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生命弦音>第一章(1、2)

第一章(1、2)

作品名称:生命弦音      作者:放情凌霄      发布时间:2015-04-29 16:51:44      字数:7169

  (1)
  丛山叠翠,常年青绿
  浙南的丛山叠翠、常年青绿,山岚缭绕,越往深山行,众多的峰峦多姿多色。其中令人称羡的名为龙山,犹似窈窕少女的风姿,高峰挺劲宛如一位柔美姣好的女神,她四周青山叠嶂,草木葱茏,融入了一望无际的青绿之中。那一丛丛、一簇簇的绿,充满了自身的生命活力,油然地在人们的眼前招摇,似乎炫耀着生命力的极盛。当你站在最高处瞟望着这广袤的天与地,望着天地相连绵亘千里的高山,俯瞰着脚底龙山起伏的峰峦,各有变化万千。当晴日,微斜的阳光从峥嵘的峰峦中射出无数把金黄色的利剑掠过头顶,直指远方,好一幅壮丽广阔的龙山图景啊!就在那阳光和煦时,当人们眺望着远方黛绿的山峰,还有云朵移动投在山上的倩影,就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还翻飞着彩色斑斓的粉蝶,这里的山民像开笼的包子热气腾腾,终年生活在画图之中。
  浙南M县,据考证自西晋太康四年才建立了县城,该县人群以汉族为主,还有畲、回、苗、满、蒙、侗、瑶、布依、土家族等10来个民族,仅占全县总人口1.52﹪。其中畲族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2%。M县东濒东海,县境东西伸长83公里,南北宽23公里,全县总面积为1042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属丘陵地带,逐步拔高融入十万大山之中;东北低一直延伸至海滨,均是冲积平原,西南群峰耸峙,在山峦起伏之间,缀以涧谷,丘陵、盆地、平原等,群山峻岭中武夷山和括苍山像两支巨人手臂,伸向东海边,一直延伸至南玉苍山系以棋盘山海拔1231M为最高峰,山地之广宽为全县之最,占总面积62.8﹪,东北和东南则是冲积的大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平原占总面积33.8﹪加上天然河流、湖泊和人工开凿的河渠,构成纵横交错的水网地带,形成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格局,人称“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的雅号,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的好地方。真是凤凰头上戴牡丹美上加美呵!
  县东面是浩瀚无际,万顷碧波的大海,每当一轮红日将要升起的时候,浩浩大海,滚滚烟波,庄严地将红日托了出来,世世代代勤耕在这片沃土上的人们,胸怀就像大海一样的广阔。西南则是连绵起伏的丛山密林这神奇世界充满着诱惑,难怪山民一代代在群山深处繁衍生息,真是今年竹子来年笋无穷无尽!
  县城设在滨海区,四周拥有大平原,田连阡陌,是水网纵横地段。水陆交通两便,就是距县城10公里的龙山头,龙潭村就座落在四面环山的丘陵盆地中,该村有1300户烟灶,是远近闻名的大山村,村中有一股清澈的泉水,终年不断地从山坳的泉眼中涌出,随着岁月的浸润,形成了一个深潭,人们称之为“龙井”,每逢雨后溪涧浊水滚滚,而龙潭之水仍是清冽透亮,人称“龙泉”,夏天泉水冰凉冰凉的,喝一口全身舒服,沁人心脾;冬天泉水往外冒着雾气,泉水十分暖和温润,潺潺叮咚,从壁缝中涌出,犹似串串珍珠,绚丽多姿,跳跃四溅。山泉呵,你是大地心中酿造的琼浆玉液,多么甘甜。龙泉呵,你深情地吸引着山里人的心,世世代代喝你的琼液长大,不知有多健壮啊!你真是幸福的源泉呵,你是山里人家的命根子,真使山民钥匙挂在胸口上开心啊!
