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三湘奇才张月明>第七章 大胆一试 ——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书

第七章 大胆一试 ——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书

作品名称:三湘奇才张月明      作者:刘浪流浪      发布时间:2014-06-26 15:18:08      字数:6299

  一
  
  张月明是条不屈不挠的汉子。凡他想要做的事,从来就不言放弃。勇敢地往前走,一直走下去,走到目的地。这就是他人生特有的性格和精神魅力!
  张月明很崇拜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这样一段话:
  
  好花盛开,
  就该尽先摘,
  慎莫待美景难再,
  否则一瞬间——
  它就要凋零萎谢,
  落在尘埃。
  
  俗话说得好:好花不常开。人的机遇如果不好好地把握,到头来,同样也是什么事也办不成。
  张月明想公开出版自己编写的一本书,就是这样的心理支撑他的。
  实在讲,张月明当时想出的那本书——《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编制方法》,还只是他自己讲过几次课的笔记整理,虽然也作为内部资料印过几次,充实过一些内容,也得到了社会及同仁们的赞誉,但要寄到正规出版社,向社会公开出版发行,距离究竟有多远?是否登得“大雅之堂”?这些,他似乎并没有过多的去想。他觉得,如果一个人老是左思右想,瞻前顾后,势必裹足不前了。他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既然那些“内部资料”社会评价好,就可以拿去试一试,兴许真的就能碰中哩!既然想干,那就大胆地干一场吧!
  不过,当张月明捧着那一摞由他精心编写、有40多万字的《建筑安装工程预概算编制方法》书稿,走进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那种“试试看”的想法,变得像一个铅砣,沉甸甸的,以至让他的呼吸也不那么自然了。
  因为,在张月明的心目中,出版社简直是太“神圣”了,几乎“神圣”得不可企及。他记得读小学时,每当自己捧着新发的、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课本时,他总感到十分崇敬。他想象着那些写书的人,一定都是白胡子的大学问家;而编辑出版这些书的人,就一定是比“白胡子”的学问更大的人……不然,他们怎么能编写出书来让人读呢?自然,他绝不会想到,有那么一天自己也会走进出版社,和那些编辑们谈论出书的事。
  然而,张月明之所以有胆量、有勇气走进去,之所以这般“心血来潮”,完全是由于一种使命感的驱使——人们的企盼,社会的需求。
  因此,当他踏进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门时,也有一定的自信心。
  
