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生命弦音>第三章(4、5、6)

第三章(4、5、6)

作品名称:生命弦音      作者:放情凌霄      发布时间:2015-05-03 08:17:56      字数:7073

  (4)儿郎长大,庆余上学
  1939年的春天,今年庆余8岁了,由其父亲作主送他去上学,凝青牵着他的手,露兰早己给他打扮一新了,庆余背着新书包上学堂了,当时万斗小学是四周好几个大村的中心小学,庆余开始上一年级了,他也就鹦鹉讲话跟着别人学。刚从家庭走到学校,庆余感到一切都很新鲜,在老师孜孜教导下,果然像一个小学生,他每天由母亲露兰送到村口,远看着自己儿子进入校门了,露兰才放心回家,庆余好像一下懂事了许多,他每天功课都完成得很好,特别是从他口中出来的琅琅书声,将书背得烂熟,就看出了他是个用功的孩子,很受老师的称赞。他的班主任黄老师是位兴趣多面的音乐老师,他是城中人,住在学校中,庆余与他最说得来,既是师生关系,他又是一位兄长,处处在关心着庆余的学习成长,这位老师不仅风琴娴熟,还擅长丝竹,笛子吹得特棒,平时茶余饭后,他总爱吹笛子,每当老师的烛光透过窗棂纸时,就有一曲曲美妙动听的笛声传出来,静谧的夜空,星光灿烂,笛音更清脆悠扬了。“谁家玉笛暗飞声”获得路人皆称羡。这位老师经常对大家介绍着他吹笛子的经历,特别对庆余说得更多,他说,“笛子又称横笛,竖吹为萧,横吹为笛,笛子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历史悠久。可不能骄傲啊!应更要谦虚做学问,不要头顶上长眼睛旁若无人。”这些话庆余都牢记在心。
  几年来,庆余才知道笛子的由来,到宋元时,笛子被广泛应用,尤其元曲的崛起,竹笛成了词曲的主要配乐,成为全国流传的昆曲、梆子、乱弹、高腔、皮黄、滩黄、黄鼓和曲艺以及少数民族剧种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在昆曲、乱弹、高腔等古老剧种中笛子作为“正吹”,起着首席小提琴的作用。笛子音色明亮、柔美,贴上笛膜发出的声音更加美妙动人。笛子用吹气来控制声音的强弱、顿挫,在其中,高音区能发挥其特殊音色,无论在演奏悠长高吭的山歌旋律或是宽广的草原风情,其华丽欢愉的舞曲或婉转优美的民间小调,均游刃有余,实是难得的乐器。当时庆余只是静静地听着老师话,老师如数家珍地夸着笛子的作用与特点,庆余只是砖头丢在井里扑通(不懂)。后来他越来越认识了笛子的独特之处,真令人向往了。古代对竖吹的萧和横吹的笛,在称呼上是混杂的,约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分开,因用竹材制成的,故有竹笛之称,笛属气鸣乐器。竹笛产自中国黄帝时代,不是舶来品。其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和梆笛等。唐朝是笛子风靡之时,诗人张祜的《李漠笛》诗曰:“平时东幸洛阳城,天乐宫中夜彻明。无奈李漠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李漠是唐玄宗时著名的笛手,他学曲非常刻苦,常伫立宫墙外偷听宫庭音乐,并创造了新笛曲。李漠出了名,不禁骄傲起来。一次,在瓜州镜湖吹了一曲《凉州》而受到众友的赞赏,唯撑船老大冷漠无言。李愤然:“真乃对牛弹琴”船老大即说:“你真不害臊,竟把《凉州》中的‘十三叠’吹成‘水调’啦!”他随手拿来李漠的笛子吹奏起来,悠扬清澈,仿佛春风拂面。漠目瞪口呆,此后再也不敢夸口了。“可不能骄傲啊!应更要谦虚做学问”,庆余再一次记起了老师的话。
  随着时光的流逝,转眼间庆余己经上了初小三年级,在乡村小学,活动空间不大,均在学校园区内进行活动,这年,正当秋高气爽之时,一次学校进行露炊活动,那天同学们各自带去碗盘锅勺、筷碟羹匙,还带去引火草柴等,分班分组,由孩子们自起炉灶,自烧自吃,在秋阳的普照下,不冷不热,围坐一起,饱餐一顿,算是集体生活了。全校彩旗飘飘响起了留声机,不断传出歌声及京剧来……那时留声机可是稀奇物,没有扩音器更没有音响设备,人们视留声机十分神秘,是校长特从县城一个商家租来的,孩子们听得十分出奇,围着留声机里外一层层水泄不通,好像看大戏一样,当时留声机这玩艺,十分气派,据说留声机全县城只有三台,好贵气。那天有个瘸子还特地从五公里路外赶来听留声机呢,真是挡不住的诱惑啊!
