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县旧事(十一)
作品名称:西县旧事 作者:张金丰 发布时间:2014-10-25 16:28:23 字数:4099
李成义瞥视董道昌,很想听听。
董道昌说:“王国华如今是堤防总牌,一心营私。清河四十里堤防中最要紧的也就六、七里。原来规定按全县田亩派摊堤捐,平常年河滩地收五分之一田赋,堤捐不免。大涝之年受灾田的田赋全免,堤捐照收。间接受害的按亩减收田赋,不免堤捐。其余不受水灾的田,每亩年交五分之一堤捐为义捐,不免田赋。王国华说河流会变道,田地也要跟着变,要重新勘察水害区,想扩大间接水害区。一旦按他的意思重新勘定,他就可以多收堤捐,这才是根本。”
李成义听了说:“难怪王家想独揽河工!”
“他有刘团长做靠山,兴许还有咱没想到的呢,西县快要成他王家的了。”
“本县长坚决不能答应!”
“人在政在,人去政息。小不忍必乱大谋,李县长要三思,不能闯去找刘团长!”
“他们觉得本县长是块绊脚石!嗯,你把本县长说醒了,说亮了,若有好法子就快说来听听。”
“如今要先做好一件事,赢了民心再说。”
“讲。”
董道昌上去咐耳。
李成义先时皱眉,稍倾眉开眼笑,连连说:“对对对!好好好!嘿嘿嘿!”
董道昌见事已办妥,抱拳作揖道:“在下告辞。”
“巴不得明天又见。”
两人别过之后,董道昌出了县衙直奔城隍庙。
李成义也叫县警们散了,跑回后院去照董道昌的话劝抚娘子。
孙翠花本是一个极平常的妇道人,不大理会外面的事。但是自从李成义当了这个县长之后,凡能常见到的都点头哈腰地尊称她夫人,还时不时地有人送钱送物。久而久之养成了她妄自尊大的习惯,虚飘飘地以为在西县数她家最大,开始对谁都故作姿态居高临下,开口‘我家县长怎样怎样’,‘我家县长咋说咋说’。偶尔出个门总爱端着架子,走在县城街上会认为众人正瞧着她呢,十分得意,拿足了自认县长夫人该有的派头,一摇三扭,心里有股真是贵妇人的劲儿,爱平白无故地抛赏给众人微笑,说话时最喜欢别人唯唯诺诺的紧张样儿,这更能使她觉得自己身份高贵。其实百姓们都在背地里笑话她,还有个别干粗笨活儿的人说得就更难听了。这些孙翠花全然不知,始终自我陶醉于虚幻之中。
孙翠花心痛儿子,说:“再喝一碗姜糖水,再捂一会儿把汗出透。”就喊:“拿姜汤来。”声音又烦又急。
一个丫头端着碗姜汤进来,孙翠花见了拧紧眉头问:“托盘呢?手摸过碗不脏吗?手都能捧住还热吗?能发出汗来吗?大笨人!”
李月明一看是平时打闹惯了的冯丫头就来了劲,说:“娘俺缓过来了,汗也早出透了,正想喝口凉的呢。”伸手接了又说:“娘去歇息吧,俺能下床了。”
孙翠花摸他额头说:“娘去看粥好没好,你好歹先喝一碗定定心。等你爹找刘团长算账回来,咱家那口恶气就算出了一半,剩下一半再找那个叫王什么华的算账。哼!也不看看这回是惹了谁!”因为坐久了身子发硬,双手撑住腿“哎哟”一声皱着眉头站起来说:“这半天扭着身子坐得腰也酸了腿也麻了。”边叹边跛着走了。
李月明见娘出了屋就欢喜地叫道:“冯丫头快来!”
