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小北京演义>吉春《小北京演义》第二十三回 全国劳模吉章娃 乡村致富快速度

吉春《小北京演义》第二十三回 全国劳模吉章娃 乡村致富快速度

作品名称:小北京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4-14 19:44:51      字数:11546

  共和国韩城十二章(9)
  
  夏雨:有乡村企业先进单位事迹吗?
  春风:有!《名人与韩城故事》一书登载过几个:
  1、吉章娃鸣晨钟
  吉章娃,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50年4月,大专文化程度,韩城市晨钟村人,全国劳动模范。
  吉章从1976年至今在晨钟村(9个村民小组,2800口人)连续30多年担任党总支书记。2002年产权改革后,被选为晨钟置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多年来,他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致富奔小康之路,经过努力拼搏,由七十年代集体资产不足3万元、人均收入200元,发展至今村资产达到2亿多元、人均收入9000元。
  他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己任。八十年代初,开创性地为失去土地的村民每户建设一套商业街面房,系晨钟村社会保障工程,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超前性规范村级管理。九十年代末,率先制定实施了《晨钟村规范管理章程》,经过2006年的修订完善,使村务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白手起家创办企业16个。2002年在全省首家进行了村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二次创业,年产值1、2亿元,利税1200万元。
  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逐步改变村民居住条件,为村民建设住宅楼12栋,60000平方米。提倡兴教重农,从85年至今共投资200多万元作为奖学金,奖励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和中小学的优秀学生;同时拿出200万元反哺农业,支持农业科学发展。
  吉章娃同志带领的晨钟村先后荣获“渭南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渭南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模范村民委员会”,“陕西省小康示范村”,“陕西省依法治理示范单位”,“陕西省文明村”,“陕西省小康村先进党组织”,“省级综合示范先进村党组织”,200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个人先后荣获“渭南市十大经济风云人物”、“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乡镇企业家”、“陕西省优秀党支部书记”、“陕西省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全国劳动模范”。
  2、杨有福抓董村
  二十多年来,是他重视发展集体经济,使700余口人的小村庄集体积累达2800余万元;是他积极筹划和创办集体企业,使村集体企业年总收入超过1200万元;是他时刻以村民的利益为重,为每户村民建起街面房3间;是他以“兴村富民”为已任,使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500元……。
  他叫杨有福,现年49岁,中共党员,韩城市新城办董村人,现任董村党总支书记,韩城商会会长。
  没有很高的学识,也缺少过人的本领,可他硬是凭着坚韧的毅力,冲天的干劲,无畏的勇气和踏实的作风,带领董村人披荆针棘,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符合董村实际的“兴村富民”之路。
  1982年,当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在春潮涌动的改革浪潮中,找寻自我发展之路的时候,时年26岁的杨有福却在村民的极力举荐下担任村上主要职务,而且这一干就是二十多个春秋。起初,面对一穷二白的落后村落,面对旱涝难保的耕地资源,他也犹豫过,可看到乡亲们沧桑的容颜和满是期盼的神态时,他选择了奋斗。当时,要想改变村子的面貌,既没有先进的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拿来照搬,他凭着年轻人的满腔热情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王”精神,冲破思想束缚,克服资金困难,带领村民先后创办了面粉厂、旅社等小型企业,掘出了董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捅金”。1987年,他又针对原村办企业规模小、门类杂的实际,积极倡议并组织成立了董村企业公司(原韩城市秦腾实业公司),自任总经理,对经营项目、种类、规模进行统一协调,使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随后,董村建筑公司、董村房地产开发公司、董村多种经营公司等集体企业相继成立。