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青春校园>做真正的老师>第一章:理念理论思海扬(1)

第一章:理念理论思海扬(1)

作品名称:做真正的老师      作者:飞红霞      发布时间:2015-06-20 20:59:14      字数:19783

  理念理论思海扬
  
  思想之河是思路的先导,常常载承行动的小舟荡迹天涯海角,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从教行为,我树起以生为本的帆,脚踏实地地寻求一个教师的本分,化魂其中,让理念这大纛高高飘扬。
  
  
  
  如琢如磨自然境
  引:莺歌燕舞的春日,红肥绿瘦,似锦的繁花怒放着,嗡嗡嘤嘤的蜂儿穿行其中,它们时而停留在花蕊之上,时而钻入花芯之中,时而为寻求另一处采地奔波着,载满厚重的花粉后,飞回了巢,缷下收获又飞了出来,无休止地忙碌,没有等待、徘徊,没有疲惫与憔悴,只有寻找花香的喜悦和采到花粉的欣喜,只有满载而归的幸福……
  
  喧嚣与浮躁找不到突围的方向,迷茫与盲动觅不到前方的光亮,繁重挟着纷扰只能勉强应对,真心地问候班主任你累不累?是否身心憔悴?学生还是那些学生,班级还是那个班级,领导也还是那些领导,多少年班聚班散,多少年小楼孤灯,多少年风雨历程,记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承载着我们的苦辣甜酸。我们施展自己的所能却不能游刃有余地穿行;我们加大自己的能动也不能攀登巅峰览胜。徘徊苦闷之中,我们需要打开智慧的法门,在退一步放一著时当下心安,在风力掀天浪打头时,只须一笑不须愁。
  教师这个职业就像一锅滚开的沸水,而我们教师有的像投入锅中的鸡蛋,被职业生涯煮硬了,煮成了铁石心肠,不柔软,不慈悲,缺少同情心,管束着天真无邪的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扼杀心灵的放飞,容易以偏概全;而有的教师像投入锅中的萝卜,被职业生活煮软了,烂糊糊的成了一摊萝卜泥,守着无奈与本分随遇而安,在单位一切听从领导,提不提就是一堆泥,在家里息事宁人,为孩子的前途所虑,已经疲惫得忽略了自己心灵的梦想;还有一些教师,他们像投入锅中的茶叶,入锅前分量轻,形状难看,在沸水的煎熬下,干燥皱巴的叶子,变得滋润、舒展、丰美。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将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浓香的汤茶。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同职业结合后产生的三种境遇:煮硬、煮软、身染其中塑造自己的天地。当然我们要选择第三者,那么造就自己,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从何处来?我们还必须求诸自己。
  尼采说:“一个人认识了自己,就什么都不会失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是绝圣老子在《道德经》中对认识自己最好表述。老子一生生逢战国乱世,实属独学而无友的自修者,周守藏室之史也,读尽天下书,望尽兴衰,将隐之时写下传世五千言,寰宇大爱的思想永放光芒。对于善自修的孔圣也有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诸己就是最好的自修。他的孙子子思在《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一个人从博学有智,到慎思明理,再到克己脚踏实地做事,论述得清清楚楚。而他的弟子曾子在《大学》中把自修论述得更是微妙:“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古人求学得道都离不开自己的心修,可见认识自己,自我思想意识的提升与知行能动性的升华,离不开自己的内孕。我们成为从事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又岂有放弃自修的理?正如花儿,开什么花,开多大,能够释放多少芳香,都是自身决定的。
  我们感到自己整天似陀螺一样“高负荷”运转,我们为“无极限”的工作疲惫不堪,其实归结于我们内心的躁动,常言道:“心不乱就没有乱局。”恪守自己平静的心态就可以化却盲目乱撞,为自己的内心找一个平衡的支点,然后用这个支点,支起自己的风景。“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敞开至诚的胸怀,迎接工作的冬夏。守住自己的本心,为自己的心灵注入强大的内涵,人生才会丰富,才会有愉悦的源泉。一个真正的行动者,决不会在行动时觉得不幸,觉得身心疲惫,这也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座佑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一个丢掉自己而忙忙碌碌的班主任又怎能不累?他也只能在呼天喊地与埋三怨四中走向精神的枯竭。一个自己都改变不了的班主任又怎能去改变孩子,又怎能去改变自己教育的方田,课改对他也只是矫揉造作的样子。忽视了自修,忽视了心灵的成长,煮不出自己的“茶汤”。
  
  作为教师,我们进行心修的最好方法就是与书有缘。曾几何时,我们身为教师丢掉了书本,只会拿教参上课;只会用自己支离破碎的知识残片来强调、灌输;只会用厉声斥责来做教育。教育的艺术、魅力变成了声嘶力竭的逼学,所以在从教的田园里,我们也只能背负忙忙碌碌,在左冲右突中无果而终。其实每一个班主任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从教之路,这条路是正确而又幸福的,可悲的是,我们往往丢弃自己的路不走,而走别人的路。当然这些都是没有强大内心与自修所致。
  从教十八年来,我也经历了自己的成长。由信心十足,热情从教,很快进入对现实的无奈与伤感之中,而后我开始呼喊,感到疲惫与身心俱碎。我何止一次地问自己,为什么不幸福?为什么身心焦虑,精神疲惫?当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后,拿起手中的书,读到了许多至理。特别是读得一点国学经典后,茅塞顿开,单就老子的《道德经》我就买过四个版本的六本书。《礼记》有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买书读书成了我人生的必须,夜晚手捧爱书,沉醉其中是何等的幸福知足,品读、思考、感悟、启智……一片明丽的天蓝就此洞开。
  书读得多了,渐渐地从浮躁与盲从中沉下心来,寻根究源,自己应该摒弃自身的得失,关注学生,在教师职业之中求实,做一个一心为学生的老师,把自己的生命真正同教育链接,为教育的美好魂化其中。这样不仅内心强大了,能够笑对各种态势,而且知识丰富了,讲课、管理班级也更加有艺术性,教育的情趣与弹性释放出来的柔和纷至沓来,我扬起了自己的心境,抒写自己的教育春秋,走自己的课堂改革之路,不再顾及谁看,看谁,只视自己的心田。
  扬起自己“让欣赏伴随成长,让教育可以改变”的理念,我立下誓言“今生今世,只教书育人。”做一个自修的行者。也许在别人的眼里有些傻,做真正的自己是那些轻浮人所不耻,但求真求实的我有强大的内心,斟满了自己的杯子后,就一定能潜下心来,就一定能有所收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我选择舍末取本。走在从教的春秋冬夏,我越来越觉得信心十足,有了轻松应对纷繁的能力,写下自己的《做幸福的老师》,创下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树人”博客书写自己从教的岁月,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珍惜,自己为自己注入激情和活力,让心修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悦神而忘形,这也是我们自修释放出来的生命热量。
  改变世界不容易,可改变自己我们一定能。求诸自己,让自己回归本心,把脸一直朝向心灵的阳光,这样就不会有阴影。格物,知至,诚意,正心,修身,找一个心灵的启点,迈向自己幸福教育的天蓝,再大的压力何愁不去?
  如琢如磨,我们会有一片明丽的天;采得百花成蜜后,自己何愁没有甜?
  
