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生命弦音>第二章(1、2、3、4、5、6)

第二章(1、2、3、4、5、6)

作品名称:生命弦音      作者:放情凌霄      发布时间:2015-05-01 14:39:45      字数:18235

  (1)峰云出岫,山中秀才
  凝青的岳父姜怀德,是山区中的秀才,他可是个正宗的秀才,他曾参加了院试考中的,他在22岁时,就有一股功成名就的愿望,一心想崭露头角,奔出山头“跳龙门”,他曾去过杭州城乡试,据说他当时为了赶考举人而跋涉千山万水。他确是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白面书生,为人忠厚、老实。由于寒窗攻读,读书人怎么能比得上八尺大汉、丈二金刚呐。他埋头苦读,很少体力劳动,更不懂得武林拳术,体质显得虚弱、无力。似乎到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地步,当时杭城汇集了各地的举子。当他到了杭城,身在异乡,举目无亲,特别使他发难的是不懂普通话,更不懂杭州话。不能说外路话,就会变成了傻乎乎、呆若木鸡,与人不能交流,信息一窍不通,更不知考场程序与规则,吃了大亏。当时分文武举人挨着的二个考场,因为听不懂话,误入了武举人的考场而坏了事。当主考官喊到他的名字:
  “姜怀德,开始进场!”
  “到了。”
  姜怀德随口应一声,心底一慌。
  主考官用手指着考场命令说:
  “赶快进去!”
  这时他心中更紧张了,只觉得天旋地转,不知所措,分不清东西南北了,赶快进到了考场中,他竟急急忙忙进了武举人的考场。看,好家伙两边兵器林立、戒备森严,他傻了眼、慌了神,突然一声叫着他的名字。
  “姜怀德,你考武举人吗?”他吱吱唔唔。
  “是的,是的。”主考官“噢”点了点头。
  此时此刻怀德只有任其摆布的份,骑在老虎背上身不由己。主考官喊一声:
  “姜怀德,你将这对石锁举起来!”
  怀德心里乱套了,他见到这对石锁少说有200斤重,事到如今有什么办法呢?姜怀德挺起胸、硬着头皮,别无退路,只有拼命一搏了。他憋足了一口气,使劲一举,很勉强将一对石锁举至胸部,更是没有力气上举过头了。这时全场鸟雀无声,忽然听到“崩”一声响,怀德的手骨折断了,痛了不敢声张,咬着牙,脸色苍白冷汗直冒,当场倒在了考场上,惊动四座,结果武举人落第,文举人亦错过,落得个终身残疾,哑口无言,自认倒霉。
  说真的,古时的科举考试岂止这样的悲哀,那时科举制考试规定十分严格。科举始创于隋而形成于唐,延续至清末,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科举”指按照科目考试来选拔官吏。进入明代后,科举考试的内容走进了死胡同,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答卷时规定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根据,采用八股文形式作文章,科举考试自下而上层次繁多从布衣到状元须经过一系列的考试。
  县试和府试、院试的资格考,由地方政府组织,考试及格者称为童生。院试各省提督学院主持的考试,由童生参加,考中者即为秀才。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皇帝亲自任命的正副主考官到各省主持,由各地名列前茅的秀才,将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分三场进行,每场考试三天,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通常全国录取总数为1300人。平均每省只录取几十人。而应考者往往有上万人,会试在乡试的翌年春季举行,由朝廷礼部主办,由各省举人汇集京城参加的考试。会试上榜首者300名,称为贡士。
  殿试是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在宫殿里对贡士亲自提问。凡是参加殿试的贡士,都可以取得进士“学位”,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一个人一生中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了第一名,谓之“连中三元”,殿试结束后多半立即封官。前三名封六品官;一般直接进入中央政府做文职官员,其余都为七品官。尽管如此,天下之大,能有几个人中举呢?“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只在梦幻中。
  像姜杯德的遭遇,岂止一人。诚然,不知有多少学子发出长叹!岁月悠悠,他们为求功名而奋读,一生的美丽青春,如梦的年华。读书一世,终也求不到功名。有些年已老兮,岁月的风霜染白了双鬓,风霜似刀将他脸上刻下了道道皱纹,有的飘荡于江湖之中;有的浮沉于尘世之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说不尽的艰难与困苦,一生的贫穷、一生的劳累。竟静悄悄地消失在人世间呢!科举曾给过多少学子带来的愁苦与悲哀呢!
  
  (2)误进考场,举人落第
