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生命弦音>第六章(4、5)

第六章(4、5)

作品名称:生命弦音      作者:放情凌霄      发布时间:2015-05-10 08:05:40      字数:6612

  (4)天伦之乐,情韵飘飞
  夏日的傍晚更加恬静,遥听河滩及田埂上蛙声阵阵在呼唤着。庆余居住在城乡之间的结合地段,傍晚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更是蛙声四起,似乎还保留着原始的天籁,这时凉风习习,正是乘凉时刻,屋前一片偌大的空场,迎着四面来风,坐在无遮无拦的空场上,分外感到凉爽,仰看满天星斗,当天色逐渐黑下来时,便是“今夜星光灿烂”,加上一群萤火虫一闪闪的如游动的小星星,蚊虫被凉风吹得远遁而去,庆新、庆余,坐着、说着、笑着……讲些故事偶而触及到革命道理,深深地印画在庆余的脑海中。
  寒露一过,秋已深了,庆余打开窗子,秋夜最凉爽,仰望天穹,一轮圆月,分外明朗,清辉散遍大地,犹似满目凝霜。还是复习功课要紧,这时从后园飘来丹桂的清香,庆余坐在桌旁,在微弱的烛光下,静下心来,温习着功课,真想将明月的光移到房间中多好。庆余经常挑灯夜读,好像静谧之夜,引起给人的灵性有特别强的感觉。不时想起了庆新哥在这个时侯在干什么呢?你可注意安全啊!
  随着秋之脚步深入,农民早开始忙碌起来了,每年到了古历八月,就有割“八月柴”的农事,满山草木森森,草长得与人等身,割草也是农民的小秋收了。他们早早作了准各,霜降后,纷纷上山割草,那时天气寒秋,早晨都见白霜,农民早晨起来皆要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遮阳斗笠,背着“穿担”,腰捆着绳索,佩上镰刀,一路踏着白霜,经忙乎一天都能割二担柴挑回家里,一个秋天收割起来就有好大一柴堆。
  因离山很近,庆余在星期天,总像兔子拉车似的连蹦带跳,约几个同学一齐上山去玩一通,也算过了一个休闲日。他站在高岗处,县城全貌尽收眼底,看田连阡陌,稻菽千重浪,何尝不是个乐趣,蕴含着浓重的诗意。有时带上一本书上山去,便坐在亭中与同学,进行你问我答,这也是加强记忆的法子。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到了,“九”,在古人的眼里是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为“重阳”。过重阳的风尚始于汉初,在魏晋南北朝己盛行,到了唐代才正式定为节日。至明清时,民间十分重视重阳节了,因而节日期间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民俗,一直延续至今。“九”,在我国汉语民俗中真是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数字,从皇家、宗教、示祀、岁时,礼仪及日常生活中,均受到相当的重视。
  “九”,是一个奇数,古代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又是个位的最大数值,因此成为古代文化中代表多、大、极的一个标志,所以其数值广泛应用于一切非数值领域中。古文化中称我国广阔的疆土为九州,家族体系为九族,仪礼参拜为九拜,社会职业分为上、中、下为九流。明永乐建北京城时置九门,紫禁城的房屋9999间,天安门的城楼面阔九间,紫禁城以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用“九路钉”装饰,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共81钉;有好多寺观铸钟为9999斤,如寒冬计时为“数九”,所以农历九月初九就很自然地为九九重阳节了。
  纵观,从这众多的九的应用中,看出九是一种荣耀。九是至高无上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一种警示,一个极限,一个转折的开始。九又是一种发展与变化,还可以是一种追求和理想。事实上我国人民对九的尊崇与古人对数学认识大有关系。数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向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我国古代已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儒道玄学经典著作《周易》,用两种最基本的卦爻,演变出无穷无尽的景象,包括了人、事、自然所有的吉凶福祸。在《周易》中凡遇九数,总要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古人遵守物极必反这原理,将“九”这一数有“三终”,阳之极作为一个变化的起点,并将这一朴素的哲学思想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使之形成一种传承性极强的民俗的形成,不断延续下来。