  
  让欣赏伴随成长
  欣赏是一种动力,能驱动精神的永动机,在教育的天地里无可比拟;欣赏是一种潜能,在欣赏与被欣赏者的潜意识里驰骋,成为发掘个体宝藏的能动;欣赏是一种能量,在思维的脑海里点亮,沸腾在开拓创新的海洋……欣赏是的欣赏者与被欣赏者之间的心电反映,是世间灵动奇妙的波。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欣赏的能力,能够付出欣赏是智慧与艺术的化身,是心灵宝真善美和妙的弹奏之后开出的自然之花,付出欣赏的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情怀。每一个人都需要被欣赏,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求被肯定,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赏识。”赏识是一种渴望,发自人类本质的渴望;赏识是一种希望,它会让人刻骨铭心。其实能够被认承和欣赏也是一切生物和事物内在的需求,日本科学家不就通过欣赏水而使它完美结晶吗?欣赏可以改变微观,也可以改变宏观,我们欣赏事物就拥有了美好的心态,世界都会变得美丽无比,欣赏生物就可以和他们和睦相处,欣赏人类自己更是会产生无穷的改变……
  我们的教育不能缺少欣赏,我们的孩子需要被欣赏。他们现在太缺失欣赏的环境,在我们“成人化”的教育里“万马齐喑”。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大多是不合实际的拔苗助长,他们的心灵正渐渐地走向封闭,感知不到什么是美好了,在威逼与灌输下,他们的素质更是逐渐下降着。我们的社会赐于他们的太少太少,少的是真正的关爱,无欺的关怀与无私的帮助;我们的家庭给予的又太多太多,太多的是物质的供养与溺爱的泛滥;我们的学校教育赋予的更多是知识的堆积与分数的私欲,更少的是心灵的激励……
  曾几何时,我们身处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吝啬,吝啬于对别人的欣赏。我们总想拿自己的绳索欲加在别人的身上,当碰壁成为无奈之后,我们封闭着心灵,少有再会赞扬和夸奖。尤其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我们总是要求他们应该怎么怎么说,应该怎么怎么做,似乎这就成了我们整个教育,使他们成为我们指挥的对象,成为接受我们“给予”的容器。而我们的孩子又决非容器,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就产生了逆反,把所受的“教育”释放出来,也成为社会负面的效应。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千方百计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放弃了自己对自己的关注与成长,使心灵向外发展,旨在盲目追求对别人影响后可怜的回报,越来越多的人这样求追着,失去了自我的内涵与本心。大家都在嘻嘻哈哈中越来越浮浅,越来越浮燥,这也是当前我们社会的流行病,再加上私欲与功利的充斥,让理性与美德渐离渐远。这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孩子,教育环境欣赏的缺失,使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心灵压抑的阴影里,林清玄曾说:“一句话,可以成为一个人温暖一生的阳光,也可以成为一个人一辈子的黑暗。”不会欣赏是多么可怕,没有欣赏的教育也将终不会成为真正的教育。我们不能让孩子在溺爱与私爱之中迷失了方向;在缺乏真爱与会爱的熏陶中缺失了人生美好的航向;更不能让教育欠缺着欣赏的目光!
  在我从教十五年之后,我明理,深悟了教育的真谛就是真真实实地脚踏实地;就是无私无欺地善待孩子;就是站在孩子的心灵上真情地呼唤;就是一个师者人格魅力的范示……教育的真谛就是扬启充溢的激情,在孩子们的身上发现美好,进行欣赏,激励成长的过程。我深悟教育树一面欣赏的大纛,就可以改变一切。所以我立下自己的教育宏志:“让欣赏伴随成长,让教育可以改变!”这也将成为我一生谱写教育的全部。
  扬起欣赏的风帆,我们要先斟满自己的杯子。因为欣赏学生的举措生活在精神的充盈与智慧的纯洁天地里,自己都没有良好的心态又怎样让别人心态良好。所谓“先禇己后禇人”;所谓“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所谓“打铁还要自身硬”……我们教师自身不能有缺限,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学之乐何来?来自自己的学习,自己的内练,内功的充实,我们才能睁开欣赏的目光,才能做出赏识的举动。充实自己,超越自己,让欣赏伴随在孩子身边,其实我们也在悄悄地成长自己。当我们昂起善待的眼光能够欣赏孩子们之时,我们已经走出了罗曼罗兰那句“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所定格的境界;当我们用欣赏的目光来看待事物时,美好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心地也就越来越宽广,已经可以欣赏这个世界了,也更会去欣赏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在孩子的眼睛里,在孩子们的心灵间点亮的是我们从教的幸福。
  欣赏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滋润荡涤着学生们的心灵,让他们像雨后的春笋般充满生机与活力,带给他们的是自知、自律、自信、自强与自我内心美好的激励。让他们成为“乐学”者,在求知的天地里尽情游弋。作为老师,我们不用再去声嘶力竭地强调,也不用再费尽心机来看管,更不用寝食不安地担心……教育就是这样无声地改变着,只要种下欣赏的种子,也必然会收获美好的花儿。
  相信欣赏的力量,相信欣赏学生会带给自己一片幸福的田园,也相信欣赏的魅力会展示更广阔的天地。让我在次高呼这一理念上路,在自己教育的春秋里,用生命来谱写这简洁、质朴的曲子:
  ——让欣赏伴随成长,让教育可以改变!
  
