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次失败的面试
作品名称:漂泊的青春 作者:柳絮梦逸 发布时间:2015-04-10 13:30:59 字数:3098
面试官是三位四十多岁、油头粉面的男子,他们冷冷地扫了五位女孩一眼,客套地让她们用普通话依次作个自我介绍。
做完介绍后,柳絮发现另外三位女孩初中还没有毕业,尽管柳絮感觉自我良好,不过她明显感到,主考管对土气的她和刘圆并不感兴趣。她完全理解他们的态度,毕竟男人都喜欢漂亮、洋气的女孩,这是他们的本性。谁让她和刘圆出身贫寒,没有钱买新衣服,而且还要去砖厂做临时工呢?又脏又土气,哪个男人会对她们这样的女孩感兴趣呢?
接下来主考官又让她们背诵李白的《将进酒》和陆游的《钗头凤》,那三位女孩都面面相觑,根本不知道从哪背起。
柳絮和刘圆读书时文科成绩都不错,柳絮背诵了《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刘圆背诵了《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她们背诵得非常流利,当时柳絮天真地以为只有她和刘圆背诵出来了,她们应该能通过面试,毕竟有文化比没有文化总要好些吧?当然,这只是她一厢情愿的想法。
到了下午,面试结果出来后,所有的一切完全出乎她们的意料之外,柳絮不得不接受现实,她们没有钱打扮,也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她们的自信心,在一切向钱看,金钱至上的现实面前,她们不得不接受失败的打击。
实际上,在面试之前,一切早就成定局,那场招聘会只是个圈钱的幌子而已。
柳絮那时太单纯,迫切的想找一份工作,才会对那样的招聘会抱有希望。她根本就不懂得在社会生存的游戏规则有多残酷。
那家宾馆根本就没有招聘人员的打算,招聘会只是主管单位欺骗这些穷人家女孩钱财的一种伎俩而已,等待她的肯定只有失望。
尽管当时只有刘圆和柳絮的文化最高,也只有她们表现得最出色,可是这一切并没有换来主考官的赞许,相反几位中年男人对她们的表现显得相当冷漠。他们满脸漠视的表情让柳絮的心里忐忑不已,一种不祥的预感无法自抑地涌上了她的心头。
从主考官的表情中,她似乎已猜到了结果。虽然当时只有她们背出了这几首诗,也只有她们是高中毕业生,可是从那三位油头粉面的中年男人冷漠的眼视来看,他们对她们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兴趣。相反他们的眼光一直盯着旁边那位长相漂亮的女孩,即使她初中还没有毕业,李白的诗和陆游的词都没有背出来,不过她穿着很洋气,长相也很漂亮,在土气的柳絮和刘圆面前,她明显占有很大的优势。
那时柳絮刚踏入社会,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在县城宾馆当底层服务员根本就不需要文化,那是一家机关下属宾馆,待遇好的职位早就内定了名额。他们之所以举行公开招聘会,一来想骗取求职者的报名费,二来想招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进去,负责招待重要客人,陪他们吃喝玩乐。说实话,凭刘圆和柳絮朴实的性格,即使进了那家宾馆,她们也无法适应那种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
去面试之前,柳絮和刘圆已在砖厂干了一个多月,晒得又黑又瘦,穿着又土气,最后被涮下来是意料之中的事。
经过这次失败的面试后,柳絮感到十分失落,这么简单的面试都过不了,她不知道以后还能去哪里打工?
