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小北京演义》第四回 赵氏孤儿存三义 晋国西河指韩城
作品名称:小北京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4-05 14:39:44 字数:4922
晋国西河第四章
夏雨跟着春风来到“嵬东镇堡安村三义墓地”。
春风:明代南京户部尚书邑人张士佩《韩城县志》卷一“雍韩考”云:韩何昉乎?昉于周。左氏传曰:“邘晋应韩武之穆也。”
在晋景公的时候,发生了有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晋景公时(公元前598年),上卿赵盾死了,他的儿子赵朔承袭爵位。赵朔的夫人是成公的姐姐,就是赵武(孤儿)的母亲。
景公三年,掌管刑狱的司寇屠岸贾作乱,翻出历史旧帐,诬害赵家。屠岸贾挑动说:“杀灵公的人,赵盾即使不知道,但也要负这份罪责,他的子孙也应受罚!”有个叫韩厥的大夫反对地说:“灵公被害,当时赵盾不在京都,已逃到外地,后来成公认为他无罪。不能再胡作非为!”屠岸贾根本不听韩厥的话,擅自带诸将攻击赵氏,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全家300余口人。
当时,赵朔的夫人身怀有孕,跑到景公的宫中躲避。过了没多久,她分娩了,生下个男孩,取名赵武。屠岸贾一知道这个消息,立即带人到宫中搜查。赵朔妻子急中生智,将婴儿赵武藏在裤裆里,暗暗祷告:“赵家如果不该灭绝,你就不要哭叫。”当屠贼搜到她身边时,婴儿睡着了,果然未出声。
脱离了一次危险后,赵朔的门客、好朋友程婴、公孙杵臼在一块商量藏孤救孤之事。程婴说:“屠贼搜了一次没搜到,日后还会搜索的。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抚养遗孤报仇与死比较,哪个难些?”程婴说:“那当然是死容易!”公孙杵臼说:“赵家待你很优厚,那你就承担困难,让我捡容易的。”程婴急忙说:“这不行!我想了一个办法,将我的婴儿献出,就说是我藏了孤儿,屠贼将我和婴儿杀死,你好好抚养赵氏孤儿长大,给赵家雪耻!”公孙杵臼摆手捋胡说:“你看,我已年迈苍苍,怎么能担当抚孤重任呢?你将婴儿交我,你就到屠贼那儿告我,说我藏孤不交,他们杀了我和你的婴儿,你就到宫中抱走孤儿去咱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故里,抚养成人。”他俩就这么定了。
夏雨:正在两位义士商定救孤儿的时候,屠岸贾贴出文告:限三日内交出赵氏孤儿,如不交出,三日之后将国中所有与孤儿同时生的婴儿斩首!于是,程婴依计到屠府告发公孙杵臼藏孤不报。屠贼马上派军队包围了公孙家。杵臼故意叫道:“小人程婴!你这没良心的东西!为何出卖我和赵氏孤儿!天呀,孤儿有什么罪啊!屠贼,你这奸人,害人精……”公孙杵臼和婴儿当场被戳死!
过了15个年头,晋景公生了重病,求卜问医。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活着,就说:“晋国谁家断绝了香火?”景公说:“屠岸贾杀绝了赵朔家。”韩厥说:“赵家代代是忠臣,国人都哀怜他们。你的病不好,是赵氏亡灵在作怪,你应给他们平反昭雪啊!”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吗?”韩厥便将程婴抚孤之事告诉了景公。景公一听高兴起来,便让韩厥带兵传旨,责问屠岸贾乱杀无辜之罪,并迎接赵武继承先业。这样,韩厥带诸将攻杀了屠族,把赵氏旧有的田园归还赵武。
等到赵武年满20岁的时候,程婴便向诸大夫告别,又告诉赵武说:“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又恢复了赵家的官爵,我就到九泉之下,向你祖父、父亲及公孙报告此事。”赵武抱着程婴的腿,跪着哭啼,央求道:“义父啊!你不能去死,我愿竭尽筋骨来报答你的恩情!”程婴坚决地说:“我不复命,你先人还不知道你继业了呢!”说完,程婴便自杀了!
