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少年篇第十章 炮火迎春
作品名称:海河之恋 作者:耕石 发布时间:2013-11-22 10:21:25 字数:3956
天津的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从我儿时的角度去看,那高跷和地秧歌就很了不起,尤其是大年初二的“过会”。
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大人望种田是望年成,小孩盼过年有三件事:一是“新衣新帽,放鞭放炮”;二是有好东西吃;三是看高跷和地秧歌。不光看他们耍巴,还看那热闹劲儿,特别是小闺女也可以出来看。我就不明白,从初一到初五,小闺女为嘛就不能出门呢?宝书就不听那一套,差不多每年都来,今年大年初二就来了,听说我们门口有“大会”(集中表演),那天我们就挤在人堆里去看。
“小三伯你看,那小闺女多俊。”
那是一出《哪吒闹海》,她把哪吒当成小闺女了。我爸爸懂戏,差不多有名的戏他都讲过,那出哪吒闹海谁不知道?我告诉她:
“那是哪吒,小小子,不是小闺女。”
“是小闺女,你看她那两撮头发和两个小抓髻,脖子上还戴着一个项圈。”
我说:“那正是哪吒,你看那脖子后头伸出龙头的是龙王,那个穿白袍的是白龙三太子……”其实我也不懂,像个小大人儿似的,她像恍然大悟:
“哦——”她拉着长声,把嘴张得圆圆的,挺哏儿的。
提起那高跷来其中有许多讲究,就那高跷腿子来说分高腿和矮腿,每拨都是一出戏,高腿的演文戏,矮腿的演武戏。高腿和矮腿也不都是一样的高矮,像四郎探母和包公戏,只要你踩得稳多高都可以,而红娘就不方便了,因为“红娘”还要在戏里跑上几圈。武戏要用矮腿,象黄三太和窦尔墩的戏有武打,要是演武松腿子还要矮一点,因为里边有大劈叉。我不明白那时的人们怎么那么能耐,戏台上怎么演大戏,他们在两根木棍子上就怎么耍高跷,而且不止一两个,一来就是呼啦啦地一大帮。
每拨高跷都有一个领头的,称“棒槌”,他手中的棒槌一打那高跷就跟着他演,手中的棒槌一停高跷就跟着停。那棒槌打起来比打旗语好看多了,分前后左右上下、一前一后、快慢缓急转着圈地打,声声都要打到喧天的鼓点上。可以做指挥,也可以单独表演,单独表演起来就像刮旋风,这时看的人像洪水般地爆发掌声,掌声越大他越起劲,他越起劲掌声越大,你说热闹不热闹?
每拨高跷都代表一个“会”,李家胡同到正泰隆胡同之间有一个煤业商会,他们出高跷为“出会”,留在家里迎接来会的为“接会”,接会的头头都是些体面人物,穿长袍马褂,戴疙瘩帽翅,有的还斜披着红绶带,上面写着“某某某会”。每个会的门口称“会所”,至少要摆三张大八仙桌子和十好几条高凳子,八仙桌上摆着茶水和糕点,高凳子为了让踩高跷的人坐一坐。为了表示客气接会的都要“抢棒槌”,因为人家来了就要在你家门口耍一通,为了让人家休息一会喝口茶吃点点心没别的办法,只有把棒槌抢下来,这一抢抢出了尊重,也抢出了热闹。
到了那天这个商会可就忙不过来了,因为前前后后过了二、三十拨,高的矮的文的武的,有卖劲耍的也有直接走过去的,先后跟着没歇趟。高跷过后只听锣鼓震天,过来一队腰鼓,在队伍的最前头有两个人打两根竹竿挑着一条红布(横幅),上面写着“庆祝天津解放!”,两边都有红旗彩旗,还有人拿大喇叭带头喊口号。腰鼓过去又是一条横幅:“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后面跟的是一队秧歌,男的女的都穿着彩色衣服,腰上系着一根很长的红绸子,用两手揪着扭啊扭的,后面跟着一个人背着一面大鼓,队伍大的由四个人抬着一面大鼓,有镲有锣敲打得震天响。两边也都是红旗和彩旗,也有人用大喇叭领着喊口号,除横幅上写的外还有:“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打到京南去,解放全中国!”……这些腰鼓秧歌和这些口号都使我耳目一新。
这帮队伍过去停了好一会子只听有人说:“来了,来了!地秧歌来了!”
那地秧歌是没有办法“抢棒槌”的,“棒槌”虽有但人家不踩高跷腿子,你想抢也抢不过人家,人家的武艺高强。你看那地秧歌来的时候一路的跟头,同样的锣鼓喧天,为首的是一出刘海戏金蟾,只见刘海左手叉着腰,右手抖落着一根竹竿,上面栓着一个蝴蝶。那金蟾是一个男扮女装,穿着一身白衣服,后面背着一个三条腿的大蛤蟆,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扑那蝴蝶,刘海故意用那蝴蝶逗她,逗着逗着刘海转了七、八个身,那根竹竿还是那么举着,蝴蝶仍然在原地方“飞”。
“哦——哦——好!好……”宝书高兴得跳起来,举起双手拍巴掌跟着别人一起喊叫,她要不喊我还真把她给忘了。
刘海过后是美猴王,后面跟着一帮小猴子;猴子的后面是黄三太三打窦尔敦;黄三太的后面是鲁智深和林冲……嗳呀呀,眼花缭乱,听说是三百人的队伍谁还记得住?只记得最后是《水漫金山寺》,白蛇和法海倒不好看,好看的是那些鱼鳖虾蟹和蚌壳精,特别是耍大锤的王八精,他们一边耍把还一边逗大家,蚌壳朝着大伙一开一合的,夹住谁谁就跟着转,王八精的大锤对着人群丢来耍去,可是谁也砸不着,直把大家逗得笑破了肚子。
“这才像过年的样子。”人们纷纷议论。
“这才叫过瘾。”
“多少年没见过这场面了。”
“要么怎么叫解放呢?”
