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卷起的旌旗>第五章不怕苦不怕死的典型(二)

第五章不怕苦不怕死的典型(二)

作品名称:卷起的旌旗      作者:海滨      发布时间:2015-05-23 17:36:00      字数:15311

  英雄的赞歌
  担负抗灾重任的219师是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四野所属部队,为最能打仗的部队之一,此时的师长白忠耀更是一名战斗英雄。因此,部队作出了保住大堤就是保住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发源地,更是保住219师荣誉的决定,对于这支敢打硬仗的部队,做出这样的决策不难理解。其原因有三:
  首先,决策者们没有预料到会损失这么惨重,当发觉不对,想保人时,下令撤退已经太迟了。电话联系不上,信号弹打不上天,通讯人员无法将撤退命令送达下去,抗灾现场只能由各个阵地指挥员各自为战,抗灾一线的亲历者证实了这一点。师领导也十分关心士兵和大学生的安危,做了很多补救的努力;如下令先撤女同志,三个战士保卫一个学生等。但是,由于事先的命令有三条是明确的:确保秧苗、确保机械、确保大堤,并没有提到人,因此这一命令也成为抗灾的指导思想被不折不扣传达下去。
  其次,军人以服从军令为天职,师长执行了上级的命令,下面也坚决执行了师部命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斗志高昂,纷纷想在这个关键时刻用表现争取立功,很多营、连、排长纷纷带队冒着生命危险,身先士卒往大堤冲,战士和大学生更是坚决执行命令,紧随其后。时至今日,军令如山倒的传统在军队依然存在,无论从98抗洪,08汶川大地震,还是抗击西南干旱,解放军的表现都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如果台风再来的话,战士照样会上大堤,这是军人的使命使然。
  再次,军令如山被模范的执行。军令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军人在危难时模范执行命令,正是如此,才出现了抗风抢险的关键时刻模范事迹和战斗英雄。灾难发生时,各个部队主动向上级机关靠拢,在抗灾过程中,不少战士执行了这一命令,在成功逃往牛田洋附近村庄稍作休息后,毅然不理会老百姓的苦心劝阻,坚决按照命令往师部莲塘靠拢,结果恰好遇到台风回南(回南的时候是风力最大,影响最大的时候),大部分都牺牲在这一时刻的情况。
  219师是1968年12月调防来到牛田洋的部队,部队中又以北方兵员居多,不习惯南方台风气候,因此,相比起前任驻军41军122师来说,明显表现出防洪抗台风的经验不足。122师在牛田洋围海造田长达六年多,是防洪抗台风的老手,他们于1968年国庆也曾在此遭遇过10级台风。在台风前一天便做好了全线撤退的准备,只因风力不强而作罢。但是,219师并没有撤退,其原因不仅仅是经验不足,更多的是政治因素决定了他们不能撤。
  于是,55军驻守牛田洋生产基地的1万多部队官兵与在该基地锻炼实践的2000多名大学生参加了抗击强台风和暴风潮的战斗。之前,他们动员帮助6400多名附近群众安全转移,但是部队自己没撤。一是当时219师上面还有广州军区和55军,上级没有让撤;二是部队不能撤,要保护群众。师里命令是这样下的:“要求大家奋力抗台风,拼死保大堤。如果大堤一旦决口,不但会淹没大片农田,还会危及几十万老百姓的生命。”
  风越刮越大,师里决定以防万一,先把机器设备、军用物资以及家属子女、女同志先撤下来。不是领导怕牺牲,而是部队最先想到的是数以千计的家属和子女以及女同志,他们不是战士,不能受到战场流血影响。师长决定首先把他(她)们送到高地,这些家属都是农忙特地赶到牛田洋支援生产的。
  汽车连的汽车迅速装人,能塞进去多少就塞进去多少,家属服务队先撤,包括大学生在内所有的女同胞先撤!