  姜怀德上杭城既考不上举人,又落得个严重的骨折,带着悲愁、带着伤痛,留下了终身残疾。怀德眼看着自己终身仕途无望,他从极度的悲泣中走出来,泉涌似的眼泪很快就浸透了长衣衫,他想着,这一切完了,想自己寒窗苦读,为的是求得功名。有了一官半职是自己的凤愿。可现在这样,能对得起生我养我的山乡吗?更对不起自己的父母。父母一心盼望儿子成龙,可现在已成泡影了,究竟如何是好呢?面对残酷,他左思右想,终也解不开这个“心结”。他悻悻地回到了家,他深知科举制的悲哀与残酷。曾断送了多少学子不第而酿成的悲剧。他感到无地自容、心灰意冷。这一段时间以来,人也削瘦得很多,比以前更虚弱了。他自已一张苍白的脸,看起来不像个铮铮的男子汉,倒像个体弱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了。满脸竟这样写满了悲与愁,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日才了呢?他潸然泪下从其眼眶中不由自主地渗出了几多痛惜的泪花。更勾起了他心里阵阵的悲酸与凄凉,仿佛人老了一大截,是忏悔的泪?追索的泪?是洗涤心灵的圣水吧。实是饱含痴情的热泪呵!他双手捂着脸,后来干脆把头埋进了被垛里,他竟像一个深受委屈的孩子一样,尽情地啜泣着好久好久……看现实一切的一切是顶起石碓唱戏不讨好,一切作罢。
  怀德手骨折断再也不能恢复往日的风采,他四处求医,希望有健康复原的一天,山区草药是出了名的,经抓紧医治,虽然好了许多,却留下了左手残废,悔恨终生。他曾多少次躺在床上不吃不喝,终也解不开人生风雨路的谜团。久而久之,他的心铁了,彻底与功名决裂!经亲邻朋友及家人一再劝慰并开导,他开始想开了,终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吧!面对人生的磨与难,生活不要与自己过不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路不通,此路终会走出康庄大道吧!天无绝人之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嘛!雷声响过、暴雨骤过,就是灿烂的艳阳天,定会春光满乾坤的。他重新抉择人生道路,横下一条心,为了解决山乡里儿童求学的难处,他毅然决然创办了私垫学校,甘为人梯,决心走为人师表之路。即刻受到社会同仁的支持,山里山外甚至山下的儿童的家长都慕名送子弟上山来求学。每年陆续在姜先生孜孜不倦的教诲下,不下30人每年都接纳数十名儿童来就读,学校就设在他自己家中的大厅堂中,就这样摆满了凳桌教起了书来,倒是称心如意、乐得其所。
  他拂去了不洁的岁月尘埃,终年执教、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怀德文学功底是很精深的,他教育的方式也时有创新,改变了以往的死读书方法。着重强调学生对书意的理解,讲究实用性。往往引经据典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加强了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如石灰窑里装电灯更加明白,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敬重与好评。
  怀德,他虽然身处在大山中,但经常有人登门拜访,远近文人墨客不计山高路远,一路长途跋涉,纷至沓来。也有求教鲁班问斧子讨学问来的;也有赋诗作对者,有约同游于林木山水间的,他对来访者不问相知、相识、陌生、小辈。姜先生皆热情奉陪,或山间林下饮酒吟诗为乐,他待友亲切、推心置腹、无话不说的。
  怀德公的书法也是远近闻名的一支笔,特别在大山里实是独一无二,他是方圆百里有名的书法家,许多庙宇台柱、桥梁题字或写墓碑志,非他莫属,都留下了他的墨宝,石灰布袋到处留迹,甚至摩崖坚壁都镌刻下他老人家的笔墨。你看,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笔迹之俊秀、遒劲、苍挺、气势雄伟、笔触有力。跌宕生动,天成自然。这不又是姜公的手迹吗?他写字有一挥而就的特点,凡山头山面,每逢喜事则厚礼来求姜公写几副对联的,他礼物一般不收而慷慨赠书是常事,凡店铺招牌皆远道而来请姜公写,他都“有求必应”,乐此不疲。所以他的威望名声大腿上绑铜锣走到哪里响到哪里。
  观音亭是建在东西通衢的山道弯弯的制高点上,每天过往的客人、商贾、人流络绎不绝,皆从这里通过,非到此亭休憩停留不可,此亭其中一副对联:“紫竹林中藏玉相,白莲台上现金身”,笔力遒劲、端庄大方,十分秀气、耐人寻味,是至今尚存的唯一镂金字联,十分清目,人见人爱,引人欣赏,真是艺术底蕴深厚的突现,扁担挑彩灯两头美呵。所以引来了诸多文人墨客啧啧称羡,因为这亭是路人休闲歇息的好去处,所以大厅中往往拥挤一堂,或谈笑或供佛或闭目养神,或抽烟喝茶,或相聚喝几盅,因此亭间小店生意红火,正天像开笼的包子,热气腾腾、热闹非常。每逢谈笑间,老者往往追忆起姜公的乐善好施、处处行善的君子风度,传为佳话,称赞不已,咸菜煮豆腐不用盐(言)。
  正因为姜公是读书人,人见人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共同一个看法是口碑尽好,同声皆歌。正因为他文化底蕴深厚,也带给了下辈的文化味特浓,“针到哪里,线到哪里。”凝青妻子露兰就从少在姜公的爱抚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好苗。她从小所接受其父亲的文化熏陶,潜移默化下都模仿了大人的一举一动,她很像其父亲一样的素雅,待人接物、三思进退、方圆规矩、彬彬有礼、温柔文静,无疑是姜公遗传基因的良好循环吧!
  
  (3)山村淡淡,文化味浓
  谁说山区无文化,其实山里人文化味也是特浓的,其文化氛围往往同民间习俗结合在一起,如滚大龙、走马灯舞、唱词、唱戏、很多是山里人。每逢过年及结婚喜事,都有“卖技”习俗,这是来源于历史的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民族瑰宝。山里往往传说着各种神奇的故事,就拿龙潭村来说吧,它与凤山岭对峙,上岭下岭上下计有数千级山岭,陡峭如若天梯,人们沿着两山的峡谷,从万壑的松林之间,步步登高,每天有山里人下山卖木柴、山珍、野味、山果等都从这个壑口直通而下的,经过一段长洋就到达了县城的边沿,凝青从小的时候起,不知走了多少回山间曲径,山道弯弯、涧水潺潺,凝青的祖辈世居在这个大山中,一直纵情于山水间。每当凝青从大山中走出的时侯,看远山笼罩于彩云间,山岗缭绕于雾霭里,看从天边飞来一股湍急的水流,好像从那股岩石底下钻出来一样,心潮澎湃、令人感慨万千!多么纯净的圣水呵,它从远古流来,它洗尽了人世间不洁的尘埃呵!你翻山越岭日夜奔腾,川流不息。流泉在浅吟低唱着,犹似仙境中的神笛响起,真是人在山中游、尽在画图中呵!凝青从少就与这天籁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了,往事是最容易勾起了凝青的追忆,他仿佛从梦中走来又回到现实中去,吟的是诗、唱的是歌。