程婴死后,赵武将公孙杵臼的尸骨和程婴一块埋在家乡堡安村东边(今韩城市嵬东乡堡安村有三义墓),服齐哀之丧三年之久,世世代代祭祀不绝。
春风:《史记》没说程婴携带赵氏孤儿藏在哪个山中,推想起来,应该藏在韩城梁山深处。韩城在黄河西岸,离晋国京城绛城较远,韩原又是韩厥家封地,呆在附近山中,自然比较安全。联系韩城文物古迹,有助于理解这一推断。
西庄与盘水之间有条大坡叫“九郎坡”,老辈人说:“九郎”就是“救郎”,郎指赵氏孤儿,坡名是为纪念春秋“三义”救助赵武起的。韩城梁山深处有九郎山,山上有九郎庙,《县志》上说祈雨非常灵应。韩城城乡建有好几个“九郎庙”,老城里的九郎庙最大,现在保存尚好,庙里祭的是赵武、公孙杵臼、程婴三人。小曲沟南玉屏山下有赵村,传说是赵氏后裔所建,村中本建有赵盾庙,抗战时拆掉建筑河防,现遗址尚在。西南原巍东乡堡安寨里有赵武、公孙杵臼、程婴三人的墓塚,今称“三义墓”。
赵武与韩城的关系,主要还在于韩城是韩厥的封地。后来,韩厥的儿子韩宣子“徙居州”,把家搬到今河南黄河以北温县一带。韩宣子的六世孙韩景候创立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
这样,被封到韩原的韩武子,既是后世韩姓的始祖,又是战国韩国的始祖。
夏雨跟着春风来到“金城文庙”。
夏雨:这本吉春、卫梦龄编著的《韩城文庙》第二章有:
一、孔子的儒学
孔子,即孔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诞生,生地为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尼山附近);逝世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夏历二月十一日,享年73岁。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任何学说的创始,都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孔子创始儒学,也不例外。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就可以知道,他从15岁起就立志在学问道业上不断提高自己;他20岁当过管仓库的小吏,拜郯子、子产为师,将天道与人道分开,又学琴于襄子;他30岁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并回答齐景公的问政,认为秦穆公称霸的原因是“善于用人”;他35岁路过泰山遇一女子哭诉而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慨叹;他36岁就告诫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道等级制度;他46岁时告戒弟子:“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肴坐》)他在47岁后,修《诗》、《书》、《礼》、《乐》,以教弟子;他在52岁时,担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定礼义,施政化,使鲁国大治,向鲁定公建议削弱私家以强公家;他在55岁后.因鲁君接受齐国80名美女,不理朝政而弃官适卫,在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境)被围困,在适宋的路上被砍树而撵走,在离陈过蔡(今河南信阳)途中绝粮七日仍依然讲诵.弦歌不止;他64岁在卫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他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晚年“读《易》,韦编三绝”,作《春秋》使乱君贼子惧!
春风:这,二、孔子的高足—子夏
子夏,即卜商,生在卫国(今河南温县),晚年讲学于西河(今陕西韩城)。《史记》中说他“少孔子四十四岁”,当生于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卒年不详。
子夏到孔门受业,是在孔子自卫返鲁(公元前484年)之后。他家贫穷,当过鲁国一个叫“莒父”城邑(今山东莒县境内)的总管。他在孔门弟子中,为十二哲之一,与子游并列入文学科,是孔门弟子中著作传世最多的人。相传《论语》为子夏与仲弓合撰,《毛诗》传自子夏,《诗序》为子夏所作,《仪礼?表服篇》亦传自子夏,《易传》一卷亦子夏所撰,“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孔子逝世后.子夏居西河为教授,为魏文侯师。晚年,因哭子失明。其后裔在韩城居住。《寰宇记》:有子夏石室,在韩城县。《水经注》:夏阳横溪水……北坎石上有微涓石溜,丰周瓢饮,似是栖游隐学之所。昔子夏设教西河,疑即此也。
三、子夏的后裔
据《乾隆韩城县志》卷十二载郑仔《创建先贤子夏祠记》一文,内称:“及余令韩,访之故老,无知者异矣。既而闻有卜姓者云是子夏苗裔,居治东卜家村。又有自卜家村移居治西西泽村者。是古迹虽湮而子姓灼燃也。居西泽者分二门,率皆敦厚朴实。今建祠祀其祖子夏,丐余记。余既喜.问之所考,信而有证。”