  “龙井”也有一个神奇美丽的传说,据说龙井直通东海,深不可测,在深壑中形成一泓清泉。翠蓝、油绿的深潭。它由来已久,潭水天成自然,每当岩缝隙中流出了甘甜清泉时,叮叮咚咚,恰似拨动的琴弦,悠扬悦耳。这时就会想起了神奇传说了;从前每到午夜时分,一条青龙从潭中跃起腾空驾着祥云飞向东海而去。泉水即是龙水,故而当地乡人引伸其义而取其名,取名“龙潭”恰如其分,含义至深。这美名代代相传,沿革至今,从中更显出了该村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品位的神奇了。
  龙潭村风光无限,景色非凡,春天到了,春风悠悠、野草低头,金色小伞样的苦菜花遍开在山坡上,紫得泼辣的马兰花,在盛密的绿叶丛中伸出头来,红艳娇羞的山杜鹃,像热情似火的红宝石,镶嵌在漫山遍野的绿树碧草中,还有无数不知名的山花,在春风鼓荡下,掀起了浓浓的春意,使人感到一种喜滋滋的欢乐情怀,人们都喜看这大自然尽情装扮着妖媚动人的春天。清明节刚过后,满山的杨梅初露头角,日见成熟,至端午节前后便万果吐红,红得发紫像是翡翠绿海上点缀着无数的红珍珠,给大山林木装点得更生气蓬勃了。这时夏天的脚步已到,那欢唱的山泉惹人喜爱,人们既享受着夏天的清凉世界,却也轻薄地咒骂着夏天的酷热。同时,人们也想到,假如没有夏天,草会有那么绿吗?假如没有夏天,花会有那么红吗?假如没有夏天,庄稼会有这样丰盈茁壮吗?朋友,夏天蝉鸣是最好听的,所谓“蝉鸣山愈静”别有意境,万物正在一片蝉鸣声中焕发出特有风采的。
  龙潭村的夏天,正是山青水旺之时,是林木繁茂的极佳季节,山风吹来,给人惬意;寒露一过,秋深了,接着霜降后,当一阵秋风一阵凉的时候,枫林开始穿上红妆,“一落叶而知秋”,其味道就更浓了,看漫山遍野金灿灿一片,该是开镰收割的季节了,人们一片喜悦心情油然而生,迎接着丰收硕果,人们皆有如开缸的烧酒有冲劲!看,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啦。
  秋夜是最好的美景,那就是月明星稀之夜,看,皓月清辉撒满一地,万籁俱寂,树影婆娑摇曳,婀娜斑斓,只听到纺织娘振翅弹着小夜曲,这时山野间,密林清幽、苍郁、宁静、清新、深沉,不知从哪里飘来了芳香,该是丹桂的香韵吧,夜深了,露水凝晶,从每个枝叶上滴下来;清晨起来人们就冒着寒露,上山一个劲的割草打柴,当然会见到漫山遍野的山里红,斑斑点点,沉甸甸地结满枝头,赶快采下来,算是“小秋收”呐。每户一大堆柴草,明年挑到市场上,准卖个好价钱。
  忙着一阵子,金黄的稻谷早已入囤了,冬至过后正是挖掘红薯,收获时光,正是晒薯丝的良好日子,霜风呼呼,冬天的太阳似乎失去了温暖,人们虽然双手被冻得粗裂,仍辛勤地劳动着,个个像采蜜的蜜蜂闲不住。的确,山里人真辛苦!当五更金鸡开始鸣叫时就打滚起床了,挨家挨户刨红薯丝,一箩箩、一帘帘,每户都有数十张薯丝帘。二三天薯丝干燥就入库了。
  有的就在地头一边挖红薯一边刨的,冬天的太阳最没有热力,加上寒风刺骨,但是山里人最喜欢这寒风,因为风大,红薯丝容易干燥,单靠太阳是很难干的,尽管在寒冷风口上,仿佛人们不觉冷干得十分欢畅,因为丰收,大有盼头!他们一边刨一边晒,晒的工具也十分简单,就是每户都有10来张至数十张薯丝帘,每到晒薯丝时大力调用这些晒具,然后选择受阳足、通风佳的平坦高地,搭好架子大约1.5米高计数十米长的排架,每张薯丝帘就搁在其上呈30角度,两边用绳子固定,以防风大吹跑。随刨随即将刨好的薯丝分别均匀翻晒于帘上,这样一面朝阳光、四面又通风,二天就干放心入库。山里人主粮就是红薯丝,他们说,“薯丝宝中宝,一世吃到老”,所以这红薯丝是充饥养命之宝呵!山里人还有红薯粉特产,也是红薯的珍贵副产品。就是将部份洗净的大红薯刨成丝后分别盛入畚箕中置在一个大木桶上,一边冲水一边搅伴将薯丝淀粉质冲洗下来,统汇入桶中静置沉淀,让桶底形成厚厚的淀粉层,然后慢慢将水倒去,再用刀子将淀粉层统统挖出晒干成细粉,白色细腻透亮,再将细粉加上适当水分拌匀放入蒸笼蒸熟成暗透明色,再待凉干,然后用刀子切成片片,再切成长长的一丝丝,名谓“粉丝”。这粉丝亦是山村中一道珍贵的名菜呢,配上佐料:有白菜粉丝、香菇粉丝、五香粉丝、牛肉粉丝等,皆为城市饭店食馆所效仿。味道鲜美十分可口。
