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天上青藏>《天上青藏》——昆仑神话,人类远古的记忆

《天上青藏》——昆仑神话,人类远古的记忆

作品名称:天上青藏      作者:恋海如歌      发布时间:2014-07-17 09:51:08      字数:3015

题记:此文节选自本人《天上青藏》一书。

列车一直在柴达木盆地喘息。这里一眼看不到绿色,偶有施工的场地和村镇一闪而过。过柴达木盆地后不久,就要翻越海拔4776米的昆仑山口。昆仑山口是青藏线上的一大关隘,亦称“昆仑山垭口”。临近垭口,昆仑尽收眼底。从帕米尔高原一路凌空而下,雪峰高耸,雪野茫茫,冰川纵横,千峰万壑随风起云涌,横贯东西数千里,浩浩荡荡,苍苍茫茫。这就是华夏大地的“万山之祖”、我们中华民族的“龙祖之脉”——昆仑山。
随着列车的不断攀登翻越,一座座冰清玉洁的山峰、一壑壑晶莹剔透的冰川、还有那些翻卷的云,无一不展现在眼前。由于相对海拔没有想象的那么雄伟,在青藏铁路看昆仑,便没有那种拔地极天的感觉。但是,目及之处,这里分布着大量的冰川,冰川是淡水的主要储存方式,因此这里是亚洲众多大河的发源地,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和长江,印度文化的摇篮印度河和恒河都在这里发源,所以这里可以毫不扩张地被称为“亚洲生命的源泉”。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的诗句。古往今来,多少先贤智者,多少剑客奇侠,曾遥望西天,情寄巍巍昆仑。“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诗人的想象忽然升腾到昆仑山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李白认为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昆仑仙境才能见到!南宋大诗人陆游在《昆仑行》中将这座千古名山视为人间仙境,成为天上人间的过渡中介。“阴云解驳朝暾红,黄河直与昆仑通。不驾鸾凤骖虬龙,径蹑香烟上空中……”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昆仑神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山海经》里有西王母和昆仑山的记载,黄帝战蚩尤升驾于昆仑之宫;大禹治水导河积石的故事……《淮南子》、《穆天子传》等古籍以昆仑为地域载体的神话传说广为人知。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炼石补天,黄帝创世,白娘子盗仙草,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夸父追月,牛郎织女,造父驭车,穆王西游,蟠桃盛会……形成了东方色彩的昆仑神话体系,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心田。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先辈们以信仰为灵魂、以图腾神格为中心的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辉煌结晶。是一个民族古老文化的“活化石”。甚至,一个民族的一切伦理、礼仪和传统文化均可以从本民族的神话中找到源头。我们中华文化与昆仑神话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此刻,放眼巍巍昆仑,一种圣神的敬畏在我的心中荡漾着。昆仑,我们民族历史长河中一脉永不凋谢的中流砥柱。
“昆仑”在我国早期的文献中写作“崐崘”、“崑崙”,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它与山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昆仑神话的核心就是昆仑山。因此昆仑神话就是以昆仑山及其相关神话人物如黄帝、西王母为主题的神话,以及与这些神话相关的各种稍嫌零散的传说。
从古籍记载和传说中,不难看出昆仑山是一座神圣的山。正是因为昆仑山的神圣地位,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向往和追寻着传说和现实中的昆仑山,留下了许许多多通过寻求黄河源头而寻找昆仑山的历史故事。如张骞通西域寻找到“河源昆仑”、汉武帝钦定“昆仑山”,唐代大将李道宗、侯君集追击吐谷浑王而“观河源”,元代旅行家都实“三入吐蕃”探询河源昆仑,明代高僧宗泐路经河源专门饮黄河源头水而兴奋吟诗,清代康乾两次钦差考察河源昆仑,纪晓岚奉命编纂《河源纪略》等等。无不透视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昆仑是亿万年前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在亘古蛮荒之地创造的地理奇迹。“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魄魄”,是《山海经》对这座神山的概括。神话中昆仑山不仅是圆形的,连山上的大铜柱也足足有三千里的周长,而且“周圆如削”。有关昆仑山的一切都是圆的,西王母送给中原帝王的玉璧都往往是玉环,也是圆形的。神话昆仑的男主角黄帝,被历史化以后尊奉得具有无比神圣的地位,与另一位传说人物炎帝并称“炎黄”,华夏民族自称是炎黄子孙。但是在最初的神话中,他同样呈现出与昆仑一样混沌的形貌和特质。千百年来,昆仑神话预示着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皆大团圆。
昆仑在某种意义上还有“天”的含义。“河出昆仑”实际就是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因而李白那“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并不是没有一点依据的艺术想象。以昆仑神话为源头的昆仑文化不仅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更有着宽广的包容胸襟。昆仑的历史是一部民族文化交融史,羌人、匈奴人、汉人、鲜卑人、吐蕃人以及蒙古人、撒拉人、土人、回回人等在这里先后或同时生存,多民族文化交汇互溶。古老的昆仑神话、神秘的宗教文化、壮丽的山川胜景,使之神圣、神奇、神秘,令人神往。
“昆仑山口群山连绵起伏,这里到处是突兀嶙峋的冰丘和变幻莫测的冰锥,以及终年不化的高原冻土层。冰丘下面是永不枯竭的涓涓潜流,一旦冰层揭开,地下水常常喷涌而出,形成喷泉。这里的冰锥会不断生长,不断爆裂。爆烈时,有的喷浆高达二三十米,并发出巨大的响声……”列车上不断传来播音员介绍昆仑山风土和地貌特征的声音。看着眼前突兀林立的雪峰,广袤的草原草甸,一个个昆仑神话,一桩桩传说,令人肃然起敬、回肠荡气,我的思绪仿佛飞到了远古的昆仑上空…… 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曾经仗剑鏖战蚩尤,那是怎样的一场腥风血雨的战斗?女娲的石头如今遗落在哪方?是否如同《红楼梦》的一首偈那样:“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女魃究竟回到了昆仑山没有? 还有那祸害百姓的十个太阳,烤得大地直冒烟,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他挺身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之下,九个太阳纷纷坠落。 “月桂树,昆仑山,广寒宫”曾经该是怎样的风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千载以来,这凄婉的词句与天河中的牵牛织女双星一起在人们的心头闪耀,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王母与穆王吟诗诀别在昆仑山麓,嫦娥在奔月的途中,广袖舒展,是否也有灵犀嗅到了吴刚的桂花酒香……
“昆仑山口到了。”车厢内哗然。只见一块几米高的汉白玉石碑一闪而过,能依稀看见石碑上“昆仑山口”几个大字。千百年来,昆仑山及其缠绕华夏大地的神话,散发着独特的光彩与魅力。它们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给我们的脉络刻上了丰满的文化烙印,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幻思遐想。它夯实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血脉里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泉。“旅客同志们,列车前方就是可可西里……” 列车员的话音告知我们,巍巍昆仑已经在身后逝去,然而,那些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一直伴随着我,随我的足迹盘旋,永远不老,永远。
后记:写完这篇随笔,是2011年的9月9日,是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辞世35周年纪念日。老人家于1976年的今日离开了我们。而他在1935年写下了一首诗词,描绘昆仑形象。这首词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一面,用极度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改造旧世界,建设一个崭新世界的豪迈情怀。贴上毛泽东的这首词,让我们共同缅怀一代伟人的昆仑情怀和放眼世界的胸怀与气势。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