  7点半,风开始越来越大,暴雨呼啸声一阵猛似一阵,路边的大叶桉树纷纷被吹断,营房里的人都感觉到仿佛有只巨手在摆弄房顶。而地处牛田洋的营房大都是草房,草栅里的人很快感到事情的不妙,他们几乎还没来得及提出撤出,屋顶就被阵风吹得无影无踪。毛竹扎的屋墙成排成排地倒下,断裂声在风的狂啸中变得十分脆弱,有的干脆被淹灭得听不见一点点声音,所有的声音只有一种“呜……”。
  上午十一点左右,东牛田洋和中牛田洋接连报告:附近农村的堤坝已经出现几处决口。接着,电线杆和电话线被刮断了,部队配备到各连队的通信电台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台对多台,于是,各种情况的汇报声音交织在电台里乱成一片,让人听不清楚哪来哪去。再后来,无线电波也被天公干扰得失去了作用,变得无声无息无法联络。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要有险情出现,原定怎么办还怎么办,原定的作战计划丝毫没有更改。
  偏向虎山行的突击队
  这时候,按照方案最先出现在危险处的是抢险队,抢险队抱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决心,除留下司务长一人外,80多人全部勇敢地冲向大提!面对风暴,他们没有畏惧,相信用砂包或人墙能够堵住汹涌的海水,让老百姓的财产、生命和牛田洋的粮食土地得以保住。他们没有别的想法。
  牛田洋西段地势低是最险的一段,团长王甲雨是1947年由内蒙入伍的马背一族,北战南征、剿匪戌边、备战训练、施工生产都干过。在布置抗风抢险任务时,该团大学生女子连一再要求上大堤,他就是不批准,最后拍了桌子。也幸好他没同意,当一道堤缺口,女子连的同学被吓得惊叫起来。转移迫在眉睫,王甲雨身边只有文体干事刘大业和宣传干事吴宏忠,情急中他们找来几十米长的拔河绳,数名战士帮助女大学生一个个拽着绳子,在与风浪艰难拼搏中死里求生。两小时后大家终于走出险境,女子连一百余人,全部生还,是全团唯一无伤亡的连队。
  11点以后,台风中心正式登陆。这一天正值大潮,正午的潮水涨得最高,大风、大潮、大雨三合一汇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搅得云天雾地,除了水就是风就是雨,人们听不到别的声音,看不到两三米以外的东西。
  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抢险队员们没办法站立着走,全猫着腰,顺着位置低些风弱些的水沟,一个紧抓一个的手,朝着决口爬去。当他们与冲过来的海水迎头相遇时,悲壮的一幕发生了:牛田洋17000米海堤全线漫水,大堤被海啸冲开缺口62处,长达2600米,围内20000多亩土地顿时全部被海水盖顶淹没。
  大堤内还有一条内堤,此时,两堤之间就像一块巨大的水塘。营房被风刮走了,众人都战斗在露天水浸的农田里。海水倒灌进来,战士、学生把衣服脱掉,穿着内衣内裤,有的人只穿一条裤衩,顺着水沟往高处的大堤方向爬。大堤崩了,水一下就冲到他们面前,大家都浸在水里。水很快淹过头顶,大家一人抓住另一人的肩膀随着水漂,有的抱着高压电线杆用军用皮带把自己捆在电线杆上,有的不顾毒蛇抱着水上漂浮的稻草捆。浪谷里,人们觉得到了另一个奇妙世界,天上地下都是水,许多人就是这样在水里飘着,直到台风过去,直到天黑,直到第二天……
  突击队没带什么工具,因为之前都已经准备好了,大堤上有泥沙,有沙袋,有石头,有铁锹。基本上是看到哪里漏水,哪里有问题,就往哪里堵,往哪里冲。营长杨俊明带人守着一处水闸,水闸是钢筋水泥的,很牢固,不容易垮。挡板放下来以后,海水漫进来,战士把沙包往那里堵,水闸两边的材料都很牢固。但是,里外两边水位越来越高,其实,他们不知道此时有的堤段已经进水,水里漂着木头油桶都往水闸这边冲来。营长带着战士捋沙包,堵在随时出现的口子。台风夹带着风和雨,风大雨大,战士们冒着大风大雨拼命干。光着的膀子被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生痛,大家已经冒死拼命地干了,丝毫不觉得,但是最终潮水还是涨了上来。堆起的沙包于是反过来成了战士的掩体,大家躲在沙包后面用背顶着沙包避风避雨。
  没多久,沙包堆砌的临时子堤在大风大浪中也顶不住了,大家感觉到沙包在蠕动,沙包已经不起作用。这时,只见一条出海捕鱼的大渔船在大风大浪中直冲水闸而来,速度很快,只听到“呯”的一声巨响,整个渔船被撞得稀烂,船头从战士头上飞过,船上的三个渔民在渔船撞堤粉身碎骨的一瞬间不知怎的跳了出来,抱着小包顺着风跳到大堤上。随后,渔民不顾军人们的抗灾战斗,跌跌撞撞往大堤下面逃去。
  营长看到形势不对,想跟团部联系,原来岗亭架有电话机,也开设了电台。但临时架设的电话线早就被风刮断了,至于电台也根本是一片杂音,只听见到处呜呜的风声,其他什么都听不清。营长想打信号弹,刚站到岗亭外边,头上的军帽“呼”的一下子就被风吹得无影无踪。他掏出信号枪,朝天扣动板机,信号弹根本看不到,“啪”一下子飞的不见踪影。信号弹根本打不上天,打出去也看不见!