  
  
  爱要真爱会爱润泽
  作为班主任,从教十五载,从管理到感染;从知识到智慧;从技能到情感;从行为到心灵,我践行:
  第一:放大学生。在这个层面上,首先我要求自己把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尊重、平等、理解、不武断、关爱与呵护、赏识与赞扬,使他们诚心感知我的爱,也在我的会爱中走出以前所受的阴霾,使他们敞开心菲,做我的助手、朋友、老师,在相互碰撞的师生美好情怀中共同成长。其次公平公正,善待每一个学生。班主任是班级的一片蓝天,如果蓝天污浊,我们谈何教育?智者畏因,愚者畏果,我常为班级矛盾洞察秋毫,给予公平公正的处理,一次、两次……再调皮捣蛋的学生也都在我的韧性下屈服。
  班级事件从而越来越少,强势得到了扼制,弱势得到了安宁,良好的班级氛围就这样形成了。最后要抛去那些所谓尊重老师的“锁碎”,完全解放学生身心。教育在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着心灵上的强制,比如上课向老师问好;再比如学生进班级要喊报告等。班级是学生的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家,在家里就应该享受广泛的尊重或是被尊重。在我所从教的班里没有人喊报告,也没有上课时学生向我问好。我的课堂是允许学生自由进出的。因为我相信学生不会没屎退尿进出教室,何必一定要怎样怎样规定管着学生。真佛无言,信任无价。如果对学生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课堂改革也走不出旧框框。更谈不上对学生有爱。
  第二:做学生心灵上的导师,行为上的“服务生”。学生的心灵纯真无邪,作为老师要想为其心灵的导师,就必须具备擦拭自己心灵灰尘的素质。多读好书陶冶自己内心,有一颗美好的心灵,那种不读书大脑空空的老师最容易极端化,是怎样也做不好心灵导师的。在学生心灵困惑之时轻拨银弦使之意犹绵长,顿悟其妙,这是何等的晶莹剔透与美好的灵境。作为老师不能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是可怕的。当学生的服务生,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学生们不爱劳动,当他们看到我每天早晨来和他人一起打扫卫生区和厕所时,他们都开始干得认真而又辛苦;当他们看到我在为他们丢下的子纸一丝不苟地捡起,又一声不响地放入垃圾桶时,他们便改掉了乱丢垃圾的习惯;当我和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写文章时,他们也都不自觉地爱上朗读和写作……“想让学生怎样,我就必须先怎样做”这是我的班主任誓言。做学生的“服务生”,学生看得最清,记得最清。
  第三:班级的生活,需要民主、开放的意识来支撑。乡下学校没有图书,学生读书少,我把有书的学生手中的书和自己的书拿出来,在班级建立“图书角”,供学生们自由阅读。在班里设“记事薄”每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那里抒写自己的心声。有真对性地建立了两个主题班活动:“我爱朗读”和“我的作文我做主”的主题班活动。就在今天上午第二节上公开课前,我们班还在进行一场有关黑兔与白兔的辩论赛。活动拉近了师生感情,课堂更是我和学生心与心交流的田园。所以课改对于我们五(2)来说已不足为鲜。“知者不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开放了理念,开放了课堂,开放了心灵,开放了我做老师的幸福之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向孩子们要那种势强的爱师与尊师的行为?而不去在学生心灵深处与内在需求上判逆现行教育的弊端,建树自己无形但却伟岸的人格魅力呢?爱需要用真爱来浇灌,更需要用会爱来诠释。
  
  
  我们在做教育吗?
  在自己的履历表中,我不止一次地写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句话,我也以教师从事教育事业而自居,我也经常用从教多少多少年来自恃,可是今天,当我再次扪心自问“自己真的在从事教育事业吗”时,却有说不出的滋味。
  我不知道什么是教育?也根本不懂什么是教育?或者说以前一直在犯一个错误,一个大错特错的错误,那就是我以为我在从事教育。
  我以为我能管理好一个班级,不出事,平平安安地让孩子成长;我以为拿现成的教参课程要求的知识,并让孩子们记下这些知识;我以为我动用一切手段逼迫他们去死记硬啃要点,为了取得一个高分而声撕力竭,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最好途径,也是学校和上级领导最想要的教育结果,更是个人荣誉取得进升的条件。我以为这些都理所应当,顺应自然是教育,我甚至认为这样的“分数教育”应当是教育的一切,我们应该为分数而骄傲。我应该把分数写进教育理论的书中去,流芳百世,让以后的任何人都知道我们曾经拥有怎样怎样傲人的“分绩”。我以为教育的专家也应该为教试大唱赞歌,其码来说,你没有“分绩”就不能成为教育的专家,不能成为教育的名师,没有“分绩”你就不能谈教育,不配在教育行业里指手划脚,枉称专家。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教育名家那里根本找不到“分绩”的影子。他们从事的教育怎么和我们现实所做是那么的不同?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没有“分绩”是怎样进职称?怎样进升为教育名家的?难道也是靠潜规则,靠拉关系送礼弄的吗?但看其立书成说,精彩的言论,精辟的论断,是哪一个靠钻营的人也取得不了的,所以便产生了矛盾的心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每天都在教学生怎样得高分?为什么人家教育家从来不淡及分数和名次?
  久思弥笃之后恍然开悟,原来我从事的不是教育,我只是一个生产分数的分舵车间的看守者,在机械地完成每年生产分数的任务。有了高分我就可以得到荣誉、证书和奖励,荣幸进升,而为了这些,我在不遗余力地表现着我制造“分绩”的能力。我用尽手段,不惜摧残压榨,真的像一台压榨机,让从我这里过去的每一颗“油料”都有最高的出油率。
  然而,这些都真的不是教育,教育是怎样的呢?
  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开悟:求真,做一个“真人”就是教育。那么任何时候教育学生,能真实反映自己,让自己真实无欺地生活,做一个诚实、守信,视生命中真实为崇高的人,不就是“真人”吗?不就是教育吗?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非常简单,只要告诉学生一种东西是“白色”,并且以后,我们做任何事时,都不要把这种“白色”和其它“颜色”混谈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混谈了,那么孩子就不会再认为那是“白色”的了。也不会再遵守“白色”就是“白色”的准则。教育应该是如此简单的,对照我多年所谓的教育教学之路,我不认为我是在从事教育的了!
  蔡元培说:“教育就是帮助被教育的人,使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们的人格。”我开悟:教育就是帮助,是孩子们成长的助推器,是孩子们能力与人格培养的天堂。这让我想到了老子的“善待且成”。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教育呢?“帮助”就是“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舒缓)然而善谋。”这样的“善待”、“帮助”才是教育。那种以老师为中心,一手拿教参,一手按住学生的“牛头”,填、压、灌,逼、塞、攥的“教育”统统不是教育。以分数为衡量手段产生的教育人格,只在为虚荣而进取的分数那里。这不得不让我认为自己不是在从事教育的了!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开悟: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才是教育,让孩子们享受灵魂的崇高与快乐,欣享生命的畅达与自由才是教育。而不是整天学习知识,死记教参,不是那些记了许多答案,考得了高分。可是我在从教的十六年中做了什么?全是雅斯贝尔“而非”后的所说,我只不过在知识的传授所里完成一种知识的传送使命而已,而非从事教育!
  柏拉图说:“教育就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我开悟:培养孩子正当的理智才是教育。爱因斯坦说:“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我开悟:原来教育不需要知识(书本)为载体。教育是超越知识的教养,学校应该是学生塑造美好的情怀,培养美好的人格,拥有美好的人生的乐园。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这才是学校的定义。
  我所从事的竟然不是教育的职业,学校也不是学校,那它们是什么呢?这肯定是一个错误,一个弥天的错误,他们是一个披着“羊皮”外衣的“狼外婆”!我所忠诚的竟然不是教育,我想问是什么让教育不伦不类?是什么让教育失去了光芒?是什么让教育在逆向美好的愿望上越走越远……
  我所热爱的教育,你在哪里?我要发现你,找到你,从事你!
  