  通过对九这个单纯数学符号的认识,同时使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复合性特色,也可以提示人们对身边的每一种民俗现象作一些文化思考。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始于西汉,据西汉《长安志》记载,汉代京城长安街附近有一小高台,每年重阳节人们纷纷登上高台游玩观景,因当时登的“高台”,民间称之为“登高”。此后,民间传说登高可以避灾。重阳时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此时登高远眺,可将秋日美景尽收眼底。重阳登高实际上是一次秋游,人们可借此回归自然,怡情健身。引证了“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的写照。
  重阳节登高的形式有多种,可远足登山、可出猎、可登高台、还可游佛寺。古代封建帝王为登高,还专门修建登高台,以至历史上留下了不少登高胜迹,同时,有不少墨人骚客写下登高的绝唱,如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圣杜甫也吟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诗仙李白则唱道:“九日天气睛,登高无愁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由于重九登高,在中国食文化中,随着重阳吃糕的习俗,由此丰富起来,民间皆用米自制糕点,再插上一面五彩小纸旗,如没有去登高,则以"吃糕"代替"登高,用五彩小旗代替“茱萸”,以示避邪之意。重阳糕最早叫“花糕”,它是糯米黍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江浙一带重阳糕,一般以80%糯米搀入粳米20%配成:先将豆沙25Og个加白糖100g加米粉250g,先拌成豆沙馅儿心,再将白糖100g熬成糖油。然后与粉75Og,加香草香精水一起炒和,揉粉时须搀些水,搅成干湿适中的糕面,并静置数小时,待其浸润。然后分为三块,一块红色、一块绿色、一块本色,每块糕面用细筛成粗细均匀的粉粒状,将米粉糕铺在长方形的木格底层,上面铺一层豆沙馅儿心,再铺一层绿色糕面,上面再铺上豆沙,最上层铺上红色糕面,再在表面散上玫瑰花、核桃内、瓜子肉、即成五层不同颜色的重阳糕,放在笼中,用旺火蒸约25分钟即熟,然后复倒在清洁的板上,待冷却后再翻过来,用刀切成小梭子块装盒,此糕五色缤纷,五层分明,吃时,又甜又香,又松又糯,口感十足。而如今皆采用简易的“松糕”作为重阳糕,以便增加了节日的气氛。重阳何以吃糕,因“糕”与“高”同音,吃了“糕”有“步步登高”,“吉祥如意”之意,全家人共食糕,更显天伦之乐了。
  冬天更冷了,早早蜷缩在温暖的被窝中,凝青一再催着庆余赶快起来。他懒洋洋没法才起来,吃了饭就连忙奔学校去了。但到了星期天,庆余就有自主权,他一直躲在被窝里,九点了也懒得起床,那时功课不多,作业简单,都是在课堂中完成,在家很少有作业。放寒假了,这是多雪的季节,每逢下雪,可庆余决不睡懒觉,很自然的起床,他很自觉起来,目的是堆“雪人”要紧。
  特别在冬天的深夜里,也是很有趣的夜,每夜至下半夜大概在二三点钟光景,只听到笃,笃,笃,打梆的声音,将宁静的夜唤醒了。据说隆冬敲梆是防盗贼,这样如此敲梆要经过了二个月的时间,敲梆人很虔诚的挨家挨户敲过去,确实是起到了防盗贼的作用,人们在这个时侯,普遍醒来,连庆余这样一个困睡虫也醒来了。何况大人们呢。庆余喜欢听梆声,在静夜里听到梆声,确实好听,这梆声如此的清脆,敲打节奏接连顿挫,一点也不讨厌它。人们喜欢其粗犷地敲下去,这声音太美妙了,它像一支动人的乐章,很会使诗人引起浓浓的诗心。在平时也能听到梆声,即是夜晚叫卖馄饨的担子,也笃、笃、笃,响个不停,那时馄饨担经常在夜间沿街游动叫卖,庆余知道了卖馄饨人的疾苦,他经常在晚自修时,一听梆声一响,就要照顾他一次生意,热腾腾的馄饨,吃进肚子要比平时在饮食店里吃得更舒服。夜里还有千年古刹传出的钟声,每到午夜过后大约在二点钟时,人们会从睡梦中听到了清脆、悠扬的钟声、咚、咚、咚钟声令人心旷神怡,将人们带进了诗的境界中去。特别在秋夜,味道更浓,天高月明,当你漫步在丹桂飘香的树下,月色朦胧、月影婆娑,呼吸着新鲜含香的空气,加上从寺庙中传出的钟声,真是使人如入仙境了,定会给静谧的夜增添了一种美丽神奇的色彩啊!
