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生命弦音>第五章(1、2、3)

第五章(1、2、3)

作品名称:生命弦音      作者:放情凌霄      发布时间:2015-05-07 07:54:26      字数:8164

  (1)童心翻飞,真情流露
  庆余初小时爱吃、爱玩、爱乐、还爱赶热闹,他特别喜欢年画,每每拿到手里不肯放下,事实上年画都是大家一致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哪户人家家中不贴几张年画呢?年画上的图案,不论是老寿星、仙女、孩童等人物,还是虎、鹤、鹿等等动物,无不惟妙惟肖,逼真可爱,画面上的牡丹、梅花、松菊等等花卉植物,更是娇媚俏丽、风姿卓然,令人赏心悦目。与春联相比,年画的内容更丰富,涵盍的主题也更广泛,麻姑献寿、年年有余等祈福的题材固然不会少,山水、花鸟、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情节、农村生活等题材亦同样大受欢迎,年画色泽鲜艳,多姿多彩,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年画的形式也多样,有单幅的,还有组画、连环画样式的均有。《水浒》、《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常是连环式年画的重要题材,每当一张年画在过年贴上,庆余即小心奕奕将旧的剥下来保存起来,如一幅“昭君出塞”年画一直保存到今天。王昭君身披红斗篷,怀抱琶琶,嘴角含笑却又双眉微蹙地立于骏马旁的形象。可见一幅年画往往浓缩着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有许多流传千百年的神话、传奇就是在年画的承载下为一代代人所熟悉的“嫦娥奔月”、“白蛇传”、“貂蝉拜月”、“宝黛读西厢”……这些烩炙人口的故事,最初都是由年画告诉人们的。它如同一本好书不厌百回读一样,其内涵丰富,回味无穷,庆余所以爱画,无疑是从小就养成的潜质吧。
  庆余平时喜欢交朋友,但喜欢与老实孩子一起玩,并且善于保护弱小的同学,他不善于动,总喜欢写写画画随手涂鸦,尤以喜欢看书,善于思考,有一股仗义脾气,遇有恶少凌弱者,总要插一手,帮助弱小孩子脱离困境,他在学校中与人较劲时,倒有一股暴发力。一次与邻居小孩相骂斗殴,对方孩子以为自己架子高力气大,突然冲过来打了庆余一拳,庆余激怒了,即起而攻之,将对方打得鼻青眼肿,流出了鼻血。邻居大人一直追到庆余家门,说了一大堆坏话,说庆余无故打他儿子,现鼻血流不止了,怎么办?索要医药费,庆余父亲凝青不问清情况,即打了庆余二个耳光,气得庆余离家出走,满肚闷气,心中不服。竟一下奔出了二里外的山头亭中蹲了一夜,这时天下起了大雷雨,他衣襟湿透了,全家慌了手足,到处寻找,庆余,庆余!您在哪里啊!庆余听到呼唤声就是不答应,落汤鸡一样躲在亭角落,呆在山亭中颤抖着……这时母亲露兰一个劲地在流泪,她喉咙喊哑了,李家一夜没有睡,寻人无着,次日才被一上山放牛的牧童发现,劝他回家而置之不理,他被雨淋湿的农衫,加上一夜的颤抖,已经将庆余折腾得不像人样了,他苍白的脸蛋、乌紫的嘴唇,呆着木鸡,牧童慌了,连忙奔跑告知了凝青,凝青急的赶到山上,经他好说歹说,才将庆余劝回了家,庆余在责问阿爸:
  “我反攻欺凌弱者的,您不分是非,不问青红皂白还打我干什么?”
  凝青说:
  “你正义反攻是对的,不应该将他鼻子打出血嘛,有空子给别人钻,不好!”
  “遇事尽量避免打架,能避让则避让,好吗?”
  “忍一忍则海阔天空。”
  “得放手时须放手,可饶人处且饶人。”
  “处世让人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该忍则忍,肚量宽容要紧,才能做个大人物。”
  “宰相肚底好撑船,要像大海一样能容纳百川才是啊!”