董村人以农为主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打破,建筑业和服务业已成为村级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杨有福准备甩开膀子大干的时候,市场经济的规律却着着实实地给他上了一课。先是投资1100万元的村毛巾厂,由于管理意识和决策观念上存在问题,于1995年破产;再是他个人投资40万元建成的华龙电子公司,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处于经济链条上的福建、杭州、广东一带的相关出口企业遭受重创,致使华龙公司进入亏损怪圈,负债高达350万元。一时间,来自方方面面的议论接踵而至,有善意的嘲讽,也有恶意的攻击,面对这些因难和挫折,面对众多的误解和抱怨,杨有福也痛苦过,排徊过,但他不轻言放弃,一个人一次次地反思着自己,修正着自己。就这样,坎坷和挫折造就了他坚韧的性格,失意和危机唤起了他奋进的激情。
  1998年,杨有福走出家门到广州深圳等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手段,接受市场经济的再教育。回村之后,他立即组织两委成员按照“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多种经营,科学发展”的思路制定了《董村发展十年规划》。他及早动手,在状元街、乔南路、普照路等路段为村民开发建设商业街面房(户均三间,每间约120m);他眼光超前,为一村上予留了多处商业用地和房地产开发用地;他科学分析,适时调整改组村办企业,用规模经营迎接市场风浪的考验;他抢占先机,组织开发建设“司马住宅小区”,书写了韩城农民投资房地产行业的“开山”之作。
  1999年,杨有福又与两委成员一起,审时度势,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服务新城为目的,凭借地处新城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为村上予留的商业用地,创建“董村建材市场”。为使市场顺利建成并取得效益,他从选址、策划、设计、宣传、施工、招商等各个环节上周密部署。在开工建设的日子内,他整天坚守工程现场,遇事现场办公,不仅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展,而且确保了招商工作的按时到位。2000年元月26日,韩城第一个专业市场“董村建材市场”终于在人们的关注和期盼下开张了。这时,商家们喜了,消费者乐了,董村的村民也激动了,震天的锣鼓数说着他们心中的喜悦,好看的歌舞演绎着人们美好的心情。此后,“董村家俱城”、“董村饮食市场”、“董村摩托车城”、“董村钢材市场”等一个个专业市场相继建立。“董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名。而成为韩城商家和消费者心目中的经济品牌。
  如今,年近五十的他在离开村委会主任的岗后,依然不甘寂寞,努力拼搏,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再续华章:2003年5月投资900万元的阳光家俱城在招商区落成;2003年9月投资500万元的阳光购物中心在新城区开张;2004年5月投资2800万元的海燕房地产开发公司挂牌成立;无需细说他获得的荣誉,也不用清点他的获奖证书,只要悉心观察他砖碌的身影,就会发现:一条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奋进之路,在他的脚下延伸。
  
  3、高民权使阳山庄富裕
  他是一位大胆的创业者,运用工业化发展思路、把一个集体负债7000元的烂杆村,发展成年创造工业产值四亿元的首富村。每年上交税金达5000万元,创造韩城市非公有制企业上交国家税金之最。现在平均每个村民年创造产值近20万元、人均集体积累达到6万元,每入每年分得红利达l万元。全村436户其中350户有一辆小轿车,每户在村里不但建有豪华别墅一套,另外在城里建有30平方米的单元一套。这个村每天的工业产值达100万元,平均每分钟产值800元人民币;从1994年开始就取消了国家农业税和九年制义务教育费,比全国取消两税整整提前了8年;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村上每年出资30万为村民办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遇到疾病时村民可获得2万到9万不等的补偿,村里给每个贫困家庭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的生活保障金,村民徜徉在幸福的生活中。
  今年59岁高民权,与共和国同龄。1989年担任村长后,有经商头脑的他,总想带领村民折腾出点名堂。借助地处龙门地区,建材企业以及当时农村防洪和水利土程的大量修复,需要大批的运输业来支撑。敏锐的他意识到,村民要发展起来必须逐渐的离开土地。
  阳山庄地处桦子山下,紫荆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过去全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守着“金山”却为致富发愁。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全国掀起了创办非公有企业的热潮,再看着陕西龙钢日益发展对铁矿的需求,对商业有着极其敏感的高民权,感到了机遇的到来。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何不办起一个选矿厂,为龙门钢厂提供生产原料,而且生产包产包销,没有风险。这个设想就是后来他总结的“加入高端产业链”谋求生存和发展。说干就干,一场以发展本村工业为主旨的农民创业行动在阳山庄村打响。