  作为班主任的音乐黄老师,这时大显身手,他的笛子功夫,正派上用场了,笛音声声,悠扬、顿挫、壮烈动人,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的听觉,有人说黄老师的笛声比留声机还好听,很感人。后来庆余才知道黄老师吹的是岳飞《满江红》。怪不得曾将大家的激情带入了万马奔腾的沙场中去呢,精忠报国,浩然正气的岳飞惨死在秦桧屠刀之下的悲壮场面,更使大人动容为之落泪,小孩为之肃穆宁静了。感概至深,令人难忘!多少年啊,曾引起了庆余无边的遐思、无限的追忆,他曾写下了《一曲难忘,古韵悠扬》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出于庆余的心中的话: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每当我吟唱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这首《满江红》,便会向遥远的儿时寻觅依稀的记忆。
  小时候,历史老师递给我一本叫《风波亭》的小人书,令我手不释卷。岳飞驰骋疆场的伟岸英姿和横扫敌酋的虎虎锐气偶像般地在我心中巍然矗立,但岳飞的悲剧结局又着实令我在激奋的巅峰,黯然神伤,大惑不解:一代英豪何以在黄叶西风的风波亭,凭栏仰天长啸呢,撤下前方旌旗猎猎的岳家军于不顾,却伸出脖颈任奸臣宰割,“莫须有”而死于非命?
  终于有一天,我向老师问了“为什么?”他道出了心中的疑惑与不平。老师沉吟片刻,并未急于为我解惑,但见他眉宇紧锁,双眸微闭,像是在思索什么。少顷,只听他怆然唱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是什么歌?老师不答,目光炯炯,歌声愈加动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我尚未启蒙的乐思,随着这悠悠古韵翩然摇曳,当年小人书里岳飞的形象渐渐活动起来,老师的歌声由苍劲变为激情:“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凶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歌声在一个满宫满调的长音上戛然而止,余韵绕梁不绝,一串老泪从老师眼中涌出……数十年过去了,老师音容早杳。但我依然记得老师当时愤慨激昂地为我讲解《满江红》的词牌曲意,又意犹未尽地从墙上取下他心爱的胡琴一遍遍为我拉唱。那悲壮隽永的古风遗韵成为我永恒的记忆。
  岁月匆匆,一曲难忘,盛世正待鼓吹,古韵岂能绝响!
  
  (5)童真原质,滑皮孩子
  庆余的童年是个淘气的馋嘴猫,白鹭鸳找鱼虾嘴长,每当发现家中“纸绷包”(内装有饼干、糕饼、红枣、桂圆、荔枝、柿饼等东西,作为走访亲戚的伴手货)凡外出走亲访友者都携上一包或二包,凝青将平常不用的“纸绷包”都放置在高高的帽柜里,到时走亲戚专用品,帽柜高高的,庆余知道其中有货,人小搅不着咋办呢?他悄悄地拿条高凳子,自己爬上去,就进行搜索。嘻,有了,二包重甸甸准定有好货,庆余发现了“新大陆”后,每当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掏吃的,就这样一天掏一点、一天吃一点,一直将它掏了个空壳子。吃是吃了,他毕竟是怕其父亲的,怕挨打,当下次父亲走亲戚了,他看到父亲去拿纸绷包时,就远远三十六逃为上策,当凝青拿到空壳,一下怒气横生,追出了家门,可庆余一溜烟跑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凝青没法只好到店里买新的,等到庆余回来时,凝青他气也消了,没事。但有时他父亲一再追问下来,庆余来个不认账,一口咬断铁钉子啃硬不承认,一概推给妹妹李秀英,凝青虽然知道,是庆余偷吃了,既成事实,则不了了之。
  说起来阿英,她是庆余最小的妹妹,也是庆余的出气筒,他每当无名火上来时,不问青红皂白就是给她一耳光,使得阿英哇哇哭得很伤心,她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她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哗地滚落下来,她抽泣起来,一个泪蛋蛋的脸跑到母亲那边告状了,像馆子里端菜和盘托出。母亲露兰只是安抚她,一面批了庆余一顿,庆余油里的泥鳅滑头滑脑,做了一个鬼脸就算完事。露兰她即刻好言好语劝阿英不要哭,您乖,庆余不对,妈妈对你好。慢慢地哄静了阿英,阿英也就破涕为笑了。
  庆余亦是个任性的小孩子,碰到南墙不回头,倔强得很。早春三月,天气变化无常,他坚持不加穿衣服而感受了风寒,一次他受了冻,接着肺炎,体温竟达到40℃,连续昏迷了三长夜,经多方医治,才苏醒,其母亲不知流下了多少泪水,提起来的竹篙眼泪汪汪向江河。母亲及全家上至祖父母,对庆余最是疼爱,面对庆余的病体,无不举家关爱!
