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小北京演义>吉春《小北京演义》第八回 三国司马改同冯 宋代包公议冶铁

吉春《小北京演义》第八回 三国司马改同冯 宋代包公议冶铁

作品名称:小北京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4-07 18:10:11      字数:8139

  三国晋隋唐宋韩城第八章
  
  春风:《韩城市志》“第二章建置沿革”载:三国时期,魏国雄居中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后属华山郡。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肤施(今延安)迁居夏阳避羌乱。七年(351),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夏阳属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隶同州武乡郡。宇文觉废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并入合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夏阳自郃阳分出,重新设县,以古韩国改名韩城,属冯翊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属西韩州。八年(625)州治迁韩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太宗贞观八年(635)废州。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韩原县。五代后梁时,仍属河中府。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隶同州。
  夏雨:韩城出现过三国司马徽改姓同冯、晋朝殷济建造太史祠、唐代白居易吟诗香山、褚遂良书写梦碑、宋真宗建法王庙、包公上疏改冶铁等故事:
  春风:是的。
  关于司马徽改姓同冯:
  今嵬东乡徐村,多为冯、同两姓。冯姓祠堂今已不存。同姓祠堂尚有两座,一座大门额题“汉太史□裔”四字,另一座大门额题“汉太史遗祠”五字。该村冯、同两姓自称为司马迁后裔。同姓祖茔原有清嘉庆二十二年勒的石碑。碑文云:“维兹同族,世传司马。初序天地,系出重黎。至周失官,尝典史笔。去周适晋,分散他乡。错在秦朝,夏阳居处。喜及后代,高门成茔。官太史者谈,作《史记》者子长。葬史坡而山明水秀,生临、观而子孝孙贤。史通因避莽乱,隐居嵩阳,徽为长门嫡孙,改姓同氏,返归故里,徙居徐村。坟墓先茔,不能悉志。自茂至杰,略表所知。”
  司马徽,字德操,学者,襄阳的名士,诸葛亮、庞统、徐庶等人的学问之师。道号水镜先生,意思是很会鉴识人才,如水似镜,明亮照人。他气宇不凡,大有孔子的儒家风范,峨冠博带的装束,非常贴切的表现了司马徽的隐士气质。东汉末年一有名隐士,名士庞德公送号“水镜先生”,后人称他为“好好先生”。其才华始终未得施展,一生湮没不彰。
  从司马徽结交的人物来看,有单福(徐庶)、孔明、庞统等,这些皆当时的智谋极士,故此可见其才能也非同一般。所以,在游戏《三国群英传》内,司马徽的军师技和武将技也是相当厉害的,足以与孔明、庞统等一较高低。那么,为什么他没有出山辅佐君王呢?这主要和个人的追求与价值取向有关。三国时期,一个字"乱",对于一部分名士来讲,明哲保身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所以很多人没有出来建功立业的理想了,游山戏水逍遥自在也许是他们的向往,估计水镜先生也属于这一类吧。
  智谋之士要多谋,谋划国家安危大计,预见事态发展大势,消除隐患于未发之际,匡正君主之过失,解决疑难问题,辅主正确决策,君主要善任,以至诚之心待智谋之士,隆礼重义,勿施以欺诈,君无礼遇则智谋之士不至,君不诚挚则智谋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谋之士,能否得到智谋之策全在于君主对治世大道的追求。
  刘备流落寄居于刘表之处,被蔡氏兄弟追杀,飞跃檀溪,逃到水镜庄。刘备怀着求才之心,希望能得到司马徽的指点,司马徽谦虚表示:“我不过是个儒生俗士,哪懂什么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这里的俊杰有卧龙、凤雏两人。”刘备问:“谁是卧龙,谁是凤雏?”司马徽答说:“卧龙诸葛孔明,凤雏是庞士元(庞统)。”正是由于司马徽的指点,刘备才能够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定下三分天下的功业。
