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青春校园>做真正的老师>第二章:聪教聪学课堂情(3)

第二章:聪教聪学课堂情(3)

作品名称:做真正的老师      作者:飞红霞      发布时间:2015-06-23 14:31:09      字数:15888

    “自由飞翔”学习法
  关键词:
  摒弃传授自主构建互赏推动放飞思维
  摘要: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中庸》开篇的一句话,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就是要以生为本,构建自主学习模式,顺应学生学习的天性,这才是尊重生命自然的基本体现。破除“教”的思想,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构建以孩子为中心,以互助互赏为推动动力的课堂,是新课改、新教育的方向。“自由飞翔”学习法完全摒弃了“教”的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成为一个课堂组织者、引领者、调控者。其意义在教师可以跳出“教”的浅识,走向“引”的深智;在学生可以自由尝试学习的快乐,走出接受的误区,走向自我认知与思维的放飞。
  引:2014年4月3日早上,在河南省方城博望一小六(4)班举行了一场有奖征集学习法命名大赛。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命名,最后,经过民主表决,大家一致同意,三个月以来,在课堂上创下并沿用的“三步学习法”命名为“自由飞翔学习法”。提出“自由飞翔”四个字的徐君文同学得到了此奖。至此,新的学习法名字产生了,它的课堂活力已经被同学们共识。在这里,我作为执教老师,作为学习方法的创造参与者,为此学习法作详细介绍。其实在这之前,我将学习法命名为“生本”课堂学习法,但是为了让孩子们一起享受创新创造的快乐,还是这样采用班级民主的形式命名了。
  一、教学现状思忧
  教育本来应该是一片开阔的天地,是知识的认知,情感的陶冶,智慧的灵动,生成与创新的放飞地,可是却因为太多的羁绊,太多的“命令”,太多的盲动而沉默呻吟着。教学也走不出以前的老路,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涛声依旧。学习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被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杀,创造能力无法得到发挥。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师左右着学习者的思维和教学活动的始终,学习者课堂跟着教师转,课后围绕教材跑,完全处于被动他们,学生只能在被动和闭塞的环境里应付式地跟学。我们反思教学,洞悉现状,发现了我们的学校都是在教死知识,把知识细化了让学生生吞活剥地接受,而这些知识也都是教学参考书中既定的,学生在这种没有乐趣的接受中,越来越厌倦,厌学,我们给予压力,进行威逼,塞灌。曾有人这样认为:一个识字的人,只要有教学参考书,就可以当一个老师。教师的教学都是围绕知识进行的,也难怪有人说,现在的学校就是知识的传授所。
  因为我们的教育自上而下都是用分数衡量的,都是分数的奴隶,教师为学生的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老师无法应对,学生苦不堪言。这样残酷的现实已被人们在淡化中接受化这意识的常态,这样的教育形式也似乎完美,有教材,有教参,有标准答案,有章可寻,有依可据,那么哪一个老师不想选择省事,谁不愿意用教参去教学呢?学生也不用动脑筋思考,只要按照老师传的教参内容背来就可以吃高分,何乐不为?我们的思维一味地被牵制在教参里,有位资深专家说道:“如果离开了《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的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了《课堂同步练习》,至少有85%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了《标准化试题》,至少有90%的教师命不好考试题;离开了传统编教材,至少有95%的教师不知道怎样给学生上课。”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批上课靠《教学参考书》、布置作业靠《课堂同步练习》、测验考试靠《标准化试题》的“三靠”教师。这些教师的教学视野较为狭窄,唯课本、教参是举,不能跳出课本、教参来组织教学,导至课堂气氛枯燥,学生兴趣全无。叶圣陶说:“这个教参是个鸦片烟。”教育的短视给了教参权威,有了标准答案的神圣,再加上我的对于分数的盲目追求,教育教学改革也只能在无可奈何的硬伤中残喘。我们不缺乏有好的理念,缺乏的是改变现实的行动和付出的热血。
  既定的知识主宰课堂教学,教学中沿用教学参考书已经成为教育的唯一一根神经。老师和学生都被不自觉地牵在这根神经之上。只有沿袭与承传,没有了创新与生成,所以我认为但凡抛不开“教”的教学方法都是一种束缚,早晚将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教贵得法,学贵用法。特别是对于语文的学习,我们的课程目标教参教案细化到了一个字词的身上,几乎每一课都有认识本课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意,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特点方法等等,面面俱到,千篇一律。教参编者把自己的认知书于其中,也仅仅是“一家之言”。而考试的试题与答案就按照这样设计出来,就这样老师不再也不敢违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既定的答案灌输,伤害了学生鲜活的潜意识,教育教学就成了死记硬背的地狱。
  改革势在必行,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初“儿童中心说”倡导者杜威的思想指引下,我明白了“儿童是教育行动的中心,教育的天然基础是儿童的本能,而本能又是一切学习和训练的依据,利用儿童的自动能力发展他们原有的天性,才是新教育的宗旨。”教育生活需要简单化到教育的对象,不再强加任何强制的意项,我们不能让现在的学生生活在“苦海无涯”的求学中,板着脸灌输、威逼、压制,可曾调查过我们的学生有多少都徘徊在厌学的边缘,那种习以为常的知识灌输对于学生的发展无益。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批评说:“孩子入学进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变成了句号。”机械的知识死记毁的是学生一辈子的创新潜能,没有了这种潜能就像折翼的天使,飞不起来的。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热衷于让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重复和积累,过多地强调对正确答案的掌握,忽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已迫切需要新时期的教师改变教学行为。
