物,待拜月后全家分而食之,庆贺团圆。王润之还在台子中央设了香案。申时刚过,一轮皓月从东方冉冉升起,银白色的月光均匀地洒在城外的山冈和城中的房舍上。拜月开始了,王润之点燃了三炷香,插在香炉里,朝头顶上的月亮拜了三拜。她拜完后,王朝云等人过去拜月。这时,刚刚学会走路的苏过有些淘气,趁着大人们拜月之际,他跑到供桌前面,抓起一个石榴就跑,跑到苏轼眼前,将石榴塞在苏轼手里。原来,他是想让父亲为他剥开石榴皮!
  苏迈、苏迨坐在苏轼身边,缠着他讲中秋节的故事。谁知苏轼刚刚将“嫦娥奔月”的传说开了个头,他们便嚷着说,去年中秋节讲过了,要他再讲个新的传说。苏轼笑了,他将苏过揽在怀里,讲了一个唐玄宋游月宫的故事:
  鄂州有位道术很高的道人,叫罗公远,会施法术,常为唐玄宗讲道。有一年的八月中秋,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他望着天际中的一轮明月,突发奇想,想去月宫里看看。
  罗公远听了,说道:“这有什么难的?”他默默念了一会咒语后,顺手将手中的拐杖掷向空中。不一会,拐杖化为了一座银桥。唐玄宗跟着罗公远走过银桥之后,看到前面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城阙,他闻到了阵阵香气,原来城门旁边有一棵又粗又高的丹桂树。丹桂树下,有一只小白兔正在药臼里不断地捣药。城门上挂着一个扁额,上面写着“广寒清虚之府”。罗公远说,这里就是月宫。
  二人走进月宫之后,唐玄宗发现,里边到处都是奇花异草,还有许多以白玉和玛瑙筑成的宫殿。月宫的主人嫦娥十分热情,先以园饼和甜浆招待他们,又命身穿白衣的仙女们在阵阵仙乐中翩翩起舞,舞姿优美,仙乐悦耳。唐玄宗对音乐和舞蹈的造诣很深,他偷偷记下了仙乐的旋律和舞蹈的动作。从月宫回到人间后,他命御厨制作形如圆月的甜饼,取名月饼,又凭着记忆,谱成了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白居易在他的《长恨歌》中,就曾提到过这个故事……
  这时,王润之将月饼切成小块,盛在盘子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饼赏月。
  王朝云斟了一杯酒,双手捧给苏轼,说道:“中秋赏月,不可无酒,贱妾敬老爷一杯。”
  苏轼接过,一饮而尽。
  她又捧给王润之一杯,王润之抿了一口,辣得直拧眉头,说道:“朝云,你替我喝了吧!”
  通判刘庭式领着一群同僚们登上台来,他们是来向苏轼和家人们敬酒贺节的。苏轼又随同他们出了府衙,与街上的军民们共饮同乐,直至月亮偏西了才回到了超然台上。
  几个孩子见父亲回来,纷纷向他敬酒,争着让他吃各人分得的月饼。苏轼看到他们兄弟三人戏闹的情趣,忽然想起了济州的苏辙,于是举起酒杯,望着月亮,大声说道:“子由弟弟,在这中秋的月下,你我同饮一杯!”说完,一饮而尽。
  王朝云又为他斟满了酒杯……
  子夜已过,苏轼兴致未减,已显醉态。他对王朝云说道:“去将牙板取来。”
  王朝云听了,连忙去取那副檀木牙板去了。待她取来时,苏轼见景生情,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还在词牌下面写有一行文字: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他手执牙板,用他固有的那种蜀音唱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光中,他将这首《水调歌头》唱成了中秋词中的千古绝唱,不但传到了济州,也传遍天下,一直传到了如今。
  就在苏轼吟哦这首《水调歌头》不久,汴京送来了新的诏书:苏轼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移知河中府!