  宝贵财富大学生
  此时营长脑袋里边想到了大学生,知道他们是国家的财富,他看见堤下的水不断上涨,估计大事不妙,就叫大学生先走,先撤到高处,找到团领导看如何安排。营长对大学生说,我们战士死了没什么,你们是国家花了很多钱培养出来的。于是,大学生三四个人抱成一团撤退。
  当一群人撤到团部已经走不动了,大家饿的发慌,有同学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到服务社里面找吃的。服务社没人,仓库里面有饼干,大家先填肚子。吃着吃着一看势头不对,脚下的水已经越来越高,于是还是赶紧走。这条路是中牛田洋和东牛田洋交界一条堤,公路旁边的树和电线杆倒得乱七八糟,到处都是蛇。大学生看看方向,决定不走公路,直接顺着风向斜斜地直插过去。水深就游,水浅就跑,冒着风雨一脚高一脚低半游半跑地终于有惊有险地撤到了玉井村。
  机枪连的一个大学生,任务是守水闸,台风从外面把浪打进来,风又把这边的浪拍回去,战士和学生被打得没办法。大堤慢慢开始垮塌,营长和通讯员也被大浪卷走了。营长是1945年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被浪打下去,通讯员想去拉他,也一起下去了,一下子不知道被冲到什么地方去了。其他同志就在水闸两边顶着,大家扶着一块只剩下不到两米半宽,四米长的石堤。一名大学生紧抱着根木头,漂来漂去,就是回不到大堤,漂着漂着就漂到八十三勇士那个地方。正好他们连的管理员在那里,拉了他一把,他爬了上去,和大家抱成一团。里面的抱着石头,外面的拉着里面人的皮带。这个时候还没有83个人,对面还有一部分人,两边加起来才是83个人。大家抱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抵抗力,依靠大堤上的一堆大石头坚持着。
  在罕见的“7.28”台风中,出现不少解放军与大学生之间相互救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大学生连在撤退时以排为单位,大家拉着一条粗绳从第二道大堤向安全地点师部莲塘转移,但走不多远台风就把一个女生吹到路边稻田里,稻田离公路路面有一米多高,且与公路垂直,很难爬上去,正在着急时,恰逢团长王甲雨经过,王团长立即走过来俯身将她拉上路,然后把她交给身边的一位解放军战士,并嘱咐这位解放军战士带着她走,女学生紧紧抓住这位解放军腰间的皮带一直走到安全地点。除了她外,还有两位女生也紧紧抓住这位战士的双臂。沿途遇到不少被风吹倒带电线的电线杆,横七竖八枝繁叶茂的树枝等障碍物,但这位解放军始终没有扔下她们。由于风太大,为了轻装前行,半途女生将自己的解放鞋脱下连同挎包里的手电筒一起扔掉了,挎包里仅剩一小本毛主席语录及毛巾和牙刷。让她们没想到的是,她们刚一到达安全地点,那位战士立刻走过来,将女生扔掉的两样并不重要的东西递给她,没有说一句话。女生十分吃惊,但遗憾的是至今不知道这位解放军的姓名。
  女生连的罗观林拉着绳子与大家共同前行不久就因体力不支而昏倒,这时一位解放军毫不犹豫地将她背起,一直背到安全地点。当她醒来时已平安地躺在医院里,裤子已被磨破,途中发生的事她全然不知,至今仍不清楚她的救命恩人是谁。可以想象当时背负几十公斤在强台风夹着暴雨的逆风中前行,有多么的艰难!在生死关头解放军战士首先想到的是救人而不是顾全自己逃命,这种精神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品质是多么的纯洁高尚!
  另一位女同学罗涓娟在开始撤离时腿就被一个大石头紧紧压住,无法动弹,加之当时她的脚在几天前被牡蛎划伤化浓,行走非常困难,见到洪水汹涌而来,她准备躺在原地等死了。可不久连队司务长经过,立刻找来两位解放军战士,嘱咐这两位战士:“你们两负责把这个大学生架出去,一定要把她护送到安全地带!”两位战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压在她腿上的石头搬开,并一直架着她到达安全地带。
  在撤离至安全地点的途中,女生连的向副指导员因体弱,无力继续行走,付佩生和张瑞珍两位女生见状不顾个人的安危,立即勇敢地搀扶着向副指导员走到目的地。
  团结一致奋战台风
  广大指战员和大学生为捍卫毛主席的光辉“五七指示”,保护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把海堤当战场,把洪水当敌人,把险情当命令,越是艰险越向前。许多同志在大堤决口的紧急关头,以“黄继光能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我们也能用身体堵住决口”的英雄气慨,奋不顾身,前仆后继,跳进决口,手挽手,肩并肩,筑成一道道人墙,与狂风恶浪英勇搏斗。
  六连在大堤决口的紧要关头,副指导员叶植坤抱着石头带头跳进缺口,接着五班长、共产党员杨兵谷高呼:“为党和人民献身的时候到了!”带领全班也跳入缺口,堵住海潮。杨兵谷同志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此同时,另一个缺口又出现了,九班长赖仁坤也立即带领本班战士手拉手,跳下了决口。他们几次被风浪冲倒,又几次坚强地站起来,把脚深深地插进泥里,与风浪顽强搏斗。大堤崩塌,九班同志全部壮烈牺牲。在打捞到烈士遗体时,他们还是手挽着手,充分表现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战斗精神。