  借助现代科技课堂走秀的课堂教学现象也犹为严重,其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一定非要依靠仪器和设备,任何场合都可以做到,只要我们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就不难找到适应课堂学习的好方法。因为它无处不在,对天经地义的事情提出怀疑,对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对没有的东西要发现,从无到有,从不变到完善,都是创新创造。而这些生成性的创新,不需要教师、教参去既定。而应是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在感知中欣享,在欣享中开拓,在开拓中放飞灵性。
  二、学习法的产生
  新课标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教学中学生的他主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探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他们学习、观察、思维、想象、动手、创造、协调等方面的能力。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质疑的精神,鼓励、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叶澜教授指出:新课改的出发点之一就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养成也就是“渔”能力的养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他们的自身学习资源,把一切可以托付的全部托付给学生。把学生能做的一定交给学生,新课程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从而把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同时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让学生自行主动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不断去探索、积累、创新,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这也是新的课程目标所追求的教学境界。为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出“教”的怪圈,树立“生本”的观念,相信学生,完全依靠学生,利用学生自身条件激励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自由的天地,放飞灵动的思维,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必须。
  在执教六(4)班开始,我就感觉到了,孩子们不会自己学习,课堂上,他们已经习惯于等待老师来讲说,传授一些所谓教参上老师早已准备的知识点,然后自己抄下来,再在老师的督促下记下来,以为这就是学习,为此我很头疼,决定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开放课堂,拉近学生关系,在情感上联络,在课堂上放手,从心理上让他们认可老师,并对学生施实了做最好自己的教育,提出了自我解读课文的方案,在课堂上教他们怎样批注,怎样展示自己的想法,并且运用了许多可以激励的方法,利用以前五(2)班教过的学生教同学们怎样品读等等,在一点一滴的学习中,在由点到面的带动中,终于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孩子们在老师的欣赏与鼓励中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思维,扬起自己品读、认知课文的航帆。
  大道至简。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对语文课程有了高屋建瓴的认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让孩子们自己学习,就必须有一套好的课堂学习法,于是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史金霞的《不拘一格教语文》和周玉娥的《春意来,草自青——生本教育理念操作》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细读解读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参考书深思中,发现教案的既定的设计也都在沿用文字游戏。作为文本教材,我们要用它,而不是教他,那么就要走出所谓的既有目标标准,而对于文本的认知学习,来自学生自己的解读认识也都不会偏离主题太远。语文的教学需要双基的培养,但更应该让孩子们思维灵动起来,潜能放飞出来,以此满足孩子们自我“小的”生成与创新的欣喜需求。并且保护这种稚幼的意识需求萌芽,给它们一个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在欣然中成长。一个好的学习法首先是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身染其中,并且真正好的学习法,不应该用无形的框架,借教学参考书等既定的答案来约束学生的思维。
  俯视教材,钻研文本,在善思之中就有了柳暗花明的境界。在以前我曾经和学生创下“四(3)三步”教学法,并且对县里提出的“三探一练”教学法,以及西峡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做过深入的研究,可以说对于课堂教学心有灵犀。方法总比困难多,好的老师也总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自己不去创新呢?我的身后还有一群活泼可爱支持我的孩子,所以在上学期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过三个多月的试用与修改,终于定形并且在课堂上沿用了一种“三步教学法”,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习简单而富有生机。新的学期我们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课堂学习法,现在这种学习方法已经被全体的学生接受,并且还催生一批“小老师”。他们走上了讲台,采用这种学习法在课堂上,取代了老师组织课堂学习,这样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直到4月3日我们才将这种课堂学习法命名为“自由飞翔”学习法。也是在此时,我开始着手为我们的学习法撰文。