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子夏石室,在韩城县。”相传子夏曾在英山一带讲学授经。夏阳镇英村,古名西河村,村南原建有“卜夫子庙”。《韩城县志》载,明朝时,县令左萝石曾重修过,今已不存。子夏后裔世居韩城的,有三个村落:一为苏东乡卜家村,一为板桥乡西泽村,一为西庄镇上干谷村。卜家村、西泽村均建有子夏祠。
《韩城市志?大事记?战国》(1991年12月三秦出版社出版)载:“魏文侯元年(前445)魏国公卜夫子子夏(其先世为卫国人)曾为魏文侯师,设教西河(本市城西南原有西河村,并有子夏庙),广授生徒。西泽、下干谷、河读村卜姓居民,其后裔。”
夏雨:《史记?乐书》中有大量的篇幅记载魏文侯向子夏请教音乐与政治的关系的内容。子夏做了详尽的解释,其中有:“钟声洪亮,洪亮的声音可以用来发号施令,有了号令就会气势雄壮,气势雄壮就能打胜仗;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到那些英勇善战的将士。罄声坚定,坚定的声音使人明辨是非善恶,明辨了这些,人们就能忠心耿耿,舍生忘死;君子听到罄声就会想到那些坚守疆土的忠臣。琴瑟之声悲哀,悲哀的声音使人清廉刚正,清廉刚正就能志向坚定;君子听到琴声就会想到那些有志有节的义士。竹管之声宽广,宽广的声音使人聚集,聚集就能让民众团结起来;君子听到竹管的声音就会想到那些抚恤百姓、善待民众的官吏。”
春风:子夏不仅做过魏文侯的老师,子夏的学生李悝和段干木也做过文侯老师。李悝向文侯介绍推荐了吴起;自己在担任相国期间,倡导农耕,奖励垦荒,贮粮备荒,实行平粜,还废除了贵族享受俸禄的特权,使魏富强。段干木愿为文侯解惑释疑,却不愿当官。文侯对他十分尊敬,每次路过他家门前,都要在车上站起来,扶着前边的车轼,低着头,表示恭敬。
夏雨跟着春风来到“金城办西河村”。
西河岩先生赠给夏雨一本《子夏与西河文化新探》书。内有吉春先生序:
《子夏与西河文化新探》序
“五?一”节长假,我从西安回到故乡韩城。张文科(西河岩)先生提着一包书稿找上门来,要我过目并写序。我望着他俊峭的面容和浓眉下一双深亮的眼睛,便满口应承了。
白天游薛峰水库,观党家村民居瑰宝,晚上拜读《子夏与西河文化新探》书稿,假日充实而有趣。看完张先生这部厚重的著作,我“刮目相看”,感到它是目前写“子夏与西河”唯一的系统的学术专著。我曾经到山东曲阜孔庙参观,看到子夏(卜商)的塑像,被列为十二哲之一,文学科弟子。以后便在《韩城文庙》一书中把子夏和他的后裔简述了两节。我还拜读过《龙门》、《韩城报》上几篇关于子夏的文章。但像张先生这样比较全面系统的书稿,我还没有发现。
吾以为,该书写出了“三个重头戏”。一是子夏与西河文化的内涵。考证出西河既指水系,又指区域名称;子夏居西河是战国时的魏西河,而非春秋时的卫西河;子夏教衍西河为“流动教学”,以韩城为中心,北至河津汾州,南至合阳大荔。读书育人,安国保民,是西河文化的特色;创法家私学,育法家学子是西河文化的精髓;开创儒法兼融,是子夏为西河文化注入新的血脉。二是龙门西河与东西文明交流。提出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三百年西部、三百年东部的文明交替;龙门西河是东西文明交流的桥头堡;龙门西河是子夏创法家私学和孕育西河文化的发端地;子夏是战国初期首位推进文明西进的先哲;子夏西河教授对东西文明交流的积极作用,可以从司马故里文教兴旺得到启示。二是子夏语录新版。他把子夏言论分为学与识、处世与人生、治国与交友、子夏轶事四部分和26个小题,进行注、译、评,颇有新意。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说:“传统的思想只有赋予现代的诠释,适应当今世界史的需要,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的确,张先生的“新探”,把子夏与西河这一古老的文化课题,换了一种审视角度,发现了新的闪光点,使其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读此书不仅可以获得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可以开拓视野,为把韩城建成关中东北部经济中心和百强市提供一点作用。
张先生退休后,“皓首穷经”,北上延安、延川,南下杭州、绍兴,中涉合阳、大荔、河津,注足韩城,较全面地搜集了子夏与西河方面的资料、碑石、轶事,为龙门的文化旅游事业提供了可信的文史文物。下编中收集的传说故事,如“西河教授的故事、“子夏献计智退秦兵”、“孔子师徒不入秦的传说”、“西河温泉的传说”等,读来很有趣味。
虽然书中个别提法和观点还需要推敲同议,还有待于以后的文物考古来充分证实,但作为三师(工程师、律师、教师)的张先生来说,涉猎文史研究领域,取得如此可喜的成果,是应当肯定和赞扬的。是为序。
吉春
2004年5月7日于龙门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