  “应该学会容忍,宽容忍耐,阿爸这次态度不好,下次绝不打你了,都要靠你自已考虑行事。”
  这时庆余内心掀起了波涛,也感觉到自己的态度太任性了,应学会容忍,如果面对强敌,要制服一个凶残者,也应该以智慧取胜才是,单靠强力压服不是明智之举。他同时还体味到因为孩子问题引起邻里纠纷、与人不睦者有之。他记起了母亲的话:
  “邻里好,无价宝。”
  “亲戚有远近,邻屋无厚薄。”
  “和得邻居好,胜于穿皮袄。”
  “家中不和莫动气,邻居吵架要劝和。”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庆余猛醒了,他在心里想着自己,对今后相骂打斗中,要尽力避免为上策。
  庆余由于遭受了担惊、受怕、雨淋、受风,经受了一夜风寒雨袭之苫,得了重感冒,体温发烧高过40℃,母亲露兰终日守侯在他的身边,有好多天不能去学校,母亲一再在劝导,下次再不能任性,吃亏的是自己,庆余已意识到这点,经过了这场大病,更使庆余今后在对待周围的同学,在相处上有些检点了。
  庆余母亲露兰认字不多,但从他的嘴里,能说出一条条人生的格言和谚语来,庆余经常都听到了这些许多内涵丰富深含哲理的谚语。多少年过去了,这些蕴含着智慧和哲理的谚语,仍然深深地铭刻在庆余的脑海里,它却将是帮助了庆余认识世事,理解生活的宝典。
  庆余几乎是伴着母亲的谚语声长大成人的,小时侯庆余是个生性不安分的顽皮孩子,每遇一事,母亲就用她的谚语对庆余进行了现身说教。
  每当庆余离家时,其母亲总是叮咛着,不时地说:
  “人在外边走,冷暖记心头。”
  让庆余感到温馨无比,每当吃饭时:
  “吃饭莫贪,遇事莫慌。”
  教庆余快快成熟,做事要稳重。
  “走路踩路心,做事摸良心。”
  “甜言夺志,蜜食坏齿。”
  要庆余始终保持着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平时母亲总以:
  “看山取柴,量布裁衣。”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这是母亲经常告诫下辈,精打细算,好好过日子的教导。她又说:
  “刀不磨不亮,身不练不壮。”
  “常吃人参果,不如睡五更。”
  “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
  这是劝儿子不要挑食,适当休息,睡眠好大要紧。殊不知,这些片言碎语竟深刻在庆余的心中,不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才使庆余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有一个精辟的座右铭。
  
  (2)小贩游走,村庄商贸
  由于农村,尽管离城较近,人们也总想图个方便,所以经常有流动商人下乡做生意,送货上门。一是卖绡客经常来光顾,每次来时,就远远听到摇百浪鼓的声音,这就是卖绡客来了,他挑着一副担子,尽是妇女用的化妆品一类的东西,香水、肥皂、雪花膏、面油、针线、彩线、毛巾、手巾、肥皂、花粉……琳琅满目,他每当挑着担歇在大杂院的中堂,就有许多妇女及孩子们围了一圈,生意十分畅销:二是阉猪客的兴起,凡有养“猪母”的家庭(专门产仔的母猪)配种,庆余经常见到一位汉子,一手拿根竹梢枝,一手拿个竹编的簸箕,大家前呼后拥地赶着“猪公”或“猪母”,沿村一路小跑,猪并不听话,有时赖着不走,赶猪的人便用竹梢枝鞭打几下,猪乖乖地走,猪们常犯自由主义随地排便,那只簸箕便派上了用场。每到这个时候,赶猪人后面总要跟着一群孩子们,庆余每每赶这个热闹。
