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神秘发家史(五)(六)
作品名称:教育世家传奇 作者:神秘老太 发布时间:2013-10-17 20:16:38 字数:5585
(五)神秘枯井挖出装金坛
张三麻子死后很长时间,没人提到枯井中的装宝坛。凤河对此事却记忆犹新。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去探宝。大人们都没有信以为真。李木匠说:“张三麻子怕咱们不管他,所以编出个故事骗咱们。”凤海也说不可能,王秀香半信半疑。只有凤江支持凤河观点,他俩一直要去找一找。最后大家拗不过这小哥俩,全家人在一个月夜,上了南山坡,找到那口枯井。
凤海腰上拴着一条大粗绳子,嘴里叼根明子被爹和弟弟顺下枯井。井很深,下去没有够着底,只得把他又拉上来,接了一条长绳再次放下去。
凤海终于到了底,拿着燃着的明子照了一圈,发现南面井壁有些差样,仔细一瞧好像有一条横洞,洞口经过了伪装,但是可以看出这是人工挖的洞。
凤海向上喊话要一把锹。这是事先预备好的。锹被送下之后,凤海向里挖去,果然横洞里面有一个二尺来高的大磁坛,上面用腊封着口。他用力挪了挪,没挪动。知道里面装得满满。他高兴极了,看来张三麻子没撒谎。他兴奋地向上喊:“找到了,真的有个大坛子,太沉了我挪不动。”
大家听了极其兴奋,李木匠喊:“你把坛口打开,我放麻袋扔下去,你把东西装在麻袋里。”因为井深,里面的回声大,在里面听不清外面喊啥,外面听不清里面说啥,所以喊来喊去。
凤海把坛子口的封腊用铁锹撬下来,打开坛子盖一看,他懵了。里面是满满的金灿灿、闪闪发光的金元宝。他立即向上喊话,声音都变调了:“爹,这里是金元宝!”上面喊:“快装进麻袋。”
凤海慌慌张张地把元宝、金条、金砖装进麻袋,直到拎不动了,才把麻袋从洞里拉出来用绳子扎牢,上面四个人一起拉,把麻袋拽了上去。把金元宝倒出来,然后又把麻袋扔进去,凤海又装了一些,大家再拽了上去。坛子里面还有不少,最后连坛子一起拽了上去了。
这一家人欣喜若狂,王秀香说:“俗话说,穷汉子得了狗头金,要我说咱们得的比狗头金要多得多。这回咱们就不愁吃不愁穿了。”凤河说:“这回我就能上学了吧?”大哥二哥一起说:“没问题,没问题,一定让你念上书。”
往家运成了问题,太重了。来时只准备了绳子和麻袋。聪明的凤河说:“爹背麻袋,大哥二哥用铁锹当扁担,用绳子记好抬坛子,我和妈妈再拿一些。咱们一回就能运回去。李木匠说:“咱们就按小三说的试试看,也许一次都能运回去。”
小三脱下小褂,包了几块金砖,堆不大却很沉,妈妈嘱咐:“千万包好了,一块都不能掉。”小三说:“不能丢,我还指它念大书呢。”小三认字借着月光把地契房照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放在坛子里,让大哥二哥先走,他说:“现在是半夜了,不能遇到人。万一遇到人问,就说在前屯大姨家抬回来的大酱。等我哥快到家了爹再走。我和妈后走。”聪明的凤河年纪虽小,但是点子最多,全家都听他的,好像是个指挥官。
回到家里,把坛子放进菜窖。留出两块金砖,又全都装进坛子,封好坛口,盖好菜窖盖,大家才放心。
这一夜谁也没睡着,爹娘商量给老大老二说媳妇;哥仨商量老三到哪去上学。
第二天,凤海和凤江照常去王家大院上工,因为王福金认为张三麻子已死,胡子一直没有再来,所以就放松了警惕,只留凤江一人看炮台。因为是农忙季节,其他人全部都下地了。
李木匠拿着两根金条,挑着木匠工具进城了。费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一家金店。小伙计一看是两个重重的金条,没敢讨价还价,立即把掌柜的请来。这个长袍马褂眼镜先生左看右看,又敲又咬最后怪声怪气地问:“你要卖多少钱?”