冯丫头长得胖乎乎的,嘻嘻一笑说:“想得倒好!一点不老实,那些守城门的兵真把你毙了才好呢!省得俺名不正言不顺地总被你占便宜。”催促李月明喝完,收拾好了又去坐在床边,扭过身笑着抬起手来照他脑袋轻轻一拍羞道:“死了才最好!”话刚完早被李月明抓住手拖进怀中,于是两人嬉闹。
董道昌正往兵营走,突然浑身发软心里发慌,知道是饿了,忙寻到一处买了两个烧饼吃了这才稍好。他一边走一边想,事情到了这会儿办得还不算很从容。刚才在县衙因为事急不能周全,下的是急方只管得了一时。那李成义疑心重,定会招集手下再议,难免又变,要尽快才好。又想送些钱物给王国华,一是防他对宋文龙起坏心,二是诓骗他以为宋家顺服了。刘团长和王国华父亲王来顺的所谓义兄其实只立在一个“利”字上头,根基不牢。常言道利来无兄弟,咱就再使把子劲造化了他们。
想着想着就到了,董道昌看到城隍庙门前放着拦马架,扯着铁丝网,门两边用沙袋垒砌的工事上架着机关枪。再看屋顶上飘着一面旗被风刮得噗噗响。便朝门里走过去,还差着七、八步远就抱拳揖道:“本人杨村宋家的,有事来拜见刘团长。”
一个兵问:“啥事?说。”其余的哨兵都盯着他看。
董道昌说:“特来谢恩。”
这个兵说:“等着吧。”把话传送进去了。
不一会儿快步出来个黑瘦矮子,双眼放光大声说道:“哎呀哎呀,有失远迎。”
兵士们全打了立正。
董道昌一看来的正是刘团长,深鞠一躬大声说:“宋家特来谢刘团长的大恩。”
刘团长哈哈笑着来到董道昌跟前叉腰问道:“董管家早把我忘了吧?”给了一拳头又哈哈大笑说:“刚沏的一壶茶,好口福啊,走!”挽起就走。
两人来到里院进到屋里随便坐了,董道昌问:“听说刘团长正在扩编?董某有事相求。”
刘团长从磁壶里倒了杯茶水说:“先喝。”
董道昌只好先端起来喝了。
“味儿还行?”
“香,茉莉花茶,正宗南货。”
刘团长哈哈笑道:“这是你们宋家刚送来的,封皮儿上是泉州,还没尝你就到了。”给董道昌续上茶水,自己也倒了一杯喝了,咂嘴说:“好味儿,真是好味儿,可惜不当饭。”
“让刘团长喝这个是委屈您了,等去天津的人回来再送更好的来,还有天津桂顺斋的清真点心。”
“喝水有个味儿哄哄嘴就行了,点心嘛好东西,听着就抽腮帮子。别一口一个刘团长听着生分,叫我汉辉老弟。”
“倒是想叫,又怕高攀不上。”
“往高处晾我?”
董道昌听了忙起身道歉,两人又打哈哈。
刘团长问:“刚才你说有事相求?”
董道昌扫了一眼周围,点了几下头。
刘团长把人轰走,拿出支烟叼在嘴上望着董道昌笑。
董道昌从桌上拿起火柴划燃,趋近身子替他点上,问:“刘团长正打算扩大队伍?”
刘汉辉被烟熏得皱眉眨眼,不说话。
董道昌又问:“有这事?”
“听谁瞎说八道?”
“有没有这件事吧?”
“有,是开春的事,上头下文要剿共,让再编一个营,可是他妈的又不给钱,李县长又成天叫穷,兵也不好招,我手下的不少兵还是前头几年用孙大头从外省买的。董管家不瞒你说养不起呀。再说了,咱这儿哪有什么共匪可剿啊?他们不是全在陕北吗?”
董道昌就笑:“刘团长在诓俺吧?”
“全是真话。”
“俺可是听说,扩编好了就要开拔去打仗。刘团长拖着不办是不想去吧?”
“胡说!老子带兵二十几年了没打过仗吗?没打过仗能当团长吗?”
“打过仗的团长才更不想打仗。”
“来挤兑我?”说完干了一杯茶,使劲吸烟。
董道昌替他续上水,说:“剿共就是找死,俺有个好办法。”
刘团长扔掉烟头假咳一阵说:“你这些话按理我是不该听的,说吧。”
“把扩编变成改编。”
“这个事咱俩说了不算,违抗命令弄不好要掉脑袋。怎么改?”