  养猪的人家有“猪母”,常要借“猪公”交配生产猪崽,产下一群猪崽除了留种的外,其余的小猪无论公或母都需阉割,否则影响正常饲养和育肥,成不了肉猪。未经阉割的猪崽长成熟便成了“猪公”或“猪母”,它不仅肉咬不动,还有一股腥骚味,奇臭难闻,无法上口,于是便有了走街串巷的阉猪客。
  庆余隔壁有好几家养猪户,小巷里经常有阉猪客经过,阉猪客装扮刺目,他穿一身黑色拷纱短打装,他经常戴一顶草帽或撑一把遮阳伞镀着方步,不紧不慢地行走着,腰间挂一串阉割工具——棕线、小刀、铜勺、弓攀等。口吹着短笛,声音单调更没韵律可言,庆余与小孩子们特别不喜欢他这身装束,看着他觉得他像特务便衣探或狗腿子的模样,叫人怕怕的,尽管如此,庆余还是跟着去看热闹。
  三是兑糖客,庆余住的是大杂院,几乎每天都有兑糖客来,庆余远远便听到了一串脆耳的槌刀撞击声,即听到“糖儿吃否糖儿”,“猪头骨、破布末、糖兑大粒”,叫卖声由远而近,庆余与孩子们一样,只要一听见这吆喝声,就各自小跑去家中,翻箱倒柜搜寻起来,有什么破布末,猪头骨、废铜烂铁、旧铝旧锡、牙膏壳、鸡金皮、桔皮、柑皮,有多少都搬了出来,兑糖客见到孩子们搬出来的东西,高兴死了,于是叮叮的铁刀敲打声连串响起,把磨得光光亮亮的糖刀在飘着诱人香味的圆形麦芽糖饼上“挞”的敲下了一块来,随便给一粒糖给小孩就完事,如果有大人在场,他总嫌少,磨嘴皮子:“这么小气呀?太少太少,再敲一点。”这时兑糖客好像早有准备似的,依然笑容满面:“好好,我的名字叫阿友,糖儿打厚又打有。”随手又打下一小块来,其实此时敲打下来的仅一小片,只是故作大方逗人笑而已。
  庆余照样开始寻东西了,确实无东西可寻,一次将自家的铜火箱拿出来兑糖吃了。隔壁一个小孩子更不懂事,是个贪吃猫,竟然把他母亲一只陪嫁的银手镯拿去兑来一粒糖吃了,后给他母亲知道了好一顿打。殊不知,从兑糖客手里的阵阵糖刀敲打声中,从孩子的身上不知被骗去多少东西?尽管如此,兑糖客还是被小孩子所欢迎的,也给寂寞单调的乡村生话增加了情趣与热闹。
  磨剪刀,镪菜刀,镶缸补锅的“磨刀人”和“小炉匠”。这些人物,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是当时的时尚,颇有市场。这些人庆余不时会碰到他们的,正当上学或放学路上都能相撞看见,他们走村串户活跃在山乡或村间,他们每每坐在人家的堂中,招来诸多妇女们的青睐,皆拿出剪刀、菜刀,有漏缸、漏锅都要修补,够他一天的功夫。特别补酒缸,特别要下了功夫,每户人家在酿酒前必须要将缸补好,如果全好的缸也必须搪一次(就是用生铁粉冲上醋汁搅匀在缸的内壁刷一层),这样酒酿出来,便会优质同时防止渗漏,这种场面往往被小孩子围一圈,庆余当然也乐在其中。在学校前面,一棵大榕树下,经常来了一个“吹糖人”,庆余看见“吹糖人”一来,就拼命跑回家向父母要了两三片铜板,转身冲出门外,二个铜板就可买到一枚“孙梧空耍金钢棒”,或一个铜板一个“老鼠钻油罐”,有时只买一杆“烟袋”。烟袋是用熬好的糖,捏成个小酒杯似的漏斗,按在两寸长麦杆的一端,吹糖人叫庆余将另一端叼在嘴里吸,他将一勺糖水倒在小漏斗里,就可吸倒蜜一般的糖水。
  吹糖人这门手艺,大都是祖传的,再加上自已的摸索,做出形象逼真,看来着实精彩。庆余总在旁边看得仔细,只见吹糖人先捏好一只油罐,再吹一只老鼠,老鼠的头已深深地探入罐内,只留两只大耳朵在罐外,两只前爪紧紧抓住罐口,两只后瓜死死抱住罐肚,尾巴缠住罐底,似在努力吮吸的样子。这位吹糖人手艺之高,高就高在他吹鼠肚时,猛然用力,把个鼠肚子吹得又圆又亮,因为把糖吹薄了,颜色也就变浅了,看去极似老鼠把油吸饱的感觉,真是神采之笔,叫人不由得拍手叫绝。学生上课了,吹糖人也不离开,只管自已多吹几个,插在用稻草捆绑的短棍上,等待下课了更吸引着小顾客的光临,孩子即围上来,开口问价钱了,当场买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下子畅销。