  三、概念的界定
  “自由飞翔”学习法之所以不命名为教学法,是因为教学法中的“教”都是有一定的既定指向的。比如教师来“教”,就含有了讲解讲授的灌输,比如用既定的知识拿来让学生接受等。而本学习法中,没有“教”的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是学习者自我学习的过程。所以区别于教学模式,总结为课堂学习模式,或是组织课堂学习模式更为合适,这就是本学习法命名的初衷。什么是适合学习的课堂?我认为,一是学生乐于接受,且渐渐着迷;二是尊重学生主体与自然、开放、民主为基础。三是倡导自主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习者的后劲。“自由飞翔”学习法一路走来,它的魅力已经被实践证明。
  四、步骤与操作流程
  “自由飞翔”学习法的步骤诠释:
  第一步“阅读——入境”
  第二步“品读——入文”
  第三步“赏读——入情”
  第一步“阅读——入境”,这个环节一般用时间8—10分钟。阅读是学生打开文章认知的基本途径,所以阅读是学生学习之首,阅读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在浅层次上初步感知课文,领略课文大意。那么“入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所谓“入境”就是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总结文章的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对文章美好情境感知后的自我阐述。因为不管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它都有自己的特点,都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阐明自己用意的意境,这也是我在自身的学习中“化繁为简”后得到的启示。而让学生把握这个意境,总结出它,就等于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文意。在这个环节中课文的意境还要由老师板书出来,谁的最好老师就展示谁的,每课被采用的同学还有奖励。这样每节课的意境在同学们的总结中丰富之极,有的精悍启思,有的诗意浓浓,有的哲理丰富。
  这里引入一例:以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天窗》为例学生总结的意境就有:
  “奇妙世界伴成长,心灵天窗童趣多”、“小小天窗握童心,天真烂漫在其中”、“孩子望天窗,遐想企盼多”、“小小天窗,开启童心”、“天窗引起孩子梦”、“遐想满童真,天窗放童梦”、“天窗+想象+儿童=童年”、“天窗带给孩子们无穷的乐趣”、“小小天窗大世界,童真童趣在其中”、“天窗世界,无中生有,虚中带实”、“打开心灵天窗——放飞自由的想象”、“无尽遐想充满童真,小小天窗放飞心灵”、“神奇天窗,锐利想象”、“天窗,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天窗外面看世界,儿童心灵放开怀”、“一扇天窗,一扇心灵”……
  一篇课文就能总结出这样丰富多彩的答案不仅体现了学生的智慧,而且也体现了孩子们在这种学习法的下积极快乐地思维放飞。也更让我们感知这种学习法的魅力所在。
  第二步:“品读——入文。”这是一个课堂上孩子们自己品读文章、感知文章、批注文章的环节。这一环节一般我给予的是十五分钟,这时老师应该静静地站到一边,不要对学生进行打扰,把时间和空间真正的交付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已有知识和文本进行对话,释放自己的解决能力、感知意向、理解深度等等。品读,即品评阅读,它比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要求更高,是一项融感知、领悟、消化、吸收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方能渐入佳境,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自我品读课文是让学生走进文章,走近作者,欣享课文,这时学生潜心品读会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中找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细心的自我品读,是感知课文的基础,不品读就没有深层次上的认知,没有深入的展示与交流,那么第三个节也就等于是蒙着眼在课文中瞎摸一气。为此许多同学都自发准备有品读课文的小册子,这些小册子书写方便,利于展示,真不知道孩子们是怎样想出来的,不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同学们对学习法的接受与喜爱。可以说品读是学生对课文学习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在品读中自然“入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知随意积累、自由汲取,当然也可以借助工具书动手查阅,来更好地把握教材。有了这深刻的入文后,学生有了自己的收获、观点、看法、疑问……这些将成为他们渴望交流与展示的动力源泉。
  第三步:“赏读——入情。”这是学习法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融展示交流、提问质疑、鉴赏总结为一体的。也是学习法中用时间最长的一个环节。因为是最后一个环节,所以它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拉伸,在我们103个学生的大额班级,一般情况下需要50—80分钟,这样占用课堂的时间,也是为了让学生们尽情地展示,充分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拘一格地发掘和利用文本,真正做到让孩子们的认知感受原汁原味,原生态。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表达什么,学生们可以为一个见解讨论,可以为一个发现新奇,可以为一个问题争执。在这个环节里也是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欣赏的高潮阶段,展示与掌声相伴,交流与争执共扬,讨论与补充共鸣,大家一起融入课堂,共同进步。
  在这里我记录下了我们班小老师,在讲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黄河大合唱》时一些同学展示的课文总结与赏析:
