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沃古州(七)
作品名称:碧血沃古州 作者:草堂瘦叟 发布时间:2010-03-27 08:10:22 字数:3887
(七):第七回娘娘报国胸怀慈旭东访贤登魏门
瘦叟刘沂生
阵阵细雨洒江川,
方得山花红烂熳。
文章书写及此,有人会问:“这个岁数不大的刘旭东,出身于僻壤农家,哪里来的这般先进思想,爱国热情呢?”
前文老叟已经说过,他是山东四师的学生。四师是一座革命摇篮,传授的自然少不了爱国教育。另外,在“五.四”运动集会、游行之时,旭东有幸结识了圣水的魏嵋老爷子,还曾多次登临魏府,拜访这位令人景仰的老爷子,无形中也受到了老爷子革命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旭东第一次拜访魏嵋,是于1919年青州声援北京“五.四”学潮集会后的一个礼拜日。
他还记得,那日声援“五.四”集会后举行游行示威时,年近七旬的魏老英雄,银发飘飘,迈着健步,紧紧地跟随在圣水农民梯队那幅引人瞩目的“东圣水农民劳工”的巨大横幅的后面,俨然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他曾多次从老师与父亲那里听说过魏嵋的革命事迹,也久有拜访这位老英雄的愿望,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这一个礼拜日他没有回家,早饭后便独自一人出东门,顺北阁街北行,穿越北阁子,向东一拐,插向通往圣水村的大道。
圣水村距离市区不甚远,路两边尽是一块块浆满待黄的麦田。行不多久,便来到了这个令人神往的村落。
东圣水村的西头,有一座千年古刹“圣水娘娘祠”,圣水娘娘是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归来时御封的。说起来,这个故事还蛮有意思呢。
这个圣母祠,始建于唐朝高祖武德二年,原本为表彰孝女、节妇、良吏而设的。
据传,范晓莲,本为瑶池王母驾下之孝女仙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七月初二夜,下凡降生于城北范王村一户贫寒人家。晓莲自幼孝敬父母,关爱弟妹,和睦邻里。为了抚养弟妹,解除父母贫困之忧,晓莲于十三岁嫁予城东康家村(圣水村前身)康家为童养媳。进门后,一年公公殁,两年未圆房的丈夫亡,落了个进门妨的罪名。晓莲为了奉养瞎眼婆母,抱灵成亲,誓死不嫁。
唐高祖武德二年,青州一域大旱,野无嫩草,饿殍载道。范晓莲乞讨孝母,艰难持家,尽义守节。为了养母,她洗涤未化狗屎,漱米熬粥食母。为此,受族人欺侮,遭亲戚诬陷,终至负冤被斩。时年一十七岁,正值妙龄华年。青州太守执政,自铸冤案自平反。为了责己渎职之罪,太守自罚己奉,于康家村西头为孝女晓莲立了“孝女祠”一座,将其奉为节妇、孝女的典范。
