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童年【一】

童年【一】

作品名称:      作者:文雨      发布时间:2015-04-03 11:26:21      字数:6500

  1957年春,妈妈的瘫痪奇迹般好了,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我享受着母爱的温馨。
  在南方当军官的五叔、五婶,抱着小弟弟,参军后第一次回乡探亲了。爷爷1955年随军,这次也一起回来了。五叔身着军服,戴着肩章,显得英俊、潇洒、威武。五婶高高的个子,瓜子脸、弯弯的眉毛下,长着一双乌黑发亮的笑眯眯的大眼睛。端庄、漂亮。妈妈乐得合不拢嘴:“老五五岁会走路,有福,娶了这么好的媳妇。”妈妈拉着五婶的手笑着说。五婶拿出点心给我吃,我第一次吃上这么好的点心,高兴极了。全村的人,都来看叔叔。屋里,院子里,挤满了人,像办喜事一样。
  “二嫂哇,你是老文家的大功臣哪。没有你,哪有我们今天。你是被我们累垮的,谢谢你。”五叔拉着妈妈的手,动情地说。他立正站着,给妈妈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妈妈眼里流出幸福的泪花。
  “老五哇,看到你们兄弟几个都有出息了,二嫂再苦再累,心里也觉得甜。”
  “你二嫂,是又当嫂子又当妈,把你们拉扯大,供你们读书,送你们去工作、当兵,你们有今天,多亏了她呀,你们可不能忘记她的恩情啊。”柳阿姨凑过来对五叔、五婶说。
  “我们不会忘记的。”五叔说。
  五婶送给妈妈一件红花蚕丝上衣。送我和哥哥各一套花格衣裤。
  “快谢谢你五婶。”妈妈对我说。
  “谢谢五婶。”我赶紧说。
  “好乖。”五婶拍拍我的头说。
  我穿着花格子衣服,觉得很酷,便去小朋友中间臭美。我来到胡闹家,胡闹正在院子里喂小鸡。胡闹把小米撒在地上,母鸡妈妈“咕咕”地叫着小鸡。一个个黄绒绒的小鸡,听到鸡妈妈的叫声,张开小小的翅膀,飞奔过来,跟着妈妈啄地上的米。几只老母鸡也跑过来,抢米吃。母鸡妈妈低下头,伸长脖子,竖起脖子上的毛,垂下翅膀,向母鸡们冲去。母鸡见势不妙,叫着煽动着翅膀逃跑了。母鸡妈妈骄傲地昂起头,迈着方步,“咯咯”地叫着,回到小鸡身边。“大黄”趴在屋檐下,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我喊了一声:“大黄。”它见我来了,马上站起来,摇着尾巴,向我跑来。我领着“大黄”,走到胡闹面前,故意让她看看我的新衣服。
  “快来看哪,来个假姑娘。”胡闹见我穿着一套花格子新衣服,惊叫起来。
  “你骂谁是假姑娘?”
  “我没骂你呀,一个小子,穿着花衣服,不是假姑娘是什么?”
  铁蛋也从屋里跑出来,也跟着嚷:“假姑娘!假姑娘!”