  文章以《黄河大合唱》为背景,以它唱出黄河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为中心,热情地颂扬及讴歌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就像李白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样,都深深引起我们的共鸣,雄浑的乐曲唤起了我们中华民族儿女的自豪感。这可真是:气势磅礴民族魂,斗志昂扬显精神!(郭明慧)
  文章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主要写了作者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黄河大合唱》的情形,那庞大的队伍,那激昂的乐曲,那惊人的气魂,让作者兴奋不已,振奋不已,踏着歌声抗日军民紧张、沉着而又认真地准备投入战斗。文章表现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也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团结的英雄气概。可真是磅礴气势不可挡,抗日军民斗志扬。(刘菲)
  这篇文章词句鲜活生动,气势非凡,富有感染力,介绍了作者在太行山核桃林中听唱《黄河大合唱》的经过,作者用感情饱满的笔墨来表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团结的民族精神,热情地颂扬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张欣第)
  课文词句鲜词活,生动却又不失磅礴气势,对情景刻画细致入微,语言更是优美如诗,通过歌词引出《黄河大合唱》的情景,又深情引出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一箭双雕,雕琢出了《黄河大河唱》的恢弘气势,雕琢出了抗日部队的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战士要保卫家乡,赶走侵略者的决心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徐君文)
  课文词句鲜活生动,气势恢弘,富有感染力,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在太行山核桃林中听唱这首歌的经过与感想,由听到《黄河大合唱》这优美的曲子和看到演唱的情景,想到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表现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同时也赞颂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共御外敌的英雄气概。(杨双)
  《黄河大合唱》这篇课文的课名借用歌名来命名,文章词句富有感染力,本文写作者在太行山听到大合唱从而心中激动,不禁赞叹抗日军民万众一心、昂扬的斗志。那铿锵的歌声让我想到了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文章热情赞美了抗日英雄激昂的斗志和民族凝聚力。(贺志萍)
  本文句鲜词活,气势恢弘,富有极强的感染力,作者写了在太行山核桃林第一次听到《黄河大合唱》的情景,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昂扬斗志,同时它振奋人心,传递着民族的凝聚力,深深引起我们的共鸣:伟大的祖国像钢铁长城,任何强大的敌人也必将失败。(张银梦)
  本文词句鲜活生动,气势如宏,极富感染,先写了作者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桃林中,第一次听到《黄河大合唱》的情景,好庞大的队伍,那激昂的乐曲,让作者兴奋不已,《黄河大合唱》鼓励人们团结起来,赶走侵略者,重建我们的美好的家园。突出表现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及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臧书贤)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中华民族的魂魄!黄河,中华民族的渊源!今日,我们站在这片国土上,豪情万丈,放声大唱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歌雄壮威武,气壮山河,唱入我们的心灵——风在猛烈地吼叫,马在狂暴地嘶鸣,黄河之水滚滚天降,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奔腾……是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唤醒了亿万人民的灵魂,是它鼓起了民族的斗志,使亿万人民有了信心与力量,是它鼓舞人们团结起来,共同为美好的家园而战……“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它奔放,豪迈,铿锵有力,是民族精神之瑰宝,抗日军民们乘着怒吼的黄河,带着必胜的决心,向侵略者冲去,给侵略者致命的一击。“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黄河大合唱》——中华民族精神之乐章!(臧紫宁)
  丰富多彩的答案也只有孩子们能总结出来,这比起教学参考书的一家之言,胜出又何止千万!放手课堂,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舞台,孩子们就会有一个怎样的展示,不要为教育死死地夹着尾巴。本学习法的第三个环节是对学生表现欲望的一种迎合,让学生在展示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对知识的巩固。一切都在学生认知水平上推出来,适应学生心理与求知欲的发展。在《中庸》开篇有:“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的话,便是说对学生的教育要顺应其生理心理特征,遵循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这个环节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加上教师熟练地驾驭指导,使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成为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交流的课堂自主学习模式。
  五、学习法的意义