  有一年的端午节可算是与往年不一样,全村沸腾了,又是划龙舟又有舞长龙,亲戚朋友皆从四面八方赶来,母亲露兰应接不暇,忙着张罗着二桌酒席,李家顿时热闹非常,招待宾客。众人酒足饭饱了,庆余更乐了,跟着众亲戚看热闹了,庆余最喜欢看舞长龙,舞龙即是龙灯,又称“滚龙灯”,也就是龙灯舞。舞龙如同舞狮,可追溯到千百年以前,是长期的厉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以汉族为主体,包括56个兄弟民族的文化载体。
  舞龙既是民风、民俗,又是一种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它以群众节日庆典、社火花会等形式保存下来,有时为婚丧嫁聚仪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或为了祈福丰收的需要,作为神圣权力和喜庆瑞祥的象征。舞龙,随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而流传着,并不断创新丰富。《梦梁录》记载了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有“用草缚成”的草龙,放草上,置青幕布和灯烛方盏,看去蜿蜒游动,当时的制作虽简单,却与各种龙灯有异曲同工之妙,延续至今,浙南地区常见的龙灯有布龙、平龙和凳板龙。
  布龙它分红、黄、青、白、黑五色,中间可点蜡烛,现改装为电灯泡了。由一壮汉把持,舞龙到处翻滚,沿门庆贺祝福。旧时,按例要到西郊广场来一次精彩的“大蟠龙”表演,五条龙滚在一起,彼此蟠结、腾哪跳跃,令人目不暇接。
  平龙盛行于乐清一带,龙身四周挂满剪纸艺术,俗称“龙船花”。此龙白昼不点灯叫白龙,夜间点灯的叫夜龙。
  凳板龙,也叫灯板龙,档龙。它的特点是档次多,从龙头到龙尾共有24节。每档都雕着亭、台、楼、阁。还有刻画着戏曲节目,如《白蛇传》、《西厢记》、《西游记》、《水浒》等。宛如一组彩木雕展览,入夜节节灯亮,更显富丽堂皇。
  龙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臆想动物,人们多称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为"真龙天子,早在商代的甲骨文字中己有龙字。到汉代,不但有各式“龙舞”求雨的记载,同时在百戏中也有“鱼龙曼衍”、“海鳞变化成龙”的表演。龙的形象、龙的舞蹈,贯串干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龙舞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它的舞蹈动作气势磅簿、雄伟壮观、震撼心灵。清人姚思勤的《龙灯》诗:“灯街人似海,天矫烛火爆。雷骇千声鼓,琉球一颗丹。孽天末鬣怒,照夜火鳞乾。衔曜终飞去,体同曼街看。”
  当时杭州的风俗春节舞龙灯,必先到吴山龙神庙开光,因而诗人墨客如涛声潮涌赶到,吟咏诗篇、挥洒龙蛇,看歌舞升平,与游人同乐,共奔开光。庆余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中,有若无穷的想像与意境,多美妙呵!
