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系统时间: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23:33:34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婆家小院撒满了碎银>七、大伯哥

七、大伯哥

作品名称:婆家小院撒满了碎银      作者:小泥儿      发布时间:2015-01-11 15:23:01      字数:5285

  石头上边就是大伯哥,大哥比王石头大八岁,眼看就快七十多岁的人了,他这七十年的人生就像一首田园小夜曲。不会欣赏的人听了哽哽唧唧,听不出滋味;会欣赏的人听了,会深刻地感受到,有昂扬、有沉静、有柔婉轻盈、也有热烈奔放、是一曲普通农民有着绚丽、浓郁田园气息的乐章。
  我没去王家以前,时不时的从石头的嘴里听到他说起大哥,看得出他对大哥充满了崇拜和尊重,他的话仿佛带着一种诱惑,让我期待着有一天能见到大哥,可是我第一次见到大哥时,那种失落感让心真觉得无处可搁。
  我不是奚落大哥,你想石头一米七八的大个子,可大哥也就一米六刚过,如果说石头是“武松”,那大哥就是“武大郎”。人长得矮还不说,还丑的不得了,这话可不能让嫂子听到,不然非生气不可。
  头大脸小,年轻轻的就长了三道抬头纹,眉毛像沙漠里长的草,稀巴楞瞪的长了几小撮,一对小眼睛耷拉着,好像不大正眼看我,长个没有福相的鼻子,一看早年就受苦受罪,一张嘴就像松紧带里的猴皮筋过了性,总是稀松的抽不到一块,所以喜欢老是张着嘴,几颗“西班牙”暴露着,还前后左右长短不齐的排列着,两条小短腿走路好像还有点内八字。
  这样一个大哥怎么也想像不出和石头是亲哥俩?可仔细端详起来,才发现石头把公公婆婆的优点全部遗传过来了,大哥却一不小心,把王家长辈长相中所有的缺点都继承了,就连石头也不得不承认大哥长得太丑了。
  我见到大哥时,大哥已结婚了,有了一个小女儿叫小菲,十分可爱。嫂子比大哥小八岁,长的比大哥漂亮十倍。
  说也好玩,石头原来在农村有个女同学,两个已经谈对象了,据石头说:“她家姊妹八个,只有她还没来得及考大学,其余都是清华、北大、哈军工的大学生,她们家在当地都出了名。”尽管这个女生长得不太漂亮,又比石头大两岁,但是她的为人让石头敬佩得五体投地。
  后来石头参军了,一次她来到王家,看到墙上的镜框里多了张照片就问婆婆:“这人是谁?”婆婆告诉她:“这是你大哥马上要过门的媳妇。”这个女孩的小眼睛立刻长大了一倍,自卑的和婆婆说:“大哥这样丑,找的大嫂都比我漂亮多了。”言外之意石头那么帅,早晚还不甩了我,回家以后立刻给在部队的石头写了一封分手信,两个人的关系就算结束了。
  这又增加了我对大哥的神秘感。你说说?一个城市的女知青比大哥小八岁,长的也不丑,个子几乎和大哥一边高,她怎么就看上大哥了?还为大哥生了一男俩女仨孩子,夫唱妇随的过了一辈子,能没有点故事吗?于是我开始了刨根问底的了解大哥。
  婆婆说大哥生下来就小,体质也弱,但是特别的聪明,爷爷活着时就喜欢他,说他:“头长的大,什么事说一遍,大人还没记住,我孙子在旁边就记住了,长的小不怕,打不了仗,干不了活,就读书吧!”不知道是爷爷在天之灵保佑了大哥,还是大哥天生就是读书的料,从小学到高中大哥都是优等生,初中毕业的时候,学校推荐他直接上中专,有的老师看他家庭困难也力推他上中专可以早毕业,早挣钱,可是大哥主意已定就是要考大学,而且非北大不考,再加上二大爷家已出了一个大学生的大哥,无形中榜样产生了无穷的力量。
  大哥的智商高,学习刻苦,高三以前一直都是学习尖子,特别是对文学酷爱,诗歌、散文更是出类拔萃,对古今中外名著更是痴迷。家境贫寒的王家是没有钱让大哥畅游书海的,可是大哥却熟读许多文学大师的书籍,大部分都是借来的。为了尽快还给别人的书,他真是借着月光,烛光和煤油灯光彻夜不眠。他说:“饥寒交迫,是书给了他营养;水瘦山寒,是书给了他温暖。世界的存在就是为了成就一本书,让人来写让人来读。”他是有着疯狂阅读史的人,他是对书心怀依恋的人,他是一个想和书相拥一生的人。
  那时的大哥,真的走进了书里,走进了梦里,走进一个理想的世界。他在读高中的时候,就有许多小豆腐块的散文和诗歌在《中国青年报》和辽宁的其他报刊上发表,几家报纸聘请他当通讯员。这一切更让大哥沉浸在未来文学梦里,他立志要考上北大文学系。
