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天桥梦>第四章 作别大沩山

第四章 作别大沩山

作品名称:天桥梦      作者:楚西一氓      发布时间:2015-01-11 15:29:32      字数:3678

  闻名遐迩的密印寺,位于大沩山毗卢峰下。该寺寺庙高大雄峨,格局布置既完整,又独特,在江南寺宇中堪称是别具生面了的,更无能出其右者。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该寺佛像壁龛上镶嵌有大大小小的佛像共计12218尊,数量独一无二,蔚为世界之最。密印寺是沩仰禅宗的祖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宣宗大中三年,经宰相裴休申奏,御赐寺额“密印禅寺”。“密印”二字乃源出于古印度密教,“口诵真言(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印,乃可成佛”。
  当有人提及大沩山寺庙时,人们便难免要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唐宣宗时的宰相裴休来。只因沩山密印寺的兴起,尽如前文所说,与他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白蛇传》书中的和尚法海,原是宰相裴休的儿子(裴文德)。宣宗大中三年,也就是裴休捐建密印寺的当年,宣宗皇帝的皇太子罹染了恶疾,朝廷宣诏天下名医入朝治疗,终是难得痊愈。这时,有朝中大臣便向皇上进言道:皇太子生来命带恶煞,头上架一梁,先克自己后克皇爹皇娘。唯一的补救办法是:须得让皇太子出家为僧,方能保全得其本人的性命和皇室上下的安康。
  裴休觉得让皇太子出家当和尚,动见观瞻,兹事体大,颇有挂碍,此事可想象,而未可冒昧实施。于是裴休便跪奏皇上,情愿让自己的儿子代替皇太子去出家,庶可俾得皇家不受天下人的疵议。于是,密印寺的主持(方丈)便给裴休的儿子赐法号叫“法海”。
  裴公子出生相府家,自小在诗礼簪缨族,温柔富贵乡的环境中长大,少年得志,高中状元,前程自是一片灿烂辉煌。可如今却要代替病怏怏的皇太子去苦守庙堂,与青灯、古佛、木鱼、袈裟相终始,过那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生活,落差之大,形同天壤。然而,生在封建社会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焉敢违抗?老父既已向皇上表态,君前无戏言,裴文德愿去得去,不愿去也得去,没有他选择的余地.
  许是宿命吧,只因裴公子的出家,歪打正着,却引来了《白蛇传》里的一段经典传奇。法海和尚后来从沩山寺云游大江南北,几经辗转后,在杭州西湖留下了与白娘子斗法的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话说《白蛇传》这一经典传说,发生在大宋王朝时期的杭州、苏州及镇江一带。故事中的白素贞,原是经过千年勤修苦炼、经磨历劫的得道蛇精,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便幻化为人形入世,以达报恩之目的。在白娘子阴差阳错地邂逅到青蛇精小青后,两人便结伴同行,日日穿行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人间世里,巧寻妙缘。经过一番离奇机缘的周旋后,白素贞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与他结成了伉俪。由于婚后的一次偶然相遇,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对许仙透露了惊天玄机:白素贞乃蛇妖转世,以求完其前世的劫愿。听了法海和尚的话后,许相公虽然对此将信将疑,却难免在暗地里吃了一大惊。后来许仙按照法海和尚的吩咐,在端午节那天让白素贞娘子喝下了带有雄黄的避邪酒,迫使白素贞不得不显露出了前世白蛇的原形,活活的将许仙吓晕死在了卧榻前。白素贞酒醒还形后,看见许相公受惊吓昏死在地,便立刻腾云驾雾上到天庭,盗取那天界里灵芝仙草将许仙救活了过来。后来,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了起来,白素贞便同小青二人联袂合力去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触犯了天条,在生下孩子后便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在雷峰塔下。
  假语村言,以讹传讹,管它《白蛇传》故事是真是假,反正裴休的儿子(裴永德)将与此故事永存于世,沩山寺也将因裴休和他的儿子代代流传于世,自是断然无疑的了。
  而时下,小法零因祸从口出,严重地违忤了沩山寺的戒规,将不得不离开朝夕相伴相守的沩山寺。剃度沩山寺五年,与师傅、师兄、师弟者流们乍聚乍离,恍然如南柯一梦。
  好在沩山寺的老方丈厚德载物,大慈大悲,顾念旧情,网开一面,不做那过头之事。他虽然迫不得已把小法零从沩山密印寺除了名,却并没有注销他的僧人度牒,只要别的寺庙愿意接纳他,沩山寺庙可以为他办理转庙手续。这颇似学堂里对肇事劣等生的惩处似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要你能联系上就读学堂,原学堂就完全可以给你办理转学手续。