唐太宗贞观六年,倭寇大肆犯境。唐王李世民亲率大军十万,冒着酷暑长途跋涉,东征平倭。当大军行及青州城东之际,烈日似烤,干渴难当,三军难以继续进发。正值此刻,孝女于祠前幻化为一个老妪显灵,令唐王马踏泉涌,赐水兵勇,解救了三军,帮助唐王继续东征。倭寇被歼后,大军凯旋。为着感谢孝女救驾卫国的隆恩,唐王李世民传旨敕建隆封为圣水娘娘。其御旨曰:
范氏晓莲,下嫁康门。夫早亡却守节,母失明而尽孝。贞妇孝子,堪为楷模。不幸蒙难,有违天条。朕统大军远征以平倭,彼化仙妪赐泉而犒军,有功于国,恩及于民。凯师归来,朕予御封。烈女封为圣水娘娘,甘泉赐名马踏圣水。着令青州府重建祠殿,再塑金身,供百世祀奉,令万代景仰。阴庇青州风调雨顺,永保大唐天下太平。
唐太宗封孝女为圣水娘娘,旨令青州府为娘娘重建祠殿,再塑金身。
且说唐王接获“圣母祠”竣工奏折后的当夜,朦胧间做了一个怪梦。
唐王正熟睡间,一阵微风袭来,吹得龙床纱帐微微飘动,将唐王惊醒。随即,芳香盈室。继而,一衣饰华贵的宫妆妙女,飘飘降落室中。她向唐王轻轻一拂,微启樱口,言道:“小仙莅临,谢陛下隆恩,为我营建宫舍,金口敕封。”
唐王闻言,已知来者为谁,慌忙坐起,将手一抬,隔帐旨曰:“娘娘免礼。尔利于国,恩于民,理当受吾赐封。”
圣水娘娘离去前,给唐王留下几句偈语,让他认真参省:
滴水汇洞庭,
为渊载舟行。
交人须交心,
牧民勿用兵。
黎民得温饱,
江山万年青。
唐王闻罢,拱手回曰:“谨遵娘娘法旨,朕必当毕生躬行之。”未等唐王语毕,娘娘已经飘然离去……
唐王敕建的圣母祠,巍巍壮观,香火极盛。有一首“圣母祠赋”可证:
遥望浓荫古刹,祠堂大门高耸。门曰文昌阁,上嵌“圣母祠”三个御书大字,阁中供奉儒教鼻祖孔圣。祠内正殿为圣母殿,碧瓦红墙,飞檐出梢,风铃叮咚,雕梁画栋。殿内塑圣水娘娘金身,左右金童、玉女侍奉。内壁描金彩绘,对孝女义举极尽扬颂:救贫出嫁,成亲抱灵,漱米孝母,惩恶守贞,祈天哭诉,献露显灵,黄蜂惊约,唐王赐封。一幅幅彩绘,犹似身临其境。东西为配殿,左奉观音,右奉龙王,以佑邦富民丰。泉在院内,青石护栏,有拱桥飞架,南北畅通。廷中翠柏凌寒挺立,参天柏片四季葱葱。池畔劲竹临风摇曳,扫地竹叶三冬青青。池内红莲含笑以迎客,树上碧蝉振羽而长鸣。整座祠院,肃穆壮观,灵秘神圣,疑是洒落人间一仙景。
从彼时起,康家村始改名为圣水村。
唐王东征,历史上确有其事;唐王赐封,却未必真正属实。然而,这个优美的传说,却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那便是:
历代佞臣皆误国,
几多帝王不害人。
民众期盼清官出,
希望寄予出明君。
闲言叙罢,回头再说魏嵋。
魏嵋的家,在东圣水村的西头,距离这座娘娘祠不甚远。魏宅,居于大街的北侧。其大门的右首,耸立着一株苍劲的古槐,浓荫遮盖着大半个庭院。大门的左侧,蹲踞着一个尚为完整的石垛子。据说,那是当年魏嵋中举时残留下来的幢旗杆用的石头墩子。
魏家大门洞开,旭东却不好贸然闯入。他轻轻叩击了几下门环,有人闻声而出。那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长得非常俊俏,背后拖着一条黑黝黝的大辫子。她是魏大姑的侄女、魏复中的长女魏玉生。玉生见来人有些面熟,却又一时记不起来,便微微一笑,说:“这位大哥,我们好像见过面。你来找谁呀?”
