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潮起潮落>第四章 踏入了社会

第四章 踏入了社会

作品名称:潮起潮落      作者:老渔翁      发布时间:2014-06-01 20:56:00      字数:4802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走进,大海对家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当时的村叫大队。大海家的大队,是个比较大的村。管辖七个自然屯,八百多户,四千多口人。东西长八公里,南北宽有三公里,是个名副其实的渔村。这里吃水靠打井。因靠海打出的水多数是咸的。有时刚打时是淡水,过一段时间水就变咸了。没有办法,当地居民只能就吃这样的咸水。大海家的屯东头有一口井,不太深,这口井的水是淡的,这正是因为它浅的缘故。它浅高于海平面,海水渗不过来,所以水就保持是淡的。后来家搬到离海远些的南边,就近有一口井。这口井较深,有四十多米,井口也大,直径有一米多,就那么敞开着。井水有点咸,居民常年吃,也就习惯了。家里用水要去挑。两个桶,一个桶装满水有二十公斤,一担水是四十公斤。大海当时挑起来很吃力。水从井里抜出来就更难了。一桶二十公斤的水,要一把一把的从井里抜上来,不能停,更不能松劲,松劲水桶就掉下去了,那不是前功尽弃了吗。要腿有劲能支撑住,腰有劲能挺住,手臂有劲把水提上来。提水的时候身体还要探到井口,不然拔水时水桶容易碰到井壁,那样这桶水就很难拔上来了。冬天就更难了,井口和井台面都是冰,很滑,双脚站在冰上还要用力,多危险啊。当时家里哥哥不在,爸爸身体又不好,挑水的重担就落在比大海大两岁的姐姐身上。真是难为她了。
  那时村里没有电,真是家里唯一的电器是手电筒。一般情况不能使用,关键的时候才能拿出来用一下,一付电池能用一年。晚上点的是煤油灯,为了省油,晚上只点一会儿,早早的就熄灯睡觉。那时也没有什么收音机、电视机。后来有了广播,乡里设了广播站,每天早、午、晚三次广播,可以听到国家大事和歌曲了。那有什么电话,通讯只有靠写信。乡里有个邮政所,邮递员骑着少有的自行车,两三天来一次,送信送包裹。汇款要收款本人亲自到乡邮政所去取。十多公里都是步行去。那时只有去县城时才能坐公共汽车,一天也只有一趟。你们说难不难吧。
  乡里的放映队可受欢迎了。基本上两个月能来一次。来放电影大人和孩子都很高兴。家家都早早吃完饭,孩子们拿着小凳子,去给大人们占位置。天见黑下来,看电影的人,从四面八方,三五成群,热热闹闹的赶来,场面十分壮观。在当时放电影已超出了单纯看电影的范畴。看电影是个聚会,利用这个机会,干部要讲一些事情,亲朋好友相聚聊家长理短,恋人相见谈情说爱。真是机会难得啊。

  毛主席让学生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艰苦的地方锻炼、学习,这确实是在书本上和学校里学不到的。大海回家乡参加劳动以后,深深的体会到,实践是最好的学习,艰苦的条件会激励你学习。

  大海学到了一些渔业生产知识。当时这里的渔业生产是近海作业,使用定置渔具,称为架子网。用四根碗口粗四、五米长的毛竹打成正方形的架子,固定在海底,网栓在架子上。网的大口拴在架子上,网身呈袖子状,越来越细,尾口扎上,鱼、虾从大口进入到尾部就出不去了。渔民在平潮时去提起网的尾部,结开袖口既可将鱼、虾收到船里。这里的渔货主要是毛虾,里面也混有大大小小的杂鱼,还有海兔、章鱼、螃蟹等。七月份有海蛰,八、九月还能扑到大对虾。这里的海蛰和大对虾是远近闻名的啦。

  大海的学习也有些象书上说的那样,从原来的懵懵懂懂到有些开窍。古代八大家之一的宋代苏老泉,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最终成为一代散文大家。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三十五岁才发奋攻读,博览群书八百种,终于在花甲之年,完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大海在劳动之余,坚持学习中学的语文、数学、物理等文化课,还看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名著。还通读《毛泽东选集》,熟背《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到大队搞专案以后,通过取证写综合材料等等,文化等各方面的学习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幸运的是大海又得到了上学的机会。虽然国家统一的中专、大学都停止了招生,但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开办了一些短期的学校,当时称抗大学校。大海家的县六九年的秋天,抗大学校开课了。这个学校设有农机、果树和医学等专业,大海被选送去学医学。