  他望着山间的岭边冒出的泉水,又看着水沿着山势倾泻下来,通过了山道弯弯,再从两旁长满小青竹和开着许多黄白相间的金银花的山沟中,水淙淙地流出来,一直流得很远很远的天边去,流到了广袤无垠,田连阡陌的沃野中,当泉水经过了山梁的中段,处在山势陡峭的崖壁,这时水流湍急更暴发出吼狮般的水声,这时涧底泛着如白浪堆雪、像长长的白练冲向下游,十分壮观。它从历史的长河中奔来,不知有多少顽石岩锋被冲刷成无数的圆球石卵了!这山实像个姑娘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了。
  一个一直被流传的神奇故事,也在这里绵长延伸开来了,故事更多地激起了凝青内心的波澜呵!这些故事不断地在凝青的脑际萦绕着。相传在上古时,山下平原还是一片汪洋的大海,群居在海口的鲤鱼,其中四条特别大的鲤鱼,一心想着何时使自已变成龙,这些鲤鱼已到了成精的地步,知道了山中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中藏有一颗龙珠,这颗龙珠是上天王母娘娘的汗珠子,滴到凡尘就变成了一颗珠子,王母娘娘即差吕洞宾到凡间暗中察访,保存好这颗珠子。吕洞宾访到了这珠子的落处,原来这颗珠子己经落到了山岩石的深缝里,这颗珠子每天早上都会射出耀眼的金光来,特别到了晚上,附近的地方如同白昼,周围人称之为“太阳岩”,知道它是宝物,但走近却找不到,吕洞宾可是神仙呵、他一眼就看出了藏珠所在,他即伸手将珠子拿到握在手心中,他心想王母一再有交代,一定要存放这颗珠子,好待将来可赐给鲤鱼,让它们化龙飞腾。吕洞宾知道这龙珠的用处,是给鲤鱼化龙用的龙珠,他即到一块巨石边一看,哦,有了藏珠之处了,他放心了就拨出了宝剑,一下向巨石劈去,顷刻火星四溅,岩石就劈开一条深深的缝,刚好放进龙珠,龙珠是放进去了,但他想如果有人偷珠怎么办呢?不行,必须要保险,他即口中对着岩缝猛吹一口气,哗!一声。这时,吕洞宾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说也怪劈开的石缝,顷刻天衣无缝与原来一样,他即刻在岩头上写了几个大字“若能化龙先得珠,无珠不成真龙鱼。若跳龙门先得珠,此岩内中藏宝珠”到后来这“鲤鱼跳龙门”的典故便由此出。吕洞宾便甩甩长袖上天向王母娘娘报告去了。又是经过了多少年,果然海边有四条够上化龙资格的鲤鱼,所缺乏的就是没有龙珠,有龙珠即化龙了。因而这四条大鲤鱼都争先地向上游跃去,像激烈赛跑一样游呀游,跃呀跃,终于跃到了龙泉的最高头,但扑了一个空。哪有什么珠呀?原来这宝珠早被探宝人盗走了,当第一条先跃到的鲤鱼,看看没有龙珠气死了,急得一头撞死在岩头上,第二三四条都先继到达,看到这个惨景,眼见得珠无望,都不想活了,结果都撞死在岩头巨石上,满地是血,血顺着岩的缝隙流向下游,形成一条长长的血带,此时正是洪水暴发时,碰死的鲤鱼也就随着水滚到了深潭。年数久远,经过了不知多少年,这四条鲤鱼变成了化石,几千年来静静地躺在潭底。今天所见到的红红的大巨石称“血溅石”就是鲤鱼血染红的。鲤鱼身上的鳞片仍历历在目,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现今这一巨石仍是血红血红的,人称“红岩”十分逼真,令人叹服。
  这个神奇的故事,不仅是凝青所追忆的,而且经常讲给人家听。这仅是历史文化上的一鳞半爪、凤毛鳞角。也作为文化积淀被传承下来,使人们勾起了美丽缱绻的遐思与追念,同时也获得了一个人生哲理:鱼类尚知求进奋,何况人类不想前进吗?哪一个人不想往高处走呢?哪一个人不想追求生活辉煌与美丽呢?回答是肯定的,都追求自己来一个日新月异的飞跃!又引伸出一个普遍的道理,凡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一事无成!应该像吃下了算盘珠子心里有数。
  凝青不止一次沿着跳跃的溪涧,走进通幽的石路,整年劳作在绿的世界里。春夏那一片茂密复盖的枫林、那郁郁葱葱的山野,都是翠色无边的绿、如云笼罩,令人如痴如醉;秋冬那枫叶尽染上了一片红色,多么悦目好看呵!红枫在夕照下露出笑脸,格外焕彩、格外地醒目,多美呵!是谁构思得这样巧妙呢?每当人们在枫林的浓荫下来往走过,这里是人们每天必经之道。你看,那枫林下、路边旁那“盼龙亭”向人们招手啦。似乎说辛勤的人呀,你快快来少坐休息一下吧!说起这座“盼龙亭”颇有来历,她正是展示出远古鲤鱼盼龙的美愿,也抒发出“鲤鱼跳龙门”典故的内涵与含意。正是盼龙的亭嘛。“盼龙亭”三字,遒劲生动。还是凝青的岳父怀德,当年所书的手笔呐!多么有意境、多么有韵味哟!当你站在亭前可以尽观溪潭中的鲤鱼化石,在浮想联翩时,历史文化的韵味就出来了,你亦尽可倾听溪潭叮咚淙淙的流水声;当山风阵阵掠过,有如虎啸、有如吹笛、有如击鼓、有似雷鸣……声声入耳;更听枫叶呼呼瑟瑟。坐在亭中,格外清心,畅饮着路边古井的清泉,仿佛如入仙境,这时你放眼观览着起伏的峰峦,巍巍群山,连绵不断的群山呵!像大海中呼啸的滔天巨浪迎面扑来,千峰竞起,万仞直立,似斧、似剑、似擎天玉柱。山连着山,峰衔着峰……转过头来从山底下看吧。整个县城风姿尽收眼底,远处绿野连成一片,历历在目既饱眼福、又悦耳音,仿佛将人们带给了一个梦幻神奇的佳境中。
  “盼龙亭”前一对石柱似乎历经风雨侵蚀,沧桑多变,可柱子上镌刻着的正楷字迹,依然十分鲜明,柱上联语,引起了人们的思绪与意境,“前路尚远望亭中少坐;征途能达且崖畔听泉”,亲切可人令人心旷神怡,好一个热肠古道呵!每当凝青走过这段悠长的山道上,便会勾起了无限的遐思,心中想道:作个山里人真帅!
