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小北京演义>吉春《小北京演义》第五回 梁伯封在少梁川 芮国埋藏梁带村

吉春《小北京演义》第五回 梁伯封在少梁川 芮国埋藏梁带村

作品名称:小北京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4-06 11:53:00      字数:19867

  梁伯芮国第五章
  
  夏雨与春风在东、西少梁村了解古梁国。
  春风:“二十里川”澽水入黄口不远处,隔水有东、西少梁村。两村因位于战国少梁城遗址得名,而少梁城就是古梁国国都。
  西周后期,秦仲奉周宣王之命讨伐叛逆西戎部族,力战身亡;五个儿子继承父业,浴血奋战,终于击败西戎。周宣王赞赏他们父子的忠勇,任命秦仲长子庄公担任西垂大夫。宣王儿子周幽王是个昏君,为了取悦宠妃褒姒,没有盗冦竟多次燃起烽火,发出警报,招来诸侯相救,以博取褒姒一笑,从而失信于诸候。这便是著名的“烽火戏诸侯”。因此,幽王最终被反叛的诸侯杀死在骊山脚下。
  秦仲之孙秦襄公率部救周,并护送幽王之子周平王东迁洛邑。于是,周平王将歧山以西的土地赐给秦襄公,秦到这时才成了诸侯国,才有资格同其它诸侯国互通使节。秦仲的小儿子嬴康也参加了这次救周行动。念及秦仲祖孙三代对周王室的忠诚和功勋,周平王又把赢康封为伯爵,因封地邻近梁山,封国便名叫梁国,又因爵位为伯,也被称为梁伯国。这样,梁伯嬴康与秦同一祖宗,都姓嬴,并因同样的原因,同时在公元前770年接受了周平王的分封。
  夏雨:梁伯的封地与韩侯国毗邻,在韩原北边,中心部分位于“二十里川”中。梁伯受封时,韩侯国尚在,但已经十分衰弱,因此,权威已远不如先祖的周平王,才敢将功臣封在他的邻近。而十三年后,即公元前757年,存世将近三百年的韩侯国最终被晋文侯灭掉。
  梁伯按时贡奉朝拜周王室,还执行周王室命令,于公元前703年,与其他诸侯组成联军,一起讨伐过不守礼法的晋国的曲沃武公,并取得胜利。
  因为同宗关系,梁国原本亲近秦国,直到立国107年,即公元前663年,在秦成公登基之时,梁伯还去秦国朝拜新君。此后,梁国却与晋国关系密切了。公元前636年,晋献公去世,骊姬做乱,太子申生自杀,其弟重耳、夷吾外逃。夷吾渡过黄河,逃到梁国,受到隆重款待。梁伯把女儿嫁给夷吾,生下一儿一女,男的名圉。夷吾四年后回国做了国君,世称惠公。惠公封圉为太子。韩原大战失败后,圉被送到秦国做了人质。晋惠公死后,圉才被接回晋国立为晋怀公。这样,梁伯就是晋惠公的丈人、晋怀公的外爷,两家怎能不亲近呢?
  《史记?晋世家》载,梁伯喜欢高筑城墙,深挖壕沟,因而民力疲惫,人心怨恨。民众多次互相惊扰说:“盗贼秦军来了!盗贼秦军来了!”最终在公元前641年,被秦穆公灭掉。好几种古书与这里的看法一样,都以为梁国灭亡的原因是“好土功”,爱筑城。如果分析一下梁国的处境,会觉得这种看法未必中肯。梁伯国小势弱,夹在秦晋两强之间,地理位置又特别重要,他能顾惜民力,而不筑城自保吗?
  春风:公元前757年晋文侯就灭掉韩侯国,前672年晋献公又攻伐骊戎。因此,在韩原大战之前,晋国占领黄河以西、洛河以东这片被称为“河西”,筑有八个城池的土地已有一百一十余年,而在韩原大战之后,都赔偿给了秦国,晋国岂能甘心?于是,27年后,即公元前618年,晋灵公又“伐秦”,夺“取少梁”。从秦国讲,你梁国本是国中之国,守规,顺从,还可存活。就因为你是我秦国的同宗,人家还不敢欺你,另眼看你。你倒好,骊姬乱后,却去巴结晋国,和人家结亲,要去再找个靠山。你的女婿又背信弃义,非但不报答我当初救助之恩,还要趁我年成不好时,打劫我秦。强晋也已被我挫败,河西之地现在归我所有了。伐你梁国还有何惧?我灭不了晋国,还灭不了你梁国吗?这么一看,梁国还有安生日子过吗?还能说梁国亡在“好土功”上么?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子孙以国为氏。”就是说,嬴康因封在梁国,儿孙便以梁为姓,嬴康就是现今梁姓的始祖。
  把女儿嫁给晋惠公的最后这个梁国国君有两个儿子,一名梁敬,留居梁国;一名梁爱,移居晋国。梁爱的子孙梁弘、梁由靡、梁益耳先后成为晋国的大臣。在春秋著名的“郩之战”中,晋国伏击不远千里奔袭郑国的秦军,大获全胜,让秦穆公懊悔不已。而梁弘为亲自出征的晋襄公驾御战车,功劳显赫。作为梁伯之后的梁弘,当初自己虽然无力帮助祖国避免亡于秦穆公之手,但能亲眼看到穆公遇此大厄,并立下战功,也算人生一大快事,也能让先祖梁伯在天之灵合上眼睛了。
  梁自公元前770年立国,至前641年亡国,存世共一百二十九年。
  
  夏雨与春风下到“昝村镇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坑底。
  春风:梁带村位于韩城市东北部13华里处,东临黄河,北靠沟,南为壕,四周筑有城墙,现存南、西城墙和东、西砖门洞。城内有元代建筑禹王庙。该村278户,1200人,梁姓占80%,是当地梁姓最多的古代村庄。民间流传“西原涝池,下干谷庙,梁带村台子四角翘”。
  在文史之乡司马故里、古老的黄河西岸,梁代村两周古墓遗址的神祕面纱,于2005年冬被揭开:有中国目前出土的最完整的铜翣,文物考古首次发现实物的建鼓,工艺绝伦的玉器串饰,金镂剑鞘、象牙刀戈、玉雕飞鸟、青铜河魚、龙纹镂空的精美铜环、铭刻清晰金文的青铜鬲……。这是全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韩城版“兵马俑”。
  梁代村两周遗址和墓葬群,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约500亩。2005年4月至12月,考古队在50亩的范围内,就发现西周、东周墓葬103座,车马坑17座。考古专家对其中1座车马坑和3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有众多车、马、狗殉葬的KI车马坑,长5.1米,宽4.2米,清理出马车4辆,马骨架5具,狗2只,4件轭脚饰,2件轭首饰,2套琯、钏;有M19号“甲”字形大型高等级贵族墓,墓道宽4米,长26米,墓室1椁2棺,放有青铜礼器14件,其中4件鼎、4件簋、2件方壶,甗、盘、盖盆、盉各1件,4件厚度不足10毫米的铜翣,14件青铜器,10件直径近20厘米龙纹镂空铜环,4件青铜器上金文,玉器66件(包括3只传神玉鸟);有M27号“中”字形诸侯墓,南墓道长33米,北墓道长17米,墓室长9米、宽7米,数十件玉器,完整铜翣,大量青铜车马、兵器,漆器建鼓等等。
  19号墓出土的青铜鬲——古代煮饭用的一种器具——沿上铸下的两条篆字铭文,一为“内(芮)公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永享”,一为“内(芮)太子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永享”。
  夏雨:全国各大媒体共向中外传播了一条重要新闻:陕西韩城发现了一处保存完整的周代高等级贵族墓葬群,葬址占地三十余万平米,约有103座墓穴,17座车马坑。对其中的三座墓葬和一座车马坑的考古发掘,就出土文物数以万计。即使在文物大省的陕西,也被认为是三十多年来对两周墓葬的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正在发掘中,便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风:作家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吉春《梁带村史话》一书内容:
  一、梁带村简况
  梁带村位于韩城市东北部13华里处,东临黄河,北靠沟,南为壕,四周筑有城墙,现存南、西城墙和东、西砖门洞。城内有元代建筑禹王庙。该村278户,1200人,梁姓占80%,是当地梁姓最多的古代村庄。民间流传“西原涝池,下干谷庙,梁带村台子四角翘”。
  二、梁氏祖先
  梁氏的始祖为秦康。
  由于秦康与侄儿秦襄公率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秦康被周平王封为伯爵,封地在今韩城东、西少梁一带。
  秦康的祖先,可追到颛顼帝的孙女叫女修。血缘系表为:女修-大业-大费(舜赐赢姓)-大廉-玄孙中衍-玄孙中谲-蜚廉-恶来革-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秦赢)-秦侯-公伯-秦仲-(后代)秦康。
  夏雨:这三、古墓瑰宝
  受西安振兴韩城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刘云岳委派,西安振兴韩城经济文化促进会法人、副会长兼秘书长吉春回到司马故里韩城,拜见韩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建华和韩城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张景锋,在韩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渭南日报?龙门特刊》总编辑宁永泉的精心安排下,吉春于2007年6月9日上午9时赴银河大酒店2层多功能厅,参加10时30分的新闻发布会,与会的有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华商报》、《三秦都市报》、《渭南日报》、渭南电视台、《渭南广播电视报》、韩城电视台、《渭南日报?龙门特刊》等新闻媒体记者150余人,陕西省文物局局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韩城市委副书记陈双牛主特新闻发布会,简介了梁带村古墓发掘情况,大家观看中央电视台10套科教频道“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月”4小时韩城梁带村古墓发掘、成都金沙遗址、广州南越王宫遗址3地互动直播,酒店午餐后于14时30分乘车赴梁带村古墓参观拍照。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城考古队队长孙秉君介绍:在文史之乡司马故里、古老的黄河西岸,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的神祕面纱,于2005年冬被揭开:有中国目前出土的最完整的铜翣,文物考古首次发现实物的建鼓,工艺绝伦的玉器串饰,金镂剑鞘、象牙刀戈、玉雕飞鸟、青铜河魚、龙纹镂空的精美铜环、铭刻清晰金文的青铜鬲……。这是全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韩城新版“兵马俑”。梁带村两周遗址和墓葬群,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约500亩。2005年4月至12月,考古队在50亩的范围内,就发现西周、东周墓葬103座,车马坑17座。考古专家对其中1座车马坑和3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有众多车、马、狗殉葬的KI车马坑,长5.1米,宽4.2米,清理出马车4辆,马骨架5具,狗2只,4件轭脚饰,2件轭首饰,2套琯、钏;有M19号“甲”字形大型高等级贵族墓,墓道宽4米,长26米,墓室1椁2棺,放有青铜礼器14件,其中4件鼎、4件簋、2件方壶,甗、盘、盖盆、盉各1件,4件厚度不足10毫米的铜翣,14件青铜器,10件直径近20厘米龙纹镂空铜环,4件青铜器上金文,玉器66件(包括3只传神玉鸟);有M27号“中”字形诸侯墓,南墓道长33米,北墓道长17米,墓室长9米、宽7米,数十件玉器,完整铜翣,大量青铜车马、兵器,漆器建鼓等等。
  韩城市旅游局副局长兼韩城市博物馆馆长吉英逊介绍:梁带村古墓是陕西地区三十多年来又一次发现的、未经盗扰的周代高等级贵族墓葬。特别是青铜鬲口沿上铸篆字铭文:“内(芮)公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永享”(13字)、“内(芮)太子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永享”(14字),这一考古发现充分地证明:这就是北芮国的墓地,对于大荔朝邑的南芮国而言,北芮国就在韩城。(参见《渭南日报?龙门特刊》)
  梁带村古墓共895座,车马坑64座,初步分析为公墓区,在公墓区内划分不同的族墓区,所发掘的大墓属族墓区,另外还发现墓区之间存在界沟。
  从2007年3月25日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正式展开,至6月9日已发掘各类墓葬20座,除了2座中型墓、10座小型墓发掘结束外,2座带墓道的“甲”字型大墓和其它中小型墓先后进入最后的清理阶段,许多重要迹象和珍贵文物已经现露。
  “甲”字型大墓M28已接近墓室底部,清理出了棺椁的迹象,部分随葬品也已显露,可见到的主要有青铜礼器鬲、壶、盘,乐器编钟,兵器、车马器和玉戈等。有兵器的出土表明该墓主应为男性,随葬品摆放位置与去年发掘的国君大墓M27相似,可推断其可能也是国君,即又一代芮公。从墓地布局和出士器物的初步观察,M28可能晚于M27,即前者可能是后者的儿子,这对芮国墓地是否有昭穆制度的存在,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线索。
  位于北区的另一座“甲”字型大墓M502,在原发掘3座大墓及M28的西北约200米处,椁室和墓道发现有大小不等的马车5辆,是其它墓葬所未见的新发现。与陕西长安张家坡井叔墓地、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的西周中晚期墓的特征相似。该墓出土了本墓地第一组较完整的陶器组合,鬲、罐的形制有西周晚期或略早的特征,不仅支持了随葬马车的墓葬可能属于一种较早形式的认识,而且将芮国活动于韩城的历史上推了100年左右。该墓未发现有兵器随葬说明墓主可能是女性,使用带墓道的大墓并以多辆马车及青铜礼器随葬,表明其身份不低,应是一代国君的夫人墓。那么,作为其丈夫的另一代芮公的墓又在何处?自然将是我们寻找的下一个目标了。而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在此墓的墓室四角各发现高约80厘米的木俑1个。在此之前,发现最早的木俑出自春秋晚期的楚国,最早的陶俑出自战国早中期的秦国。这4件木俑是截止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俑,比秦始皇陵兵马俑早500多年,可以说,它开创了我国古代陵墓用俑制度。墓葬用俑是当时墓葬随葬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殷商时期普遍流行用活人殉葬,到了西周时期殉人现象逐步减少,春秋战国以后几乎绝迹,起而代之的是用俑替代活人。墓葬用俑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墓葬制度改革的具体体现。