  1982年6期《文物天地》杂志载贺俊文《韩城徐村司马迁后裔》一文道:“去年,我曾到陕西韩城县嵬东公社徐村大队访问,和干部、社员进行了详细座谈,并参观了该村的文物遗迹。村里的人们一直这样传说:司马迁的后裔不再姓司马,而姓‘冯’和‘同’;他们现在不是居住在司马迁的故里龙门寨,而是比较集中地居住在距龙门寨二里多的徐村。”
  
  夏雨:关于殷济建造太史祠:
  殷济,字润国,夏阳高门原梁下乡人。祖籍金陵(今南京),祖父殷仲山曾任夏阳(今韩城)县令,由此落户于此。殷济少有抱负,发奋读书,曾任洛阳县令,后官至汉阳(今天水)太守。
  永嘉元年,殷济因母丧,依例回乡守丧三年,他深居简出,苦读经史,瞻仰司马迁之遗文,大其功德。乃于永嘉元年上书晋怀帝,请求为史公立祠,予以旌表,以收文史化民,礼仪成风之效。怀帝自思司马迁乃其远祖,由国库拨银三千两,并责令韩城县令协助殷济监建“汉太史司马祠”。司马迁墓建于西晋永嘉三年,即公元309年;祠建于永嘉四年,迟墓一年。这是晋代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对司马迁坟墓的冷落荒芜深感惋惜。他十分景仰史公的道德文章,认识到司马迁的伟大功绩和《史记》的不朽价值,于是冲破当时朝廷“诸葬者皆不得立祠堂、石碑、石表、石兽”的严令,冒着政治风险和杀头之罪在芝川南高岗上太史墓前树碑、建造石室供人拜谒,并且还在坟上栽植柏树。
  北魏著名地理说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篇》中就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陶渠水(即芝水)“又东南经夏阳故城南,又历高阳宫北,又东南历司马子长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太史公自序》曰:‘迁生龙门。’是其坟墟所在矣。”在这里,郦道元明确记述了殷济当年为太史公建石室、树碑石“功著晋廷,泽被故土”的壮举,从而使殷济成为有史料可查的司马迁祠墓的最早维护者;同时也说明了在西晋以前就有司马迁墓,而司马迁祠至少距今已有将近1700年的历史。
  殷济是为司马迁立祠的第一人,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时值不久,由于五胡乱华,晋室南迁,殷济才幸免于难。殷济辞官后,犹壮心不已,在高门原太史公故里、祖茔之东,构筑精庐设帐授徒,讲授《史记》,为地方培育英才。当年的精庐遗址至今尚存。在高门原安度晚年的殷济不幸于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病逝于梁下乡高城村(今嵬东乡堡安村)故居。由于殷济首创建立司马迁祠并修墓,有功于人民,所以得到人民的敬仰爱戴,人们为他立碑纪念。张胜发先生撰有《殷济墓碑及其价值》一文,其中较为详细地记述了1970年堡安村农田基本建设时发掘殷济墓室的情况,并记述了1982年在该村发现的殷济墓碑。
  韩城市嵬东乡堡安村西北里许,旧有一高冢,传为殷济墓。墓上有碑,龟座龙帽,岿然屹立。文革中墓被平毁,碑失所在。1970年村民搞农田建设,无意中挖开了墓穴,张胜发闻讯亲临其地察勘了墓穴的构造情况。
  按照他当时的记录,该墓穴为条式方砖砌成,一穴五室。中间是主寝室,宽约四米,深约6米,高约4米;两边有通道,直通左右陪室,陪室较小,左右各二。顶部一律为拱形。墙壁上尚有石灰粉刷痕迹,并有彩绘图案,地上有彩陶、琉璃器皿残片。主寝室后边有洞穿松土,显然是墓被盗窃过。张胜发先生从墓葬建造如此闳阔、讲究判定,殷济决不是一般人。经查阅《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有关殷姓计32人,并无殷济其人的记载。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说:“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经太守精庐南。”太守指殷济,“精庐”就是精舍,是当年殷济讲学的地方。可见殷济实有其人,而且是今天众多游人瞻仰的司马祠的首创者。功勋卓著,是应该永志不忘的。
  
  春风:关于白居易吟诗香山: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韩城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他的一个近祖白建,有功于北齐,赐田韩城,子孙随封来韩,居住在香山脚下的‘白田屯’。
  唐顺宗永贞年间,白居易29岁时进入长安,考中进士,授校书郎,继为周至县尉,转为翰林学士。宪宗初年,任左拾遗。
  公元815年(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奸党暗杀,白居易非常气愤,向皇帝上书,力主捕杀元凶。但当道的奸党,联名弹劾白居易,糊涂的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司马。穆宗继位后,召白居易回长安。当时朝中牛僧儒与李德裕两派斗争激烈,白居易害怕又遭诬陷,主动要求外任,做了苏杭刺史。为了“明哲保身”,白居易告老还乡,隐居韩城深山老林之香山寺。