  师徒临别之际,老方丈凄然地对小法零说:“小法零,但愿你离开沩山密印寺后,佛祖伴你天下行。苦海行舟,岸在彼岸,善自珍摄,自能诞登彼岸!阿弥陀佛!”
  小法零对着老方丈倒地一跪,洒泪而别。
  说来颇有一番讲究:度牒是国家颁发给出家僧人的凭证。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这一行当尽管在中国存在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但僧人度牒有文可考的制度,当在唐、宋、元、明、清及其以后的历史阶段中才存在。据说唐、宋时期,倘若无度牒而私自出家的僧人,依照法律需强制其还俗。清朝时期对僧人的管理更为严格,无度牒僧人除了要强制还俗外,还要加处“杖八十”的肉刑,让人闻之丧胆。究其实,度牒就是出家人的身份证件。倘若僧人们要享受到法定的种种社会优惠政策,没有度牒便难以落实。
  小法零原是沩山寺收留下来的流浪僧童,由于多地辗转迁徙的原因,其籍贯、父母皆无从查考。他一旦离开了沩山寺后,就好比离巢的小鸟,虽然天地辽阔,却没有落脚之地。这样的处置方式颇具冷酷性,就连老方丈本人也自觉于心不忍。但为着沩山寺的千年清白名声起见,也只好忍痛割爱了。小法零走出庙门后何去何从,就得看他前世前修的缘分而定的了。
  沩山寺驱逐僧人出寺,小法零并不是第一个,在此之前史有先例。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农历十一月,大沩山密印禅寺失火,寺庙一夕之间而化为灰烬。后稽查其起火原因,是在风雪天气中,有一患病僧人不耐寒冷,便在斋厨内烤火取暖引燃柴草而造成的。当时的住持叫海评。由于该僧人不遵庙规,私自烧火取暖,造成庙产重大损失,最终被方丈除名,驱逐出了沩山庙堂。
  在小法零离开沩山寺庙的那一天早晨,法一、法力、法丁、法外等四个小师兄们送他到沩山脚下,对着不舍日夜的沩水,垂泪道别。此时此刻,该说的话彼此间早就说过了。看着沩水由西向东在缓缓地流淌着,小法一顺手摘下一片树叶,往河水中一扔,看它随波逐浪地朝前流去,然后,才动情地对小法零说:“师弟,好自为之,一路保重。出家人逢庙就住,有斋就吃,想来是不会饿肚的。有了落脚之地,请捎个信息来,以后咱们云游四方时,彼此才好见面哦!”
  小法零是沩山寺里佛乐乐队的学徒僧,寺庙里的佛乐乐队是由笙、管、笛等民族管乐器和鼓、铙、钹、铛子、铪子、铃杵、大磬、小磬、木鱼、撞钟等民族打击乐器、法器所组成,分为铙钹法音、诵唱曲和器乐曲三部分。小法零学的是竹笛演奏,除了演奏佛教音乐,他还跟师傅们学会了演奏民间乐曲,《苏武牧羊》是他最喜欢演奏的曲目之一。离开沩山寺庙,他身无长物,只随身携带了那支心爱的竹笛。佛乐不吹了,吹的是《苏武牧羊》,苍苍凉凉地作别了沩山寺。
  法力的老家在南岳衡山,他告诉小法零师弟:我有个亲戚在衡岳寺里当火工僧,你万一走投无门,就到那里去找他吧。
  说来也是巧合:就在小法零离开沩山寺后不久,有两个青年利用暑假时间徒步旅游湘中五省,特地来到沩山寺,去拜访老方丈。这二人分别是在楚怡学校任教职的萧瑜,和在省立一师就读的毛泽东。
  两个怪人身上没携带一文钱,靠一路行乞来完成此次特殊的社会考察行程。当两人一路当叫化子来到静静的玉潭河边时,决意去作一次沩山游。其目的有二:一是想看看寺庙的结构和组织,了解僧侣们的生活情况;二是渴望着去结识那远近有名的老方丈。
  在暮色苍茫时分,他们来到了沩山寺山门前。和尚们以为二人长途跋涉,一定是来寺庙里来进香上供的。两个年轻人却直言不讳地相告:他们身上连一文打鬼的钱都没有,何以谈进香上供啊?他们要见老方丈讨口斋饭吃呢。
  因二人与沩山寺素没来往,和尚们不敢斗胆进去打扰老方丈。两个年轻人见状,便写了一张纸条,央烦和尚们去交给老方丈。不一会儿,僧人们出来传话说:老方丈同意立刻接见他们,并请二人到方丈室里去面谈。两人在僧人们的引领下,来到了老方丈的禅房内。方丈房间里摆满了书籍,除了佛经和论说外,还摆有中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但见老方丈慈眉善目,合掌施礼,显得很高兴的样,请他们入座,并和他们共进了晚斋。用过晚斋后,老方丈与二人进行了一次长谈。老方丈兴致勃勃地和两人谈论佛经,讨论中国经典。谈到末尾时,老方丈闭目合掌,委婉地规劝萧瑜皈依沩山寺佛门。
  萧瑜对佛教不感兴趣,断然地拒绝说:“我尘缘未了,潜心研究学问,愿以改造中国为己任。”
  老方丈却怅然地回应说:“萧施主今日不肯入住沩山,只怕日后也难留中国也!”
  萧瑜一脸茫然地问方丈说:“敢问大师,此话怎讲?”
  岂知老方丈垂首不语,嘴角只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浅笑。(若干年后,萧瑜作为故宫的高层管理人员,因盗卖国家文物,携巨款潜逃,流亡海外,有家难归,有国难投,终老在南美洲的乌拉圭,难以回归到故土家园里来。)接着,老方丈又转向毛泽东,和他谈议起儒、道、释合谐共存的理想社会制度。毛泽东接住话题说:“几个教派和谐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对国家来说不是坏事。”
  老方丈目视着青年毛泽东,动情地说道:“阿弥陀佛!但愿毛施主铭记这句话,日后切切不可忘记了也!”当毛泽东一再恳问这是什么意思时,老方丈却闭目垂首,再也不愿作答。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