  大墓附近的其它中小墓葬的发掘,对于芮国墓葬制度的研究也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使我们了解到两周时期的芮国墓地,实行的可能是历史记载的所谓“各依其族”的“族墓”制,自国君至于庶人之墓的远近,大概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区分。属于史书所说“生相近,死相迫”习俗的反映。
  从目前所能观察到的现象和文物,初步可以认为,本年度的发掘对于深入认识周代芮国的墓葬制度和历史文化,以及周代礼制、封国制度的研究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更为我国早期雕塑艺术史的研究,贡献了无比珍贵的实物资料。但对其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将有待田野考古发掘清理工作结束后,对出土文物的全面整理和遗迹现象认真分析,以及出土青铜器铭文的解读和研究。
  梁带村两周遗址距今约2800年历史,是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梁带村两周遗址文物陈列馆开放之时,吉英逊副局长让潘芬给我讲:展出文物精品分礼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四大部分,其中按质地分为青铜器、玉器、金器、石器。整个陈列大厅中央单列三个精致的玻璃展柜,分别放置金剑鞘、金环、玉猪龙、弄器6件(组)。这次展览汇集了梁带村出土的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金器等在内的57件(组)国宝级文物。
  春风:这四、古墓之谜
  几种说法
  1、周宣王时,秦仲平犬戎乱被杀,后秦襄公护平王东迁洛邑,均有功于周室,于是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便将秦仲的小儿子康封爵为伯,封地于“梁”(即现在韩城市治以南的少梁村一带),称“梁伯国”。梁伯国存在了130年后,于公元前641年为秦所灭,秦将此地更名为“少梁”。少梁是古梁国的封地,梁国原本小国,疆域狭窄,墓葬地点选择局限性较大,不可能将坟墓建造在他国的土地之上;墓葬紧临梁带村,梁姓本是梁国的子民,或许梁带村的先民和这座墓葬有一些什么关系。
  2、椁室的装饰和墓主人的装饰,带有女性化的色彩。从陪葬的车马坑出土4辆马车可以猜想,墓葬主人不应是诸侯本人。依照当时的礼制:诸侯墓葬要有7辆马车陪葬。显然,4辆马车不合诸侯陪葬标准。如果是女性,是否可做这样的猜想:墓葬主人是古芮国嫁到梁国的女性。芮国、梁国都是当时的小国,国小力微,同命相连,关系密切。有据为凭:《史记》中的《秦本纪》记载: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秦国两次变换国君,梁伯、芮伯都去同年朝拜,很可能是结伴而行,可证见其关系密切。在那个时代,跨国婚姻是常见的事,近代人常用的词汇“秦晋之好”,就是当时跨国婚姻的写照。梁、芮两国通婚就不足为奇。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么在韩城出土的青铜鬲上有“内(芮)太子作鬲”、“内(芮)公作鬲”习语化的铭文就有了答案:这不过是芮国女子带来的嫁妆。
  3、芮国不但并不是从殷末便一直居于陕西大荔洛水之滨,而且有证据显示,甚至在姬姓芮国的周代,它也有过迁移封地的经历,许倬云先生在研究西周封国徙封问题时就将芮列为有过迁封史的国邦。并且“有曾经数迁而距离也甚辽远者”。武王克商这一巨大历史变革事件,所导致的不仅仅是中央王朝的更叠。在这一巨变中,原有的诸侯、方国所存在的政治结构基础也急剧变化。无疑,姬姓芮国是在这场剧烈变革中周王室有意识扶植起来的同血亲政治力量。而原有姜姓芮国的消亡与姬姓芮国的建立就发生在同一时间。
  4、据《史记?晋世家》注释,春秋早期,韩城为梁国所在,而芮国在今韩城之南约100公里的大荔县一带。但梁带村3座大墓却未见到带“梁”字铭文铜器,如M19出土“芮太子”、“芮公”;M26发现有“芮太子白”和“中(仲)姜作为桓公尊鼎”;M27出土有“芮公作为旅簋”等铭文。大量带“芮”铭铜器的发现,皆说明了梁带村墓地当为芮国墓地。另外,据《左传》等文献记载,在春秋早期屡见一代芮伯之母“芮姜”,说明姬(芮国姬姓)姜通婚,而M26的铭文“中(仲)姜作为桓公尊鼎”应是证明梁带村墓地属芮国墓地的一个旁证。
  5、据《史记》注释,梁国在今韩城一带,赢姓,公元前641年灭于秦,M19的年代为春秋早期,这样从时空两方面看,以M19为代表的梁带村墓地有可能属梁国墓地。但同时有一问题无法解释,即关中地区发现的秦带墓道的大墓,墓道向东。而M19墓道向南,正与姬姓——以周人为代表的墓道位置相同,如晋侯墓地和周公庙大墓皆向南。所以梁带村墓地的国别只好暂时存疑,有待于最有说服力的文字出现,带铭铜鬲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出现转机,梁带村墓地则又有可能是芮国墓地。
  6、据吉英逊(韩城市旅游局副局长兼韩城市博物馆馆长)、高增岳(韩城市文物考古专家)、卫梦龄(原韩城市博物馆馆长)、任喜来(韩城市文物考古专家)介绍:梁带村古墓是陕西地区三十多年来又一次发现的、未经盗扰的周代高等级贵族墓葬。特别是青铜鬲口沿上铸篆字铭文:“内(芮)公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永享”(13字)、“内(芮)太子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永享”(14字),这一考古发现充分地证明:这就是北芮国的墓地,对于大荔朝邑的南芮国而言,北芮国就在韩城。(参见《渭南日报?龙门特刊》)
  7、高巨成(韩城市进修学校高级教师)认为,梁带村古墓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韩侯国国君与家族的墓葬。原因有:①韩侯国立国395年,以百年5代人计算约20代,方能有895座墓。梁国立国129年,不具备这一条件。②大墓7座,韩侯20代人中著名的侯王不止7人。《系本》中有名字记载的如:万、赇伯、简、舆、厥,共5人。③韩侯中韩万等人属军事将领,故有车马坑64座。④现出土的青铜器系春秋时期铸造,正符合韩侯生活的年代。⑤“内”与“芮”不相通。⑥史书上无北芮国具体方位。⑦至于“梁国君墓”说,与历史事实相差更远。程永庄认为是“韩内公”。
  夏雨:城之猜想
  如果墓葬群就是一个国家公墓?按中国邦城习俗,墓在城郊,那“城”在何处?