  这条山路已走过了一代又一代的传人,每天人来人往算是那时堂堂官路了。远至福建皆由此通过越往上走,越觉山中白云缭绕,别有一番妙境,在云雾的飘渺中山中人家在忽隐忽现,完全能体味到“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味道来,一路山风呼呼,一涧流水潺潺,人越发觉得清凉起来,顿时驱尽了汗气,赶跑了疲劳,涉趣倍增、精神奋发。则有“人往高处走,雾在人中飘”呵!有踏云梯步步升高之感。
  一路行来,豁然见有一池碧绿的天然水池,水光如镜呈现在视野中,人谓这就是“天池”,山风吹皱一池绿水,泛起朵朵涟漪。据传说是远古各路神仙留恋之地,因为池大水碧可爱极了,神仙曾在池中沐浴,不然的话,池边一块巨大如盘的石怎么会称之为“仙人石”呢?神仙曾在石墩上打坐,还饮过酒,谈笑风生,不觉世上是何年了。四周的松林浓荫正覆盍着的仙人石,如果在石边打坐下棋那该多么好啊,多么清幽!难怪神仙也贪恋了这处胜景。古迹今还尚存,但不见神仙何处去了。如果真有神仙的话,也一定为人间天堂感叹吧,怎么人间竟有如此景色呢!看人事沧桑世道巨变,神仙也必定会自叹逊色了。凝青的岳父怀德公就住在这“天池”的上首,他饮的是清泉,用的是天池水。他活至88岁寿老无病而终,他飘逸着一绺银须,拄着拐杖也乐在这天池岸边的松林里转悠,他夏天在天池中洗一个舒身澡,照他的说法,与自然对话、天人合一、以保浩然之气,堪能获得自然天地、日月的精华,莫非体验神仙的意境吧,当年神仙也不是在这个松林打坐、下棋吗?他完全陷入神仙的气韵中了。且作个消遥自在的乐趣游吧。也许只有他能实实在在的在体验一下神仙生活的韵味了。
  凝青当年上私塾时,正是他岳父那时的“得意门生”。过去是学生,现在却是女婿了,特别使怀德公异样的兴奋与快乐,他从心底里认为凝青是不可多得的佳婿,这特别使怀德公感到满足,同时也使凝青乐不可支,以作先生的女婿为自豪了。所以怀德对凝青亲切爱护有加,每当凝青登门拜望岳父时,都受到其岳父的款待,在其岳父把酒称庆时就是凝青最幸福的时光,他在感慨之余,势必将自己带入了无限美丽的诗境中去,所以在凝青的脑际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怀德公的为人处世,他作事的责任感,经常在下辈中相互宣扬、传颂。因此,他的形像也就在下辈的脑海中深深地刻下了痕迹,全家人只有与姜公在一起便会老和尚点天灯清吉平安了。
  
  (4)青出于蓝,贤慧女人
  凝青一家,在当时的山里,男勤耕、女勤织,自耕其田,自食其力,是个劳动发家致富很传统的家庭。这个勤劳俭朴的家风,从椿寿公起祖辈一代代传下来的,自从凝青露兰结婚后,夫妻互爱互敬,生活过得十分如意,他俩结婚的次年生下一个白白的胖小子,取名为庆新,现在已是五口之家了,这时椿寿公已是70多岁的人了,年上70的老俩口见到自己的孙子,不知有多高兴,他想着自己50岁才生下凝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终于见子见孙了。他舒展开了皱纹脸庞,很自然地哈哈大笑起来,这笑声使人振奋、喜悦,他的老伴心中也像雨后的小溪,清新鲜活跳跃,喜气盈满了整个厅室,真是养得一子贵,何用子孙多。儿多不如儿少,儿少不如儿孙贤。孩子哭了椿寿特别喜欢,总想迫不急待地急忙去抱一抱,他对孙子都是这样地爱抚一番。古话说得好家中有三声:读书声、织布声、娃娃声。如今样样俱备真好啊!是啊!椿寿临老得子,又眼看儿子长大成人,今又已70岁的人了有了自己的小孙子,白白胖胖的,当然是喜在心头甜在心窝里呵!
  翌年的春天,椿寿71岁了,老人他眼见凝青既有勤俭持家的本能,又有孝敬父母为已任的孝心,他放心了。椿寿老俩口就很放心的将李家全部家当统统放下了,全部交给了凝青,凝青今年已22岁了,他老成持重,愉快的接下了父亲的家庭重担来当家作主,一只手遮脸独当一面了。椿寿十里高山观景站得高看得远,打算自己老俩口应该享清福了。应该都出外玩玩了,但是他不休息,也不愿放下锄头,仍在忙碌着,如种蔬菜、除草、放牛等,他老伴也总忙个不停,纺纱之类活,或洗碗扫地的,按他们话说过去是:劳心劳力,现在是劳力不劳心,干干活当游戏一样,对身体有好处。一年四季全家人总是忙忙碌碌的,生活过得很安康。凝青为人随和,他是一个十分争气的人,相当勤劳肯吃苦,可以说终年一直干着,就是专心在劳动生产上,如脱了毛的鞋刷倒是有板有眼,劳动总想比别人胜一筹,他对劳动己是巴掌心里长胡须是个老手行家了。平时靠的是一勤二俭,没有吃好,没有穿好,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在山林田埂中劳作着,家中养猪、放鸭、哺鸡、纺纱、织布,则全由露兰一手操作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末。全家各人像罗汉菩萨个个都挂着笑脸。
  那时山林树木繁茂、翠竹连片“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竹笋尖出忙。”清明前后竹笋满竹林了,山区是竹的王国,单指龙潭村来说,素以竹林闻名远近山乡,所以有人只一听到龙潭鲜笋,更是刮目相看,墨鱼肉入口没刺儿可挑的,都争先购买了。
  笋是一种佐膳佳肴,脆嫩鲜美是其特点,据说唐太宗是一位很喜欢吃笋的皇帝,每当新春季节,总要召集群臣吃笋,谓之“笋宴”,他用笋来象征着国家的昌盛与百姓的安乐。他又用笋来比喻大唐人才辈出,犹如雨后春笋。竹笋以其独特的风味,博得古代文人墨客的交口称赞,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如今读来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残雪压枝犹有节,冻雷惊笋欲抽芽”;“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舍后菜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吃了鲜笋后,忍不住诗兴大发:“长江绕廊知鱼美,佳笋连山味更甜。”;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爱竹成癖,也颇爱食笋,写下了“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的诗,读来真令人垂涎三尺。
  总之,竹笋四季皆有,特别龙潭的竹笋闻名遐迩,城里人慕名前来作客者,当地人皆相送竹笋让他们带回去,大家视为珍品。盖笋有春笋、夏笋、鞭笋、冬笋、毛笋、淡笋、石笋、野笋等或鲜或腌或焙,一年四季均有上市,龙潭村更是得天独厚,一塘的鸭子呱呱叫,真是三个土地庙,庙、庙、庙(妙、妙、妙)。
  龙潭村人喜欢吃笋炒肉,“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瘦又不俗,顿顿笋炒肉”。椿寿公则特别喜欢麻菇烧嫩笋加肉,正是一斤酒装进十两的瓶子里正好。他往往吃得出神入化,令人眼馋。在竹笋旺季的春天,凝青总一大早起床去挖笋,往往春笋满箩筐,细嫩清脆的白茅笋为上品,人见人爱,挑到市场准能卖个好价钱,畅销一空,换回来的咸鱼与鲜肉、五香干、豆芽和豆腐。余钱存下,举家欢笑。整个春天,天天如此。春耕这是大忙的时侯,又是赶播种,一直至插田更忙,挖笋任务非椿寿公莫属,他替代了凝青赶市场,换回来满菜蓝子的海鲜咸货,全由他一人包缆了下来。