  我觉得受到极大的侮辱,转过身,头也不回,跑回家里。把衣服脱下来,不管妈妈怎么劝,再也不肯穿。
  五叔探亲结束了,要回部队了。
  爷爷决定留在我家,他说:“在南方待得不习惯,还是老家山好、水好、人好。”
  “爹愿意来我家,我欢迎。就是条件没有老五家好,爹要多包涵。”妈妈说。
  “只有爹高兴,那就留在二嫂家吧。”五叔说。
  爷爷到我家来,全家都很高兴。
  
  初秋,哥哥到外村读五年级了。他们学校挨着公路,他每天都能看到汽车,听到汽车的笛声。他回来向我讲起关于汽车的故事:“汽车跑得很快,从你身边经过,带着风,‘嗖’地一声没影了。汽车的笛声很响,离四五里路,都能听到。”我听得入了迷,央求哥哥带我去他们学校,看看汽车。
  “有七里路,你走得动吗?”哥哥问。
  “走得动。”
  “不许路上耍赖。”
  “不耍赖。”
  “到学校要听话。”
  “好。”
  哥哥看看妈妈,妈妈破天荒的同意了。我高兴极了,兴奋得一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高高兴兴地跟着哥哥去上学。妈妈不放心,对哥哥千叮咛,万嘱咐。
  “文雨,你一定要听哥哥的话。”妈妈对我说。
  “我记住了,妈妈。”
  哥哥领着我,学校走去。一路上,我显得特别兴奋,不时地问这问哪。哥哥领我从进了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小路两边身高高的玉米,风吹玉米,发出沙沙的声响,显得阴森可怕。
  “哥哥我怕。”
  “不要怕,有哥哥在。”
  我走在前面,哥哥紧紧地跟在后面。走出了玉米地,眼前出现了一个只有三户的小村庄。几条狗,看见我们,不时地叫了几声。一只大公鸡,站在短墙上,弯着脖子鸣叫着。
  “这个小村子怎么这么小哇?”我问。
  “这里的水不好喝,人喝了会得低钾病,所以,村庄多数的老百姓都搬走了。”哥哥回答。
  “什么是低钾病啊?”
  “就是大骨头节。”
  “离学校还有多远?”
  “才走一半。”
  “我累了,休息一会儿吧。”
  “好,等我们出了这个村子再休息,要不,狗会追我们的。”
  我们快步走过村子,在一个高粮地头,坐下来休息。哥哥拿出一瓶水,我喝了几口,交给了哥哥。突然,远处传来“嘀嘀”的声音。“就是汽车的笛声。”哥哥告诉我。
  我一下跳起来,拉起了哥哥:“快走,我要去看汽车。”
  一切疲劳早已烟消云散。我们加快脚步,向学校走去。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公路旁,我登上公路,公路很宽,平整的公路上铺满砂石,伸向远方。路的两边,有两条边沟,边沟的两侧,长着两排高大的白杨。这时,一辆汽车鸣了几声笛,驶过来,哥哥把我拉到路边。
  “小心,离远点,汽车撞到。”哥哥对我说。我高兴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哥哥你真幸福,天天能看到汽车。”我又问,“汽车是哪里生产的?”
  “是长春第一汽车厂生产的解放牌汽车。”哥哥回答。
  哥哥用手一指路边一排校舍:“那就是我们的学校。上课的时间就要到了,我们赶紧去学校吧。”哥哥牵着我的手,向学校走去。哥哥的同学,热情地欢迎我。上课了,一个三十几岁的女老师,夹着几本书,住进了教室。同学们站起来,我也站起来。
  “上课,同学们好。”老师走上讲台,大声说。
  “老师好。”大家齐声说。
  “坐下。”老师问哥哥,“文山,这是你弟弟呀?”
  “是的。”哥哥回答。
  “你到后面的空位子去坐吧。”老师指着我说。我走到后面的空位子,安静地坐下来。老师讲的是《矛和盾的故事》一课,我听得津津有味。下课了,我来到操场上。在操场上,可以看到公路上的汽车。
  我问哥哥:“是矛可以刺破盾呢,还是盾可以档住矛呢?”
  哥哥说:“回去给你讲......”
