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7)
作品名称:生命弦音 作者:放情凌霄 发布时间:2015-05-09 09:40:55 字数:3542
(7)大戏开台,人头攒动
凝青是个戏迷,每逢看戏及听词,总是带着庆余去赶场,对于看戏、听词,庆余很喜欢随父而去的,他像过节一样,像只快乐的小鸟,蹦蹦跳跳跟着父亲去了,一是有看,看不懂凑热闹,二是有吃,凝青也十分大方,掏出零钱给庆余买吃的,他像兔子拉车连蹦带跳,跑前跑后笑得酒窝深深地。……当时农村有这习惯,哪里有戏,早早就请亲朋好友来观看,往往家中客人济济一堂,像烧开了的水沸腾起来了,真像办喜事一样的欢乐。庆余乐与客人们同去,只是看热闹,对戏文实心竹子吹火一窍不通,戏文无法听懂,因此并不欣赏戏情的妙处,而是贪恋戏场那种喧嚣的气氛。戏是看了,庆余看不懂,但好问,他一个劲的问父亲,凝青都会将戏中故事告诉了他,他只是听故事一样,津津有味。
庆余的母亲亦是个喜欢戏曲及词文的人,她经常告诉庆余,她说:京剧、越剧、瓯剧等都很好看,看得懂更有味道,人生似舞台,舞台演人生。舞台上下几千年,善恶美丑尽显现。美与爱是要有人去发现的,京剧的美,不走进去,不亲临其境,则难以发现美感,则难以品味其妙。
看戏,每每引起庆余兴趣的是丑角戏,丑角,在戏曲舞台上,插科打浑、幽默风趣,如《女起解》里的崇公道,《空城计》里的老军,白发苍苍,诙谐幽默;《钓金龟》里的张义,《红娘》里的书童,活泼天真,稚气可掬。
至于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上至王公权贵,下至佣仆家将,哪一种人物里没有丑角扮演的呢?如《群英会》风流儒雅又带腐酸气的蒋干,《三岔口》,《盗双钩》等。前一种是文中丑,后一种是武中丑(又名“开口跳”),满台跌扑窜跳,要翻各种筋斗,丑角演员,不仅演男角,而且还能演女角。如《拾玉镯》,《挑帘裁衣》中扮演刘媒婆、王婆角色,将那些圆滑、世故,将凶狠的三姑六婆演得鲜活;另外还有一种“丑旦”如京剧《凤还巢扒》,昆曲《风筝误》等剧的丑小姐,也由丑角扮演;《打龙袍》、《甘露寺》等剧中的太后等。
说到丑角的功夫,那更是令人赞叹,例如《思凡下山》里小和尚的佛珠功,颇有奇绝,一串在颈项飞转的佛珠,忽地飞上半空,猛地又轻松地落回颈上,佛珠仍在旋转,《十五贯》中扮演娄阿鼠,当听到况钟提到“鼠”字,心中大惊,一个筋斗,滚翻跌下,从板凳下爬出,身手利落,令人叫绝。《法门寺》有一段贾桂念状,一口气的京白,长达数百字,抑扬有致,气口自如,每当庆余看到这些场面时,简直是入迷,笑口常开。
隔壁有个老张叔,他是个戏迷加戏精,告诉了大家一个演戏中的趣事。他说,咫尺小舞台,演尽大世界,演戏是一门大众艺术,台上一举一动,看客皆赏析在目,容不得有半点差误,但往往有事不出所料,闹出许多笑活来:
有一次,梅兰芳演《贵妃醉酒》,当唱到“冠上加冠”一节时,刚把“高力士”的帽子戴在凤冠上,不料旋即滑落下来。如果自己弯腰去拾,势必引起哄堂大笑。幸好,梅兰芳经验丰富,灵机一动,着意做出一副醉态,用手势暗示“高力士”,扮演的萧长华心领神会,便临时加上一句台词:“娘娘,帽子掉哪儿去啦?”“贵妃”则以“醉步”奔向帽子,高力士就势拾起递来,把“纰漏”补得天衣无缝,充分表演出贵妃醉态,更增强了演出效果。
据说有位京剧演员在一出戏中,扮演县官,刚上场时戴着髯口,第二次上场时不知咋忘了戴,台下观众哗然。这位演员起先还不知道,等到用手持下巴,才明白是忘了戴胡子。但他仍旧不动声色,临时加了一段台词:“嘿!好容易花钱捐了个官,没有胡子又压不了众,只得弄个假的戴上了。回到府里,总要摘下来舒坦舒坦,这就叫做‘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来人啊,老爷要升堂了,到后堂把胡子取过来!”这样一“补”不但不“露镯”,反把戏给救活了,而且还增强了全戏的讽刺力量。
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上台演戏,惟妙惟肖。辛亥革命后,欧阳予倩与郑正秋在上海同演《潘金莲》,欧阳予倩扮潘金莲,郑正秋演武松,他们都是深度近视眼,而为了演戏,又不得不摘下眼镜。于是,二人上场后,只有按照步伐,判定对方位置,虽感不便,却也过得去。当演到武松持刀杀潘金莲时,场面相当紧张。突然,郑正秋手中的刀不慎脱手,在台板上寻摸不得,而此时欧阳予倩还在挣扎作戏,嘴里说:叔叔,我能死在你的手中也是心甘情愿的呀!“但久侯不见刀子刺向前来,只听郑正秋低声说,糟了,刀子勿见哉,于是潘金莲也忙着为武松寻刀,在自已背后终于摸到这柄匕首,乃高声对武松诉说。”叔叔,刀在这里,为何不杀奴家呢?台下观众兴趣盎然都认为是剧中人故意插进“噱头”而没有察出破绽。