  团里通知每个连队都要有一位连长带领标兵班负责连夜巡查大堤,陈树仁所在的西牛田洋二连二排四班是一个标兵班,他和战友们连夜出发。撤退后,陈树仁和几名战友一路上看到到处是前方撤退部队遗弃的军衣帽、背包、席袋等物。当他们历尽艰险回到部队时,想不到当时和他一起上大堤抢险的两个排的40名战友,灾后只剩下9人。与他一起上堤抗险的战士,只有他一人生还。
  三个战士换一个学生
  一个解放军护送一个女同学在撤退,水淹得两个人都只剩下脑袋露出水面。部队下达一个命令,宁可牺牲三个战士,也不能牺牲一个学生,这位战士才90多斤,那个女同学70多斤,两人都晕倒了。战士醒过来之后,还是继续背着她,战士叫李咎。这些解放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光荣事迹,虽然一直被尘封于历史之中,但是,他们的抗灾精神,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和歌颂。
  台风登陆不久,牛田洋围海大堤即被狂风巨浪冲垮,许多人急中生智,干脆滑下路边的小水沟。海水淹到胸部,大家在水中前行,似乎水的阻力比风力还小,而且海水浮力大,抬着女生没那么吃力,只是要留意把她的头抬高点,避免鼻子、嘴巴进水。
  廖副连长和四排长脚步咚咚地从连部跑来,叫副排长和各班班长带几个人上堤,大家在下面协助,用粗草绳固定房顶,不让大风吹走。早晨六点半,突击队员们穿起薄棉衣,披上塑料雨布,跳进灌水渠,推着小船去营部仓库运草袋,想加固海堤。海水急剧上涨,运土袋的速度太慢,连长干脆叫大家把木床板拖来,排着仄竖在堤面上,两个人负责一副床板,用背顶住,用脚撑住,不让床板倒掉,挡住海浪冲击大堤。
  台风到来前夜,所有连队接到命令,每连派出一个班,由连领导带队到大堤担任巡查任务。然而,台风到来后不到一个小时,海水就漫过大堤,把原本壮观的大堤摧垮,大堤被切割成支离破碎的土堆。
  川外的女大学生杨桂英在其回忆文章《永生难忘的日子》中这样写道:
  “天刚亮,我们连的排长就同其他解放军(包括男生连的学生)一起上了在海边的第一道大堤。风愈刮愈猛,雨愈下愈大。大约上午8时过,风将我们的房屋吹得吱吱响,房屋已开始倾斜了。连首长马上命令我们撤出,准备上第一道大堤。为了防止风将大家吹散吹倒,我们个个紧紧抓住一条碗口粗的绳子,以排为单位,顶着狂风暴雨向大堤走去。刚出门不远,就见到我们连的蒋副连长急冲冲地从团部奔回,说团部命令女生连不用上大堤了,找个安全的地方避风雨。于是我们向团部旁边的篮球场走去,准备到球场边的舞台下避风。可走到篮球架旁边时,突然听到我后面的一位同学‘哎呀’地大叫一声,原来是篮球架被台风吹倒,正好打在那位同学的脚上。我们的蒋副连长快速走过去将篮球架用力推开。篮球架就像风筝似的一下子飞到一百多米远的秧田里。
  “我们全连学生蹲在舞台风小的那一侧,周围一片空旷,任凭风吹雨打。约至中午11时许,我感到脚下的水愈来愈深,不久便传来大堤决口的消息。但未得到撤离的命令,我们全连女生仍岿然不动地待在原地。约摸过了10分钟,团里送来正式消息:大堤已决口,命令我们全体人员迅速转移到师部安全地方。这时水已淹至膝盖,并疯狂上涨。我们涉水上了第二道大堤(篮球场紧靠第二道大堤,位于第一道大堤与第二道大堤之间,两大堤相隔约1.5公里)当我们在堤上集合点名时,看见洪水已将篮球场上停放的小汽车掩没。
  “第二道堤离师部约1.5公里。我们逆风前行,暴雨像雪蛋重重地打在我们身上,雨像夹着沙似地淋人眼中,既疼痛又难开眼睛。人根本不能站立着行走,必须弯着腰,不少人在地上甸甸前进。团部的解放军与我们同时转移,由于女生势单力薄,许多解放军拉住我们前行。在经过大堤约300米处,我被风吹入路边一米多深的秧田里。此时我们团的王团长恰好在警卫员的保护下经过这里,王团长马上把我从秧田里拉了上来,并把我交给一位解放军同志照顾。我紧紧抓住这位解放军腰间的皮带,当时已有两位女学生抓住了这位解放军的双臂,我们四人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一直同行至安全地点。在半路,不少被风吹倒的大树和电线杆成了我们的拦路虎,断树上有许多枝,电线杆还带着电线,无法前行。为争取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到达安全地点,我们一路走在地势低的平原上。洪水一旦浸过约3米多高的第二道大堤,就会以很快的速度淹没我们走的这片平地。为了能使我们顺利通过,许多解放军立即将大树和电线杆推到路旁,并一路为我们排除障碍。由于风雨交加,又饥又寒,我已感到寸步难行,就连脚上穿的鞋和携带的小件物品,对我来说也是累赘。我们四人中的那位解放军后来脸色惨白,精疲力尽,但他仍未扔下我们,一直坚持与我们走到底。
  “艰难的行程虽然仅有1.5公里,但却走了将近两个小时。到中午1时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师部,师部的解放军同志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姜汤、干衣服等,当晚我们就在离师部不远的莲塘住下,直到三个月后我们才重返牛田洋自己新建的住房。”