在回家的路上,柳絮情绪十分低落,这次失败的面试加深了她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在老家找工作都要靠关系网,她们家世代务农,无权无势,想在县城找工作比登天还难。
柳絮越想心越烦,眼看暑假快过完了,她外出打工的事依然没有一点影子,总不能一直呆在家里种田吧。
一来她是个高中毕业生,在家种田她肯定心有不甘;二来村里人的闲言碎语,以及父母的责骂早已让她不堪重负。无论如何,她也不能留在家里种田,她暗自发誓一定要找机会去大城市打工。
刘圆见她一直愁眉不展,便安慰她说道:“这次面试算不了什么,就当一次锻炼的机会吧,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不要再对老家抱有任何幻想了。谁不知道老家找工作都是靠关系网,我们两家既没有钱,又没有后台,待在老家永远也不会有出头之日,我看等有机会还是去大城市里打工吧。”
“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我对外面一点都不熟悉,根本不知道能去哪里。”柳絮无奈地看着刘圆说道。
“你别担心,等我找到机会就告诉你,我们结伴一起去。”在柳絮面前,刘圆就像一个大姐姐,总能给她安全感。
“那好吧,有消息你通知我。”柳絮无助地对刘圆说道。
柳絮性格懦弱,做事缺乏主见。在那段痛苦无助的日子里,刘圆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她很信任刘圆。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她就将刘圆当成了知心朋友,对她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刘圆也将柳絮当作妹妹看待,虽然那时她过得也很难,可是她总力所能及地在精神上鼓励柳絮,柳絮打心眼里感激她给予的鼓励。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这段苦难日子的经历,让柳絮与刘圆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多年后,当柳絮事业有成,从南山返乡探亲时,第一个探望的朋友就是刘圆,这是后话。
自从面试宾馆服务员失败后,柳絮和刘圆一边继续留在砖厂打工,一边托人打听外出打工的信息。那时没有网络,农村也很少有报纸,她们只能从县城劳动局下属的职介所打听招工消息。
几天后,刘圆得知省城一家绵纺厂委托县城劳动局招一批女工,她连忙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柳絮。
为了区分后面的故事里讲到的另外一家纺织厂,故且称这家厂为绵纺厂吧。
柳絮得知招工消息后非常开心,连忙和刘圆一起去县劳动局报了名,并交了150块钱的报名费。这笔费用在当年可不是小数目,柳絮在砖厂拼死拼活一个月也只赚了150块钱。
省城是她们所在省份的最大城市,柳絮和刘圆以前都没有去过,不过她们从小就听人说过省城这座大城市,知道省城里的人都是“吃商品粮”的有钱人,那时农村人最羡慕的就是“吃商品粮的人”。她们老家有很多人在省城打工,不过大多是在工地上干苦力活。柳絮天真地以为她们是高中生,到了省城应该不用做苦力,肯定能找到轻松的工作,说不定还能成为“城里人”呢。
柳絮将省城绵纺厂招工的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听说她有机会去省城工作,还没有弄清楚情况,他们便感到开心不已,连忙为她准备去省城的日用品。
柳絮的父母长期在农村种田,他们对城市里的生活状况一无所知。他们以为柳絮去省城绵纺厂上班,肯定有机会转正成为“吃商品粮的合同工人”,如果那样的话,她以后的身份就与考上大学的人是一样的。
也许那个年代的农村人吃了太多苦,才会那么羡慕“吃商品粮的”人。在那个年代,“吃商品粮的”人一辈子衣食无忧,每月有工资领,国家给他们分配房子,生病可以报销,儿女上学也有优惠。他们即使没有考上大学,也可以顶替父母的职位进入国家单位。总之,“吃商品粮的”生活待遇与农村人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才会让许多农村人节衣缩食送儿女读书,盼望他们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吃商品粮的”城里人。
除了父母不了解城里人的生存状况外,柳絮和刘圆刚从学校毕业,对城里的生活更是一无所知,她们根本不知道此去省城将会面临着一场艰难的生存考验。
其实,她们只有稍微有点社会经验,就能猜得到那家绵纺厂的真实状况,如果那家工厂的福利待遇真有那么好,他们为什么不在省城招工?何必要到几百公里外的农村招工呢?
实际的情况就是,那家工厂的待遇太差,他们在省城根本招不到工人,不得已才去偏远的农村招工。他们看中了农村女孩干活能吃苦,不会挑三拣四。柳絮和刘圆一行十几个女孩,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那家绵纺厂的人骗到了省城。那次省城之行,也是她们命运的转折点。
那年十月份,刚满17岁的柳絮和刘圆与另外十几位女孩一起,在劳动局领导老林的带领下,他们坐长途汽车前往省城,准备去那家期待中的,也许能给她们带来好运的工厂里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