  夏天了,露兰也忙开了,她除了纺织、养猪、鸡、鸭外还赶在清明节前的事,那就是凝青上山砍下来水竹,避开竹节,然后将竹锯成一段段,大约有三四十公分长的竹段,劈成根根细篾,再放在大锅中加水放了点盐,煮沸半个小时左右,全部捞上来晾干,另外将晾干的部份拿来,分别将其染成五种颜色,分红、黄、青、蓝、紫晾干,这些工序完成了,材料备齐了,这时,露兰干脆放下了纺纱织布活,没天没夜的将这些篾子开始编织成各种花纹的扇子。随着编织的同时还编上了字,如平安、吉庆、五世其昌、福寿齐全等等字样。有时还编上其它意谓吉祥的花纹,十分醒目。待编好了剪成扇形,然后用布条缝边,再安上扇柄,一把扇子就成功了。由于露兰的巧手玲珑,一天能编几十片扇面,乐此不疲。那时“扇扇有凉风,日日在手中。年年五六月,夜夜打蚊虫。”顺口溜到处可听到,扇子十分旺市。露兰日夜编织竹扇,大概二个月吧,她边编织边卖外,还有一大摞。除了赶到县城卖以外,就是要到集市上以扇换槐豆及日用品了。当地有个习俗,就是附近靠海边的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海涂,当地农民主要是靠种海涂生活,这些海涂种着大量的农作物,有大豆、碗豆、槐豆、红薯、还有数不尽的桑叶树,当地农民在内地较好土质种水稻外,另只有在海涂上种上干地的作物,这些海涂由于面积大加拢来总产量就相当高了,所以海边农民一般都是富裕户,他们的粮食吃、用不完,每年五月初三有个集市以物换货,有布匹兑农产品的、有手工编织品兑豆类的……等等。露兰几乎每年在端午节前做好一切准备,年年必到赶集的。赶集的一天,露兰起了一个五更天,即赶集市去了,她每年总是挑着100来把竹扇去,她很强健,体力精干,是地方上算得上妇女勤劳的能手,肩挑一担不当一回事,她到集市上,由于扇子编织精致、花样翻新,颇受顾客青睐,所以很快与买主成交,用扇兑钱,钱包鼓起来了,用扇易物,布袋里全是豆,她多么高兴呵!就到百货商店剪些布类及面油、花粉等,还买些日用品及小孩玩具之类的东西,还兑回来一大袋豆类,这样端午节的必需品全齐了,她带回来的鱼类虾皮也有了,合家欢喜,其乐融融。此外,凝青也经常上山砍柴,到市上赶卖,或砍一捆竹子上城卖到纸扎店以制作纸品之用,或卖给做竹加工生意的人,得些另钱也存下来。
  冬天到了,满山松林,大有用武之地,将大松树砍倒,劈为柴爿,卖给城里人,另将细松枝捆成一挑挑,卖给了乡下瓦窑,又是一笔收入。每当大风过后,露兰总是闲不住,她看见了山野满地落叶,急着背上柴篓拿起柴耙一个劲地往山上走,半天下来就二三篓,这些耙来的干树叶松毛又是最好的引火柴,为城里人所喜欢,露兰一到就能卖掉,她平时上山总携带着自己儿子小庆新,庆新也很乐意去,椿寿公则十分的疼爱他,牵着小庆新的手,总是不让他去,这时庆新挣脱了他爷爷的手跟着他母亲走了,显得十分淘气。尤于秋冬季节是耙柴末的好时机,露兰就更忙了,天天去耙柴末忙得不亦乐乎,她经常出入于松林之中,耙松毛、采松蕈、还带着儿子小庆新拾松卵,乐此不疲。由于饲养了许多鸡鸭,每隔一段时间就是一大篮子鸡鸭蛋,她又要到城里去啦,变卖后又鼓了腰包,她喜滋滋的又买回来海鲜、咸鱼与日用品,平常她总像蜜蜂一样闲不住,李家收入颇丰,全年口粮充足,全是一年的辛苦血汗钱呵!显然是凝青合家无限舒坦的事,好像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
  
  (5)点滴文墨,肥土发挥
  凝青与露兰,堪称一对珠联璧合,缘结并蒂的佳偶,夫唱妇随。凝青勤劳,露兰贤慧。他们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土地;她有条不紊地经营着自已家门的生计,他终年扑在田头、山间、林下,除了劳动就是劳动,自种自田、植树造林、打草砍柴;露兰操守家务、孝敬公婆、抱儿养子为已任,白天织布、夜间纺纱,从未闲过,全家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年年有余钱,日积月累,零钱换成“袁大头”,积攒下来,在当时的山里,算是殷富之家了。
  凝青劳动力是很棒的,虽然个子比较俏小,但很结实,干起活来,都赶在青年人之上,经常自山下肩挑上山,200斤左右不在话下,同龄人皆赞羡他肯熬苦,谁也比不上。露兰也是山中姐妹花中的佼佼者,缝缝补补,手不离针线。知子莫若母也,她对庆新的日常起居,冷热温寒、穿衣饭量,了如指掌、心中有数。这时庆新己经五岁了,长得十分俊秀,聪敏伶俐,从其稚气的脸庞上,就看出他格外的乖巧了。全家视其为掌上明珠,也许生就一股爱劳动的气质吧,每天跟着他母亲山上采麻菇、拾松卵等是他的乐事。
  当秋天降临了,霜降之后,枯叶随风飘下,满山坡的松毛及树叶,他母子一下忙开了,母亲经常教育着庆新一句话:“红糖甜,白糖甜,不如劳动果实甜,居家不得不俭,创业不得不勤”这些深刻在小庆新的心中。小庆新也唱起了儿歌:“男若勤,锄头角上出黄金;女若勤,衣衫鞋袜件件新;耕田种地日日忙,粗茶淡饭常常有”。露兰从少在其父亲私塾中学到书本上的道理正好用上,她经常念给自己的儿子听,她字是写不好的,而道理却懂的很多,这些道理正好教给庆新是绰绰有余的,教儿子怎样落笔、怎样写字、笔顺起止,她教得一一分明。所以庆新从五岁一直至八岁读书时,这段学前启蒙,全由露兰教给他的做人道理。露兰也有一手绝活,就是刺绣,最不容易的是她能画些花呀、蝴蝶呀、小鸟呀,都是自画自绣,平时她无事不出门,有事才外出,有时她到城里去,庆新也闹着要去,她总是牵着他的小手进城去。平时小庆新在家时,总是投在爷爷的怀中玩,他深受椿寿的喜欢与关爱,他抚摸着爷爷的头发玩了起来,因为爷爷头发辫子太长了。是啊,他爷爷总是梳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在夏天他干脆将长辫子盘在头顶上,这是典型的前清农民的发式;冬天他总是戴一顶瓜皮形的毡帽,那长长的辫子一直拖在身后,又浓又密的胡须大概从没有剪过似的,己经有半尺长了,就像老榕树的根须,在风中飘动,煞是好看。他爱逗着孙子玩,这时庆新歪着小脑袋,投入到爷爷的怀抱中,椿寿喜上眉梢捋着胡须抚摸着庆新的头说,“乖孩子,快快长,长大成人成大器。”椿寿平时总拿着一根长长的旱烟筒,他己有数十年烟龄了,他的烟瘾随着岁数而增大,往往在夜晚睡醒后总是抽他几筒烟后再进入梦乡,这是他的习惯,天天如此。
  每逢过年,在除夕夜,按惯例合家分岁酒时,这时庆新更是快乐的时侯,他围着爷爷转东转西,乐得椿寿公一掏就是一个大银元递在他的小手里,可高兴得小庆新蹦蹦跳跳,他爷爷说,好孩子快长大,押岁钱给您快藏好,你又长大一岁了,将来要好好读书哟。你也有钱买书看啦,读给爷爷听好不好?这时小庆新不知有多高兴!他像小麻雀一样跳呀笑呀,小脸蛋像春天的桃花绽开,笑声顷刻从小庆新的小酒窝中荡漾出来。他爷爷也笑了,祖孙笑声荡漾在整个房屋的空间,笑声在整个屋中萦绕着。合家喜气盈门,显示了今年又是个好光景,真是钥匙挂在了胸口上开心!这些年来露兰又当媳妇又做娘,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庆新天天念着熟练的《千家诗》,这是凝青教给他的,他放开小嘴朗读背诵起来,每每引起椿寿公的多次夸奖。是啊,椿寿公一辈子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只苦于自己没有文化,何尝不为儿孙能多识字多念书而高兴呢。他想自己年高,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一心希望自己子孙一定要读好书,将来才有出息。不能一辈子在田里爬着,要一代比一代强才是,希望下辈定要做个大事业,这是椿寿梦寐以求的事啊!