  这时真实的写照。
  连长刘伟新被大家称为学生二连的保护神,他靠着经验和理性保护了全连大学生的性命。学生二连的驻地在东大堤,这里三面临海,处在台风正面袭击的风口浪尖。上午九点东大堤告急,一排长见情况危急,就带着全排学员往东大堤冲去。当时正在巡视的老连长发现后,立即派人把全排追了回来。并当即下令,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轻举妄动。
  处理完一排的事,老连长一转身,营部通讯兵就来到跟前,传达营教导员的命令:“学生二连马上开往东大堤应急堵堤”。因为当时连队指导员不在,这副担子就压在老连长一个人身上。此时牛田洋已是海天一色,老连长正在考虑如何保护这批大学生时,通讯兵第二次来到跟前,“连长同志,营教导员命令你带学生二连赶赴东大堤,越快越好。”二令执不执行?老连长头脑里一个保护国家人才的大胆计划形成了,老连长按打大战、打恶战的要求去做,先是层层动员表决心,然后召开动员大会,分组讨论,最后指示司务长杀鸭做饭,让大家轮流吃饱饭然后带队伍冲上大堤。这时候,四周都涨满了水,已经根本找不到大堤的位置,老连长于是果断指挥全体学生撤退,因此而保全了一连学生的性命。
  有此理性思维的连长不只一个,学一连连长宋勇军在无法接到上级指示的情况下,在‘撤’与‘不撤’两种意见争执情况下,果断站在‘撤’的意见一边,并以其在牛田洋的实际经验和教训,阐明此种情况下必须撤退的理由,下了撤退命令。学一连经过团结互助,沿着‘小横堤’,在台风潮水的追赶之下,跑了十里路,退到山脚脱险。
  还有许多同志在与洪水搏斗中,任凭风吹浪打,一直手捧毛主席像。有的同志在牺牲的前一刻,像电影中的战士一样,高呼:“毛主席万岁!”学生二连陈汉民,忍着腿负重伤的剧痛,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即将倒塌的房子抢救毛主席像,他说,“什么都可以丢,唯独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不能丢,有了毛主席,就有了一切。”他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丁绍庸已经在撤退的路上,但他又冲回台风和海潮中,去抢救自己的“忠字台”,结果一去不复返。
  英雄班长杨妹九
  “老七团”八连四班长杨妹九,被一个巨浪打落到海里,这对于出生在海边的他来说并没有什么,他一冲出水面,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危险,而是战友的安全。他发现两个战友被海浪包围在一堵摇摇晃晃的断墙上,情况十分危急。杨妹九立即游过去,把自己手中唯一的一根竹竿推给两个战友,让他们安全脱险。而自己又继续在海浪中搏斗。就在他筋疲力尽时,又发现三个战友在水中浮沉,处境危急,他拼力游过去,捞起一根竹竿,横在胸下,让两个战友抓着他的两臂,一个战友拉着他的衣服,他忍着饥饿、呕吐、抽筋的痛苦,凭着一副好水性抢救三位战友脱险。抗灾中,杨妹九一人勇救五位同志。
  其实,出生在汕头饶平海边的杨妹九早在入伍前当民兵的时候就是一位战斗英雄,在家乡抓捕蒋介石反攻大陆敌特组织的活动中屡次立功。
  党员的楷模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这样舍己救人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水中有许许多多。
  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师防化科长王秋萍顶风踏浪,奋力抢救落水的女大学生,就在他抢救最后一个落水的女学生的时候,一排巨浪迎面劈来,王秋萍被卷走了。“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为革命奋斗二十多年的王秋萍同志,为了抢救阶级姐妹,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另一名共产党员、工兵一连班长黄世昌,在暴雨横扫,海水闯进第二道堤的时候,护送着一个又一个的战友安全转移。突然一个巨浪扑来把他卷入激流。黄世昌露出水面,隐隐看见两个不会水的战友在同恶浪搏斗,黄世昌奋不顾身地游过去,让两个战友抓住他的肩膀,用尽全力带着他们往一根高压电线杆游去。这时,黄世昌又发现前面二、三十米处有两个女大学生在惊涛骇浪中一沉一浮,黄世昌像是接受了一道新的战斗命令,高呼:“毛主席万岁!”又向激流冲去。一米、二米、三米……每一米都留下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每一步都体现了革命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但是,就在他快靠近她们的时候,一个恶浪打来,黄世昌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他生前写下的“心里有个公,革命打冲锋”的英雄誓言!
