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炉火纯青——担任主编和参与编写两部丛书
作品名称:三湘奇才张月明 作者:刘浪流浪 发布时间:2014-06-28 18:57:48 字数:8047
一
能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和红旗出版社出版两本书,应该说是相当了不得了。然而,参与编著《廉政?监察》丛书和主编并大部分编写《工程预算丛书》,则是张月明著书立说水平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张月明参与编写的第一套丛书是《廉政?监察》丛书。
1989年秋天,张月明和几位同志去北京出差,办过一天的事后,第二天晚上,他们就来到国防大学找一名刘同志。(张月明这是第一次与他交往,并且就是这一次,张月明从刘同志那里得知,横铺中学条件差,要求市里给予支持。)他们想通过刘同志了解另一位同志的一件事。
老刘当时还只是“而立”之年,是大学毕业后留北京工作的。他一听说是家乡的人,非常热情,和他们无话不谈。
从闲聊中,张月明不仅了解到他们要调查的那位同志没有“问题”,目的达到了,同时还了解到,刘同志当时受监察部委托,正在编辑一套《廉政?监察丛书》。于是,他们很快就把话题扯到了编书上。
“你是搞纪检工作的。廉政、监察可是你们份内的事啊!”老刘突然对张月明说。
“是呀!”张月明说,“可惜这方面的学习资料太少,想来北京买一些廉政、监察方面的书籍,可是跑了趟书店,也没有找到。”
“你想买书?”
“不光我想买书,在基层搞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都想买业务参考书。说出来不怕丢丑,因为缺乏这方面的书籍,近两年我还硬着头皮编写、出版了两本有关纪检工作方面的书呢!”
张月明感慨不已,说,“北京有那么多书店,怎么很少有我们基层纪检监察人员想买的书呢?”
“老张,”老刘眼睛一亮,高兴地说,“你编写过纪检方面的书,那太好了!我受监察部的委托,正在主编一套《廉政?监察丛书》,正需要你这方面的大作呢!”
张月明不好意思地说:“哪里算什么大作?滥竽充数,补个空白而已。”
“你写的两本什么书?”老刘有点迫不及待。
张月明没有再谦虚,将自己前两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检办案基本知识》和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纪检工作常用知识手册》两本书说了。
老刘这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兴奋不已地说:“老张,真的是太凑巧了!我眼下正在负责着手编写一套丛书,正好需要这方面的书稿。你能不能把你已经出版的书送一本给我?”
“带来的几本书都送人了。”张月明说的是实话。他原来不知道老刘是老乡,因此,没有考虑要送书的事。现在,他感到为难了。“回岳阳后我再寄给你行不行?”
“不!最好现在就有。”老刘心情急切地说,“我想先看看你的书,趁你在京的时机,我们再研究一下。”
“这……有点为难。”张月明摸了摸后颈脖,思忖片刻,快出门时说,“好吧!我去想想办法。”
这次去北京,张月明曾给团中央国际联络部的王胜洪部长送了两本书。王部长是湖南常德人,也是湖南老乡,人也好说话。于是,他跑到王部长那儿,说明了情况,并答应回岳阳后,再给他寄书去。
王部长二话没说,就将张月明签了名的两本书,退给了他。
两三天后,张月明又去了趟国防大学,将《纪检办案基本知识》和《纪检工作常用知识手册》两本书,送给了老刘。
不久,老刘给张月明打电话说:“老张,你写的两本书我都看了。很好!我现在有一个想法,请你去一趟河北石家庄炮兵军事学院,找那里的李长青同志。我请他在组织编写《行政监察办案知识》一书。因为他不是搞纪检工作的,我想请你与他合作来搞这本书。你比他有经验。不知行不行?”
张月明犹豫了。他不想干抢别人饭碗的事。于是说:“人家已经在编写了,我怎么好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他是我的学生,没问题!”老刘很有把握地说,“这样,我事先给他挂个电话,你就直接去石家庄找他吧!”
“这个……我不好去。”
张月明虽然一再拒绝,可老刘就是紧追不舍。看来,老刘也是个在事业上不达目的不善罢甘休的人。
张月明记不清老刘是第几次给他打电话了。但最后一次,老刘是这样说的:“李长青那儿我都已经说好了,他们欢迎你去。李长青的爱人叫刘晓丽,在石家庄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商店当营业员,很好找。我都说妥了。麻烦你就去一趟石家庄吧!”