  苏轼只好匆匆赴任。谁知当他到达陈桥驿时,半路上又接到了新的诏告:改任徐州太守。他又立即调头向东而行,此时正值大雪纷飞。
  
  2
  在赴河中府的途中,苏轼一直惦记着苏辙。
  兄弟二人的名字,是苏洵为他们取的。苏轼的“轼”,是指车前的一截横木,车夫站在车上,手扶横木,可眺望前方,希望他在仕途中能站在车前,见识高远,前途无量;苏辙的“辙”是指车轴,因为“天下之车,莫不有辙”,辙的功劳大于马匹和车夫,车有辙,则可免除祸事。
  这只能是老苏的一厢情愿。苏氏兄弟自踏上仕途之后,不但未能在车上站稳身子,还常出“交通”事故,甚至险些遭遇不测!但兄弟二人的手足之情却越来越笃厚了。当年二人以进士身份参加制科考试,寓居汴京的怀远驿时,适逢半夜风雨大作。当时二人正在灯下读韦应物的《示全真无常》诗:
  余辞郡符去,尔为外事牵。
  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始话南池饮,更咏西楼篇。
  无将一会易,岁月坐推迁。
  诗中的“安知风雨夜”,与他们当时的处境十分相似,引起了兄弟二人因仕途奔波而造成别离的感慨。二人曾经相约尽早退出官场,以享受闲居之乐,可以长久地在一起联床共语。这是他们对人间亲情的渴望。唐人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是这种对人间亲情的流露。
  就在苏轼怀念苏辙的时候,苏辙被诏为南京签判。在上任之前,他匆匆赶来与苏轼会见,在徐州的逍遥堂里住了三个多月,才依依不舍地和苏轼分手,分别时他还特意为哥哥写了一首诗:
  逍遥堂前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飘泊在彭城。
  苏轼读了之后,为了安慰他,立即写了一首和诗:
  别期渐远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
  独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为了不耽误赴任时间,第二天拂晓,苏辙就去了南京。
  就在苏辙走后的第五天,一场灭顶之灾,突然扑向了徐州城。
  徐州城外,盛产铁矿石,当地的冶炼技术十分发达,朝廷军队所用的刀剑等兵器,民间需要的锄、铁、镰、犁等农具,很多都产自这里。距徐州仅七十余里的利国监,就有炼铁场三十六处!但因炼铁的火力须猛且烈,木柴的火力太弱,用木炭炼铁虽火力猛,但因山上的栗、桧、柞、柏等硬质树木早已砍伐光了,而外省的木炭不但价钱高,且供应也不及时,有些炼铁场已经熄火待炭。
  苏轼听说石炭(即煤)的火力硬,是炼铁的绝好燃料,也听说附近山上就有石炭。于是,一大早他就率领一些官员,出城就勘察石炭去了。一行人刚到柳家坳,忽见有骑者飞奔而来,原来是朝廷发来的十万火急快报: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已淹四十五县,毁田三十五万顷,洪水数日即可到达徐州!
  苏轼听了,把手一挥,大声说道:“回城!”说完,调转马头,向徐州城奔去!
  徐州府的官员们都已接到通知:未时之前,即刻去府衙议事,不得有误!
  未时一到,通判付锡宣布:黄河已经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淹,今日所议,专为抗洪保城之事,请各抒已见。
  推官林大为说道:“听说洪水已淹到了东平县。洪水一旦冲过城外的扁担洼,必会涌进城门,须筑起一道大堤,才能挡住洪水。现在看来,临时筑堤,已经迟了。下官以为,在洪水尚未到达之前,可先将府库的存粮银钱抢运到城外山上,再将各位同僚的眷属和家中财物转移出去,我等可在山上办理公事。”
  学正胡吉祥说道:“林大人说的极有道理,黄河决口,浪高丈余,谁人敢挡?一旦洪水淹城,我等身家性命,难以保全!下官以为,趁洪水来到之前,弃城避水为上策。”
  苏轼听了林大为的建议之后,心中已有火气,听了胡吉祥这么一说,只觉怒火攻心,他猛的将桌子一拍,大声问道:“请问胡大人,我等弃城避水,可一走了之,府学的学子怎么办?店铺的货物怎么办?那些老弱病残怎么办?”他朝林大为看了一眼,继续说道:“身为朝廷命官,享圣上之禄,食百姓之粮,在百姓们的生死存亡之际,说出这种话来,难道不觉得脸红吗?”
  胡吉祥听了,像脸上挨了一巴掌,连忙低下了头。
  苏轼又问付锡:“请付大人查一查,有无同僚未到?”
  付锡:“田曹参军庞予未到。”
  苏轼:“为何未到?”
  付锡:“他已携眷和财物先行出城了!”
  苏轼:“洪水乃徐州军民的大敌,根据《大宋律》规定,凡阵前脱逃者,革职免官,并杖刑二十!速派人将庞予押回受刑!”