  白居易在香山寺,与胡臬、吉皎、邦据、刘真、张浑、狄兼朴、卢贞、燕集等八位诗友,饮酒赋诗,谈论天下。有时与密友醉酒后,讽骂奸党祸国殃民,以泄胸中不平之气。
  当时,韩城名画师徐元福,仰慕白居易等九老的诗才,绘出“九老图”,形同“八仙过海”,神态自若,各显神通,堪称一绝。据说此画后被一位县令进献皇上,作为至宝藏于文渊阁。
  白居易于75岁去逝,葬龙门山上。唐宣作诗哀悼: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路,一度思卿一沧然。
  夏雨:《吉苑》有纪念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祭祀典礼在韩城北陈村白公祠遗址举行,世界作协主席吉春致词,白选民主持。
  本报讯4月3日风和日丽,韩城各界人士和白氏后裔300余人,参加纪念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祭祀典礼。
  典礼大会由纪念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组委会负责人、韩城市文体局原副局长白选民主持,他首先介绍出席典礼的领导学者来宾:韩城华池人、宝鸡麟游县县长白英民,国家级书画家文则天先生,著名史学家、文学授授、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世界作协主席吉春先生,世界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韩城市司马迁学会会长薛引生先生,世界作协副主席、韩城市委党校副教授段筱全先生,世界作协副主席、《韩城矿工》报处级总编冯骁先生等。
  接着,由世界作协主席吉春先生致《欢迎词》。他代表韩城纪念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组委会,对前来参加祭祀典礼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特别对农忙时节到会的群众表示衷心的谢意!
  他说,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祖先世居韩城,白居易是我们韩城人!《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清康熙《韩城县续志?古迹》记载:“白田村,在香山下,白乐天先世所居也。”清乾隆《韩城县志?艺文》有前人《重修白公祠记》。今天,我们在北陈村白公祠遗址举行壬辰清明祭祀典礼,足以证明这一文物古迹的存在。
  他说,今天,我们纪念史圣司马迁之后的这位诗圣白居易乡贤,就是要学习发扬大诗人的“八种精神”:一是学习他《卖炭翁》、《妇人苦》诗篇,发扬关心人民疾苦、扶贫致富的以人为本精神;二是要学习他《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篇,发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存精神;三是学习他《与元九书》诗篇,发扬‘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跟随时代前进的精神;四是学习他《长恨歌》诗篇,发扬‘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精神;五是学习他《放言五首(其三)》诗篇,发扬‘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经得起考验的真金子精神;六是学习他《琵琶行》诗篇,发扬‘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扣人心弦的弹琴精神;七是学习他《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诗篇,发扬‘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九老’(即白居易、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燕集)香山吟诗饮酒的欢度晚年的乐天精神;八是学习他向农妇求教改诗,发扬‘诗歌大众化’的下里巴人精神!
  最后,他情不自禁,特吟“白居易赞”扇子藏头诗一首,缅怀这位乡贤对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宝库的贡献!
  他念书法
       “白居易赞”
  白建受封韩城县,居住香山有白田,
  易水春风白公祠,赞不绝口吟诗篇!