  凝青完全接受了椿寿公的传统,坚守勤劳致富的信念,李家良好的家风也深深地感染了周围的青年人。平时,凝青所交往的朋友都是些有志气的勤俭人,他人缘好,也乐于结交了好几个有拳术的朋友,他也跟着学会了一些拳脚套路。他常说:劳动之余,搞些拳术,既会朋友,又磨练身体,活络筋骨,有益健康,“常练拳,寿延年”出劲长劲,歇着没劲,他常教小庆新比比手花什么的,并告诉了自己儿子说:“要练功,不放松,要练武,不怕苦。”也教给了庆新做人要“先苦后甜"的道理,“心安茅屋稳,胃好菜根香”。讲得庆新似懂非懂的样子,庆新也乖乖地连忙鸡吃米式的点点头。
  在寒冬的夜晚,在昏黄的菜油灯下,从门缝钻进来的西风,将原本暗淡的灯光吹得一晃一晃的,这时凝青家中坐满了一班青年朋友,拉开了拳术习武的阵地,多热闹啊!大家一起大讲拳经,兴头一来,手足痒痒的,比试、推手是省不了的,几乎天天晚上如此红火,大家以活络筋骨为乐事。有的竟玩到五更鸡啼而不倦,此时此刻,露兰一个劲的招待着这些拳友,为这些“客人”,沏茶、点心。有时她一边纺纱,一边欣赏着这些拳术的妙处,往往跟着不眠,不过她每个夜晚纺纱已经成了她的生活习惯了,她的吃苦精神特佳,当家人都己进入了梦乡时,她还离不开纺纱机,她心情总是周仓扛小刀轻松愉快。
  由于凝青从小上过数年私塾,肚中还有点墨水,他周边的朋友都是目不识丁的多,只有凝青比他们有文化,可称得山里的知识分子了,他平时爱看传书,如《岳飞传》、《三国演义》、《水浒》、《十二红》、《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杨家将》等。每逢地方演戏及唱鼓词,他场场必到,看了以后,他总是有系统地讲给家里人及朋友听,山里人最爱听传书,往往青年人聚在一起侃大山,凝青他是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所以这些青年人经常来了一起玩着、谈着、听着,兴高采烈,乐而忘返,露兰则不厌其烦地泡茶应酬,简直将凝青五间屋变成了山头俱乐部了。
  凝青待人诚信,志气、善意、乐于助人,山乡每逢喜事,非叫凝青帮忙不可,什么写对联、代写契据,又是分家书啦,叫他写个生辰八字庚甲啦,都要请凝青代劳,非他莫属,凝青皆分文莫取,常年乐此不疲,土地庙的横批有求必应。凝青还有一个绝活“卖技”,这是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卖技只有浙南一带盛行,它有俗定的节令性,从旧历正月初一唱到初五,且只限于夜间,不属于卖唱赖以谋生的曲艺。同时“卖技”必须有三人至五人,形成一支演唱组合,皆由农民自发组成,不须有任何乐器,由一人以高声朗诵的方式领唱,都是七字句,后三字皆由其余人重复唱一遍,气氛浓烈,悦耳动听,令人昂奋。
  每逢春节良宵,卖技演唱者手举烛光融融的灯笼走街坊,专门到有喜事的人家门,有婚娶的、有盖新房的、有做寿的、有生男添子的家门,以喜庆吉祥的口词,琅琅上口,有悠长、高昂、抒情、粗扩、动听,唱声由远至近直至家门。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在四处回荡,同时唱腔也涌进了喜事人家门来,更增添了新春欢乐的浓浓祥和的氛围喜意。
  “卖技”分“门口喊”和“坐堂唱”两种唱法。到了喜庆人家的门前时,便唱开了“门头景”、“十二景”、“十喜”、“小八仙”、“小开天”等表示道贺。主人赠以红烛、年糕、香烟、糕点等致谢。如果坐堂唱的,事先是预约好了的,主人敞开大门迎接,大放鞭炮、燃红烛、摆糕点,将演唱者迎进大厅,落座演唱。这两种唱法都少不了“门头景”:双脚踏进门头屋,贵府盍起走马楼。走马楼中好吃酒,走马楼下看新人。脚踏你屋坦场边,眼看左右两旁边。左首一株千年柏,右首一株万年青。脚踏台阶步代步,大门一对好登科。福禄寿喜四个字,添财添喜人间福。脚踏台前四角亭,两边两旁门神会,左首秦琼秦叔宝,右首敬德尉迟恭。大厅一对好对联,房中一对好姻缘。姻缘本是天注定,五百年前配鸳鸳。脚踏房中八字开,列位亲朋进房来,五湖四海初相会,先旺人丁后进财。如“十看新娘”:一看新娘梳好头,可比苏州走马楼。头上梳起盘龙髻,两边如插牡丹红。二看新娘好面庞,可比河边荷花鲜。面如三月春杨柳,风吹柳叶张张开。三看新娘好眼睛,可比云头吕洞宾。日间坐在云端上,三魂七魄上你身。四看新娘双耳朵,银打耳钩两边摆。两边加挂浓香袋,风吹香气扑面来。五看新娘金口红,斜眼含笑爱煞人。声音轻盈香送远,笑如水面莲花开。六看新娘好身坯,勿高勿矮好人材。额前刘海遮圆月,胸膛饱满有神态。七看新娘手一双,可比六月土中姜。日间绣房做针黹,绣了龙风绣牡丹。八看新娘好身腰,好比荷花水面飘。阿郎摇槽摇来采,叫郎慢慢勿毛糙。九看新娘好双脚,花鞋两边都绣花。左绣玉龙来吐雨,右绣金鱼水中摇。十看新娘十全美,才貌双全称新人。朋友看见心也动,总讲你郎好命人。
  “闹洞房”娶亲人家闹洞房,看见新郎和新娘。今日洞房花烛夜,恭喜姻缘万年长。蜡烛点灯明亮亮,新娘间里好嫁妆。今日夫妻来相会,恩爱夫妻福寿长,新床新被新蚊帐,新娘打扮好面相。寿比南山松柏树,福似东海水流长。新房间里喜洋洋,新郎新娘好容光。新结夫妻情义好,同心同德有商量。
  这些内容丰富多彩,应有尽有,包罗万象。包含着民间艺术的特色,娃娃上街走到哪里就闹到哪里,马抓痒全凭一张嘴。
