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太行魂>二十九、降职下乡

二十九、降职下乡

作品名称:太行魂      作者:长竹      发布时间:2015-05-05 19:45:55      字数:5357

  榆社县委派常文华到大寨公社大寨村下乡。
  县委组织部也是用心良苦,他们了解常文华的党性和人格,更清楚这次反右运动中的实际情况。从爱护干部出发,给他创造外部复职回县委会工作的条件。
  大寨村是全县、全区、全省的模范典型,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全是省劳模。组织部希望常文华在这个典型村下乡蹲点干出点成绩,脱去“右倾”帽子,迈过这道坎,回县委工作。
  常文华还是老态度:服从组织分配!但以前每次调动工作紧跟着的一句“我会尽心尽力干好的”话不说了,因为他没有把握了。逐步升级的浮夸风、瞎指挥、吹牛皮、说假话,和他这个实在人格格不入,在这种环境下干工作,何止是不顺利,简直是逆水行舟。
  常文华去了大寨村,介绍中背着右倾黑锅。可是大寨人欢迎他,他在抗战中是包括大寨村在内的大编村民兵队长,带着他们打过游击。这些昔日的民兵们,现在是新成立的人民公社化大寨生产大队、小队的领导。他们奇怪,老常早就调出去干大事了,怎么现在又转回来当了个下乡干部?当他们知道了常文华所以受处分的原因后都愤愤不平:“这都是实话,算求什么事?我们就是不想那么干,费上工翻起了生土能长好庄稼?玉茭太稠了就是不抽穗,忙活半天打不下粮食喝西北风?”
  大跃进浮夸吹牛越来越没谱,人们都明知是假话,在政治运动风头上还不敢明说。大寨村要不要深翻土地,要不要密行密植?常文华不好表态了。那时期下乡干部是村干部的“太上皇”,是代表上级来监督管理村务的,说话是算数的。
  常文华为难了,按当时的风头说让村里大搞深翻土地和密行密植,正是证明自己改正“错误思想”的实际表现,也正是党组织给他创造的再回县委工作的条件。搞还是不搞?实际上成了验证他思想正误的明码,成了预测他仕途顺逆的分水岭,成了考证他后半生人生老实和虚假的关键,成了考验他党性良心的试金石!
  在大寨村党支部会上,支委们满以为老常一定是随风表态,那时都是众口一词随风话。老常紧锁的眉头展开了,缓慢而深情地明确了自己的意见:“我们都是庄稼人,怎么能种好庄稼就怎么干!多打下粮食是真的,不能让社员们饿肚子!”
  参加会的支委们先是惊诧,后是惊喜。惊诧这个下乡干部不为自己搞政绩吹牛赶风头;惊喜这个顶头上司和他们的想法一样,今年的种地收成有希望了。
  支部书记张志全掂量出了老常这句话的份量,常文华要担多么大的政治风险?他犯错误受处分就是因为对深翻土地和密行密植有意见,他刚下乡就又坚持原来的看法,这不是明知故犯往枪口上撞吗?不行!不能让老常担这个风险,毁了这么个好人!还是老书记老成有办法:
  “不要让老常为难了。深翻土地和密行密植是上级的号召,不搞不行,咱村是老先进典型,是会有人来看的。在村口边上划出几亩地让妇女和老人们去七绣(方言,意为慢慢细作)吧,那几亩河滩地不深翻也长不出好庄稼,就算多耗几个工吧。”