  
  腊月近了,家家户户开始蒸豆包、撒年糕、杀猪、杀鸡、宰羊。天下雪了,冷了,猪、鸡光吃粮食不长膘。我家杀了四只大公鸡、两只不下蛋的老母鸡和一头两百多斤的大肥猪。妈妈说,今年爷爷在我家过年,要准备好一点。杀猪当天,老家有一个习俗,谁家杀年猪,都要请亲朋好友吃一顿。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我们家摆了酒席,片白肉,猪血肠,烩酸菜,是必不可少的主菜。父亲把亲朋好友和胡闹一家请了,大家高高兴兴地吃喝了一顿。大人们吃完了。哥哥、我、胡闹、铁蛋和妈妈、柳阿姨最后坐一桌。妈妈给胡闹、铁蛋夹了几片肉和血肠。
  “吃肉,用酸菜煮了,不腻,多吃点。”妈妈对胡闹、铁蛋说。
  “你别给他们夹了,你都忙了一天了,快吃吧,又不是外人,”柳阿姨对妈妈说。
  “我敬你一杯,感谢你几年来对我们的帮助。”妈妈给柳阿姨倒了一杯酒。
  “看你,又说外道话,谁让我们是好姐妹。”
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用杯子给胡闹、铁蛋、倒满水说:“我们是好朋友,我敬你们一杯,感谢你们跟我玩。”妈妈、柳阿姨笑了。
爸爸把剩余的肉统统放在屋外窗下,放上冰,冷冻起来,留在过年吃。天气显得格外得冷,雪格外得大。我数着指头盼过年。想着妈妈的新衣服,父亲的鞭炮,爷爷的压岁钱,五颜六色的小蜡烛和香喷喷的饭菜。
  一天早晨,妈妈早早起了,准备做饭。“奇怪,鸡都叫三遍了,怎么天还没亮。”妈妈自言自语地说。她点上煤油灯,拉开窗帘。一看,白白的雪,把窗户严严实实地堵起来,透不过一丝光亮。父亲赶忙爬起来,穿好衣服。去推门,推不动
  “门也被雪堵死了。”父亲说。
  “怎么办?”妈妈问父亲。
  “雪这样大,被堵的肯定不是我们一家。一会儿,会有人来给我们挖门的。”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听到有人挖雪的声音。
  “有人来了。”妈妈说。
  不一会,门被挖开了。我们跑出去一看,天地间白茫茫一片。雪把家家户户的房子,严严实实地埋起来,仅露出房脊和烟囱。是村里喂马的两个马夫,第一个把我家挖出来。父亲领着他俩,又去挖邻居胡闹家。然后,又依次挖下一家。被挖出的人,自觉的参加挖雪的队伍。人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快近中午,全村的家家户户,都被挖了出来。
  我和哥哥堆起了雪人,用红辣椒做鼻子,弹弓子做眼睛,炭灰描眉毛,土豆做嘴巴好看极了。
  铁蛋摇着我的手:“求求你,帮我堆一个吧。”
  “那你怎么报答我?”我问。
  “过年,我给你炮杖。”
  “给多少?”
  “十个。”
  “不行。”
  “二十个。”
  “好吧。”我又帮铁蛋家堆了一个雪人。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红红的春联,红红的彩旗,红红的灯笼,映衬着一张张红红的笑脸。年夜饭,是辞旧迎新的盛典。夜里十二点,我们洗了脸,洗了手脚,换上新衣服。妈妈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宴,水饺下锅了,我和哥哥在院子中央,点起了一百响的炮杖。哥哥用手拿着“双响子”,用香火点燃火药捻。火药捻冒着火花,引爆了炸药,“嗵”的一声,“双响子”飞上了天。在天空中,又“哐”的一声,炸开了花。家家户户都放起了鞭炮,鞭炮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
