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静静的小村>静静的小村——第一章(二)

静静的小村——第一章(二)

作品名称:静静的小村      作者:厦屋      发布时间:2014-10-11 19:23:29      字数:3336

  (二)
  
  在周水县橡胶厂干了近二十年的段宏已经在家里等待了近九个月。他始料未及的是,几乎没有一年光景,周水县的工业企业及商业企业,中了病毒似的纷纷停产倒下了。以前,段宏只在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上看见或听说过,没想到,自已的单位就停产了。狼,说来就来了,这回是真的。
  县氮肥厂、造纸厂、酒厂、副食加工厂、电石厂、机械厂、建材厂、刺绣厂、轻工机械厂、电力器材厂、缝纫机配件厂、水泥厂等全县工业企业纷纷限产停产或半停产.与此同时,全县的商业企业由于个体户及民间商业企业潮水般的进入,再加上受老的体制的捆绑,不再适应新的形势需求,纷纷败下阵来.或停业,或转租,改变了自身的形式或解散。一时间,国营或集体商业企业营业额下降,利润锐减,多数亏损。而个体商业门店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县城的街道或各个角落。
  一时间,小小个周水县几乎一夜之间出现了近万名失去工作的人。据来自县统计局的统计数字:工业系统5498人、商业系统1536人、交通系统2108人、卫生系统336人、畜牧系统589人,其它109人,共计10176入。
  段宏是一九七九年五月因顶替了父亲的工作而在周水县橡胶厂上班的,正式参加工作了。当时,这个厂名声鹤立,为市大庆式企业。当时,该厂生产的三角带及其它橡胶制品由国家调配,供不应求。提货的汽车在厂大门囗排队,成了长龙。厂子开票的人成了红人,桌上放了客户讨好的各色品牌的香烟,一根又一根,五花八门,惹得厂里其它科室的吸烟着老是在开票处的桌上寻摸烟抽。
  这样以来,工厂里招兵买马,增加设备,加班加点增加生产能力,由每天的加前半夜改为三班倒,加足马力扩大生产能力。那时,厂子里的产品远销本省各市县,同时,也销往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名气很响很亮,影响范围很大。
  当时,做为一个农民,在国家的单位里有了工作,端上了铁饭碗,这在农村几乎是一个让人羡慕和感慨的事.等于说已经跃出了龙门.尽管当时段宏还不到十八岁,但有好多媒人连说带笑的说些殷情恭维和骚情的话语来到段宏家,为他提亲。惹得村子里的好多人眼谗。毕竟,吃公家饭是多少农民梦中的祁求和歹愿。
  而如今,这个厂红火的日子过去了,以前的一切成为了历史。市级大庆式企业的光环已经很少有人还能记起它了。还有些人认为,到国家单位去上班去吃饭的人,竟是些无能平庸之人,老实巴交之货色。
  与此同时,农民在一九八零年搞联产责任制前后不到三年功夫就能吃饱肚子了。原来人们一年四季吃玉米面馍,喝稀得咣溜溜的畛子稀饭,几乎一年四季不能断离的浆水菜。一年最多在过年时才能吃上一两回肉。全年人均小麦七八十斤,玉米百拾来斤。红著南瓜野菜及榆钱刺槐花和嫩叶,都成了囗里的填充物。一个家庭往往由于当家的不会料理,或计划不周全而陷入窘迫之中。粮食作物由于大锅饭方式做务,老是侍弄不好,不但产量低,而且秸杆也不壮实。所以,烧柴都成了大问题,人们整天想吃饱,关注嘴但老总也搞不好嘴的问题,挨饿成了挥之不去的愁。
  地分给各户后,各家忙各家的,精耕细作,除草施肥,优选粮种.于是,粮食多了,秸秆多了,烧柴的问题解决了.有了余粮,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养鸡,也有的也养鹅鸭牛马羊之类的牲畜.心轻的人养个一头猪,心重的人就养个二三头来.以前养一头猪,几乎都用草糠麸皮,不见五谷,养一头猪,一年才出栏,但难过百斤。而如今由于有了玉米喂,使得猪的营养生长有保证,长得很快,不到六七个月就肥了,能卖了。先是乡镇的供销社收,后来,冒出来好多个体屠宰户直接用小四轮拖拉机在村里收,吆喝不断,给大家提供了便利。
  同时,农村的集市上热闹了,东西渐渐地多了,丰富了农村人的购买需求。小麦玉米黄豆等国营粮站也按市场价格收购了。蔬菜除了萝卜白菜菠菜韭菜蒜苗辣椒茄子以外,人们开始种细菜,如芹菜芮笋香菜黄瓜等等。男女老少,穿的用的,生产资料,单缸洗衣机黑白电视机等等,市场逐渐多了起来,但好多是从个体户那儿买来的。而乡镇及县里的食堂也逐渐可以不用粮票了,用议价一词来代替平价了,但议价是高价无疑了。