  值班衙役奉命而去!
  苏轼又问:“还有哪位同僚未来?”
  付锡:“没有了。”
  苏轼:“本官宣布:我在城在,城淹我死!府衙官员一律日夜防洪护城!”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议事厅里一片肃静。
  苏轼:“判官付锡听令,立即征召民夫八千人,前去扁担洼筑堤!将洪水拦在堤外!”
  付锡:“下官付锡领命!”
  苏轼:“推官林大为听令,立即率府衙官员,守住四座城门,只许进,不许出!若发现谣言惑众或盗抢财物者;一律拘捕严惩!”
  林大为领命而去。
  众人离开议事大厅后,京东提点狱典李清臣,走到苏轼跟前,低声说道:“苏大人,下官熟悉扁担洼地形,在那里筑堤,确实可以阻挡洪水,但要在两天以内修一条长九百八十丈,高一丈,宽两丈的大堤,谈何容易啊!”
  苏轼知道他说的是真情实话,这样的大堤,若是平常日子,至少要花半个多月!而要在两天之内筑起大堤,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李清臣的官职比苏轼还高两级,本来任期已满,朝廷已下诏调他入京任国子监编修,但继任者尚未到任,所以未能卸任。
  他见苏轼半天不语,说道:“下官想到了一个办法。”
  苏轼笑了:“禁军?”
  李清臣点了点头,不过,他又有些为难起来:“禁军受朝廷指挥,地方官员无权调到禁军。”
  苏轼说:“走,随下官去找宣慰将军孙龙!”说完,拉起李清臣就走。
  原来,当年孙龙是陶希亮的部将,也是个见义勇为的铁血男儿,和苏轼结交颇深。他们到了禁军的营地之后还没开口,孙龙就说道:“下官知道两位大人为何而来,你们看——”他指着军校场说道:“全部禁军,正待出发!”
  苏轼:“李大人,动用朝廷禁军,实属迫不得已啊,下官万分感谢孙大人!”
  孙龙爽快地说道:“保护地方,拯救百姓,朝廷的禁军义不容辞,苏大人,包括下官在内,这支禁军归你调遣了!”说完,又转身对禁军们喊道:“全体将士,跟随太守大人前去筑堤保城!”
  话音刚落,五千多名禁军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3
  徐州城外的扁担洼中,一万多名军民摆开了战场,有的在山坡上挖土,有的向大堤上挑土,苦干了一天,大堤已筑高了四尺。到了晚上,又挑灯夜战,灯笼和松明子连绵数里,犹若一条火龙。
  苏轼和李清臣沿着大堤一边走着,还不时地以竹竿丈量着。他对李清臣说道:“照这样干下去,在洪水到来之前,大堤准能筑到一丈,足以抵挡住水头了!”
  李清臣点了点头:“徐州城有救了!”
  这时,忽然听见西北方向传来低沉的雷声,紧接着一团乌云席卷过来了,几个响雷炸过之后,铜钱大的雨点使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刹时之间,在山坡上挖土的官员、民夫,向堤上挑土的禁军将士,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
  一个汉子挑着一担土刚刚走到大堤旁边,不想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摔倒了。一个浑是泥的泥人连忙过去拉起他来,这时,府衙的掌书记拿着一件蓑衣走来,说道:“大人,你已一天一夜未下堤了,还是歇一会吧!”
  泥人摇了摇头,又挤进了筑堤的队伍。
  一个年长的民夫问掌书记:“那位大人是谁?”
  掌书记:“苏大人,徐州太守苏轼大人!”
  民夫回到山坡后,对伙伴们说道:“苏轼大人就在堤上,和我们一样,也在筑堤!”
  消息传开后,人们奔走相告,军民一心,众志成堤,就在洪水到达之前,一条巍巍的大堤便横在扁担洼中了!
  第三天午时刚过,吐着白沫,卷着树叶,夹杂着门板桌椅等杂物的滚滚浊浪,像千万头狂怒的野狼,咆哮着冲了过来,都被大堤挡住了!三天三夜未合眼的筑堤大军,井然有序地撤回了徐州城!
  谁知祸不单行,就在人们准备睡个安稳觉时,忽听大街上响起了急骤的铜锣声,这是紧急水情的报警信号!