  本学习法适应于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最早提出者是杜威。创造需要“空间”,“有‘空间’才可以进行创造。”在民主的课堂上,师师间、师生间、生生间引发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质的飞跃。审视我们的学习法,虽然小而简单,但却有着高层次的理念,正是吻合的这种思想,开放的模式,开放的课堂,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自主学习打开了一扇天窗,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启了一扇大门。本学习法与以往“接受性学习”相比,更具有开放性、主体性、参与性、情境性、自由性、灵活性、拓展性、生成性。作为课堂学习法,已经走出授课的局限性,颠覆了以往的老师讲课主宰课堂的模式。“自由飞翔学习法”其实是一个组织课堂学习的模式,严格地说,它应该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学习的方式。作为课堂学习形式,它的适用性更为显著,没有既成的指定,完全尊重学习者的自我认知,体现出了自由探究和发现这个核心思想,其意义有如下几点:
  1、本学习法摒弃了传统教学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法,还学生学习于课堂,让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自立起来。这样的学习法一开始就是为着学生着想的,并且摒除了教师既定的主宰形式,完全为学习者服务的学习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束缚性,自由的理解,自由的认知,自由的表达,自由的展示与生成。完成对课本知识的自我掌握。这样在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后,变成了一个个挖掘教材的小能手,他们的新鲜的见解远远的超越了教参和教课书所能想象的范围,有多少次我都想把他记录下来,当然这些珍贵的课堂生成足可以是一本鲜活的教学参考书。比起教师单靠教材教学辅导书,个人备课备出的知识要丰富无比。这种课堂学习方式很简单,可以很快乐被孩子们掌握,所以在我们班又有了小老师,这些小老师走上了讲台,他们的能力一点也不比老师差,他们的加入让课堂更加精彩,也真正意义上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2、本学习法适合学生学习规律,迎合新的教育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激励是无可比拟的。学生在在自己的认识中学习,在静心的品读中深入文本思考,在互动欣赏中交流中增进知识,增加了自信心,特别是教法的第三步“赏读——入情”,就是专门为学生展示自己所学成果而设置的。让学生在展示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通过展示,学生的欲望得到了满足,通过展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增强,而且展示中归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完整化。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学生们自我的欣赏进行的,那为精彩而绵绵不断的掌声就是最好最高的对同学的奖励,这种来自同学们自己的认可和敬意,是孩子心灵上最真最纯的激励机制。把精彩给予同学,把自信留给自己。
  3、学生在本学习法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使用智力,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由被逼学习向自觉学习转变,从而养成一种自学学习的好习惯。本学习法全程都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下进行学习的,所以学生的智慧智力贯穿于其中,他们联系旧知,探求新知,升华思维的过程成为他们知识智力发展的源泉、不竭的动力。并且在大家互赏互助中形成激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最大的收益。
  4、本学习法中贯穿人文精神,人性管理,学生在得到尊重重视下学习,与同学之间是平等的,与老师之间也是平等的,没有距离与约束,显示显现的都是平等的交流。一改过去那种只见教材教参,不见学生的传统教法,学生成了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这样可悲的学习方式。老师没有高高在上的地位,平等和谐地帮助学生,呵护学生的问题能力,潜心培养学生的潜质。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交流展示,一个和谐共鸣的生态课堂随之产生,他带给孩子们将是无穷的受益。 
  5、这种学习法是适用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体现教育价值的归结。可以说传统的教学一直也在关注学生的兴趣,但总是以失败告终,因为穿新鞋走老路,学生不买帐。新的课堂学习模式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了自己的品读,有了自己的交流,有了自己的收获和喜悦,又满足了展示自我的欲望,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成了主宰者,这样的学习自然轻松、兴致勃勃、快乐无比,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乐于学习。
  总之,本学习法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和独立性。一切从学生的好学出发,把全部的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生本”教学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生态课堂的根本目标。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文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儿童学习的特点。使知识能真正进入儿童视界,只有儿童喜欢的知识,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灵动与热情,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对一种苦差的“应酬”,课堂成为学生最依恋的地方。这是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的表现,让学生对知识和精神生命获得一种整体状态,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而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基础。课堂没有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已“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简单深蕴的学习法,印证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六、魅力与推广