  
  
  成长为一个孩子(姊篇)
  太多的不如意让我们心中的微笑封陈;太多的伪装让我们在生活中不得不戴上面具,太多的压力使我们心中的意念弯曲;太多的错误被视为平常让我们失去了美好的心地,太多的庸俗却被生活宠为“高尚”让我们迷失方向……成长在剥去了真、善、美的痛苦中迷失。从教十五年,我一直在寻找心灵的春天,从教十五年,我在迷罔中徘徊沉沦着,从教十五年,我不敢企盼有天门洞开的晴天。
  是自我的修行打开了一扇天窗,是自我学习启开心灵的感悟,是自我追求的意志成就自我此时的境遇。一切都没有改变,而心境发生了变化,一切都照旧,而是换了一种心态。为什么非要让一切都变得优良,为什么非要别人都善美起来,所有的所有都不决定自己,所有的所有都是自己在庸人自扰,从来没有被欣赏过并不是说明自己不行,从来没有人赏识也并不意味着消亡,介意太多累,在意太多疲。
  三十岁时,我曾对妻说:“怎么现在我三十岁了,可我觉得自己的心还是小孩子的心境。”四十岁了,我又这样说。我真的觉得自己从来就没有长大过,也不知道长大是一种什么样子。如果会像一些人一样会八面玲珑地处世,像一些人一样失去了微笑变得阴森,像一些人那样去钻营……我还是不要长大的好。
  从教五(2)班是我的教育生涯翻天覆地变化的学年,我和孩子们在心灵的沟通走近,在教学相长中共鸣。以前那个动不动就生气要收拾学生的我消失了,而孩子们也变得懂事上进了,我看到了希望,也希望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让欣赏伴随成长,让教育可以改变”也成为我教育思想的起点。
  走近孩子,感受他们心灵的美好,让我时时感动,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孩子们帮助完成的。听课也许是许多老师最提心胆的事吧,而我却相信学生,敢于让镇里的专员们和县里的特派员们点课上。点哪一课我就讲哪一课,这半年多来还真没有为公开课手忙脚乱过。前天的家长会我在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依靠孩子们给了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卷。家长会过后,孩子们有些松懈,于是我也流露出了不高兴,就有学生主动要开班会,我同意了,给了他们一节课的时间,他们的主题是《老师,您会因为我们骄傲!》。这次班会几个孩子感人的发言让许多孩子心里软软的,湿漉漉的。努力上进,让老师高兴是他们心里最响亮的呼声我被感动着,我想流泪,但不想把这次班会变成泪水涟涟的小河,我插科打诨巧妙地转移着孩子们那一触就要溃堤的心河。
  昨天晚上一直到深夜,我都在想这件事,我觉得向孩子看齐,走进他们的心灵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成长不容易,可我希望自己在心灵上向孩子学习,成为一个童真无邪的孩子。
  这也是我走出教育困惑的唯一,做什么样的一种人,就要为做这种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也一样,成长为一个孩子,我在所不惜!
  
  
  成长为一个孩子(妹篇)
  成长为一个孩子,我教育的天地幸福如是;成长为一个孩子,我从教生涯里飞跃更高的境地;成长为一个孩子,我心底快乐的曙光普照整个心迹;成长为一个孩子,是我现在最美好的希冀。
  孩子童真无瑕,纯真无邪,天真可爱,许多美好都能和孩子联在一起;孩子无忧无虑,活泼上进,朝气蓬勃,他们有着最真最实最善的心地。永不知疲倦的精力,永不识败的意志,在不知不觉中往往创造不凡的业绩。架起心灵的长桥,我不自觉地发现自己正一步步走向孩子。
  在上周六少先队的校外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背起背包,欢快地登山,雀跃欢喜,归途中就无意听到一个孩子说我像个孩子。我真的还是个孩子,曾几何时,我回首感知,意觉得自己的现在的心境还是以前孩提时代的样子。风风雨雨,花落花开,岁月已经让两鬓添上了白发,让我步入中年,可我却也始终找不到自己长大的影子。心还是那颗心,意志也还是那样的意志,尽管我的人生很少有被欣赏的记忆,但这并不能改变我凝聚人生的努力,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而我却总感觉自己才刚刚开始。
  从教育十五载,好不容易找到了心灵的轨迹。洞开心扉的天窗,那就是我成长为一个孩子,为什么要苦苦的逼迫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为什么要刻意灌输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为什么自己在以前教育教学中苦烦忧恼?为什么急着让孩子成为无所不会的神童歇斯底里?为什么……太多的为什么承载不起教育的车轮,太多的为什么压弯了孩子们的背脊。为什么就不能适应孩子?为什么教师不可以成长为孩子?为什么我们不能走入到学生心里?我在顿悟中改变,我在清醒中寻找,在教育的只见分数不见活人的魔窟里求索。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要做一个能够为自己的思想脚踏实地从教的老师,要做一个欣赏教育情怀的职业人。我树立自己“让欣赏伴随成长,让教育可以改变”的思想,在现在的班级里实施,我的汗水,我的努力,改变着孩子,唤醒着他们心中的潜意识。他们都成了我的朋友、助手、老师,我和他们随意的交流,随意就可以施教于无形,随意的一件事都可以成为他们成长的感知。课堂变得轻松如许,课堂成了我们心与心交流的天地,课堂也已成为他们喜欢与快乐的田野,在这里我们一起放飞激情,释放我们对教材的最真最朴实的感知,一起走向快乐学习的隧道,改变可怜的听讲方式,适应孩子们求知乐知的心里需要我成长为一个孩子。
  成长为一个孩子,给孩子们一片愉悦的天地;成长为一个孩子,也给自己的教育找一个良好的支点;成长为一个孩子,让我教的孩子心灵有所依;成长为一个孩子,抒写我永葆青春的教育情结。
  