  大概到了深冬,数九寒天下大雪,漫天飞雪顿时覆盖了山林、丘壑、幽谷,高天显得阴沉沉地,山中特别严寒,大雪填平了峡谷堵塞了山路,像凝固了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质体,满目一片银白世界,当雪压松竹不低头,独有寒梅放清香时,这时山里人个个老人都烤着火笼,或蜷缩在被窝中,惟有小孩在蹦蹦跳跳,玩雪开始了,在雪白的相映对比下,这些小脸蛋,都是红红的,确是一道风景线,当雪后放晴时,天气更寒冷,随着缕缕的炊烟,茅屋的檐上倒挂下千条万条、千姿百态的冰凌来,透明晶亮,形状各异、巧夺天工,形同高新的艺术品,美极了,带给人们至美的享受。这些大自然奇景正昭示着春的讯息,春天就会很快到来了。
  
(2)
  李氏大族,名人辈出
  有一个李氏家族,是数个世纪都聚居在大山深处的群落,不知在哪个远古的年代里,他们从福建迁居至浙南的。李姓是个大姓族,他们随着悠悠的岁月,长期聚居在浙南的丛山峻岭之中,年数已经十分久远了。李氏天下第一大姓,大约1亿人左右,李姓当产生于我国原始父系氏族时期一个以“李树”为图腾的部落。
  李姓族除原李氏、理氏外,还有唐代历朝皇帝对有功之臣赐以李姓﹙国姓),唐初徐责力﹙徐茂功)就因其功同时赐姓李氏,史书中皆称徐责力为李责力。李氏人口所以繁衍为大姓,主要是皇族子孙繁衍起来,史载李渊有子14人,李世民有子12人,李隆基有子25人,由于李唐国力强盛,许多少数种族归附入朝,往往赐封李姓。
  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出了许多名人,载入正史的李氏名人近1600人,其中特级名人除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李隆基外,尚可举出春秋时思想家李耳(老子);战国时魏国改革家李悝;秦代水利专家(建都江堰)李冰;政治家(宰相)李斯;西汉飞将军李广;东汉廉政清官李元礼;隋代桥梁专家(建赵州桥)李春;唐代杰出历史学家李延寿;杰出政治家李泌、李德裕(均为宰相);北宋大编辑家李肪;南宋爱国政治家(宰相)李纲;明代杰出思想家李卓吾。还有大家熟知的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大词人李煜、李清照。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香港爱国企业家李嘉诚。当然,浙南山区姓李的就更多了。总之,李氏家族像暑天里的温度计一样直线上升。
  龙潭村李氏是个大姓族,历史源远流长,几经战乱数历沧桑变迁,当时这些人群拖儿带女,皆由福建逃荒而来,凡来这里安居者,都要拣好的地方栖息落户,龙潭村就是一块风水宝地,他们都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给这些勤劳忠实的人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在情感交融、心灵碰撞中形成了朴素务实的风格,他们从千百种丰富情愫中汇成了一股冲荡的暖流,更加亲密、更加凝聚、更加友爱。他们的心情是那么柔和、愉快,看到什么都觉得爱恋、感到有趣,就对周围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木都入迷,充满了神奇的诱惑力;他们的乡情、亲情、友情、邻里情……交织着万种浓情,维系着山里人这个和谐的社会大家庭,他们的内心情感,一次次地交融,从而构成了一幕幕喜人、感人的故事情节。