  周武王四年,武王的一个儿子被封爵为俣,封地于韩城。韩城始有建置便从“韩侯国”开始。其城治建在今市治以南的龙亭、芝阳地区。《史记》中多次记载的秦晋、秦魏“韩塬大战”,便发生在韩城的龙亭原一带。始建于明代晚期的梁带村,保留有较完整的城墙,方正坚固,高约7米,周长约2000米,其东墙已被黄河水冲走,现存西、南、北三面,其中西墙有唯一的包砖城门。梁带村所处位置为黄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台地高出河面约50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量丰沛,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居处。
  发现古城墙遗址,在梁带村东边临黄河崖畔上。据村中老年人说,黄河每年崩塌,城池已在河中了。
  春风:《史记》中的韩城地名注释,可以帮助解谜!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历数家、思想家司马迁,是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故乡韩城有哪些载述呢?我在通读《史记》时,作了初次摘录。《史记》共130篇,其中载述韩城的地方多达60多处,平均不到两篇半就有一处。可见,韩城的地理位置在古代是比较重要的,而司马迁对故乡是何等的关心。
  为了便于掌握司马迁故乡的沿革情况,现将他在《史记》中对韩城的载述及裴马因《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三家有关的注释,分地名进行了摘引如下,并冗略加校正补充,以供学者们参考。
  吉春同志作了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对我们编纂市志大有益处。因此,按照作者的原稿分期连载。
  龙门
  《史记》中载述“龙门”的地方计有十一处:
  《夏本记》(《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65-67页。以下只注书名和页数):“浮於积石,至於龙门、西河。”注:[一四]〔集解〕孔安国曰:“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索隐〕龙门山在左冯翊夏阳县西北。〔正义〕《括地志》云:“龙门山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李奇云:‘禹凿通河水处,广八十步’。《三秦记》云:‘龙门水悬船而行。两旁有山,水陆不通,龟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云暴鳃点额龙门下。’”
  《秦本纪》(《史记》184页):“德公元年,……卜居雍。后子孙饮马於河。”注[三]〔正义〕卜居雍之后,国益广大,后代子孙得东饮马於龙门之河。
  《秦本纪》(《史记》102页):“孝公元年,……东平晋乱,以河为界。”注[四]〔正义〕即龙门河也。
  《秦始皇本纪》(《史记》271页至272页):“二世曰:‘吾闻之,韩之曰:……禹凿龙门,通大夏。’”注[九]〔正义〕言禹凿龙门,河水道。得大通,并州之地不壅溢也。
  《六国年表》(《史记》730页):秦表,秦惠文王十二年(前326)载:“初腊,会龙门。”
  《河渠书》(《史记》1405至1406页):“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注[五]〔正义〕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为凿广八十步。
  《河渠书》(《史记》1415页):“太史公曰:……北自龙门至於朔方。”
  《苏秦列传》(《史记》2242页):“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注[一]〔正义〕东有黄河,有函谷,蒲津、龙门、合河等关。
  《李斯列传》(《史记》2553至2554页):二世问李斯“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注[六]〔正义〕谓河之九曲,别为堤防。
  《货殖列传》(《史记》3254页):“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注[四]〔正义〕龙门在绛州龙门县。
  《太史公自序》(《史记》3293至3294页):“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注[一]〔集解〕徐广曰:“在冯翊夏阳县”马因案:苏林曰:“禹所凿龙门也。”〔正义〕《括地志》云:“龙门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其山更黄河,夏禹所凿者也。龙门山在夏阳县,迁即汉夏阳县人也,至唐改曰韩城县。”注[二]〔正义〕河之北,山之南也。案:在龙门山南也。注[三]〔索隐〕案:迁及事伏生,是学诵《古文尚书》。刘氏以为《左传》、《国语》、《系本》等书,是亦名古文也。
  从司马迁对故乡“龙门”的记述来看,有大禹凿龙门五处,有秦德公子孙饮马一处,有秦孝公东平晋乱一处,有秦惠文王初次合祭众神一处,有苏秦说秦惠王四塞之国一处,有多种特产(马、牛、羊)一处,有生地一处。
  从三家注来看,基本上解释得正确。关于龙门山的注释,《集解》引孔安国的话说“在河东之西界”,《索隐》说在左冯翊夏阳县西北,《正义》引《括地志》说“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把这三家注龙门山的话合起来,比较全面、准确。因为,从现实的地域看,龙门山在禹凿龙门(即禹门口)的地方,横断黄河两岸,其西在今陕西韩城县北六十里处,其东在今山西河津县北,龙门跨其两岸。清乾隆《韩城县志》卷一载:“两崖皆断山绝璧,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山上有相工坪,广二丈余,长四丈余,片石临河,莹洁可爱。”这相工坪,传说是当年大禹凿龙门督工的地方(可参阅《文物天地》一九八三年第六期拙著《龙门小史》)在“迁生龙门”一处的注中,有一点是错误的,应予纠正。即《正义》引《括地志》说“至唐改曰韩城县”,实为隋“开皇十八年析合阳,置韩城县。”见清乾隆《韩城县志》。
  梁山
  《史记》中载述“梁山”的有六处:
  《夏本纪》(《史记》52至53页):“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注[二]〔索隐〕郑玄曰:“《地理志》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之东南,梁山在左冯翊夏阳,岐山在右扶风美阳。”〔正义〕《括地志》云:“梁山在同州韩城县东南十九里。”
  《周本纪》(《史记》114页):“古公……逾梁山,止於岐下。”注[七]〔正义〕《括地志》云:“梁山在雍州好峙县西北十八里。”郑玄云:“岐山在梁山西南,然则梁山横长,其东当夏阳,西北临河,其西当岐山东北,自分阝适周,当逾之矣。”
  《秦始皇本纪》(《史记》257页):“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注[二]〔集解〕徐广曰:“在好峙。”〔正义〕《括地志》云:“俗名望宫山,在雍州好峙县十二里,北去梁山九里。”
  《十二诸侯年表》(《史记》623页):晋表,晋景公十四年(前586)“梁山崩”。
  《晋世家》(《史记》1679页):“十四年,梁山崩。问伯宗,伯宗以为不足怪也。”注[一]〔集解〕《公羊传》曰:“梁山,河上山。”杜预曰:“在冯翊夏阳县北也。”
  《匈奴列传》(《史记》2883页):“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力、乌氏、戎。”
  以上摘文可以看出,司马迁记述“梁山”六处中,有禹治梁山一处,古公翻越梁山一处,秦始皇住梁山宫一处,晋景公十四年梁山崩两处,梁山方位一处。特别在《晋世家》中记载了梁山崩后,伯宗认为“不足怪”的无神论思想。
