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热血男儿
作品名称:娃亲 作者:闻鸣轩主 发布时间:2013-12-05 13:56:44 字数:6930
“立正!稍歇!齐步走!”
队列训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枪背上!枪放下!”
“卧倒!举枪!瞄准!三点一线!”
中正式步枪的射击,毛瑟式手枪射击训练,各种枪械的拆装、保养,射击练习则讲究举一反三、有的放矢。
跨沟壑、过独木桥、钻铁丝网、翻矮墙、跳火圈……
模拟锤炼视死如归、一往无前。
颜根发从军这一届因为扩大到黑龙江和黄河流域,包括豫、鲁、陕、燕、辽等省分别招生,南方学员相当较少。他和浙江乐清的彭洁寰和浙江绍兴孙懿波,是少有的几位南方人。
这届学生实行入伍生一年,本科生两年的制度。对入伍生,继续实行严格的新兵教育、上等兵教育和下士教育。外语班除第八期原有的英、德、日文三种外,并加开俄文班和法文班。1931年3月进校,1931年5月开学,开学典礼在6月16日举行,因为这一天也是黄埔军校的校庆日。
本期学生设步兵大队,下分步兵一队,步兵二队和步兵三队,另有骑兵、炮兵、工兵、交通兵、自动车兵各一队。颜根发和彭洁寰、孙懿波,以及来自辽宁皇姑屯的王智分在步兵三队,这四个人组成了一个小队,王智任小队长。而颜根发是所有学员中年龄最小的,虚岁十八,足岁十七,其他人年龄均在二十一、二岁左右。
军校的军事生活就这样紧张有序地开始了,军校的课堂授课同样丰富多彩。
军政学校与黄埔军校教育训练接轨,其最大的特色是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培养既能指挥作战,又善于做政治工作的革命军官。这是黄埔军校有别于旧军官学校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开学第一天,政治教官就围绕孙中山先生在黄埔第一期的讲话展开了论述:“先总理对当时新生的黄埔军校寄予极高的期望,他鼓励青年要立革命的志气。大家觉得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志气呢?”
王智抢先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很好!这是先贤孟子的教诲,也是校长的要求。”教官的兴奋不言而喻。“中国古时候有一位名将叫霍去病,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元朔六年(前123),年仅18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2000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当时说了什么话?”
“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颜根发自告奋勇地大胆起立回答道。
“是啊!”教官对这批学生的学识感到满意,他接着说道:“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元狩六年(前117),年仅24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王智领头喊了起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教室内学生们人人群情振奋、热血沸腾,教官们个个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而军事教学的案例分析,又是黄埔军校的一大特色。
这天的案例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四大战役。
一是马思河会战:1914年9月初,在巴黎北部马思河附近,英法联军与德军进行了第一次大会战,双方军队超过150万。经过四天血战,德军被迫后撤。战争转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迅速打败法国的计划实际破产。
二为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是法国最重要的军事要塞,是通向巴黎的门户和法国战线的中枢。1916年2月,德军不断向法国发起猛烈进攻。德军的炮火摧毁了战壕,烧光了森林,削平了山头。法军面临困境,毫不退缩,顽强抵抗,几个月后终于扭转了被动局面,在秋季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到12月,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终于破产。凡尔登战役持续了10个月,双方共伤亡约100万人,德军使用了远程大炮、毒瓦斯,到处是成堆的尸体、破碎的弹片和武器的残骸。所以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战役之一,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次战役后,德国军队在西线转入守势,直到走向最后崩溃。
三是索姆河战役:索姆河位于法国巴黎的西北部,是德军重兵设防的筑垒地带,为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战役,英法联军在1916年7月1日发动索姆河战役。战役开始前,英法联军炮轰7天,发射150万发炮弹。英军首次使用了新发明的坦克,飞机也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英法军队从德军手中共夺回180平方公里的土地,双方损失很大,英军损失42万人,法军损失20万人,德军损失65万人。
四是日德兰大海战:1916年6月,协约国海军在日德兰打败德国海军。此后,德奥海运几乎被封锁,开始陷入窘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主要表现在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卷入了战争。当大战进入到1917年后又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俄国的革命,二是美国的参战,这两件大事对大战的结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次大战共有三条战线:分别是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由英、法、比对德作战;东线:从波罗的海南岸直到罗马尼亚,由俄国对德、奥作战;南线:巴尔干战场,由奥匈对俄国、塞尔维亚作战。南线与西线、东线相比,地位显得次要一些。