  苏轼回到官舍,还没脱下满是泥水的衣服,听见锣声之后,又立即去了府衙议事厅。付锡匆匆前来报告说,黄河的洪水虽然挡住了,但因连日暴雨,城外的积水已有三尺多深,眼看就要涌进城门了!城里一片恐惶。
  苏轼连忙登上城楼,见城外已是一片汪洋,徐州城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艘孤船!他当即下令:立即关闭四座城门!每座城门各贮备黄土八百担,每名官员捐出一床棉被,封堵城门洞,不许一滴积水进城!他又悄悄让苏友回到家中,将冬季不用的棉被棉褥,全部送到城门!
  居民们见官员将自家的棉被送到城门封堵城门洞,也纷纷抱来多余的棉被,不足两个时辰,已收到了棉被三千多床!封堵城门洞充足有余。
  封堵城门洞的措施极为有效。因城墙是由青砖砌成,不怕在水中浸泡,再说,积水不同于黄河的洪水,只能渐渐升高水位,不会像决口的洪水那样冲毁城墙。为了防止风浪冲刷城墙,苏轼又命人将三百多只公私船只,集中起来系于城下,以减轻风浪对城墙的冲刷。因为城门洞已被封土和棉被堵严,积水虽然离城垛只差三版,围城已有六十余天,但孤城徐州仍然固若汤金!
  有一天傍晚,马梦得领着几名守城的士兵,将一个身上和脸上都涂满泥巴的矮胖男子押到了府衙,说此人身背一个包袱,偷偷顺着绳索缒到城外时,被守城士兵逮住了,请太守大人处置!
  苏轼命衙役为他洗去脸上的泥巴时,大吃一惊,原来他是税吏邱弘!
  邱弘哭着说道:“下官家小都在城外邱家集,下官不放心——”
  苏轼没等他说完,愤愤打断了他,说道:“本官早已有令,凡临阵外逃者,一律严惩不贷!”
  邱弘连忙跪下:“苏大人——”
  苏轼:“押下去!”
  庞邱跪在地上不肯起来,两名衙役连忙将他拖出了议事厅。
  连续下了十多天的大雨,终于停了,满天的乌云也裂开了一个口子,太阳渐渐露脸了。但苏轼却高兴不起来。城里的商家要开门作生意,城外的粮草疏菜要运进城里,再说,农家还盼着水退之后,再抢种一茬庄稼。可是积水迟迟不退,城门不能打开!就在他一愁莫展的时候,当值的官员向他报告:“有位和尚前来求见。”
  苏轼听了,连忙去了前厅。来见者是位银须垂胸的僧人,约有八十多岁,正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听见有脚步之声,他连忙睁开双眼,双手合十,说道:“贫僧应言,挂锡清冷禅寺,特意前来拜访苏大人。”
  苏轼连忙还礼,说道:“在下就是苏轼,不知大师有何教诲?”
  应言笑着说道:“大人为抗洪保城,兢兢业业,克尽职守,贫僧十分敬佩。”
  苏轼:“此乃下官的职守之事,不足挂齿。请问,大师是如何进到城中的?”
  应言:“贫僧先乘船渡到城下,再攀云梯登上城墙的。”
  苏轼:“大师年事已高,乘船、攀梯都十分不便,令下官心中不安。”
  应言:“贫僧是来向苏大人求救的,如今,积水已淹到清冷禅寺的山门,寺中百余僧人无法外出化缘,香客也无法进寺焚香礼佛,所以才来求见苏大人。”
  苏轼听了,苦笑着说道:“不瞒大师,下官也正为如何退水发愁呢!这也是城中十数万人的心头之病。”
  应言:“贫僧正是为退水这件事而来的。”
  苏轼:“退水?”
  应言:“对。贫僧有一退水之法,但需借大人之力,围城之水便可退去。”
  苏轼听了,十分激动,连忙说道:“在下愿洗耳恭听。”
  应言说,城西清冷口的后边,原是黄河故河床,因黄河改道,河床早已荒废。他已多次踏勘过了,故河床低于徐州城外的积水,若能挖开一条一里许的渠道,便能将积水引入黄河故河床,就可解徐州城外水患。
  苏轼听了,说道:“有大师的慈悲之心,下官可举全城之力,围城之水,指日可待!”