  《韩城县志》记载:“境内山岭重叠,而梁山为其主峰,余皆梁山别麓耳。《诗》咏韩国,专言禹甸梁山而不及他山。《朱子集传》:梁山,韩之镇也,盖以此也,山势绵亘,逶迤西境,如屋梁然,故名。梁山之脉,有县东北六十里曰龙门山,县西北五峙山、三岭、牡丹山、横山、苏山,县西五里的大象山、狮山,县西南五十里者香山,四十里者巍山。”由此观之,韩城东南沿黄河一带为平川,并无山脉可言。这样,《正义》引《括地志》云“梁山在同州韩城县东南十九里”,注于《夏本纪》“治梁及岐”之下是不对的,显然是把方位搞错了,应为“梁山在韩城县西南十九里。”清乾隆《韩城县志》中说:“梁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应为“梁山,在县西南十九里。”
  梁国
  《史记》载“梁国”之事八处:
  《秦本纪》(《史记》184页):“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注[四]〔索隐〕梁,赢姓。芮,姬姓。梁国在冯翊夏阳。芮国在冯翊临晋。
  《秦本纪》(《史记》185页):“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注[一]〔正义〕《括地志》云: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少梁古城,古少梁国。《都城记》云:“梁伯国,赢姓之后,与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灭之。”
  《秦本纪》(《史记》189至190页):“二十年,秦灭梁,芮。”注[一]〔正义〕梁、芮国皆在同州。秦得其地,故灭二国之君。
  《秦本纪》(《史记》190页):“二十二年,晋公子圉闻晋君病,曰:‘梁,我母家也,而秦灭之。’”注[一]子圉母,梁伯之女也。
  《晋世家》(《史记》1655页):“惠公亡在梁,梁伯以其女妻之,生一男一女。梁伯卜之,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注[二]〔集解〕服虔曰:“圉人,掌养马臣之贱者,不聘曰妾。”
  《晋世家》(《史记》1655页):“十年,秦灭梁。梁伯好士功,治城沟。”注[一]〔集解〕贾逵曰:沟,堑也。
  《晋世家》(《史记》1655页):“十三年,晋惠公病,内有数子。太子圉曰:‘吾母家在梁,梁今秦灭之,我外轻於秦而内无援於国。’”
  司马迁从上述史料说明,梁伯先后两次到秦国,晋惠公娶梁伯之女,以及秦国灭梁国的情况。查《十二诸侯年表》,晋惠公十年为公元前641年,在晋表下方的秦表秦穆公“十九”年(即公元前641年)内记有“灭梁”,与《晋世家》惠公“十年,秦灭梁”相符合,可见,秦国在公元前641年灭掉梁是无疑的了。
  但是,在《秦本纪》“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之下,《正义》引《都城记》注云:“梁伯国,赢姓之后,与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灭之。”这就不够准确了。从上边摘录司马迁的“十三年,晋惠公病”、秦穆公(即缪公)“二十年”和“二十二年”三处秦灭梁的话,应视为这时秦已经灭了梁国,不能认为是始灭之年。
  《史记集解》云:“少梁,故梁国也。秦灭之,改名少梁,后改名夏阳也。”清嘉庆《韩城县志》载:少梁在芝川北,今有东少梁、西少梁二村,即古梁国遗址。这是很如实的。
  韩原
  《史记》中记述“韩原”有九处:
  《秦本记》(《史记》188至189页):“十二年,……晋旱,来请粟。……用百里奚、公孙支言,卒与之粟。……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缪公发兵,……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注[二]〔正义〕《左传》云:僖公十五年,秦、晋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括地志》云:韩塬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十八里。《十六国春秋》云:魏颗梦父结草抗秦将杜回,亦在韩原。
  《六国年表》(《史记》703页):韩表(公元前424年)“韩武子元年”。〔索隐〕武子启章生景侯虔。
  《齐太公世家》(《史记》1492页):“四十一年,秦穆公虏晋惠公,复归之。”
  《晋世家》(《史记》1651页):“申生告之曰:‘帝许罚有罪矣,弊于韩。’”注[八](《史记》1652页)。〔集解〕贾逵曰:“弊,败也。韩,晋韩原。”
  《晋世家》(《史记》1653页至1654页):“六年春,……九月壬戌,秦缪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注[四]〔索隐〕在冯翊夏阳北二十里,今之韩城县是。
  《郑世家》(《史记》1776页):“幽王元年,韩武子伐郑,杀幽公。”
  《韩世家》(《史记》1865页):“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於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注[一]〔索隐〕按:《左氏传》云:于、晋、应、韩,武之穆,是武王之子,故《诗》称“韩侯出祖”,是有韩而先灭。今据此文,云“其后裔事晋封于韩原,曰韩武子”,则武子本是韩侯之后,晋又封之于韩原,即今之冯翊韩城是也。注[二]:〔正义〕《括地志》云:“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八里。又韩城在县南十八里,故古韩国也。《今古地名》云:
  韩武子食采于韩原故城也。”
  查《十二诸侯年表》,司马迁记载秦缪公(即穆公)“十五年”、齐桓公“四十一年”、晋惠公“六年”三处,皆在公元前645年,除表空白外,晋表载“秦虏惠公,复立之”,秦表有“以盗食善马士得破晋”。可见,这三处记的是秦、晋韩原大战无疑。而且,司马迁反复说明了秦缪公之所以取胜,是得力韩城民众的援助。司马迁又记“弊于韩”一处,以申生的话预言晋不义时要败于韩。司马迁记载韩原之祖韩武子三处,说明韩武子得封于韩原、伐郑杀幽公,韩武子元年为公元前424年。
  在关于“韩原”的注释中,有几处不一致,而且方位有错误。如:《正义》引《括地志》“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十八里”,又引《括地志》“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八里。又韩城在县南十八里,故古韩国也。”可以看出,“八里”应为“十八里”之误。但两处都加了个“西”字,把韩原的方位搞乱了。实应将“西”字取掉,注为“韩原在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就对了。韩原,就是少梁周围之原。因为:司马迁明确讲韩武子是“事晋,得封于韩原。”晋城为少梁,此其一;司马迁多处记述秦、晋、魏不断地争夺少梁,战争就在此地附近发生,此其二;至今,东少梁村附近,不仅有古城遗址,而且有古战场遗迹,此其三。这就足以证明,韩原即少梁之原。《正义》引《今古地名》云:“韩武子食采于韩原故城也。”又可佐证故城即少梁城。
  少梁
  《史记》中记载“少梁”最多,计十九处:
  《秦本纪》(《史记》195至196页):“(康公)四年,晋伐秦,取少梁。”注[五]〔正义〕前入秦,后归晋,今秦又取之。
  《秦本纪》(《史记》200页):“灵公六年,晋城少梁,秦击之。”
  《秦本纪》(《史记》201页):献公“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
  《十二诸候年表》(《史记》606页):晋表,晋灵公夷阜四年(公元前617年)“伐秦,拔少梁。”
  《十二诸候年表》(《史记》606页):秦表,秦康公罂四年(公元前617年)“晋伐我,取少梁。”
  《六国年表》(《史记》705页):秦表,秦灵公七年(公元前418年)“与魏战少梁”。
  《六国年表》(《史记》705页):魏表魏文侯斯六年(公元前419年)“魏城少梁”。《六国年表》(《史记》705页):魏表魏文侯斯八年(公元前417年)“复城少梁”。《六国年表》(《史记》720页):秦表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与魏战少梁,虏其太子。”