  将近到了农历十一月了,凝青自种的糯谷收成,而夏天炎热秋气清凉己远离而去,而天寒地冻即将到来之时,这些乡间正是家酿红酒的好时机,如天热酿酒易发酸,太冷酿酒易冻缸结冰,酒不能沉糟,酒易变坏,因而在不很冷的“十月腊”日子最好,酿造出的红酒的味儿特别醇美。庆余祖祖辈辈都有家酿习惯,都在这个时候酿酒,这是当地约定俗成的事。每当金风劲吹,大地秋凉之时,叫卖红曲的人,挑着担子挨户叫卖,每到一处,各户都根据需要多少,预先计算好买下红粬,庆余的母亲是酿酒的行家里手,她待粬买来后,将粬经几天阳光曝晒后先存放起来,同时,做酒的缸必须赶在酿酒前给补缸匠在缸内壁搪一次,以防渗漏。
  到时,家家酿酒忙,庆余乐开了,翘首以待,他不是想喝香醇的糯米酒,而是想吃炊酒饭。露兰将自产颗粒精白的,恰似珍珠醉玉一般的糯米淘灌干净后,再倒进木制水桶中或木浴盆中浸泡二天,凝青早就将酒缸安放在门后角落里(事先用淡盐水擦洗一下缸的内壁洗净备用),同时放进了清冽的山泉水和红粬,根据一斤米,一斤半水,1.7两干粬比例搭配。
  次日早晨天刚亮,母亲露兰把大家叫醒,一家子人舀水的、烧柴火、端东西的忙着,凝青把浸过了几天的糯米沥干了,洗净后忙碌了一阵,再将米一瓢瓢舀到炊甄里,然后放到灶上炊,庆余即帮母亲递柴烧火。每炊熟一甑,就倒在竹箩里晾开,待炊熟最后一甄,父亲凝青开始把前面先炊熟已晾凉炊饭伴上红粬,一瓢瓢地铲放到洒缸里,从此母亲也将炊熟的酒饭,捏成一个个拳头大的饭团,拿到了庆余手中,热热的、香喷喷的炊饭,味道真好,母亲露兰还盛好一碗碗炊饭给左右邻舍送去,他们的孩子看见皆为之雀跃。日后哪家邻居酿酒也照样送本家一大碗酒饭来,充分体现了邻舍关系欢乐祥和的气氛,好像炊酒在办喜事一样。
  到十一月吃汤圆的季节,每逢冬至到了,庆余就嚷着,“呵,冬节到了,我要吃汤圆了,吃了汤圆又长一岁了”,他早早地就盼着吃汤圆。家乡盛行水磨粉制“擂沙汤圆”,就是将洁白清纯的糯米,先浸入水中二三天光景,待冬至当天,将米舀洗清洁泡上水入磨,磨出来的水粉,经磨的水粉灌入米粉袋中,袋口扎紧,压上石磨挤毕水而成汤圆粉,也有将水粉直接流入到一个大木盆中,预先在大木盆中上铺一层厚厚稻草灰,其上盍上白布呈凹形,当水粉一边流入,一边就被稻草灰吸去水分,很快成了汤圆粉。冬至早饭,就是吃汤圆,用手搓成很多汤圆入锅,汤圆有煮好撩上来加红糖吃,或加上熟蔬菜(白菜)直接入锅调好咸味,勺起来一碗碗吃,要咸要甜,皆凭各人喜欢。
  还有就是大汤圆,像小毛芋那么大,水煮熟撩上来,放进红糖中,外面似包上一层糖衣,再将它放在豆沙粉上滚过后,土名为“饨汤糍”也很可口,吃了易饱,多吃不厌,想吃就吃,真吃腻了待肚子稍饿了再吃,才觉得津津有味,还有人要吃巧、吃爽,就是将大汤圆内嵌上糖、芝麻或肉类馅心水煮,撩上来加香味或薄荷精食用或攒豆沙食之,味道均佳。但庆余最爱吃的就是油炸圆,就是先由米粉加上糖,作成一个个圆丸,放在滚烫油中煎炸而成,味甜酥脆,吃而不厌。另一种是冬节馍糍,俗名饭糍,首先是将糯米煮了饭,加糖后放进捣臼倒腻,分成一团团,再擂上豆沙粉而成,趁热吃,软滋滋,晾冷吃味又不同,可以放至半个月而不变味,这时质地硬了,只能用刀切片吃,当点心尤佳。
  
  (5)岁岁过年,年糕年高
  又要捣年糕了,一年下来“过年”是个最大的节日,年糕意谓着一年一年生活步步高。一到十二月初,合家就准备着捣年糕这个大事。先要将松树劈为柴爿垫起来风干,或直接买来干燥柴爿,其次是捣米、磨粉,早在山乡洋下都用水碓捣粉,那时水碓臼米的声响,十分含有诗意,那从大溪沟引来水从拦水堤顺流而泻,最后通过一个木槽开闸,水即猛然冲泻到大木轮水车上,吱嘎吱嘎鸣叫着,当水车转动了,便泛起了哗哗轰隆的大水花来,还带动着四个石杵昼夜吼叫不休,用处很大,平时碾米,过年时则专门为捣米粉忙个不停,水碓算是当时的机械化了,城中也偶用踏碓的,再原始的就是用人工臼米,左右邻居,共同合作,挑选四个棒小伙,各户依次不分昼夜,就是用手柞,双手高高举起石杵柄,杵上杵下,直至将米捣成很细很细的粉,飘扬四溅,捣臼四周,满是白飘飘铺一地,捣细的粉都盛在“扬谷老”中,即围坐数人不停将白米粉过筛,筛下最细粉,再将粗粉倒入臼内捣细为止。当时每户至少有100斤米要捣的,有的大户捣200斤米的,工作量之大,劳动强度之大,尽管寒冬冷月,大雪纷飞时,小伙子衣服脱个精光,挥汗如雨,捣年糕实在不易啊!