  1991年到1992年,高民权带领村委会一班人,肩负村民的重托,带着调研报告,走山西,下河南,去西安实地考察,科学论证。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广泛的研究讨论,决策开始实施:利用山上得天独厚的铁矿资源,创办乡镇企业,兴办选矿厂,以此作为突破口打开致富之门。
  可是30万元的启动资金成为了难题。当时村民害怕选矿厂办不好,给大家带来债务,所以村两委会作了一个决议:阳山庄选矿厂由高民权负责建设、经营,集体不投入资金,每年给集体上交30万元利润,赔挣不管,自负盈亏。这个决定意味着风险高民权一个人担,但利益全村分享。高民权清楚,村民是现实主义者,办企业,风险总是要有人要承担。不冒风险就不可能有丰厚的回报,办企业要目光敏锐,锐意进取。
  再难也要扛起来,关键时候看干部。高民权用自家房产、拖拉机抵押贷款,同亲朋好友借资,终于凑足30多万元。于1993年办起了第一家选矿厂。就这样,在非常时期,高民权成了阳山庄村选矿厂厂长,也成为几阳山庄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由于前期论证充分,管理到位,市场形势好,仅半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村民是最现实的,在现实的感召下,他和两委会不失时机地号召全体党员、干部、村民办企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遍地开花。各类形式的选矿企业迅速发展起来,达到30多个。
  是机遇也是挑战,2001年国家对矿产资源领域进行整治,杨山庄关闭不符合产业要求的小企业,组建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他与负责经营的党支部书记程兰生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统一补偿、统一发展的管理新模式,对50多家选矿厂实行了兼并,一次性买断产权,组建了“华阳选矿有限责任公司”。良好的管理产生客观的效益。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亿元,2004年、2005年工业总产值分别超过3亿元,三年累计上交国家税收超过亿元;2006年全年生产铁精粉62、5万吨,实现工业产值3、47亿元,上缴国家各项税金继续超过5000余万元!在渭南市非公有制经济中纳税名列榜首!
  富了生活更要富精神,布洒爱心。华县发生洪灾,东南沿海发生海啸,村上先后捐款达到近百万元。持续8年时间,给部队90名战士每人每月补助30元生活费。并投资20多万元对营房安装了空调、电脑、建起了健身房,买了活动器材,被省武警总队政治部授予“荣军模范”。
  该村1998年被韩城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2001年被渭南市委命名为市级“文明村”。他也被群众誉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先后被评为韩城市劳动模范、经济功臣,渭南市2004年十大新闻人、渭南市劳动模范,全国第五届创业之星等十余个荣誉称号,他是韩城市人大代表、渭南市政协委员。前不久获得了陕西省劳模的称号。
  
  4、薛福寅借船出海亦远航
  与共和国同龄的薛福寅出生在陕西省韩城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那时正是中国冲破黑暗后的第一个黎明,人们仍挣扎在饥饿与贫困的阴影中。能吃饱穿暖,就成了童年薛福寅最大的梦想。上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告诉大家:“只有学习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但刚上了小学,就迎头撞上了文化大革命,被剥夺了学习的权力。
  虽然没有进入他梦寐以求的学校完成自己的学业,但薛福寅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最终实现了老师的这句教诲,成功完成了人生轨迹的转变。对于自己的青年时代的遭遇,薛福寅乐观豁达,“只有历史选择我们,我们无权选择历史”。
  但也有人如此评价他们这一代人的经历:脱离开喧闹的都市,对他们或许是一件好事。在偏远的农村,当时的条件根本谈不上什么远大的抱负,没有沾染各种政治派别的习气,没有那个沸腾和疯狂的年代里大家普遍沉迷的斗争和浮躁。对脱离贫困的追求成为一些农村青年最基本的理想,因此他们会痴迷于所喜欢的事务,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此他们大都会在一个领域里有所专长,正如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一样,在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他们就依靠自己的专长做小手工小买卖,到后来的开小店、办小厂,基于现在的事业来看,他们当时的这个过程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在经商做生意的过程中他完成了他们资本的原始积累,二是完成了自己“商界”的学业,只是课堂不在教室而是在社会实践乃至商业实战,其模式完全可以与今天哈佛商学院的沙盘模拟商战相媲美,锤炼了他们独特的商业思维和经管之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薛福寅是在跑运输中掘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后来利用当地的煤炭资源创办焦化厂,使他的事业又迈上了新的高度。回顾薛福寅在创业起步时的艰辛和痛苦,人们无不为其背负之重和担当之勇所折服,更对其胸襟与胆略肃然起敬,也为日后获得龙钢集团的信任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扬帆启航