饺子端上桌,妈妈领着我和哥哥,跪在地上,给爷爷磕头。问候爷爷新年快乐。爷爷给我和哥哥每个人一角钱压岁钱。妈妈还要给爷爷装上一袋旱烟,双手递过去,然后亲自把烟点燃。回身倒上一杯开水,双手捧在爷爷面前。我和哥哥给父亲母亲磕头请安,每人能得到五分钱的压岁钱。所有的仪式结束了,一家人开始吃年夜饭。父母给爷爷敬酒,我和哥哥杯里装着水,和爷爷、父亲、母亲碰杯。只听哥哥“哎呀”一声。从嘴里吐出一颗硬币。“你今年有钱花了。”妈妈说。原来,妈妈在包饺子的时候,包进了一颗硬币。据说,年夜饭,谁吃到放有硬币的饺子,谁一年就有钱花。吃完年夜饭,大家开始守岁。不睡觉,熬到天亮。守着守着,我便睡着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吃过早饭,人们开始敲锣打鼓扭着秧歌,家家户户拜年。每到一家,都要放鞭炮,给赏钱。秧歌队来到胡闹家,胡闹妈妈热情出了迎接。
  领队向胡闹妈妈拜年:“柳大嫂,过年好。”
  “过年好,过年好。”胡闹妈妈应和着。铁蛋拿出了鞭炮,揪下二十个,给了我。其余的,拴在了“大黄”的尾巴上,点着。爆竹劈劈啪啪炸起来,“大黄”吓得嗷嗷乱叫,满院子乱窜。扭秧歌的人,四处躲闪,整个小院子乱了起来。爆竹炸完了,“大黄”也跑出了院子,跑远了,回头惊恐地望着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胡闹妈妈生气啦,拿起身边的扫把,就往铁蛋身上打。大家忙拉开,铁蛋趁势逃跑了。好长一段时间,一听到爆竹的响声,“大黄“就吓得掉头就跑。“大黄”和铁蛋疏远了,铁蛋想办法接近它。拿了一个豆包,唤大黄来,大黄远远地看着,不予理睬。铁蛋把豆包丢过去,大黄叼起豆包,跑得远远的,放在地上慢慢吃。吃馋了,就吃铁蛋手里的。开始,铁蛋摸它的头,它还躲闪。渐渐地,就让铁蛋抱它了,铁蛋和“大黄”和好了。铁蛋用手一指胡闹手里的围巾,“大黄”跑过去,叼起围巾,跑了回来。气的胡闹跺着脚叫:“瘟狗!妈妈,大黄叼走了我的围巾。”妈妈不在家,胡闹就去追“大黄”。我一把拉住胡闹:“走,我们看秧歌去。”我们跟着秧歌队,一家一家地捡掉在地上没有爆炸的炮杖,拿回家里玩。入夜,我们点起小蜡烛,提着妈妈糊的小灯笼,走街串巷,好不热闹。一直到过完正月十五,春节的热闹气氛才结束。

  1958年,大跃进开始了。当年的口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十年超英赶美”搞大炼钢铁,“见钉就拿,见铁就砸”、“上至八十三,下到幼儿班,男女老少齐参战。”打造“海绵田”、“卫星田”。我看到村书记史怀,带领队长汪文等几个村干部,把胡闹妹妹家好好的铁锅,从灶台上拔下来摔碎,当废铁卖掉。
  胡闹妈妈上前与史怀理论:“成物不可损坏,好好的铁锅,你怎么说摔就摔?”
  “党号召我们大炼钢铁,你难道不响应党的号召吗?”史书记大声嚷着,“你家有两口铁锅,给你留一口就照顾你了,你还不知足?”
  “你再胡说八道,就把你抓起来,游街示众。”汪文跟着嚷。胡闹吓哭了,胡闹妈妈气的浑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我去问妈妈:“为什么好好的锅要砸碎呢?”
  “小孩子,别问这些。”妈妈轻轻地摇着头,无奈地回答我。
  史怀在群众大会上叫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贵州金沙县农民,晚稻亩产3025斤。放了造卫星田,我们要挖地三尺,搞海绵田。玉米亩产10000斤,总可以吧。”
拴住的爸爸李伯伯,心直口快,在下面愤愤地骂道:“一万斤,放屁!”被汪文听到了,他抓着李伯伯的衣领。
  “你说什么?大跃进,放卫星,你说放屁。你这是骂共产党,你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革命。”汪文杀气腾腾地问。
  “我说史怀是放屁,你怎么说我是反党?”李伯伯争辩着。
  “史书记是代表共产党讲话,你骂他,就是骂共产党。”汪文继续无限上纲。
  史怀一听李伯伯骂他,气得暴跳如雷:“好你个李玉田(李伯伯叫李玉田),你胆敢反对大跃进,骂放卫星是放屁。我看你是吃了豹子胆了,把他捆起来!”几个史怀的“四大金刚”(汪文、李坏水、赵小鬼、王缺德)一起上来,把李伯伯捆了起来,押到村部。拴住的妈妈昏倒在地,拴住拉着他妈妈的手,大哭起来。妈妈和柳阿姨把拴住妈妈扶起来,叫了好一阵,拴住妈妈才醒过来。
  “还有没有王法了,怎么说抓人就抓人?”