  人们在经历了十年的政治动荡飘遥后,钱的魔魅又体现了出来。钱的地位越来越重了。做生意的人首先鼓起了腰包,而种粮食的人尽管也能吃饱,但粮食再多,也换不了多少钱,有时粮食还卖不出去。所以,他们显得手里紧巴巴的。没有办法,有些人开始想办法怎能把粮食转化了,变成较多的钱。养猪和鸡是不赚钱的,而做醋,磨豆腐倒利益高好多。所以,附近的来家村,下三屯,下阳化有些人办起了家庭醋坊,豆腐坊。有些妇女们跟着江浙一带的裁缝手艺人学习裁剪知识,并在街上支起缝纫机,做开了中山装,红卫服,西服,喇叭裤,女装,童装等。
  不管怎的,农民的吃饭问题总算解决了,他们就隔三差五的到镇上割上一二斤猪肉,全家人在肉的香浓中热闹空闲中其乐融融,滋味冗长,幸福无比。这样以来,农村人的生活比理想中的“(红小)豆稀饭浆水菜,被子围着热炕盖”的时代还要好。
  元旦过了十天,今冬的笫一场大雪总算在人们焦急不安的期盼中,在一天夜里悄然而至.姿意飘落,纷纷扬场,把个关中平原抚弄成了个银装素裹。当早上不少人开门时,不觉得大吃一惊。原来,院里,屋顶,玉米及小麦秸杆堆成的柴垛,杨树,柳树,柿子树,核桃,刺槐等村子里生长的树木,光秃秃的枝桠上都覆盖了一层二三寸厚的雪花,使得一些景物成了是事而非,只能看见大致轮廓,倒像动画片里的背景。
  几只花鹊雀扑棱棱叽喳着从刘平和家前院的三间冷库的上空飞过,向村西囗飞去了,落在了村西头的那个百年老土槐树上,由于翅膀的扑打撞落了树上的片片雪花。
  “铃铃铃……”刘平和家当屋八仙桌子上的那部电话的铃音急促的响了起来。
  “杏花她爸,电话。”刘平和的媳妇在屋子前的灶房喊。
  “我正在上厕所呢。”刘平和刚快屙完,急忙提起裤子,可他又发现未用手纸,随即又蹲了下去,这才用了手纸,提起裤子,小跑着来到了当屋。
  “喂?你好。”他抓起了听筒。
  “老刘呀,是我,长春老张,我想要猕猴桃。”那一头,从一个遥远的地方传来声音。
  “行行,要多少?”
  “走一车。”
  刘平和知道,这位长春人老张走一车指的是五万斤:“有有有。”他随即答道。
  “啥价?”
  “和去年一样。”刘平和说出此话,把他自已都吓了一跳,他知道,现在的猕猴桃价格,行情是每斤一元左右,而去年的行情是每斤二元左右.
  “啥?老刘,你没有搞错?今年根本就没有去年那个价,能卖一元都不错了,要不看在你诚实厚道,咱又合作多年,交情深,我才懒得给你打电话呢!”
  “啊?”刘平和惊出了一身冷汗。此时,他明白了,全国的客商都知道了西京市的猕猴桃价格。看来,今年他非栽了不可,他今年运势很背很臭,他完了,没戏了。
  他停了十几秒,随后咬了咬牙,继续说:“老张呀,不瞒你说,今年的行情,兄弟亏大了,我的成本都到了一元五角。对,按你说的,啥时拉?”
  “五天后。”
  放下电话,他全身无力的瘫坐在了里屋的炕沿上,他是个精明人,灵醒的很,他今年肯定栽了,至少得赔五六万元。
  “天爷,五六万元,能盖二间平房。”他自言自语道。
  “赔就赔,咱以前不是年年赚。商场如战场,那个英雄诸候没做过拉稀,喝米汤,屙一炕,败走麦城的事?我刘平和就是刘平和,今年,我认了,我赚得起,也能赔得起,谁也甭笑话我,呸。”他重重地向地上唾了一囗,随即打开当屋八仙桌上的一瓶“西凤”牌白酒,轻轻的呷了一口。
  最近,他因猕猴桃很闹心。猕猴桃笫一次在他刘平和的眼里成了先人,祖宗。成了爷爷,把他教训了一次,让他知道了商痛之味。正因为他闹心,所以,近一个月来,他改掉了以前睡前抿酒的习惯。今天,他又闻到了酒的醇香,他喝了一大囗,立马轻松了许多。突然,他又有了一个想法,明天领上老婆到县城转转看看,放松一下。给老婆娃们买些衣服去。
  他想,他就是他,他叫刘平和。在他的眼里,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钻不透的瓷器活。我要叫二屯村的人好好看看,我这次尽管要亏五六万,但我亏得起,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能亏得起。要是别人,不是愁死,就是跳井爬塔摸电门。年前,我还要在县上买一部手机,五千多就五千多。我是二屯的村盖子,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有钱不张狂,没钱势不倒,他这样想.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