  历史进入到本世纪初,薛福寅在近二十年的拼搏征程成为商海的佼佼者,但在当时面对国家的政策调控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大多数炼焦企业已是业务紧缩、效益下滑,部分企业已处于破产边缘,但薛福寅的“大前炼焦公司”仍然红红火火,业务蒸蒸日上。而这时的薛福寅充分显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所具备的远见卓识和敏锐嗅觉,他意识到炼焦行业颓势已现,善于分析的他紧密关注着中国的经济走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市场,其钢产量和消耗量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钢铁工业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且将保持较高的钢材消费水平,在龙钢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的鼓励带动下,曾多次考察华西村钢铁产业的薛福寅毅然决定投身钢铁行业。
  这个一直由大型企业垄断的行业正值国家的重点调控治理阶段,随着《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钢铁行业的新一轮大洗牌。薛福寅意识到,中国钢铁业调整的方向是减少传统产品长材的比重,新型板带材产品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受到限制,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一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会不断形成。而想进入钢铁行业,只有在钢铁深加工的延伸产业上做文章,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他独特的亲和力与对钢铁产业的深切感知,加之他炙热的事业进取心帮了他的大忙。他多次主动找到龙钢的管理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跟当家人张丹力达成了共识。决心将龙门打造成陕西钢铁重镇的韩城市政府领导们用实际行动对薛福寅的联合行动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关键的支持,帮助他将联合方案上报主管部门。经过繁杂的调研和论证,2003年经批准成立陕西龙钢集团龙泉轧钢有限公司,一跃成为陕西钢铁龙头企业的下属子公司和重要战略联盟,从市场、研发、管理、运作等方面全方位打造陕西钢铁业的旗舰,使龙泉轧钢的产品打上“龙钢”品牌,从而得以跻身于全国钢铁知名品牌之列。时值中国经济迅速崛起,龙泉轧钢更获得了少有的突发优势。
  旗舰出海
  作为一家转型中的国有企业,龙钢集团董事长张丹力在上任伊始,就实现了一系列兼并重组,先后与上游的矿山、焦化,中游的炼钢、轧钢,下游的商贸、物流等企业实现了一系列并购重组,这为龙钢与龙泉的联姻创造了条件。张丹力曾向记者表明态度,“龙钢重组合作的对象,在技术、管理、创新等各个领域都要很优秀,双方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合作不仅要实现管理模式、生产技术、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对接,更重要的是企业决策者在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上的融合统一,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双赢。将龙泉作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是张丹力精心挑选的结果。
  通过两年来的实践磨合,薛福寅带领龙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圆满完成了龙钢部分棒材产品的加工项目。特别是仅用半年时间实现了装备自动化水平先进的窄中板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为公司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次产品推介会上,张丹力对此赞赏有加,“窄中板的用途广、市场潜力大、前景十分广阔,此产品的成功上市必将成为龙钢的一个新亮点,作为集团理事长为之骄傲和自豪。”成绩最能代表一切,薛福寅交出的这份答卷无疑是令张丹力在内的龙钢高层满意的,也打消了他们对于与民营企业合作之初的种种顾虑,证明了“国”“民”合作这条路是集团发展壮大的绝佳途径,更是增强了双方加强深层次战略合作的信心!