  这所学校在县城的东郊,校舍是十几栋砖瓦房。医学专业学习的课程主要是临床医学,包括外科、内科、儿科、妇科和五官科。大海刻苦学习,各科成绩都很好。

  这样,大海不但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还掌握了医务专业知识。他已经从一个渔童成长为一名知识青年了。

  抗大学校毕业后,大海回家乡当了医生,当时称这样的医生叫“赤脚医生”。

  由于这个村是个比较大的沿海村,离县城较远,所以设有一个卫生所。所里有三位医务人员,一名是一位老中医,一名是教师出身自学成医的西医,再一位就是所谓的学徒的了。现在加上大海四个人了,大海虽然刚来,但经过专门的学习,又在县医院实习过,所以他可以坐诊给患者看病。

  来看病的患者多是本村的,也有临村的。那个年代,老百姓有点病也不看,在家用个偏方什么的,抗一抗就过去了,实在不好才来就医。所患疾病多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再就是伤着了,当然也有危急病人。一般病人都能给治,对危急病人进行抢救,对重症病人实行转院。总之,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个卫生所确实起到了救死扶伤的作用,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大海在这里长大,很了解老百姓的苦衷,对他们很理解,也很同情,怀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工作起来热情很高。早晨早早上班,中午顾不上吃饭,晚上忙到深夜。有的病人来不了,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来找,背起药箱就走。他经常晚上不回家,住在卫生所,好出夜诊给病人看病。时间不长,大海已被老百姓认可,他们都很喜欢这个年龄不大、会看病、态度好的小大夫。

  在所内大海虚心向其他三位学习。老中医大夫对他很好,教他中医中药。西医大夫原来是他的小学老师,对他是特别地好,毫无保留地教他。那一位学徒比大海大两岁,和他是一个屯的,他们互帮互学。这样的和谐工作环境使大海健康的成长,整天忙的不已乐乎,但很充实,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当时在中医针灸的基础上,兴起了新医疗法,大海认真实践。各自然屯也配上了卫生员,大海成了他们的老师,毫不保留地向他们传授有关技术。大队又成立了合作医疗,卫生所经常组织各屯的卫生员集体活动。老中医带领我们上山采药,采回的药材,自己加工成中成药,给老百姓治病。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

  在卫生所的这段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快乐、最充实、最满意、最难忘的。
  
  大海在当“赤脚医生”的实践中,大海很注意了解了当时的渔村经济和渔民的收入。
  当时的渔村经济是集体所有制,以生产队为基础,集体核算。参加生产队劳动的人称社员,参加一天记一天工,每天工给你工分,年终一次按分值分配。劳动岗位、工种的不同,工分的多少不等。出海的渔民工分最高,陆地有技术的次之,一般的最低。出海的船长工分最高,刚上船的新手工分最低。大队的公务人员,如大队干部、赤脚医生等,工分为中上等水平,分值就高不就低。如是三队的社员,若三队的分值低于大队的平均数,就按大队的平均值算,若三队的分值高于大队的就按三队的算。

  工分最高的一天十五分,中等十二分,一般的十分左右,刚参加劳动的陆地小工只有六、七分。一年下来,最高的能挣五千多分,中等的挣四千多分,一般的挣三千四、五百分。这个挣分水平几年来比较稳定。分值就不同了,年份差异较大。收益好的年份,十分为一个分值,一个分值挣两角钱。一般年份分值在一角钱,有的年份叫有分无值,甚之是负值。这就是现在所说的亏损。这样算来,最高的最好年份能挣一百元钱,一般情况一年也就挣五十元钱,特殊不好的年份,幸幸苦苦,铺水盖浪,没挣到一分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大海在大队那几年,也没挣到多少钱。

  当时物价水平低,国家供应的口粮玉米,一公斤一角六分钱。要有这部分钱把口粮领回来啊。确实有时这部分钱都没有。那生活可真叫苦啊!吃菜好一些,靠自家房前屋后的园子种。常年见不到肉,一般是自家养一口小猪,春节前杀了,过年吃一点,大部分用盐盐起来,留做下一年全年吃用。生活用的烧柴,没有钱去买,全靠自己上山拾。火柴是每天都要用的,要做饭吃啊,二分钱一盒,妈妈节省着用,看管的很严,不能随便用啊。穿的是能省就省。一件衣服大孩子穿过小的再穿,破了缝缝补补再穿。过年了才能考盧给大点的孩子买几尺布做件新衣服。