  为了测量地形,确定渠道开挖地点,他立即和付锡等官员随应言前往清冷口。
  一行人出城之后,乘船去了清冷口的黄河故河床,丈量了地形,发现只要在一个山丘上开挖一条一百五十丈的沟渠,便可将将徐州城外积水引入故河床。但因渠道太长,若从一头开挖,既费时又费土。苏轼当即决定,自己率六百人从东端开挖,付锡率六百人从西端开挖,孙龙率禁军从中间向东西两端开挖。三处皆分四班,日夜施工不停。
  应言要求,清冷禅寺的一百多名和尚,也归苏轼调遣挖渠。
  苏轼说道:“开挖渠道的人数已经足够,再说,工地上也容不下太多的人,就不劳清冷禅寺的僧人了。”
  应言还想坚持,苏轼说道:“既然大师心系百姓,不如这样吧,就请贵寺负责向工地提供开水吧!”
  应言听了,连忙吩咐随行的僧人:“速去准备生姜百斤,红糖两担!”
  苏轼问道:“大师要生姜、红糖作何用处?”
  应言:“挖渠活重,容易出汗,多喝些糖姜水,可防风寒。”
  苏轼听了,深为感动,说道:“下官替全城军民感谢大师。”说完,向他深深一拜。
  应言:“使不得,使不得!大人公务在身,贫僧这就告辞了。”说完,在随从和尚的扶持下,告辞了。
  天随人意,开挖清冷口的头一天,天气晴朗。数千名军民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清冷口,苏轼把手中的小旗一摇,山丘上的三处工地同时开挖,一时间挖土的人群铁锹飞舞,挑土的队伍奔跑如梭,你追我赶,人声沸沸。苏轼头戴蓑笠,打着赤脚,从工地的东端走到两端,一边巡察,一边丈量渠底的深度。他每到一处,都能听到人们的议论声:“看啊,苏大人也来挖土了!”
  “听说他好几天都没合眼了,他熬得住吗?”
  “也真难为这位父母官了。”
  ……
  这时,应言大师领着一队僧人挑着水桶来到了工地。他指挥僧人将饭钵一字摆开,将滚烫的糖姜水倒在钵里,大声喊道:“父老兄弟们,请歇一歇,过来喝碗糖姜水吧!”
  见应言大师亲自到了工地,苏轼连忙走过去,紧紧拉着他的手,说道:“佛家大德庇佑众生,徐州水患指日可除了!”
  应言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将一碗糖姜水递给了苏轼。人们见了,都齐声欢呼起来。
  挖渠工程的进度超过了苏轼的预期,到第二天上午时,就只剩下最后三尺隔土了,苏轼疏散了人群,命人码上了火药,亲自点燃了引信,只听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待硝烟散去之后,人们看见积水顺着水渠,涌向了黄河故河床,又沿着故河床经海州,向东海流去了。不到一天,徐州城外已露出了道路、田陌,又过了一夜,积水便退净了。四座城门的封土挖开后,行人车马通行无阻了,徐州城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4
  徐州城有两个名叫盼盼的女子。一个是唐代的关盼盼,一个是宋代的马盼盼。
  关盼盼是唐代徐州尚书张惜的小妾,才艺绝冠。初嫁张家时,张家设乐宴客,三日不绝。夫妻恩爱,情深意重。白居易任校书郎时,去张家赴宴见到了这位关盼盼,他惊为天人,称赞她能歌善舞,丰姿娴雅。临别时,还特意为她写了一首诗,其中有“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之句。张惜去世后,关盼盼誓不再嫁,住在张惜生前居住的燕子楼中,深居简出十多年。白居易再次路过徐州时,因有感而发,又写了一首诗: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生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关盼盼读了这首诗后,也以同韵作了一首:
  自守空房恨敛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写完之后,关盼盼便绝食而死!
  另一个盼盼是当代的马盼盼,也是一个才艺绝冠的歌妓。她虽然从未见过苏轼,却是苏轼的铁杆粉丝!她不但将凡能见到的苏轼作品都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放在案头枕边,时时咏唱,而且还善于临摩苏轼的字迹,尤其临摩他的行书,其刚劲和柔媚,粗犷和优雅,严谨和潇洒,以及虚与实和宽与松等行笔风格,临摩的惟肖惟妙。有一天,黄庭坚将一件中堂放在苏轼的书案上,问他是谁写的?苏轼看过之后说道:“是我写的啊!”
  黄庭坚摇了摇头,告诉他说,是徐州的歌妓马盼盼写的!