  庆余人长的秀气、聪敏伶俐,教师都喜欢他,就是脾气显得有些固执,也有顽皮的时候,有一次他与两个同学爬到了乒乓桌上跑步,被校长发现了用“戒方”打了三个手心,被打起了红肿,记忆犹新,过去学校严师对学生体罚是常事。
  生长在农村,也终有一股农村的乐趣,特别夜捉泥鳅,在庆余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美好的记忆。夜捉泥鳅十分好玩,在一个春末的晚上,正是夜凉如水之时,那弯弯的月儿,斜斜地挂在无垠的天穹,凝青牵着小庆余去了,开一下眼界,其实庆余也挺乐意去的,所以他父亲一呼他就跟着去了,这时月光下的一切,竟是如此的静谧,只听见那溪水在潺潺地流向田间,月光照在溪水上,竟有细碎的钻石般的光芒,美极了!远处的点点萤火,在那儿起劲地一闪一闪,他父亲牵着庆余就沿着田埂走去、沿岸只看到一片白漂漂满浸着水的田野,田水清澈见底,拿灯一照,泥鳅横一条,竖一条的躺着,隐在水草边一动也不动。凝青即拿出泥鳅夹,小心翼翼地插进水里,庆余屏住呼吸直盯着看,当夹子挨到泥鳅身边,待将要夹时,泥鳅倏地跑了不知去向,大约过了一小时,泥鳅都睡着了,警觉性就差了,到时一夹一条,百发百中,好家伙足有三斤,大概到了九时左右,庆余催着父亲要回家,于是二人就要返回家中了。一路上凝青看见有新的“猎物”了,他突然一个箭步窜了过去,手里己经抓了一条大黄鳝。凝青说,逮黄鳝也是这个时间,必须眼明手快,才能捉着,庆余心想,“明天餐桌上又多了这个‘野味’了”。
  庆余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水果就是柿子,每年小阿姨总是在柿子成熟季节,携上满满一大篮子的柿子,橙黄橙黄的,内饱含甜汁,真令人解馋,柿子不仅因为外形漂亮,更因柿子的绵软甜润,远胜过其他水果,露兰告诉小庆余说,柿子刚摘下时,皮包青绿或金黄,果肉硬而涩,所谓“霸口”,不能马上吃,必须插上香杆或芝麻杆或细竹签,将它裹在棉絮里,经过几天后变得通体彤红,果肉也就变软变甜了,这时就可食了。这种熟了的柿子,《本草纲目》上叫“烘柿”,当地人叫“红柿”,“红”言色,“烘”言制法。“烘柿”非谓火烘也,即青绿之柿,收置皿器中,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去,其甘如蜜。每次吃好柿子,庆余同其他孩子一样,都将柿籽留下来,好与别孩子作“打柿籽”的游戏。就是地上画一方框,游戏各方各出柿籽若干粒置于中心,轮流以一粒“柿子娘”(越大最好)击之,被击出的柿籽即归击者所有。所以庆余都要挑籽多的吃,好自留下大“柿籽”。庆余在多少年后每每想起,倒是十分童趣的事。
  
(6)九十高龄,爷爷逝去
  椿寿公俩老,一生无灾无病,二老一生用勤劳的双手,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开辟了农家的新局面,穿草鞋拿拐杖走泥路,稳稳当当,经过创业、置业、守业,四代同堂之家,天伦之乐,香溢满庭。二老无忧无虑,椿寿一生没有其它嗜好,就是爱抽旱烟丝,他终年拿着旱烟筒,既当拐杖,又当打狗棒,平时外出或随便走走或走亲戚,烟筒不离手。他今年90岁了,总是不服老,每天喜欢走路,在一次到县城去回来的路上,由于衣衫单薄,急风起倾盘大雨将要来临,老人被淋一身湿,毕竟是高龄老人了,哪里挡得住这急风骤雨呢?哎啊!椿寿公病倒了,周边人都来看望他,当晚他体温骤升至40℃,凝青急煞了,多方求医,日见父亲不思饮食、骨瘦如柴,无计可施。他见到了自己父亲躺倒在床上,已经有一个月左右了少吃少喝,只是潸然泪下,他心中默默地祈祷着:“父亲啊,快快恢复健康吧,上天啊,您老人家快快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吧。”