  每次卖技,一班人出动了,凝青一般担任领唱,但有时太疲劳则换了另一个人,他们一班穿梭在山间,有时到乡下或城中凑热闹,特别腊月至正月初五之间,“卖技”红火得很,应接不暇,群众欢迎,双方喜欢,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总之,“卖技”不是易事,特别“坐堂唱”,难度大,要求高,力求唱好,动听要紧,如“大开天”《盘古开天》计一千三百多句,不仅要背熟牢记,说唱还要生动,还要见景生情,随机应变,能唱出大厅内的各种物品和木器、篾器、铁器等工具的祖师。然后再以主人不同的喜庆内容,或唱“麒麟送子”,或唱“扮新娘”或唱新屋安居等吉利话。因“坐堂唱”要通宵达旦,所以一般要加唱“传书”,唱“古人”,如《柳毅传书》、《唐伯虎点秋香》、《高机卖绡》、《刘备东吴招亲》等等。“卖技”的演唱好像运动会上的接力棒,这个领唱的唱累了,另一个原来伴唱的只要接唱一句“花有清香月有影,弟替兄来接后文”,或“前声高来后声低,凤凰不比金鸡啼”,伴唱就变成领唱的了。“坐堂唱”曲终人散,主人就向“技郎”赠送红包、蜡烛、年糕、果品等,有人还摆酒款待,真像出嫁的姑娘满面风光。
  追溯历史,“卖技”据说清咸丰年间,金钱会为摸清敌情,挑选了11多个机灵勇敢的弟兄,乔扮成卖唱献艺的人,沿途卖唱献艺,过了江潜入敌人内部,天已亮,目的已达,就不再卖唱了。但以后却逐年将这艺技流传延续下来,成为独特的技艺形式。凝青自己识字,是又熟悉传书情节,同时他还能自编唱词,约定三五人,合唱了好几年。
  凝青与露兰尽管是恩爱夫妻一对,但是在生活上不免发生磕磕碰碰的事,你不要看凝青善良和气,对人从没吵过嘴,但对于自已的老婆没有少发脾气,特别在农忙季节,或是大热天,骄阳似火,挥汗如雨,田头归来容易“发洋躁”,他什么脏话连篇,骂人恶语都出来了,他气一个劲地就往露兰身上发了。露兰就是笑嘻嘻不吭声,她总是待他脾气发好为止。她只是以“好夫妻小打小闹,不打不闹不长久”来自慰。她说:“哪有夫妻不吵架,哪有舌头不碰牙?”这样一来,哪怕您凝青再大的气也全熄灭。当雷声响过,暴雨下过,无端的风波就这样烟消云散了,接下来就是一个美丽的艳阳天,夫妻二人重归于好了。从此看出露兰属于相当有修养的女性,不愧于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贤淑女子啊!她肚量之大,宽以容人为人们所称羡的。平时她对公婆,对丈夫对孩子总是很和气,实在到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境界。
  
  (6)幼苗青葱,茁壮成长
  穿过时间的长河,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一年复一年,又是一个春天。庆新今年已是七岁了,儿郎正是读书时。凝青年年买田置地,今年又在乡下买了几亩田,俗话说,“买田买地,大吉大利;若是富,买田又砌屋。”李家可是个远近闻名的种田大户了,哪里不教子孙读书呢?况且庆新已是到了读书年龄,只有迁居搬到乡下去,才能安居乐业,现在丰衣足食,凝青腰包也鼓起来了。“人望幸福树盼春”,凝青心中有了搬至乡下的打算,他自有计划,十二月吃凉粉点滴在心头。
  这个打算,凝青与父亲商量了:
  “阿爸,自家光景年年好,你俩老年龄又大了,山路难走,庆新明年该上学读书了。与其守在山头,不如搬到乡下安居,乡下走平路,吃山水,主要为着庆新读书大要紧”。
  椿寿对山区多么依恋啊,可听到庆新读书,说什么也要迁居到乡下去:
  “那好吧,根据你意思办吧,庆新读书是大要紧啊”!
  椿寿公现在也为着孙子读书着想了,其实他是忍痛割爱的。他之所以特恋着山中,主要看中山里一片繁茂的山树与竹林,这一大片树木与翠竹都是他一手栽种培养起来的,如今竟这样离开了,怎叫他不依依不舍呢?实在是舍不得啊!
  凝青也看出了椿寿脸上有些难色即说:
  “阿爸,您放心,山业自然也会经营好的,况且我们搬至乡下距山林又不远,可以随对兼管好的,放心好了”。
  “青儿,依你的计划做就好了,阿爸也是明理人”。
  其实凝青早想往乡下搬了,心想作为农业,总要求发展,在平地上更有前途,这是摸着石头过河,稳扎稳打的事,何乐而不为呢,他认为是鼻子上挂灯笼高明之举。
  1926年的春天,正是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之时,就这样,举家迁居乡下了,这地万真好,看来是风水宝地,这村名为万斗村,它是座落在依山傍水的富庶村庄。凝青典了宽敞的半幢富户的老宅屋,老屋半幢加上厢楼,正适合一家农业大户的住用了,从此,李家换了一个新面貌,个个称好,合家欢笑。
  这万斗地方是个有近6000人的大村庄,人口稠密、鸡犬相闻,由于人多,日夜总是闹腾腾的,当地农民皆勤耕在自己的土地上。万斗村是有名的肥沃水网地带,凝青着手在当地又添买了几亩田,正是放开手脚大干的地方,正是从事农桑耕作的好去处。同时该村的文化底蕴也特别地深厚,从这里走出来的都是知识人。该村一所小学是远近闻名的,正因为这学校名气大,所以慕名而来,送子女来读书的也格外的多,正是“水涨船高”呵!长添灯草满添油一切作好了准备,凝青更忙碌着顾前顾后,积极投入到春耕一线,一面为庆新读书启蒙而努力,抓紧上城买书、买笔、买墨、买纸册,忙得不亦乐乎。
  椿寿公见此番情景,也喜笑颜开,想着自已已70多岁的人了,祖祖辈辈在山中生活到今天,在山中转来走去都是山,他想着自己一辈子在山中,面朝黄土背朝天,沙锅里炒胡豆抓不开,始终不敢走出大山,也不想走出山门,保守住山林山业算了,没想到现在这样好,一眼平川多好呵!