  
  夏雨逐句低念司马迁祠献殿左侧唐代中书令、大书法家褚遂良的《故汉太史司马公侍妾随清娱墓志铭》。铭曰:
  “永徽二年九月,余判同州道,夜静坐于西所,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髻盛妆,泣谓余曰:‘妾,汉太史司马迁之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年十七事迁,同游名山大川,携委于此。会迁有事去京,妾镐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尤伤寻故,痉于长乐寺之西。天帝悯妾未尽天年,遂司此土。代异时移,谁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至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余感寤铭之。铭曰:嗟尔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然厥志,百千亿年,血食于斯。”
  意思是,褚遂良梦中听见一女子哭着说:她叫随清娱,是司马迁的小老婆,十七岁与司马迁同游名山大川,后来司马迁被害,她也悲伤地在大入荔县长乐寺去世,乞求褚写墓志铭纪念。
  铭文下边,还有“顺治乙亥六月三日”、“知合阳县事徐起霖谨识”的碑文。文曰:
  “余藏古帖中有褚河南《汉太史公侍妾随清娱墓志铭》甚详,笔更铭迈。虽鬼神之事,君子不深信,但太史公更不必以妾博重,奚俟后人缘饰,即褚河南岂无稽者哉!及过韩原展谒太史公祠,孤冢巍然,贞姬墓且隔百七十里许,有一字慰芳魂于地下者,因汉千古文人,必副一时慧眼。清娱能识河南于死后,不能随太史公于生前,所谓值得一死。惜嘒彼小星,未偕连理一枝耳!爰检旧帖,摹勒墓侧,俾徘徊吊古者,同发一慨云。”
  《同州府志?列女传》评论说:“随清娱,汉太史公司马迁侍妾也。其名不见于汉人记载。至唐永徽二年同州刺史褚遂良,始为志墓之文。盖其鬼夜见褚公自陈生平,乞一言以传于世也。夫以一忧死女子,冥地下一千余年而不甘湮没,见灵褚公,则其生前之好奇而不同于俗女子者,已可概见矣。奇人如司马公,固宜有奇女子以为之侍也。古今贤才女子,姓名不著于故书雅记,俾抱憾九原,血食无所者,岂少也哉。褚公正人,其言当非荒唐。”
  春风:清嘉庆《韩城县志》记录了吴镇的《太史公侍妾随清娱歌》。歌曰:
  “司马太史雄千古,续貂犹待先生补,咄咄侍妾亦不羁,幽魂又达河南褚。清娱随氏平原人,十七事夫游处处,香销马足玉埋尘,留滞同州化为土。长乐亭西春复秋,凄凄夜月连风雨,薄命曾蒙上帝知,残形敢怨才郎腐。褚公信非妄语人,感梦作铭大怜汝,将毋笔墨有光华,化作小星嘒三五。忆昔史公下蚕室,往往时出幽愤语,伯夷饿死颜渊穷,是耶非耶天无主。岂知冥然更怜才,尚有娉婷血食所,祗恨刻画伊家人,大似班门弄斤斧。梁山弈弈河水深,慧业文人杰可数,安得招魂起夫君,编为千秋传列女。”
  从上述碑文和志书记载来看,司马迁的侍妾随清娱,好象确有其事。随清娱葬于同州长乐寺之西,即今陕西大荔县城北郊。但是,司马迁侍妾随清娱,只是一种美好的传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司马迁的怀念之情。
  夏雨热情地拉春风在梦碑旁合影留念。
  
  春风、夏雨来西庄镇“法王庙”考察。
  春风:关于宋真宗建法王庙:房寅是韩城西庄镇井溢村人,生于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他的祖先是屈原,遭到楚国奸臣的陷害,屈原的第三个儿子逃到龙门,代代行医治病。房寅的医术高超,如华陀再世。
  四川发生瘟疫(虎列拉病),此病上吐下泻,一两个小时便致人死亡!在死人堆积如山的情况下,地方官向朝廷上表告急。辽景宗(耶律贤)出了皇榜,广招天下名医,能消灭瘟疫者,赏千金,封万户侯。房寅正在合阳为山区百姓治病,看到皇榜,他不顾70高龄,立即奔赴四川降瘟救人。
  四川乃“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但由于“瘟魔”作乱,满山遍野的庄稼,无人管理。房寅知道“瘟疫之后必有荒年”,这如何了得?他急民之所急,立即将配好的物效药粉发到千家万户,凡喝了此药的人,病马上好转。房寅走完一州又一县,舍药救人,不取分文。经过半年,他跑遍了四川各州各县,消灭了瘟疫。地方官和民众,感谢他的救命之恩,立碑铸像纪念。辽景宗宣他进京,赐金牌一面,上书“国医之首”,封他“皇医总理”。