  这一个月来椿寿公的老伴,始终坚守在椿寿的病榻边,她人也瘦了一圈,也已经瘦骨嶙峭了,未几她也病倒在床,这时凝青更急了,光急有什么办法呢?经多方请医生,结果无效不治。椿寿公先走一步,大概过了二个月吧,凝青的母亲相继离世,李家为二老接连逝去,都搭了灵堂,中堂悬挂的青布上写着死者的年、月、日。中挂遗像,前置方桌上放“木祖”、香炉、烛台。还有一盏昼夜长明的菜油灯,名叫“灵前灯”。桌下还放一踏脚凳,凳上放一双死者生前穿过的鞋子。桌上还放一个纸糊的望乡台,桌后放着银屋,整个银屋纸糊,十分逼真,银屋的窗户、楼台、厅堂、桌椅、杯盘及其他室内陈设,一概齐全。桌前还放着一对左金童右玉女。早上送面汤,每日三餐供奉叫“俗饭”,也叫“礼鬼”,直至满七。死者从寿终之日算起,每隔七日祭奠一次称“做七”,做七时皆请和尚或尼姑、道士念经、焚烧纸烛至满七时,大请和尚、巫师、道士、尼姑,日夜通宵放焰口,孝堂内银屋一切纸糊的金山、银山、金童、玉女等都移到室外照天烧了、热闹了一昼夜后,满屋子香烟缭绕,真像佛堂佛事一般。
  地方人皆夸椿寿公俩老有福有寿,福寿齐全,二老都上天堂了,二老高寿真有福气啊!是的,椿寿俩老同龄都是90高寿,同年归去,同老而终,实是难得啊!椿寿公灵柩安放在中堂后面,按照习俗,棺木必须在屋内安放七七四十九天才能安葬,随同放焰口和尚等念经以超度亡灵。不知过了多少年,人家每每谈起椿寿的为人来,他们都说:好人多福,丁财两旺,见子见孙,真是前世修来的福。
  椿寿在弥留之际,他召集了全家及女儿们在其病榻前,意在向全家人告别吧,他说:“家有金银不算真富,家庭和睦才是福。”并告诉下辈千万要把书读好,德行与技艺是子孙最好的产业。是啊,椿寿50岁得子凝青,至现在已经是子孙满堂了,在其整个人生漫长的岁月里,辛苦了一辈子确实不容易,如今看到李家这样兴旺发达他也很欣慰了,他当然感到莫大的欣慰哟,当然很放心地走了。
  椿寿逝世后过了49天,出殡了,安排得十分热闹,全地方的人都为他送殡,人人手擎着白花,由高龄老辈宣读了祭文,点上香案,由凝青率领全家披麻带孝为老人家送别,一路吹吹打打,发炮震天响,将老人家安葬在龙潭村的龙山头老坟茔中,立了坟碑,高山景仰,路人敬之。
  椿寿公丧礼完成的第二个月,椿寿老伴也与世长逝了,她送走了椿寿,却自己也紧紧跟着他走了。这二老真是福寿齐眉,白头偕老,寿老而终呵,真是难得的福气。凝青又忙开了,合家全力为老人逝去张罗开来,有序的进行着……
  在椿寿俩老的坟茔的周围,被青松翠竹所环绕着,每年清明,凝青牵着小庆余上山祭墓去了,他挑着供品、携带着纸钱、纸马、金银纸、香烛、还有分给当地小孩吃的坟包。以祭先辈,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与缅怀之情。