“那场炮火也够厉害的。”
“我看这就叫‘炮火迎春’!”
“……”
散了伙大家仍不肯走,我爸爸早站在我和宝书的身后接我们回家吃饭了。
这个年好像还没过完就开学了,学校又有新变化,校名由“天津市第二十二小学”改名为“天津市第二区十四小学”,这时我已经上了六年级下学期。
转瞬冬去春来,这一天我记得很清楚,天气虽然晴朗还是有点冷,我穿着一件薄棉袄,一切都和往常没什么两样,可是有一件事情把我惊呆了:“失踪”一年多,使我经常思念的樊一鸣老师突然回来了!
那天刚摇完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同学们都出教室活动,只见一位穿黄绿色呢子军装的人站在校长室的门口,在他身边站着一位穿棉军装的年轻人,校长站在他们身后。见我们出来他向我们班的同学走过来,不料同学们一下子都吓跑了,我刚要跑,他喊着我的名字把我叫住,我回头一看吓了我一大跳:
“樊先生!”我脱口而出,樊先生走近我,我那眼泪一下子涌出了眼眶。这时只见他身上的衣服和我们欢迎过的“国军”一模一样,只是国军是藏青色,他是黄绿色,照样是一条宽皮带和一条斜皮带,高盖大沿帽和一双深筒子黑皮靴。那个年轻人跟着走过来,校长站在原地没动。樊先生拍了拍我的肩膀:
“还认识我吗?”
“嗯,您要不喊我,我还真没认出来。”我点了点头说。
“我原名叫丁一,现在改过来了。”
“哦,丁老师……”我鞠了一个躬。
“你长高啦,”他摸着我的头说,“十四了吧?”
“是的,您还记得?”
“马上要上中学了吧?”
“下半年,爸爸让我上。”
“刚才我和校长提到你,说你是好样的,你现在还小,将来要发挥大作用。要为祖国好好学习,要有自信,你可以把才能全发挥出来,今后的日子就靠你们来创造了。”
“嗯,记住了……”
我不记得当时我都在想什么,为什么就没有和樊先生多说几句话呢?说完他就走了,我也就此告别了我最最敬爱的樊先生。
在我的影集里至今保存着许多老照片,弥足珍贵的要数一张小学的毕业照了,上面有一行题字:
“天津市第二区十四街小学六乙毕业纪念合影三十八年七月”
我数了数,四十五位同学中有十八位女同学,站在后排左五的是我,二排最中间的是班长毕梦友,徐惠芸(前排右四)和邓雨竹(前排左三)我还可以认出来,其他的文中没有提到,提到的(如褚景琪和魏汝南)也认不出来了。站在同学们旁边的有两位老师,右边的是六年级接替樊先生当班主任的窦先生,左边也是我的恩师宋幻坳老师。樊先生走了,没能够和我们一起合影,今后再没有见着,而我那“最好、最好、最好、最好的小朋友”宋云娴也再没见着了。
“三十八年七月”是指“民国”,民国三十八年七月即公元一九四九年七月,我告别了小学、告别了少年,也告别了一个社会,迎接我的是新社会,即将开始的是中学生活——我的青年时代。
附录:天津解放纪实(资料)
1949年1月15日——腊月十七(星期六):天津解放纪念日
(一)
抗日战争结束后,天津来了一位蒋介石的亲信,军事上造诣颇深的市长杜建时,在杜建时的任期内,解放战争迫近天津,他构筑城防工事以防御解放军的进攻。1948年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派来陈长捷出任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对杜建时的城防进行了加固,宣称大天津堡垒化,并开始了积极的备战……
(二)
通观全国战局,为实现遗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消灭的战略目标,毛泽东身处西柏坡,运筹帷幄,把刚刚结束辽沈战役的东北野战军,紧急调动入关,包围了北平和天津,切断了华北的60万大军西撤和南逃的退路。进关的东北野战军中的五个纵队也成为解放天津的主力部队……
(三)
四野的参谋长刘亚楼,主动请战,经过军委的批准,成为天津战役的总指挥。包围天津的5个纵队,驻扎在天津外围开始了战前准备工作,侦查地形,挖交通壕,研究通过护城河的各种方法。1949年1月3日到1月12日,天津外围的18个据点全部被清除……
(四)
大兵压境,天津城里的老百姓也开始了茫无头绪的战前准备工作。天津城里的地下党也为城外的解放军送来了杜建时的城防工事图(据说杜建时的女儿是地下工作者——作者注)。天津是北洋工业的发源地,特别是从开埠以来,更是得风气之先,工业、金融、商贸、教育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拥有一支强大的产业大军。战争迫近,民族工商业者为保住他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开始了积极的游说工作……
(五)
1949年1月14日,天津战役打响,面对坚固的城防工事,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把红旗插到了天津城头。15日凌晨,占领了金汤桥,活捉了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
(六)
经过29个小时的战斗,天津获得了解放。在这29个小时里,天津的普通老百姓如何渡过的呢?他们都躲在哪里?又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又如何见证这一战役的呢?本故事见证了这段历史……
(七)
南开大学的学生是最早走上街头庆祝解放的一群人,在淅淅沥沥的枪声中,他们举着大标语,沿着天津城最繁华的商业街游行。刚刚参加完战斗的解放军退到了城外进行休整。北平得到了和平解放。春节到了,天津人迎来一个新的开始……
(援引中央电视台一套《见证·亲历》2006年连播节目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