  当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时,他几乎像诗人海子一样,真正走进书给他造就的梦幻天堂,他几乎要冲破滚滚红尘,走进佛光的世界。
  因为那一年他在高考前两个月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白昼不能入睡,茶饭不思,身体极度消瘦,力不可支,结果高考并没有达到他“非北大不考”的目的,录取通知书上“辽宁师范学院”几个大字几乎要把大哥逼近失落的绝境。大哥的虚荣和狂妄,理想和自负,让他当着石头的面,蹲在灶坑前用一根秫秸棍挑着那张录取通知书,流着眼泪划着火柴点着了,眼看着三年要读的书和一个未来的教师,瞬间成灰飘向天空。
  看着比自己学习差的同学真的有一个考上了北大,还有几个考上了其他的大学,脸痛、心痛、病痛、像三座大山压在他瘦小干枯的脊背上。一边是死亡向他招手,一边是佛光指引他前行,一边是文学理想的诱惑,大哥渺茫了,他不知哪条路能拯救他孤独痛苦的灵魂。
  本想再拼一年的他,在痛苦的挣扎中,迎来史无前列的文化大革命,读书已经无用了,大学的梦想自然破产了。大哥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经历了红色海洋的洗礼,沐浴着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立志要在广阔的田地里,像董家耕,邢艳子一样当一个大有作为的还乡青年。他唯一要读的书,就是毛主席的书,而且是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很快成了学毛著的积极分子,凭着大哥的文笔和口才,和他放弃一“死”一“佛”的两个一闪念的成功讲用,让大哥暂时满足了自己心灵的欲望。
  可是很快“革命”就向毛主席说的那样“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温良恭俭让……”
  农民的“革命”还是离不开种地的。大哥从小就体质弱,怎能经得起肩挑背扛的农活?就是轻巧的刨地、耕种他也干不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先进”是当不下去的。打击又一次把大哥拍在鸭子场的“沙滩上”,大哥再一次趴下了。
  接着他心里默默爱着的女孩嫁人了,他心中的月亮在黑暗中被天狗撕咬的伤痕累累,他又一次掉进了命运的深渊,不再谈婚论嫁,变得越来越孤独,觉得自己没有一点能力再和命运抗争了。三十来岁的人,竟然被白霜焗满了头,秋天没到,他已看到严冬的悲寒,他的心结满了冰凌。
  在一个春天的早上,嫂子娘家的一个远方亲戚,叩响了大哥的心门,说是要给大哥介绍对象,大哥坐在炕沿边低着头,听着“这首歌”简直不相信这一切像神话一般美丽。
  介绍人说:“女方的父亲是个反革命,文革时自杀了,只有妈妈领着四个孩子,这个女孩是知识青年,在家里是个老大,长相端庄,为人正派,她妈希望她找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因为他爸爸活着时就是个知识分子……”在后边的话大哥听不进去了,他眼前一亮,她就是自己寻寻觅觅三十多年的爱情!她就是要陪伴自己共度一生那个女人。
  他好久没有这样自信自己了,他的脸像被醉酒的火苗燎得通红,他的心像被太阳照耀的灿烂起来,新的生活从那天开始了。
  石头知道大哥要去相亲了,特意给大哥寄回一套小号的军装、军帽,婆婆还借钱给大哥买了一块上海表。那个年代军装是最时尚的服装,大哥经过这样一捣执,不是帅哥也精神。
  不能再失败了!全家的人都为他紧张着,可大哥信心百倍。人啊!重要的信念,大哥怀着必胜的一颗心出发了,还真的就把嫂子领了回来。
  大哥见了嫂子以后,凭着满肚子的文章,满口的学问赢得了嫂子全家的赞赏,嫂子自然成了大哥的粉丝。嫂子说:“结了婚才知道,他除了学问就是学问,除了会讲古论今,什么也不会干,没想到这一爱听就听了一辈子。”
  我总觉得嫂子是大哥的贵人,是大哥的菩萨。倒是大哥自从有了嫂子,有了家有了孩子他就变了,他从孤独的黑暗中走了出来,把那颗在天上飘着的心收了回来,把那些长着翅膀的理想安静下来。他说:“我就是一个农民,就是这田间的一捧土,就是河滩里的一粒沙,就是长空里的一缕风,我的一天和天地之间的普通人一样,那就好好的活着吧!”
