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青藏》——三江同源润泽八方
作品名称:天上青藏 作者:恋海如歌 发布时间:2014-07-19 19:49:04 字数:3007
题记:此文节选自本人《天上青藏》一书。
列车继续奔驰在辽阔无垠的可可西里。窗外,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又下起了大雨。远处的山巅上还下着雪,多变的天气着实让人感觉到了十里不同天的高原景象。
出了楚玛尔河,就是海拔4400多米的五道梁了。“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叫娘!”。这一带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土壤含汞量较高,植被少,空气中含氧很低,是青藏线上最艰难的地段,大多数的旅游者到这里都有或多或少的高原反应。通常认为翻过昆仑山口,度过五道梁,唐古拉山问题就不大了。
列车行走在横跨沱沱河河滩的长江第一桥上,这是长江的源头。车上很多人开始有高原反应,大都昏昏欲睡,而我却异常兴奋。窗外,沱沱河潺潺的流水清晰可见,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闪光,反射得有些刺眼。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峰如同巨大的天然固体水库浑然屹立。昆仑之丘,星宿海,扎曲……这是一片人烟稀少的神秘境地,却是中华民族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孕育了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黄河、长江、澜沧江(在境外就是湄公河,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注入中国南海,是世界第九长河,亚洲第四长河,东南亚第一长河。)均发源于这片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江源区域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素有“江河源”、“亚洲水塔”之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这些神山圣水,给三江源带来了几多神圣,几多旖旎,几许神奇。高远的蓝天上,白云像仙女下凡在天边缓缓飘动,湖水的青蓝显得异常静谧。极目望去,雪山隐约可见,山脚下偶有牛羊与帐房点缀在荒漠和草原上,五彩的经幡在它的四周随风摇曳。
车厢内一位经常来往于青藏线的商人模样的人,看着窗外,沉思着。仿佛自言自语,又仿佛是在对谁说,“以前,三江源水草丰美,到处是湖泊,高原草甸区有很多野生动植物种群。但近年情况却不容乐观。近几十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许多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在明显恶化了。”
我接过话茬,“是的,我看过一些资料,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三江源的冰川、雪山逐年萎缩,江河、湖泊和湿地在逐年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滥垦乱伐使大面积的草地和近一半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虫鼠害泛滥;珍稀野生动物盗猎严重;无序的黄金开采及冬虫夏草的采挖屡禁不止……人类种种丑陋的行为已经使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部分地区的人已难以生存,被迫搬迁他乡。”
“九寨沟的水比前几年都少了很多呢。”一位朋友操着浓浓的四川话插了进来。“我经常去可可西里以及三江源一带写生画画,”一位画家也接上了话茬,“过去,鼠害并没有给草原造成触目惊心的破坏,尽管它们繁殖力很强,但只是生态链条上的一环,空中的鹰、隼、雕不断把它们吞噬,生态环境基本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圈里。”说到这,画家话题一转,用很严肃的神情说,“人类的所谓‘文明\\\'渐渐侵入了牧民生活,也将更多的人的欲望带入了草原。其实,本地的牧民根本不去猎杀这里的狼、狐狸、鹰。猎杀者大多都是外来的狩猎者,或是收购皮毛的商人雇人猎杀的。”
这时,一个藏族同胞长叹了一口气说,“唉,这里是高寒地区,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他摇着头重复说“很难恢复啊。”他哽咽了一下,那惆怅的表情,仿佛是他自己失去了家园似的。
“看见这些被破坏的高寒草原我心里特别难过,那些地方就是再过上100年也难以恢复。一片高寒草甸的形成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又是画家的声音。“草场退化,造成了牧民们许多古老的生活方式的消失。这里有个玛多县,曾因畜牧业发达是闻名全国的富裕县,仅仅十年左右,就沦为全国十大贫困县之一。”
……
“到了昆仑山,两眼泪不干;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有民谚如此形容青藏线恶劣的自然环境。
一番不同方言的对话后,车厢内死一般的寂静。
……
很久很久,没有人说话。
我凝视窗外,和大家一样沉默着。心想,如今,在发展的过程中,那种“开发性破坏”和“破坏性开发”的闹剧到处都在上演。如何面临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问题成了我们当下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我们懒以生存的家园面临如何避免劫难,继续维持生机勃勃怡人景象的一个重大课题,世人回避不了,逃脱不了。
我打开一张青藏铁路的地图一个人仔细地看着,地图上显赫地标明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树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克鲁克湖—托素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图反面有文字说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000年8月正式设立。还建了纪念碑,碑文的一开始是这样的文字,“高原极地,一派风光,水塔天成,源远流长,三江同根,与斯滥觞。浩淼东去,润泽八方,羽族炫翎,天籍泱泱,蹄类竞走,蓊郁苍茫……”
窗外,雪山被阳光照射得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水晶,堆积着,绵延开来。
“享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浩浩荡荡的蓝天白云之下,茫茫苍苍、无边无际的亘古莽原之上,便是一片片广袤的草原。难怪法国一位旅行家曾说:“我一定要去星宿海(黄河源头),这是什么样的地方,有这样美丽的名字。当我抵达时,我明白了。”这样的一片圣洁的土地,我们没有理由去损害它。这里蕴藏着万千气象和一统中华龙脉的深厚气韵。“天下众山皆由此起”!这里,峰接着峰,山连着山,在相互的烘托和映衬中成就了一幅幅旷世群像,每一座高峰之上便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和千万年凝冻的冰川,成为江河的摇篮。这里,水构成了江源大地的灵与魂。冰峰雪山下无数条溪流充盈流溢,涓涓汇集,一泓泓碧水、一汪汪湖泊、一片片沼泽以及那地表之下的水冻层共同孕育了大江大河的生命之源。得天地之精血,聚日月之光华,从青藏高原上奔流而下时,已是波涛汹涌的江河了。
此时,广播里传来的藏族民歌打断了我面对窗外的思绪。“这美丽的草原啊,是远古的风带来的泥土,天空的鸟儿带来草种……”这优美的歌词不禁让我想到了古埃及《亡灵记》中的诗句,“牲灵重新走过田野;鸟儿在沼泽中飞翔,举起翅膀它们也敬拜着,而那羊群,快快活活地跑过一切草原。让我在幸福的草原有个家。在那有阳光的田野,我能播种和收获大麦和小麦……”
列车在飞奔,我的思绪在持续。面对日益泛滥的开发,我们怎么办?应该以什么样的情怀来呼吁,保护我们的三江源。我们既不能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毁掉自然生态的环境,因为毁掉了自然环境人类也就不复有发展的问题。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去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能不能找到一个发展与保护的那个平衡点?就像中国古代哲人的“天人合一”之说,这不仅仅是文人墨客们的一种情思、一种抒发胸臆的方式、一种追求清高的途径、一种不屑于与污人浊事为伍的态度,更是对明天,对未来的一种思考。如果人类能够永存的话,具备的条件可能有许多,但“天人合一”必是其中的一条。如果人类将来不能永存的话,则我们失去的条件有许多,“天人合一”也必是其中的失去的一条。现在开始思考,开始将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这对于我们人类健康有序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收效,也是我们造福子孙的一种善举。
昆仑山口、不冻泉、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在身后渐渐远去。前方就要翻越青藏线上海拔最高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
天上西藏在等待着我千年的约定。
写于(九一八事件80周年,警报声声中)
2011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