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穷则思变
作品名称:相逢杨柳湾 作者:箫音依依 发布时间:2015-07-25 11:38:23 字数:3583
杨志光的每天生活仿佛皆是如此,除了种田之外,就是早起和父亲一道忙碌,锯木板,做框架,钉钉子,主要是打造可供农村选择的桌椅、板凳、厢柜和厨具之类的东西。
虽然说,在农村还算是一项副业。但是,全家的境况并未因此发生太大改变,仅仅勉强凑合支付一家的花销。就拿弟弟志洁来说,光是高中三年下来也要花去大约两三千块吧。
半年前,妻子淑秀生了女儿璐璐,志光更是感到心头的压力徒增无减,来自经济层面的。淑秀怀里奶水少,璐璐需要补充营养,况且,这些东西价格不菲。如今,春耕生产又要投入农药化肥,再过几个月弟弟参加高考,成绩好的话,升入高等学校也要一笔学费吧。
总之,杨志光觉得,无形的压力时时刻刻缠绕着他,难崭欢颜。对于这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说,生活处处磨炼他的韧性,历练他的意志。志光做事谨慎,性格略微内向,但是骨子里流淌着一股不肯轻易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十分宝贵,改变现状需要人生的激情与豪迈。
农村的耕地日益减少,湾里年轻人多数陆续去了北京、青岛等发达地区打工,转移了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一定程度缓解就业的矛盾,增加农民了收入,无疑是项不错的选择。
杨志光有时想到外面转溜一圈,为家里多增加收入,思前想后,感到不现实终未能成形。小时候玩伴大牛、二牛他们每逢春节时从北京返乡,听他哥俩绘声绘色讲述着京城的种种见闻,尤其是两人加起来万把块的收入,盅惑人心。
志光心想,要是自己有个一两万,对全家来说,那是多大的改变!首先,他可以先用这笔钱,添置一辆机动三轮车,这样他和父亲就不再耗费较大的体力,用板车推拉家具,趁现在价格便宜,剩余的钱再囤些木料。
转念一想,泡影易碎不易圆的。父亲身体不太好,田里的活多半是他和母亲及淑秀完成的。自从有了女儿璐璐,淑秀难以腾出手,家务琐事不必说,稍稍空闲时,又帮衬做家具方面的行当,忙里忙外,不亦乐乎。
这两年,因为志光的家具品质精良,选材仔细,做工实在,渐渐在杨柳湾周围十里八村有了名气。据一位农民老伯说,杨立平的家具实在可靠,用几年不轻易走形,此前,他曾买过一条凳子,没坚持三个月就散了架,并且摔了屁股,光是狗皮膏药就贴了三个月!
志光时常想,做家具固然辛苦,目前尚且没有别的出路。虽然利润微薄,但在农村还算是一门营生,农村人买东西图物美价廉。尤其是冬闲时节结婚的相对集中,他家的生意相应进入旺季。
自从辍学后他吃过不少苦,现在想想早已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他不后悔他的境遇,人呢,都是命,每个人生活轨迹不同,导致生活方式的差别。几年的生活经历,使他习惯目前的生活状态,几天不摸锯、凿之类的家什,心里反而倒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妻子的娘家在林集镇,林集镇的状况比杨柳湾优势明显,因为,林集镇是镇政府所在地,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另外,在镇上,有两个年产值超过五十万元的食品企业。两年前,淑秀是经别人介绍和志光走在一起的。
在林淑秀眼中,志光是她心上人,她爱志光,在当初相亲时,觉得他实在可靠,勤劳上进。结婚两年来,两人恩恩爱爱,相濡以沫,她知道志光为了这个家,吃了不少苦,花了不少心思。
尽管在家时志光和她抢着做家务,甚至,他主动伸手去洗女儿的尿布。可是,近几天,林淑秀隐隐约约察觉志光的心里埋藏有心事,……是不是嫌弃自己生了个女儿,……不,不可能是这样的,记得当初生下璐璐时,志光说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同样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可如今,又能是什么呢?
杨家湾的房子差不多半数是土房子,当然现在建起的是砖瓦房。以前湾里穷,只好就地取材,用泥土与麦秸和和砌砌,就成了庄户人的安乐窝。就像立平家的是土质的,但是儿子志光的三间都是砖瓦房。如今这年头,谁还做土质的,费工夫不说,就是借钱也不可能建那样的老古董!