  许多指战员被卷进激水后,高呼“毛主席万岁!”“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结成一个个坚强的战斗集体,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斩风劈浪,夺取胜利。
  守护四号水闸的工兵一连的十名指战员,完成任务后,奉命向电排站转移。指导员杨振初立即召开临时党小组会,要求共产党越是在艰险的情况下越要用毛泽东思想指挥战斗,越要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这十个战士团结得象一个人。他们手挽手,心连心,一步一个艰险,顶着风浪向前冲。刚刚离开水闸不远,一个巨浪打来,把战士覃树重卷进激流。“返回去,决不能让险风恶浪冲散我们的战斗集体。”杨指导员话音刚落,共产党员、唐毓高高喊一声:“同志们,跟我上!”九名战友,不畏艰险把覃树立从激流中抢救上来。走不多远,又一个战士被巨浪卷走,他们又返回去抢救。就这样,在不到一千米的距离上,他们往返六次抢救战友,最终全体安全转移到电排站。
  指战员们舍己忘生、团结战斗的英雄行动,极大地鼓舞着来部队锻炼的大学生。“向解放军学习!接受火线再教育。解放军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大学生陈尊金、徐旭东和杜联章,被风浪卷进激流。陈尊金知道,小徐,小杜身体弱,又不会游水,自己也只能游几十米。他想,自己是共产党员,即使牺牲,也要保护两位同学安全。于是,他让小徐和小杜紧紧抓住自己的肩膀,使尽全身力气游到一根电线杆旁,把小徐和小杜托上电线杆。在电线杆快要被风浪冲倒的时候,他又迅速抓住一根木头,护送小徐、小杜安全脱险。
  女大学生刘晖、梁全云和张秀荣转移途中被风浪冲散,离开了队伍,三姐妹凭着几根木头在水中漂游,海水直往口里灌。刘晖放声高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小梁、小张也跟着喊起来:“大风大浪也不可怕。”浪头打来,她们就伏在木头上,浪头过去,她们就高喊一声“毛主席万岁!”互相鼓励,团结战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与狂风恶浪搏斗七个多小时,终于胜利上了岸。
  通向生命的小桥
  “正是由于老连长采取了一连串措施,为连队的撤退赢得了时间和保留了体力。当老连长带领全连爬过连接大堤和村庄唯一的独木桥后,这条救命桥就给汹涌而来的海浪冲得无影无踪了。”老连长刘伟新保护的不是简单的138条人命,而是为国家保护了一批优秀人才。
  在部分干部战士和大学生转移到第二道堤时,一条六米多宽,两米多深的水渠截断了通路,通向安全地区的木桥被冲走了。汹涌的潮水迅速上涨,在这里多停留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只有立即冲过激流,才能使大家安全脱险。这时,共产党员、防化连班长杜龙坤不顾左臂脱臼的剧痛,找来一根木头,跳进激流,把木头的一头搭在对岸,另一头紧紧地挽在自己的手臂上,以身体当桥墩,架起独木桥。他高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鼓舞着八十多个阶级兄弟,攀着独木桥,渡过水渠,安全脱险。而杜龙坤却被卷进滚滚激流,光荣牺牲。
  不幸之大幸的是一些尊重生命的指挥官,顶住压力挽救了很多生命。炮团团长陈俊德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险情,为了避免被洪水围困在大堤孤岛上被海水吞没,马上请示师里,要求部队撤离牛田洋,在通信中断迟迟得不到答复的情况下,他义无反顾地果断下令撤退。历经千难万险,晚上7点多,全员撤到后方村庄。
  有些部队撤回到后方较为安全的村庄之后,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部队命令必须向指挥中心靠拢集合,于是,一部分部队离开村庄,向西低洼的师部所在地莲塘汇合,很多人在途中再遭洪水袭击,身死路上。而另一部分留在了当地村庄躲避台风,直到台风退去风雨停了之后安全回到莲塘师部。
  八十三棵青松
  当时流行的样板戏《沙家滨》中有“十八棵青松”的段子,而牛田洋这次战斗中却出现了“83棵青松”。83个同志坚守在一段2.5米长、4米宽的断堤上,他们分别来自5个单位。
  所有的联系中断后,四周茫茫一片,这块残堤仿佛是诺亚方舟,10平方的断堤上战斗着83个人,上帝也许随时都可能颠覆它、粉碎它,甚至83个人如果不小心,自己的随意走动也可能毁灭自己。
  在这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四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龙负琳把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召集起来,建立了临时党支部。他做出决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到第一排,用手紧紧抓住残堤的石头,让后面的同志抱着自己的肩,拉住前面的腰带、衣服,一个紧接着一个,一排紧挨着一排,形成一个血肉的整体。这样坚持着,海浪的不断冲击,前排的人胸口、肚皮、大腿多数被石头磨破,带盐分的海水含着泥沙灌进伤口刺骨地痛,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松手,他们一直紧贴着残堤坚持到傍晚。风小了之后,龙连长抓紧时机,组织大家迅速转移到比较坚固的水闸上,在那里整整熬过了一个夜晚。
  来自五个单位的八十三个干部战士,依托着防浪石墙,与风浪展开顽强的搏斗。他们与上级的一切联系中断,四周茫茫一片,断堤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临时党支部象磁铁一样把八十三个战友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鼓舞着大家的胜利信心。
  “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共产党员带头喊出口号。
  “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八十三个战友随之发出同一个声音。
  狂风卷起巨浪,咆哮着猛扑过来,站在第一排的共产党员们,用手紧紧扳着石墙,让后面的同志拉住自己的腰带、衣服,一个紧接着一人,一排紧挨着一排,结成了坚强的战斗集体。
  共产党员邱锦山用两手紧紧抠住石墙,前胸紧贴在石墙上,用自己的身体给后面的战友当依托,由于海浪的不断冲击,胸口磨破了,鲜血直往外流,海水混着泥沙灌进伤口,痛得钻心,但是他就是不松手,以惊人的毅力忍着剧痛,顽强地坚持着!