张月明实在不好再推辞了。
二
当时,张月明一行在北京的工作任务已经完成,第二天就要回岳阳了。他考虑再三,只好对同事们说:“我要去石家庄办点私事,不能同你们一道回去。回去后请代我向办公室请两天假。两天之内我一定赶回!”
这样,张月明又给老刘去了电话,告知他第二天去石家庄的事,并叮嘱老刘:请通知李长青同志不要外出,在家里等着。
张月明原来没有去过石家庄。下了火车,他根据老刘描绘的路线,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李长青同志爱人所在的那个商店,又找到了刘晓丽。
刘晓丽高挑的个头,眉清目秀,长得很漂亮,还有几分精明。当张月明通报姓名后,刘晓丽很热情地接待了他。显然,李长青同志早已将这事告诉了她。
张月明问:“炮兵军事学院在哪儿?”
“还远着哩!”小刘笑了笑说。
“唉,难怪老刘要我先来找你的?”
“你自己去很难找的。”小刘说,“北京来的人都是先找我。我这儿简直成了他的联络站!”
下班后,小刘领着张月明在街口等炮兵学院上下班的交通车。还真够远的,汽车走了几十分钟才到。
当晚,张月明就住在李长青家里。他们夫妇都极热情好客,专门腾出一间房子来,安置他这个千里迢迢而来的客人,并且招待也很周到,简直是无微不至。
张月明深受感动。他想,要不是为了写书,自己又怎么会认识李长青同志?又怎么会成为他家的“贵客”呢?人的一生真的有许多不期而遇,有些不期而遇,是绝对让你回味无穷的。那,也可以称之为一种“缘份”吧!
在李长青同志家里,张月明把自己一路上思考的《行政监察办案知识》一书的主要内容、章节目录的“腹稿”向李长青同志和盘托出,两人很快达成了共识。当晚,李长青带张月明到一位少将副校长家给北京的老刘打直拨电话,把他俩商量的“目录”告诉了对方。
老刘听后说:“行!你就把稿子交给老张,让他带回去弄吧!”
老刘这一锤子,就把任务钉到了张月明的身上。
第二天,张月明和李长青同志仍搭炮兵学院的交通车来到石家庄的一所学校里。那里,有几个人聚集在一间办公室里,等待着他俩的到来。显然,他们都是参与编写书稿的人。李长青已经与他们约好了。
李长青同志就把张月明介绍给了大伙儿:“这是北京刘老师派来的张月明老师。他是经验丰富的著述家了,已经出版过上10本书。他是搞纪检工作的,纪检方面已经出了两本书。我们这些人大都是政法部门的,对行政监察不熟悉,写书又没经验,还请张老师多多指点!”
张月明有点受宠若惊。他谦虚客套了几句,然后直入正题。在这个小型的编写讨论会上,张月明就书的主旨、内容和预拟的目录,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那些人听了,都频频点头。
结束时,李长青同志将每人手里写成的书稿集中起来,一共约20万字,一并交给了张月明,说:“张老师,我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您能用多少就用多少。不必客气。反正下一步的工作就全权委托您了!”
“你们都是大学本科毕业,有的还有高级职称,”张月明这时才如实亮出了自己的“家底”,说,“我虽然出过几本书,但文化底子很差,真的只有小学文凭。我得好好向各位学习……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同一个任务,那就是要将这本书写好,写出档次,写出水平。只要各位写的符合本书的主旨,我一定尽量用上去!”