  《六国年表》(《史记》720页):魏表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2年)“与秦战少梁,虏我太子”。
  《六国年表》(《史记》722页):秦表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
  《六国年表》(《史记》722页):魏表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
  《六国年表》(《史记》729页):秦表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魏入(少梁)河西地於秦。”
  《六国年表》(《史记》729页):魏表魏襄王五年(公元前330年)“与秦河西地少梁。秦围我焦、曲沃。”
  《赵世表》(《史记》1799至1800页):“十二年,秦攻魏少梁,赵救之。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虏其太子、痤。”注[一]〔正义〕少梁故城在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古少梁国也。
  《魏世家》(《史记》1844页):“九年,伐败韩於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取庞。”注[五]〔集解〕徐广曰:“年表云虏我太子也。”
  《魏世家》(《史记》1845页):“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
  《张仪列传》(《史记》2284页):“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惠王乃以张仪为相,更名少梁曰夏阳。”注[三]〔集解〕徐广曰:“夏阳在梁山龙门。”〔索隐〕音下。夏,山名也,亦曰大夏,是蜀所都。〔正义〕少梁城,同州韩城南二十三里。夏阳城在县南二十里。梁山在县东南十九里。龙门在县北五十里。
  《太史公自序》(《史记》3285至3286页):“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注[五]〔集解〕张晏曰:“周惠王、襄王有子颓、叔带之难,故司马奔晋。”注[六]〔索隐〕案《左氏》,随会自晋奔秦,后乃奔魏,自魏还晋,故《汉书》云会奔秦、魏也。注[七]〔索隐〕梁国也,秦灭之,改曰少梁,后名夏阳。〔正义〕案《春秋》,随会奔秦,其后自秦入魏而还晋也。随会为晋中军将,少梁,古梁国也,赢生,在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是时属晋。
  以上十九处,就有十七处记载在少梁发生战争的,一处记载司马迁祖先一枝在公元前620年迁入少梁,一处记载秦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27年)将少梁更名夏阳。在十七处战少梁时,共相照应地记述了公元前617年、419年、362年、354年、330年等五次争夺少梁的战役。在公元前419年的秦、晋、魏战少梁中,持续了三年,到公元前417年魏“复城少梁”。
  在注释中,〔正义〕说少梁在“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又云“二十三里”,可能是抄刊之误。从今天看,少梁在韩城县南十八里。可见,今里和古里的计算是不一样
  夏阳
  《史记》述“夏阳”四处:
  《秦本纪》(《史记》205至206页):“惠文君……十一年……更名少梁曰夏阳。”
  《淮阴侯列传》(《史记》2613至2614页):“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注[六]〔集解〕徐广曰:罅,一作‘缶’。服虔曰:“以木押缚罂罅以渡。”韦昭曰:“以木为器如罂罅,以渡军。无船,且尚密也。”〔正义〕按:韩信诈陈列船艘於临晋,欲渡河,即此从夏阳木押罂渡军,袭安邑。临晋,同州东朝邑界。夏阳在同州北渭南界。注[七]〔正义〕安邑故城在绛州夏县东北十五里。注[八]〔索隐〕按:刘氏云:“夏阳旧无船,豹不备之,而防临晋耳。今安邑被袭,故豹遂降也。”
  《游侠列传》(《史记》3188页):“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阳,身至临晋。”注[一]〔集解〕徐广曰:“属冯翊”。〔正义〕故城在同州韩城县南二十里,汉夏阳也。
  《太史公自序》(《史记》3286页):“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司马迁记载故乡“夏阳”的这四处,其中两处反复言明少梁更名夏阳,一处记述韩信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夏县安邑,一处记述游侠郭解逃亡关中时将其母家室安置夏阳。这些,《韩城县志》均有记载:“韩城”二字,见于经传者,始于奕梁之诗曰‘溥彼韩城’,周之韩侯地。至春秋属晋,而为韩原,秦晋大战,即其地也。战国时入魏而为少梁。后秦惠文王更名曰夏阳,秦统一中国,置郡县,名曰夏阳县,汉仍其名,属左冯翊;新莽改县名曰翼亭,后汉复旧,两晋北魏未之改也。至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始名为韩城县,属冯翊郡,此今之县名所由起也。唐昭宗天佑二年更为韩原县,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复名韩城。金升为桢州,元初尚仍其旧,至元六年废州复名韩城。明清两代因之,属同州。(见樊厚甫编《韩城县乡土志略》),民国和新中国也称韩城县。1984年1月改为韩城市。
  华池
  《太史公自序》(《史记》3286页):“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注[九]〔集解〕晋灼曰:“地名,在雩县。”〔索隐〕晋灼云在雩县,非也,按司马迁碑在夏阳西北四里,〔正义〕《括地志》云:“华池在同州韩城县西南七十里,在夏阳故城西北四里。”
  司马迁在《自序》中记述了他的六世祖司马靳和武安君白起的战斗经历,并注明司马靳葬于故乡华池。
  三家注华池,都有错误。〔集解〕说华池在雩县是不对的;〔索隐〕说不在雩县,而用迁碑在夏阳西北四里作证不够确切;〔正义〕说华池在同州韩城县西南五十里,可能是版本抄转之误。实际是,华池在韩城县西南十七里。
  高门
  《太史公自序》(《史记》3286页):“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注[一四]〔集解〕苏林曰:“长安北门也。”瓒曰:“长安城无高门。〔索隐〕案:苏林说非也,案迁碑,在夏阳西北,去华池三里,〔正义〕《括地志》云:“高门原俗名马门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十八里。汉司马迁墓在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夏阳县故城东南有司马迁冢,在高门原上也。”
  司马迁这一处说明了他的四世祖司马昌、三世祖司马无泽、二世祖司马喜的任职,特别注清这三个祖先“皆葬高门”故乡。
  高门在华池西南,与华池紧挨,连畔种地。高门包括北高门村、西高门村、东高门村。按过去四门习俗,今缺南高门村,相传地震所陷没。高门在韩城县西南十八里。
  籍姑
  《秦本纪》(《史记》200页):灵公“十三年,城籍姑。”注[一]〔正义〕《括地志》云:“籍姑在在同州韩城县北三十五里。”
  查《六国年表》得知:在公元前415年秦表秦灵公十年一格记有“补庞,城籍姑。灵公卒,立其季父悼子,是为简公。”〔索隐〕案:庞及籍姑皆城邑之名。补者,修也,谓修庞而城籍姑也。
  籍姑城,据樊厚甫推测,可能为今之城池。韩城城东有城固村,似为秦城籍姑,距少梁十五里许。前述少梁战争时,秦灵公六年(公元前419年)、七年攻打魏城少梁,魏文侯斯八年(公元前417年)复取少梁。这样,秦灵公未能在此夺取少梁,就在少梁北边十五里的籍姑(今城固村)修筑城池驻下来,又经过公元前354年、330年两次战斗较量,秦国终于在秦惠王八年打败了魏国,攻占了少梁,十一年将少梁更名为夏阳。
  夏雨:啊呀!史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家乡60多处,对韩城了如指掌!