  创新远航
  2003年组建的龙泉轧钢公司,薛福寅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此后的三年时间他带领龙泉轧钢迅速发展壮大。
  2006年是龙泉轧钢关键性的一年,薛福寅所在的中国钢铁业经历了一场从未有过的洗礼。中国早在1996年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是钢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不是最强的,巨大的钢铁产能仅靠国内市场市场消化,一时间,国内钢铁出现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面对国际市场的冲击,各家钢铁公司的利润急剧下滑,龙泉轧钢公司也经历了一场危机和考验。
  此时已谙熟钢铁市场的薛福寅,被冲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许多事就是这样,不处于一把手的状态,感觉不到切实危机;而如果一把手没有很强的商业敏感和思维,则又不会把握时机发起一件富有开创意义的革命。台湾钢铁产业的发展给了薛福寅很大的启发,中国台湾的炼钢企业极少,但精深加工却非常发达。很多制钢企业从内地购买钢坯,制成精细产品后返销内地。
  成熟的思考来自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他找到了市场空隙,“窄中板”生产线的投建也迅速获得了集团领导的首肯,并以惊人的速度建起了一条年产40万吨的全自动生产线,依托龙钢优质的钢坯资源和严格的质量管理,该产品边缘整齐,板型平直,力学性能均匀,完全符合中板的国家质量标准,上市仅两月就与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的70多家的经销商和大型钢材结构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有专家评论说,龙泉轧钢的发展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贸易以及与龙钢在原材料供应环节上的合作,同时还体现了一种新的经营战略:利用大型企业已有的品牌优势、质量可靠的钢坯资源以及龙钢成熟先进的管理体系,以集团的产品生产为依托,最终推出拥有核心竞争力和而高端产品则建在市场所在地。一是从成本上更为经济,同时,还可以节省下生产初级产品的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的间接成本。
  在原材料资源俱佳的龙门工业园选址设厂,组建有发展前景的钢铁企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龙泉轧钢的稳定持续发展,薛福寅功不可没,他以柔弱的双肩,在大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行业里,扛起了超出人们想象的重担。“头脑清醒、行事稳健”是薛福寅给人的另一感受。接触过的人都认为正是因为薛福寅有冷静的头脑,才得以带领了龙泉轧钢走上不断学习、科学管理、稳步扩张的康庄大道,薛福寅也因此享誉获荣。
  有媒体评价道:在陕西钢铁业界,薛福寅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有业内人士评价:以柔克刚的经营风格,让龙泉这样“硬邦邦”的钢铁企业,常有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惊人之作。有权威专家称,薛福寅“带领龙泉轧钢创下破纪录的利润和回报,并在一向由国营大型企业主导的行业中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面对巨大的荣誉,薛福寅说:“我觉得这不是对个人的认可,关键是对龙钢品牌的认可”。这份从容与洒脱着实显示了他在商界的不凡才能和个人魅力。
  谦和的他对外宣讲的全是龙钢品牌,以至于我们寻遍了各种搜索引擎,也找不到他个人和家庭的故事。薛福寅质朴平和,他的脸上从来都看不到焦灼。他像是一个普通下地的农民脸上灿烂的微笑,洋溢着劳作者的开朗与获得丰收的喜悦。经营一家大型的钢铁企业,好像是一件很自然和简单的事,不需要紧张,不需要夜不能寐,不需要蝉精竭虑来苦心经营,好像自然微笑就能够化解所有的危机。西部小康网记者:李承明
  
  5、默默奉献的孺子牛高凤龙
  高凤龙,男,汉族,现年59岁,籍贯陕西吴堡,大专文化程度,韩城市第三届劳动模范、渭南市首届劳动模范。
