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三湘奇才张月明>第四章 牛刀初试——从编写内部资料到走上神圣的讲坛

第四章 牛刀初试——从编写内部资料到走上神圣的讲坛

作品名称:三湘奇才张月明      作者:刘浪流浪      发布时间:2014-06-25 17:40:07      字数:5777

  
  一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张月明的成长也不例外。
  从一个建筑队的副工到一个技术娴熟业务精通的内业工长,这是一个发展过程;再从内业工长到编写内部技术资料,又到走上神圣的讲坛为别人“授业解惑”,这也是一个发展过程。然而,后者比起前者来,显然是一个更大的飞跃。要实现这个飞跃,对于像张月明这样只有小学学历的人来说,所面临的自然是一堵“高墙”。张月明用自己勤学苦钻的精神,终于跨越了这堵“高墙”。
  1962年,正是我们国家处于三年暂时经济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张月明由工程公司调到湘潭地区建设银行工作。
  在建设银行,他参与过清理停建的湘潭氮肥厂资产的工作,还到宁乡、湘阴两县的建行办事处负过责。无论到哪里,他都能坚持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在停建的湘潭氮肥厂清资时,工地上已经完成了不少土建、安装工程,工地上、工棚里,到处散放着基建物资、购来的生产设备。他和同事们一道,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数百种物资逐一登记造册,然后,根据当时建筑物资的市场行情,定出处理价,将那些被废弃的物资销售出去,为国家挽回了大量的资金。这一仗,他们打得非常漂亮。之所以有那样的结果,显然与张月明熟悉建筑业务知识有很大关系。
  
  二
  
  1963年初,张月明在建行湘阴县办事处负责时,他们主要是对国家投资兴建的湘阴县十多座电排工程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搞电排工程建设,资金怎么使用,这对张月明来说,是比较在行的事。还有,他这个人历来原则性强,办事认真。要搞监督,是再适合不过的。
  这项任务交给他后,张月明就正儿八经地按当时的“四按”拨款原则监督起来。可是,张月明没想到,监督别人干与自己干完全是两码事。比如说,你核算别人的工程量多大,只能给多少资金,而且必须做到专款专用。那么,别人就要拼命将工程量和工程的难度说大一些,或者说出一大堆的“特殊原因”,和你争要资金。因为那是国家拨的款,人家不要白不要,能多要的绝不少要。因此,在工程中大手大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一点,张月明还是想得不多的。因为那时候的他,年纪比较轻,思想也单纯。他不相信在执行上级的政策时,还会有人去钻空子。直到后来真的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才引起了张月明的警觉。
  当然,如果张月明是个十足的外行也罢,自己对工程所需的工程量和资金的多少一点也不懂,那也无所谓。人家说要多少,就让他要多少;人家说用了多少,就认可用了多少。人家的工程图纸摆在那儿,预算方案和结算结果也摆在那儿,你连看也看不懂,又有什么理由去否定呢?又有什么根据说别人多花了钱呢?
  然而,张月明又恰恰是个内行。搞工程概算预算,恐怕在行的里手,也休想瞒得住他的。你的预算盘子一端出来,他大致一看,就知道实在不实在;你提出的“特殊情况”再复杂,也逃不过他锐利的眼睛。当然,“复杂的情况”不能说没有。但是究竟复杂到什么程度,又需要增加多少资金,他心里一揣摩,就有了个八九不离十。你的“要价”再多,也不会让他动摇。
  正因为这样,张月明遇到过不少的“麻烦”,甚至还“得罪”过县里的领导呢!
  有一次,一位副省长(后提升为省长)到湘阴县检查工作,县里的领导竟一状将他“告”到了副省长大人那里。
  副省长随即派人把张月明找去,批评道:“小张呀,你可不要太抠了。人家搞电排,是兴农的大好事嘛!”
  张月明参加工作以来,还是头一次见到省一级的大官。但他没有半点畏怯。他觉得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像汇报工作一样地说开了:“首长,修水利、建电排,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高兴还高兴不过来,怎么会抠呢!组织上派我来监督电排投资的使用,目的跟您说的完全一致,就是要确保计划内工程资金的有效使用,使之尽快顺利竣工投产,充分发挥投资的效果,使农民尽快受益。不过,为了确保工程进度,我严格按照省里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办事:该用的钱,及时足额拨付;可用可不用的钱,暂不支付;非生产性开支,从严控制;计划外的坚决不付。这都是上级规定的原则,我是按照这个原则来办事的呀!”
  张月明能一口气说出这么多道道来,得归功于他有一个好学好钻的好习惯。建行的工作,涉及国务院、中央各部委、省、地以及省、地行政主管部门历年来制订的各种法规条文和政策文件,政策性很强,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很多。自从进建行工作以后,张月明就在档案室阅读了那些有关的法规和文件,其中好多重要条款还摘抄在笔记本上,背记在心里。所以,当副省长大人批评他“太抠了”时,他一点也不胆怯。他手里有“尚方宝剑”。
  接着,张月明又搬出了随身带来的法规和文件,笑着对副省长说:“这些政策和法规,都是您和其他领导亲自主持制订的,我们做基层工作的又怎敢违犯呢?……要开口子,也得您点头呀!”
  张月明的一席话,让这位副省长好一阵没吱声。最后他说:“好了,这就样吧!不过,你们既要坚持原则,按政策办事,又要跟县里搞好关系。”
  张月明觉得,副省长这句话,似乎是要让各方面都好下台。于是,他也来了个顺水推舟,连连点头说:“是呀是呀,一定按您的指示办!”
  在这以后,湘阴电排工程的投资,经各方面的努力,最终不但没有超过原先的概算,而且还节约了资金10多万元。1964年,张月明十分荣幸地被选为湘阴县人民代表。并且,前面所说的那位副省长再次来湘阴检查工作时,还表扬了张月明。
  这件事,张月明直到如今仍记忆犹新。他说,当时要不是自己对法规和政策那样熟悉,那一“御状”肯定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1964年4-5月间,在省建设银行召开的一次地、市、县建设银行负责人会议上,张月明就湘阴县办事处的工作作了一比较详细的汇报。省行的曹文举行长(后来任省委常委、副省长)在会上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曹行长在讲话中表扬了张月明,并借题发挥讲了这样一段话:建设银行的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所以,一定要又红又专。特别是对于那些刚走上岗位的新同志,第一年你不熟悉业务,还说得过去;第二年不熟悉,只能说马马虎虎;第三年还不熟悉,你就有问题了,也许你就会失去这份工作……
  曹行长的话,使张月明深受启发。
  