  春风:是的!司马迁对家乡特别热爱!
  综上所述,《史记》载述韩城的地名,现在的方位和里程是:龙门在今韩城市东北六十里,龙门山也如此;梁山在今韩城市西边,横贯南北,其主峰在韩城市西南十九里;梁国即少梁国,古城在今韩城南十八里;韩原即少梁之原,在今韩城市南十八里少梁古城周围;少梁在今韩城市南十八里;夏阳,古城仍在少梁;华池,为司马靳的葬地,在今韩城市西南十七里;高门,为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的葬地,也是司马迁的出生地,在今韩城市西南十八里;龙门寨属高门区,在西高门村西南沟内;徐村为司马迁后裔之村,在高门村西边;籍姑城即今之韩城市城池,城东城固村是其遗址;司马迁祠墓,在今韩城市南二十二里芝川镇南土岗上。
  六、初步推论
  “梁国”考《史记》中记载“梁国”之事有8处。
  《韩城文物志》载:在古梁国附近,出土2件提梁陶盆,形状相同,通高20厘米,圆扳直径2厘米,盆高8.5厘米,盆径17.5厘米,其中1件腹部阴刻“祖梁”2个篆字。证明梁姓始祖在韩城。
  清嘉庆《韩城县志》载:少梁在芝川北,今有东少梁、西少梁二村,即古梁国遗址。
  高增岳先生在《古老的韩城》一书中说:“少梁城的面积约20多平方公里。……梁家城又名杨家城,位于芝川镇东北塬上,东临黄河,北借少梁城北墙筑有一个小土城,南北长205米,东西宽155米,面积50亩,南墙外隔城壕就是黄委高程点。残存的西墙长110米,南墙长75米,夯土层厚15厘米,远不如少梁城的坚实。疑为后人修的寨堡,用于屯兵以监视河东,并非春秋初期的少梁城。”而张胜发在《梁氏源流》一文(《龙门》总第20期)中认为:“当年梁伯所筑的梁家城,虽经两千多年风雨剥蚀,人力残毁,仍斑斑点点、断断续续有迹可寻。”究竟谁是谁非?有待今后考古文物证明。
  梁伯国存在了近130年,公元前641年前被秦穆公灭掉。史料记载梁伯先后两次到秦国,晋惠公娶梁伯之女,以及秦国灭梁国的情况。查《十二诸侯年表》,晋惠公十年为公元前641年,在晋表下方的秦表秦穆公“十九”年(即公元前641年)内记有“灭梁”,与《晋世家》惠公“十年,秦灭梁”相符合,可见,秦国在公元前641年灭掉梁是无疑的了。《正义》引《都城记》注云:“梁伯国,赢姓之后,与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灭之。”从上边摘录《史记》的“十三年,晋惠公病”、秦穆公(即缪公)“二十年”和“二十二年”三处秦灭梁的话,应视为这时秦已经灭了梁国,不能认为是始灭之年。
  “芮国”考《史记》中记载“芮国”之事有4处:1、《周本纪》(《史记》117页):“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暂,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祗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集解〕《地理志》虞在河东大阳县,芮在冯翊临晋县。〔正义〕《括地志》云:“故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古虞国也。故芮城在芮城县西二十里,古芮国也。《晋太康地记》云虞西百四十里有芮城。《括地志》又云:‘闲原在河北县西六十五里。’《诗》云‘虞芮质厥成。’《毛苌》云‘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盍往质焉。乃相与朝周。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君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乃相让所争地以为闲原。’至今尚在。注引《地理志》芮在临晋者,恐疏。然闲原在河东,复与虞、芮相接,临晋在河西同州,非临晋芮乡明矣。”2、《秦本纪》(《史记》184页):“德公元年,……芮伯来朝。”注[四]〔索隐〕芮,姬姓。芮国在冯翊临晋。3、《秦本纪》(《史记》185页):“成公元年,……芮伯来朝。”4、《秦本纪》(《史记》189至190页):“二十年,秦灭梁,芮。”注[一]〔正义〕梁、芮国皆在同州。秦得其地,故灭二国之君。
  查《春秋左传注?桓公》(99-100页)有:“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芮音锐,国名。芮国有二:一为殷商时之芮,与虞国为邻,《诗?大雅?绵》所谓“虞芮质厥成”者是也。一为周畿内国,姬姓,尝为王朝卿士,《尚书?序》云:“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此武王时之芮伯也;《顾命》有芮伯,成王时也;《诗?桑柔?序》云:“桑柔,芮伯刺厉王也”,《逸周书》有《芮良夫篇》,则厉王时也。此芮伯万当是其后。据《史记?秦本纪》,秦穆公二十二年灭之。但据《路史?国名纪戊?罗苹》则云“秦灭芮在缪(穆)公二年。”未详孰是。今陕西省旧朝邑县(今朝邑镇)南有芮城,离大荔县治东南五十里,当即古芮国。古彝器有内公簋、内公鼎、内仲子鼎等,“内”即“芮”。魏亦古国名。闵公元年晋献公灭魏者是也。据《方与纪要》,山西省芮城县东北七里有河北城,一名魏城,故魏国城也。芮城县西三十里郑村有芮伯城,当为芮伯万被逐所居之地。《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注》并引汲冢《竹书纪年》云:“晋武公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
  《左传?桓公四年》(公元前708年)云:“秋,秦侵芮,败焉,小之也。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左传?桓公十年》(公元前702年)云:“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