  秋收时这几亩地没收成是意料中的事。深翻起了河滩粗沙土,再密植上要好地才宜生长的玉茭,只蔫头搭脑地长了一片细玉茭杆喂了牲口。倒是在政治宣传上起了些作用,开春时妇女老人齐上阵,学校的小学生也来帮忙,红旗招展人海战术挺热闹,好一顿折腾。县和地区记者来老先进村又是拍照又是采访,还让介绍先进经验。常文华借故躲开了,张书记说了一番套话。到出苗时,密行密植的玉茭因河滩地不旱出苗齐,绿油油的一大片,记者来又一顿忙活,以苗数计算高产量确实好听,但到了秋收时就没人来采访了。
  秋收后农村上报粮食产量又是一关。报得产量越高越先进,干部成绩就越大,看干部能力的大小与所报产量的高低成正比例。那时的口号叫“夺红旗,插白旗”。谁报得产量最高谁就夺了红旗,下乡干部晋升重用,村干部受表彰奖励;报产量最低的就插白旗,就要追究下乡干部和村干部的责任了,后面跟着就是批评、检查、降职处分了。
  大寨村和全县各村一样天旱收成不好,又白费了村口深翻密植的几亩地,今年该怎么报产量?大寨是老先进不能报的少了,报少了有丢红旗的危险。再说了老常来村里和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辛苦了一年,报少了让老常怎向上面交待?村干部们又等着老常表态。常文华早就想好了一句话:“实事求是的上报产量,给社员们留够口粮!”他还在为开春时迁就了张书记的意见糟蹋了好几亩河滩地而挠心呢。
  产量是如实报上去了,公社首先通不过,老先进典型村报得产量还不如其他一般村高,让大寨重新考虑再报。常文华还是那几句话,固执己见不说瞎话。瞎报上去是要缴公粮的,那是好看干部,让群众饿肚子,他绝不干那让人戳脊梁骨的事!
  最后还是张志全书记打了圆场,挖库存又报了些产量,总算交待了。但这一年大寨村没能进入先进行列,红旗被胆大的吹牛皮大王夺走了。
  公社和县里一直盯着大寨这个先进典型村,今年是怎么了,问题出在那里?不能倒了这面红旗。县里派人进大寨村调查,有个正积极要求入党的青年揭发:下乡干部常文华思想保守,不认真搞深翻土地和密行密植,是做样子给人看。报产量太保守,丢了红旗……县里马上采取组织措施,调了一个胆大能干的干部到大寨村保红旗,将常文华调到远离县城的社城公社社城村去下乡。常文华“走麦城”了,工作一年不如一年顺,而家里的事更让他糟心,真是祸不单行。

  常文华的妻子吴莲香在青峪乡担任妇联会主任工作,拖着不去治病,病情加重了,实在坚持不住不能再工作了,只好向乡里请了病假回家。她已有两男三女五个孩子,最小的女儿还在哺乳期。病痛的折磨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再加之她认真紧张的工作,使她瘦得变了人形。丈夫这几年工作处境不顺遭遇,时时揪着她的心。那一年丈夫从榆次重病回来,她精心伺候,丈夫精神很好,急切等病刚见好就重返前线参加战斗。而这次受处分,丈夫精神恍惚,发现他往往一呆半天,话更少了,她生怕丈夫受不了这个冤屈而出意外。
  夫妻感情深厚,革命志同道合,她了解丈夫的人格与党性,但干着急帮不了忙,只有时刻操心,又加重了她的病情。她再痛再难也不想给丈夫添麻烦,总是安慰丈夫安心工作,不要分心挂念家里,说她的病不要紧,已经这样好几年了。