  
  孩子生日你得来
  公元2013年3月11日(星期一)下午4时53分,五(2)班放学了。这时一位同学走到老师身边,未语泪先流,她要打电话告诉妈妈,明天自己过生日,让妈妈来学校接她回家。
  她用老师的手机拨通了电话……
  她是我们班今年转来的新生。刚来的那天,我觉着她并不认生,可是第二天就有同学说她想家在哭。我走过去问了她许多情况:是不是有人惹你了?是不是作业不会?是不是在这里吃饭、睡觉不适应?是不是……她都掩面摇头,看来是真的是想家了。我劝了几句,叮嘱她身边的同学,让她们多关心她,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上星期她的妈妈在星期二来校,说是孩子打电话说她病了,于是带她出去看病。回来后找到我说,医生测了下温度,不烧的,没有抓药。我送了她两支“双黄莲”。因为天干,孩子才来学校生活,容易上火的。嘱咐她怎样服用后,家长说可能是想她了。星期三时,不断有学生反映她想家掉泪的事,但到了星期四、五就好了。看着她高高兴兴地离开学校,我以为她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这个星期日(3月10日)下午,住校学生返校时,我到了班里,就听到同学们说宋克娜在哭,我说刚来学校想什么家呢?她身边的臧紫宁站起来说道:“老师,她不是想家,是星期二——”她还有所顾虑。我说你说吧,没什么的。她这才说出同桌的想法。原来是这个星期二她要过生日,她家长要来接她回家,她怕老师不让而哭。我立刻说出生日过法有多种多样的,并且许诺在班里我们大家给她过生日,还强调她是我们班大家一起为其过生日的第一人。可是不行,臧紫宁说:“老师,你就答应她吧,不然她就只剩下哭了。”我也就随口答应下来了。
  今天上午,第三节下课,班长告知我说,宋克娜的妈妈把她接走了。下午我上完第一节课后,宋克娜拎着一兜食品不经意中递到了我眼前。同学们都看着我,臧紫宁笑着说:“老师,宋克娜送你的礼物。”我怎么能收礼呢?我摇头不接受,她很固执,就这样递着说:“我妈妈说了,一定要送给你!”一句话,我心里软软的,温馨感动。我接过礼物,走下讲台,发现她的桌子上还有两提兜儿食品。本来是想下来放还到她座位上的,可是看她肯诚的表情,我——我提着袋子对同学们说,今天是宋克娜的生日,大家都有机会分享礼物。很快礼物就被我分给了同学们,可是《生日快乐》的歌声在教室里响了起来。
  这种师生的信任,这种师生美好的情愫我不止一次和同学们欣享过,但这次还要感谢那个电话。那句“孩子生日你得来”的诚意与衷心,让我和家长心灵走近,架起心灵相通的桥,成就了这美好的教育。
  昨天(3月11日)宋克娜给她妈妈打电话时,我就在旁边倾听着,她说老师让回家,可是她的妈妈推托她,不想来接她了,伤心的泪水已经挂满了孩子的脸。我知道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刚刚离开父母到二十里外的学校来上学,她的心理还对父母依恋有佳,而且现代家庭教育也已颇多走向溺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需要在她们心里承受下慢慢地改变。于是我轻声告诉她:“你想回家,老师可以帮你,让我来和你的妈妈来说吧!”我接过了电话。
  
  
  