  二
  
  那是1981年的一天。
  张月明记得,当时接待他的是出版社工业编辑室一位50多岁的女同志。
  “编辑老师,您好!”张月明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向女编辑打起了招呼。
  张月明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他虽然已不是幼稚的小学生了,自己在工作岗位乃至“官场”上已混过了近30年,省、地级头头也见过不少。但是当他见到那位两鬓斑白、颇有几份书卷气的女编辑时,仍然有一种“小学生见老师”的感觉……
  女编辑慢慢将目光从她摊了一桌的稿纸堆中移向张月明:
  “你是——”
  “我是来送一部书稿的。”张月明忙解释说。
  “啊,快请坐!”女编辑非常热情,立即起身搬椅子,倒开水。
  尽管如此,张月明的紧张并没有多少松弛。他拘谨地坐下来,“嘿嘿”地笑了两声。他是想用笑声来放松自己。
  然后,他忙不迭地从两只大牛皮纸文件袋里掏出两摞抄得工工整整的稿纸,把这部书稿的各章节目录、内容简介摆在最上面。
  “这是我和同志们花了一年多时间和心血编写出来的。”张月明介绍说,“其中,大部分内容是我的讲课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后,作为内部资料先后铅印成3本书,印了近8万册,社会反响还比较好。我这次来,就是想请编辑老师指教帮助,让它能公开出版发行……”
  女编辑听完介绍,终于长长地“啊——”了一声,再没有说什么。也许,她原来还以为站在面前的是个熟练的著作家呢!哪知是个半路出家的“和尚”。作为出版编辑,最怕的就是一些“半吊子”作家的“作品”了。因为洋洋几十万字的文稿,你费尽心机地审来审去,最后也许就被“嘣”地一声给“毙”了。编辑所花费的心血也随之付诸东流……
  女编辑坐下来,从头至尾一页一页地翻阅着张月明那几十万字的文稿,大约翻了十几分钟,也仍然一声未吭。这让张月明感到更紧张、更不安了,仿佛坐在审判席上等待最后宣判的人……那十多分钟,仿佛就是十天,十个月,乃至……张月明如今这样说。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女编辑终于抬起了头,用疑惑的目光盯着张月明,再次问:
  “你叫张月明?”
  “是。”
  “在哪里工作?”
  “岳阳地区建设银行。”
  “你怎么会熟悉建筑安装工程方面的预概算编制?”
  “我原来在湘潭专区工程公司搞过工程预算。1964年湘潭和岳阳分设地区,我被分到岳阳,在建设银行工作,还是搞工程预算这一行……我搞了近30年工程预算。去年,五机部在长沙举办建筑工程预概算方面的进修班,还请我给他们讲过40多节课……”
  一场仿佛审讯般的问话就这样进行着。张月明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极力争取将要回答的问题尽量回答到点子上,还带了一点吹嘘的口气。其目的是让女编辑不要轻视他,还要争取将他高看一等。也就是说,要让女编辑对他的文稿耐心地看下去,不要在十几分钟时间里轻率地给一部几十万字的文稿宣判“死刑”。他相信自己文稿的分量。
  俄国一位小说家曾说过:“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可是,张月明的这份“自信”和努力并没有打动这位见多识广、长期同写书人打交道的老编辑。也许,像这种情况她见得够多的了。等张月明把话说完,女编辑才不急不缓地说:“书稿我刚才随便翻了一下,觉得章节的安排,整体内容大体上还是不错的。可是,这种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编制方面的书,牵涉到很多政策性的问题,比如工程预算定额啦,取费标准啦,各种法规文件啦……你在基层工作,不大容易掌握全国、全省的情况,是很难把握得住的。再说,真要出版这种书,还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查,签出意见,才能正式出版。”
  张月明还真没想到,要出版一本书,还有那么多环节。他忙问:“要省里哪一级部门审查?”
  “这个……”女编辑显然不愿再细说下去了,顿了一下说,“这样吧,你先把书稿放在这儿。我同编辑室负责人商量后再答复你,好吗?”
  “好!”张月明就这样毫不犹豫地同意将自己花了无数心血的一部几十万字的文稿,交给了一个第一次打交道的出版社编辑。由此可见他急于想出这部书的心理。
  为了使女编辑对他的这部书稿引起重视,张月明又一再解释说:“我是个只喝过小学‘墨水’的人。本来,要编书出书,是抓了黄牛当马骑。但我当过建筑工人,后来在建筑公司和建设银行又搞过几十年工程预概算。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料,同时,也看到现实生活中,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逐年增加,搞预概算的新手越来越多,他们业务生疏,要找到实用的参考书太难了。所以,我硬着头皮,花了几年业余时间,才弄出了这部书稿,水平肯定不高,离公开出版发行还有距离,但我还是有信心将它修改好的。也真诚地希望编辑老师能帮助我,指导我。如果能够出版,也算我这个搞了几十年的‘老预算’为新手们办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张月明说,现在想来,当时的那些话,几乎到了乞求的地步。其目的明摆着,还不就是要让那位老编辑高抬贵手,让他的书得以顺利出版。
  不过,那位女编辑毕竟是很有涵养的知识分子,也很善解人意,不会那样居高临下地对待张月明。她见张月明一本正经的样子,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好吧,我会认真看稿的!”
  张月明就这样离开了出版社。
  
  三
  
  当走出出版社的门槛时,张月明才感觉到,自己身上已经出了许多汗。那可不是热出来的汗,而是紧张和着急憋出来的汗!外面的轻风一吹,他的心情舒坦多了,也轻松多了。他暗自庆幸:多亏没有被当场“枪毙”,要不然就真的有点不好出门了。
  当然,张月明的心里很快又有了压力。虽然当时女编辑没让他不好出门,但其结果又将如何呢?会不会最后还是要“挨枪子”呢?
  回到岳阳后,张月明面临的是旷日持久的、令他焦虑不安的等待。
  单位里的一些人听说张月明已去出版社联系出书事宜了——尽管当时“八”字还没一撇,各种议论便纷至沓来。
  “听说没有?人家张科长出书了呢!”
  “他也能够出书,别人还读什么大学?”
  “一个小学学历的人,能在出版社联系出书,也真是不容易哩……”
  “自学成才嘛,你没听说他打了多少夜班!”
  ……
  这一回,面对这些议论,张月明没怎么去在乎。他觉得,自己一个“小学生”,想公开出书,引起人们的议论是很正常的事。单位里那么多有学历的人还没能公开出书呢!再说,他平时在单位上人缘关系还算不错。他坚持勤勤恳恳地工作,老老实实地做人,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大家说说也是出于好奇和关心。即使有人说几句风凉话;也不足为怪,自己能正确对待就没事了。况且,张月明也深知,自己的成长和每一点进步,都是与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分不开的。
  张月明这样一想,心里便豁达坦荡起来——“让别人去说,自己走自己的路!”
  