这就是军校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简介,然而黄埔军校的教学并不局限于对战争的介绍。
黄埔军校在军事教育方面,强调学科与术科并重,务求知行合一。其训练方式与近代中国许多有名的讲武堂相比已有巨大差别。首先,它会着重进行政治方面的教育,对学员爱国心,报效祖国的信念进行树立;其次再是军事素养的培养。
“除了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案例,作为军校还需要明白主要战役的战略、战术。你们哪位知道凡尔登战役的战略?”教官发问道。
彭洁寰率先回答道:“德国发起凡尔登战役的目的,上策当然是最终拿下巴黎,逼迫法国投降,但是还有一个下策。这下策是什么呢?下策是德国方面认为,德国是君主国,内部铁板一块,比较容易要求老百姓吃苦。而法国是共和国,内部反战情绪比较大。因此一旦战争非常残酷,即使德国不胜,法国也将民变,于是德国不战而胜。这就是所谓的‘耗尽法国最后一滴血’计划。”他说着看了教官一眼,见教官充满着鼓励的目光,他大胆地继续说下去,“然而,这只是德国方面的一厢情愿。这个战役非常残酷,残酷到法国70%的军队,在这个战役以后,都坚决的要求不进攻只防守,因为进攻代价实在太大,让人无法忍受。于是宁可选择持续的消耗战,也不选择进攻德国本土。可是呢,法国并没有民变。倒是德国民变了,因为德国人民受不了。到底,德皇和他的那些参谋们哪里想错了呢?这是因为国家体制决定的,民主体制下,人民视国家为自己的国家。封建体制下,百姓视国家为一家之天下,兴亡百姓皆苦,因此,当时的德国民众明显缺乏爱国心。”
“精辟!透彻!”教官将赞美之辞送给了彭洁寰这位来自浙江的小伙。“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高见和补充?”
“所以,孙子在其兵法的《计篇》中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颜根发自幼经过良好的古文熏陶,对《孙子兵法》背诵得滚瓜烂熟,只是不知道其中的深意,如今到军校一读书,再经教官的点拨,对此豁然开朗,“德国首先就犯了‘道者’之大忌,君王并没有让百姓与其同呼吸、共命运,岂有不败之理?”
王智根据课前的预习,胸有成竹地起立发言说:“德军企图在一个狭窄地段上先使用急速攻击,后转入稳步进攻,并采用‘炮兵摧毁,步兵占领’的原则去突破坚固的防御,显然不是高招。法军指挥部为了变更作战部署而大量使用汽车,这在历史上是首次。在凡尔登战役进程中,广泛地使用了迫击炮、轻机枪、掷弹筒以及喷火器。法军采取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的办法组织防御的经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多数国家认为应在边境地带修建筑垒地域的一个根据。”
“因此,战略战术正确与否?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确具有重要作用。”教官总结性概括道:“王智小队的同学预习很认真,而且个个都具有独立思考的结论,这对案例剖析很有好处。案例剖析不是用来讲述当时发生的事情,而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战争中最本质的东西,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我们说凡尔登之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阶段的决定性一战,法军站住了脚跟,德军不但未能一举迫使法国投降,反而使自己军力开始衰落,日益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凡尔登一战之后,德军就逐步走上了失败的途径。1918年11月10日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就这样,颜根发和同学们开始了军校全新的生活、全新的训练和全新的学习。
三个月以后,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从1929年起,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四次“参谋旅行”,侦察情况,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7月,陆军参谋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调运至沈阳,对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月,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嚷: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随后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
当“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正在军政学校和黄埔军校读书的学生们的耳朵里,尤其是以东北籍学生居多的第九期学生,他们个个义愤填膺、群情激动,纷纷要求加入到抗战的第一线去。在王智的带头下,这些第九期的学生向校方写下了请战书。
“校长:请授受我们的请战书,带领我们出征,去收复东北吧!”
“年轻人,你们请战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请你们一定要理智、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校长也很同情学生们的心情,“你们这一届学生中东北籍的学生居多,当家乡惨遭日寇蹂躏,自然恨不能立即去前方参战,可你们去前方什么地方找部队呢?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已经退入关内啦。”
“是啊!你们去哪儿呢?整个东北都沦陷了。”政治教官也出来制止这群跃跃欲试的年轻人。
“我们要用我们的热血和生命去保卫自己的国家和家乡,决不让日寇的阴谋得逞。”学生们个个同仇敌忾。
“同学们,上战场不仅需要勇气和干劲,更需要理智与谋略。”校长耐心地劝解,并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你们的父母将你们交给学校,我们得对你们的生命负责;国家将你们交到我们手里,是希望我们将你们培养成国之栋梁,我们不能拿你们的生命去赌博。”
“校长,东北沦陷了,国家蒙难了,我们的热血再不沸腾,就要凝固了。既然来参军,我们就有这个准备。请批准我们吧!因为年轻的血总是会沸腾的。”
“我先来问你们几个问题吧,看看你们能不能回答,如能圆满回答,我们再作考虑。”校长严肃地回答道。
“问题?请校长明示!”