  常文华在父母的念叨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借了些钱,告了事假,带着妻子到外面去看病。他们先去榆次县人民医院,就是他曾经接收政权时的原大众医院,还有一些原来的老职工们现在都已升为医院的各级领导了,见了昔日的老领导非常热心。经过检查,直埋怨为什么不早些来医治?晚了!建议他到设备好的北京大医院看看,还有没有治好的希望。
  秋凉了,常文华的心也凉了。他从榆次医院出来,望着南飞的大雁出神,大雁尚知适应气候变通,有头雁领飞。我怎就没有早日给妻子看病?没有头雁的责任心?他好愧疚,好后悔。他决定不能再放弃最后的希望了,又借了些钱带着妻子到了北京,住到了常文珍家。常文珍是在他到榆次东山后不久被调到北京一个大工厂工作的,现在已经是这个厂的厂长。
  常文珍夫妇热情接待了他们,领他们去找医院看病,可是到那个医院看后,医生也直摇头,也有的医生提出做手术试一试的建议,妻子先否定了,不让丈夫为她再借钱,增加困难,还有五个孩子要抚养花钱!吴莲香已经行动困难了,她望着窗外南飞的大雁催促丈夫:“我好想回家,不能死在这里。我好想孩子们,那怕再和他们过几天!你不要再为我操心了,你已经够难了,要看好孩子们……”她望着家庭和事业都不顺心的丈夫而心疼,丈夫望着憔悴的妻子直内疚,心沉到了深渊!感情愈深,痛苦愈烈。

  1960年深秋的一天下午,凄风苦雨,常文华住的三间南房土屋更是冷森森的。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奇缺,人们都争找树叶和草根充饥,不少人因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还有饿死人现象。
  吴莲香已经病痛的没有知觉了,又饿的张嘴也困难,蜡黄的脸上布满愁容,无奈的眼神扫视屋里的亲人们。她以深情的目光看看着急发呆的丈夫,无言以对,为丈夫的后半生担忧。她以无奈的目光看看她生的四个都不成年的孩子,两儿两女,最大的儿子十三岁,最小的女儿一岁多,懂点事的孩子们围着妈妈伤心落泪,还不懂事的小女儿哭喊着要妈妈抱他,向妈妈喊饿。已出嫁参加工作的大女儿不知什么时候省下一块馍头,带回来想让妈临走前吃一口,已说不出话的母亲指指小女儿,让给小女儿吃。她最后以恳求的目光盯在公公婆婆身上,婆婆哽咽着说:“好媳妇,你放心吧,我们会把孩子们养活大的!”
  她的眼不动了,长眠了!她合不上眼啊!她带着半路分手对丈夫的牵挂,带着没养活大孩子们的遗憾,带着对多病老人托养孩子们的歉疚,带着对新中国的希望、乡妇联工作的怀念、老共产党员的责任,带着乡邻们的情意、惦念……她走了。她本不该走,她还年轻,还没过三十岁的生日……
  孩子们一片悲惨绝望的恸哭声,揪紧中年丧妻丈夫的心,揪紧白发人送黑发人公婆的心,也揪动着乡亲们的心!
  她出身苦啊!1930年出生在寨沟村一个贫民家,家里孩子们多,她排行老五,小名久则,当地话意为久住至此不再生了,嫌孩子们多养不起。她生得人才出众,聪明伶俐,讨人喜欢,但家穷实在养不起,在童年就送人家当了童养媳。
  她还是个孩子,就到婆家看人眉高眼低,让她干繁重的家务活:做饭洗衣、喂猪放牛、碾米磨面,还让她挑水拾柴、下田劳动……劳累已够苦了,更苦的是心情,时常处在挨骂遭打的恐惧中,她想家却不敢回,她想哭还需背过人,她泡在没有盼头的苦水里熬煎!