李木匠看到眼镜先生用极其疑惑的眼神盯着他,有点害怕,便编了一个谎言他说:“我家那口子得了重病,她姐家是个大财主,就给了我这两根金条,我也不知行情,你老掂量着给吧。”
眼镜先生回到后屋,拿出一大堆铜钱,他说:“你这两根金条是二十两,值200两银子,200吊铜元。你要愿意咱就成交,你要不愿意就把金条拿走。不过我劝你换一条,要不这么多的铜元你拿不回去。”
李木匠一听吓得目瞪口呆,他不知两根金条能值这么多的钱,急忙说:“成交!成交!”眼镜先生说:“你要拿着嫌沉,就到对面钱庄兑换银票。”
大清银票本为我国古代清朝时期用于流通的纸币,这种纸币有轻巧便携的好处,解决了银子金子等货币不便大量携带的困难,因此被广为使用。
然而李木匠怕露富不敢去换银票,宁愿挑着沉重的胆子,艰难地走,也不愿意去兑换银票。
李木匠喜出望外,在钱搭子里装好铜钱,然后把钱搭子塞进工具箱,把所有工具放在前面筐里,考虑万无一失,就连连点头称谢,急急忙忙挑担走出金店。
清朝末年,主要流通的是铜币,有20文、10文、5文、2文、1文五种。1000文钱是一贯,也叫做一吊,能买一石米。一石大米是180斤。这200吊钱,能买一大仓子大米。
李木匠一边走,一边暗自盘算:这两根金条就换来一大挑子铜钱,这要是把一坛子金子都卖了,我用大车也拉不回来。他想我们可以用这些钱到城里买地皮,盖几间大瓦房,修个大院。再给凤海、凤江说媳妇,送凤河去念书……
金店掌柜看到李木匠走远了,哈哈大笑,他整整少给李木匠50吊钱他对伙计说:“这屯子人没知识就是好唬,不会算账,少给他50吊钱,他还要谢谢我。可笑啊!可怜呐!可悲呀!”
(六)、李家出了第一代读书人
李家有了钱,不敢张扬。俗话说:“有钱不露富,露富祸跟来。”李木匠嘱咐全家人:“一切还要像从前一样,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咱家有钱。老大、老二还要继续去王家大院扛长活,只是必须把老三送到城里学堂读书。”
娘给凤河做了一身新衣服,爹到城里买了布和棉花,娘给他做了一套被褥。凤河打扮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爷俩挑着担子去省城找学堂去了。在一位好心人的引荐下,他们找到了“育才学校”这是一位在关里念过大书的夏育民先生办的私立学校。校园不算大,小操场北面有一排连脊的十间房。学生住在东头三间,老师住在西头一间,办公室挨着宿舍,学生宿舍旁边是伙房和大餐厅,中间是三个大教室。全校一共有四位老师:一位教国文,一位教历史、一位教数学、一位教音体美兼管后勤。校长兼任教理化。全校共有四十七个学生,分成两个年级。一个高级班,十六岁到二十岁;一个初级班十岁到十六岁。
夏校长在办公室里对李凤河进行了初试,别看凤河只有十五岁,可是,不管问什么他都能对答如流。一首首唐诗、一篇篇古文,提起来,他就会接着连背带讲。夏校长惊奇地问:“你念过几年书?”凤河不好意思地回答:“我没上过学堂。”“那你为什么会这么多呢?”“我们屯子有个私塾,我经常在窗外听先生讲课,这些都是和那位老先生他学的。”“你认字吗?”“认得。”“会写吗?”“会的。”“你把李白的诗写两首。”校长把笔墨纸砚预备好,让凤河坐下来写。
凤河端端正正坐好,把水倒在砚台里,慢慢地研起墨来,用毛笔蘸好了墨,杠杠笔,然后一笔一划写了望《庐山瀑布》。凤河的字写得清秀工整、遒劲有力,不像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写的,夏校长对他好顿赞扬。李木匠惊奇万分,他从来不知小三儿会写字,当着夏校长的面又不好意思问,只能暗自欢喜。夏校长问:”你没念过书,怎么会写字呢?”凤河说:“王家小少爷,不爱学习,懒得写先生留的文章,他怕第二天先生打手板,每天我放牛回来,他就把我偷偷叫到他屋,让我替他写字。”李木匠恍然大悟,心想这么聪明的孩子不上学可是太白瞎了。现在有机会上学堂读书,这是老天照应啊!