  他听了,并不相信,不过记住了马盼盼这个名字,总想找个机会见识见识这位歌妓,但因忙于寻找石炭、采矿炼铁,后来又防洪保城等事一直未得空闲,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为了庆贺抗洪保城大捷,苏轼建议在城东修筑一座高楼,因取五行中土能克水之意,也因土为黄色,便为此楼取名黄楼。黄楼高有百尺,形同一座宽阔的佛塔,登楼望远,风光无限。黄楼建成后,于重阳节那天举行盛大落成大典,前来祝贺的不但有本城的各界人士,还有苏轼的朋友和他的学生们,连远在杭州的参廖和尚也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宾客不下百人,城中万人空巷,场面十分热闹。
  建楼之初,苏辙特意送来了一篇《黄楼赋》,大家都恳求苏轼将苏辙的这篇《黄楼赋》亲笔写下来,以便刻石纪念。因为苏轼亲自领导了抗洪保城,再亲笔书写《黄楼赋》,这座黄楼不但成了徐州的荣耀,也是子孙后代的荣耀!盛情难却,苏轼爽快地答应了。
  苏轼登楼之前,有人已在楼上摆上了桌子,备好纸和墨砚,众人已等候在那里了。苏轼去了之后,提起笔来,却迟迟没有落笔,这时,忽见一位妙龄女子手托一个鸟木托盘,盘上托着一只水晶酒杯,款款走到苏轼跟前,施礼说道:“请苏大人饮了这杯薄酒之后再写。”
  众人一看,送酒的女子竟是官妓马盼盼!
  太守大人正要写字,此时让他饮酒,是一种干扰!通判付锡说道:“苏大人作书,须静心运气,不需饮酒。”
  还有人大声喊道:“退下去,别打扰了苏大人的心情!”
  这时,前来祝贺的诗人王巩微笑着走到前面,说道:“在下以为,若苏大人微醉之时,写出的字定然墨迹留香,珠玑存世。”
  王巩是著名宰相王旦之孙,诗词书法俱佳,是苏轼的挚友,他接着说了苏轼的一件往事:
  苏轼在汴京时,与书法大家米芾交往颇深,二人常常切磋书艺。有一天,二人忽然心血来潮,要比赛看谁写字写的最快最好?消息传开后,轰动了京城,人们争先恐后地前去观看。
  写字前,二人各立于一乘木桌旁边。比赛开始后,苏轼左手端着一只酒杯,右手执笔,他饮一口酒,写完一张宣纸,当写到有些微醉时,他的笔头在纸上疾写如飞,手越写越放,字也越写越狂,潇潇洒洒,淋漓尽致。围观的人群都屏住了呼吸,看的如痴如醉!时间一到,二人同时放下了笔,证人一数,苏轼比米芾多写了三张宣纸!
  有些微醉的苏轼指着放在一边的纸张说道:“有不嫌拙书的人,可取去补壁!”
  此话尚未落地,所写之字便被一抢而空了!
  苏轼首经告诉过友人,他微醉时的所书,是乘着酒兴,酒气从十指间拂拂而出写下的。
  王巩大声问道:“苏大人能喝这杯酒吗?”
  围观的众人一齐喊道:“请苏大人喝下这杯酒再写!”
  ……
  王巩向马盼盼示意,马盼盼将水晶杯捧给了苏轼。
  苏轼也不客气,他接过杯子,一边饮酒,一边书写起来。当他写到“山川开合”四个字时,突然有人登楼来报:“圣旨已到,请大人下楼接旨!”
  苏轼听了,连忙放下手中之笔,整理过衣冠之后,便匆匆下楼接旨去了。
  朝廷的特使手执圣旨,立于黄楼门前,苏轼行跪拜大礼之后,双后接过圣旨。圣旨上写着:
  赦苏轼:
  省京东路安抚使司、转运司奏:昨黄河水至徐州城下,汝亲率官吏,驱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害,遂得完固事。
  河之为中国患久矣,乃者,堤溃东注,衍及徐方,而民人保居,城廓增固,徒得汝以安也,使者屡以言,朕甚嘉之。
  随同圣旨送来的,还有神宗皇帝赐给的二千四百一万钱,犒赏夫役四千零二十三人,另发六百三十万平常钱,米一千八百斛,准予募民夫三千二百人,改筑外城,修建木岸及堵塞十五处大坑。
  苏轼领旨后,又将特使送去驿馆歇息。
  苏轼下楼之后,楼上的宾客们都在静静地等着他回来,继续书写《黄楼赋》。听说神宗皇帝下旨表彰了他,并下诏拨来粮银,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这是徐州大喜的一天,也是徐州军民扬眉吐气的一天!