相声艺术大师候宝林,他和旦演员王亚兰合作,在天宝大戏院演《四郎探母》,王亚兰扮演铁镜公主,候宝林演前场肖太后和中场的杨延辉,观众称赞侯演杨延辉所唱的倒板及西皮三眼,歌词音节合拍,毫无荒腔走板之弊,且噪音运用自如,颇为抑扬可听。有一次演出《玉堂春》,王亚兰演苏三,侯宝林前场演解差崇公道,后场演八府巡按王金龙。因为是熟戏,事先没有排演,待临时才发现了问题,因为候扮演的祟公道,前场下场后,紧接着一场就是王金龙上台,候宝林卸妆,换妆时间太紧张。救场如救火,怎么办呢?还是候宝林脑子快,对演蓝袍县司的演员说,"咱们为延长时间,崇公道下场后,辛苦您加个过场,编几句词儿,按《黄金台》的路子,唱二黄导板再转四句原板。有这功夫,我就能打扮整齐上场了"结果演出时天衣无缝,效果很好。王亚兰很佩服候的聪明、机智、热情和对京剧的了如指掌,通过几次合作增进了了解,候宝林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到后来又喜结良缘了。
庆余把这些故事,牢牢记在心中。他在生命的轨迹中,往往把最美好的东西烙在自已的记忆里,在他孩提时过年的欢乐就是这般的难以忘怀。每当到了新一轮过年临近的日子,深藏于心底的记忆总是渐渐复苏,于是常常想起了儿时过年的情景,那热腾腾的街道,那忙忙碌碌的人们,还有空气中弥漫着某种情感氛围的温馨,都让人心旌摇曳,有一种翩翩欲归的感觉。
那时,盼过年是庆余心中最美好的愿望了,一放寒假,便要与兄弟开始扒日历了,计算着离过年还有多少天,盼望着穿新衣、城里玩、放开肚皮吃鱼鲜,年夜饭的美味永远忘不掉的。年关总是大人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冬至刚过,他们就开始做各种过年的准备了,或炊年糕捣馍糍,或杀鸡宰鹅,或制作香甜可口的冻米糖,或在屋檐底下晒几串“酱油肉”,母亲露兰是最忙碌的,她还为庆余弟妹们日夜赶织着新年要穿的毛线农,忙忙碌碌的人们,给寒冷的岁末冬日增添了无限的节日生机。忙碌的只是大人们,新年对小孩子来说,总是慷慨大方的,“过年”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带给该子们许多弥足珍贵的欢乐与温馨。虽然那时的物质生活远没有现在丰裕,但是大家心中的欢乐是无论如何也剥夺不了的。过年不仅有僻呖叭啦作响的鞭炮,有押岁钱,还可以穿着漂亮的新衣裳,牵着父母的手去拜访平时难得一见的姑舅伯姨们。好不容易盼到了除夕,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帮父亲贴上祝福平安的大红对联。庆余是个好玩之人,一直玩到夕阳西下,大家都已玩得差不多了,于是就各自返家,这时饭桌上那几碗冒着热气的菜肴,已诱人地呈现在眼前,令庆余垂涎欲滴。年夜饭桌上,凝青、露兰极慈爱地注视着庆余弟妹们惬意享受鱼肉的肥美,眼角里不由地流露出了几分平时少有的怜爱,母亲则一面夹着鱼肉、鸡腿放到庆余的碗里,一面柔声说道,“慢吃,别噎着”一家人围着饭桌叙旧话新,整个房间里洋溢着祥和的气氛。撤去了年夜饭,屋外的爆竹声已此起彼伏,连成一片了,天空也变得色彩斑斓了,令人目不暇接。庆余这时奔出了家门,与小伙伴们叫看、跳看、欢呼着,大家互相攀比着谁家的爆竹最响亮,谁家的烟花最耐看,朗朗的笑声在除夕的夜空中荡漾开来,久久地不能散去……
多少年来,孩提时代过年的情景也已成为庆余永远的记亿,幸福的童年岁月,是已失去的岁月,但失去的岁月终是在记忆中闪光。每当临近新年,在他的记忆的牵引下,庆余希望找回当年的感觉,然而总是徒劳,终于怅然地发现,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曾经拥有的童年与青春,而且还有当年的人、事、物等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含了庆余当年的感觉与心情、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孩提时代过年的情景,只能定格在庆余心灵深处永恒的风景了。
除夕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中国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的精神,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及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了自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