三
在回程的火车上,张月明呆了二十来个钟头。他居然利用这段时间,将那20多万字的书稿看完了。最后给他的感受是:他们的文笔非常流畅,词汇丰富,编写紧凑。一眼就看得出是大学底子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光从写作技巧上说,张月明是自叹不如。
然而,正如李长青同志所说,他们都是政法干部,是专政机关的笔杆子,大概说话、写文章都已习惯于一种“专政口气”,而行政监察办案与专政机关办案,是两码事。监察办案是站在同志式的立场上。即使发现对方问题再大,办案过程中也只能以同志式的苦口婆心,规劝当事人“说清楚”、“彻底交待问题”;而不能采取专政机关“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那种口气。那样,就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他觉得,这本书要达到出版要求,工程真的还不小。仅是办案口气变过来,进行一番文字上的修改还容易,问题是有一大半的章节几乎要重写。
1989年9月30日,张月明回到岳阳后,便同一道出差的同志一起向领导作了工作汇报。从这以后,他便利用业余时间,对《行政监察办案知识》的书稿进行修改和重写。
为了慎重起见,动笔之前,张月明还请了一位搞纪检工作的朋友,帮忙看了那部书稿。朋友的印象与张月明不谋而合。于是,张月明便坚定了大刀阔斧删改的决心。
可是,真的要“大刀阔斧”,对张月明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倒不是说,由他一个小学毕业生来删改那些大学毕业生们的文稿力不从心,而是他“心太软”。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迟迟不忍下笔……
张月明回忆当时的心境时说:“一想到新结识的朋友如此诚恳善良,通情达理,我手里的笔就如同千斤巨斧,怎么也挥不起,砍不下。”
到了最后,再也没有了退路。张月明只好鼓足勇气,安慰自己;并且悄悄踱到阳台上,双目注视着北方,默默为远方的朋友寄语:“为了书的顺利出版,我只能说声‘真的对不起’了……”
经过张月明的删改、增补,《行政监察办案知识》的书稿全部落定。其中,李长青等同志的文字大概占百分之四十,张月明自己的约占百分之六十。所以,这本书出版时,老刘将张月明的名字摆到了李长青的前面。
这就是1990年12月,由北京华龄出版社出版的“廉政?监察丛书之十”的《行政监察办案知识》诞生的大体经过。
这套丛书装帧精美,塑料压膜封面,设计端庄大方。扉页上有好几位中央领导和学术泰斗的题辞—
薄一波的题辞是:
加强行政监察
促进廉政建设
胡乔木的题辞是:
问事不问人哪管你皇亲国戚
有头必有尾直追他水尽山穷
王首道的题辞是:
健全监察体制
促进廉政建设
侯镜如的题辞是:
加强行政监察
促进廉政建设
四
在这套《廉政?监察丛书》中,还编入了张月明独自一人编著的《行政监察名词解释》一书,作为“丛书之十二”,同样于1990年12月在北京出版。
张月明说,这本20多万字的书,可以说是他从牙缝里挤出时间来完成的。
张月明与老刘相识后,时有书信和电话来往。
有一次,大约是1989年11月初,张月明和老刘说到自己想编一本有关行政监察名词解释的书。老刘一听,非常高兴,当即拍板同意这个选题。并说:“要快马加鞭,在1989年12月底以前交稿。”
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主要是时间太紧,那时离交稿时间还不到两个月。
张月明原来写过一本《纪检工作常用名词解释》的初稿。他想,其中很多素材是可以移用到《行政监察名词解释》中来的。但是,真正动手写的时候他才发现,两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行政监察”比“纪检工作”的范围更为广泛,涉及解释的词条要多得多。
这本《行政监察名词解释》初步拟定共分为七个部分。原稿中基本能够使用的仅“案件定性”、“案件审理”、“纪律处分”三个部分;需要重新编写的有“行政监察”、“监察办案”、“监察信访”和“文秘档案”四个部分。要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巨大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编写的工作,确实是很艰难的。但是再难,张月明也不会动摇。他说:只要是能尽力做到的事情,他就不会半途而废!
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张月明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没日没夜地赶稿。见他那般拼起了“老命”,夫人和孩子们便泼起了冷水,甚至对他大加“讨伐”:
“别写了,还是多活儿年吧!”
“您何苦呢,又不是日子过不去?非得自己找苦受呀!”