  每年如此,正是清明佳节,“江南雨,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沉柳岸,红绢香润入梅天,飘洒正潇然。”宋代诗人王琪这样形容江南梅雨的。梅雨绵绵,即便空气中有云无雨,林中树下也无时不飘萦着细密的水丝,氤氲的雾气……“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般是指暮春雨潇潇的季节,也就是所讲的清明梅雨。
  清明晴朗的天气还是多的,每年清明,庆余总是跟着父亲凝青去扫墓祭祖的。第一天就忙开了,庆余也很乐意的跟着母亲到野外或山林中去,见草色青青,在万绿丛中间杂着一种呈银白色的小草,叶片上满布白霜霜的绒毛,这就是“棉菜”,庆余与其母亲像采春茶一样在山间田野上摘棉菜,采来了好一筐背了回来,经洗净、晾干、捣碎(当时多放在水碓捣),然后和糯米粉搅成一团团,再嵌进馅心,做成一个个椭圆(龟形)或圆形的“棉菜龟”,馅心以剁碎的猪肉、香菇、鲜笋、五香等做成最好吃的有独特风味的棉菜龟,如果放在竹制的蒸笼里蒸,再以柚子树叶或鲜箬叶垫底,则会别有清香之味,棉菜龟未蒸时粉绿一团,熟后碧绿如翡翠,莹莹生光。蒸笼一开,清香四溢,令人馋涎欲滴,啖一口细咀嚼后,真怕会把舌头也吞到肚里去。
  说起“棉菜龟”有它的来由,庆余听母亲露兰说,“传说有个书生全家被朝廷抄斩,他只身逃脱后,流落江湖,沦为文丐,至晚年他落脚于山间,以教书度日,喜欢用棉菜做的稞当饭,他死后,学生们做官的做官,发财的发财”但师恩难忘,每年清明上坟时,学生们总以老师最喜欢吃的棉菜稞来祭请老师,后来棉菜稞越做越好,馅心花样越变越多,这风俗也一直延至今了。所以,到了清明,必定有棉菜馍糍上坟祭祖的习俗了。
  清明节这天,凝青也自然地早早上街,买来丰肴,备上一桌酒菜,有大鱼、有鲜肉、加上鸡、虾、笋、酒等福礼,放在方箩中,备上香烛纸,肩挑上山去,直至祖宗的坟头。坟茔深隐在丛山翠竹林下,首先将坟的四周坟面打扫干净,庆余在一个劲的拔草除草,还有坟面上的小荆刺也除干净。凝青摆上三牲福礼,分别在祖宗牌位前、敬山皇位前,点上香烛,烧下金银纸,看青烟缕缕入长空,三声炮响,一切完毕,伴随鞭炮响起来,这时由各个山村的小孩子个个奔来讨“坟包”,吃得裂嘴笑,顷刻大袋的清明馍糍所剩无几了,有些顽皮的小孩子讨了一次又一次,也有大人来的都一一分给,他们吃得津津有味,谈笑声萦绕于山间,十分热闹。环顾四周,满山野的杜鹃花正艳,染红了一大片山野,多美!庆余赶快动手采摘,究竟哪朵好呢?目不暇接,都是好花嘛,采集了一大束,爱不释手。他高高兴兴地与父亲归家了。庆余手擎红杜鹃,跟在凝青后面一路欢歌,一路春风,真舒畅!
  自从凝青从椿寿公手中接来当家以来,长江的波涛后浪推前浪,凝青将李家产业,原原本本地继承了下来,他早就负起了当家的职责,一只手遮脸,独挡一面,他一直是李家的顶梁柱,历年来他经营有方,河里撑船内航(行)。事业日见兴隆,牵牛牵鼻子,抓住了关键。凝青不吸烟、不赌博但喝酒是他的爱好。却饮的是自家的老酒,从未醉倒,他平时就是一心扑在田里,安分守己,勤劳节俭,撑起李家的家当,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庆新、庆余兄弟俩大有作为,十里高山观景,站得高,看得远,做个白鹤站在鸡群里突出的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