  “骂你史怀就是骂共产党?”
  “你史怀能代表共产党?笑话。”大家嚷了起来。会场一片大乱。父亲是大队长,他跟史怀说:“不能随便抓人,这样,老百姓会反对我们的。搞不好,会闹出乱子的。”史怀迫于压力,不得不放了李伯伯。
  好好的一块田,深挖三尺,地表土被破坏。黄土被翻上来,毁掉了。种上的玉米,明显比别的矮了一大截。史怀不讲话了。

  那个年代,牛皮吹上了天。干部虚报产量,凭空想象,报得越高,上面越高兴。任务粮越高,没办法,为了完成粮食业务,克扣口粮。农民越来越苦。有一幅漫画,画面是一头毛驴在磨房拉着石磨,磨玉米。磨盘上,放一个玉米粒,足足有半个磨盘大,堵住了磨眼,漏不下去。老农急的满头大汗,喃喃自语:“该换石磨了。”这是当时吹牛的真实写照。
  为了搞10000斤玉米卫星田,史怀挖空了心事。一幅照片使他受到启示。报纸上刊登了天津某人民公社,水稻亩产12万斤。女社员坐在没收割的稻子上,喜笑颜开。他在秋收时,把20亩地的玉米割了下来,插在一亩实验田里,株距密得连一只鸡都难以钻过。他上报亩产达到10000斤,公社向县里报告,县里向省里报告。一时间,大批记者云集,参观者云集。史怀大谈高产经验:“玉米要种好,密植是个宝。深翻是保障,万斤能达到。”这连傻子都不能相信的事情,却被一些领导捧为典型,大肆宣扬,对大跃进,浮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干部为了找典型,挖空了心思,无所不用其极。胡闹的爷爷,只有七十多岁。史怀让他报103岁,老人不肯。
  史怀说:“你要按我的说,你可以多分到口粮。”
  老人一听到可以多分到口粮,就满口答应下来。
  但老人一想:“别人问我一百多年前的事,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史怀教他:“你就说,老糊涂了,不记得了。”
  “行吗?老人担心地问。”
  “行,你就照我说的办。”
一切安排好了,史怀上报公社。“我们大队有一位103岁的老人,身体硬朗,还能下田劳动。”公社兴奋了,宣传委员带队,马上来组织材料,上报县里。县里如获至宝,马上组织人马,来调查,写材料,上报省里。一时间,胡闹家记者如云,参观团络绎不绝。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有人问起一百多年前的是,老人便说:“糊涂了,忘记了。”人们也不在追问,大家都心知肚明,谁也不敢揭穿。因为,这是大队、公社、县三级领导树立的典型。一篇由报社记者写的《百岁老人赶上好时代》的文章和胡闹爷爷的照片,在省报上发表。慰问信,像雪片一样飞来。胡闹爷爷一天走到哪里,都有一群人跟着,发问、拍照。他好心烦,去找史怀。
  “我不干了,你找别人吧,烦死人啦。”胡闹爷爷说。
  “你现在不干也晚了,领导不会追查你骗人的责任吗?”
  “是你叫我这样干的。”
  “你那样说,有谁会相信你?你也拿到了劳动力的口粮,何乐而不为呢?”胡闹爷爷气的没办法。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