  高凤龙出生在陕北,从小随父母逃荒到韩城。在他上学阶段,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加之落户到板桥山区,上学不便,使他仅受到了初中教育。学历虽然低,但他牢记“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艺在身”的祖训,在初入社会后,就逐渐养成了处处留心,勤于学习的好习惯;贫寒的出身,倔强的性格和极高的悟性等多方面历史原因和自身因素造就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全才和能人。不甘落后的他在进入工厂后,从当钳工开始,在干中学,从学中干,先后陆续自修了高中、大专课程,通过参加工厂的技术革新小组,精心钻研机械、电器技术,硬是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高级技师。当时,他工作在西安,论地点是省会城市,论工资要比韩城高得多,论发展前途要比韩城要大得多,可执着要为韩城人做奉献的他,硬是放弃了舒服的环境,放弃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回到了韩城,凭自己的技术和才智,帮助别人引进技术,建起了韩城第一个焦化厂。正因为有了他,韩城的焦化行业才会发展到今天,成为韩城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因此,焦化界的朋友都称高凤龙为韩城第一焦(第一个炼出焦炭的人)。
  从不计较功名利禄的他,旋即又帮助韩城市木材公司和韩城市冶金公司陆续建起了焦化厂和洗煤厂。然而岁月蹉跎,命运多舛——1998年,由于企业经营不景气,他和工贸公司的全体职工一样,领取了下岗证书,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心爱的工作岗位。由于当时韩城企业普遍不景气,就业岗位紧张,加之他年近50,就业的机会就更少,因而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尝尽了下岗失业的苦头,给别人打过工、干过技师、当过推销员,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穿梭于山—陕两省。可当他看到好多职工连日子都无法过的时候,他却伤心了、掉泪了!并由此产生了办企业、帮弟兄们找碗饭吃的念头。2001年,为了给200多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几名下岗职工共同背负1300万元巨额债务,取得了一个小型焦化厂的经营权,恰逢此时,他被聘请担任厂里的技术总监。五年来,作为公司的技术总监,他事事从遵循科学发展观出发,建议企业走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使公司协调、快速、健康地发展,经济效益连年增长,2002—2006年,企业注册资本由50万元猛增到3602万元、净资产由630万元增长到8836万元,产能由5万吨提高到25万吨,高凤龙也因之于2004年被评为韩城市劳动模范、2005年又被渭南市委、市政府评为渭南市首届“劳动模范”。
  钢铁炉料公司成立后,由于生产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企业急需更新产业、升级换代。作为技术总监的他,对公司的兴衰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怀着立业重在兴业的责任感,受公司领导的重托,于2002年夏季,利用半年时间,走山西、下河北,一边通过关系拜访省内外企业家,探询公司的出路和发展方向,一边邀请业内有关工程技术专家遴选建设项目,不是单车独骑在外奔走、考察,就是高朋云集,共商发展大计。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和现场考查论证,给公司提供了决策依据,公司领导层最终选定了能耗低、工艺先进、既符合国家当时环保、产业政策,又能在短期内收益见效的、总投资为1200余万元的99—Ⅲ型焦炉。
  项目有了,资金从何而来?身为技师的高凤龙为员工朋友们的利益着想,抱着“帮人帮到底”的念头,又积极为老板分忧解难。他跑省城、寻朋友,为公司解决了400万元资金。在他和公司全体领导及员工的努力下,1500万元资金很快到位。在新项目紧张的施工建设期间,为了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他不顾寒风刺骨,连续150个日日夜夜守候在工地,察看工程质量,督促施工进度,及时建议调整方案,促使整个工程以5个月的惊人的速度,创造了同行业焦炉建筑的奇迹,于2003年5月29日顺利投入试生产,工期竟比原来已经安排得相当紧张的8个月还提前了3个月,从而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盈利时间和可观的利润。在当年焦炭市场非常乐观的情况下,公司六个月就收回了全部投资成本,公司上缴税金翻了一番,高凤龙为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2004年,高凤龙当之无愧地被评为韩城市第三届劳动模范!
  炼焦看起来是粗活,外观看很简单,但它和其他产业一样,有着一整套严密的工艺体系。大能人高凤龙不仅随着公司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精进了自己的机械、电工技术,而且通过不断观察、研习,掌握了全套工艺管理技术。为了炼出高质量的焦炭,他就熟悉、掌握调温、调压等工艺压力制度;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资源,他就独自揣摩精确的配煤比例;为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能耗,他就在技改上下功夫、做文章……―高凤龙在炼焦技术上可以称得上焦化一绝!