“你把这一个营交给咱,不用上面出钱,也不用县里出钱,宋家牵头来办。”
“我他妈的先办了你!这叫私人武装,其实就是土匪。”
“这叫民团,民办公助不花政府的钱。听说早年间就这么干过,在咱西县也有这个传统。听说书的讲,清同治二年宋景诗降了又叛,从陕西来犯占了西县的县城引起民怒,纷纷起事。那一夜火把遍野,将西县县城围成了铁桶。宋景诗的叛军一看吓得胆寒,求众人让出个口子灰溜溜的撤走了。沿途见乡民们举刀举枪吼声震天,奋勇激昂组织有序,叹不绝口,秋毫未犯。这就是民团,平时散居各处种地,战时招之成兵。”
刘团长听了说:“那还得了吗!本团长是民国军人,决不允许你们哄闹成势乱了朝纲。不对!现今叫做朝政,也不对,是乱了我西县的规矩。”
董道昌忙说:“俺不是那个意思,俺还没说完呢。刘团长如今把家都安在西县了,你想过没有,做了军人就要去打仗,不知哪天就派你去了前线。你倒是不怕,但总不能弃家不顾吧?你都快六十了何苦呢,要那个国军的好听不好使的空官衔干啥?不如当个西县地方的保安团团长,在西县扎下老营,安度晩年享清福。”
刘团长先是不语,低头琢磨半天才抬头盯着董道昌问:“这就是你来求我的事?怎么像是在劝?”又说:“没那么容易,怎能说改就改,上头没这个意思,咱是在瞎打算。”
“上头不是不给钱吗?县里不是喊穷吗?听说山东那边就有这样的保安团,官家出个名义,民间名正言顺地筹钱,团长依然还是国民党员来当,保境安民,上下都欢喜。”
“这个我就不懂了,不要上头和县里出钱他们肯定高兴,但是老百姓又高兴啥?起什么劲?想不通啊。”
“乡绅们出了钱就有发言权,兵都不乱来,乡绅高兴,老百姓也高兴。“
“这倒是。那么民团的团长还算是真团长吗?怎么听着像是自个儿封的?”
“更是团长。”
“怎么讲?”
“不用多讲,大家拥护呗。”
“还是没转过弯来,这里头还有好些事呢,恐怕没那么简单。董管家?我怎么听着你像个共产党?”
“可惜不是。刘团长如果有意,可以和李县长先商议。”
“他懂个屁!百事不成只会乱叫乱喊的书呆子!”
“他在省上有人,这个事成不成最后还得听省府的。”
“这件事情咱俩先议到这,我还是先听听自己心里怎么想的吧。都这半天了你咋不提宋文龙的事呢?哦?老狐狸想等着老子先提?”
董道昌就笑,说:“人在您这儿有啥不放心的?他怎么样了?能见吗?”
刘团长说:“本来关在地窖里,后来老子又一想宋家人不错。去看看?”
董道昌听了之后,暗自庆幸礼物和钱到的及时,便故意无所谓地说:“俺事多先不去了,不过等一会儿他娘要来探视,还请刘团长多照应。”心中却琢磨那件事怎么开口呢。
刘团长满口答应,问:“在门口听你说宋家来谢大恩?什么大恩要劳烦董管家亲自来谢?大谢又是啥意思?”嘿嘿直笑,其意昭昭,提醒着董道昌。
董道昌心想正好,故意问:“俺说过?”
“说过说过肯定说过!既然有大恩相谢你怎么会忘了呢?”
“哦,嗨!一时口快谢在前面了,还不知刘团长肯不肯赏脸呢。”
“说就是了,这世上哪有见到大礼不肯赏脸的人。”
董道昌收住了笑小声说:“有批货在天津,想请刘团长帮忙派兵押回来,定有重谢。”
“哦?烟土?”
“枪。”
“啊!”
“真是枪。”
“不怕掉脑袋吗?”
“怕,所以才来求您。”说完用双手比了个钱数,见刘团长犹豫再比了个数晃了两晃。
“运回来私下卖钱?”
“自用。”
“那不行,上面规定民间不许有枪。”
“是新成立的保安团用。”
“还没准许你们成立呢。”
“早晚的事。”
“我说了不行!”
“那就这个数?”董道昌再次伸手比了一个数。
“不行!”
“那这个数呢!”
“得派亲信去押运。”
“最好!”
“几时?”
“三天以后。”
“只这一回,下不为例。”
“行!”
两人击掌,都心满意足,仰天大笑。
董道昌又故意告诉刘团长,王国华已经接受了宋家捐给堤防的大礼,并说了具体数目,这才告辞。
刘团长将他送出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