   学生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大教育的视野看,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且应该成为先行的永远的学习者。教师只有融入儿童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才能体味和领略教学的神圣和精彩,才能精神感奋,充满乐趣与活力,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赢的共振共生的满意生活的田园。 因此,可以认为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精选适合儿童学习的知识,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时空占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开展不断提升学生感悟层次的常规化讨论,实现教师、知识、学生以及家庭、社会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本学习法所要创建的生态课堂学习模式的内涵。
  利用本学习法,课堂在教师的组织下成为一个大环境的讨论会。充分起到了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地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对自己精彩的展示掌声不断,欣喜不断,只要你能打动同学们,只要你的展示与回答能够得到同学们的赏识,就会有不断的掌声为你响起,这样的激励自由快乐,美好自然。同学们这种互赏互动的欣赏也成为了课堂激励机制的原生态,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潜能。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一切又都是那么真实朴素,课堂回归学生的本位,在这种自我学习与自助共赢的氛围中,孩子们得到是自身素质与素养的无形的提高,每一个同学都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展示的欲望被释放后,学习与渴望被认可的内在需要更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那么动力与兴趣便使学习在学习中“不用扬鞭自奋蹄”。一种学习法能让学习者更好地发掘自身学习潜力,并且调动自身潜能主动地投入进去,乐此不彼。“自由飞翔”学习法就是这样。
  这种新的学习法已经被采用,突显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班级催生了一批优秀的小老师,看着学生学习时的快乐情景,我心中由哀地高兴。教师走出讲授学习的误区,原来今夜星光灿烂。
  七、思考与后记
  在学习模式中,师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关系、相互作用等的不同配合是构成一定的课堂模式的重要要素。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方法的交流、经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一种好的教学方法的背后,必然有一种良好的班级师生氛围。师生情感作为氛围的核心是成全教学成败的关键。当然我们不难否定那种武断的压制也会产生单纯的高分值,但它却换不来师生情感的共鸣,和人文美好的和谐。所以本学习法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的,师生交往的和谐是课堂存在的基础。
   本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品读、赏读之间交流探讨以及让学生展示、教师归结环节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导课堂,学生主宰课堂,教师是从旁协助者,像导演一样关注每一个演员(学生)的表演,并且根据剧情引导他们按期望的预定的方向发展。一切都是在生成中,当然这就需要老师有较高的素质与教学艺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把教师的评价和自我的评价结合起来,地以便更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让孩子们自己来命名
  今天早上,趁孩子们早饭时,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有奖征名”的活动。我们的“三步”学习法已经运用了几个月了,它该有一个自己的名字了。当然我已经想好名字,可还是放弃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们自己来命名,必定这是和孩子们一起创下的,我的命名只代表一家之言,不能无形中伤了班里孩子们民主的意识,所以拟了我以下的文字写在了黑板上: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的“三步”学习法已经陪伴走过了不少课堂,但她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名字,我们要为她起一个怎样的名字呢?老师找不出合适的,希望同学样集思广义,为其命名。
  2014年4月2日
  班主任
  当早饭后,我走进班时,同学们都在议论着,看我来了,竟然都冷静下来不吭声了。我走到讲台边,拿起两本作业本说道:“今天的有奖征名花落谁家,老师要奖他两本作业本!”同学们都很严肃,没有一个人举手。我知道他们不是没有思考,而是认为有一定的难度,不敢轻易说出来。我又拿起一本作业本道:“加大奖励度,谁来说一说。”听李先萌在下面说这不是拍卖会吧?我笑了笑,又拿起一本来说道:“现在已经四本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孩子们小手“呼啦”举起来一片海洋。我开始提问,一边提问一边在黑板上记录词语:
  成长、自由、巅峰、快乐自助、无止境、熟读精思、创新、创造、、遨游、高明、扬帆、别具一格、自由飞翔、自由开拓、寻宝探究、无声启迪、跨崎越步、开拓心灵……其中还有李艺涵别具一格的命名:课堂“三副良剂”学习法、和卢婕的:让心灵绽放阳光,让欣赏伴我成长“三步”教学法等等。
  直到举手的学生没有,黑板上已经列下了所有的命名。到了该最后敲定的时候了,同学们为几个命名争执不下,于是我示意大家停下道:“一个好的名字的命名,不仅要能带表其中的含义,而且还要通俗易懂,让人读来有亲切感。”胆大的郭明慧直接接话道:“老师你说我们学习法有什么含义?”