  夏雨:《辞海?芮城》:“县名。在山西省西南端、黄河北岸,邻接陕西、河南两省,同蒲铁路通达境内。汉置河北县,北周改芮城县。中条山耸立县境北部。”
  《辞海?大荔》条:县名。在陕西省东部、洛河下游,东隔黄河邻接山西省。秦置临晋县,晋改大荔县,北魏为武乡县,隋改冯翊县,元入同州,清复置大荔县。
  从《史记?秦本纪》“梁伯、芮伯来朝”的话分析,梁国、芮国邻国,梁伯、芮伯相随去秦国。芮国应在临晋,即现今的陕西省大荔县。
  唐代萧德言等撰写的《括地志》云:“南芮乡故城在同州朝邑县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古芮伯国。”
  春风:梁带村出土的青铜鬲,口沿上铸篆字铭文“内公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永享”(13字)、“内太子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永享”(14字)(《春秋左传注》“内”即“芮”),这一考古发现证明韩城市梁带村周围为古代的北芮国。
  如果把大荔县朝邑称南芮国、韩城市梁带村称北芮国的话,那梁国就夹在南芮国和北芮国的中间了。《史记?秦本纪》“梁伯、芮伯来朝”的话,就有可能是梁伯与北芮伯相随去秦国了。梁国与北芮国是同时代存在的话,那梁国的范围仅包括今韩城市二十里川道和南塬了,因今韩城市北塬梁带村一带属于古北芮国范围。
  初步结论:梁带村古墓,根据考古专家鉴定,属两周古墓群。但不排除殷商古墓的可能性,因为有殷商时封的芮国。
  韩城是古韩侯国的封地,比梁伯国、芮伯国时代早,说梁带村古墓为韩侯国之墓也是可能的。
  梁国都城为少梁,国之范围包括今韩城地域。梁带村895座古墓全部发掘后,不排除发现梁国及梁氏文物的可能性。
  芮国有三:一是山西省芮城县的古芮国(即与虞国为邻争地界的芮国,有闲原);二是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的南芮国(与梁国为邻的芮国);三是韩城市昝村镇梁带村的北芮国。
  夏雨:这书中还有梁芮秦晋故事!念:
  让地畔
  大约在殷商末年,纣王腐败,周文王贤明。
  这时,黄河东岸的芮国人和虞国人,为地界发生纠纷,互不相让。芮国人和虞国人争执后商定,让阴行善的西伯侯周文王决断是非。
  於是,芮国人和虞国人一块上路,来到西伯侯周文王的地界西岐,看见耕地者皆让畔,年青人行路皆让老年人。入其朝,士让大夫,大夫让卿。
  芮国人和虞国人皆惭愧,互相说:“我们争地界,周人以为耻而让地畔。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了之庭。咱们应学习周礼啊,免得人家笑话!”
  於是,芮国人和虞国人未见西伯,遂回来了,俱让地畔。相让所争之地以为闲原,至今尚在。
  诸侯闻之,说:“西伯盖受命之君啊!”
  后来,河东芮国一部分人便迁移到河西梁带村居住了。
  秦康护周
  周幽王为了使不爱笑的褒姒发笑,便登上骊山顶,在烽火台上击鼓行乐。尽管这样,褒拟仍不开笑颜。幽王想,“这烽火台是为召兵抗敌而设立的,我何不点火以召诸侯,取悦褒姒。”于是,就命令武士点燃燧火。这燧火,是用狼粪掺上易燃的柴物制成的圆柱,插在烽火台上。一点燃,浓烟腾空,烟卷冲云霄,大风吹不散。远近的诸侯,一望见狼烟,就知道京城告急,马上前来援救。顿时,静谧的骊山脚下,黄旗招展,鼓乐齐鸣。褒姒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壮观的场面,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军队,果然大笑起来。幽王见褒姒笑态更迷人,便高兴地与褒姒饮酒作乐,直到明月当空。各路诸侯整军待命,准备与敌人战斗,但左等右等,不见幽王发令,更不见敌人的踪影。幽王与褒姒玩累了,才记起诸侯的军队还在骊山下,传旨道:“因烽火台久未使用,恐怕诸侯忘记,所以今天试演一下。没有什么敌情,都回去吧。”各路诸侯摇头叹息,疲倦地散去。
  从此,幽王屡次点燃烽火,来观看褒姒的媚笑。经过多次折腾,诸侯们便不肯应召赴骊山了。
  在幽王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皇后和褒姒儿子伯服为太子以后,又将逢迎奸诈的虢石父任为上卿,执掌政务。这样一来,人民都怨恨起来。因为申后是申侯的女儿,于是申侯大怒,约了缯国、西夷、犬戎来攻打幽王。这时,幽王又燃烽火,想召集诸侯抗敌。由于幽王曾多次戏弄了诸侯,这次军队都没有来从命。结果,犬戎在骊山杀死幽王,掳去褒姒,抢光了京城的财物。
  周朝危在旦夕,秦康对秦公说:“周幽王昏庸被杀,但周朝不能亡在犬戎手里,我们护送周平王东迁吧!”
  于是,秦康与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史称东周。由于护送周平王有功,周平王封秦康为诸侯,封地少梁{今陕西韩城},称梁伯国。后代以梁为姓,梁带村的梁姓和韩城的梁姓皆其后裔。
  
  秦晋联姻
  晋惠公的姐姐嫁给秦穆公,结为“秦晋之好”。
  公元前647年,晋国遇到大旱灾,秦国借给晋大批粮食。两年后,晋国丰收,秦国却发生饥荒。晋惠公立即派兵攻打秦国。秦穆公决定在韩原(今韩城市芝川镇地区)迎击晋军。突然从西边的梁山坡上飞下来300好汉,手舞刀矛,直冲晋军营中,吼声如雷,乱杀乱砍,无人敢挡。晋军一时摸不清从哪里来的神兵,凶猛异常,急忙撤退,秦穆公脱险后,马上组织反击,终于将晋惠公俘虏了。
  秦穆公班师回京后宣布:“过几天将用晋惠公祭上帝!”这一下,急坏了惠公的姐姐,她披麻衣,戴黑巾,赤着脚,见自己的夫君秦穆公,说:“我的兄弟却救不下,我活着真没脸见人了。”于是,秦穆公答应不杀晋惠公,与晋国订了盟约,便送晋惠公回国继续执政。
  夏雨仔细地看完这本小册子:文字不多,容量很大!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