  三
  
  有了在建行工作经验的张月明,所掌握的知识面更宽了,而且也越来越系统化、条理化。于是,1979年的一天,他终于拿起笔,开始写稿、编资料。由他主持和同志们一道编写的第一本内部资料,就是《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基本知识》。
  事情还得从头讲起。先说张月明从湘潭被分派到岳阳地区工作的“时代背景”。
  1964年上半年,毛主席在南方视察工作后回北京、路过岳阳时,他老人家问了岳阳楼及岳阳的情况,并挥毫草书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登岳阳楼》的著名诗篇: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酒流。
  
  这就是至今仍悬挂于岳阳楼三楼的毛泽东主席的手迹。
  毛主席的书法龙飞凤舞,自成一格,堪称一绝,让世人叹为观止。更有趣的是,他老人家在手书杜甫的这首诗时,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如果你有机会登临岳阳楼,导游小姐一定会向你介绍这样一件事:毛主席在手书杜甫的这首五言诗时,有一个字与原诗不一致,那就是“亲朋无一字,老去有孤舟。”原句中的“病”字被“去”字所取代。
  为什么会这样呢?谁也不得而知。因为毛主席的手迹直到他老人家逝世8年之后,在重修岳阳楼时才搜集到,世人对此猜测颇多。
  一是认为是走笔之误。说他老人家操劳国家大事,日理万机,虽对唐诗烂熟,也不一定都记得那么准确。记错一个字不足为怪。二是认为有意改动的。从整个诗的意境看,将“病”字改为“去”字,意境更加自然、清爽,比原诗要好。三是认为反映了主席当时的一种忌讳心理。据说,当时毛主席曾提出,他不想干了,要退居第二线,让别人来干。他是“老了”而退,并不是身体有“病”。他老人家的身体还十分健康,因而讳“病”而改“去”。
  以上都只是猜测而已。很多谜是无法猜透的。张月明的成功不也是一个有些难解的谜么?
  还有一件令现在的年轻人不大清楚的事,就是岳阳地区的成立。毛主席当时得知岳阳还是一个县时,就对陪同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说,岳阳历来是一个郡,一个州,不应该只是一个县……于是,1964年8月,岳阳便从湘潭地区划分出来,成立了岳阳地区。
  