  因苏轼尚未上楼,大家便围到桌边观看刚刚写了一半的《黄楼赋》。这时,马盼盼向众人说道:“诸位大人,苏大人接待朝廷特使尚未回来,《黄楼赋》尚未写完。小女子无才,有意狗尾续貂,代苏大人写上几字,以助诸位大人之兴。“说完,她朝众人看了看,见无人反对,便提起笔来,十分流畅地写下了“山川开合”四个行体文字。
  有的人见一个地位低贱的歌妓,竟敢在苏轼文字的后边写字,一时惊得说不出话来。更多的人则觉得马盼盼的胆子也太大了,苏大人回来看到了,定会生气的。推官林大为连忙走过去,一把从马盼盼手里夺过毛笔,大声喝斥道:“大胆贱人,太不自量,竟敢在苏大人写字的纸上涂抹,真是岂有此理!”
  还有人大声喊道,要将马盼盼撵下楼去!
  马盼盼听了,十分委曲,低头不语。
  林大为不依不饶,继续说道:“贱人弄脏了苏大人的作品,还不下跪请罪!”
  马盼盼眼里闪着泪花,双膝跪在书桌旁边。
  这时,楼梯上响起了“咚咚咚”的脚步声,知道苏轼回来了。大家以为,他看了马盼盼写上去的字,必会发怒,都为马盼盼捏着一把冷汗。
  苏轼进来后,双手抱拳,笑着说道:“实在对不起,让诸位久候了。”说完,走到桌旁,刚要取笔,见马盼盼跪在桌边,便问付锡:“这是——”
  付锡指着“山川开合”四个字,将马盼盼续写《黄楼赋》的经过说了一遍。
  苏轼仔细看了看,说道:“这分明是下官写的呀!”俄尔一想,又觉得不对,在接圣旨之前尚未写上这四个字啊,马盼盼写的这四个字,怎么竟与自己书风一致,一丝不差呢?
  王巩见他还有些怀疑,连忙说道:“这四个字确是盼盼姑娘写的!”
  苏轼连忙将她扶起来,见她委曲无助的模样,便安慰她说:“盼盼姑娘不必害怕,下官问你,这四个字真是你写的吗?”
  马盼盼点了点头。
  苏轼:“本官习书,是师从卫夫人之帖,请问盼盼姑娘,你习字是以何人为师?”
  马盼盼:“小女子学书,是以大人墨宝为师。”
  苏轼听了,笑着对她说道:“原来盼盼姑娘和下官同是卫夫人的门下啊!怪不得写出来的字与本官之字一脉相丞呢?说起来,盼盼姑娘还是下官的小师妹呢!”他的话,逗得马盼盼破涕为笑了。他又转身对众人说道:“人,虽有高低之分,但字却没有贵贱之别。诸位若看得起下官之字,也应看重盼盼姑娘之字,下官说的,不知诸位是否认同?”
  一场突起的风波,被苏轼的一席话化解开了。他对马盼盼说道:“请小师妹研墨,本官写完这篇《黄楼赋》。”
  马盼盼连忙挽袖研墨,苏轼执笔,转眼工夫就将《黄楼赋》写完了,周围响起了一阵掌声。
  有位盐商悄悄托付黄庭坚,想以重金买下这篇《黄楼赋》。黄庭坚告诉他,这篇《黄楼赋》早已有主了。当今圣上不但喜爱苏轼的诗词,还到处收集他的墨迹,朝廷的专使为什么住在驿馆里?就是为了刻碑之后,将《黄楼赋》的原件带回京去。你还想要吗?
  那位盐商听了,吓得再也不敢开口了。
  专使回京不久,一道诏书送来:苏轼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改任湖州太守。
  苏轼离开徐州那一天,成千上万的百姓拥到路边为他送行。人们手举三炷香,默默祝愿他一路平安。几位老者拦住他的马头,哭着说道:“若不是大人拼命抗洪保城,我等早就进了鱼鳖之腹了!大人的恩德,我等永生不忘!”说完,高高举起了酒杯。
  苏轼的眼圈红了,他双手接过酒杯,泪水却滴进了杯子。他仰起头来,连酒加泪一齐喝下去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