  从此以后他成了民办教师,从小学教起,一直教到高中,听村里他教过的学生讲,“王老师的课教得好,听了他的语文就不想学数理化了。”还有的同学说:“王老师,如果也留成鲁迅的胡子,那就真的像鲁迅了。他讲的鲁迅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我这才明白,石头也是崇拜鲁迅的人,家里鲁迅的书应有尽有,说不上也是受了大哥的熏陶。
  近二十年里,大哥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教学上。他上班的学校离家里八里多地,每天要来回走十七多里的路,他眼神不好,又不会骑车,身体还常常有病,但是他一直咬着牙坚持着,风雪无阻。
  他说:“真怕耽误一天学生们,落下再撵就跟不上了。”个别家庭困难的学生买不起书本他还常常接济,一个月最多时拿四十元工资,都要上交嫂子,偶尔有点零用钱,都用来帮助困难的学生。学生要考大学,他就把学生一个个弄到家里来补课,家里粮食本来就少,再多一两张嘴时,大哥就稍稍吃两口就下桌,嫂子看见了总劝他:“你也要多吃点,不然他们可真是来吃饭的了。你饿着不能讲课,孩子们不是白来了吗?”只要是大哥教的学生,升初高中、大学都是学校第一。那些年,大哥在学生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他仿佛年轻了许多,激情也不温不火的燃烧了起来。
  改革开放初期,让大哥看到民办教师的希望。第一批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的指标下来了,但是要经过全县民办教师考试。大哥在全县考了第一名,他说:“比考上北大还高兴”。
  他也听说,感王中学有一个指标,一定是他的,他开始日夜期盼着。可时间一天天过去,一个月也过去了,县教育局领导说:“上边没有如数给指标,感王中学的指标取消了”。后来听说是一个县委书记的老婆,在县中学里当民办教师,考试分数不够,只能从下边中学的指标里转正。
  这一次按理说对于大哥的打击是不小的,可大哥反倒没乍地,他说:“社会不平的事多着呢?算了,不转正也要教书,再等吧!”丝毫没有影响他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也不知道为啥,上帝总是变着法的考验他?大哥马上就要熬上所有民办教师转正的时刻,没想到又出事了。嫂子怀了第三个孩子,按照计划生育的国策这个孩子是不能要的。大嫂也去医院了,可医生说孩子太大要做就要引产。嫂子的身体又不太好,做这种引产怕出生命危险。可是不做掉这个孩子,大哥的民办教师的工作就必须要放弃。在征求大哥意见时,大哥平静的表态,“要孩子,不要工作。”
  两个月后,全国的民办教师都开始转正,干了近二十年,桃李满天下的王老师,却重新当回了农民。可是这个农民在我心里越来越高大起来了。
  命运的坎坷,让大哥的心变得宽广,懂得了放弃和淡定。他回到村里,平静得像什么也没放生过。可村里却热闹起来,村长找他当会计,信用社找他当信贷员,他又“一星管二”的干了起来。好多人问他:“不当老师了后悔吗?”大哥总是笑笑说:“路都是自己走的,总要往前走啊!”他就是这样默默的干着这两份工作,直到视力越来越差,不得不放弃这份工作时,他已到快七十岁了。
  也许真是那样,老天爷给你堵上一扇门,就一定会给你开了一扇窗。正当大哥从民办教师下来时,嫂子的父亲落实政策,四十多岁的大嫂又回城了,成了一家国营纺织厂的女工,一个月回一次家。大哥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在农村过日子,村里好多人开始风言风语的担心大嫂扔下他们四口不回来了,可大哥却不然,每天乐呵呵的过着日子,还学会了做饭,种菜,他坚信自己的爱情牢不可破。
  几十年他们两个人恩爱的生活足以证明大哥当初的自信和眼光。大哥生活上从来都听嫂子的,嫂子从来都是大哥忠实的听众。听了大哥说古论今几十年,直到大哥开始讲中医了,嫂子仍然还像第一次见大哥那样虔诚地听着。他们两个一天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沟通是他们维系爱情的法宝,无论生活遇到怎样的考验,日子过得如何贫寒,沟通都能让他俩一致微笑着去面对,同一步伐向前走。
  现在的大哥几乎双目失明,只能看见影子,近在一尺的人,不说话都不知道是谁,他们更是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嫂子已经退休,拿了一千多元的退休金,孩子们都结婚了,老两口依然在鸭子场过着农民的田园生活。
  可大哥又有了新的爱好,学起了中医。他的脑子实在太好,眼睛看不了书,他所学的东西都是从一个“收音机老师”那听来的。讲起黄帝内经,阴阳五行,经路穴位,各种病症,说得头头是道,不但把自己的病、嫂子的病调好了,还成了村里的“老中医”。村里有个头疼脑热小病小灾,街坊邻居都来找他问问,一来二去还真治好了许多病,大哥说:“早知道中医这么好,考什么北大啊?”
  大哥七十多岁了,他更深刻的体会了人生的真谛,一个普通百姓活着的道理。一切都成为过去的陈风,今天才是春天的起始。自家自留地里会看到哥嫂一同的劳作,田间小道上能听到他们散步聊天的笑声,两个人手拉手成了鸭子场的一道风景,默如幽谷,淡似微尘,贫寒熬日,繁衍后人,也是中华农民的一道风景!
  结尾我想起一个朋友说的话,我觉得他说的就是大哥:“人生,是无常的。你不可能呼风唤雨取尽所谓心想事成的所得,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让你无奈让你无助让你不宁。无数的人世经历告诉我们这些作为地球一员的人,这个人世间是个充满困惑和苦难的混沌家园,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麻烦会来找你,你该怎么去面对?你又该怎么去承受?所以,要有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无论你是谁,都一样。很难吗?当然很难,但必须这么去修行悟安而达至真实不虚的自安,心安才可真正的宁静。这种宁静你真的做到了,你就有可能放下了种种令你迷失的妄念。”我真为大哥的自悟所得而反省,而受到鞭策,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