  八十三个勇士满怀激情,随着风浪一起一伏,前顶后拉,守护着石墙,依托着石墙,屹立在险浪激流之中,与风浪搏斗。
  傍晚,风减弱了,潮也开始退了。龙连长抓紧时机,组织大家迅速转移到五号水闸。龙负琳再次召开支委会,分析了形势,统一了认识。他对大家说:“我们虽然到了水闸,但是险风恶浪还威胁着我们,战斗并没有结束,必须准备迎接更严峻的考验。”
  闸房四面通风。指战员全身被海水泡得发白,经夜风一吹,一个个冻得脸色发青。他们把病号放在中间,大家围坐在四周挡风。不少同志把身上仅有的一件衣服脱下来盖在伤病员身上。四连文书吴子齐在守护海堤的战斗中,脚被石头划破了一道三寸多长的口子。由于流血过多,又冻又饿,处于昏迷状态,龙负琳紧紧把吴子齐抱在怀里,贴着自己的胸膛。吴子齐苏醒过来,睁开眼睛,看到这个情景,热泪盈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水闸房内充满着革命的团结友爱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天拂晓,风住了,太阳升起来了,83人止不住激动地心情唱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他们无吃无喝坚持了36个小时,当看到救生舰艇渐渐驶近时,他们一片欢呼并流下了热泪,但一跨进舱内,他们都倒下了,获救的生命让他们恢复了饥饿、伤痛和疲倦的感觉!
  副团长段文波
  南海波涛连天涌,
  狂风呼啸暴雨狂,
  迎着那狂风暴雨,
  敬爱的副团长,
  屹立在大堤上!
  风巻海浪扑过来,
  海潮冲垮大堤,
  刹时间,刹时间,
  海水滚滚而来,
  扑向田野村荘!
  啊!
  海水滚滚而来!
  扑向田野村荘!
  我们敬爱的副团长,
  共产党员段文波,
  屹立在大堤上!
  为党生来为党死。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全师共有三个女子连分别属于三个团,这是段文波副团长所在的女子连的一位幸存女大学生的诗。这个连是来自外交部、中联部等已分配了工作单位的大学生。连队指导员、连长、副连长、排长、司务长都是现役军人,副排长、班长则由大学生担任。段副团长多次到女子连和她们一起拉海泥、插秧、割稻子,和她们互相拉歌,鼓舞劳动干劲。他的作风体现了解放军朴实的优良作风。在追悼会上,政治部主任痛哭失声,捶胸顿脚,全团也一片哭声。
  有人问,男同志都牺牲了这么多人,你们女同志是怎么活下来的?确实,她们是死里逃生,是七二八灾难的幸存者,这是因为团领导和部队对女子连和人才的特别关爱。女子连扎营的地点离海堤比较远,地势也比较高。是部队安排的地形地势救了她们,使她们在这次海难中幸免于死!
  1969年7月28日吃过早饭以后,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天昏地暗。连长、排长呼叫大家赶快到营房外的空地上来。很快,就见竹制的营房倒塌下来了,路边的几棵大树从根部被折断。连长排长呼叫大家手挽手,低下头,往山头上走!那种强劲的风势,如果不手挽手,弯下腰,就会被风刮跑;暴风雨夹杂着硕大的沙粒向她们迎面扑来,只有低下头才能进行起码的呼吸和维持最小的视线。记不清是怎么一步一步捱上山头的了,最后终于爬上半山腰的一个山洞。此时往下一望,下面已是一片汪洋。大家一直在半山腰坐了一整天,待海潮、狂风、暴雨停止了肆虐才精疲力竭地下山回到营地。
  早上6点50分,段文波副团长去海堤路经通信连时,从自行车下来,再三叮嘱留守的战士要加固好茅草房。段副团长到了三营的驻地,这时天空一片漆黑,段副车长放好自行车后,回头对通信员说“大台风马上就要来了,你不要再跟我上大堤,赶紧回去和留守的同志一起加固好营房、管好马匹。我马上要赶到围海大堤,有事我会叫你。最好把马匹牵到小山边上去避风,要作好通信准备。”七点二十分左右,强台风夹着大暴雨就来了,通信员是内地人,从未见过如此大的风和雨,真是惊涛骇浪、魂不附体。台风过后,团里命令寻找段副团长,直到七月二十九日中午,同志们才找回了段副团长的遗体。当时,在团里劳动锻炼的女生连的大学生得知段副团长牺牲了,都不禁失声痛哭。
  傍晚,南海舰队277舰70多名官兵,在舰长张延成、政委张昭玉的带领下,肩扛草席和帆布,乘登陆艇上了牛田洋西侧的海堤,顺着海堤向东走,一路搜寻遇难的陆军官兵的遗体。
  这场“人定胜天”的较量,次日方见分晓。有9公里海堤被削去三分之二,桑田又变回了沧海。数天时间里,在不知原是陆地还是大海的水面上,到处漂浮着原木、竹子、稻草,还有尸体,大多数尸体上只着背心和裤衩,那是抢险突击队的队员们。这次空前的灾难中,面对海堤溃决,在“誓死守护大堤,人在大堤在”的口号下,最终失去了553条(470名解放军官兵和83名大学生)年轻的生命。
  “7.28”事件发生后,即引起了中央军委及广州军区的关注,7月28日当晚,广州军区便派人抵达牛田洋组织抢救工作。7月29日,周恩来总理和中央军委致电广州军区,指示处理好善后工作。
  牛田洋精神就是一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就是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人民,就是没有别的意念。这不是空话,牛田洋精神具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评价它的时候不能把时代背景剥离开,就像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战争本身可能是错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价值所在。
  “军令如山倒”,军队就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经历牛田洋锻炼的人,后来不管是在越南战场上,还是在外交部、在其他战线的,在回首往事的时候,都认为这段经历对他们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部队确确实实是大熔炉,就是培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切献给党的大熔炉。
  不怨天尤人