  花开无私境自高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教师节。
  早上我一进班就发现讲桌上放着一束花,花的下面还有一封信卡,我立刻时白了这是有孩子为我送礼物。我立刻想到肯定是以前我教的学生送的,不会是现在所教的四(2)班学生,因为我带这个班才十来天,孩子们对我还不熟悉。我想着过去的学生,能够跨越时间、空间投送给我这份温馨的会是谁呢?
  我拿开这束花后悄悄地打开了信卡,这时班里有许多孩子都没有注意,因为他们还不善于体会这种细微的情感感受。
  “啊,竟是张鸿蕾,是我现在的学生,就在教室第二排最左边坐着。”我在心里吃了一惊。我已向她投去感激的目光,可是她并没有被感染,她看我的眼神很平淡,像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多么可爱的孩子,也许她认为在今天给老师一份特殊的问候是应该的。我看了上面的一行字,字迹虽然不太好,却是一笔一画来写的,可见孩子的认真。上面写道:“祝老师节日快乐!”就这简单的几个字,让我的内心涌现一股暖流,许久我把信卡重新折好,我发现了许多同学的注视的目光。我干脆:
  拿起了信和花,对大家道:“孩子们,老师收到了张鸿蕾同学代表大家发出的祝福,我很感激,感谢同学们带给我的这份感动,今天是教师节,是老师的节日,也是你们的节日,老师祝愿你们快乐向上,学习进步!”这话一说,许多同学明白过来了,原来今天是教师节,原来有同学送老师祝福。此时此刻他们眼里充满了欣喜,我找来一个瓶子,把花插在了瓶里,举着对学生道:“孩子们,这是我们的班花,以后它就放在我们的讲台上,我们天天可以看到它。”
  我把鼻子贴近花闻了闻,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说道:“啊,这花真香啊!”有同学也要闻,还有同学在下面说是假花,是胶做的。我拿着花走向学生道:“不信你们也闻一闻,这花香到了老师的心里!”有孩子便也趴在花上闻,他们也学着我的样子,深深地吸着气,然后说道:“啊,真香啊!”教室里充满了对花的赞美,一个大家共同感受花香的气氛喧嚣在教室里。闻够了,我把花放在了讲台上,就是在这瞬间,我突然有个想法:
  多么美好的时刻!多么幸福的时光!这是来自孩子心灵的祝福,我不能独享,我也要让任课的老师来享一享,于是我向同学们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后,拿着信卡走向了张鸿蕾,请求她在信卡上写上是给他们数学老师的文字,她点了头,写下后我收好,平平整整地又把信卡放在了讲台上。三十分钟的早读很快过去了,当我走出教室时,又把那束在瓶内已经插好的花压在了信卡上。我欣喜地迈步出了教室,其间还不时回头观望着,我想用行动告诉孩子们老师的感动,也想用行为告诉孩子美好的时刻需要尽情地享受,人生应该有美好的向往,有在美好中倘佯的能力。
  上午第一节课结束,我正好要进班贴“课程表”,这时就见数学老师手里拿着那束花和信卡,我向她微笑,她却煞有介事,我们简单的打过招呼,她收拾了一下东西,匆匆地走了,带着信卡和那朵“班花”。我知道她已经收到了孩子们的祝福,她是怎样的欣喜与高兴也只有孩子们才知道,我不能再过问了。我看了那个插花的瓶子还在桌上,没了那束花,它在那里已经不合适了,我把它拿到了一边。
  我知道,她一定是怕我心里有落差,才带走信卡和花的。我是班主任,孩子们的信卡上又只写着她的名字,指名是送给她的,没有给我,所以她带走它们是对我的好,不想让我失落。我与她分享了孩子们带来的感动,她却呵护着以为我脆弱的心。
  
  
  教师的无声助手——教态语
  教态语是语言学研究的新内容,它是通过讲话者的表情、姿态、手势和动作等无声语言进行思想和交流手段,它能有效地辅助口语和板书语与学生进行视觉、思维、情感等多方面交流。在教学中,它是教师运用非语言形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教态语如果运用适当,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还可以起到丰富视觉、强化记忆、感染品行、激励意志、升华情感、启迪思维等作用。
  我们知道教师一个友善的举动、一种激昂的神态、一眸赞许的目光,足以让学生心情舒畅,情绪饱满,思维活跃。美国心理学家经过反复测定证明: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声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在表达情感这方面,无声胜过有声,所以我们要运用好这个无声的助手。
  怎样才能运用好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注意:
  首先,教态语要适合口语的特点。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就要讲究完善、创新,是艺术就要讲究完美、和谐。课堂语言是以讲授的口语为主,教态语的应用是辅助口语的,不能超越口语之上(聋哑学校例外),教态语只能结合口语的自身特点,恰当运用,最忌讳随便比划,故作姿态。诚然,各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那么势态语也要适应各门学科的口语特点。例如:教师在化学课堂上介绍仪器时,要一边讲解,一边向学生展示,在介绍仪器的部件时,要先将其拿起,在比肩略高的高度有目的的翻转(上下或左右)几下,以便让学生看清部件的全部,有时还要在教室走动,以便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楚,对于复杂的部件,教师还要展示各部分给学生看。我想教师一开始若能以一种初识这种仪器的好奇目光,盯上几秒钟,然后再来介绍这种仪器,那对于刚刚认识这种仪器的学生来说,会马上被教师的目光所吸引,能兴致勃勃地跟着教师的讲解认真地学下去,设想那种机器人似的站在讲台上,面无表情,手无动作地讲授,所达到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教态语要适合感情表达的特征。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教态语要想感染学生,升华思维也就必须符合感情表达方式。简单来讲,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当你在发怒发泄时,不可能轻手轻脚,面含微笑,当你开心开怀大笑时,不可能手捂双眼,泪珠涟涟。教师在课堂上不顾所讲所说情感特征而乱用教态,不仅华而不实,而且让学生茫然若失,茫无所从,误导学生的常规表达意识,在这方面语言课的教学最为突出。
  我们知道,一些表演艺术家学啥像啥,神形俱备,可以说这是口语和势态语完美结合的结果;毛泽东同志“挥手之间”一个永久的势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而且表达了主席丰富的感情内涵;从特级教师魏书生一个简单的生活照片上,我们不难体会到,做为现代教育家的他,对教育事业的深深情怀。总之,一种势态传达一种情感,怎样的势态语表达怎样的情感。
  最后,教态语的运用要掌握好适度,要自然、和谐、大方,真正做到精、准、妥。让学生容易悟出其中内在的语言——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运用好教态语这个无声的助手,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锦上添花。
  