  为了抓住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机遇,帮助企业持久地充分利用资源,他凭借自己一股子钻劲,通过到全国各地学习考察,提出了实施环保整治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建议公司投资40万元,实施老生产线熄焦塔除尘、高压氨水喷洒下的无烟装煤系统工程,推行清洁生产,使原有生产线的烟尘污染问题得到消除。第二步,他编制了一整套成熟的可行性方案,在焦99—Ⅲ型焦炉报批立项时,受公司领导委托,会同有关方面的专家,编制了该项目的环评大纲及报告,严格按照权威性建议,实施同期环保设施建设。在该项目竣工之时,新生产线配套了废水闭路循环利用系统,套筒式无烟加煤车,出炉抽风除尘车,熄焦塔、凉水塔除尘系统,工艺循环系统防渗漏工程,煤气、氨水管道架空防渗等工程。第三步,他又建议公司拿出50万元,完善了99—Ⅲ型焦炉炉面无组织排放烟尘的治理及煤场高压喷洒抑尘设施的配置,成功地抑制了95%的无组织烟尘的外排和扬尘的产生,2006年国家9部委视察企业时,也给予高凤龙本人较高的评价。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公司被韩城市环境保护局确定为焦化行业唯一的“生态环境监察试点示范企业”,他本人也被国家环保总局直属《中国环境报》聘为理事会成员。
  高凤龙从国营企业下岗,再到民营企业,他不单是一个技术骨干,而且是职工群众最信赖的伙伴。民主选举中,他当选了工会干部,凭借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知人懂人的一颗诚心,他经常组织员工向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5年来,他向公司提合理化建议32条,被公司采纳27条,公司获益3000多万元。在公司,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才能,关心关爱技术人才,特别是注重培养年轻的技术骨干,他经常组织技术骨干培训学习,把自己所学到的和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同时还和大家一道研究攻克技术难关。几年来,他的徙弟已有30多人,其中考上初级职称的16人、中级职称的12人、高级职称的4人。他培养的人才可称得上是德才兼备,2005年山西焦化厂来钢铁炉料公司挖掘人才,高薪聘请他的弟子王战笃,当时公司领导不让走,本人也不愿去,可高凤龙做工作让战笃去,他提出了3条理由,一是学来的技术是为社会服务的;二是那里的工资高,可以更好地改善家庭生活;三是在那里传帮带一批新技工。但说天说地本人也不愿去,无奈高凤龙为了帮助那个厂子解决困难,答应为其代培技术工人15名,以提高其技术实力,该厂终因高凤龙的无私帮助获益600万元。
  高凤龙出身贫苦人家,从小养成一种关爱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良好习惯,同事家的事,他当自己的事办。公司员工李国平从小无父母,兄弟二人相依为命,为了解决国平的婚姻问题,高凤龙跑前跑后地张罗,找到媳妇后,结婚又没钱,他自己从腰包里掏出2000元来帮助国平;黄引学、董林章、苏抗银、孙志民等员工的孩子上大学没有钱,他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进行支助——五年来,他共拿出10多万元,支助了20名员工子女;2005年,他得知困难职工解正义、秦刘芳家中出事和患病,均需住院手术治疗时,他二话没说,分别给他们拿出4000元和2000元的手术费用;当他获悉因年长而早已离开单位的同事梁精敏卧病在床而缺钱就医时,硬是赶着把2000元递到梁老的手中,不能言语的梁老激动得老泪纵横,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青年员工薛勇江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因家庭拮据而不能如愿,他知道后,两次共借给其现金10000元,从而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去年秋天,当他得知同事朱海龙突然因病住院时,当即处理完西安的业务,急忙赶回韩城,过家门而不入,在手术室外一呆就是2个小时,直至手术结束。事后,他还悄悄地替其结清了4400元的治疗费用,朱海龙及其家属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是好……高凤龙对同事的关心和呵护是一般常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为了帮助企业能够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他受公司领导委托,组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方考察,正在协助申报、上马80万吨/年焦化改扩建项目,拟投资5.7亿元建设一座产能为80万吨的TH4350D型现代化新焦炉。
  高凤龙虽然年近花甲,但他永远不知道停歇,他时刻都惦记着如何用自己诚实的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弱者奉献爱心,为企业、为国家多做贡献。在高凤龙的前半生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举动,他只是在默默的付出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