他的小儿子甚至还迸出一句让他哭笑不得的“顺口溜”:“一日风、三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
张月明确实是位沉得住气的人。任凭家庭“风云”如何“变幻”,他却一个人稳坐江边,一心一意“独钓寒江雪”,专心致志,心无旁鹜。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0年新年到来之前,张月明终于将《行政监察名词解释》的书稿按时寄到了老刘的手里。
在这套包含十几册的《廉政?监察丛书》中,张月明编著和主编的两本书,最受读者欢迎。前一本发行16753册,后一本发行14088册,是该套丛书中发行量最大的两本。
五
张月明编著《工程预算丛书》,是从1994年开始的。
张月明说,决定编写这套丛书,也是极偶然的事。
1994年6月,正是江南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季节。当时,湖南省市场经济法制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这个学会是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发起成立的。
张月明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安排得不紧不松。白天开会,听专家学者们作学术报告,晚上安排了一些文娱活动。张月明几乎是个“文娱盲”,既不会跳舞,又不会什么“卡拉OK"。除了看电视新闻,对其他活动都没什么雅兴。因此,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翻翻当天的报纸,或出门散散步。
有天晚上散步时,张月明突发奇想:我已经出版过不少关于建筑安装工程预算方面的书了。何不根据现行政策、法规,特别是当时建设部即将颁布执行的“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土建)”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把那些书重新删改、增补,再出版一套全面而实用的“工程预算”方面的丛书呢?
张月明很善于审时度势。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风起云涌的开发区建设,千百万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成了基本建设工地的主力军。这支新的建筑安装队伍,是多么需要一套比较全面、系统而实用的“工程预算丛书”啊!
六
这显然是个好点子。张月明有点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当即就给湖南科技出版社工业编辑室的何信媛主任家里拨电话。
电话通了。
张月明马上问:“喂,是何大姐吗?”
夜已深了。何大姐开始还不知道是谁在打电话,便嗓音干涩地问:“喂,哪里?您找谁啊?”
“我是张月明。”张月明自我介绍道,“我现在在长沙!”
“啊,老张,你什么时候到的长沙?”何信媛主任立即改了声调,变得热情起来。
张月明便将他参加省里的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告诉给了对方,同时,也谈了自己那个“奇想”。
“噢——编一套工程预算丛书。这想法不错……”电话里沉默了一会儿,接着问,“你打算编写几本什么样的书?”
“我想编写这样几本书,”张月明将自己的想法一古脑儿地说了出来。“一本《工程预算概算编制》,一本《工程预算材料手册》,一本《工程预算名词解释》,再就是《建筑工程预算题解600例》和《安装工程预算知识》,总共5本。”
“老张,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何大姐说,“不过,这么大一套丛书,估计有几百万字吧?”
“预计有200多万字。”
“是呀,几百万字一套丛书,征订有一定的难度……”何大姐不无忧虑地说。
“我考虑了。这套丛书的发行对象,主要是建筑安装施工单位、基建主管部门和相关的建设银行、设计院、建设工程定额站,特别是农村基建队……”张月明很有把握地说,“我想,这套丛书只要编写得有质量,发行是不成问题的。”
“哦,这样吧!”何主任顿了一下,说,“那你再搞个详细方案,我们也好好研究一下,双方再当面谈谈。等事情定下来以后,你再动手吧!”
事情就这样达成了初步的口头协议。
七
张月明知道,要想让这套工程预算丛书面世,出版社那一方的问题不会太大,关键是编写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书稿的质量问题。
为了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地编写好这套丛书,这年7月26日,张月明邀请了拟请他们参与编写该丛书的湘潭、衡阳、长沙、常德、岳阳等建设工程定额管理站的负责人,在长沙市定额站召开了一个丛书编写讨论会。
会上,张月明通报了自己设想的这套丛书的规模,各个分册的主要内容、章节、编写宗旨,以及与湖南科技出版社工业编辑室达成的初步协议,然后请大家进行可行性分析。
讨论中,大家几乎众口一词。
“好!这是一套很好的丛书,选题准,非常实用。”
“全国建筑安装行业、基建主管部门、定额部门等都会欢迎的。”
“编写嘛,有你老张挂帅,我们完全放心。分给我们的编写任务,保证按时、按质完成。”