  四
  
  岳阳地区刚成立不久,张月明就被分派到岳阳地区建设银行,担任拨款科的负责人。
  当时,新成立的地区,各行业熟悉业务的人员都比较少,各种资料奇缺。比如:编制工程预概算、办理工程价款结算,就没有地区材料预算价格表和单位估价表。要编制地区材料预算价格表和单位估价表,就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分类排队,再按照国家建筑工程统一预算定额编制出单位估价表来。这样弄出来,一般需要两三年时间。而一些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当时又有几亿元的工程价款结算在等待他们处理。
  真是一上路便遇到了“拦路虎”。
  怎么办?张月明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他组织建委、建行、建设单位、施工企业、运输和物资部门等单位共10多人,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来源(全国各地的都有)和价格差异,不同的运输方式和运输价格,他们精心组织,日夜加班,找资料,搞调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终于编制出了平常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岳阳地区材料预算价格表和单位估价表。有了这个表,编制工程预算概算和办理工程价款结算,既方便,又快捷,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针对当时的情况,张月明同时感到:光有一套资料还不行,还必须有人来掌握和运用这些资料。因此,加强预算人员的专业培训,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而要办培训班,讲义从哪里来?又请谁来讲?这在当时,也是件让人棘手的难题。因为,那时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实在太少了。没办法,张月明只好打肿脸充胖子,自己写讲义,亲自讲课,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搜肠刮肚地抖出来。没想到,这样的培训班效果还蛮好。他先后主持举办了4期业务培训班,期期反应都很好.他也因此有了梳理和汇总这些讲义资料的机会。张月明将自己的讲义和整理加工的资料汇总起来,竟有30多万字。
  面对自己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一摞资料,张月明又突发奇想:能不能将这些东西编成一本册子呢?张月明对自己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他当时想:既然岳阳需要这方面的东西,那么其他地方肯定也需要。于是,他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对该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编写成了一本《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基本知识》。这是1979年的事。这本书第一次铅印一万多册,作为内部资料在全国建设银行、施工企业、设计院、建设单位等系统及财经院校范围内发行。这就是张月明主编的第一本内部资料。
  令张月明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炮,还打得很响。此书竟受到了各地基建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建行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欢迎。比如,原中央五机部就全文铅印了这本资料,作为他们在长沙举办的一期全国性预概算人员学习班的教材,也同时在全国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建设银行等范围内发行。
  
  五
  
  故此,张月明也就有了走上那神圣的讲坛讲课的机会。当时的情景,张月明至今还历历在目。
  记得那是1980年5月的一天,原中央五机部特地派湖南省国防科工办的一位姓金的技术员,带着湖南省国防工业办公室的介绍信,专程来到岳阳建设银行,通过该行领导找到张月明,邀请他去长沙为学习班讲课。张月明当时惊异极了。问:“参加学习班的都是些什么人?”
  “是来自全国五机部系统的有关人员。大都是工厂基建部门和新建企业的技术员、工程师或经济师。”来人说。
  张月明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他当时觉得,自己掌握的那点“雕虫小技”,要在岳阳“猴子称霸王”倒还混得过去,而要去给那些带了响当当专业职称的人们讲课,那不是班门弄斧吗?
  于是,张月明坦诚地对来人说:“我怎么能给那些人上课?我自己还只是个小学毕业生呢!”
  来的同志说:“我们拜读了您主持编写的《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基本知识》一书,都认为写得好,非常适用,在这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我们相信,您一定能够讲好!”
  张月明的脸顿时红了。他还是推辞。可来人就是不依不饶。
  盛情难却。最后,他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1980年5月,张月明终于如约去了长沙,第一次走上了面对“大学生”的神圣讲坛。
  在长沙,张月明真的受到了“讲师”乃至“教授”级的高规格待遇。他们安排张月明住的是带空调的套间,伙食也很高档。学习班的组织者和学员们都称他为“张老师”、甚至“张教授”,叫得他面红耳赤,忐忑不安……
  张月明还记得,头一天走上讲台,一见课堂上满满坐着80多位衣冠楚楚的学员,都是一副气度不凡的架式,有的还两鬓斑白。桌子上,都摆着他主编的那本“基本知识”。顿时,他这个在副省长面前汇报也不曾怯场的“小学生”,真的有点惶恐不安,几乎张不开口了。为了镇定自己,他硬是多咳了几嗓子。
  “我是个实打实的小学生,没读什么书,也没有多少理论知识。我在建筑行业、建行系统的基层工作20多年,只是懂得了一些皮毛。各位手里的这本《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基本知识》,就是在我们总结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办了多期的培训班的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反复斟酌后编写出来的……所谓施工图预算,就是……”
  张月明虽然开始有些紧张,但一讲到业务技术问题时,还真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很快便进人了角色,俨然一位真正的“讲师”了。
  正因为他讲得在行,讲到了点子上,台下竟鸦雀无声。
  张月明的课,受到了学员们一致的欢迎和好评。下课后,不少人把他围住,说他的课讲得深入浅出,非常实在,解答了他们平常在材料预算价格和施工图预算编制以及工程价款结算中的许多难题。这使张月明心里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为了帮助学员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每堂课后他都布置一些作业,让学员们解答。大家都很尊重他,答卷十分认真。他对每一份答卷都进行了仔细的批改,对答卷中出现的一些带共同性的错误,还进行了专题解答。他这个“老师”还当得蛮像回事呢!
  五机部的学习班安排张月明共讲40堂课。中途因他母亲病重,请假回去了3天。3天后他回到长沙,听说学员们天天都在打听,希望他能早点回来为他们上课……张月明非常感动。当时,张月明并不知道,这些学员中,有些同志后来还会成为有关部门的领导,或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他只是本能地感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实在值得自己学习,自己也应该尽一切努力把课讲好。
  张月明的那次讲课,获得了领导和学员们高度评价。
  张月明牛刀初试,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对于他后来正式走上写作之路,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