  “我们的学习法没有学习目标,没有老师既定的预舍,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学习起来是自由的,我们的学习法完全是为我们自己学习创造的。她第一步是:阅读——入境。这是一个自己阅读课文后,总体感知和把握文意,总结课文的过程。第二步是:品读——入文。这是一个课堂上同学们自己品读文本的环节,是自己与文本交流与流露自己心声、自己批注的环节(一般情况下10—15分钟时间)。第三步是:赏读——入情。这是一个课堂展示的环节,这个环节中我们展示自己的收获,包括解读、认识、疑问等等,这个环节是我们对文本入深入理入情的赏析。这三步每一步都是为我们自己自由的学习而设计的,大道至简,教育也是这样的,不要老想着分分分,要想一想我们有能力把问题结决,把东西弄会学好,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我们在课堂上欣享的是我自己的风采、自己学习的快乐,我们在课堂上的认识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思想、思维对于文本的解读是我们最珍贵的思考财富,而我们的学习法更是能让我们这样去投入,投入到自己的思想中去,让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自由地放飞。老师只相信孩子们的能力,不相信什么权威和教条。我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你们也不是在学教材,而是在教材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这种快乐不能被教参和所谓的什么目标所束缚。所以——”我停了下来,顿在了那里。
  “那就选择‘自由飞翔’吧!”郭明慧接下来就说道。
  “‘自由飞翔三步’学习法、‘自由飞翔三步’学习法……”
  孩子们一起喊了起来。
  我拿着四本作业本,走到了徐君文的跟前,把它们奖给了她,因为她是奖项的获得者,这时班里喊声骤停,掌声雷动。
  
  
  教育界的“鲁迅”
  ——再读《高效课堂22条》感
  传统教育的铁屋子似乎越来越紧了,有智慧而又直正的人敢于直面真正的人生;而更多的是不愿睁眼的碌碌从事自己所谓的教育的人;也有一些有智慧而又能看破的圆滑之人,在掘取高升的“资本”,当然他们的言语适应了某种潜规,或是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保守,所以有了保守给予的荣誉荣华。这是现行祖国教育的现状。李炳亭,一个山东铮铮铁骨的汉子,一个锐意倡导教育改革的先锋,一个不怕成为众矢之的鲁迅,一个真正为教育啼血呼喊的英雄……
  再读《高效课堂22条》,我读到了李炳亭对祖国教育事业坚贞不渝与一腔热血,对教育改革深切的渴望。在他的自序中他写道:我不赞成那些留恋“传统”,惯常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的所谓课改,……我更倾向于“旧城改造”那样“推倒重来”。……这个冷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不置之于“死地”,我们很难“后生”。……我们会冲到前线去,我和我的团队一起,用脚丈量什么是教育。这不是鲁迅笔下敢于真正直面人生的人吗?和鲁迅自己的精神又有什么区别!