  是抗日政府给了她希望,改变了她的人生。是共产党反对封建,解放妇女的主张救她脱逃苦海,解除了童养媳关系。她参加了妇救会,加入了共产党,开始了新生活。
  吴莲香从此像换了一个人,脸上有了笑容,积极做解放妇女工作,解救与她一样命运的姐妹们。她的哥哥吴银兰早期加入了共产党,担任了寨沟村抗日村长,被日本鬼子抓去杀害在坂坡村口,成为革命烈士!她更坚定了革命意志,全身心投入到党的工作中,被选为村妇联会主任。
  她在抗战工作中认识了抗日英雄常文华,自由结婚,志同道合,公婆对她疼爱,使她感到了家庭的温暖幸福。她嫁到南河底村后,全村人惊叹她才貌出众,居然给她送了个“盖南河底村”的绰号。
  她到婆家后又先后任南河底村、青峪乡妇联会主任,走村窜户做妇女工作,成为全村、全乡妇女的知心人。每当党号召做什么工作,她都出色完成任务。南河底村的妇女工作连年被评为先进典型,奖状贴了一墙,这也是她升任乡妇联会主任的条件之一。
  她做妇女工作和拉家常一样亲切,妇女们有什么困难总愿找他商量讨主意,她比干自己的事还上心热情。就连女人生计上的事也总是找她帮忙,她心灵手巧,裁衣剪样做鞋手工样样美观新颖,白天做不过来晚上也要帮人做好。她还爱画画,画好后送人贴墙上当年画看。她跟着丈夫学会了打针和治疗小伤小病的医术,给乡邻们义务看病。她在农村扫除文盲中教妇女们识字,她调解婆媳口角、邻居纠纷,她给青年男女当红娘,她帮助孤寡老人谋生计……
  她留给乡亲们的情意太多了,全村人几乎都来为她送葬,青峪乡各村的妇女干部来了,乡干部们来了……妇女们泣不成声。都可惜她走得太早,又走在这极为困难之时,粗衣薄棺,还不能给帮忙的乡亲们吃一顿饱饭。

  常文华送走了妻子,看着多病而又双目失明的母亲,看着一个比一个小的四个孩子,一脸的无奈。父亲身体也不太好,又逢连续三年特大旱灾极为困难的时期,没有吃食,这几个孩子可怎养活!在万般无奈之下,他硬着心将最小的女儿送人了,希望孩子能有条活路。这是在他妻子病危时就说好了的,送给石栈道村也是吴姓的亲戚家,他们那时大龄了还没有孩子,吴莲香曾再三叮嘱:“哥嫂,你给我先养着女儿,我病好后再接回来……”
  女儿被抱走后,她抱着女儿用过的小被褥痛哭一阵,发呆一阵,不吃不喝不说话。丈夫又把女儿抱回来,她的脸上才泛起点颜色。
  常文华送走妻子后,只好再送小女儿了。那是个雾蒙蒙的上午,他抱着女儿出门,孩子的爷爷背过脸猛抽旱烟,不敢再抬噙着泪的脸。奶奶明知道送孩子走时哭不吉利,但实在忍不住心中的悲痛,无声抽泣得身子直发抖。不懂事的小女儿要跟爷爷奶奶,哭着不走,常文华只好哄劝说带你去找妈妈。小女儿高兴了,又新奇地看着路上的田园景色,幼稚纯真的笑容更让他心里难受,他的大儿子不舍小妹送人,跟在后面抹眼泪,常文华心里灰蒙蒙的,迈着艰难的步子,仅五里之遥的路走了一上午。
  送到石栈道村孩子舅妈的手中时,舅妈看着清秀聪明的小外甥女十分高兴,可是孩子认生不让她抱。常文华对孩子说:这就是你妈。小女儿哭了:不是我妈,我要回家!常文华一跺脚拉起也在大哭的儿子走了,身后小女儿的哭声让他泪眼模糊,竟然几次走错了回家的路……
  后来他看到母亲照料三个孩子还是很困难,就把二女儿也联系好了准备送人。回来和他父母亲商量,双亲实在难舍说:小孙女走了我们心里空荡荡的难过,就让二女儿留下吧,再受罪也在一起!这才又留下来没送了人。
  二儿子小他哥四岁,从小跟着哥哥像条尾巴,两人感情极深。那年八岁懂点事了,见父亲将妹妹送了人,也怕把他送人,哭着向哥哥说:“哥,你到那里我跟你到那里,我怕被送人!”
  刚刚十三岁的哥哥像个大人:“咱俩不分开,我去那里就带你去那里!”哥俩抱头哭妈妈……
  日子更艰难了。常文华安葬了妻子,送走了小女儿后,将其他三个小孩托给母亲照看,他又下乡去了。妻子治病时借了不少钱,必须挣钱还债,要去做党分配给他的工作。他惦挂孩子,心疼母亲,工作不顺,扯肺揪心啊!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