  四
  
  当然,令张月明无法放下心思的,倒是那艰难的等待是否能换来出书的好消息。等待是熬人的。那时张月明感觉每一天的日子有多长,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期间,张月明利用去长沙开会的机会,先后3次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打听消息,但是都没有找到那位让他尊敬的女编辑,也没有书稿的任何消息。当时在他的潜意识里,那绝对是一种不祥的征兆。他更急了。
  记得是第4次去长沙时,张月明再次去出版社,在没有找到那位女编辑的情况下,他再也按奈不住了,干脆直接去找工业编辑室的主任何信媛女士。张月明是通过别人的介绍才认识她的。
  何信媛女士当时40岁左右,一副很聪敏、精干的样子。脸上常露出微笑。
  “何主任,我想打听一下,我一部书稿放在这里有些时间了,不知您看到没有?”见到何女士,张月明直截了当地问。
  “哪一部书稿?”何女士非常热情,笑盈盈地问张月明。
  “就是《建筑安装工程预概算编制方法》……”
  “唔,看过了,看过了!”何女士沉吟片刻,收住了笑容。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张月明顿时脑子里“轰”地一响。他想,书稿被“枪毙”了!不然,何女士不会有那样为难的表情。
  就在张月明感到万分难堪的时候,何女士终于又开了口:“不过,我们这里现在已收到了另外一部和你的文稿内容大致相同的书稿……”
  原来是这样!张月明这才使自己很快镇定下来。“那么,那部书稿又是谁送的呢?”张月明急不可耐地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是湖南省定额站的顾方林等人编写的。”
  “省定额站的人编写的?”张月明一听心里又发毛了。省定额站的人毕竟要比自己这个“小学生”“正宗”、“权威”得多呢!弄得不好,还会惹出抄袭、剽窃之嫌来。于是,他忙问:“是我的书稿先送来,还是他们的书稿先送来?”
  张月明记得,当时自己心里乱糟糟的。本来让他等消息就等得心急火燎了,而半路上却又杀出个“黑旋风”。真是太不顺利了!
  “是你的书稿在前,省定额站的书稿在后。”何女士撩了一下额头上的卷发,看了张月明一眼,坦诚地说。
  “那该怎么办呢?”张月明打探式地问道。
  “这事……”何女士也表现出几分为难的样子,“既然他们把书稿送到了我们出版社,我们也不能不考虑呀!”
  张月明一听,立即像被霜打过的茄子。人家毕竟是省定额管理站的呀!
  这时,何女士突然朗爽一笑,说:“我觉得,你们两部书稿都写得不错。舍弃谁的都可惜了。我想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案,把你们的两部书稿合起来。你们合作,把书稿进一步整理整理,再进行适当的调整,合成一本书出版。这样可能内容更充实一些,完整一些。你看,这样行不行?老张?”
  这倒是个好主意!何女士毕竟是编辑经验丰富的人,遇到这类情况肯定是有的,办法也想得周全。
  张月明自然不好再说什么。谁叫自己恰恰遇上了这么个让出版社为难的问题呢!要合著出版,这个问题张月明好商量。省定额站的主编顾方林,和张月明是老熟人。他是上海人,是早年从国家建设工业部下放来湖南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在湘潭工程公司搞过一段时间的建筑工程预算,后来调到了省里。他俩以前关系不错,相互了解。张月明到岳阳工作后,顾方林曾经在湘潭工程公司岳阳化工总厂工地搞过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他经验丰富,见多识广,无疑是这方面的行家。要和他合作,张月明当然愿意。那么,老顾又会怎么想呢?
  “他们会同意合作?”
  “这个工作,我们去做。”
  “要是他们不同意,我的书还出不出?”张月明有点着急。
  “到时候再说吧!”
  