  年画亦是家家户户节日的装饰,每逢掸新后,凝青总要上街买年画,庆余很乐意跟着父亲去,他还为庆余买了新衣、新裤、新鞋。凝青特别要选择印有状元的年画,他还特别告诉庆余关于状元的事,他说状元就是第一,人生在世要求人们事事都能第一,最好。是啊!“状元”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名词,但它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至今仍是为人所喜闻乐道的字眼,时下流行的“高考状元”即是例证,并广为延伸,将各行各业的佼佼着均以“状元”冠名,即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凝青对庆余又说起了科举中状元的事来。
  他说:唐朝时,举人赴京应考都要向朝廷投状,即呈递参试者的个人情况表,考中第一名的举子便称为“状元”,“元”即“首”,“第一”的意思。状元,字面意思即“此状为首”。状元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中的最高学衔,每次殿试仅有一名,由皇帝钦定,然后金榜题名,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殊荣和恩宠。荣获状元,实在不易,由“十年寒窗”一说,可窥一斑。单就层层筛选的过程来讲,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院试(县、府试),乡武(省试)、会试(京试)和殿试(廷试)。院试一年举行一次,在县、府举行,童生可以参加院试,考中的称为“生中”,“相公”或者“秀才”,乡试一般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生员(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每五年在礼部主持下举行,考中者皆为进士,第一名称会元,然后集中皇帝金殿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选取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根、第三名为探花。所谓一甲三名。连中解元、会元、状元称为连中三元。考中状元牵着200个进士沿着金殿走了一圈,最后状元沿着石雕刻龙头及大鳖头的金阶石边,状元一脚踏上大龟的脑袋上,谓之“独占鳌头”。可见状元的高贵荣耀自不必说,对日后加官进爵都是六部内阁大员的官位。考中状元之少,泱泱大国,据有名可考的,自唐宋至明清止,历代状元只有511人。所以,状元是人人向往,可望而不可及也。据说,唐代散文家、哲学家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史李翱的女儿,看见进士卢储的文卷,认为他必为状元,李翱便选卢做女婿,后卢果中了状元,二人成婚时,遂作《催妆诗》云:“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庆余特别喜欢年画,千百年来人们用它美化生活环境,增添节日气氛,反映思想情趣,追求美好来年。所以成为家家户户迎春佳节的缀美之物。年画的主要品种有门面、中堂画、花鸟画、戏曲连环画和独幅画。到了唐代,又有秦叔宝、尉迟恭等人物形象的门神。据民间传说,唐太宗在宫中病了一场,常梦见鬼魅前来吵闹,十分害怕,他的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得悉后,自告奋勇,戎装披挂,立于窗外守护,当夜果然无事。唐太宗病好后,便命画师将这两员大将的像画了下来,贴在宫门上,此事从后就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演变为贴年画的习俗。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蓬勃兴起,年画艺术也迅速发展,出现了木板年画,明代时,由于明太祖提倡过年贴春联,年画他随之传了下来。明万历年间的彩套印木刻“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年画甚为风行。清代以来,年画真正走向繁荣鼎盛时期,出现许多众多反映一般民众理想、心愿和生话情趣的年画,形成几大题材,第一类求喜庆福贵:如“龙凤呈祥”、“福寿双全”等;第二类求驱凶避邪:如“锺馗捉鬼”、“黄猫捉鼠”等;第三类习惯风景:如“拜月图”、“苏州闾门图”等,形式多样,不愧为“东方古老艺术”,以桃花坞、杨柳青、潍坊、绵竹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产地"。
  桃花坞年画创于明代,色彩绚丽,刻线工秀,讲究透视,注意明暗,可谓南派之魁;杨柳青年画创于明末崇祯年间,多以美女、胖娃娃为题材,构图丰满,线条匀整,鲜艳雅致,富有装饰性,可称北方之首。潍坊年画,是以粗壮,朴实见长;绵竹年画以造型质朴,填色鲜丽而独具一格等。凝青看着看着,眼花缭乱了,当然他选中的仍是有状元内容的年画,他交给了庆余带回家中美化一番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