  傍晚,被安置在高地营房里的家属,丈夫在牛田洋的女人,许多围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什么,不一会儿,哭声传了出来。为了稳定她们,政治部门的干部组织丈夫不在那里的家属对她们进行安抚。小彬母亲也找到几个平时关系比较好的阿姨,转移话题拉起家常。天将黑时分,大路上出现一支互相搀扶的队伍,许多家属不顾风雨冲了过去。小彬看见这支队伍一点儿不像电影中打了胜仗的解放军,倒像一支打了败仗的队伍。走近时,只听见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一直在有气无力地说:“完了,完了……”随之就是一片哭声响起。小彬看见妈妈一边在劝说着阿姨们,一边也在偷偷抹泪。这一夜,营区内的家属们基本上就没有睡。
  第二天,遇难的干部、战士、学生尸体陆陆续续出现,连续几天到处漂浮着尸体,有的已经顺着海水退潮飘到了太平洋。
  28日晚上开始,连续几天,牛田洋上空水面都是一片“隆、隆”的机器声响,直升机、舰艇到处在寻找失踪的战士、学生,党中央在关切着这场和平战场上的人与大自然的战争。
  一些脱险的干部战士也陆陆续续回来了,回来的夫妻相见也是一阵哭声,没见到丈夫的妻子更是哭得嗓子嘶哑,眼里已经没泪。
  这些天,一位住在牛田洋附近的老太太经常遇到战士、学生,不管什么时间,她的锅里都煮着一锅姜糖水,遇到生人连姓名都不问,先喝碗姜糖水,再指给去部队的路。
  “七•二八”风灾对于牛田洋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是,对于经历过“七•二八”的战士和大学生们来说,它也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斗争中,战士感受到了干部身先士卒,毫不退却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学生学习到了解放军关键时刻勇于献身的英勇精神。“七•二八”对于亲历者来说,是人生经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陪养的那种不怕苦、不怕死的牛田洋精髓,深深地流淌在每个亲历者的血液里,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后来人生。
  第55军这支部队,经历了“七•二八”风雨的洗礼,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虽然刚从田里拔出脚来,但是,干部战士正是发扬了牛田洋“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因此,战功卓越。此后,退伍到地方的老兵,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会发扬牛田洋艰苦奋斗的精神,励志创业,辛勤谋生。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堪称国家的栋梁,民族的骄傲,然而,动荡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踏入社会之初即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使他们交了一篇特殊的毕业作业。回忆牛田洋的那段岁月,亲历者都说:在牛田洋的那段人生经历中,练就了坚强刚毅的性格,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抗击“七•二八”风灾过程中,虽然非常不幸的发生了83名优秀人才牺牲并将忠骨永远埋在牛田洋的悲剧,但是在风灾中死里逃生的广大大学生,在后来的岁月里,十分珍惜生存的机会,并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拼搏的意志,在牛田洋精神的鼓舞下,奋战在共和国各大重要岗位上,涌现出了一批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前外交部长李肇星,驻联合国副秘书长陈健,前驻英大使马振岗等。如果没有牛田洋的特殊经历,没有“七•二八”的死里逃生,也许他们很难有今天如此之大的成就。
  当年的大学生、后任汕头特区报社总编辑的刘祥忠提到一件事情,他到报社的第一件事是到广州参加会议,上级要求周总理指示牛田洋的事迹要报道,其他的都可以讲,只有一条不能讲,就是周总理指示“人在大堤在”不能讲,这一条不是以人为本。
  不过,不管指挥小组有没有明确提出“人在大堤在”的口号,那次抗台风,都会以“人定胜天”、“人在大堤在”的气慨,去无畏地作无望的抗争。如今,我们重读“牛田洋精神”,需要明确的是抗灾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构成了“牛田洋精神”。它虽然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产物,但是,它所孕育出来的那种艰苦奋斗、拼搏顽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珍爱生命的军人精神深远地影响了那一代人,那一代军人,对于当代依然不乏积极的借鉴意义。我们不能因为全面否定文革而否定“牛田洋精神”。相反,牛田洋精神正如从那里走出来的人总结的那样,是永远值得纪念和发扬的。
  造成“七二•八”台风的灾难具有多方因素,得考虑到当时的大背景;一是文化革命左的思潮,二是部队令行禁止,三是牛田洋这个地方的特殊性质,它是五七指示的发源地,部队要守住它。四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年轻战士和大学生都血气方刚,思想激进,头脑里边百分之一百都是毛主席指示,在三十六个小时的抗灾过程中,战士学生有一种自发赴汤蹈火的精神,他们考虑更多的是牛田洋是林彪的政治筹码,需要维护五七指示的发源地光辉形象。如果现在发生风灾,官兵、大学生依旧会第一时间进行抗灾斗争,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经过生死考验的大学生,在参加了火热的重建后,于1971年前后陆续分配工作,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不管他们原来是哪所大学毕业,都互称“同学”、称“牛友”。他们在牛田洋确实学习了解放军的战斗精神,受益终身。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