开春没几天,村里人就传言,杨朝生要给儿子大牛建栋两层小洋楼。据知情人讲,大牛、二牛两兄弟在北京打工,几年下来,光是存款有近十万,在九十年代的农村,这当属富贵人家,发迹中的佼佼者。也有人惊疑,同样在北京,为什么二队长的儿子金盛就没成气候呢?有人说,这才叫头脑,有本事哩。
羡慕归羡慕,嫉妒归嫉妒,能够发家致富是人家的运气。前几年,大牛、二牛相继从部队转业回家务农。不久,大牛去城里学驾驶,这孩子能吃苦,干劲十足,没过三个月便拿到驾驶证。二牛不像他哥,但性格处处也挺好强。
杨朝生致富发家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想当年,这位年轻时曾自称“杨家湾第一贫农”,在“文化大革命”一次忆苦思甜会上,他说,湾里1958年闹饥荒,他和父亲一道外出讨饭,连碗都是向邻居借的。
改革开放后,他依靠精明的头脑,添置一台榨油机,加上经营有方,迅速脱了贫。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如今两个孩子争气,小日子过得美滋滋。出乎意料的是,今年民主选举中,他竟然被推选为队长。
说到当选队长,杨朝生推心置腹本来不想出任,因为湾里这几年出了不少事情,如果从政,进入“大染缸”恐陷入沼泽漩涡。倒是妻子张玉凤在后面一直鼓气:“朝生,去吧,做好了以后当个支书啥的,全家跟着风光,两个儿子这么大了,到那时,三里五里的媳妇任你挑。”
“任我挑,任我挑,到时就把你这个黄脸婆休掉!”杨朝生说着,边嬉皮笑脸地冲向妻子玉凤。
“老东西,美死你,不要脸,是让你两个宝贝儿子挑!去、去、去,先把小丰家的油榨了,回来再跟你个东西算帐!”张玉凤狠狠骂一通:“真是越老越不正经了。”
经过妻子一番点拨,杨朝生灵魂开了窍,简直换了一种活法。无论如何,以前贫困完全离他而去。甚至,连走路的腰板都直了,有时也会穿上笔挺的西装,习惯地将双手背在身后。
说起大牛的婚事,杨朝生犯嘀咕:同样的年龄,看看人家志光,女儿已经半岁了。可是,大牛这孩子,怎么一点也不着急呀!
有时,玉凤会在旁边附言:“春节时,你没听大牛说,等挣个十来万再考虑这事,儿子不急你急什么。如今这社会,不爱钱的姑娘没几个,你就甭瞎操心啦!”
杨朝生躺在床上,将双手枕在脑后,反反复复捉摸老婆的话,觉得其中不是没有道理。
杨柳湾第二次村委会议以来,柳大水觉得肩头的担子增重了。以前担任柳家湾分队长,管好三百来人的事情业已足够,而现在呢,身为杨柳湾一村之长,两千多号人,总不能不管不问吧。
杨柳湾的工作开展,其实也不是想象中的容易。前任领导班子垮台,原因种种。有的能力欠缺,有的贪污腐败,有的工作过失,贻误村子发展良机。甚至,还为后继之人埋下隐患。
柳大水意识清醒,身为柳家湾的人,做事深思远虑,过于袒护杨家湾或柳家湾的利益,后果不堪设想,有人趁机挑起矛盾,制造混乱局面,再状告他个以权谋私什么的,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田里劳作完,柳大水站在柳家湾的高岗上,看着湾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农忙的人们甩着响鞭,吆喝着牛儿,翻耕新土,准备播下希望,趁现在土壤墒情好,时令不容得耽搁。
柳家湾河堤上的柳树舒展枝条,婀娜多姿,摇曳着鹅黄。树木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种植的,当时为响应中央关于“建我家乡、美我山河”的号召。由于年代久远,有的树木苍老腐朽,有的仍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1958年村里闹饥荒,这些树成了湾里的“救命树”,大水清楚记得,那时自己才五岁,最困难时,湾里的人们把树叶、树皮都吃掉了。时间一晃四十载,历史已远去,留在心底的回忆却是刻骨铭心的。经过四十年的风雨洗礼,老树更老了,可杨柳湾的人们对它们至今有种特殊的情感。
柳大水绞尽脑汁,暂觉目前湾里脱贫依然没有好出路。有人说,农民是田里扒食天生受穷的命,瞧瞧报纸上介绍的江苏华西村,看看叱咤风云的吴仁宝,才不相信哩。
尽管省里一再强调缩小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沿海与内地的差距一天天在拉大,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就像中国大地的改革一样,东西差异越来越明显。有的地区已经达到小康,有的地区呢,甚至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一个地区发展,受制于很多因素,政策、环境,项目,还有起步的资金,当然,还有思想观念。
柳大水沉默良久。村委虽然成立了,但是总的发展规划还未明确,依托现有的条件,是按部就班的种植粮食作物,还是老调重弹,继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夕阳西下,柳大水扛着锄头向家中走去。推开门,妻子高凤芹迎面说:“小雷来信了,说这学期要补交一笔学费……”
“多少?”柳大水心底一沉。
“差不多一千呢。”凤芹看着丈夫放下锄头,顺手递上一条湿毛巾。
柳大水擦擦脸,觉得清爽许多。姐弟俩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上大学,前几天刚给小雷的姐姐小雨寄去两千元,可如今,小雷也要……
“哎,伸手的一个接一个……”柳大水心有不快。
“你今天怎么埋怨开来,前几天还不是在夸姐弟两个有出息……”高凤芹说着,边解下围裙,招呼着:“大水,准备一下,开饭了。”
“把那瓶二锅头拿来。”
“真是的,又要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