  在文中他例举了传统教育下活生生的实例,震撼人心,这里我不再重举。与我所感触依然,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曾有《范进中举》一文,其主旨在揭露封建教育对学习者的残害。可现实身边学习的学生却在为教育跳楼轻生,我们能孰视无睹吗?前不久,为了让数学老师受到惩罚,两个小学生服毒;又让我想起了2004年安徽泗水的学生陈贤为了让粗暴武断的老师受惩,服毒自杀。悲剧一幕一幕上演着,多少年前我感知教育不改革,这种教育阴影下的血案将越演越烈,那么现在我还要这样说:分数一统天下,没有民主、人文与人性的本本教育不休,那教育的血案还将不止。现行的教育站在拼死教书的立场上,“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李炳亭语)?教育机关行政化了,自上而下头脑知识、见识空空,权利、钱利充斥,高举参考书强压下,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习者万马齐喑,这样危如累卵的教育形式竟然越累越高。育人的层次成为雾里看花,可悲矣!怎会没有卵破之时?学生“疯狂”是因为教育“有病”。这是李炳亭对教育的总结,直指教育毒瘤。他倡导民主、平等、快乐的学习方式,打造多快好省的高效课堂;他主张开放教育,开放课堂,开放程度决定教育的高度;他提倡导学案下小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他对自己的观点观念确信无疑,他呼吁、呐喊抛弃一切旧的信条、俗套,跃进高效课堂的洪流中,一无返顾,向前奔驰。他践行自己的信念,在教育的洪荒中竖起反旧的大纛,不避明枪暗箭前进,可赞可歌!为怀抱课改信念的“谷子地”们吹响“集结号”,集结向前。乱世出豪杰,在盛世临安思危,摇旗思变的更是英雄中的俊杰。李炳亭,我眼中的现代教育力图革新的真男儿,无愧于“教育界鲁迅”的称号。
  虽然教育从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民主政治没有建立之时,倡导教育改革是难辛的,不易成功的;虽然良好的教育改革动向会被不良的社会倾向消融。但是铁屋子有人清醒了,有人敢直面残淡,就有打破这种铁屋子的可能,借用已逝先生的话语,低头跟随现在的“鲁先生”——李炳亭前行。
  
  凝望夜空那颗星
  ——读李镇西主编《民主教育在课堂》
  敞开心灵的夜扉,触摸自我从教的时空,在碰撞与灵慧的感知中品享了《民主教育在课堂》这本书,走近李镇西,走近他引领的教师,走近课堂教学归真的天地。
  “民主课堂”是课堂以学生为主人的理念支撑起来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角色,改换教育理念,全书都是他的引领下教师书写的教育随笔、教学心声。记录了他2006年8月至2011年9月在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任校长其间教师成长的点滴。也让我们看到了著名教育家成长的平凡道路。这本书带给我们更多宝贵的教学实例供借鉴的同时,更启迪教师从事自己的教学创新之路,积累之路,成长之路。或许这本书的问世其实是李镇西对其所辖教师的一种最完美的激励,在他的序言中写道:“让普通老师成为教育的名片”。展示才有动力,展示才有潜力,展示才有无穷创新力。这也是我的教学课堂深谙的定律。
  我没有读过他的《做最好的老师》,只是读了一本陶继新的《做幸福老师》,于是碰撞之下写出了自己六千余字的《做幸福的老师》,成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转型的里程碑。而今有幸得到这本李镇西的《民主教育在课堂》,又将对我的教学起到动力推动和精神坚持的作用。
  首先,我所提倡导的还课堂于学生,使其成为真正的主人,这种理念与“民主课堂”是相通的。而要想让课堂属于学生,就必须“放大学生”,平等与尊重,民主与和谐是不可少的。擦拭自己心灵的灰尘,保持一颗美好的单心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李镇西曾说:“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而且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大家名师的点拨就是不一样,这句话让我品赏了许久。这也将成为我对教育要有颗童心的飞跃性认识,觉着自己一下子提升了很高境界。夜寂的星空,感到了星光的突亮,染遍脑海的灵动。
  其次,相信学生,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当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来的时候无所不能。这点在书中许多教师也都非常认同。并且依靠学生产生了相当大的效果。课改的关键是还学生课堂的主阵地,不突出学生的课改也就没有意义。怎样相信学生,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地进行课堂学习,本书中有许多方法都是我学习的参考。可以说这本书与心灵的渴望相碰撞得到了理念上印证,行为上的明晰。更让我看清了眼睛向下看学生的收获。其实课改很容易。那就是目光聚焦学生,只要是为学生这个真正的主人服务,这就是课改,也将是教育的新革命。这样不管站在哪一种模式下都是正确的,而且成功的教学模式都是这样做的。
  最后,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很重要。应该丢掉一些不必要的担忧,担忧自己的学生成绩不如人,其实是自己没有顽强地走下去,走得路远了,走得时间长了,成绩反而会成为成功的最好见证。担忧自己的方法与所为和别人格格不入,怕成为“异类”被排挤也是不可取的。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只要是眼睛向下盯着学生,看着学生能够快乐学习,而自己又能在教育教学中欣享快乐与幸福,何乐不为?从教十五年来,我对教育从呼喊到无奈,从迷茫到清醒,从沉沦到奋起,一步一步也都或多或少用文字记录着心迹,而今越历越坚,越磨越韧,情愿以一生踏过教育春秋,低头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夜很黑,但有星光就已经足够了,凝望星光,信心在增强,坚信脚下的路越走越长。“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点亮心灵的旷野,在夜的幽暗中洞开心智与思想的星花,感受教育的幸福,需要坚实的步子走下去。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