  当时在渔村,定婚还是经过别人介绍的多。随着大海年龄的增长,以及当医生职业好,接触的人又多,人缘也不错,给介绍对象的多了起来。他都以年龄还小谢绝了。后来卫生所经常组织各小队的卫生员在一起活动,卫生员又多数是女孩子,有的女孩对大海确有好感。

  他们一起上山采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是那么的自然、开心、美好、甜蜜、幸福......中午饭在山里吃,大家拿出自己妈妈给精心做的饭菜,并串换着吃。女孩们给大海加她们的好菜,大海吃着,香在嘴里,美在心上......

  大队决定从卫生员当中选了一位女孩进了卫生所。她是个渔家姑娘,文化不高但肯学,掌握技能很快,时间不长,打针、包扎、针灸等都很熟练。卫生所又让她到医院学习妇科。很快她就成为卫生所的妇科赤脚医生了。大海和她年龄相仿,家庭情况也差不多,可以说是青梅竹马门当户对了。他们在一起工作,互相关心、帮助、爱护,逐渐发展到相爱。

  卫生所所在地的一位女孩爱上了大海。她和她的一个好伙伴,常常来卫生所找大海。问这问那,有时说要看病。坐在大海面前,结开衣扣,让大海给听诊。大海拿着听诊器,迟疑的不敢往里放。女孩红着脸小声说:“给我听啊!”大海镇静了一下,隔着乳罩把听诊器头放在了她的乳房处的心脏听诊区。大海的手触及到她戴着乳罩的高耸乳峰,不但听到女孩蹦蹦的心跳声,自己的心也在蹦蹦的跳哦......

  中国人对婚姻是很慎重的。古时候的婚姻要经过六步程序。一是纳采。即由媒人去女方家中陈述男方家求婚之意,并询问女孩的年龄、生肖,然后男方家要请术士算是否相合吉利。二是问名。即双方正式交换庚帖,包括上两辈家人的姓名、荣街等。三是纳吉。即男方向女方家送礼品,一般为女子衣饰,女家要答礼,一般为冠服及文房四宝,婚约即告成立。四是纳征。即于迎娶前几日,男方将议定之聘金、布帛、衣服、首饰等送之女家。五是请期。即由男家择定迎娶之吉日,并通知女方。六是亲迎。即迎娶之日,新郎率鼓乐、仪仗、花轿,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并一同回家。

  大海的家乡那时也有定婚的习俗,但简单多了。也就是选个吉祥日子,女孩到男方家坐客,男方父母要给女孩红包。男方也要择日去女方家。经过这个过程,双方的恋爱关系就确定下来了,正常情况下就等待时机筹备结婚了。

  大海还是和进卫生所的那位渔家姑娘订婚了。订婚以后,相处的很好,双方家里也很满意,别人也认为他俩是天生的一对。她们俩天天在一起,过着甜蜜、浪漫、幸福的恋爱生活。日常工作、生活中,更是互相体贴、关照。生活充满着阳光,充满着快乐,充满着希望。学习劲头很足,工作热情很高。思想进步很快,技术水平也大大提高,得到了大队干部的肯定,群众的好评。这是大海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

  那时虽然订婚了,男女双方的接触也还是要十分谨慎的。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封建,在大庭广众之下,男女还是授受不亲的。大海和女朋友在一起工作,这倒给她们提供了不少方便条件。晚上他俩都在卫生所住,没有患者时,就坐在诊室的就诊桌两边,一面一个,促膝交谈。从个人的爱好,到兴趣的交流;从家庭的状况,到社会的理解;从工作的互学,到技术的提高。有谈不完的话题。有时不知不觉的谈到了天亮......

  那位爱上大海的女孩,还经常来找大海聊天。还用红塑绳编了个红心送给大海。在一个夏天的夜晚,她又来找大海聊。他们坐在卫生所屋后的沙滩上。明亮的月亮挂在半天空,象个圆圆的胖脸,在向他们笑。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在向他们眨眼。大海顾忌的离她较远的坐着。女孩说:“离我那么远干什么?我还能吃了你啊?靠近点哦!”大海不太情愿地向她这边挪了挪。他们在随便的聊着。最后大海和她说自己已经和卫生所的女孩订婚了,希望她忘了他吧。女孩哭了,哭的那么伤心。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聊天。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