  “唱龙船”是农村中一道风景线,主角都是男的,他们游离于乡间农户之中,总是挑着一副担子,一根扁担一端挂上铜锣及皮鼓,另一头是加盍的小竹箩。每到一家坐在庭前或走廊,或中堂座椅上,一坐下就开始唱开了,他一面敲着锣,打着鼓,一般都唱的是传书中的段头,大概唱10分钟左右,唱好了,各家都拿出半碗米给他;另一种形式是门头“娘娘词”的框架,像是一座流动的宫殿,形式十分好看,整个结构,全是精刻得像徽型的宫殿一样,有宫门宝殿、有飞檐、龙柱,其中坐着娘娘菩萨,在香烟缭绕下,两边送子娘娘,人们还要再点上香烛,一边点香一面敲着锣,很有吸引力。全部用木雕而成的,一个人扛着走进了大屋的中堂,皆引来了信佛的虔诚者,都要前来贡拜香烛的。然后那人就敲着锣鼓唱开了娘娘词的段头,待唱好之后,各户都十分慷慨地献上一大碗米。
  “唱花鼓”都是民间女艺人,大都为寒门出身,沿门对唱,浪迹江湖,女艺人常穿彩衣,打扮婀娜多姿,唱腔动听,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往往民间称赞漂亮女子,就有“这个媛子儿,真像个花鼓囡”的俚语来夸赞姑娘美貌的。
  花鼓伴奏的乐器就是腰鼓(亦称花鼓)和小云锣(亦称“锵锣”),腰鼓高30公分左右,呈随圆形,两面蒙以牛皮,花鼓槌柄近尺长,用苫竹根制成,一头用红布条扎成夏枯草状,富有弹性,演唱者肩背花鼓,演唱时,右手拿鼓糙,左手提锣,肘部靠在腰鼓上,每唱四句才敲击锣鼓,发出一种软柔悦耳的“咚咚”声。其唱词是七字句韵文,唱四句稍作停顿,再接唱后四句。其曲目多为短小的民间故事,如《劝郎》、《花园约》、《西厢记》、《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等,如要多听一曲,大家都再凑点钱出来,艺人也欣然唱一些较长的曲目,如《玉蜻蜓》、《蔡玉英告状》等选段。
  尤以冬季和新春时节,农家婚娶之日为多,则母女花鼓艺人来往频繁的时候,一到村里,见谁家门台贴有大红对联者,便喜孜孜地入内,在主家的台阶檐下坐下,先唱《洞房景》:“鸾风和鸣四字分,百年好合贵宅门,红叶题诗琴瑟和,月上海棠贺新人……”这时,新妇便端出香茗。艺人就唱起了《谢茶歌》:“人七草头本是花,多谢新人泡香茶,如来佛祖种茶子,泡茶娘娘坐莲花……”新妇则羞答答地倚在门旁,凝神注目听得粉脸生春。唱毕,新妇又端出大红木盘,上摆柑果、花生、红包,有的还送给她们一升米与红蛋,还送两绞从娘家带来的五彩线,表示赤绳系定结好姻缘。凡乡亲男女老少皆喜爱听花鼓调,因其词文通俗、节奏美、易动听,特别以“小姐赠金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最后团圆的庆贺词,祝愿吉祥如意,月圆人寿之意,更是倾听不厌。
  一般坐屋檐下唱的是十二月花鼓歌:“正月里来闹花灯,山伯杭州读诗文;草桥结拜英台女,三载同窗情谊深。二月里来暖洋洋,莺莺写书差红娘;书房通报张君瑞,两人相会在西厢。三月里来是清明,花和尚大闹野猪林;搭救林冲称兄长,路中相送情谊长。四月里来是插田,千里寻夫秦香莲,包公衙内来告状,斩死世美狗奴才。五月里来是端阳,许仙相会白娘娘;可恨法海心肠毒,拆散一对好鸳鸯。六月里来荷花红,大闹天空孙悟空,偷吃蟠桃真本领,三天门外逞威风。七月里来七秋凉,牛郎织女会鸳鸯;天上银河来阻隔,鹊桥搭在河中央。八月里来是秋分,徐元宰游庵到山门;玉蜻蜓一只胸前挂,庵堂认母哭伤心。九月里来九重阳,智勇双全小沉香;不怕天庭恶势力,劈山救母会亲娘。十月里来晚稻香,陈妙常落发在庵堂;偶遇书生潘必正,偷私赶船在秋江。十一月里来雪花飞,孟姜女路中哭啼啼;可恨秦王无道理,害我千山万水送寒衣。十二月里来过年忙,岳飞枪挑小梁王;打败金兵拜元帅,精忠报国美名扬。”曲终了人们总有些依依不舍的心情,还想花鼓调再唱一曲。
  