  传说房寅110岁死后成仙,时常下凡治病救人。韩城有人得了不治之病,梦中会见他,经在病人脸上喷“法水”,惊醒后病愈身爽,恢复健康。
  有一年,宋太宗赵匡义的正宫娘娘难产,痛得死去活来,闹得皇后肚子如猫抓。皇医诊断为“小儿抓心症”,用尽百方,婴儿仍然不落草,急得太宗焚香祷告。说来也巧,半夜时分,娘娘忽听仙乐阵阵,有一神仙,面貌古朴,胯下一条银灰白蛇,在一个手执宝剑的紫衣童子引领下,凌空而至,对着娘娘玉容,连喷“法水”三口,婴儿(即宋真宗)立即呱呱落地,神仙化作清风消失了。
  娘娘起来,发现神仙遗下手帕一个,上边书写着:
  婴儿神童千两价,他年雄武振中华。
  若用老道解危困,槐柏相抱乃吾家。
  话说宋真宗登基之后,不忘神仙救命之恩。他根据母后保存的诗文手帕,派遣钦差,四处寻找神医家乡地址。
  钦差经过十年走访,终于在韩城西庄镇井溢村南,发现了一颗粗大的古槐,古槐躯干中生出一颗苍翠柏树,乡民叫它“槐柏相抱”,与神仙手帕上“槐柏相抱乃吾家”吻合。钦差又打问清楚,井溢村在唐代出过一位有名的神医房寅,活了110岁,曾坐在“槐柏相抱”土堆上死去,化烟升天而去。钦差还了解到,神医房寅“惊梦”为韩民治病。
  钦差返京复旨,宋真宗认定房寅是他的救命神仙,便封房寅为“法王”,派遣丞相王強到韩城西庄镇,在“槐柏相抱”处督建“法王庙”。
  从此,祈神医房寅治病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夏雨:关于包公上疏改冶铁,县志有记载。
  清乾隆《韩城县志》有宋代包拯一篇《请罢同州韩城冶户疏》:
  “臣近闻,同州韩城县铁冶务,自来定占七百余户。内二百余户,厚有物力,比见充里正,人户并各高强,只以冶户为名。经今五十余年,影占州县诸般差役。其冶户内系第一等者,每户逐年共给冶务诸般所出钱不过三贯文,外更别无所费。况官中所得铁货,只及十余万斤,仍官支买炭并工匠钱三百余贯,更差专监使臣一员。兼体问得本县人户以冶务全占却上等力役,及致下等人户,差役频并,供应不前。若将上件铁数,据等第均在本县人户上,每约纳官铁岁不过十斤至二、三十斤,况本处见卖每斤价钱二十四、五文,每户岁纳官铁约费三、五百文。虽自来官禁烹炼,彼中私卖甚多。令百姓取便烹炼,必然铁价转下,兼令赴本县送纳,于民至便。又减省得监官一员,只令本县令佐专管给纳。仍得二百余户,兼充重难役次,颇甚均济。臣在任日,方欲行遣,属以移任,欲乞下本路转运司,选差清干官员,往往彳生彼相度施行。”
  包拯给皇帝上《请罢同州韩城县冶户疏》的折子,提议改革韩城官营冶铁事务。指出,韩城铁务成本太高;而且冶铁人家七百余户,其中二百余户“只以冶户为名”,他们“人户并各高强”,一个个“现充里正”,做了冶户中的小吏,不承担差役;这样,占去大量强壮劳力,致使其他人家“差役频并”,难以承受。请求朝廷改官营为私营,“令百姓取便烹炼,必然铁价转下”,还能多得“二百余户”人家承担国家赋税,于国于民都有利。由奏章既见包相忧国忧民之心,也可看到韩城冶铁历史的悠久,规模的宏大。
  司马迁五世祖司马昌曾任秦国铁官,虽不敢说那时韩城即有铁务,但韩城冶铁史最迟可上溯西汉。《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9年实行盐铁专卖,夏阳就设有铁官。《韩城市文物志》载,今芝川镇芝西村北,发现有总面积四万余平方米的铸铁作坊,即韩城人称做“炉院”的遗址。仅仅陶范堆积区面积就有数百平方米之大。在这里,采集到“不少铸造铁器的陶范,所有陶范都用经过选择和淘洗过的细泥掺细沙制成”,“大部分陶范内留有浇铸痕迹”,“其遗址年代属西汉时期”。秦改少梁为夏阳,而政府所在地仍在少梁旧址,即现在芝川镇一带。至西汉末年,才移至澽水南岸夏阳村,东汉时又移至澽水北岸今金城区。这一遗址正好位于当年少梁城的西门之内。
  炉院设在城中,铁锭来自哪里?韩城人把流经林源、王峰、桑树坪,全长近百里的凿开河谷叫“冶户川”,原因是河谷下游煤铁储量丰富,古代川口居民长期以冶铁为生。记录南北朝时西魏、北周历史的《周书?薛善传》说,薛善担任西魏司农少卿,朝廷“又于夏阳诸山置铁冶,复令善为冶监,每月役八千人,营造军器,善亲自督课,兼加慰抚,甲兵精利而皆忘其劳焉”。文中的“夏阳诸山”就指冶户川下游的山岭。
  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