“你们觉得自己凭什么可以与日军对抗?”
“凭……”学生们一时有点语塞,“凭我们的满腔热血。”虽然说得慷慨激昂,但总觉得有点底气不足。
“你们了解自己吗?一旦上了战场,你们有必胜的把握吗?”
“这……”
“你们知道你们将要面对的是日军什么军队?他们作战的特点和战术是什么?”
“这个……”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有危险了。你们目前是既不了解自己,因为还没有学到真正的本领,也不了解日军,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会在战场上取胜?这是最愚蠢的行为,是到战场上去送死。日寇入侵,全民共愤,我们要有视死如归的信念,但同时也需要有死得其所的理由啊!”校长语重心长地用兵法与学生分析起形势来,说得学生们开始平静下来。
“你们的当务之急是学习军事本领,成为名符其实的指挥官,将来到战场上可以与日寇一战。”军事教官从军事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的观点:“眼下入侵东北的可是赫赫有名的日本关东军,其将领均来自名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生们对这所学校可不陌生,“山西王”阎锡山就是该校第六期毕业生。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简称‘陆士’,这所学校是在明治维新期间开办的,其前身是1868年8月开办的京都军校。该学校主要教授军事课程,并且注重向学生灌输‘效忠天皇’的封建忠君思想和为了‘大日本帝国’不惜肝脑涂地的军国主义思想,以非常残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武士道精神。该学校的毕业生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四处发动的侵略战争中的陆军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曾在这里学习过。让你们这些刚刚入学才三个月的学生兵去对付他们岂不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啊!”政治教官也在一旁剖析。
“我校故党代表廖仲恺先生《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时曾说:‘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他希望你们成为名符其实的真正战士,否则到了战场上是会被人耻笑的!”校长意味深长地疏导道。
热血沸腾的学生经过校长、教官们的开导,变得理性、成熟多了,他们也比以往更加发奋学习军事、政治知识,希望有朝一日上战场与日寇真刀真枪大干一番。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压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初在上海不断寻衅挑起事端。1月28日晚,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2月14日,蒋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卫军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五军,以张治中为军长增援十九路军参战。
消息再一次传来,颜根发等江南籍学生也坐不住了,但是有过上一次的经验,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军事知识的积极性,幻想着学有所成有朝一日上前线去奋力杀敌。
上海静安寺,一队日军荷枪实弹正追赶着逃跑的颜土根一家,颜土根和初莲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日本兵将潘三宝逼到了一个死胡同。
三宝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已经被恐惧、惊吓所笼罩,她一个劲地后退着,日本兵举着枪步步紧逼过来……
“你……你别过来!”三宝尖叫道。
“花姑娘,你的大大的漂亮!”日本兵发出淫荡的笑声,脚步却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
“你再过来,我就……”三宝说着拔下头上的银簪,她做了个往脖子上抹去的动作,见日本兵还在靠近,“发哥,救我!”
“宝妹,我来也!”但见颜根发从墙角处冲了出来,一把夺下日本兵的手中枪,站在三宝的前面,挡住日本兵的去路。
“八格牙路!”日本兵一拳头打将过来,重重地击中了颜根发的胸膛。
颜根发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的拳头正压在自己的胸口。梦中那一幕令他心悸。他掏出随身携带的三宝照片,痴痴地瞧着那大眼睛女孩,看看她是否有任何损伤?
颜根发此时内心更加思念在上海的父母和三宝。他想给双亲写封家书,纵有千言万语,但刚提笔却又不知从何处落笔。信笺上只留下了寥寥的几行文字:
父母亲大人膝下:
惊悉日军进攻江湾和吴淞,不知炮火有否烧到居所?儿甚为挂念。
炮火无眼枪弹没睛,两老并三宝还是回老家暂避一时为好。
儿在广州一切均好。在军校学习军事、政治知识,旨在有朝一日能为国效力。
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书已近末,涔涔泪如雨下。
颂祝:
福安!
不孝子:根发叩上
中华民国廿一年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