真是“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这些人在一起一合计,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了把任务落到实处,保证各个环节不塌场,张月明还就丛书的编写工作印发了一个会议纪要。纪要中,对编写任务作了初步分工:
《工程预算概算编制》:由张月明、李文忠任主编,喻润贤、肖忆刚、段祖全任副主编;
《工程预算材料手册》:由张月明、毛行简、张瑞萍任主编,李光亮任副主编;
《工程预算名词解释》:由张月明、张瑞萍、林立刚任主编,潘卫卫、李晓竹、王一柏任副主编;
《建筑工程预算题解600例》:由张月明任主编,喻润贤、周柏松、王明芳任副主编;
《安装工程预算知识》:由张月明、张瑞萍任主编,周柏松、邓珊任副主编。
全套书的编写工作虽然已分工到了个人,但作为总主编,张月明自然比别人的工作量要大得多。既要拿出全套丛书的详细编写方案,与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又要负担大部分编写任务,还要负责全部书稿200多万字的文字统稿、修订工作。因此,这对张月明来说,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张月明仿佛这一生都在过“火焰山”。这样的考验对他来说,已经变得习以为常了。
一切都在按照他理清的思路运作着。
拿出详细的编写方案后,张月明便去湖南科技出版社工业编辑室,找何信媛大姐汇报。何大姐听完他汇报的情况后,当即向该社领导请示,领导也表示同意。这样,他们就正式签订了编写、出版《工程预算丛书》的文字合同。
根据合同的规定,该套丛书预计在1995年8月出版。
接下来是编写提纲,把具体任务分给每个写作者……
再接下来是完成他自己的那一大部分编写任务……
最后是全书的统稿定稿……
张月明记得,在主编这套丛书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是没日没夜地干,一瓣时间掰成两瓣用。身子累瘦了,头发忙白了,额头上熬出了深深的波浪皱。特别是在统稿、校清样的日子里,那种几乎超越身体极限的辛劳,总让他刻骨铭心。仅看一遍,校一遍,就要花去他几个月的业余时间。何况有很多地方还要逐字逐句推敲、修改呢!
八
当然,还有请人为该套丛书题词、写序的事,也落到了张月明的身上。
为了请中央领导为丛书出版题词,张月明专门去了一趟北京。这样的题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可讲究的,其实是事关重大。题词,标志着一种认可。特别是像这样技术性很强的书籍,题词者的级别越高,越权威,就越能说明书稿的价值。
张月明去北京,请的是两位政要和权威—一位是前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长,时任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还曾经担任过建设银行总行行长的王丙乾同志;一位是前北京设计总院院长,时任国家建设部常务副部长的叶如棠同志。他们都是曾经或正在主管基本建设工程预概算的老首长、老专家。张月明认为,如果能让他们题词,不仅能使这套丛书“蓬荜生辉”,
而且还能对读者产生权威性的号召力!
张月明没有料到,此次北京之行,竟是如此顺利。两位老领导很快答应并且热情地题了词。
两位首长的题词是这样的:
精心预算,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果。
王丙乾
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加强造价管理提高投资效果
甲戊年秋叶如棠题(名章)
有了中央领导的题词,张月明又去长沙请前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俞海潮同志作序。俞海潮副主任看到张月明带去的中央领导的题词后,笑了笑说:“啊!王丙乾、叶如棠都题了词,那我还有什么说的?一定写,一定写!”
俞海潮同志毕竟是位很有才华的领导。他的《序》写得很精彩:
……丛书内容丰富,系统、全面,适用面广,通俗易懂,并具有融科学性、知识性、指导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特点。它不仅是工程建设计划、设计、施工、物资供应、价格成本核算、工程招标、投标、拨款与货款以及工程监督、监理等部门的实用工具书,同时还可以提供给有关部门、单位、大专院校等作为工程预概算学习参考书……
一切均已大功告成。就在这时,当时已从国家财政部条法司退线,正在北京市四维产业总公司任顾问的程曾泽教授得知后,又专门为“丛书”写了一篇很长的《后记》,对张月明这个从“小学生”走上业余编书道路的“半瓶子醋”(张月明自喻)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说了许多让张月明“汗颜”的褒奖之辞。
谈到这里,张月明真是感慨万千。他说:他近20年的编著生涯,启蒙的是程曾泽教授,而在他写作编著达到高峰的时候,为他作出高度评价并热烈祝贺的,仍然是程曾泽教授!
这,是否可以用,“天赐良缘”一词来概说呢?
张月明主编的这套丛书5本共215万字,不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还被岳阳大学用作该校土建系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