  (3)赤日炎炎,追寻清凉
  夏日还有一种传统的凉食,那时庆余每每经过小吃摊店时,总会见到店门前的王老伯,摆着一扁桶的凉腐担,早吊起了庆余的胃口,他遂拿了一个铜板,王老伯就会用小调羹,在箩担上的盂盘中舀些凉腐到碗里,又用一支有齿的白铜片把凉腐割碎,再舀点糖水,加儿滴薄菏油。庆余即端起碗直往喉咙灌,又甜又凉,透润心肺。
  庆余母亲曾是个作凉腐的能手,因为家的后园有几株薜荔,终年攀援于墙壁上及树上,五至六月开花,七至十月结果,其果呈卵形,表面紫绿色,其枝叶谓之络石藤入药,果实内含多子状物,这正是作凉腐的原料,富有粘液,据说健脾胃,治痢疾等。凉腐既解渴又益身治病,是个好宝,每年由父亲凝青攀树摘下,剖开切成片状,晒干,除卖给作凉腐客人外,自已留下一些,每年夏天母亲露兰则在自家中制作开来,凉腐除自家享用外,大部份都送给了亲戚与邻居,大家很喜欢。母亲说作凉腐的关键,莫看它是筒单的搓洗过程,但手劲要拿捏得当、均匀、适度,让果胶充分渗出来,凉腐质量便好,冻起来晶莹剔透,咸宜可人,具有弹性与韵味为上乘。每次庆余总是看着母亲制作凉腐的,她先把凉腐的原料“乒碰子”装在一个细布袋里,并在一个专用的红漆木盂内倒入适量的冷开水,然后将袋装的“乒碰子”放入盂内浸泡一下,待“乒碰子”稍软。她即用双手将袋子搓来搓去,将“乒碰子”汁搓出来,等搓得差不多了,再拿掉袋子,待盂里的水浆慢馒地凝固,自然冻结,冻成白色晶体,映衬在红色的木盂中,色泽非常好看,她分装在碗碟中,加糖加薄荷即可服用解渴了。这种民间解暑佳品始于哪个朝代,又是哪位老祖宗发现的呢?不知来由。据说,最早发现“乒碰子”(台湾称爱玉子),据说清道光年代(公元1821年),一位同安人士路过素埔时,偶在溪边看到自然结冻的胶状物,他是个有心人,细观水上,树子错落,揉之有浆,拾而归家,以水洗之,顷刻成冻,和以糖品尝味道绝佳。接着他让楚楚可人的女儿爱玉到市上出卖,谓之“爱玉冻”。由于这个发现,自然传遍市上,模仿日多,配售闽粤,为人喜爱,生意红火。总之,这种不起眼的小食品凉腐的历史,距今己有183年了。经研究“乒碰子”含有丰富的果胶脂,除了可制作糖果、冰淇淋等,还可以制作整肠剂,冷血剂,血浆等代用品,用途十分广泛。
  还有一种是青草凉腐,它与凉腐并存流传至今,其制作原料是一种野生植物青草,台湾称“仙草”。青草生长于丘陵、田野,容易采摘。它的茎最长可达一米,叶随圆形。据说青草能消五火、解热毒,有健脾开胃之功效。青草凉腐用它的叶和茎制作:把青草冲洗干净,连枝带叶,投入大镬中水煮,成汤,茎叶过滤抛弃。汤汁再煮沸,待稍凉后备用。再取山粉加水调和,倒入汤汁,加些碱水,用木棒搅匀,冻后凝固成黑酱色块状即成。这也是庆余所喜爱的冷食饮料吧。
  庆余小学生时代,是最爱好活动的,那时学校体育器材少,玩具十分贫乏,唯有打陀螺这玩儿倒是流行,既简单亦有趣,城里的车木铺,有车制好的陀螺出卖,庆余拿几分钱或一角元一个就买下了。陀螺上圆下尖,周围车出一道一道的纹路,尖端嵌入铁钉,以便于旋转,他买回陀螺后,再在一根小木棍上系上一根麻绳,用来抽打陀螺。庆余与小伙伴们选好一块天井平整地,使陀螺在抽打中快速旋转起来,陀螺与陀螺可以互相“碰架”,谁的被碰倒,就表示输了,坚持到最后还在旋转的便是胜者。匆匆几十年过去了,抽打陀螺的声音,至今还仍在庆余的记忆中。
  说起陀螺,历史十分悠久,清代诗人李孚青《都门竹枝词•打陀罗》中写道,“清明佳节柳条绿,放学儿童手折多;早送爷娘上坟去,好寻闲处打陀罗”。当时“抽陀螺”倒是学校中的新时尚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