夏校长又问了几道数学题,他也全会。夏校长说:“虽然你不够16岁,但是你知道的非常多,所以就上高级班吧。”凤河高高兴兴地被一位老师领到住宿室。里面有南北大炕,每铺炕上都整齐地放着一排行李。凤河在高级班里数他最小,大家像对小弟弟一样照顾他、爱护他。他很快就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了。
凤河学习极其出色,过目不忘,记忆力、理解力、分析力极强。他的座右铭是:“只能好、不能坏,只能进、不能退。”小凤河,在学校里,年年考第一,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他在学习上最大的特点是好问,他比谁的问题都多,不是他不懂,而是他要把问题弄深弄透。他说:“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他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了。老师和校长找他谈话,问他毕业后干什么?他说:“我还要继续念书。”夏校长说:“咱们这没有比咱们高的学校。我看你要继续念,就到北京去吧,那里有个京师大学堂,那里是培养老师的地方。”凤河高兴地跳起来说:“校长,那太好了,等我毕业以后,回到咱们学校当老师,您能要我吗?”校长说:“这可是我求之不得的事,你好好去念书,毕业回来和我们一起把咱们学校办好、办大,我们等着你。”
凤河在育才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北京进了京师大学堂。
(以下为历史资料)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建立的学校,并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背景】
晚清中兴重臣张百熙,值庚子国变后,临危授命出任管学大臣,除倾?规?并整顿京师大学堂,卓有成效,使之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堂。同时,掌?全国学务兴革大计,主持制订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而张百熙?聘的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考察教育的内容和成果,则相当程?地反映在「壬寅学制」之中。
【介绍】
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但壬寅学制颁布后未实施。《钦定学堂章程》,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章程中分《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及《蒙养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法定学校系统。
【学制内容】
这个学制,将教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全学程共二十年。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有简易实业学堂;与中学堂平行的有中等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有仕学馆、高等实业学堂、师范馆。
这个学制的特点:第一,注重国民教育。第二,注重实业教育。第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第四,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规定高等小学、中学、师范、高等学堂和大学堂毕业生,分别给以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等称号,同时,对于科举出身的人,也可以分别送入高等小学、中学、高等学堂和仕学馆,名义上是沟通学校与科举,实则科举还影响着学校。
【癸卯学制】
「壬寅学制」因制订过于急促,及本身?干?足和局限,加上清廷内部的权?竞逐,未能付诸实?。唯张百熙的开创之功,?容抹灭,而后出转精的「癸卯学制」,即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之上,发展的?完备,?严谨。最后,影响所及,终能促成科举制?之废除,全国学制渐趋规范统一,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展,奠定民国学制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基础,实为晚清教育改革重大成就之一。
京师大学堂就是北大的前身,以中国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的学统,创立之初身兼传统的太学制度与现代的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延续,又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北大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1912年5月15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以上为历史资料)
凤河在此读书期间正是京师大学堂创建不久,是太学和大学的过渡期。全国各地精英汇聚于此,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最超前的。
那里的毕业生很多留在京城有的留校任教,有的做官,有的走向反帝反封的最前线。而凤河却决定回到家乡搞教育。
在这七年里,家的变化可大了。李木匠在城里买了一块宅基地,盖了七间大瓦房,有一个大院。娘给他们生个小妹妹,叫丽影,已经六岁了,因为非常聪明刚刚六岁就上学了。大哥二哥也都娶妻生子了,他们都搬到黑龙江去了,两家一家60垧地,25间房。凤海开个小商店,凤江开个小面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大学毕业的凤河,见过大世面,举止言谈与众不同。高大魁梧、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一口纯正的京腔,一张口就引起人们的注意。
他在回家的火车上,听到对面座上的两位中年男人唠得火热朝天。一个商人模样的人说:“老冯,你知道李木匠家怎么发的财吗?”老冯摇摇头说:“付掌柜,你这个消息灵通人士一定知道吧?”付掌柜说:“听人家说,有一年冬天李木匠外出干活,遇到一条受伤的白狐狸,他把它抱回家,到处弄药给牠治伤。狐狸伤好了,他把牠送到山上。打那以后,他家年年出怪事:三十晚上煮饺子干捞不完;仓库里的粮食干吃不没;柜里的钱口袋总是满满的,钱干花不了。人家日子越过越红火,他家老三在北京念大学。听说他是文曲星下界。”
凤河听了忍不住笑了,插嘴道:“先生啥叫文曲星下界呀?”老冯忙接过话茬说:“我也听说过,他娘快生他时,有一个老头路过她家门口,看看他娘的身板笑着说:‘你这个孩子是天上的文曲星,他出生在半夜子时,有雷公电母来送他。第二天有一个白胡子老头从他家门前经过,请他给孩子起名。这孩子会有大出息的,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七月十五那天,晴空万里,晚上明月当头。天上一丝云彩都没有。半夜突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鸣闪电,下起瓢泼大雨。刹那间孩子下生了,不一会雨过天晴、云开雾散,月亮出来了。第二天一大早,有个卖苞米的白胡子老头经过他家门前,李木匠把老头请进屋,老头给孩子起了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凤河实在憋不住了,插嘴道:“先生,您知道这孩子叫啥名吗?”那位先生摇摇头说:“叫啥名我是不知道,可是那孩子生下来就会说话,是神童,三岁就会背唐诗,五岁就会加减乘除法,没在学堂念过书,却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付掌柜说:“人家是文曲星下界,将来能当国务院总理。”
凤河情不自禁地说:“谢谢两位先生吉言。”两位先生听愣了,冯先生看着这位眉清目秀的年轻人惊异地问:“您怎么平白无故谢我们呢?”凤河笑到:“您看我像文曲星吗?”