  五
  
  通过何女士的衔接,顾方林很快同意合著出版了。
  再面临的问题就是,两本文稿的内容怎么“捏”到一块儿。
  两部书稿,都是按各自的思路、章节设计的,都写了好儿十万字,且都曾经以内部资料的形式铅印成书,在内部发行过,反应也都很好。现在,要将两部书稿“捏”成一部,既有文字、章节、技术处理上的问题,更重要的则是要将合作者的思想“捏”合到一块。这显然是个难题。
  由于何女士事先给双方打了招呼,做了工作,张月明便只好按何女士的意见,主动去找老顾磋商。当然,这其中出版社是起主导作用的。
  老顾那天带来了他那部书稿的几位执笔者,都是些有头有面的行家。张月明这一方就只有他一个人。开始,双方介绍了各自书稿的章节、编目和整体构思、主要内容。但很快便涉及到合著的许多具体内容:比如,究竟以哪一本书稿为基础,再综合另一本书稿的长处来重新编写?这是最基本的东西。对于这个向题,顾方林同志当仁不让地说:“当然应该以我们这部书稿为基础。我们再看看你的稿子,把你稿子中的精华部分吸收过来。你看行不行?”
  他向张月明呶了呶嘴。
  张月明没怎么在乎对方的态度。在他看来,一个在这方面有一定权威的技术专家,无论如何是要争这个位置的。在此情况下,他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当然可以。”他说,“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你们都是行家,水平比我高得多。我一个小学文化的人,应该虚心向你们学习。我们的目的是把这本书编写好,尽力编写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读者。如果质量不高,读者反映不好,我脸上无光倒在其次,只怕会影响你们各位的声誉。”
  张月明说得很谦虚,也很实在。这就为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打下了基础。
  最后,何女士亮了底牌。她说:“两部书稿我都看了,各有长处。我们既然将书列入了出版计划,说明书稿都达到了相当水平。因为两本书稿的内容大同小异,所以,都必须有所取舍。现在要商量的是,究竟老张的书稿保留哪些章节、哪些内容,老顾的又保留哪些章节、哪些内容……”
  何女士的一番话,为书稿的舍取定了基调。经最后协商:张月明的书稿留下了“通用设备安装工程预算编制”和“名词浅释”等章节。其中部分内容还需要作进一步加工,修改。因为,公开出版发行的书,是来不得半点“水份”和南郭先生式的“滥竿充数”的。
  
  六
  
  为了进一步加工、整理好自己所承担的一部分书稿的内容,回到岳阳后,张月明便马不停蹄地赶到化工部化学工程第四建设公司,向时任经济师的高全志(后任经理)和洞庭氮肥厂高级工程师戴嗣成等同志求教。他们都是张月明在建设银行工作时有过密切往来的老朋友。两位都是十分热情、乐于助人的人。听了张月明的述说,他们便很仔细地给他看书稿,提出了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见。
  张月明说,他真是处处遇到热心人。
  后来,根据老高和戴工提出的十几处修改意见,张月明又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进行反复修改,并且在文字上进行了润色。另外,有关“建筑工程预概算名词浅释”的近7万字,张月明自己修改后,为了做到尽量完美,他又将书稿寄到北京,请程曾泽教授和李文忠高级工程师给予审阅、把关。经过几反几复,他总算把由他负责的这部分书稿校定后,交给了出版社的何女士。
  至此,张月明与顾方林等人合著出版的第一本公开出版物,才算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张月明的名字第一次在国家公开出版物中以著作人的身份出现。也就是说,张月明终于有了第一本自己公开出版的图书!
  汗,终于没有白流。
  这本书一经面世,便非常畅销,以至一版再版。该书先后共印了7次,发行23万多册,还十分荣幸地获得了“1987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至此,张月明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编制方法》一书,是张月明经过奋斗,自己公开出的第一本书籍,这是值得庆贺的。当然,它对张月明来说,其意义还远不在这里。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编制方法》的成功,为张月明的著书立说扬起了一片继续远征的风帆!他将在那片蓝天碧水间,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