  
  教育呼唤智慧的成长
  ——致六(4)班家长
  教育是一种责任,每一个家庭都要承载孩子的成长;教育是一种理念,拥有智慧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长大;教育是一种情怀,伴随孩子用欣赏和他们一起走过;教育是一种改变,认识自我为了更好的明天。书写下这个题目,我自己也感慨万千。教育是一个全人类都在研究的课题,我们一样不能忽视。教育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思考的问题,却常常误入歧途,本末倒置。在这歧途中,智慧成为附庸,美好成为泡影,所以我们呼唤新的教育,呼唤开启智慧的天窗。哪怕只是展望,哪怕只是遐想,也要让阳光步入我们的心房。
  现实让我们堪忧,教育令我们思考。怎样在家庭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仅关系到孩子将来立身社会的问题,还关系到家族的发展与兴旺,所以我们对教育一直苦苦寻找,寻找孩子成才捷径,寻找能够让我们欣慰的成长点滴。然而我们发现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于是我们就生气了,愤怒了。打骂和压制把孩子逼向了沉默与暴躁的边际,于是烦恼来了,苦口婆心与歇斯底里之中我们又发现,孩子压根就没有听从,于是我们更生气,更愤怒,可是无际于是,不论我们说什么,对于孩子总是收效甚微,我们无奈,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徘徊在教育失败的黑洞里。
  其实不管怎样,我们都需要换一种心态。多想一想自己幼时的成长,因为大人也曾经是孩子,而孩子必定还是孩子。他们需要的不是大人的说教,需要的是启开他们快乐成长的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来自我们自身的心修、学习、和思考,更需要自己有意识的培养。暴躁、武断、斥责只会在孩子的心灵烙下创伤,使他们以为这就是教育,而后这肤浅被沾染承传给下一代。美国历史上有两个“声名远播”的家族,分别是爱德华家族与麦克瑟克家族。爱德华家族始祖爱德华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著的哲学家。他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在爱德华家族的八代子孙中,培养出了13个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60多位医生,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一位大使,甚至还有一位副总统;而麦克瑟克家族的始祖却是个酒鬼,常常酗酒,目无法纪,对待家庭教育视而不见,对待子女则疏于教育。家族八代子孙中出现了300多个流浪汉,7个杀人犯,60多个诈骗犯、盗窃犯,还有40多人死于酗酒械斗。两个家族史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差异,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示范作用起了关键作用。
  人生是一种修为,我们在社会中凝炼自己的修养,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渐渐变得经验丰富,智慧有佳,不放弃思考,我们知道进取的方向,怎样努力才能有更好的收获,思考还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庸俗的泥潭,一个没有思考的人就像蒙了眼瞎摸一样,一个丢掉思考的家庭、学校、团体,也会像没有帆的船,只能跟水流到哪儿去哪里。所以智慧才是我们教育的定位,也是教育的重心,拥有教育的智慧才能在家庭教育上开启幸福快乐的甘泉,才会发现孩子原来这般美好,天地原来如此广阔。
  用智慧浇铸的孩子才能开出智慧的花,也只有用智慧的花才会结出智慧的果实,我们的孩子不一定要行行优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武艺并不高,而与“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毒”的绝世高手对阵,更让人心惊胆寒。多鼓励孩子这是孩子向上进取的动力。孩子已经十多岁了,已经在长大,他们需要平等的对话,给予平等和尊重是孩子成长的必须,我们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孩子,那么还要别人怎么尊重,所以尊重是智慧教育的前提。我们六(4)班一百零三个孩子跟了我一个学期,我深深地感到许多幼小的心灵已经封闭,而我唤起的心灵太少太少,我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努力,等待花开。开启智慧的教育,我们不能让孩子心灵受封,让他们内心游离在家庭与学校的边缘,成为问题孩子。
  智慧的教育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而不是盯着孩子们的过失,更需要我们用呵护的关爱去启发灵动的溪眼,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赐于我们家庭的“宝贝”这个“宝贝”能不能成为真正的“法宝”,全靠我们用智慧的培育,所以我想信,开启智慧的法门,我们总能找到教育孩子合适的“软件”
  新的一年即将扬帆,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预祝六(4)班一百零三个家庭新的一年幸福、快乐、如意!
  
  
  老师你在哪里?
  今天是我上展示课的时候,我便展示了。学校今年的第一轮听课是抽签定人,领导抽到一个讲一个,签儿有数,抽走一个也就少了一个的。不过我真幸运,竟被上天安排到了最后。
  3月14日上午第三节,十几位老师来到了五(2)班,因为我们班一直在默默地进行着课堂改革,他们似乎有所期待又不多有期待。因为连日来讲解和提问主宰的课堂听课让人头脑晕沉,什么“三探一练”,什么“三疑三探”,什么的什么呀,在我们这里都成为名实不符的三不像。“讲问”成为这次听课的主流,这样的课堂却越来越定型,被大家认可了。所以即使还对我们班有所期待,也愿望不大。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和太阳比赛早起》。孩子们精彩的展示让在场的老师们都吃惊不小,他们一下子打起了精神,面对出口成章、词汇丰富的展示,不得不相信,也又不敢相信孩子们的潜能。课后听学生说,有老师在下面议论说这堂课“弄虚作假”了,是老师写好答案让学生来展示的,他们不相信我们班的孩子竟有如此高的水平。看来在他们的眼中,学生们真的永远是不会鸣飞的雏蛋。小组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进行了课文总结,我作了图来板书,对生命与时间进行诠释。然后请孩子们起立,和我一起对生命宣誓,我们一起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宣誓道:我要爱惜生命,在任何时候都不践踏自己的生命,人生苦短,快乐无限;我宣誓,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勇于创意创新创造,珍惜时光。一节激动人心的课在宣誓中结束了。
  评课时,许多老师认为这节课新颖无比,可堪成功。可是却还有老师问:让孩子们自己去展示了,老师在课堂上打打分,加加星,主体地位在哪里?老师没了主体地位,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我一听立刻回赞:这是名师说的话。确实,在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中指出:一些所谓的名师们就是这样说的。听了我的话,评课的老师甚爽,付之一笑道:老师不是导演,要找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评完了课,我失落的回来了。今天上午,听了两节课,讲了一节课,又评了一节多,现在是12点了,我身心疲备回来做午饭。其实,我知道,我不为那有多繁重的劳动而累,而是因为心累,没有一个评课的老师将话语说到我心里。他们都在“形”的层面上挣扎,都在为死教书而教书,而教育的“神”都已经丢失了。没有人提及这节课我让孩子们尽情抒发,尽享文本带给他们美好的同时,所感受到的人文与人性的教育。我整节课都在激励、在唤醒孩子们早已千疮百孔沉封的内心。在情感与价值观上对生命的诠释我投入至深,我置身其中,激情澎湃,我感召的魅力与师生关系的融洽竟无一人所提及。有的只是听到有的老师在抱怨自己的学生:我也想尽法子让学生说讲,可是他们就是死气沉沉的。他们在指责学生不配合自己的教学。
  境界不一样,追求也就不一样。看来我注定曲高和寡了,自以为是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我还是夹紧了尾巴走吧,回到我最初的初衷上去:我不想死逼孩子来完成知识的填塞,更不想因为自己的高压能得其高分成绩来进级进升。我已经无药可医,不可救药了,并且对进职称无所谓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我自嘲窝囊。但我要想使自己的学生快乐,起码在他们接受知识时品享那一份可怜的愉悦。在这其中也让我尽情教育的快乐,做幸福的职业人。我愿意把课堂让给我的学生,还学生一片积极学习的自由天地。
  你要问老师课堂你在哪里?我会告诉你,我在学生心里。
  我没有丢失自己的阵地!
  