  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M县的平原是一片汪洋的大海,与东海连通,白浪滔天,每当晴日从海平线上透过第一缕曙光时,红日随着晨雾冉冉升起时,金色光辉首先普照在龙潭村的山野上,气势磅礴,十分壮观,阳光照射在飞溅的水雾上,把千山万峰照得金碧辉煌,山中人既是农民亦是渔户,他们在这片沃土上,勤耕纺织、开荒垦地、植树造林、捕鱼狩猎,各得其所,自由自在,似鱼口里的水出出进进。日夜经营着这方热土,长期与大山森林、野草、红土地,相亲相伴。大自然无私地哺育、滋润着每个人的生命。随着星转斗移,岁月的足音步步远去,这里便成为名闻遐迩的山村。
  由于自然变化,潮起潮落,沿海的冲积平原逐渐成为肥沃的绿洲,真可谓是沧海桑田田为海呵!大海永远是个谜,它是一个神秘缱绻的梦境,大海远离了大陆,如今这片土地已成为“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的粮仓。
  也许大自然赋予的恩赐吧,这里可谓是得天独厚,人杰地灵、藏龙卧虎之地,从这里曾飘出几多的阵阵墨香。特别是这片山野,历史上曾出过进士及多个举人、贡生一类的人物。进士走出山门当了大官、举人皆有文武得中,他们先后走出山门向大都市城镇转移了,其中有一个武举人甘为山中人,过着俭朴、淡泊、清贫的生活,坚守山林,迷恋布衣生活度过一生,在他身上也曾演绎了许多的故事,被乡人传为佳话,为人传颂。据云,这个武举人,力举千斤,臂力过人。每次上下山岭挑担均不用扁担,千级石岭只是双手提起200斤稻谷,行走自如,不费力气,来往山间、上下登攀、如入平地,说得神乎其神了。一位姜某人系龙潭村的有名才子,是前清的贡生,曾出任杭州为官,回乡拥有城中府第,长期安居于县城,他是个饱学之士,满腹经纶,留下了不少诗句雅篇。如“邪许同舟客,艰难去国情。乘搓浮海去,肯与暮潮平。”;“故国已非天水碧,雄词犹唱满江红。权奸何代无秦桧,明哲当年有世忠”;“何草不黄非骂论,无花亦韵见天工”;“云水可容鸥鸟穴,霜风苦为柳爬梳”;“背时文学谁青眼,问讯亲朋各白头”;“挂眼河山犹是非,难留云物测阴晴”;“孤馆留香棋可子,旅窗深宫泪欲水”;“背时蒲扇沟中弃,入画桃花箧底收”;“秦汉两朝余寸土,风尘一饭抵千金”;“洗砚贪者鸲鸽眼,养兰恐发鹧鸪斑”;“雄心同房减,诗思入秋清”;“功罪他年能定论,何妨侧足过焦原”。他曾是浙江省参议长,为乡邑办了诸多好事,村中人十分敬重他。
  龙潭村李姓望族中,椿寿公已是50岁开外的人了,他一生勤劳简朴是个远近闻名的老洋面,是个名声在外的种田能手,他农活样样在行,劳动力特棒。他瘦削的脸颊,下巴上的短髭胡像板刷似的,然而,他长得十分结实,光滑开阔的脸额上,己添上了几道风霜耕耘的痕迹。他平时总爱抚摸着自已粗粗的胡茬,胡茬长得格外的快,人们看到他都管他呼“阿公”,他生养着三个女儿,这时均己出嫁成家了。正当他还在48岁时,他老俩口经常为自己无儿子而寝食不安,多方求神拜佛、诚心许愿,事有凑巧,次年果真生下了一个白胖小子,中年得子冰糖蒸荔枝甜上加甜,喜出望外,爱儿子若掌上明珠。儿子宝贝心头肉呵!就从他俩老皱纹的脸上开始露出了无限幸福的笑靥,喜意盈盈从其内心中升腾起来,忍不住的微笑不时会流露在他俩老的嘴角,绽出一股春风来。他俩老眯缝着双眼凝望着自己的刚出世的婴儿,浑身发暖,心花怒放,显露出万状的快乐、惊喜、舒畅的激情在翻滚。这一切的一切,更使椿寿这颗饱经沧桑的心,顷刻,在雾海中见到了航灯,像似久旱枯苗,喜逢雨露的滋润,重振雄风焕发起来了。更显青春活力,霜打的红柿子甜透了。他满心喜欢地想道:“哈,我们李家有根了!”他对着自己的老伴说:“我们李家香火继承有人了。”此时此刻他俩老相对相视着嫣然一笑,他俩同时感到幸福尽在不言中。