“小妹妹,我姓刘,来求见魏老爷子。你是仓傲女校的吧?记不得吗?咱们声援‘五.四’游行时会过一面的。”旭东礼貌地回道。
“嗷,想起来了。你是领着四师学友喊口号的那位大哥哥吧?”玉生转回身来,向里院里呼喊,“姑姑,有人找爷爷。”
“知道了。请他进来吧。”院里传来回应声。
旭东撩开大步,跟随魏玉生前行。
进入魏家大门里,分为东西两个跨院,西院是主宅。西院的正房,是三间四梁八柱的青瓦厅堂。其西头,还有两间略微低矮些的下房。另外,院落的西侧,是一拉三间偏房,那是魏家的小仓兼厨房。
正房的迎门处,紧靠着北墙,安放着一张铮明瓦亮的八仙桌。八仙桌的两侧,各安置着一把太师椅子。太师椅子的侧边,另外还有普通的靠背椅子。
此刻,魏老英雄正端坐在八仙桌旁的上首太师椅上品茶。
魏家的人虽然是居功,却并不自骄,对待来客相当地客气。听到有人造访,年近四十的魏大姑降阶相迎。这位老姑娘练就一身好功夫,偌大的岁数了,依然是步下生风。她为人豪爽,待人热情,客气地对旭东说:“先生,请。”
“谢谢,不敢称先生。是晚生。”旭东推测,面前就是在辛亥战场上让张勋闻而丧胆的女英雄魏复丽,便恭敬地回道,“大姑,你请先行,学生随后。”
复丽微微一笑,觉得这个学生挺乖巧,挺可爱。于是,她也不再谦让,便转身向堂屋里走去,旭东随在她的后面,沿着方砖铺就的甬路缓缓前行。进得堂屋门口,旭东向魏嵋深深一礼,自报姓名说:“晚生刘旭东,四师学子,家居城北南段村。学生久闻老英雄大名,特冒昧来访。”
“呵呵呵,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你们四师的先生弟子们,也了得呀,老夫佩服。请坐。”魏嵋将方桌的下首座椅一指,请旭东落座。
“晚生岂敢?”说着,无用人推让,自己在下首那把侧椅上落了座。
见旭东落座,魏复丽也在另一侧的偏椅落座。玉生呢,就站立在姑姑的身边。
“晓东小朋友,你既然是南段村人,想必认识刘裕祥先生了。”魏嵋虽然不专门从医,却也是杏林行家,对青州一域有点名望的医生大都结识或者了解。待旭东落座,魏嵋微微一笑,问道。
闻得魏嵋询问父亲,旭东连忙立起身来,恭敬地回答说:“谢谢爷爷记挂,那是家父。你们相识吗?”
“啊啊,是贤侄到了。”魏嵋高兴地放声大笑起来,“贤侄的父亲是城北杏林高手,我老汉岂能不晓得?我与尔父虽无深交,却是谋过面的。”
“家父也常在晚辈面前夸赞你老人家,说你是爱国胜于爱家。”旭东如实地禀报。
“啊啊,谢谢你父亲对老夫的赞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之不在,何以家存?”魏嵋说到此处,略一停顿,温和地向旭东问道,“贤侄子,尔以为如何?”
“听老爷子一席话,胜晚生读这么多年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之不在,何以家存——侄儿,记下了。”
“老爹说的不错,国与家,是血肉相连的。为了大家,有时候得舍弃小家呢。”听到他们爷们说的投机,复丽也忍不住插了一句。
“俺姑姑为着建国,连婆家都不要了,嘻嘻……”玉生毕竟还是一个小姑娘,不懂得避讳,将姑姑的私事也在客人面前捅出来了,还自以为得的将头向姑姑一歪,问道,“是吧,姑姑?”
“小孩子家,多嘴。”玉生是二哥复中的大女儿,她并不恼这个天真的小侄女,却故作生气地嗔她一句,“该打!”
“咯咯咯……”玉生知道姑姑是假装生气,竟然咯咯地笑起来了。
不错,魏家,是舍家为国的楷模。为了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这魏家早已是极尽所能,所储蓄下的家底,快要见天了。
从与魏老爷子的交谈中,刘旭东也了解到了,魏大姑就是一个为建国而应亲,为保国而退亲的爱国女侠。于是,他对魏嵋父女们更加尊重了……
这正是:
雨不洒花花不红,
露不润苗苗不挺。
田畦菠菜正抽芽,
泉水一浇翠生生。
作者:刘沂生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