  
  “民主”改变“专制”
  从教十五年来,对于班级的管理,我热衷于“民主化”。民主并不是一句看不见的空话,它虽然无形,却常常自然现身于班级琐碎的日常事务和同学们之间存在纠结的矛盾之时,有了它才能服众,才能更好地解决班级的事,这也是我提高班主任威信的法宝。
  接下来要讲述的是我们班班长马旭的故事。事情得从学年初开始说起,2012年秋期开学,我执教五年级二班,虽然我是从四年级提升到了五年级,但学生却重新分了班,由原来的3个班增加到4个班,学校也历来没有跟班走的惯例。不过还好,这个班至少有原四(3)班学生的四分之一,他们对我是熟识的,我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很快建树班级的氛围。
  马旭是一个从临近学校转来的新生,私下听老师们议论说是她在以前的学校是个班长,管理学生很得法,受到过好评。能分到我的班来,我当然如获至宝。开学尹始,我就认为她很有管理才能,于是直接推荐她当了班长,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持反对意见的,对于这些反对的同学她却说了一句:“走着瞧吧!”当时我认为这是她在班里有意向老师和同学们表态宣誓,并没有在意。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发现老师在不在班里,学生们都安安生生的,却实不错,我开始欣赏起马旭的管理能力来。虽然这其间我时常看到她拿着教鞭站在讲台旁边,当老师进教室后,她便悄无声息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但这些都很正常,我也不以为然。
  可是好景不长,接着便有同学找我反映班长打人的事,说是马旭太武断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有同学说话或者做小动作,不问青红皂白就会“收拾”他们。比如中午数学老师辅导没有来时,有同学说话,她就动手动棍打他们,而且出手太狠,许多同学都被打哭了。对于这样的“专制”管理她还放出话来说,老师选我当班长,就是要管你们这些不听话学生的。这只是其他班干部的从旁反映,我给他们的回答是:班长刚来我们班,还不了解老师和同学们,所以给她点时间慢慢来。为此我又做了实际的调查,卢永瑜就曾经在中午辅导时捣乱被打哭过。
  我知道了,她是在把以前学校的管理方式带到了现在。以前的班主任可能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大权”下放,使她有了“一言堂”,“一手统天”的机会,当然她的“专制”管理也就赢得了老师们的“传颂”,不然她善于管班的口碑也不会传到我的耳朵里。前后来告她状的学生有过三次,我都安慰了他们,并没为此事单独找马旭谈话。而且我私下认为她的“暴政”不会长的,随着同学们对老师的了解,随着班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随着班级民主作风氛围的增强,她会改变的。在这其间她也看到了老师在处理班级事务时民主的作风;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的“群众路线”;以及不打骂不歧视学生,公平、平等、赏罚分明地对待学生的风格……她悄悄地变了。她从那开始迷茫愧疚的眼神中走出,来到迎合、会心接受的心灵港湾,再到飘扬“民主”管理潜化的微笑,这三四个星期的时间,是她改变和提升自己心灵的时候,她打开了迎接“民主”阳光的天窗,驱散了“专制”的阴霾。从此没有人再来反映她有“暴政”的行为了。
  《大学》有云:“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从之。其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大道治国平天下,小道执班管理学生,理固亦然。
  
  
  民主,爱你不容易!(姊篇)
  曾几何时,我们已经习惯于做一个教育的管理者,站在讲台上用强制的语言来要求学生怎么怎么做,如果不怎么做就会有如何如何的处惩罚。当我们起用班干部来管理班级时,我们的管理者身份也被班干部承传,使他们有了管理者的权威、权力,那么想当班干部管理其他同学也就成为了一种荣耀。在孩子单纯又容易利诱的心理作用下,他们也容易迎合老师,追求管理者“弄权”的炫耀。有这样的心理,就会有动用心机、钻选举的空子、拉票的现象。这也是我们现实社会选举的顽症。
  小敏落选了,这件事的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那几个投机的学生,而且还有我们对班级管理理念上的苍白。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喜欢争做班干部?因为“职权”有诱人的光环,并且在这个光环下,还会有许多特殊的待遇,这个做为老师的自然明白。举一个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却又很少被察觉的例子:比如安静的班级,大家都在静静地做作业,这个时候有一两个学生交头接耳,而作为班干部就可以大声斥责:×××别说话了!这一句话恰恰给安静的班级投下了喧闹,甚至班干部可以拿起“教鞭”敲桌子捶椅子指责说话人,更甚的是按班规惩制。这样的过程不管持续多少时间都是应该的,因为他们是班干部,班干部就是治理班级的,可是这种管理实质上已经造成了班级更大的动乱,由于是管理者造成的,所以不会被究责,也没有人为班级浪费掉这不应该的时间买单。
  靠严加管理建立起来的班级,一旦没有管束是可想而知的,而越管越糟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的。这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个误区,许多家长喜欢严管自己的孩子,结果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管不了了,最后管出了一“仇”人,不得不在无奈中放弃。所以靠管、压、制建立起来的班级不会长久,而且也跟本没有民主可言。比如说小敏所在的班级,乍一看,老师让大家民主选举班干部,而且尊重了每一个同学的选举权,这就是民主了。其实不然,这样一个集体能被几个拉票的学生左右,说明班级的孩子们跟本没有民主意识。自己的选票可以被别人拉走,或者“收买”,说明学生对民主的概念、民主的活动和自己在班级选举中的作用一无所知,没有立场、没有班级的荣辱感、也没在班级活动中存有“地位”和行使“权力”的感知。所谓“打铁还要自身硬”,孩子们班级荣誉感,民主理念的缺失,难道还能产生民主的结果吗?
  我们透视小敏的班级,老师为什么不去“教”孩子们树立民主的意识呢?而浅浅地认为孩子们一时的表决就是民主,一个缺失民主意识的班集体,他们的表决能民主?这是我们老师应该反思的。我们没有健全班级民主的氛围,我们的孩子不会给予我们民主,那几个拉票投机的学生正是钻了班级没有民主的空子。试想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要是很强的话,学生能被“收买”吗?几个拉票学生的行为能不被别的学生提前告发吗?所以我们认为这个班真的需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了。
  我们再来深层次的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浅浅地认为表决了就是民主?生活之中我们老师有没有享受过真正的民主?老师本身也是一个民主意识的缺失者。一个看似小的不良现象的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意识缺限,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民主,我们爱你,但不容易!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