  是啊,古有“积谷防饥,养儿防老”之说,人总要下代接替上辈事业的,有了儿子就有了主心骨,椿寿不再受人讥讽无后了,这时他俩老怎么不振奋呢!他俩肚子里装图章心心相印很久很久……随着时光的推移,儿子在一天天的成长起来,看着活蹦活跳的小儿子,一双鸟溜溜的小眼睛仰望着椿寿的脸转来转去,一看就是个小精灵,儿子带给了椿寿一家人的欢乐,更使椿寿的内心生出无限的憧憬与美好的祝愿,应该给儿子取个好名字凝青。
  鸡儿掉在米箩里巴不得儿子快快成长,现在凝青己经8岁了,椿寿更有干头,他腰板十分硬明,躬耕在自己的土地上自耕自收成,丰衣足食,果蔬满园,鸡鸭成群,有时还到海涂,或去河滩捕些鱼虾之类;河蟹、泥鳅、草虾、溪鱼以充饭桌菜蔬,还算丰盛,另外每逢耘田,他必会带回一小篓田螺当菜,能吃上好几天,吃不了就到城里卖,换些海鲜咸鱼什么的,其老伴观音菩萨笑眯眯的手足不闲,除纺织外还到山野采些鲜蕈麻菇之类,到竹林深处挖鲜笋。鲜笋及鸡蛋都是到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就这样穿鞋戴帽各人所好换来了布类东西及日用品。
  椿寿饭桌上摆满自己收获来的山珍海味,当时山村挨家挨户都有红酒,一般都是自已酿造的。椿寿喜喝红酒,因为红酒能养筋骨,他常饮得红光满面才罢。椿寿勤俭节省是出了名的,人家在讥讽他,一个田螺配饭能吃七天,一双草鞋穿三年的老头,他只付之一笑。这或许太夸张了,不过他省确实是远近闻名的。他经常对凝青说:“铺张浪费无底洞,省吃巧用做人家,人勤省用一世富。”;“生产好比摇钱树,节约犹似聚宝盘。”;“外面要有挣钱的手,家里还要有个聚钱的斗。”;“丰年每顿省把米,荒年免得饿肚皮。”这些家训,深深地铭刻在凝青幼小的心灵中,凝青打灯笼做事照办。
  椿寿终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时的山民也确实靠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终年过着在“劳力不劳心”的生活方式中度过的,椿寿一家也这样一年复一年的过着简朴的日子。他天天盼着自己的儿子快快长大,平时尽管劳动怎样忙碌,三十夜的饭甑没有空,他总是偷闲逗着自己的儿子玩一下才舒心,图的是儿子快快长大成人。将自己的希望全力寄托在儿子身上,怪不得邻里都夸他是个吃不饱,干不软的“铁人”了。强将手下的兵没有弱的,凝青似乎都照着其父的意愿而行。
  椿寿老妻亦是个精明贤慧的女人,她除养育一班儿女外,就是专心照顾丈夫日常冷暖,家里屋外事情。她料理家务有条不紊,虽然居住在五间的草茅屋里,茅屋中黑洞洞的,但仍然保持着一尘不染的光洁,使客人一进屋、蓦然感到心胸开朗起来,感到异样舒畅。她的三个女儿先后均是在她的料理下出嫁的。当地风俗,凡是有女儿的,一般都养至16岁就开始论嫁的习俗,女儿最迟养至18岁也定要出嫁。“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期盼女儿帮助母亲劳作,是不大可能的。只有自己干的份,所以她的家务像下雨天挑稻草越担越重,她从不叫累,年年如此、习以为常。
  椿寿这个幸福之家,到处充满着春光、和谐、欢乐、奋进、拼搏的精神与幸福的氛围。儿子凝青年少也争着干活,他可是岩缝里的笋子挟得紧紧的,山野就是他的家,放牛割草是他的本份事。耕牛可是农家的主要生产工具呵,犁田得靠耕牛为先,得将它喂得饱饱的,养壮耕牛就是凝青的任务了,椿寿也多次要凝青上学读书去,可山间僻壤,哪有学校呵!只有一处30来个学生的私垫,再说农活忙凝青也没想读书,放牛要紧。凝青这孩子整天在山头上牵赶着牛,与牛作伴,好像津津有味似的,椿寿也想给他读书,时间给拖过去了,明年再说吧。
  由于勤劳致富,李家生活年年有节余,家庭日见丰富起来,至年底一盘存,绰绰有余,可谓是当时山中的“小康”了。生活红红火火扁担挑彩灯两头美。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