  已经积攒起来的家产,椿寿很觉得不容易,完全靠自己劳动出来的,完全靠一锄头一锄头拨弄来的,一镰刀一镰刀收割来的,现在下辈都孝顺,敬业、置业、创业,我老俩口该放心了,其他一切都是下辈人的事。我老俩口真的要安度晚年的时候了,生活真是正月初一捧元宝头一回好哟。
  搬至乡下后,凝青全家生活又跨越了一大步,乡下究竟比山头好得多了。人文、交通、民俗、习惯,衣食住行等全与山中迥然不同,特别乡村文化氛围比山头更浓郁了。不过独姓初来乍到,兔子拉犁耙心有余而力不足,人地生疏,难免受到地痞流氓的欺侮,往往无事生非登门索钱、假作借钱、借米时有来者,知道不会还,为求平安消灾,只好忍忍吃勿尽算了,均一一打发不在话下。特别碰到国民党苛捐杂税,来者不善,只好忍痛受宰,白白送去好多冤枉钱,求得太平无事就好。但对真正贫苦的左邻右舍,凝青则慷慨解囊,乐善好施。由于凝青人缘好,时间长河水悠悠,最能看出一个劳动者的本色,他勤劳俭朴,善于帮人、生性随和,在当地赢得了一致的好口碑。
  万斗村其地理位置是很好的,它距离县城五六公里,舟车步行十分便捷,水陆交通两便。河道展阔,来往船只频繁,每天从县城出发的小河轮都要经过该村,村的四周环绕河流,河水清澈,这村的文化人较多,一般农民均识几个字,可凝青的文化比之他们还是略胜一筹,特别凝青练就一手好书法,皆为乡人所称羡,每逢过年过节,张贴楹联,凝青还是一支好笔,邻里皆乐求于他,他满口担承,分文不取。事情办得十分妥贴与圆满,香油炒韭菜各人心中爱,邻里暖融融,和睦可亲。
  由于住在大户人家的大杂院中,周边房屋连片,邻里关系还是随和相处,比较融洽,大人小孩皆以亲戚一样相称,正像凝青常说的,待人即是待自己,作为个人你首先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待你好的,总之二好凑一好。他说,其实择邻也是个很细致艺术的问题,人人都想有一个好邻居,古有“千金买屋,万金买邻”之说,实在关系到自己生活质量的大问题,关系到家庭兴旺发展的问题,我国民间谚语有“远亲不如近邻”,“亲好友好,不如邻居好”,“银亲眷,金邻居”等。是啊,凝青体味是最深的。邻居确实很重要,他追亿起数年前迁居来万斗算是搬对了,当时搬迁万斗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是原有几个老相识还有多个朋友,均在这个村是老住户,朋友有个关照;二是这个村有自己买来几亩田,有利经营;三是有个名牌小学在万斗村,更有利于庆新读书;四是距离原有山林又不远,仅是一箭之隔,管理方便;五是万斗距离县城近、交通便,便于农产品集市贸易等等的优点。
  事实上这些年来,李家住在万斗村,一切环境、人际关系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左邻右舍相敬如宾、相处十分调和。凝青也从中体味到,生活上接近最频繁最密切莫过于邻居。是啊,近亲好友,一年里不过见几次面,而邻居则是朝夕相逢的,在一个屋檐下迎晨昏、度寒署、有的人从小到老,几十年都天天见面。因此邻居关系相处得好与不好,往往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绪。《南史》上记载着一个“千万买邻”的著名故事:说宋•季雅买了一栋房子,是在当时有名的学者吕僧珍住宅的房边。其房十分昂贵、共计一千一百万钱、有人认为价钱太贵了,季雅说:“不贵不贵,因为我希望同吕僧珍做邻居,所以一百万是买屋的,一千万是买邻的。”这故事说明了有个好邻居是多么重要,凝青他也经常用白居易的诗:“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有这样融洽的邻里关系,真能使人生活得心情舒畅了。凝青就是抓住了生活上的要点,他是紧抓住了搞好邻居关系,加上露兰这位贤慧的妻子,她是一位温柔的女人,她温文尔雅,待人接物,彬彬有礼,面带笑脸,说活谈吐柔声细语。她平时与邻里相处,皆以亲戚相称,什么阿婶、阿婆、阿公、表姐、表妹等称呼,端来八仙桌子盖井口随得方就得圆,一下将邻居距离更拉近了。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和谐温馨。李家每逢喜事,大家纷纷自愿来帮忙,嘘寒问暖。平时凝青对人则十分慷慨大方,可对自已则格外的刻苦勤劳,他常说:我们宁可苦自己,也不能卡别人,要省省自己,不能贪别人便宜。所以,他每次上城都穿蒲鞋或穿草鞋进诚,只有过年过节了,他才穿上力士鞋或布鞋,平时在家都打着赤脚,袜子几乎没穿过一双,只是走亲戚作客才穿一穿袜子而已。
  凝青生活简朴,很会熬苦,数九寒天严冬的早晨,大地结满了冰凌,乌冻霜是最冷煞人的,水田白漂漂的结冰了,冬天扳山田是极艰苦的农活,田中尽结起“狗牙霜”,他不怕冷,光着脚板踏着沙沙作响的冰块子,一锄头、一锄头地扳着冰泥块,他像山坳上的松树饱经风霜,而他每天总是乐呵呵的。他每次进城,首先到书店去买几本书,有些书价钱很贵,只要他喜欢,则慷慨解囊都买下来,在所不惜。中午他从不午睡,将中午时间二个小时,都用在书中博览了,他一般看《传书》,看得津津有味,看好书,晚上尽讲给庆新听,他说,“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拳要常练,书要常读。”;“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他告诉庆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这话深深地刻入了庆新的脑际,“蜡烛头不点不明”庆新心中顿时明白过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